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湾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诉衷情公输

合集下载

沪教版初三语文中考重点课内诗歌考前强化模拟训练:诉衷情

沪教版初三语文中考重点课内诗歌考前强化模拟训练:诉衷情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中考题目精选(1)7.“胡未灭”的“胡”是指__________。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上阕前两句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上阕后两句表达出词人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壮志。

C.下阕前三句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失望与痛苦。

D.下阕中“天山”指抗金前线,“沧洲”指词人晚年退隐之地。

7、(2分)金兵 8、(2分)B中考题目精选(2)7.“泪空流”的“空”字用得很精妙,既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和,也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2分)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当年……梁州”两句,是词人回想自己当年心怀壮志,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B.“关河……貂裘”两句,语势急转直下,与前两句形成强烈落差。

C.“胡未灭……泪空流”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感情浓烈。

D.“此生……沧洲”三句,表现出作者虽然已是暮年,但仍然壮心不已,充满豪情壮志。

7.失望痛苦无奈等。

但不能答“不满”、“愤慨”及其它类似的词语。

8.D中考题目精选(3)7.“秋”在词中的意思是。

(2分)8.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诉衷情”是本词的词牌名。

B.“当年”引出了往昔的回忆。

C.“暗”字写出了词人的悔恨。

D.“沧洲”点出词人的隐居地。

7.(2分)斑白(花白)8.(2分)C中考题目精选(4)7.词中的“天山”指的是。

(2分)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勇赴国难的情景。

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的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C.下片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

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地悲愤与感慨。

7.抗金前线(2分); 8.C(2分)中考题目精选(5)10.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__A、上片追忆当年军旅生活;下片抒发理想与现实矛盾。

【古诗文】沪教版九年级上古诗汇总及译文

【古诗文】沪教版九年级上古诗汇总及译文

【古诗文】沪教版九年级上古诗汇总及译文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来自魔都语文园地00:0004:081《咏绣障》唐·胡令能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译文】傍晚时分,堂屋前面的花朵开放得鲜艳美丽,女工们拿着描花的彩笔,精心地把花朵描在绷着绣布的绣架上。

绣成的屏风摆放在春天的花园里,因绣得精巧逼真,竟引逗得黄莺飞下柳条,向着绣障中的花间飞来。

2《春日偶吟》清·袁枚拢袖观棋有所思,分明楚汉两举时。

非常欢喜非常恼,不看棋人总不知。

【译文】拢起袖子静静地观看别人下棋若有所思,下棋的双方分明就是楚汉两军对峙。

这其中真正的高兴与苦恼,不是棋迷是体会不到的。

3《沈园二首》其一南宋·陆游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译文】城墙上的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亭台池阁。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这里我曾经见到她美丽的侧影惊鸿一现。

4《生查子·元夕》宋·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去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花市灯光像白天一样明亮。

月儿升起在柳树梢头,他约我黄昏以后同叙衷肠。

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月光与灯光仍同去年一样。

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泪珠儿不觉湿透了衣裳。

5《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译文】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

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6《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译文】交了不好的运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想摆脱却被碰得头破血流。

破帽遮脸穿过热闹的集市,像用漏船载酒驶于水中一样危险。

(2011-1)卢湾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2011-1)卢湾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卢湾区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终考试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一、文言文(共42分)㈠(18分。

每小题3分,错一字扣1分,扣完为止)⒈化作春泥更护花⒉茅檐长扫静无苔⒊杨花落尽子规啼⒋八百里分麾下炙⒌吾视其辙乱⒍七十而从心所欲㈡(4分)⒎(2分)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⒏(2分)C (词人的理想与现实处在矛盾之中,他有报国立功的热望,却遭投闲置散的冷遇,“心在天山”与开头的“当年万里觅封侯”相呼应,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

