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合集下载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

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原因和经验亚洲四小龙,指的是韩国、台湾、新加坡和香港,它们在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崛起。

这一经济奇迹的背后有许多原因和经验,本文将详细探讨它们。

一、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一:出口导向经济模式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密不可分。

它们以制造业和出口为经济增长的引擎。

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提高出口质量和竞争力,这些国家成功地打破了国际市场壁垒,迅速提升了出口规模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亚洲四小龙不断调整和升级其产业结构。

例如,台湾转型到电子领域,韩国发展半导体和汽车等高附加值产业,这些创新使它们在全球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

二、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二: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也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国家在教育方面投资巨大,注重培养人才。

他们重视基础教育,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了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

此外,亚洲四小龙意识到人才是发展创新的重要因素,因此,他们鼓励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研究,并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这使得这些国家不仅在制造业领域有竞争力,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

三、成功原因和经验之三: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崛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这些国家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并积极投资于交通、电力、通讯等领域。

例如,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现代化的公路、铁路和港口建设,这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台湾也在高速铁路、世界级港口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资,使其成为亚洲的贸易枢纽。

四、成功原因和经验之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亚洲四小龙拥有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治理,这也是它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执行力使得这些国家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改革和发展。

同时,透明度和廉洁度也是这些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它们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反腐败机制,打击腐败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

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拥有广阔市场和巨大潜力的地区,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采取了各具特色的模式。

本文将探讨新兴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分析其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

一、出口导向型模式出口导向型模式是新兴市场国家最为常见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一。

这些国家通常以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依靠大规模的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

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就是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出口导向型模式的特点是依赖外贸和外资,加强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进步。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就业率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风险,比如对外需求波动的敏感性和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性。

二、内需扩大型模式内需扩大型模式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另一种模式。

这些国家以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为核心战略,通过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来推动经济增长。

印度和巴西是内需扩大型模式的代表。

内需扩大型模式的特点是国内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旺盛。

政府通过改革措施和经济政策来促进内需的快速增长,并鼓励企业投资和创新。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减少了对外需求的依赖,降低了对国际市场波动的敏感性。

然而,过度依赖内需也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和结构性失衡。

三、技术创新型模式技术创新型模式是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崭露头角的模式。

这些国家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本土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韩国和新加坡是技术创新型模式的典型代表。

技术创新型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鼓励本土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

这种模式在提高国家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也对全球科技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技术创新型模式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持续的政策支持,在短期内难以实现显著的经济增长。

四、资源驱动型模式资源驱动型模式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模式。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逐渐建立起来。

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为中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各种影响。

于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从出口导向型向综合平衡型转变。

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实施的战略背景(一)基本国情的决定出口导向型经济(Export-oriented Economy)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

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出口导向型模式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1、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地重视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践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

这种增长业绩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战略以及为工业化战略服务的相关政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工业化战略以强化高度集中的资本积累和制造业投资为基本特征,长期忽略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

并在人均收入很低水平上出现了产能过剩。

从开始对外开放到加入WTO,中国的过剩产能得以通过国际市场逐渐释放,并且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2、剩余劳动力的增长上世纪50年代的婴儿潮和70年代后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为中国劳动力的积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但是中国人多地少,我国农村人口本来就拥有庞大基数,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地区的作用大打折扣,导致农村地区闲散劳动力增多。

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型式

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型式

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型式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些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上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发展型式,既受到国情、资源禀赋和政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制约。

以下将讨论几种典型的经济发展型式。

1.出口导向型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些发展中大国常采用的,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等。

这些国家主要依靠出口来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出口创汇来增加外汇储备,吸引外资和技术进入。

他们通过实行出口退税、设立经济特区等各种政策措施来鼓励出口,并通过投资基础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竞争力。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的案例包括中国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以及韩国和新加坡在制造业出口领域的成功。

2.资源型经济发展型一些发展中大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巴西和俄罗斯等。

这些国家依赖着出口基本大宗商品和能源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因为他们的经济主要依赖全球市场的价格波动。

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枯竭、环境破坏以及价格波动对经济稳定性的影响。

3.制造业升级型制造业升级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发展工业和制造业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来推动经济发展。

这种模式涉及到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等,以增强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这种经济发展型式的榜样包括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现在正在尝试推行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

4.服务业扩张型综上所述,发展中大国采取的经济发展型式各具特色,每个国家选择的型式取决于其国情、资源禀赋和政策背景。

同时,这些发展中大国还需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应对各种挑战和冲突,持续与创新,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其中,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模式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外贸发展。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决定推进出口,以引进外汇和提高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这一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通过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外国公司的代工订单。

