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气血两虚型低血压
提醒:低血压是心脾肾气血不足所致

提醒:低血压是心脾肾气血不足所致*导读:你多久进行一次身体体检呢?你的血压是高是低呢?大家对高血压十分熟悉,而对低血压了解却十分有限,甚至会忽略低血压的存在。
那……你多久进行一次身体体检呢?你的血压是高是低呢?大家对高血压十分熟悉,而对低血压了解却十分有限,甚至会忽略低血压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低血压?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一一道来吧。
由于高血压在临床上常常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备受重视,且高血压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也有明确规定,但低血压的诊断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成年人肢动脉血压低于12/8 kPa(90/60 mmHg)即为低血压。
基本上,血压是人体维持血液循环的原动力,由心脏收缩力的强弱、血液量的多寡及血管壁的阻力来决定血压的高低,因此,正常人的血压都差不多,但姿势性、症状性等因素所引起的低血压,就有接受治疗的必要性。
姿势性低血压患者在卧位、下蹲位突然变成直立后,或长时间站立时就会引起低血压,病因在中枢性或末梢性血管系统障碍;体质性低血压与体质瘦弱有关,一般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没有自觉症状,只是容易疲劳而己,不必治疗;至于症状性低血压则是受到某些疾病或药物所引起。
根据低血压的临床表现,类似中医的眩晕、虚劳、晕厥等范畴。
中医认为,这是心脾肾三脏气血阴阳不足所致,且以慢性虚证为主,依据传统中医辨证,以心脾肾三脏气虚或阳虚为主要病因,且往往三脏的症状经常参杂互见,主要辨别方式为虚者是以哪一个脏腑为主。
例如:心气虚患者容易头晕心悸、胸闷气短、少气懒言、脸色苍白等症状,治宜益心气、滋心阴;脾阳虚患者容易出现身体消瘦、没有足够的力气、胃口不好、腹胀、便溏及中气下陷等症状,治宜健脾助运。
肾虚患者通常会有眩晕、眼睛看东西看不清楚、腰膝酸软、精神疲劳、健忘、身寒肢冷,治宜温补肾阳。
建议低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预防与护理,但如果症状严重还是要接受治疗。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
【实用版】
目录
1.老年人血压低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中医对血压低的认识和分类
3.中医治疗血压低的方法
4.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及建议
正文
老年人血压低是指收缩压小于90mmHg和/或舒张压小于60mmHg。
中医认为,血压低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个体因素、疾病因素和药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硬化程度会逐渐加重,导致调度血流量的功能减弱,从而引起血压偏低。
此外,一些病理情况如急性心梗、严重的心律失常等也会导致血压低。
中医将血压低归于“虚劳”范畴,认为其病因主要有气血两虚、阳虚、阴虚等。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气血两虚的患者,中医建议补气养血,可以使用当归、熟地黄、川芎等药材;对于阳虚的患者,中医则主张温阳补气,常用的药材有肉桂、附子、干姜等;对于阴虚的患者,中医则侧重于滋阴降火,可以选用麦冬、枸杞、石斛等药材。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强调饮食和生活习惯对血压的影响。
中医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调节血压,因此建议老年人保持荤素搭配,不要偏食。
此外,老年人应该适当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应注意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总之,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有独特的见解。
在实际治疗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较
好的疗效。
低血压