“身老沧洲”并非意在叹老,而是愤恨权臣误国,致使自已请缨无路,白首无成的悲愤。

因此C项中说“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显然有误。

)㈢(8分)⒐(2分)D (A项中《墨子》应该是墨家经典著作,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B项“固”应该解释为“本来,从来”;C项中主要是人物对话描写。

)10.(2分)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去杀死一个人却甘心去杀死很多人,不可以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注意“而”的解释,以及“义”、“类”的解释。

)11.(4分,每点2分)善于论辩、关心国事、巧譬善喻、以理服人、富有智慧……(写出两点即可)㈣(12分)12.(4分,每个2分)(1)模仿,仿效(2)到,等到……时13.(2分)C14.(6分,每空3分)不懂装懂,盲目模仿;自以为是,凭主观判断事物(答到一点,意对即可)要实事求是;要善于倾听他人的劝告,接受正确的建议;要清醒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说到一点,意对即可)二、现代文(共48分)㈠(23分)15.(6分,每点2分)⑴谦卑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⑵谦卑是一种睿智;⑶谦卑是美。

16.(2分)前后两处破折号连用相当于括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17.(3分)C(文中提到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的可能是有钱人,但并不说明有钱人有权利不谦卑,可以任意凌驾于他人之上,因此C项的理解有误。

)18.(6分,每个2分)⑴ C ⑵A ⑶B19.(6分,每题3分)⑴ D ⑵例如,“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谦卑是宽怀”等。

沪科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诉衷情》(共35张PPT)

沪科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件:第9课《诉衷情》(共35张PPT)

示儿
陆游
死 去 ∕ 原 知 ∕万 事 空, 但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日, 家 祭 ∕无 忘 ∕告 乃 翁。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 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 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 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2梦境的与爱实际国的之对情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擞,
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
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收 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流 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而自 己废弃荒村.
示儿———陆游
提示: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 前线的勃勃英姿。时至今日,虽然军旅生活 依然历历在目,时时入梦,可是那已经是很 遥远的事情了。“当年”二字表现了词人深 深的无奈、惆怅之情及对过去战斗生活的无 限憧憬。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思考:“觅封侯”——汉朝班超少有大志, 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 定远侯。的典故.作者借用这一典故,用 意何在? 提示:抒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 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思考:“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 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 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 遭遇战。“当年”二字说明什么?
豪放词
山川胜迹、报国壮志……无不入词; 激昂慷慨 、意境阔远、气势磅礴
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

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陆游《诉衷情》阅读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7.“鬓先秋”中借秋霜形容8.以下对本词内容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词中表达了陆游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

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

C.“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

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

参考答案:7.鬓发变白8.D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

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沪教版初三语文中考重点课内诗歌考前强化模拟训练:诉衷情

沪教版初三语文中考重点课内诗歌考前强化模拟训练:诉衷情

沪教版初三语文中考重点课内诗歌考前强化模拟训练:诉衷情词牌名: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XXX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XXX,XXX,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诉衷情》。

上片描绘了词人当年壮志凌云,投笔从戎,奔赴前线的情景。

下片则表达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抒发了他的悲愤之情。

万里”与“匹马”形成了空间形象上的鲜明对比,“万里”与“当年”则写出了时间跨度上的岁月变迁。

在下片中,“此生谁料”一句强烈地反映了词人的失望、痛苦和无奈。

7.“胡未灭”中的“XXX”指的是金兵。

8.下列不正确的是B,因为“尘暗旧貂裘”并非借用XXX 的典故,而是表达了词人对往事的怀念和悔恨。

7.“秋”在词中的意思是斑白或花白。

8.下列不正确的是C,因为下片并非主要通过两个生活场景来抒发作者的悲愤感情,而是通过表达他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7.“天山”在词中指的是抗金前线。

8.下列不恰当的是D,因为这首词并非只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感慨,还表达了他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和思考。

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表达了作者对抗金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B.上片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英勇豪迈和奋斗精神。

