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综述

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综述
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综述

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技术

综述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0902班

学号:090401065

姓名:孙娟

摘要

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器近年来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分别讨论了常用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算法,同时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车辆跟踪的基本类型。最后,说明了这一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和对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关键字:视频;车辆检测;车辆跟踪

引言

城市智能交通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来缓解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车流量检测系统是智能交通(ITS)的基础部分,在城市道路建设、国道高速公路建设、隧道桥梁建设以及交通流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了以空气管道检测技术、磁感应检测技术、波频检测技术和视频检测技术等[1~2]为代表的多种交通检测技术[3]。常用的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检测算法有:光流检测法、背景差法、相邻帧差法、边缘检测法[4]等。

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ITS)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信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大范围、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5~6] 。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7~8]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有关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美国是目前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最为先进的国家。2001年4月,美国召开了一次由智能交通系统行业260名专家参与的全国高层讨论会,并且制订了二十一世纪前10年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总体规划。在此阶段,各国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逐渐明确了发展ITS战略规划、发展目标、具体推进模式及投融资渠道等。美、日等发达国家在推动ITS研发和试点应用的同时,从拓展产业经济视角,不断促进ITS产业形成,注重国际层面竞争,大规模应用研发成果。如美国,参与ITS研发公司达600多家,其中半数以上为美国大型公司,包括航空和国防工业公司。日本,在四省一厅联合推动ITS研发活动后,一直在加速ITS实际应用进程,积极推动如车辆信息通信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应用。车辆信息通信系统已进入国家范围内实施阶段并迅速扩展。

目前,我国智能交通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中,并都取

得了一定的进展。中国在智能交通方面也做了大量投入,截至目前为止,己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9] 。“十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开发和示范工程”,内容涉及了ITS领域中的智能控制、信息采集与融合、运输管理、短程通信等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并且将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广州亚运会等起到非常积极的意义。

交通检测系统[10]是近年来计算机视觉领域中备受关注的前沿方向,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环节,负责采集有关道路交通流量的各种参数通过利用架设在道路上方的摄像机拍摄得到实时交通场景的视频序列图像,送到车辆检测模块、车辆识别模块和车辆跟踪模块,由检测、识别和跟踪的结果可以分析提取出交通流量参数,如车辆数量、类型、车流量、车流密度,平均车速以及交通事故检测等,这类实时道路交通信息及各种服务信息汇总到交通管理中心的交通监测模块,并经集中处理后,传送至公路交通系统的各个用户,使公众能够高效地使用公路交通设施,从而到达提高道路负载能力和行驶效率以及节约能源等目的。下面将重点从处理方法入手回顾车辆检测与跟踪这两方面近年来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1 车辆检测

车辆检测的目的判断是否有车经过检测区,并建立一个与之对应的跟踪对象,主要提供车流量等信息。减少车辆检测算法的计算量和提高实时性是一对矛盾,解决这对矛盾是提高系统检测准确度和稳定度的关键,然而实际中光照的变化、背景混乱运动的千扰、运动目标的影子、摄像机的抖动以及运动目标的自遮挡和互遮挡现象的存在,这些都会影响车辆检测和分割的精度,必须在算法中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其去除的方法。

2 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算法

基于视频的车辆检测算法可分为如下几类:光流法检测,帧差法,背景消减法,边缘检测法,运动矢量检测法。下面按照上述分类分别加以介绍。

2.1 光流法检测

光流的概念是Gibson于1950年提出的。所谓光流是指图像中模式运动的速度,光流场是一种二

维(2D)瞬时速度场,其中二维速度向量是可见的三维速度向量在成像平面上的投影。光流法是把检测区域的图像变为速度的矢量场,每一个向量表示了景物中一个点在图像中位置的瞬时变化。因此,光流场携带了有关物体运动和景物三维结构的丰富信息,通过对速度场(光流场)的分析可以判断在检测区域内车辆的有无。

2.2 帧差法

帧差法是将前后两帧图像对应像素点的灰度值相减,如果灰度差值很小,可以认为该点无车经过;反之灰度变化很大,则认为有车经过。帧差法的特点是实现简单、运算速度快,对于动态环境自适应性是很强的,对光线的变化不是十分的敏感。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时间间隔进行差分,这一般依赖于所监视的车辆的运动速度。对快速运动的车辆,需要选择较小的时间差,如果时间间隔过大,最坏情况下车辆在前后两帧中没有重迭,造成被检测物体为两个分开的车辆;而对慢速运动的物体,应该选择较大的时间差,如果时间间隔过小,最坏情况下,车辆在前后两帧中几乎完全重迭,根本检测不到车辆。

Lipton等提出了取连续两帧对应象素点的差的绝对值,通过与阈值函数比较,确定是移动物体还是背景。Lipton等进一步指出:利用连通区域准则克服检测到的运动实体内部产生的空洞,消除孤立的点,从而为进一步的模块匹配和目标分类打下基础。Collins等[11]人研究了一种自适应背景减除与连续3帧差分相结合的混合算法,这种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从背景中检测出运动目标,比连续两帧差分的效果要好。因为,由帧差得到的结果区域实际上是车辆前后两个位置的“或”区域,比车辆本身要大,文献[12]提出了一种使用模糊聚类的方法来合并检测到的“或”区域,并采用Kalman滤波器来预测运动车辆下一时刻可能处于的区域,缩小目标搜索的区域范围,从而达到快速跟踪车辆的目的。

帧差法是以背景固定不变为前提的,如果背景变动,这种方法就失效了。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了将相邻两帧的邻域比较与帧差法相结合,先对由摄像机运动引起的背景移动进行补偿,然后再进行差分运算,克服了传统帧差法中背景去除不干净的现象。文献[13]提出了基于图像对称差分运算的运动目标检测,以连续3帧序列图像为一组处理对象,先进行绝对差运算,再作均值滤波及最大熵的自动门限分割得到二值图像,从而使得运动缓慢目标的二值分割象素区域扩

大,保证了算法能很好地检测出复杂背景中的低信噪比、小运动目标。

2.3 背景消减法

背景消减法是目前基于视频检测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背景消减法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帧差法。它是一种利用当前帧图像与背景图像对应象素点的灰度差值来检测车辆的技术:如果当前图像的象素点和背景图像的象素点灰度值差别很大,就认为此象素点有车通过;相反,如果当前图像的象素点和背景图像的象素点灰度值差别较小,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我们就认为此象素点为背景象素点。背景消减法的关键是背景提取与背景更新。然而它对于动态场景的变化,例如光照的变化和阴影的干扰等特别敏感。因此,选取一个可靠的背景模型进行背景的提取与动态更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必要的。背景消减法根据其背景模型的不同又可分为:直方图法、平均值法、单分布高斯背景模型、混合高斯分布背景模型、Kalman滤波器法,HMM模型法。

