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经典,被誉为中医之源。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的总结和创新,集医学、哲学、文化于一体。
我在阅读这本书时,领悟到了许多医学和生活方面的智慧。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几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首先,《黄帝内经》中提出了“防则无病,治则已病”的观点。
这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病情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的程度再进行治疗。
这对于我们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重要。
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休息来保持身体的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
同时,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疾病情况,采用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其次,《黄帝内经》主张“上工伐木,其日则治,其夜则寝。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适度的劳动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同时也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过度劳累会给身体带来伤害,容易导致精神疲劳和各种健康问题。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的时间,使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在工作期间,注意保持好的工作姿势,避免长时间疲劳,做到工作与休息的平衡。
另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病因的重要性。
它认为病的发生与人体的环境、气候、饮食、情绪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
在生活中,正确的饮食、恰当的情绪调节和适宜的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同时,了解自身的体质和疾病的病因,有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调理方法。
通过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了四时调理的原则。
根据自然界四季的变化,合理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健康。
春天是阳气渐长的季节,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夏天气温高,宜食用清凉解暑的食物,如薏米、绿豆等;秋天是收获的时候,适合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谷物、坚果等;冬天气候寒冷,可以适当增加热量的摄入,如瘦肉、花生、核桃等。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李会乐

读书笔记信息工程学院 : 李会《黄帝内经》读书笔录在学校张开的传统文化读书活动,以“学习传统经典文化,塑造优异师德师风”为目的的基础上,我专心的阅读了《黄帝内经》这本书,故此心中也随之产生了汹涌汹涌,那些历史情节,忧如历历在目。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成书于大体 2000 年前的秦汉时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取了秦汉以前相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到的理论系统,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其医学理论成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响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 篇和《灵枢》 81 篇,各 9 卷。
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归纳和认识。
迄今在诊治学上仍拥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差异,又相互联系的一致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能够影响精神,精神的情况又能够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 (自然、社会 )亲近相连的;人体必定与外界环境获取平衡,依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治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响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见解。
“形神合一”观,形神问题即身心关系问题。
《黄帝内经》一方面认为形为神之本。
“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即神必定依靠于形体才能存在,且其功能也只有在身体健康时才能正常发挥,这是切合唯物主义思想的。
另一方面认为神为形之主。
神本于形,同时也反作用于形。
“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说明“神”能够直接影响“形”,决定“形”的存亡。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言1.1 引言在这个章节中,我将对《黄帝内经》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内容概述。
1.2 作者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包括黄帝和《内经》的其他作者。
1.3 出版时间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和版本变迁。
1.4 内容概述概述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内容和章节划分。
第二章:医学哲学2.1 医学哲学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2 阴阳学说详细解释了阴阳学说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在医学中的应用。
2.3 五行学说解析了五行学说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法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步骤和技巧。
3.2 治疗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等。
第四章:饮食调养4.1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调节的五味、五谷杂粮的选择以及禁忌食物等。
4.2 膳食疗法介绍了中医的膳食疗法,包括根据体质调整饮食、药膳的烹饪方法和食疗方剂的制备等。
第五章:运动养生5.1 运动养生的意义解读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5.2 养生常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常识,包括如何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等。
第六章:情志调摄6.1 情志与健康关系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情志以维持身心健康。
6.2 调摄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情志调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修炼内功等。
第七章:附件附件一:《黄帝内经》原文摘录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黄帝内经》的原文摘录,以供参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相关研究论文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与《黄帝内经》相关的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阅读。
第八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法律定义、相关解释和引用的法律条款等。
---。
皇帝内经谷峰心得笔记

皇帝内经谷峰心得笔记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
做为道家经典著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
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
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
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
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
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
“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
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
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
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导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
《黄帝内经》不仅限于医学,而与中国古代的哲学(尤其是黄老道家、《周易》)、天文、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是一部关于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著作。
为帮助大家理解这一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笔者梳理出了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五个关键词:关键词1【天人合一】:《黄帝内经》强调,人是由天地之气所化生,人的生命活动取决于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因此,人也应该主动地去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
顺应天地自然对于养生和治病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当前一些流行的养生理论也都非常强调这一点。
关键词2【阴阳五行】:《黄帝内经》认为,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且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内连六腑、经脉等,外连五方、五时、五味、五色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
关键词3【阴阳和平】:《黄帝内经》追求阴阳和平,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
在养生上,要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筋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养生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4【治未病】:《黄帝内经》倡导“治未病”的积极养生治疗观,认为得病之后的治疗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
关键词5【女七、男八】:《黄帝内经》依据女七、男八(女子七岁为一阶、男子八岁为一阶)的自然节律论述了人体生理变化的规律。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9篇)黄帝内经读后感篇1阅读,是个自我沉淀、自我提升的过程。
读书月活动中,我有幸读到《黄帝内经》一书,让我在纷繁世界中得到了片刻宁静,有了些许人生体会。
《黄帝内经》是一本生命之书,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把人的形体和精神看作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的形体病变可以影响精神,精神的状况又可以影响形体的病变,同时人体又是与外界环境(自然、社会)紧密相连的。
人体必须与外界环境取得平衡,按照自然界的变化来调节饮食起居和精神活动,前者为“形神合一”观,后者则为“天人相应”观,二者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中的“整体恒动观”,是其所主张的两个基本观点。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深奥的中医药学著作,它不同于西医书籍那样将人体进行解剖、生理、病理等学科性细化,而是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构建了完整的中医药学体系。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
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
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
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
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