C.下片通过“XXX”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沦陷的悲愤之情。

D.词中的“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人生的无奈感慨。

11.B(3分)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抗XXX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上片描绘了作者年轻时的英勇豪迈和奋斗精神,而下片则通过“XXX”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沦陷的悲愤之情。

词中的“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和对自己人生的无奈感慨。

7.下列关于词中“胡未灭”一句的理解错误的是(2分)A.“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里指金兵。

B.“未灭”表示XXX尚未被消灭,表现出作者的爱国热情。

C.“胡未灭”一句中流露出作者的不甘和愤懑。

沪教版(五四学制)9.诉衷情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学制)9.诉衷情教学设计

9. 诉衷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2、通过对词句的品读,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刚接触宋词,需要逐步积累才能找到感觉,所以教学过程重视拓展积累3重点难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1、老师很喜欢一首词,大家想不想一块来分享一下: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猛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后面的大家一块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的确,这首词大方激昂,令人振奋,同时也表现作者炽热的爱国之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时期另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明确:陆游(1125——1210)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诞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

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挤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

《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小组内两两为一组互相诵读这首词,互相纠正字词的读音,并作点评。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最后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2、请一个同学朗读,教师点评,纠正字音、字形和节奏错误)教师总结:1.衷:衷——衰——哀;2. 戍shù:横戌点戍戊中空貂裘diāo qiú 鬓bīn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诉衷情》课件

沪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诉衷情》课件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词人本来胸怀壮志,希望能够亲眼见 到国土的恢复,但是事与愿违,国事依 旧,自己倒已双鬓斑白。 “先”字写出了内心的不甘与悲 愤;“泪空流”,爱国却没有 报国的机会;“空”字既写出 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出 了对苟安君臣的不满和愤慨。 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词 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 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 孤村,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 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包含了词人多少感 慨:他为年轻时的豪情自许,也 为今日的绝望感到悲怆,爱国主 义激情与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合在 一起,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 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 诗词呢?或者从你已学过的古诗词中,你能说出和这 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吗? 陆游: 《示儿》“死去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飞的《满江红》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词人回顾自己当年在梁州参 军,企图为恢复中原、报效祖 国建功立业的往事,抒发壮志 难酬的慷慨和悲壮及对南宋统 治者的强烈不满之情。
运用对比手法:(鲜明) 1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过去对抗敌报国充满信 心,雄心勃勃;现在年纪老大,壮志成空. 2梦境与实际的对比.梦中驰骋沙场,精神抖 擞,英勇杀敌;现实是身老沧州,投闲置散. 3理想和现实的对比.理想是赶走金侵略者, 收复中原,自己也在这壮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 流芳后世;现实是当朝统治者自甘偏安一隅, 而自己废弃荒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湾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5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1.落红不是无情物,_ ___。

(龚自珍《已亥杂诗(其五)》)2.,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3.,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5.,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6.……六十而耳顺,___ _,不逾矩。

(《孔孟论学》)(二)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第7-8题(4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7.“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

(2分)8.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千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9.下列关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墨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作者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墨翟。

B.“吾义固不杀人”中的“固”解释为“固执”,表示态度的坚定。

C.上文主要通过人物心理和动作的描写表现墨子善于论辩的政治才能。

D.墨子连用五个“不可谓”揭露对方言辞的矛盾和虚伪,最终使之折服。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2分)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11.墨子在和公输盘的论辩中,使对方理屈词穷,彻底折服。

请你说说墨子这个人物的特点(至少写出两点)。

(4分)墨子:___ _。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4题(12分)终不知车越①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②腐而轮败,輗折而辕毁,无所可用。

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③人。

观者闻其夸而信之,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④。

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⑤己,不顾。

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

车坏,犬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注释]:①越:越国。

②辐(fú):与下文的“輗(ní)”、“辕(yuán)”均是古代大车上的部件。

③诸:相当于“之于”。

④相属:一个接着一个。

⑤绐(dài):欺骗。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1)效.而为之者相属( ) (2)及.寇兵侵其境( )13.对文中画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但是想到他的家乡没有车,所以用船装回去就可以向别人夸耀了。

