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合集下载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是两个重要的经济政策,这两种政策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

在选择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这两种政策时,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首先,出口导向是指国家通过鼓励企业出口产品来促进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带来外汇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并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帮助企业拓展市场,增加销售额和利润,从而刺激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

此外,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加强国际交往,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

进口替代是指国家通过限制进口来促进发展本土产业。

进口替代政策可以保护本土企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推动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并提高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

进口替代政策可以促进国内就业,减少对外国产品的依赖,减少国内资本外流,从而推动国内经济持续发展。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都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选择政策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国内经济状况、国际贸易环境、行业竞争情况、政策出台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等。

如果国家已经拥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且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那么出口导向政策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可以通过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并获得外汇收入,从而推动国内的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

但是,如果国家的产业技术并不具备竞争力,那么出口导向政策就可能会导致国内产业被挤出市场,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进口替代政策则更适用于那些产业落后、技术较弱、依赖进口并受到外国竞争压力的国家。

通过限制进口,国家可以刺激本土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国内经济的稳步增长。

但是,如果过分依赖进口替代,会导致国家的产业缺乏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从而限制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都是有效的经济政策,但选择哪种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在政策选择时,需要充分考虑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技术水平、国际贸易环境等因素,通过合适的政策推动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贸易发展战略思考一、两种外贸战略的对比分析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也不应当作为一切时代和所有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发展模式,而应当根据世界经济关系的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各自的战略。

因为两种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而且每个战略各有优缺点。

(一)两种贸易战略横向对比研究(1)理论基础方面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保护贸易化,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化。

保护贸易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应利用关税或配额等措施来支持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

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率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心生产其较有利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

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相继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

(2)促进就业方面进口替代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资本与技术要素比较稀缺,而对于进口替代产业来说,往往产生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中,这些设备也往往是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出发而设计的,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往往并不能产生促进作用,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这个难题。

但出口替代则消除了进口替代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在出口导向初期,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国际环境方面对于进口替代产业,由于其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只要其国内市场比较大,它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而最终在逐步放松进口替代政策后能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互抗衡。

但对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则不然,它较多地受限于国际环境的变化。

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基础的,要求具有宽松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于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当其主要产品出口国经济形势看好,无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萎缩、贸易政策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出口导向政策一般说来较易成功,但当其主要出口产品国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有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萎缩,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这时候采取出口导向的战略,则会大受影响,成功的可能性也小。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四)造成资源浪费与紧缺。
在出口至上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 一些企业不惜代价扩大资 源产品出口,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内资源紧缺状况。扩大出 口势必造成大量资源流向出口部门, 而出口部门的低效率生产必 然造成资源紧张与浪费, 资源使用效率下降。粗放型出口增长方 式增强了对国际资源产品的依赖。目前, 我国原油、铁矿砂、氧 化铝、铜矿石等进口依存度高达40% 到90% , 进而制约了我国的 议价能力, 并引起国际上的高度关注和防范。此外,由于廉价劳 动力、廉价土地、廉价货币和廉价环境成本(有些是人为造成的) 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使得国 家只能大力发展技术水平低的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靠它们来实 现经济增长。结果,低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了很大比重,产 业结构有可能锁定于低端化,这与产业逐步升级经济发展方向 是背道而驰的。
然而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特别是保护缺乏效率的工业带来的扭曲,如利息率定值过 低(导致本来稀缺的资本流向了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和资本 密集型企业发展比重过大),本币定值过高从而以牺牲农 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强化了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以 及在封闭自守的状况下缺乏国际交流带来的国际竞争能力 低下,国民经济低效率运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 鉴于进口替代政策的不良影响,我国此后进口替代型政策 逐步减少,出口导向型政策不断增加,从进口替代发展战 略逐渐向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转变。
(3)、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出口 的增加会导致出口企业收入以及其他企业产品消费需求的 增加,从而刺激生产企业追加投资,扩大生产,增加收入, 引发新一轮消费需求的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产生数倍于 最初出口收入增量的增加,即所谓乘数效应。
在这三种理论中,第一、二种理论更多注重出口带动经济 增长的长期趋势变化,第三种理论主要考察出口对经济增 长的短期影响。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区别辨析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区别辨析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区别及优缺点
(一)进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额关税和数量措施来限制基本消费品的进口,同时利用高估汇率鼓励工业所需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1) 优点:
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
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
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

(2) 缺点:
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
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二) 出口导向: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

(1) 优点:
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
②引进竞争机制;
③促进出口发展;
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

(2) 缺点:
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
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