2.4 边缘检测法

边缘检测方法是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利用车体的不同部件、颜色等提供的边缘信息有效的提取车辆的边缘,从而进行静止和运动车辆的检测。相对于背景消减法,由于车辆的表面、形状及颜色不同,边缘检测法所能提供的信息相当显著。即便车辆与路面的颜色相同,因为车辆要比地面反射更多的光线所以车辆仍能被检测出来。

运动车辆的边缘可通过计算图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灰度的变化率和变化方向获取。空间上的边缘检测算法可用基于方向导数求卷积的边缘检测算子比如Sobel、Roberts、Robinson、Krisch、Prewitt、高斯拉氏算子(LOG)等进行边缘提取,这些算子在算法复杂度以及效果上有很大的差别,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的算子;而时间上的边缘检测算法是通过计算连续帧之间对应象素点的差获得。但是上述边缘检测算子本质上是高通滤波器,它们在增强边缘的同时也同样扩大了引起边缘劣化的高频噪声。为了克服高频噪声的影响,在传统的边缘检测算法的基础上,先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减弱噪声影响,再进行边缘提取。Marr 和Hildreth提出了先用高斯函数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然后采用Laplace算子进行边缘增强的方法,其边缘检测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基于滤波的图像边缘提取方法由于抗噪能力和准确率都有较大提高,已成为边缘检测的重要发展方向。但是

若对图像进行平滑滤波,在抑制高频噪声的同时还会减弱边缘。文献[14]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边缘提取方法。文献将边缘检测的核指标(误检率和定位精度)分别用小波尺度因子表示,经分析发现:大尺度的滤波器抑制噪声(误检率降低);而用小尺度滤波器准确定位边缘(定位精度提高)并提取边缘。

边缘检测法对环境光线变化的鲁棒性高于背景消减法。但是对于车辆边缘不明显和道路边缘明显的情况,一般的边缘检测法可能造成漏检、误检。针对道路背景的影响,有人提出了分别提取背景边缘图像和当前帧边缘图像,然后用包容性检测来去除背景边缘,得到对应的车辆边缘信息。该方法先对路况边缘图像进行削顶处理,使得路况边缘图像中的车辆边缘和背景边缘有同样的峰值,然后选用连续的n幅图像进行叠加,最后进行简单的阈值判断就可以去除路况边缘图像中的车辆信息,从而得到加宽的背景边缘图像。又由于实时路况边缘图像中的背景边缘是得到的背景边缘图像的一部分,所以采用包容性检测来去除背景边缘。如果实时路况边缘图像中某点在背景边缘图像中对应点为边缘点,则认为该点是背景边缘而去除。这样,结果图像只会保留车辆的框架,提高了车辆检测的正确性。

除了基于梯度算子的传统边缘检测算法外,近年来,基于形态学的边缘检测算法日益受到重视。由于梯度算子对噪声敏感并不能检测较细的边界,而基于形态学的边缘检测算子对此有更好的处理效果。通常的形态学边缘检测算子包括blur.min,top.hat,和开-闭算子。在此基础上,Fathy和Siyal 发展了一个新的边缘检测算子:可分离形态学边缘检测器(SMED),SMED在关键区域内应用可分离中值滤波器去除噪声同时用简单易实现的形态学算子检测边

缘,降低了计算的复杂度,获得了较好的检测效果。

常用的三种视频检测算法有着它们各自的优缺点:(1)背景差分法:摄像机固定,算法简单易于实现,在背景已知的情况下,能够提供最完全的特征数据,并能完整地检测出运动目标。由于背景建模对光照、天气变化以及突发事件等外部动态场景变化极其敏感,所以当背景更新不能很好的适应变化场景时,无疑将影响到目标的检测。(2)相邻帧差分法:采用固定摄像机,对动态变化环境中的运动目标检测有较强的自适应性。在实时性方面显示出优越性,由于连续两帧时间间隔短,受光线变化、摄像头抖动的影响很小。但总体来说该方法不能完全

提取所有相关的特征像素点,得到的背景并不是纯背景图像,故检测结果不十分精确,在运动实体内部易产生空洞现象,不利于进一步的目标分析与识别。(3)光流场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在摄像机运动存在的前提下也能检测出独立的运动目标。然而,大多数的光流计算方法相当复杂,运算量很大,且抗噪性能差,除非有特殊的硬件支持,否则很难实现动目标的实时检测。(1)解决背景差分中的背景更新问题。设定一个时间开关t,每经过

3 车辆跟踪

对检测出来的运动车辆进行跟踪,是得到车速、车流量等的基础,它是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的焦点之一。大多数车辆跟踪算法都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用空间距离判断两相邻帧中的车辆是否为同一辆车,进而完成时域上车辆的跟踪。空间距离可以是最简单的欧几里德距离,也可以是其他距离标准如Hausdorff距离。系统要求实现对运动车辆的快速有效跟踪,并且能处理跟踪车辆之间的重叠以及车辆的暂时消失等情况。

车辆跟踪一般可根据对运动车辆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分类,车辆跟踪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基于车辆模型、车辆区域、车辆轮廓和车辆特征的跟踪。车辆跟踪等价于在连续的视频流中对车辆的模型、区域、轮廓和特征进行对应匹配,近年来用于车辆跟踪的主要数学工具有:模板匹配、卡尔曼滤波和粒子滤波等,这些方法目前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下面分别从车辆跟踪的基本类型和用于车辆跟踪的主要数学工具这两个方面,介绍车辆跟踪的发展现状。

3.1 车辆跟踪的基本类型

3.1.1 基于车辆模型的跟踪

这种跟踪算法为模型法检测车辆的后续操作[15~16]。如前文所述,这种算法的核心是建立的精细提取已知车辆的3-D模型与待检测图像之间的匹配操作。这类算法的优点之一是在确定车辆类型和几何模型细节时准确度高。而缺点是对车辆模型的过分依赖,而很明显的是不可能为公路上行驶的每种车辆都建立精细的模型。而实际中,基于模型的跟踪算法由于计算量大,不利于实时处理,只能应用在车辆较少的情况下。

3.1.2 基于车辆区域的跟踪

该算法中车辆被表示成斑点,或像素连通块,或块区域,连接区域被提取并

根据情况被合并或分割。这种算法[17]在车辆稀少时效果很好,且块区域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如大小、形状和密度等。但其最严重的缺点是区域的合并和分割,存在着不准确性。

