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型政策

合集下载

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格局中,出口导向型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选择。

出口导向型经济,顾名思义,是指以出口为导向,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风险。

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企业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来生产产品,这使得资源能够流向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部门。

例如,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在劳动力成本上具有优势,那么它可能会侧重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

这样一来,资源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出口的扩大还能够带来规模经济效应。

当企业面向广阔的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和销售时,产量的增加往往能够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

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企业能够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降低成本,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这种规模经济不仅有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整个经济带来了增长的动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立足,企业必须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这就促使它们加大研发投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也迫使企业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技术进步和创新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此外,出口的增加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比如,一个以出口电子产品为主的地区,会吸引大量的上下游企业聚集,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物流企业、研发机构等。

这些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然而,出口导向型经济也并非毫无弊端。

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使得经济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例如,国际市场需求的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汇率的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对出口企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

中国出口导向(优先)型贸易政策的形成背景、影响、调整方向及措施



• 2.“十二五”期间促进加工贸易转型 •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近年来我国加工贸 易已出现增长缓慢的趋势。据统计,2010—201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 出口总值为11577 .6亿美元、13052.1亿美元和13439.5亿美元,同比 增长27.3%、12.7%和3%,分 别 占 当 年 我 国 进 出 口 贸 易 总 值 的34%、35.8%和34.8%,因此,即使从数量上看,目前加工贸易也 不足以构成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了。 • 但是,尽管加工贸易目前发展缓慢,且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认 为,加工贸易符合我国国情,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存在,今后 仍将是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产 业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在新的形势下,根据中国 的具体国情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实,我国仍然需要发展加工贸易。 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不能因噎废食,而是需要痛定思痛,加快加工贸 易的转型升级,并制定一个中长期的发展战略。
二、经济现状分析及政府动态
• 1.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现状
• 自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以来,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 化,但总的来看,中国处于世界制造业供应链的低端,主要进口商品 为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技术、资本产品,出口的是以原材料、中 间产品为投入品的加工贸易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出口商品结构以劳动 密集型产品为主、资本密集型产品为辅,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居于 劣势。中国的外贸出口完全是一种粗放型出口模式。劳动密集型产品 具有可替代性,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家(如一些发达国家)往往 也会转而购买本国与进口相竞争的产品,尽管本国生产此类产品不具 有比较优势。此外,出口导向战略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高,出口 市场相对集中。当下中国的出口导向战略实质上属于粗放型、出口产 品可替代且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的外贸战略。

出口导向型政策

出口导向型政策
446 23.86%
3.4遭受贸易救济调查严重
2002-2011年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次数统计(案件:起) 对华发起数 反倾销 反补贴 560 46 全球发起数 1999 118 占比 28% 39%
保障措施
合计
81
687
157
2272
51.6%
30.2%
3.5美元陷阱
外汇储备—我国实际拥有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保证开放经济
1980-200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年份 1980
19பைடு நூலகம்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工业制成品TC -0.18
-0.09 0.03 -0.11 -0.22 -0.46 -0.31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工业制成品TC 0.08
3.2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最早由萨缪尔森提出,后来经由 克莱因(1982)进行了延伸应用于发展经济学用来指发展中国家纷纷采 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导致彼此间竞争,造成一系列后果。 克莱因(1982)指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某种外贸战略可以取得成功, 但是,如果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类似的出口战略,而需求存在“加总 约束”,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导致出口总收益降低。
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曲线图(1995=100)
资料来源:引自博士论文《贸易利益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
3.4遭受贸易救济调查严重
• 2002--2011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情况统计表(案件:起)
全球 2272
发起数
对中国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经济增长理论
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被认为可以通过促进出口来增加国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加速技术进步等途径 来促进经济增长。这些效应与经济增长理论相符合,为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02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背景
01
02
03
经济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出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重要动力。
全球经济一体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出口导 向型贸易政策成为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重要选择。
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通过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出口来促进经 济增长。
量和竞争力。
扩大内需与外需并举
在保持出口增长的同时,扩大 内需,促进内外需平衡发展。
深化贸易便利化改革
简化进出口环节的监管程序, 降低企业贸易成本。
推动贸易与产业融合
促进贸易与产业政策协调发展 ,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升级。
政策措施与创新
优化出口退税政策
完善出口退税制度,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减 轻企业负担。
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新兴市场 的崛起,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面 临新的发展机遇,如扩大内需市场、 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等。
挑战
同时,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也面 临诸多挑战,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 抬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 本上升等,需要积极应对。
政策调整与完善
政策调整
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政府需要适时调整出口导向 型贸易政策,优化贸易结构,促 进贸易平衡。
特点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型经济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型经济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在贸易中,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策略的优劣势以及它们对经济的影响。