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

进口替代是我国赶超世界工业大国的长期战略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密切,制定正确的对外经济发展战略已刻不容缓。

然而,人们在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时,大都对进口替代战略持否定态度。

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遇上了外汇短缺的瓶颈,不仅理论界有一部分同志认为我国应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实际工作中也提出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问题。

鉴于战略选择事关全局,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若干认识1.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都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战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从对外经济关系的角度表述的一国的工业化战略,是一国工业发展的总方针和总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中的不利地位集中反映在垂直贸易方面。

发展中国家通过工业化改变垂直贸易状态的途径一般可有如下三种选择:(1)同时致力于改善进口结构和出口结构;(2)主要致力于改善进口结构;(3)主要致力于改善出口结构。

第一种选择要求在进出口方面同步实现水平贸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做不到,所以切实的选择乃是第二种或第三种。

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改善进口结构,即通过实现原有劣势工业部门的发展,来逐步取代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则该国奉行的是进口替代战略。

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致力于改善出口结构,即通过发展原有优势工业部门或潜在优势工业部门,来逐渐增加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则该国奉行的是出口替代战略。

由于在进口替代战略下工业生产首先着眼于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而在出口替代战略下工业生产首先着眼于打进国际市场或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因而进口替代被称为内向型战略,出口替代被称为外向型战略或出口导向战略。

2.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主要差别(1)战略重点不同。

进口替代战略主要致力于改善进口商品的结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致力于改善出口商品的结构。

(2)战略目标不同。

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是以传统工业中的支柱产业为基础,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我国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

我国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

我国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分析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国际贸易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之一,中国的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双重选择进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指一个国家采取措施来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出口导向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加强外贸结构调整,并且通过外贸逆差来增加国际储备。

然而,出口导向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出口导向使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外部需求,一旦国际市场出现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会受到严重冲击。

其次,由于出口导向政策的推行,中国的贸易逆差持续扩大,给国际收支带来了风险。

进口替代政策进口替代政策是指一个国家采取措施来限制本国的进口,以鼓励本国产品的生产和消费。

过去,中国曾经实施过进口替代政策,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和提高国内就业率。

然而,进口替代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限制进口可能会削弱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产品价格。

其次,进口限制可能会引起贸易争端,损害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

另外,进口替代也可能降低国内消费者的选择权,限制市场多样性和产品品质。

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的双重选择面对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变化,中国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政策的双重选择。

在实际政策制定中,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可以相互补充,以达到更好的经济效果。

首先,中国可以通过出口导向政策促进本国产业升级和升级。

通过引进外资、优化贸易结构等措施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合作。

此外,通过扩大出口市场,中国还可以增加国际收支和储备。

其次,中国政府需要优化进口替代政策,使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

针对不同的产业和产品,可以选择性地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

然而,政府也应该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权益,避免过度限制进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的比较一、引言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是国家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护国内产业而采取的两种不同的策略。

本文将对这两种政策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其应用领域和效果。

二、进口替代政策进口替代政策是指国家通过采取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发展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

这种政策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1. 保护本国产业:进口替代政策可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冲击,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数量等方式来刺激国内产业的发展。

2. 解决就业问题:进口替代政策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国内就业率,减少失业人口,促进经济发展。

3. 促进技术创新:进口替代政策可以促进本国产业的技术创新和提升,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来增强国内产业的竞争实力。

然而,进口替代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限制:1. 高成本:限制进口可能导致本国原材料和产品价格上涨,给消费者带来负担。

2. 低效率:国内产业可能无法达到进口产品的质量水平和规模经济效益,导致竞争力不足。

3. 依赖问题:国内市场需求有限,如果仅通过进口替代政策,可能导致本国产业对外依赖程度增加,造成经济风险。

三、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指国家鼓励本国产业面向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加强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这种政策的主要原因有:1. 开拓国际市场:出口导向政策可以扩大本国产业的市场,增加出口量,带动经济发展。

2. 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和交流,本国产业可以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竞争力。

3. 获得外汇收入:出口导向政策可以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提供资金支持其他领域的发展。

然而,出口导向政策也存在以下问题和限制:1. 对内需的忽视:过度追求出口可能导致国内市场萎缩,对内需的发展形成阻碍。

2. 外部风险:国际市场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崛起可能对出口产生负面影响,增加经济风险。

