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2024年【教科版】科学《溶解》公开课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溶解》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及特点。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溶解的概念及特点,溶解实验的操作。
难点: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微观变化。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水、食盐、糖、酒精、食用油、沙子、泥土、滤纸、烧杯、玻璃棒、天平等。
2.教学工具:PPT、投影仪、黑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聊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食盐、糖溶解在水中等。
2.提问:什么是溶解?溶解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溶解现象1.分组实验:将食盐、糖、酒精、食用油分别加入水中,观察溶解现象。
2.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交流讨论。
(三)深入探究溶解原理1.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2.介绍溶解原理:溶解是物质分子在溶剂中发生扩散、水合、离解等过程。
3.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溶解过程中物质的微观变化。
(四)巩固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五、课后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2.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及分析。
六、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2.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溶解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的过程。
对话示例: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溶解是什么吗?生:溶解就是盐放进水里,不见了。
师:很好,不见了是因为盐分散到了水里,形成了一个均匀的溶液。
我们说,这就是溶解。
2.溶解的特点:强调溶解过程中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
对话示例:师:大家看看这个溶液,你们发现了什么?生:它看起来很均匀。
师:对了,这就是溶解的特点之一——均一性。
而且,即使放置一段时间,溶液也不会分层,这就是稳定性。
初中溶解性教案

初中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知道溶解性的表示方法。
2. 让学生掌握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能够分析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的种类、溶剂的种类。
3. 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食盐溶解在水中,引出溶解性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性的表示方法,如易溶、可溶、微溶、不溶等。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如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等。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探讨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5. 总结:总结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溶解性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2. 实验法:观察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分析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溶解性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操作、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硝酸钾、氯化钠、碳酸钙、溶剂等。
2. 教学课件:溶解性概念、表示方法、影响因素等。
通过这份教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溶解性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课目的】1.认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和影响因素。
【教课重难点】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观点。
2.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教课准备】多媒体教课素材;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企图问题:1.什么叫饱和溶液?经过几个简2.什么叫不饱和溶液?思虑并回答以下问题。
单问题的回答使3.它们怎么相互转变?学生自前进入本4.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在水中节的学习。
的溶解性如何?导入新课我们知道氯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等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是不一样的,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溶解度的有关问题。
[揭露目标 ]投影揭露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师生明明确学习目标。
定位学习方确学习的目标和详细的任务,知道学习时向,导航学习过的要点和难点。
程。
[实验研究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1.研究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达成以下实验并记录现象:加入 10mL 加入 10mL水并振荡酒精并振荡氯化钠按要求达成实验,并填碘写空格。
实验结论:。
2.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请你设计实验研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剖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分组设计、达成实验,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状况下,当高升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硝酸钾晶经过实验探究,培育学生合作、察看、比较、概括能力。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研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化学趣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趣味教案

化学趣实验:探索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趣味教案。
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不同条件下物质的溶解性,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化学溶解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试管2.细盐3.蓝色墨水4.冰糖5.茶叶6.白糖7.纯净水三、实验步骤1.将两个试管分别放置在水槽里,一个试管装满纯净水,另一个试管里加入半勺盐和半勺蓝色墨水,然后加入一些纯净水,摇晃均匀使盐和墨水充分溶解。
2.取出另一个干爽的试管,将试管里加入一些冰糖、白糖和茶叶,然后倒入适量的纯净水,摇晃均匀使物质充分搅拌。
3.将准备好的两个试管放到阳光下或者暴晒的地方,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盐和蓝色墨水在纯净水中完全溶解,溶液呈深蓝色。
2.冰糖在纯净水中不易完全溶解,白糖和茶叶会逐渐溶解,其中白糖比茶叶溶解得更快,整个溶液呈现出棕色或者浅灰色。
五、实验分析1.盐和墨水属于易溶性物质,溶于水的时间比较短,且完全溶解,这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
2.冰糖因为结晶比较密集,分子键比较牢,和水分子之间的能量差较大,所以不易完全溶解,白糖和茶叶的溶解率与其化学性质有关,白糖溶解得比茶叶快,是因为其分子结构比茶叶的结构更容易被水分子包裹住,所以白糖可以在短时间内充分溶解,而茶叶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爱上化学,从化学实验开始。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化学实验,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化学反应有更深层次的本质认识。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制作实验,感受化学反应的奇妙之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教育也得以更生动形象地呈现,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实验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如化学反应、分子结构、物质本质和相变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将亲手进行化学实验,对物质的化学特性和化学反应机制有更深的理解,从而增强兴趣和吸收知识。
六、注意事项1.实验时一定要注意实验安全,做好个人防护。
2.对试管等实验器材进行认真维护和消毒。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

