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浙教版教案
科学: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C(浙教版七上).docx

4.5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探究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选自七年级科学实验活动册,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扩展溶解的有关知识,学会定量称取物质、搅拌、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合作学习都起到一个基础的训练作用.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扩展溶解的有关知识;2、学会定量称取物质、搅拌、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过程与方法: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学习控制变量实验的思想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实验的态度,体会合作学习,培养协作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物质溶解性》的学习和前面的实验,对“固体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认识,物质称量、搅拌、液体量取等实验基本操作的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定量称取物质、进行控制变量实验和分工合作实验是头一回。
学生对实验很感兴趣,但缺乏实验科学态度和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通过“情景设计”,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2、通过“讨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控制变量实验;3、通过“分工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及体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分工合作学习。
4、通过“示范”,使学生快速的正确的学握实验操作要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体验科学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2、难点:定量称取物质和控制变量实验的方法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情景设计:任何物质必须溶解水小才能被人体吸收•食盐也不例外。
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倾听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直入课题。
2、设计探究方案:组织讨论、倾听、归纳、检査讨论、倾听、设计方案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3、分工实验操作:(2人为一小组,五个小组为一大组)(1)给学生分工(分成研究温度、搅拌、盐的粗细、盐的量、水的量五个大组)(2)讨论控制变量实验要领:倾听、归纳讲解(3)定量称取食盐:示范讲解(4)分工实验操作:巡视指导(1)倾听(2)讨论、倾听、记录(3)观察、模仿(4)操作、观察、记录实验数据(1)使学生明确任务。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八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浙教版

物质的溶解性课题:物质的溶解性(1)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及溶解度概念能力目标:.学习使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教学难点:溶解度概念教学准备:教学设计备注引入在一定温度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注意:实验操作)现象: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在以上溶液中若还能继续溶解固体硫酸铜的溶液,就是该温度下的硫酸铜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上面得到的就是该温度下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思考、讨论】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哪些途径转变成饱和溶液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一般情况下)【思考】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实验演示】在相同温度下,等量的水中分别加蔗糖、熟石灰(注意:实验操作)现象:10克蔗糖在水中溶解了,溶液很浓,但可以继续溶解蔗糖;熟石灰在水中溶解得很少,溶液很稀,但已经饱和了不能继续溶解熟石灰。
结论: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二、溶解度【引入】从上面得实验可以知道,蔗糖和熟石灰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蔗糖比熟石灰易溶得多。
那么,我们能否用定量的方法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呢【实验】室温下,10克食盐和10克氯酸钾溶于100克的水中现象:食盐未全溶,已达到饱和;氯酸钾全溶解完,未达到饱和。
结论:这两种溶质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假如,在20℃时100克水溶解氯化钠36克刚好达到饱和状态,则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5物质的溶解教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
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
转化。
得出如下关系。
书到黑板上。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3.结晶的方法有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展示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围,(2)50℃时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大概是多少。
介绍教材卡片,并交给学生用数轴的方法记忆物质的溶解度和溶解性关系:
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解了氧气,气。
科学七年级上浙教版4.5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设计思路以“洗衣小窍门”为情境,引入油污不能溶解在水中,却能溶解在洗洁精中导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再以生活实例“糖、盐在水中的溶解”,提出问题:虽然两者都能溶解,但两者的溶解能力相同吗?引入物质溶解性质的差异。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一环紧扣一环,得到一系列结论。
二、前期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物质的溶解性》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五节第一课时的内容。
该内容主要包括: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液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等。
教学重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得出结论。
(2)学习者分析1、对化学实验兴趣浓厚,但对实验现象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2、已经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中,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3、在实验技能与学习方法上,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教学.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2、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3、知道液体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水中的氧气越少(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收集和加工信息。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四、教学准备蔗糖(10克)、食盐(10克)、水、色拉油、雪碧、沙子酒精灯、三角架、烧杯(3个)、玻璃棒(两根)、石棉网、火柴、药匙、大烧杯(一个)、量筒、滴管上述实验装置和实验用品准备7份,每一位同学都下发一张学生活动记录单五、教学过程设计【情境导学】以“洗衣小窍门”为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油污不能用水洗,而能用洗洁精洗的原因是油污不能溶解在水中而能溶解在洗洁精中。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经典教案《物质的溶解》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物质的溶解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3.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相互转化的学习,使学生接受事物是相互联系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演示实验——引导讨论模式:2.实验探究模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并不是只限于科学家的行为,感受科学并不神秘;2. 通过阅读科学家琴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的魅力;3. 通过STSE教育,体验科学探究对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4. 感知科学探究是一个多角度、多方面收集证据的过程。
1.通过实验现象分析物质性质的能力:2.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仪器: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铁架、温度计、火柴、放大镜。
师:老师知道仓南有一项传统的文化遗产——晒盐。
你们知道吗?它的历史已经有3千多年了。
有没有同学知道晒盐呢?你能说说晒盐的过程或原理吗?生:蒸发水。
把海水引入盐田,然后太阳晒,盐就出来了。
师:对,古代仓南人民就是利用这些溶解的知识来生产食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引出课题》师:那么,关于溶解,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生:默不作声。
师:你想深入研究溶解吗?(——想)那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研究有关溶解的这些问题(出示问题)师:这些问题,哪些是你现在就能回答的?生:第一个问题。
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初一学过。
或者举例说明。
师:(表扬),那剩下的问题我们的同学现在不能回答,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做做实验,看能否从实验中找到答案。
(出示实验任务,简要说明:分别把5克蔗糖、1克硫酸铜、5克硫酸铜、0.2克熟石灰分别加入盛有10毫升水的烧杯中,并充分搅拌。
)三、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说明:重点了解学生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并初步了解其判断理由。
1.5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1)