中国的出口产品遍布全球,从电子产品到机械设备,从服装鞋帽到家电用品。

中国的出口市场也成为促进全球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其次,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就业机会。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动了广泛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

许多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了制造业的主力军。

这种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也提升了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通过劳动力的流动,中国的农村地区逐渐实现了贫困地区的脱贫,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然而,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此种模式导致中国的经济高度依赖出口市场。

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压力。

其次,出口导向的经济模式往往会导致资源过度集中在出口产业,而忽视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影响。

最后,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面临着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大量的工业生产和高能耗的制造业,给中国的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加大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力度。

在面对上述问题和挑战时,中国也在逐渐转变其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政府提出了“内需拉动”的新战略,以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减轻对外需求的依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消费,促进内需,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等。

发展中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发展中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

发展中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引言: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指的是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对外贸易,特别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在发展中国家中,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被广泛采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这种经济模式的背后原因、优势和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原因1.国内市场规模不足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市场规模有限的问题。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通过拓展国外市场,为企业提供更大的销售空间,从而弥补了国内市场的不足。

2.资源禀赋与劳动力成本优势许多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能够利用这些优势,以低成本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从而提高竞争力和出口额。

3.外贸政策和全球供应链政府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提供相应支持,政府能够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技术转移,并将国家纳入全球供应链,实现经济增长。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优势1.刺激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要求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这推动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2.扩大就业机会和减轻贫困压力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刺激了制造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这对于缓解贫困问题、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3.增加外汇收入和提高国际地位通过加强对外贸易,国家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并提高自身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这有助于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竞争力。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面临的挑战1.外部需求波动和市场冲击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国家高度依赖于外部需求,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将面临较大的压力和风险。

2.资源环境压力和可持续性问题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往往伴随着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损害了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国家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和政策制定,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各国的外贸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一、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定义及特点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是指国家或地区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国内企业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出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中,以获取更多的外汇收入。

这种模式通常伴随着外资引进、技术转让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其特点首先体现在经济结构上。

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往往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市场的发展相对较弱。

其次,这种模式对外汇储备的依赖程度很高,国家的经济状况往往会受到国际市场的波动和变化的影响。

此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也会面临技术壁垒、价格压力等问题。

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的积极影响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

首先,它能够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

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实施,可以促进制造业的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能够加快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引进。

通过出口创汇,国家能够积累更多的外汇储备,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同时还可以借鉴各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生产力水平。

另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也能够带来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的优化。

由于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劳动力的需求较高,企业往往需要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

这对于提升国家的就业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通过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国内的人口结构和教育结构也将得以优化,更多的人口将投入到高技能、高薪资的工作中。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对外贸发展的挑战然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市场需求的波动性会给出口企业带来不稳定的经营环境。

国际市场的需求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出口企业需要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进行调整和应对。

其次,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化。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内容摘要:目前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制约,而出口增长在需求的增长中又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出口导向的制造业。

关键词:出口导向增长路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战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两种模式。

前者短期,效果好;后者长期,后劲足。

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或直接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或很快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方式遇到了重大挑战。

中日韩的出口贡献比较: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明中国的情况。

虽然同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显然要大于日本和韩国,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江苏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日韩同期分别高17和44个百分点。

1985年以来,江苏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而日本经济膨胀期的均值在2%,韩国更低。

同时,江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大于韩国和日本。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将其时间序列分别表示为GDP、EX。

而为了降低异方差,本文对四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EX。

(一)ADF检验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错误。

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都是平稳变量(见表1、表2)。

因此,对LnGDP、LnEX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

在V 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判断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

Johansen共积性检验显示,三国的GDP和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内容摘要:目前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制约,而出口增长在需求的增长中又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出口导向的制造业。

关键词:出口导向增长路径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战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两种模式。

前者短期,效果好;后者长期,后劲足。

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或直接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或很快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方式遇到了重大挑战。

中日韩的出口贡献比较: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明中国的情况。

虽然同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显然要大于日本和韩国,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8年,江苏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日韩同期分别高17和44个百分点。

1985年以来,江苏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而日本经济膨胀期的均值在2%,韩国更低。

同时,江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大于韩国和日本。

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

将其时间序列分别表示为GDP、EX。

而为了降低异方差,本文对四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EX。

(一)ADF检验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错误。

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都是平稳变量(见表1、表2)。

因此,对LnGDP、LnEX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

在V 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判断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