黄帝内经读后感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内经是我国古代最早保存下来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是祖国文化的遗产珍贵的一部分。
他不但是古代祖先们对于自然灾害与疾病作斗争的记实,同时也说明人民在实践中逐渐掌握自然界的规律,认识疾病并逐出提高总结成功经验,进而能更好地掌握人体的生理病理,更好地提高与疾病作斗争的能力。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
《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
《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
“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
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养生心得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对中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集战国以前医学的大成之作。
从宏观角度论述了天、地、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讨论和分析了医学科学最基本的命题--生命规律,并创建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和防治疾病的原则和技术。
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医宝库浩如烟海,而它们都根植于《黄帝内经》。
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在20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大多集中于治病的层面,而《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被束之高阁。
《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探讨和阐述了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的必然联系,理清天人合一的理论体系,得出“阴阳五行规律是生人、养人之本”的结论,阐述了人要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告诉了人们生活劳作应遵从的规矩,这些是我们健康生活的瑰宝。
健康长寿是古今中外人类美好的理想。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健康长寿,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条件,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自然环境,60%取决于生活方式。
这其中的60%就是你的养生保健方式对健康长寿的影响。
在当前现代医学大力倡导积极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预防为主,早期干预的主流下,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疾病。
我们作为中医医生重新精读成书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卷一》有关养生防病学说,获益匪浅。
一、养生的重要原则:生活有一定规律。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条文提出人的自然寿命为百岁,能否达到这一寿限,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养生,养生者皆度百岁,不养生者,半百而衰,把顺应自然规律,调摄精神,节制情欲,保养元气,抗御外邪,节制饮食,劳逸适度,做为养生的重要原则。
批评那些不懂养生的人,违背养生规律,把有害于身心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作为常规,恣意饮酒作乐,只贪图一时的心欢,作息没有一定规律,所以容易衰老得病。
二、养生强调保护和调养人体正气:调情志,养精神,心无杂念,自足常乐可使人体气机条畅,血运通顺,利于养身防病。
《黄帝内经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此段文中指出,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就要受大自然的制约,大自然除了自身的运动变化,还受宇宙中的日、月、星辰的影响,因此发生台风,泥石流,山洪暴发,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自古有之,古人统称之为虚邪贼风。
人类要得以生存,就必须对这些外来的不利因素要适时躲避,防御,保全生命。
同时《内经》非常重视内在因素的主导地位,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十分强调保护和调养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特别是调摄精神和心态情志、道德修养等内因在养生防病的重要作用,这种形神合一论为现代亚健康的治疗学提供了依据。
三、养生要顺应四时季节变化: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有着息息相通的关系,人体要保持健康,必须维持人与自然规律的协调统一。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中提出: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的自然特征及气候规律。
此文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之一,必然受大自然四时季节气候,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的活动与大自然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的消长变化相互通应,密切联系。
本段条文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养生防病方法,并指出如违背四季养生法则不仅会影响当季主令脏腑的病变,也可能对下一季节身
体的其它脏腑产生危害。
如春季大自然生机勃发,草木萌芽生长,万物复苏,应注意顺应自然变化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要保持乐观情绪,以养肝气。
按中医五行归类,春属木,应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万物滋生,气主生发。
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于春,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
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对人体全身脏腑组织气血的运行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还能较好的协调自身的精神情绪,控制不良情绪对大脑的刺激影响,同时肝疏泄功能正常对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促进作用,对胆汁的正常分泌排泄,全身水液的正常代谢都有一定的协调作用。
如果春季不能正常养生,违逆了春天生发之气,就会伤害人体肝脏的疏泄功能,,导致肝病、高血压、脑中风、消化性溃病等病变。
同时由于春季调养不当,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到了夏季还会发生各种病变。
四、注重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防病的重要原则。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综合全篇精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在论述春养生气,夏养长气,秋养收气,冬养藏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如后世中医学家对许多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等冬季寒冷季节加剧的疾病,于夏季阳气较旺时给予调理治疗,往往收效更佳,能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这种冬病夏治的方法,便是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则的发挥。
总结:养生重在顺应自然,保护阳气。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人与大自然息息相通,人的生命本源于大自然阴阳之气,故《内经》本段条文说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的生命活动既然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相通,所以人也必须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环境条件,保持生态平衡,并与之相适应才有利于养生防病,若经常违背人与自然相通的规律,就会损害、削弱生命的抗病能力,即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从而发生诸如内闭九窍,外壅肌肉等各种病变,这是由于未能适应自然养生的结果,所以原文强调此谓自伤。
如果按生气通天的理论养生,做到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就能使人志意治、阳气固,身心健康,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万物生长靠太阳,本文以天体中的太阳来形象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为后世中医扶阳学派在治疗疾病,养生保健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