3.1.3 基于车辆轮廓的跟踪

车辆轮廓模型跟踪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先初始勾勒出车辆的轮廓,并且不断地在后续帧更新轮廓进而达到跟踪的目的[18]。以车辆轮廓为跟踪对象的算法也很多,这种算法其实是基于区域算法的一个变形。而基于区域的算法在阴影和道路拥挤的情况下其效果会变得很差,因为阴影和车辆之间的遮挡都会将本来相邻的多个连通块变为一个,造成漏检和误检。虽然轮廓可以通过简单的边缘检测的算法得到,但这些简单的算法往往同时检测出背景中的一些干扰边缘。然而若采用复杂些的边缘检测算法,如自动轮廓获取或snack模型,可以用专门的处理器进行实时处理。与区域算法相比优点在于计算量低,而缺点是存在初始化困难的问题。它存在和区域法一样的问题,即在阴影和拥塞情况下效果欠佳。

3.1.4 基于车辆特征的跟踪

上述算法都是将车辆作为最小单元进行跟踪而基于特征的算法[19]则是将车辆的特征作为最小跟踪单元。这类算法对每辆车提取一些特征,如可曲线,这些点、线条可能代表了车辆的保险杆、车窗、车顶棚等,或将这些特征组合来表示一个车辆。这类算法的突出优点是即使存在部分遮挡,一些特征仍是可见的,可以为跟踪过程提供依据。但在检测每个车辆的特征时也同样存在车辆彼此太接近,无法正确提取的问题。它需要进行特征聚类,即在众多的特征中分析哪些是属于同一辆车的。

4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视频检测器与传统检测器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近年来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虽然视频检测器有着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个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检测系统应该具备处理时间短、计算量低和可靠性高的特点[20]。而且,这种系统所采用的方法必须对重建3D场景的误差、车辆运动所引起的图像噪声、视频检测器的偏移等干扰有足够的稳健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视频检测器的检测精度是随着光照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光照良好时如正午时检测精度最好,反之如傍晚、雨雪

天气则较差;另一个问题是阴影问题,阴影是造成视频检测方法误检测的主要原因,阴影通常有三种:车辆自身的运动阴影、道路场景中的静态阴影、缓慢移动的阴影如浮云造成的阴影;同时车辆在道路场景中的相互遮挡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应该是围绕上述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发展趋势主要是:首先,注重准确率、综合使用多种检测方法是未来车辆检测的一大发展趋势;另外,车辆检测中的多检测器信息融合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同时,与基于视频图像车辆检测紧密联系的相关研究领域,交通视频图像的压缩和多媒体数据挖掘,也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5 结束语

视频检测系统与传统检测系统相比有其明显的优势,已经成为计算机视觉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视频检测系统应用的技术涵盖了人工智能、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粒子滤波等领域的最新成果,日益达到实用性的要求,近年来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虽然视频检测器有着诸多优点,但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视频检测器的检测精度是随着光照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光照良好时如正午时检测精度最好,反之如傍晚、雨雪天气则较差;其次是阴影问题,阴影是造成视频检测算法误检测的主要原因。阴影通常有三种:车辆自身的运动阴影、道路场景中的静态阴影、缓慢移动的阴影如浮云造成的阴影;再次是车辆在道路场景中的相互遮挡,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此外,目前难点还集中在车辆的分割上。在算法设计方面考虑设置多种辅助检测区域,进行多种分析计算。在硬件上须采用更高速的处理芯片来满足高级算法的需求。未来这一领域的发展应主要围绕上述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将来的视频检测与跟踪从一定的范围来说会朝着更智能化、傻瓜化、和大区域检测发展,同时大范围、多车辆检测与跟踪也将是现代交通未来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1]MARGRIT BETKE,ESIN HARITAOGLU, LARRY S DAVIS. Multiple Vehicle Detection and Tracking in Hard Real-Time,[J].IEEE,1996,(9):351~356.

[2]JUNG SOH, BYUNG TAE CHUN, MIN WANG. Analysis of Road Image Sequences for Vehicle Counting,[J].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1995,(1):679~683.

[3]刘东.ITS中的车辆检测技术[D]北京: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0(4):35~39.

[4]彭仁明,贺春林.基于视频的车流量检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25(4):404~409。

[5]TOMIZUKAM.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the Next Century[J].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1997(1):1-4.

[6]贺国光.再谈ITS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4(2):17-24.

[7]JI Xiaopeng,WEI Zhiqiang.Effective Vehicle Detection Technique for Traffic Surveillance Systems[J].Journal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Representation,2006(17):647-658.

[8] 智能交通系统.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网站[EB/OL].https://www.360docs.net/doc/639157335.html,/05zhishi/zhinengys/t20051030_28392.htm.

[9]朱茵,陆化普.2004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趋势[J].综合运输,2004(2):10-15.

[10]WANG Y K,CHEN S H.Robust Vehicle Detection Approach[C]//Proc IEEE Conference on Advanced Video and Signal Based Surveillance Como.Piscataway:IEEE,2005:117-122.

[11]COLLINS R T,LIPTON A J,KANADE T.A system for video SUrveillanceand monitoring[R].Pittsburgh,USA:Carnegie Mellon U—iversity,2000.

[12]潘薇,游志胜,王宁.基于模糊聚类和卡尔曼滤波的运动目标检测[J].计算机应用,2005,25(1):123—124.

[13]陈朝阳,张桂林.基于图像对称差分运算的运动小目标检测方法[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8,26(9):34—35.

[14]肖旺新,张雪,黄卫.交通视频图像的多尺度自适应阈值边缘检测[J].土木工程学报,2003,36(7):89—94.

[15]SETCHELL C,DAGLESS E L.Vision-based Road-Traffic Monitoring Sensor[J].IEEE Vision Image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1,148(1):78-84.

[16]MAGEE D.Tracking Multiple Vehicles Using Foreground Background and Motion Models[J].Image and Vision Computing,2004,22(2):143-155.

[17]SETCHELL C.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Vision to Road Traffic Monitoring[D].Bristol: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University of Bristol,1997.

[18]BETSER A,VELAP,TANNENBAUM A.Automatic tracking of flying vehicles using geodesic snacks and Kalman filtering[C]//43rd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Piscataway:IEEE,2004,2:1649-1654.

[19]CHEN Shuching,SGYU Meiling,ZHANGCheng CUI.An Intelligent Framework Spatio-temporal vehicle Tracking[C]//Intelligent Transpotation Systems Conference Procedings.Piscataway:IEEE,2001:213-218.