进口替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限制进口商品,鼓励本国生产和消费本土商品。

这种策略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冲击,并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

进口替代的理论基础是保护主义,即保护本国经济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

采取进口替代策略的国家会实施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以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然而,进口替代策略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限制进口会导致本国市场上商品的供应减少,从而导致价格上涨。

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不利的,因为他们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商品。

其次,进口替代可能导致本国产业缺乏竞争力。

当本国产业受到保护时,它们可能缺乏动力进行创新和提高产品质量。

这可能会导致本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竞争力。

相比之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策略注重发展本国的出口产业。

这种策略鼓励本国企业出口产品,以获取外汇收入并促进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即不同国家在生产某些商品上具有不同的相对成本优势。

采取出口导向策略的国家通常会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出口企业提供便利。

出口导向策略有许多优势。

首先,通过出口,国家可以获得外汇收入,这对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非常重要。

外汇收入可以用于购买进口商品、支付外债、投资国内基础设施等。

其次,出口导向可以促进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创新。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成本,这将促进本国产业的发展和提高。

然而,出口导向策略也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依赖出口可能使国家对国际市场的波动更加敏感。

当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时,出口企业可能面临订单减少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其次,出口导向可能导致国内市场的忽视。

为了追求出口,国家可能忽视国内市场的需求,导致本国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综上所述,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发展策略。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
信用风险保障
政府出资设立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出口企业提供收汇风险保障, 降低企业因进口商违约、政治风险等导致的损失。
外汇管理便利化
简化外汇管理手续,放宽企业购汇限制,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 便利企业开展对外贸易。
出口促进与贸易便利化
贸易展会与推介活动
政府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贸易展会、洽谈 会等活动,助力企业拓展商机、结识合作
鼓励企业加强科技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 量,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
强化品牌建设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培育和推广, 提升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
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支持行业协会在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方面发挥桥 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行 业合力。
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关税 壁垒使得中国商品进入国 际市场面临更高的成本。
非关税壁垒
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非 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产品 提出更高要求。
贸易摩擦增多
贸易保护主义导致中国与 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 ,影响出口稳定。
政策调整与转型升级
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
政策调整应注重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增加附加值,实现从数量扩张到质量 提升的转变。
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促进产业升级
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通过提供优惠政 策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 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从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
政策还注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通过 加强质量监管、建立质量认证体系等 措施,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 促进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
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03
政策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出口规模的增长
促进出口增长
中国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鼓励企业扩大出口,通过提供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出口成本,提高了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了出口规模的 增长。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关于对外贸易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一些重点内容:
1. 开放政策: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主动参与全球贸易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推动建立自由、开放、公平、有序的国际经贸规则。

2. 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积极推动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和实施,如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拿马自由贸易协定等。

3. 外贸政策的稳定性:中国致力于维护外贸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外商提供长期稳定的营商环境。

4. 出口导向型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重点支持出口,通过积极推动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和调整。

5. 外商投资政策:中国鼓励外商投资,提供投资便利条件和优惠政策,鼓励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

6. 贸易促进政策:中国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览会、派遣商务团访问外国市场、组织境外参观团来华考察,推动贸易往来。