初中物质溶解性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溶解性的概念,掌握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 能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 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溶解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
教学难点:1. 溶解性的定量判断。
2. 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搅拌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等。
3. 实验材料: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解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溶解性的含义。
2. 提问:什么是溶解性?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实验一:观察氯化钠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氯化钠。
c. 观察并记录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2. 实验二:观察硫酸铜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硫酸铜。
c. 观察并记录硫酸铜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3. 实验三:观察碳酸钙的溶解性a. 取两个烧杯,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
b. 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碳酸钙。
c. 观察并记录碳酸钙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溶解性与温度、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的关系。
2. 讨论:如何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性?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溶解性的判断标准。
2. 提问:通过本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教学延伸:1. 进行溶解性实验的拓展实验,探究其他影响溶解性的因素,如压力等。
2. 组织学生进行溶解性实验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受温度、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
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外因:温度
[问题]
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
[追问]
什么叫溶解度?
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
2.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
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
(1)条件:在一定下;
(2)标准:g溶剂;
(3)状态:达到状态;
(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
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
力。
帮助学生理
解溶解度的概
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
3.溶解度的含义
(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
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
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C.20℃时,在100g水中加入35g氯化钠完全溶解,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读概念。
思考、回答。
练习。
使学生强化
记忆概念。
使学生理解
溶解度的含义。
使学生加深
对溶解度的概念
及含义的理解。
度为35g。
D.20℃时,100g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有27g氯化钠,则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27g。
E.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
[问题]
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找出问题的答案。
[总结板书]
4.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20℃时(用S表示溶解度)
易溶:S>10g
可溶:1g<S<10g
微溶:0.01g<S<1g
难溶:S<0.01g
[拓展延伸]
(1)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某种溶剂中溶解的能力的大小,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不溶)来粗略表示,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而溶解度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问题]
下雨前,水中的鱼儿有什么表现,为什么?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并完成填空题。
自学、回答。
听讲、体会。
使学生了解
溶解性与溶解度
的关系,培养自
学能力。
进一步体会
溶解性与溶解度
的关系。
[板书]
5.气体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一定、一定
下1体积水中最多溶解气体的数。
(2)在一定压强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
思考、回答。
自学,完成有关填空。
使学生认识
气体溶解度,培
养自学、解决问
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2.能根据给定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通过相关的数据查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认真细致的作图能力。
4.能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物质的结晶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意图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
学生观察盐碱湖的照
片,体会湖水中晶体析出的
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
设置悬念,激
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习了今天的知识后,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
二、前置诊断,巩固提高
【提问】
1.我们来回顾一下,盐碱湖中的食盐晶体析出属于哪种结晶法,余下的溶液为食盐的什么状态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是怎样的。
2.什么叫溶解度?理解时要把握哪四个关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其意义是什么?
三、溶解度曲线
【过渡】我们已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1)溶解度曲线的概念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提问】利用右图溶解度曲线我们能得到哪些信息呢?
请把你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内容与同学们一同交流。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小结:
学生理解记忆
请你仔细观察溶解度曲
线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氯化钠在20℃时的溶
解度是;硝酸钾在
20℃时的溶解度是氢
发学生的求知欲。
鼓励学生自
主学习。
及时复习,回
顾前面学习的有
关饱和溶液与不
饱和溶液间的关
系
让学生体验
成功后的喜悦。
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氢氧化钙在80℃时的溶解度是。
(2)点的意义
仔细观察上图中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说出Q点、P点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在R点时A、B、C三种物质的溶液分别处于哪种状态?
(3)线的意义
通过观察上面这两幅截图,我们可以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着的趋势。
氧化钙在80℃时的溶解度
是。
同学们之间讨论回答。
总结:
点(Q):曲线上的任意
一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
的溶解度;(表示对应温度下
该物质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交点(P):表示交点对
应的温度下,几种物质的溶
解度相同。
看左图投影回答问题
结合溶解度曲线,固体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
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
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
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
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
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
通过曲线图
能查出不同种物
质在不同温度时
的溶解度,让学生
学会查阅溶解度
曲线。
鼓励学生大
胆尝试。
(4)面的意义
阴影部分对于A、B两物质有何意思?从温度t2降到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此时C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若A中混有少量的B,要提纯A,应用哪种方法呢?
教师归纳总结:
点的意义;线的意义;面的意义:四、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我们在学习酸、碱、盐的有关复分解反应时,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钙。
学生思考总结:
(1)曲线下方的面上的
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质
的不饱和溶液;
(2)曲线上方的面上
的点:表示对应温度下该物
质的过饱和溶液。
由此可以得出:析出晶
体最多的是A,C处于不饱
和状态,对于像A这样的物
质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用
到的是降温结晶。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归纳
出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培养学生归
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
自学、阅读能力。
五、结晶
【自学】知识多一点——降温结晶
从硝酸钾的溶液中析出硝酸钾晶体,是降低温度的缘故,此结晶方法称为降温结晶。
投影:常见的晶体
硫酸铜晶体硝酸钾晶体明矾晶体
学生自学教材内容。
观看,了解晶体的种类以及有关的颜色。
硫酸铜晶体是蓝色,硝酸钾和明矾晶体是无色的,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