Johansen共积性检验显示,三国的GDP和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建立协整关系约束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M),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二)V AR模型
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可以考虑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将
LnGDP、LnHFCE、LnFCF和LnEX一起置入V AR模型。

经过多次试验,模型中AIC、SC都在最大滞后期取2时最小(-15.99613、-14.25781)。

因此,本模型取二阶滞后,仅以常数项作为外生变量,表3记录了模型的估计结果。

保留各滞后项,将参数估计结果写成矩阵形式,其中Y=[LnGDP LnHFCE LnFCF LnEX],具体如下: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确定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出口是否为江苏GDP的推动因素,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这四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表4报告了检验结果,我们发现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出口都是江苏GDP变动的Granger原因。

(四)脉冲响应分析
为了进一步比较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出口对江苏GDP的相对影响,从动态的角度利用脉冲响应继续进行考察,主要描述LnGDP对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

图1报告了冲击发生后10期内GDP变动的动态机制。

LnHFCE一个标准差新息对LnGDP产生了负向的冲击,并在第8期达到峰值0.03;LnFCF一个标准差新息对LnGDP产生的冲击为正向,第5期作用最明显,拉动GDP上升0.065个单位;LnEX对LnGDP的冲击亦为正向,滞后期与LnFCF基本同步,但作用效果弱于LnFCF。

(五)方差分解结果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和出口对江苏GDP的相对影响程度,用方差分解继续分析。

方差分解表明了LnHFCE、LnFCF和LnEX一个标准差冲击对LnGDP预测均方误差的影响。

表5报告了冲击发生后10期的方差分解结果。

对GDP来说其自身的影响最大,在第二期大约5.84%的预测均方误差是由固定资本形成引起的,1.89%是由出口引起的,仅有0.41%是由居民消费引起的。

各变量冲击对LnGDP的影响随着滞后的增加而加大,并在第7期达到最大。

到了第10期,LnGDP预测的均方误差有34.55%由固定资本形成引起的,9.62%是由出口引起的,仅有5.67%是由居民消费引起的。

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水平的预测作用要大于出口和居民消费。

日韩的比较分析
本文选取日本逝去的十年之前的数据作为样本(1960-1990年),韩国则从朴正熙政变上台开始实施的连续6个五年计划,直至199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757美元(1960-1992年)。

分析过程与江苏类似,首先是平稳性检验,日韩的
各四个变量均存在一阶单位根,为I(1)变量(见表6、表7)。

Johansen共积性检验显示,两国的GDP和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建立协整关系约束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M),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图2显示日本的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后续冲击是负向的,而韩国的冲击虽然是正向的,但效果弱于江苏;日韩的居民消费对GDP的后续冲击影响要大于江苏的水平;日本的出口对后期的经济增长影响相对较弱,而韩国比江苏强。

方差分解表8显示了对日本LnGDP预测均方误差影响最大的短期是自身,但长期即变为居民消费,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预测均方误差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而出口的影响程度是韩国大于江苏,江苏大于日本。

对策与建议
(一)短期内积极迎战贸易保护且长期以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
一是扩大内需。

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

一般来说,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建立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有利于中低收入阶层增加财富积累,扩大消费能力。

此外,还应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健全教育体制,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从而减少应对风险的储蓄,扩大即期消费。

二是提升企业迎战贸易保护的意识,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企业应深入了解WTO规则和贸易救济调查知识,利用法律武器自保并适当出击并学会借助行业协会壮大力量。

(二)实现从“世界工厂”向“中国服务”转变
一是重点加强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是决定和影响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最核心要素。

我国工业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大幅度提高企业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二是加快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实现外贸发展新突破。

长期以来,企业依靠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实现了外贸的长足发展,但企业难以获得长期经济效益,而且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受阻、竞争激烈。

所以,企业必须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实现由依赖有形产品向无形服务的转变。

三是着力丰富产品体系,积极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面对外贸发展环境的新变化,出口企业要做好思想准备。

及早调整产业结构,开拓更多具有缓冲弹性的外贸目标市场,在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三)进一步强化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的比较优势
短期来看,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方式难以改变,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不会大幅度上升。

与此同时,在投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持续上升,从而保持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

参考文献:
1.万娜.出口导向战略对经济的影响—看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发展历程.决策与信息,2008
2.叶秀琪.浅析次贷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原因及相应措施.中国商界,2009
3.程绍海.东亚一体化经济合作及其特征.和平与发展,2005(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