7. 多边贸易体制:中国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多边
贸易谈判和合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体来说,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开放为基调,鼓励外贸和外资,促进贸易平衡,加强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参与和声誉,并推动贸易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近年来,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和增长。

这种政策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增加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市场,吸引外国投资等方式,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率。

虽然这种政策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在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国家需要充分考虑国内市场的需求。

过度依赖出口市场可能会导致国内市场供给不足,居民购买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在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国家应该建立和完善国内市场,以确保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

只有国内外需求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其次,在发展出口市场的过程中,国家需要关注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会引导国内企业加大对外贸易,提高产品的出口比例。

然而,如果国内产品的质量不能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就很难获得竞争优势。

因此,国家应该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培训和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只有具备高品质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份额。

同时,考虑到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国家在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也应谨慎处理。

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对出口市场产生影响,例如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经济衰退等。

因此,国家应该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及时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还需要考虑到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出口规模的扩大,对资源的需求也会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增加。

因此,在实施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时,国家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节能减排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最后,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需要与其他政策相互配合,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

例如,鼓励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政策能够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出口收入。

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政策能够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产业竞争力。

因此,国家应该综合考虑各种政策因素,制定出口导向型经济政策的配套措施,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口导向型政策及 其可持续性探讨
第11组 陈雪琼
亚洲四小龙—出口导向型政策
韩国
20世纪中后期陆续对外 主导出口导向型战略
中国台湾
亚洲四小龙
新加坡
中国香港
汉江奇迹
韩国
20世纪60年代对 外主导出口导向 型战略,20世纪 的最后30年里韩 国是世界公认的 经济发展最快的 国家之一,其中 1977-1988的十 余年,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基本 上每5年翻一番。
3.2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
合成谬误(Fallacy of Composition)最早由萨缪尔森提出,后来经由 克莱因(1982)进行了延伸应用于发展经济学用来指发展中国家纷纷采 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导致彼此间竞争,造成一系列后果。 克莱因(1982)指出,一个发展中国家采取某种外贸战略可以取得成功, 但是,如果很多发展中国家都采取类似的出口战略,而需求存在“加总 约束”,贸易条件迅速恶化,导致出口总收益降低。
中国香港
战后的西方工业国始放弃 成本不断上涨的劳动密集 型工业,改为向资本密集 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这正好为拥有大量廉价劳 工的香港带来一个机会, 发展出口导向的轻工业。 1947年至1951年五年间, 香港外贸总额平均增长达 35.4%,大大超越了战前的 水平。
2
目录
PART 1 PART 2 PART 3
价格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曲线图(1995=100)
资料来源:引自博士论文《贸易利益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
3.4遭受贸易救济调查严重
• 2002--2011年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情况统计表(案件:起)
全球 2272
发起数
对中国Βιβλιοθήκη 中国占比68730.2%
全球
采取措施数 对中国 中国占比
1869
0.06 0.17 0.16 0.12 0.11 0.1
1987
1988 1989
-0.16
-0.15 -0.12
2002
2003 2004
0.09
0.09 0.11
1990
1991 1992
0.03
0.03 0
2005
2006 2007
0.16
0.21 0.24
1993
1994
-0.09
0.01
2008
3.出口导向型政策长期非持续性
贸易条件恶化 合成谬误
民工荒 遭受贸易救济调 查严重
2 1
3
4
美元陷阱
5
负面影响
3.1民工荒
"刘易斯拐点"
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1954在《劳动无 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现代工业部门相对传统农业部门呈现出扩张的过程,在这一 扩张过程中,沉积在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会一直持续的被 全部转移干净到工业部门;这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也开始 不断提高,这个时点即“刘易斯转折点”。