3. 不平衡发展:出口导向政策可能加剧经济结构不平衡,过度依赖外贸可能导致其他产业的衰退。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实施出口导向政策以来,使得中国的进出口贸易(1978年——1996年)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1978年进出口增额仅为206.4亿美元,1996年跳跃到千亿美元大关——1014.45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出口额由1985年的16.8亿美元提高到1996年的3234亿美元,在中国出口增额中所占比重由6.1%上升到54.5%,成为中国出口额最大的产品,中国已经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二战”后,好多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这两项政策取得经济发展的成功。而韩国与中国是典型的例子。
典型案例:韩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改变了单一的畸形经济结构和对发达国家的严重经济依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于60年代初完成了重化工业的调整。然而新的问题也凹现出来:国内市场狭小,资源匮乏,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出路。这促使韩国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实行出口导向性发展战略。
论韩国成功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政策
论文摘要:经济基础很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在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如果想发展本国经济的话,应当根据本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首先实行适当措施(进口替代政策,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进口,促进国内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国内市场上以本国产品代替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对本国的经济进行保护和引导其发展,等到本国经济根基牢固了,便是这个国家可以放心在实施出口导向政策(出口导向政策是外向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大出口,并通过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工业制成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用精细加工制成品代替粗加工制成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展,实现工业化政策。)的情况下,放飞本国经济,让其在国际贸易的国际经济之中翱翔之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区别及优缺点(一)进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额关税和数量措施来限制基本消费品的进口,同时利用高估汇率鼓励工业所需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1) 优点: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

(2) 缺点: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二) 出口导向: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

(1) 优点: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②引进竞争机制;③促进出口发展;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

(2) 缺点: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的原因在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畸形化的特征。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则获得了较充分地发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急需向海外扩张其原料和销售市场。

于是,发达国家大力提倡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在原则上要求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发达国家可以将其工业制成品销往广大的落后国家,以实现其经济扩张;而落后国家只能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结构无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将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

在这种不对称的经济发展要求下,发达国家往往会倚仗强势,大力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资源,摧残和扼杀其新兴工业。

在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发展利益将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

面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思路和口号。

保护贸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成为其在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本国民族工业进行保护,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空间。

生产力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保护贸易政策使落后国家固有的、静态的、结构水平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动态的、结构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这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

要成功地克服这些困难,保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们就必须转向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

新自由主义的谎言一讲到要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许多经济界的同行就会紧张起来。

他们担心我国可能会从此实行一系列导向灾难的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是与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有必然联系的。

他们的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产生这种担心的根源是不加思考地听信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谎言,这种谎言把进口替代描绘成了绝对有害的发展道路。

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把实行进口替代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

所谓进口替代,就是以本国自己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取代原来需要进口的产品。

按照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说法,这样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一种“进口偏向型增长”。

由于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因素作用,特别是长期将资源用于生产进口替代产品最终将减少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投入,进口的减少在长期中通常都会使出口随之减少。

进口替代的经济增长因此将降低整个对外贸易占一国GDP的比例,从而是一种比较内向型的经济发展。

与进口替代相对立的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它主要以出口的增长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把这样实现的经济增长说成是“出口偏向型增长”。

在长期中,一国出口的大幅度增加不能不导致进口最终增加,光是为了避免资源的浪费也不得不如此。

这样一来,出口带动的经济增长不能不提高整个对外贸易占一国GDP的比例,从而造成一种名副其实的外向型经济增长。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

当时之转向外向型经济增长,是因为看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

那以后的20年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人们心目中,以出口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成了唯一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

而进口替代则被看成是一条错误的经济发展道路。

无论在经济学界还是在媒体上,都把为促进进口替代而实行的经济政策说成是发展缓慢以致停滞的根源。

这样,出口导向是高速经济发展的根源,进口替代则是导致经济发展失败的罪魁祸首,似乎已经成了定论。

而在实际上,这样的一般化结论没有任何靠得住的根据。

出口导向战略不是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能带来比进口替代战略更高的经济增长,对于大国来说,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更不一定优于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

实际上,最近150年来经济发展失败的外向型经济体有许许多多,实行出口导向而又真正成功地高速发展了经济的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的几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增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一度取得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成功的经济发展。

它们的成功经验确实值得其它国家和地区考虑和借鉴,但是正如国际贸易理论的权威克鲁格曼所指出的,把东亚经济增长的奇迹归因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并没有充分的依据。

东亚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可能另有其根本原因,而出口的高速增长很可能是反过来由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推动的。

把进口替代说成是造成经济停滞和落后的祸害,将外向型经济看成是对外关系上唯一成功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是当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编造出来的谎言。

在编造这种谎言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任的副总裁克吕格尔是最细心的一个。

她主持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来论证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如何无效率。

可是这些项目无论作得如何仔细,也不过是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几年间十多个国家的经验资料来立论,而且使用的是不合乎实际的新古典生产函数。