[20] 郁梅,蒋刚毅. 智能交通系统中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应用[ J ]. 计算机工程及应用, 2001, 37 (10): 101-103.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综述

作业一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综述 院(系)名称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科目现代无损检测技术 学生姓名X X 学号XXXXXXXX 2016 年1X 月1X 日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综述 XXXX XXXX 目录 1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原理介绍 (1) 2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应用 (2) 2.1材料的内部制造缺陷的红外热像检测 (2) 2.3结构内部损伤及材料强度的检测 (3) 2.4在建筑节能检测中的应用 (3) 2.5建筑外外墙面饰面层粘贴质的检测 (4) 2.6在建筑物渗漏检测中的应用[13] (4) 3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5) 3.1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国外发展现状 (5) 3.2红外热像检测技术国内发展现状 (7) 4 参考文献 (10) I

1 红外热像检测技术的原理介绍 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采用主动式控制加热激发被检物内部缺陷,通过快速热图像采集和基于热波理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缺陷检测。它通过光学机械扫描系统,将物体发出的红外线辐射汇聚在红外探测器上,形成红外热图像,由此来分辨被测物体的表面温度。该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非接触、范围广、精度高、易于实现自动化和实时观测等诸多优点,适合于裂缝、分层、积水、冲击损伤等问题的诊断。 红外线和可见光及无线电波一样是一种电磁波,红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长,比无线波短,为0.78~1000m μ,可分为近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任何物体只要不是绝对零度,都会因为分子的东{转和振动而发出“辐射能量”,红外辐射是其中一种。如果把物体看成是黑体,吸收所有的人射能量,则根据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在全波长范围内积分可得到黑体的总辐射度为: ()40 ,M M T d T λλσ∞==? (1.1) 式中:()()152121,exp 1c M T c W m m T λλμλ---??????=-???? ?????? ??? 为黑体的光谱辐射度;1c ,2c 为辐射常数,8241 3.741810c W m m μ-=???,42=1.438810c m K μ??,σ为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8245.6710W m K σ---=???,实际的大部分人工或天然材料都是灰体而不是黑体材料,与黑体不同,灰体材料的发射率1ε≠,灰体表面能反射一部分入射的长波()>3m λμ辐射,因此灰体表面的辐射由自身发射的和环境反射的两部分组成,用红外探测器可直接测量灰体发射和反射的总和ap M ,但无法确定各自的份额。通常假设物体表面为黑体,将ap M 称为表观辐 射度,为便于理解,一般将其转换为人们较熟悉的温度单位,称为表观温度ap T ,即: ()()()()04,,ap t l ap ap M M T M T d T λελλρλλλσ=+=? (1.2) 上述的表观温度ap T ,即为红外探测器测量所得温度。在无损检测中测量距离一般较近,可以忽瞬大气的影响,故被测物体的表面发射率。的取值是否准确是影响测量精度的关键因素。

汽车检测站设计文献综述

学院 文献综述 题目汽车检测站设计 姓名徐金权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学号 7 指导教师郭磊魁 日期2016年12月16日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设计 一、前言 汽车检测站是综合运用现代检测技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诊断的。它具有现代的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能在室检测出车辆的各种参数,并诊断出可能出现的故障,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依据。其重要意义在于,能提高维修效率,并对维修质量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行车安全。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的设计建造在汽车运输行业来说是一项投资比较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如何建好、管好汽车综合性能汽车检测站,这是摆在广大汽车运输行业科技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检测站的设计规划阶段,应着眼于国成熟的设计方案,充分考虑到检测站将要面的新形势和出现的新变化,拿出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设计方案。

汽车检测站的发展历史 国外发展历程 早在50年代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就形成以故障诊断和性能调试为主的单项检测技术和生产单项检测设备。60年代初期进入我国的汽车检测试验设备有美国的发动机分析仪、英国的发动机点火系故障诊断仪和汽车道路试验速度分析仪等,这些都是国外早期发展的汽车检测设备。60年代后期,国外汽车检测诊断技术发展很快,并且大量应用电子、光学、理化与机械相结合的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检测技术。例如:非接触式车速仪、前照灯检测仪、车轮定位仪、排气分析仪等都是光机电、理化机电一体化的检测设备。 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汽车检测诊断、数据采集处理自动化、检测结果直接打印等功能的汽车性能检测仪器和设备。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汽车管理、各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立汽车检测站和检测线,使汽车检测制度化。 国发展历程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汽车检测技术,为满足汽车维修需要,当时交通部主持进行了发动机气缸漏气量检测仪,点火正时灯等检测仪器的研究与开发。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单台检测设备研制成功的基础上,交通部自1980年开始,有计划地在全国公路运输系统筹建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取得了很大成绩。公安部门在全国中等以上的城市中,也建成了许多安全性能检测站。到2004年底,全国公路运输部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约1400余个。同时公安部门建成了数百个汽车安全性能检测站,部队,石油,冶金,外贸等系统和部分大专院校也建成了一定数量的汽车检测站。因此,目前我国以基本形成全国性的汽车检测网络。不仅如此,全国各地的维修企业使用的检测诊断设备也日益增多。汽车检测站的蓬勃发展,对保证在用汽车技术状况良好,监督维修质量,保障行车安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汽车诊断检测技术的发展。

基于单目视觉的路面车辆检测及跟踪方法综述

第24卷 第12期2007年12月 公 路 交 通 科 技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24 No 12 Dec 2007 文章编号:1002 0268(2007)12 0127 05 收稿日期:2006 08 01 基金项目:江苏省科技计划高技术研究项目(BG2005008) 作者简介:胡铟(1973-),男,江西南昌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目标检测及跟踪 (huyinyx@163 com) 基于单目视觉的路面车辆 检测及跟踪方法综述 胡 铟,杨静宇 (南京理工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首先介绍了车辆检测算法的3种基本组成部分:检测、验证、跟踪,然后根据算法的组成重点介绍了车辆检测以及跟踪的几种主要算法。车辆检测算法包括基于特征的方法、基于光流场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车辆跟踪算法包括基于区域相关的方法、基于活动轮廓的方法、基于特征的方法和MeanShift 快速跟踪算法。根据试验结果对各种车辆检测和跟踪方法的优点、缺点以及实际应用中不同情况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展望了文中介绍的几种车辆检测和跟踪方法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在实际应用时的一些建议和将来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智能运输系统;车辆检测;单目视觉;跟踪中图分类号:TP391 4 文献标识码:A Veh icle D etection and Tracking Based on Monocu lar Vision HU Yin,YANG Jing yu (Nanjing Universi ty of Science &Technology,Jiangsu Nanjing 210094,China) Abstract :First,the three component of the vehicle detection algori thm including detection, verification and tracking are discussed Then,the algorithm of detection and tracking are discussed with emphasis on composition The vehicle detection algorithm includes feature based,op tical flow based and model based method The vehicle tracking al gorithm includes region correlation based,active contours based,feature based and mean shift based method The meri t and di sadvantage of these algori th ms is discussed accordin g to the result of experimentation Finally,some suggestions for fu tur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s;vehicle detection;monocular visi on;trackin g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 在智能交通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交通事件及流量的监测 [1] 、路面病害检测以及智能车辆的自动导 航等。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方面,智能车辆利用检测和智能算法去理解车辆的即时环境,并且提示驾驶员部分或完全控制车辆的行驶。 智能车辆的应用领域可以分为: (1)为驾驶员提供建议或警告(碰撞报警)。(2)部分的控制车辆,可以是持续的驾驶辅助, 如行道线的维持,或者是紧急事件的干预,碰撞的紧急避免措施。 (3)完全的控制车辆(自动驾驶系统)。 在过去的几年中,为了研究改良安全性和防止事故的新技术,许多国家和国际间的项目开始启动。车辆事故的统计数据揭示出其他车辆是驾驶员面临的主要威胁。因此研究对驾驶员发出关于行驶环境和可能与其他车辆碰撞的警告辅助系统受到更多的关注。 利用光学传感器的车辆检测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任务,具体说有如下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1)车型多样:各种形状,大小,颜色;