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定义和特点
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实施历程
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的长期非可持续性
PART 4
PART 5
我国实施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原因分析
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历史性贡献
1.1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定义
出口导向型政策——指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消费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
以及通过对自然资源的深加工发展原材料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以工业产 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使出口产品多样化,最后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工业化 发展战略。也就是以出口贸易为中心的经济体系,把经济活动的中心由以 本国市场为主转向以国际市场为主,集中力量扩大出口,由此带动整个国 民经济的发展。
2009
0.27
0.23
数据来源:硕士论文《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2.我国出口导向型政策的实施历程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变原先封闭的经济 形态。 在出口政策方面的改革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1989年,邓小平首次在视察中提出了有关出口导向型经济与社会主义经 济命脉的利害关系,阐明了关于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为巩固改革开放事业协调、 协助、协力的发展模式。 2.1985年开始,中国逐渐走上了一条发挥劳动力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产 品的轻型化之路,并由此带来了持续的出口增长。 3.1991年至2001年加入WTO之前,主要是大力降低关税,消减许可证的管 理范围,增加透明度,加快与国际接轨。 4.2001年加入WTO至今,2001年以后的贸易改革更多的要根据中国加入WTO 的承诺来实施。
单位:%
参加过农业技术 培训 16-20岁 21-30岁 31-40岁 41-50岁
参加过非农职业 技能培训
两项培训都没有参加过
4 6.2 11 14.9
22.3 31.6 26.7 23.1
76 66 68 69.5
50岁以上
14.5
16.9
74.5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出口结构相似度指数
3.3价格贸易条件恶化
贸易条件分为:
价格贸易条件、要素贸易条件、收入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
(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收入贸易条件:
(价格贸易条件*出口数量指数)*100%
我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
1996—2008年中国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以1995年为基期)
资料来源:引自博士论文《贸易利益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
77046
75564 98.10% 107636
77510
75828 97.80% 108791
78388
76105 97.10% 111832
就业人员合计(万人)
就业占经济活动人口比
15岁以上人口数(万人)
劳动参与率
72.35%
71.88%
71.58%
71.25%
70.09%
资料来源:2011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20634
22024 26948 36288 49103 62648 77597 93564 100395 82030 107023 123241 128056
99215
109655 120333 135823 159878 184937 216314 265810 314045 340903 401202 473104 519322
1998
1999
1.16%
17.74%
15224
16160
84402
89677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46.91%
13.31% 46.11% 60.30% 53.27% 54.05% 47.64% 32.26% 14.16% -68.38% 41.45% 22.56% 10.42%
1980-2009年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年份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工业制成品TC -0.18
-0.09 0.03 -0.11 -0.22 -0.46 -0.31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工业制成品TC 0.08
2000年一2010年我国适度外汇储备与实际外汇储备对比
亿美元
资料来源:引自博士论文《贸易利益与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调整》
我国与数国外汇储备对比分析
国家和地区 中 国 2000 1655.74 1075.42 372.64 3472.12 958.55 797.23 312.38 321.14 496.67 2005 8188.72 1242.44 1310.18 8288.13 2099.68 1157.12 378.38 239.96 397.65 2007 15282.5 1526.37 2665.53 9483.56 2617.71 1625.17 458.04 435.87 407.68 2008 19460.3 1824.69 2466.03 10036.7 2004.79 1736.49 495.84 303.82 385.57 2009 23991.5 2557.68 2585.83 9969.55 2652.02 1860.05 505.2 277.29 369.28 2010 28473.4 2686.37 2678.14 10362.6 2869.26 2238.9 520.75 362.11 373.56 中国香港 印 日 韩 度 本 国
服装及衣着附件
鞋 类
——
——


1198
297
家具及其零件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 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
——
万台 万台

143236 53284
269
1350 385
集装箱
集成电路 液晶显示板 汽车(包括整套散件)
万个
百万个 万个 万辆
303
48477 202666 64
91
243 224 89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46 23.86%
3.4遭受贸易救济调查严重
2002-2011年国外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次数统计(案件:起) 对华发起数 反倾销 反补贴 560 46 全球发起数 1999 118 占比 28% 39%
保障措施
合计
81
687
157
2272
51.6%
30.2%
3.5美元陷阱
外汇储备—我国实际拥有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保证开放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