浙教版八上科学§1.5 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课题 1.5物质的溶解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水的溶液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分散体系,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都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学生的生活也是密切相关。
此前学生已知道了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且实验中多次用到过溶液,对溶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溶解是获得溶液的不可少的一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度,并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都是基础性的知识,为后续的酸碱盐等知识的学习以及有关溶液的计算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际的实践课。
本节内容拟用4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介绍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第2课时是介绍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及相互转化;第3课时介绍物质的溶解度;第4课时介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主要因素;了解物质溶解时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科学思维: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有条件的;学会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探究实践:通过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小实验,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条件的;通过探究“硫酸铜在水(或酒精)中的溶解”小实验,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了解溶解过程会可能出现吸热或放热现象;提升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分析现象和处理数据等能力;态度责任:积极主动参与探究,体验探究的快乐,形成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学习精神。
重点难点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取用粉末状固体时一般要用或;向试管中装入粉末状固体时,先将试管,再将固体送入,然后慢慢试管,使粉末落入管底。
2、取用块状固体时,一般要用,将固体放在容器口,然后慢慢竖起容器,使固体到容器底部。
3、取用液体时,试剂瓶口要试管口,并使标签要向着,慢慢将液体倒入试管中,以免药液流下腐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本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对物质的溶解建立初步的认识,本节课题中引入提出的5个具体问题,也是5个实验需要探究的,是本节重点。
使学生理解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着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了解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
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以色
拉油在水中和香蕉水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的溶解能力并不
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5、?氢氧化钠和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
能吸收热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的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学生认真观察,培养归纳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用:小烧杯(至少两只)、试管2支、药匙、温度计两支、玻璃棒、蔗糖一瓶+5克一包、食盐5g一包、水、色拉油、香蕉水、氢氧化钠(固)、硝酸铵(固)
教师用:学生用一套、大瓶雪碧(供学生用)、饱和石灰水、碘、白纸片(4cm ×试管宽)、试管、橡皮塞、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4支
【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