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摘要:图像分割是计算计视觉研究中的经典难题,已成为图像理解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本文对近年来图像分割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图像分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图像分割;区域生长;活动边缘;聚类分析;遗传算法 Abstract:Image segmentation is a classic problem in computer vision,and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image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actuality and new progress about image segmentation in recent years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bout the image segmentation. Key words: image segmentation; regional growing; active contour; clustering

analysis genetic algorithm 1 引言 图像分割是图像分析的第一步,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是图像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像处理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所谓图像分割是指根据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这些特征在同一区域内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简单的说就是在一副图像中,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于灰度图像来说,区域内部的像素一般具有灰度相似性,而在区域的边界上一般具有灰度不连续性。 关于图像分割技术,由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图像分割问题就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员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完美的图像分割的方法,但是对于图像分割的一般性规律则基本上已经达成的共识,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本文根据图像发展的历程,从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结合特定工具的图像分割方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练习思考题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练习题 1、证明下列式子: (1)R xx(τ)=R xx(-τ) (2)∣ R xx(τ)∣≤R xx(0) (3)R xy(-τ)=R yx(τ) (4)| R xy(τ)|≤[R xx(0)R yy(0)] 2、设x(t)是雷达的发射信号,遇目标后返回接收机的微弱信号是αx(t-τo),其中α?1,τo是信号返回的时间。但实际接收机接收的全信号为y(t)= αx(t-τo)+n(t)。 (1)若x(t)和y(t)是联合平稳随机过程,求Rxy(τ); (2)在(1)条件下,假设噪声分量n(t)的均值为零且与x(t)独立,求Rxy(τ)。 3、已知某一放大器的噪声模型如图所示,工作频率f o=10KHz,其中E n=1μV,I n=2nA,γ=0,源通过电容C与之耦合。请问:(1)作为低噪声放大器,对源有何要求?(2)为达到低噪声目的,C为多少? 4、如图所示,其中F1=2dB,K p1=12dB,F2=6dB,K p2=10dB,且K p1、K p2与频率无关,B=3KHz,工作在To=290K,求总噪声系数和总输出噪声功率。 5、已知某一LIA的FS=10nV,满刻度指示为1V,每小时的直流输出电平漂移为5?10-4FS;对白噪声信号和不相干信号的过载电平分别为100FS和1000FS。若不考虑前置BPF的作用,分别求在对上述两种信号情况下的Ds、Do和Di。 6、下图是差分放大器的噪声等效模型,试分析总的输出噪声功率。

7、下图是结型场效应管的噪声等效电路,试分析它的En-In模型。 8、R1和R2为导线电阻,R s为信号源内阻,R G为地线电阻,R i为放大器输入电阻,试分析干扰电压u G在放大器的输入端产生的噪声。 9、如图所示窄带测试系统,工作频率f o=10KHz,放大器噪声模型中的E n=μV,I n=2nA,γ=0,源阻抗中R s=50Ω,C s=5μF。请设法进行噪声匹配。(有多种答案) 10、如图所示为电子开关形式的PSD,当后接RC低通滤波器时,构成了锁定放大器的相关器。K为电子开关,由参考通道输出Vr的方波脉冲控制:若Vr正半周时,K接向A;若Vr 负半周时,K接向B。请说明其相敏检波的工作原理,并画出下列图(b)、(c)和(d)所示的已知Vs和Vr波形条件下的Vo和V d的波形图。

海洋激光遥感技术综述

海洋激光遥感技术综述 随着国内确立了由海洋经济大国向海洋经济强国转变的发展战略,海洋参数遥感、海洋资源测绘、水下目标探测等领域的新原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获得海洋水体特征参数(如声速、温度、盐度、折射率、体粘滞系数等),可为研究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体系,改善海洋环境、海洋灾害预警与海洋气象预报准确度,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等基础科学领域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也为我国在民生经济领域对海洋信息的探索与研究,以及对海洋资源的全方位、高效益和可持续地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显著的社会效益;特别对我国海军新的战略需求、海上利益保障和积极探索全球全域作战的战略战术提供技术保障。目前,声学探测手段在海洋探测领域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然而,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不仅受海水的盐度、温度和水压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而且还受到海洋的边界条件和时空变化等的制约。声纳水下成像技术虽然探测距离较远,但图像分辨率较低,不易辨识小目标。此外,传统的接触式光学与电学海洋探测手段存在覆盖面小、测量速度慢、同步测量困难等缺点;而非接触式的星载微波辐射和红外辐

射遥感探测技术虽然可实现快速、大范围探测,但由于水体对微波和红外极高的吸收性,只能获得海水表层信息。因此,急需发展激光遥感新原理及关键技术来弥补海洋探测中的不足,实现高速、高精度、低成本和大面积的海洋探测。 近年来,随着光谱探测、干涉测量、微弱信号检测等技术和水体布里渊散射、拉曼散射理论的迅猛发展,以及相关高性能器件的相继出现,使海洋激光遥感的实时、多参量、高精度探测成为可能。目前,国内研究包括基于光散射理论的频率探测和基于成像的幅度探测的海洋激光遥感新原理及关键技术。众多科研院所在布里渊散射基础理论、布里渊散射谱信息获取技术、布里渊激光雷达探测水温、海洋水体特征参量获取、水体气泡、海洋地形地貌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与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胡征兵1Shirochin V.P.2 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 摘要 Internet蓬勃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系统已经从独立的主机发展到复杂、互连的开放式系统,这给人们在信息利用和资源共享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Internet来传递和处理各种生活信息,早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各种攻击事件与入侵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介绍现今热门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本文先讲述入侵检测的概念、模型及分类,并分析了其检测方法和不足之处,最后说描述了它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IDS公司和产品。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安全防火墙 1 引言 随着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日益依赖于Internet进行通讯,协作及销售。对安全解决方案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些安全解决方案应该能够阻止入侵者同时又能保证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安全访问。虽然防火墙及强大的身份验证能够保护系统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侵扰,但是它们对专业黑客或恶意的经授权用户却无能为力。企业经常在防火墙系统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来保证安全,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1]。 2 入侵检测的概念、模型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安德森[1]在1980年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他提出了一种对计算机系统风险和威胁的分类方法,并将威胁分为外部渗透、内部渗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跟踪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他的理论成为入侵检测系统设计及开发的基础 , 他的工作成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其它入侵检测系统的出发点。 Denning[2]在198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首先对入侵检测系统模式做出定义:一般而言,入侵检测通过网络封包或信息的收集,检测可能的入侵行为,并且能在入侵行为造成危害前及时发出报警通知系统管理员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入侵检测系统应包含3个必要功能的组件:信息来源、分析引擎和响应组件。 ●信息来源(Information Source):为检测可能的恶意攻击,IDS所检测的网络或系统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给IDS,资料来源收集模组的任务就是要收集这些信息作为IDS分析引擎的资料输入。 ●分析引擎(Analysis Engine):利用统计或规则的方式找出可能的入侵行为并将事件提供给响应组件。 ●响应模组(Response Component):能够根据分析引擎的输出来采取应有的行动。通常具有自动化机制,如主动通知系统管理员、中断入侵者的连接和收集入侵信息等。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依照信息来源收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Host-Based IDS)的和基于网络(Network-Based IDS);另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AD)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MD),其分类架构如图1所示: 图 1.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架构图