就以这样涉及范围极为有限的材料来否定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这本身就是在学术上极不严肃的草率作法。

历史的事实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否定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最主要事实依据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如阿根廷实行进口替代而经济增长缓慢。

他们在这里玩弄了歪曲历史的狡猾手法:闭口不提这些国家是如何走上进口替代的发展道路的。

其实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的近100年中,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实行的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而且就是按照新古典经济学所主张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

尽管它们实行这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们在经济发展上却大大落后于靠保护关税来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的美国。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中,它们进一步陷入了贫困化的深渊。

为了摆脱片面追求出口所造成的困境,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才转而鼓励进口替代,而有系统地实行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战略更是20世纪40年代末之后的事。

其实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全部历史经验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失败的典型证据。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攻击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时总喜欢拿第2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缓慢作例子,可是熟悉拉丁美洲全部情况的学者却指出,就是在阿根廷等国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年代里,也有一大批仍然推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国家,它们的发展绩效多半比阿根廷等实行进口替代的国家还差。

被人当作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典型的阿根廷,真正系统地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时间也不过30年。

70年代中期它就听了克吕格尔之流的指导,转向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

自那以后,20多年已经过去,一个真正有效的政策按理应当足以发挥其效力。

而阿根廷不仅没有出现经济发展的奇迹,反而在去年陷入了全面的经济大崩溃。

克吕格尔之流这时不仅不能挽救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反倒却以“制裁”来威胁还不起债的阿根廷。

这些人的丑恶表演说明,对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诋毁不过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编造的谎言,这个谎言已经破产。

其实真正的历史事实充分肯定了进口替代的经济发展。

工业化时代以来的经济强国多多少少都实行过进口替代,进口替代甚至是产业革命的促成者。

在19世纪初,英国的棉纺织工业远远落后于印度和中国,但是英国却禁止东方的棉纺织品进口,从而鼓励了本国生产棉纺织品以替代进口。

正是在这样繁荣起来的棉纺织业生产中发生了“产业革命”,从而使整个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也使英国成了很长时期中的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当今世界的3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也无一不靠进口替代而致富。

美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分别赶上和超过了英国,从此就成了两个经济上最强的国家。

而在它们赶超英国的最关键时期19世纪下半期,它们是两个典型的以进口替代来发展经济的国家。

按照刘易斯的估算,在1883年以后的30年间,德国制成品进口的增长慢于制造业的增长,从而在整个时期中都在搞进口替代;而美国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也靠的是国内需求而非出口的拉动。

美国在1873年到1899年间的进口增长率一直远远低于其实际GDP的增长率,原因之一是那些年的美国是一个以高关税保护国内产业的国家,其总体关税率往往在30-40%左右,到1912年还平均为18%。

可以说,没有那一时期的进口替代型经济增长,就不会有今日美国和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今日世界中的另一个经济大国日本,是在第2次世界大战后的高速经济增长中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

通常人们强调日本靠出口导向取得了高速经济成长,却忽略了日本的经济增长中一直有很强的进口替代因素。

日本从来就以国内市场对外不开放著称,直到现在,日本的进口也只占其GDP的10%左右,而中国的进口在最近6年中一直占GDP的20%甚至更多。

日本经济的这种不开放必然导致在很多产业中实行进口替代。

也正是由于日本一方面致力于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国内实行进口替代,才造成了日本在许多年中出口一直远远大于进口的对外贸易格局。

国家与时代在条件上的差异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拥护者必定会问:那你们又如何解释东亚“四小龙”在制成品出口增长带动下出现的经济奇迹?我们的回答是:那是特殊时期、特别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的特殊现象,不能照搬到一切国家、一切地区。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时:在同样的人均生产水平上,一个国家越小,其对外贸易依存度势必越高。

象德国那样大小的国家,其整个对外贸易占GDP的比例在50%以上,但是对欧盟国家的贸易却占了整个对外贸易额的50%多。

这样,如果以欧盟为单位计算欧盟对非欧盟的贸易占整个欧盟的GDP的比例时,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就会降到只有20%多。

这个事实说明,一个国家越小,经济上的对外依存度就越高,其经济就越是外向型,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就越是有效率。

但是这个事实也反过来告诉我们,“东亚四小龙”这样小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出口带动完成经济发展,整个中国却不一定能靠同样的作法实现高速经济发展。

实际上,一个国家越大,其完成工业化时的内向性程度就越大。

英国进行产业革命时经济的外向型程度,比美国19世纪末超过英国时经济的外向型程度要高,其原因首先在于美国比英国大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