B.然而认为他的家人从没见过车,(他就)可以用船运回向他们夸耀了。

C.然而因为他的家乡从未曾有过车,(他就)用船运回家并向别人夸耀。

D.因为他的家里从来都没有过车,所以用船装刚去并向他们夸耀。

14.文中造成“终不知其车”的原因是___ _。

作者认为“学者之患亦然”,是在告诫人们做学问应该。

(6分)。

二、现代文(共4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23分)谦卑的力量①先民造出庙宇叩拜的理由之一,在于表达自己对造物主的谦卑。

无论造物主是上帝,抑或就是大自然本身。

他们谦卑,并非真的见过上帝,而是生活中的种种奇迹——譬如土地上生长庄稼,清澈的河水可供饮用,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表明,人的存在并不仅由人的力量完成。

②于是他们谦卑,伏在地上求得神的喜欢,使庄稼明年继续生长,让孩子们的孩子依然健康。

③如果不讨论被膜拜的一方,即神,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所感动的,是先民对待周遭的姿态:虔诚、恭顺以及明智的位置选择。

④谦卑正是一种姿态。

⑤如果认识到人在自然环境中是一员而非一霸,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的疆域中的距离,认识到气象蔼然是别人最喜欢的一张名片,那就会选择谦卑。

⑥谦卑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在时代、事业与家庭中都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

聪明的人最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坐下来,像观赏电影一样展开自己的人生。

而另一些人,终生都在找位置,而无暇坐下来做应做的事情。

无论在什么样的际遇里,你只要谦卑,生活的位置就会向你显示出来。

⑦谦卑是一种睿智。

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

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爱因斯坦正是发现了牛顿古典力学在特定情形下的谬误后,才开创了相对论。

这一点,牛顿即使活着也不会惊讶,因为他从不为创立了足称不朽的定律而狂妄。

所有称得上大师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谦卑。

如果在乞丐面前不够谦卑,证明他是一个有钱人;如果在世界的壮美面前仍不谦卑,则证明他是愚人。

⑧谦卑是美。

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恶行与谦卑无关。

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是进退裕如的冲和。

谦卑不是让你向势高一头的人畏缩。

它是心智的清明,在天地大美面前豁然醒悟之后的喜悦。

谦卑使人焕发出美,不光彬彬有礼,也不光以笑颜悦人,(1)它是一个人在物欲淘净之余才有的一煎淡泊,(2)大善盈胸之际的一份宽厚,(3)历经沧海之后呈现的一颗赤子之心。

这种姿态超凡脱俗,使人心仪不已。

⑨这就是谦卑的力量。

15.本文题为“谦卑的力量”,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的?(6分)答:(1) ;(2) ;(3) 。

16.第①节中有前后两处破折号连用,其作用是。

(2分)17.以下对上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A.作者说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而非一霸,意在表达人只是大自然中普通的一部分,不应该把自然环境当作征服对象的想法。

B.牛顿说自己在科学面前只是一个在岸边捡石子的小孩,说明科学领域博大深邃,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甚至还很幼稚。

C.只有有钱人才不必在乞丐面前表现出谦卑,因为他们有足够的财富和地位让他们凌驾于别人之上。

D.谦卑的人往往心境平和,因为他们拥有谦虚的胸怀、拥有识人的慧眼、拥有进退自如的平常心。

18.将下面表现人物谦卑的材料与文中第⑧节三句画线句分别对应。

(6分)A.战国时期,赵国功绩显赫的名相蔺相如面对武将廉颇咄咄逼人的为难,坚持避让,化解了矛盾,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B.从朝鲜战场载誉回国的彭德怀在一次参加招待会时,有记者说:“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

”他纠正说:“我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

”C.有人问球王贝利:“你对自己踢进的哪一个球最满意?”他笑着拍了拍对方的肩,回答说:“下一个。

”句(1)——( ) 句(2)——( ) 句(3)——( )19.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6分)(l)谦卑,《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谦虚,不自高自大”。