汽车检测技术标准

汽车检测技术标准 第一章概述 1、汽车检测(vechicle inspection):1、汽车不解体 2、利用汽车检测设备和计算机技术 3、对 汽车性能进行快速、准确、定量的检测4确定汽车技术状况或工作能力的检查和测量5、汽车继续运行或进厂维护或修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2、汽车检测的目的:1、预防故障。2、建立科学的汽车维修体系。 3、汽车检测的分类:1、汽车安全环保检测(年检,安全性、环保性)。2、汽车综合性能检测 (动力性、燃料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操纵稳定性)。 4、检测参数:1、工作过程参数(发动机功率、制动力)2、伴随过程参数(振动、噪声、异响) 3、几何尺寸参数(气门间隙、自由行程)。 5、检测参数的选择原则:1、灵敏性:检测参数相对于技术状况参数的变化快慢。2、单值性: 单调性,汽车技术状况参数:初始值uf终了值ue的范围内,检测参数的变化不应出现极值(即dP/du≠0)3、稳定性: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多次测的统一检测参事的测量值,具有良好的重复性。 6、检测参数标准的类型:国家标准(GB)、行业标准(JT-交通,/T-推荐性)、3、地方标准 (DB)、企业标准(Q/…) 7、检测参数标准的组成:初始值、许用值、极限值。 8、测量:利用测量仪表通过实验和计算方法获取检测参数的量值。 9、汽车检测设备的组成:试验条件模拟装置、取样装置、附加装置、测量系统。 10、测量系统的组成:传感器(把非电物理量转换成电量信号的一种变换器)、信号调理电路、 测量仪表。 11、信号调理电路: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各种形式的信号处理(如电量转换、阻抗转换、离 屏蔽、小信号放大、温度补偿、滤波和调制等)将其调整为适合后续处理电路(A/D卡)应用的规范信号(0~5V、0~10mA及4~20mA等电信号)。(热电偶) 12、智能仪表与虚拟仪表:智能仪表(微处理器与电子仪器相结合的产物)、虚拟仪表(计算 机和电子仪器结合的产物)。区别? 13、汽车检测线的检车单元布置的4个原则:1、对现场的环境污染最小。2、对检测精度影响 小。3、应考虑每个检车单元的检测等时行。4、空间布置上要合理,不能发生空间上的干涉,占地面积少。 第二章发动机性能检测 1、发动机综合检测仪的组成:信号拾取系统、信号与处理系统、采控显示系统。 2、起动系测试前的连接:蓄电池电压拾取器、起动电流拾取器。 3、充电系测试前的连接:蓄电池电压拾取器、充电电流拾取器、充电电压探针。 4、无外载测功:无外部负荷时,猛踩加速踏板,发动机突然加速所发出的动力除克服各种阻力 外,有效转矩全部用于加速自身各运动部件的运转,即发动机以自身运动部件为负载加速运转。 5、无外载加速时间测功法的原理:在节气门全开时,测量在给定转速范围(n2-n1)内的加速时间 Δt。点火系的点火脉冲一缸信号拾取器夹在一缸高压线上获取发动机的转速信号;当驾驶员迅速踩下油门,发动机转速迅速升高,计算机自动判断转速并且分别记下转速从n1到n2时的时间t1和t2。计算功率。 6、无外载加速时间测功法用哪些拾取器?一缸信号拾取器。

目标跟踪相关研究综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Robotics Research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 2015, 4(3), 17-22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639157335.html,/journal/airr https://www.360docs.net/doc/639157335.html,/10.12677/airr.2015.43003 A Survey on Object Tracking Jialong Xu Aviation Military Affairs Deputy Office of PLA Navy in Nanjing Zone, Nanjing Jiangsu Email: pugongying_0532@https://www.360docs.net/doc/639157335.html, Received: Aug. 1st, 2015; accepted: Aug. 17th, 2015; published: Aug. 2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639157335.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bject tracking is a process to locate an interested object in a series of image,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moving object’s track. This paper presents a summary of related work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lgorithm. At last, some future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Keywords Object Tracking, Track Alignment, Object Detection 目标跟踪相关研究综述 徐佳龙 海军驻南京地区航空军事代表室,江苏南京 Email: pugongying_0532@https://www.360docs.net/doc/639157335.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5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15年8月20日 摘要 目标跟踪就是在视频序列的每幅图像中找到所感兴趣的运动目标的位置,建立起运动目标在各幅图像中的联系。本文分类总结了目标跟踪的相关工作,并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概述

1213225 王聪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概述 在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 经常会遇到需要检测毫微伏量级信号的问题, 比如测定地震的波形和波速、材料分析时测量荧光光强、卫星信号的接收、红外探测以及电信号测量等, 这些问题都归结为噪声中微弱信号的检测。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遥感和材料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微弱信号检测技术是采用电子学、信息论、计算机和物理学的方法, 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研究被测信号的特点和相关性, 检测被噪声淹没的微弱有用信号。微弱信号检测的宗旨是研究如何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 任务是研究微弱信号检测的理论、探索新方法和新技术, 从而将其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当中。微弱信号检测的不同方法 ( 1) 生物芯片扫描微弱信号检测方法 微弱信号检测是生物芯片扫描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物芯片技术前进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特别是在高精度快速扫描中, 其检测灵敏度及响应速度对整个扫描仪的性能将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生物芯片制造技术的蓬勃发展, 与之相应的信号检测方法也迅速发展起来。根据生物芯片相对激光器及探测器是否移动来对生物芯片进行扫读, 有扫描检测和固定检测之分。扫描检测法是将激光器及共聚焦显微镜固定, 生物芯片置于承片台上并随着承片台在X 方向正反线扫描和r 方向步进向前运动, 通过光电倍增管检测激发荧光并收集数据对芯片进行分析。激光共聚焦生物芯片扫描仪就是这种检测方法的典型应用, 这种检测方法灵敏度高, 缺点是扫描时间较长。 固定检测法是将激光器及探测器固定, 激光束从生物芯片侧向照射, 以此解决固定检测系统的荧光激发问题, 激发所有电泳荧光染料通道, 由CCD捕获荧光信号并成像, 从而完成对生物芯片的扫读。CCD 生物芯片扫描仪即由此原理制成。这种方法制成的扫描仪由于其可移动, 部件少, 可大大减少仪器生产中的失误, 使仪器坚固耐用; 但缺点是分辨率及灵敏度较低。根据生物芯片所使用的标记物不同, 相应的信号检测方法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生物素标记法、荧光染料标记法等。其中放射性同位素由于会损害研究者身体, 所以这种方法基本已被淘汰; 生物素标记样品分子则多用在尼龙膜作载体的生物芯片上, 因为在尼龙膜上荧光标记信号的信噪比较低, 用生物素标记可提高杂交信号的信噪比。目前使用最多的是荧光标记物, 相应的检测方法也最多、最成熟, 主要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CD 相机、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及光纤传感器等。 ( 2) 锁相放大器微弱信号检测 常规的微弱信号检测方法根据信号本身的特点不同, 一般有三条途径: 一是降低传感器与放大器的固有噪声, 尽量提高其信噪比; 二是研制适合微弱检测原理并能满足特殊需要的器件( 如锁相放大器) ;三是利用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通过各种手段提取信号, 锁相放大器由于具有中心频率稳定, 通频带窄,品质因数高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常用的模拟锁相放大器虽然速度快, 但是参数稳定性和灵活性差, 而且在与微处理器通信时需要转换电路; 传统数字锁相放大器一般使用高速APDC 对信号进行高速采样, 然后使用比较复杂的算法进行锁相运算, 这对微处理器的速度要求很高。现在提出的新型锁相检测电路是模拟和数字处理方法的有机结合, 这种电路将待测信号和参考信号相乘的结果通过高精度型APDC 采样,

微弱信号检测放大的原理及应用

《微弱信号检测与放大》 摘要:微弱信号常常被混杂在大量的噪音中 ,改善信噪比就是对其检测的目的,从而恢复信号的幅度。因为信号具备周期性、相关性,而噪声具有随机性,所以采用相关检测技术时可以把信号中的噪声给排除掉。在微弱信号检测程中,一般是通过一定的传感器将许多非电量的微小变化变换成电信号来进行放大再显示和记录的。由于这些微小变化通过传感器转变成的电信号也十分微弱,可能是VV甚至V或更少。对于这些弱信号的检测时,噪声是其主要干扰,它无处不在。微弱信号检测的目的是利用电子学的、信息论的和物理学的方法分析噪声的原因及其统计规律研究被检测量信号的特点及其相干性利用现代电子技术实现理论方法过程,从而将混杂在背景噪音中的信号检测出来。 关键词:微弱信号;检测;放大;噪声 1前言 测量技术中的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分支就是微弱信号检测放大,它利用电子学、信息论和物理学的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研究被测信号的特征和相关性,检出并恢复被背景噪声掩盖的微弱信号。这门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从而探索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检测输出信号的信噪比。 微弱信号检测放大目前在理论方面重点研究的内容有: a.噪声理论和模型及噪声的克服途径; b.应用功率谱方法解决单次信号的捕获; c.少量积累平均,极大改善信噪比的方法; d.快速瞬变的处理; e.对低占空比信号的再现; f.测量时间减少及随机信号的平均; g.改善传感器的噪声特性; h.模拟锁相量化与数字平均技术结合。 2.微弱信号检测放大的原理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就是研究噪声与信号的不同特性,根据噪声与信号的这些特性来拟定检测方法,达到从噪声中检测信号的目的。微弱信号检测放大的关键在于抑制噪声恢复、增强和提取有用信号即提高其信噪改善比SNIR 。根据下式信噪改善比(SNIR)定义

自动检测技术综述

课程综述 08自动化(2)班 0805070124 随着大三分专业被分到自动化这个专业后,首先接触的课程就是自动化检测技术。作为一门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课程,这门课也配套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回味这学期的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的学习,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学习起来还是比较从容的。自动检测技术是自动化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学,是在仪器仪表的使用、研制、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技术。自动检测就是在测量和检验过程中完全不需要或仅需要很少的人工干预而自动进行并完成的。实现自动检测可以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程度,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和人为差错,可以提高生产过程或设备的可靠性及运行效率。 对于自动检测技术这门课,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学习计划,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有一个计划,大到自己的学习生涯规划,小到自己的一天什么时刻该做什么,这样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作为一门自动化专业重要的课程,学好这门课是必须的。关于学习计划,我觉得每天课后的复习工作是很重要,这有助于我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学里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比如说图书馆、学术论坛、网络资源等。网络这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网络性、虚拟性的特点,为我们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目前,互联网上学习资源中,管理方面的资源极为丰富;收费、互助、免费应有尽有。当然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不适当的选择,会浪费精力,浪费时间,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源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还有就是一个老师每次布置的小设计论文,每次的设计论文感觉都是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的一些升华,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利用课本知识缩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当中去。这是一项很好的作业,让我们在学到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活用。 自动检测的任务:自动检测的任务主要有两种,一是将被测参数直接测量并显示出来,以告诉人们或其他系统有关被测对象的变化情况,即通常而言的自动检测或自动测试;二是用作自动控制系统的前端系统,以便根据参数的变化情况做出相应的控制决策,实施自动控制。自动检测技术主要的研究内容:自动检测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测量原理、测量方法、测量系统、及数据处理。测量系统:确定了被测量的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后,就要设计或选用装置组成测量系统。目前的测量系统从信息的传输形式看,主要有模拟式和数字式两种。模拟式测量系统:模拟量测试系统是由传感器,信号调理器,显示、记录装置和(或)输出装置组成。数字式测量系统:数字式测量系统目前主要是带微机的测量系统,是由传感器、信号调理器、输入接口、中央处理器组件、输出接口和显示记录等外围设备组成。检测技术的特点:实时性强、精确度高、可靠性高、通道多、功能强。 关于自动化专业而言,自动化检测技术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有关和自动检测技术的实验课也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必须充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近年来,除测绘领域之外,其他行业如机械制造、建筑、医学等,对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传统的量测相机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其要求,而越来越普及的非量测相机正好可以填补这个空缺,利用非量测相机进行摄影测量具有非常远大的应用前景。非量测相机在影像获取方面具有使用简单方便、价格合理,作业效率高、适应性强等优点,但是非量测相机的主距f和像主点在像平面坐标系中的坐标(x0,y0)都是未知的,并且非量测相机存在较大的镜头畸变,因此必须先对其进行检校,然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像点量测和数据处理。 所谓的相机检校是指借助于像平面上一些点在物方坐标系中的坐标,确定照相机的内、外参数,得到有效的成像模型,以达到在像平面上像素点与三维空间中的点之间建立映射的目的。广义上讲,近景摄影机检校的内容包括: 1.主点位置(x0,y0)与主距(f)的测定; 2.光学畸变系数的测定; 3.压平装置以及像框坐标系的设定; 4.调焦后主距变化的测定与设定; 5.调焦后畸变差变化的测定; 6.摄影机偏心常数的测定; 7.立体摄影机(及立体视觉系统)内方位元素与外方位元素的测定;