古往今来,人们对谦谦之风屡加赞赏,下列对联中不是表达这种意思的一项是()(3分)A.观翠竹慕其品节看红梅羡其风格。

B.数年习文,进退只需系一心,淡然随意十载研墨,始终不敢藐群雄,坦然萦怀 C.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D.发愤才可识遍天下字立志方能读尽人间书(2)请根据你对谦卑的认识,补全下列句子。

(文中已有的内容不能用)(3分)谦卑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0-24题(25分)太阳语①我的书房处在一个大深坑里的一排二层砖楼的底层中间。

这排房子东西走向,阴暗潮湿,又由于地势低,所以底层的居民多半都患上了关节炎。

尤其是四周的楼房冲天而起之后,这排房子几乎再也见不到阳光了。

这样倒也有个好处:门庭冷落,安静自在,是个读书写作的绝佳境地。

②早点过后,走进书房,读一读,写一写,自以为没有比这更快活的事了。

累了乏了,就喝口茶,抬头看窗外的楼群,和那逼仄的一线天空。

一天早晨,我正写到艰难处,文思枯竭,满心焦虑,窗纱里忽然穿进一束强烈的光芒,如探照灯般绕来绕去,把个宁静的斗室弄得一片光明,宛若火光四溅的铁匠炉子。

我有些不解,刚站起来,那束阳光就钉.住我的脸,使我无法睁开眼睛。

我觉得烦人,猛地举起拳头,那束阳光一下子不见了。

我睁开眼,隐约发现那是个六、七岁的孩子,晃着小圆镜,在玩太阳呢。

我笑了,并不计较,坐下来继续写作。

刚写了一句,那束阳光又跑了进来,在我的额上锯过来锯过去......。

.③我有些恼了,就起身出门,我要教训教训那个顽童。

当我快步上完十多级台阶,气势汹汹地来到孩子面前时,那孩子却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一脸愉快地望着我。

我半张着嘴,恼怒的表情戛然而止,我看到那孩子双脚打着石膏。

我没有发作,而是笑着摇了摇头,然后便回到书房,继续笔耕。

④可是,一连几天的早晨,只要我一坐到书案前,那束阳光便跳跃进来,如小猫捕鼠,东闪西蹦。

它虽无声响,却有一种吵闹烦人的效果,使得我原本就烦躁的心愈加的不安。

我的作品迟迟没有完成,本来就心烦,哪里还受得了这样有意的打搅,我想我必须和那个孩子谈谈了,毕竟有意打扰别人的工作是不礼貌的,缺乏教养的。

我们楼里的人都知道这个孩子,顽劣调皮,也正因为如此才摔折了腿。

这段时间,父母上班无暇顾及他,只好每天把坐在借来的轮椅上的孩子推到门外晒晒太阳。

⑤“毛毛,”我叫着孩子的名字,“你干嘛要往我房间里照太阳呢?”⑥“我是在跟你说话呀,叔叔。

”孩子的脸上绽放着天真的笑容。

⑦我惊讶不已,原本准备好的一番指责哽在了喉咙口。

⑧“我摔断腿后天天都在这晒太阳,每天都看得到你,好长好长时间了。

人家大人都是一伙儿一伙儿地上班去了,只有你是一个人,在黑房子里。

我天天看你低着头,从来不抬头看看外面,看看天。

你有什么难过的事吗?你在哭吗?从来都没人和你说话。

于是,我让妈妈给我买一个小镜子玩,她还笑我呢!叔叔,只要出太阳,我就可以天天早上都和你说话啊!”⑨我默然了,忽然之间对那束曾让我觉得恼人的阳光有了别样的理解……⑩以后每个阳光灿烂的清晨,那束阳光总会时断时续地陪伴我。

由于书房地势低,我不可能看到孩子的全部身影,但那跳跃的光束就是他真诚的问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