8.多台摄影机同步精度的测定。 对于一般相机检校任务,我们主要测定相机的内方位元素(x0,y0,f)和镜头畸变差参数(k1,k2,p1,p2),其主要的检校方法大体可以分为:光学实验室检校(Optical Laboratory Calibration)法;实验场检校(Test Range Calibration)法;作业检校(On the Job Calibration)法;自检校(Self Calibration)法;恒星检校(Stellar Calibration)法。 其中,适用于非量测相机检校的作业检校法是一种在完成某个近景测量任务中同时对相机进行检校的方法。此方法依据物方空间分布合理的一群高质量控制点,在解求待定点物方空间坐标的任务中,同时解求像片内外方位元素、物镜畸变系数。基于直接线性变换(DLT)的相机检校法,也属作业检校法的一种。 直接线性变换(direct linear t ransformation ,简称DL T) 是建立像点坐标和物点坐标直接线性关系的算法。处理时不需要相机内外方位元素的初始值,因而在近景摄影测量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市场上,利用DLT方法进行相机检校的算法,多是在有3维控制信息的情况下,采 用3维DLT方法进行检校较多,而采用2维DLT方法的较少。利用3维控制场进行相机检校,程序虽简单,但高精度3维控制场的建立比较困难。廉价数码相机的广泛应用,促使简便、高精度的检校方法成为近年来研究的主要方向。随着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理论的发展,许多学者对相机检校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检校用的控制场也由3维向2维转变。基于2维DLT相机标定算法的研究已成为近几年相机标定研究的热点。

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图像分割方法综述 摘要:图像分割是计算计视觉研究中的经典难题,已成为图像理解领域关注的一个热点, 本文对近年来图像分割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新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同时也对图像分割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图像分割;区域生长;活动边缘;聚类分析;遗传算法 Abstract: Image segmentation is a classic problem in computer vision,and become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image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actuality and new progress about image segmentation in recent years are stated in this paper. And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trend about the image segmentation. Key words: image segmentation; regional growing; active contour; clustering analysis genetic algorithm 1 引言 图像分割是图像分析的第一步,是计算机视觉的基础,是图像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图像处理中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所谓图像分割是指根据灰度、彩色、空间纹理、几何形状等特征把图像划分成若干个互不相交的区域,使得这些特征在同一区域内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而在不同区域间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简单的说就是在一副图像中,把目标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对于灰度图像来说,区域内部的像素一般具有灰度相似性,而在区域的边界上一般具有灰度不连续性。 关于图像分割技术,由于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从20世纪70年代起图像分割问题就吸引了很多研究人员为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到目前为止,还不存在一个通用的完美的图像分割的方法,但是对于图像分割的一般性规律则基本上已经达成的共识,已经产生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本文根据图像发展的历程,从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结合特定工具的图像分割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图像分割方法三个由低到高的阶段对图像分割进行全面的论述。 2 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 2.1 基于阀值的图像分割方法 阀值分割法是一种传统的图像分割方法,因其实现简单、计算量小、性能较稳定而成为图像分割中最基本和应用最广泛的分割技术。阀值分割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设定不同的特征阀值,把图像像素点分为具有不同灰度级的目标区域和背景区域的若干类。它特别适用于目标和背景占据不同灰度级范围的图,目前在图像处理领域被广泛应用,其中阀值的选取是图像阀值分割中的关键技术。 灰度阀值分割方法是一种最常用的并行区域技术,是图像分割中应用数量最多的一类。图像若只用目标和背景两大类,那么只需要选取一个阀值,此分割方法称为单阀值分割。单阀值分割实际上是输入图像f到输出图像g的如下变换:

基于PWM调制的微弱信号检测的毕设论文 (本科).

学校代码: 11059 学号: Hefei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BACH ELOR DISSERTATION 论文题目:基于PWM调制的微弱信号检测 学位类别:工学学士 年级专业: 作者姓名:孙悟空 导师姓名: 完成时间: 2015年5月8号

中文摘要 工程设计领域中在强噪声环境下对微弱信号的检测始终是个技术难点。因此,全面地去研究、分析微弱信号在时域、频域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微弱信号的检测技术,都非常重要且有意义的。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电子设备中元器件内部因为载流粒子的运动及外部因素导致系统噪声产生的原理。阐述了在分析研究微弱信号的方法中,时域分析法是目前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分析方法,比如短时Fourier、小波变换。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工程设计的角度重点分析了PWM技术检测微弱信号的原理及实现的方法。PWM检测技术是利用PWM脉冲对微弱信号的调制, 从而达到进行频谱搬移。最后,对于调制后的信号,本文中采用带通、全波整形以及低通等三种方式实现了对待调制信号的解调,并在解调端得到最终的解调信号。 在电路仿真方面本文给出了基于Multisim软件的系统电路仿真图。通过搭建各个模块然后利用仿真电路给出了系统调制解调的各个过程及波形图。利用示波器对系统调制、解调等模块的波形检测可以发现各个模块的信号波形与理论波形基本吻合,系统的设计满足对微弱信号检测的要求。 关键词:微弱信号检测;频谱搬移;PWM调制

Abstract The detection of weak signal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design is always a technical difficulty..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and meaningful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eak signal in time domain and frequency domain and the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weak signal.. In this paper, we first introduce the in Zhongyuan electronic equipment device for load flow particle's motion and external factors lead to system noise principle. In the research of weak signal analysis, time-domain analysi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method, such as short time Fourier and wavelet transform..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inciple and the method of the weak signal detection from the angle of the engineering desig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WM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the use of PWM pulse modulation of the weak signal, so as to achieve the frequency shift. Finally, for modulated signals, this paper by band-pass, full wave shaping and low pass in three ways the treated signal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and the final demodulation signal at the end of the demodulation. In the circuit simul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imulation chart of the system circuit based on Multisim.. By building each module and using the simulation circuit, the process and the waveform of the system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are given.. Using the oscilloscope system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odule of waveform detection can be found that each module of signal waveform and theoretical waveform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weak signal detection. .Keyword:Weak signal detection ;Frequency shift ;PWM detec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