你好我给一个偏方吧,既简单又方便. 1.黄芪40克,红枣3个.开水冲,当茶饮.中医认为,低血压系脾肾两亏、气血不足、清阳不升、血不上荣、髓海空虚所致,治疗以补肾益精、补益气血为原则。
黄芪补气,红枣养血.2.另外,足底自我按摩对于治疗低血压有较好的疗效,手法以轻柔为主。
此药的特点,是补气而不上火,尤其适合年老体弱的人。
有资料报道,黄芪对提血压有良效,有不少医生用黄芪治疗低血压. 祝老人早日康复.低血压的治疗;一,适当增加食盐用量,同时多饮水,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后可增加血容量,从而可提。
二,增加营养,吃些有利于调节血压的滋补品,如人参、黄芪、生脉饮等。
此外,适当喝些低度酒也可提。
三,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调节功能。
体育锻炼无论对或低血压都有好处。
四,为防止晕到,老年低血压患者平时应注意动作不可过快过猛,从卧位或坐位起立时,动作应缓慢一点。
排尿性低血压患者还应注意,在排尿时最好用手扶住一样较牢固的东西,以防摔倒。
五,药物治疗,可选用米多君、利他林、麻黄素等升压药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C,以改善脑组织代谢功能。
病情分析:选用滋补药低血压的老年人可选用滋补药来调节血压,可每日服用桂圆肉6克,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人参.中药“生脉散”(人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0克)每日1剂煎服,效果也佳. 指导意见:药物治疗低血压症状明显,可选用利他林,麻黄素等升压药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维生素B及C,以改善脑组织代谢功能.生活护理: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低血压的食疗一、乌骨鸡1只(约重1500克)。
将鸡去毛剖肚洗净,放人鸡腹肚中当归头60克,黄芪50克,红糖150克,米酒50克,再将鸡肚皮缝紧,入锅隔水蒸熟,吃肉喝汤,每半月吃一次,连吃两月。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

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成功案例分析低血压是指人体动脉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低于正常的压力,通常低于90/60mmHg。
中医调理低血压可以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以下是一个成功的中医调理低血压的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29岁的女性患者,主要症状是出现了长期头晕、乏力、心悸、手脚发凉等低血压的症状。
她之前就医过西医,但是西医反复检查了很多次,没有发现明显的问题。
最终,她来到了一家中医诊所寻求帮助。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辩证分析,中医师认为这位患者是由于气血虚弱、经络不通而导致的低血压。
根据中医理论,气血虚弱会导致心脏功能不足,经络淤滞会影响血液的流通,从而导致低血压的症状。
中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中医养生方案。
首先,他建议患者调整作息时间,保持充足的睡眠。
其次,他指导患者进行适量的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的运行。
中医师还为患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剂。
这个方剂主要是以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等为主要药材,具有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的作用。
患者每天按时服用这副药方,并且坚持了一个月。
在一个月的中医调理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
她表示头晕、乏力的症状有所缓解,心悸和手脚发凉的情况也有所改善。
她的血压水平也有所上升,达到了正常范围。
继续调理了三个月之后,这位患者的症状完全消失,血压水平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她感到更有精力,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功的案例表明,中医调理低血压是有效的。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方法,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养生保健等方面来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低血压需要持续的时间和坚持的治疗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总之,中医调理低血压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中药治疗、养生保健等手段,可以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壮阳补肾,从而提高血压水平。
但是,在选择中医治疗低血压时,患者应该找到一位正规的中医师,并且遵守医生的治疗方案,不能自行随意调整药物的用量。
中医学 “气血辨证”——气血两虚证

中医学“气血辨证”——气血两虚证
气与血在生理上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即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与血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气病可影响及血,血病也可波及气,这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的状态即为气血同病。
因此,气血同病辨证是根据气与血关系的特点,分析辨认气血病证的辨证方法。
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血不能互相化生,以气虚和血虚症状相兼为主要表现的证。
一、证候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眼睑、爪甲颜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形体消瘦,肢体麻木,月经量少色淡,期甚或闭经,舌质淡白,脉弱或虚。
二、证候分析
多由素体虚弱,或久病不愈,耗伤气血;或先有气虚,气不生血,或因血虚,化气乏源,气随之不足;或失血,气随血耗等原因,导致气血两虚证的发生。
气虚,脏腑机能减退,则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虚,卫外不固,则见自汗;气血双亏,脑窍失养,故见头晕目眩;气血不足,不能上荣,则面色淡白或萎黄,口唇及眼睑颜色淡白;血液亏虚,冲任失养,则见月经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闭经;血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故心悸失眠;血亏,不能滋养形体、筋脉、爪甲,故见形体消瘦,肢体麻木,爪甲淡白;舌质淡白,脉弱或虚,均为气血两虚之征象。
三、辨证要点
气虚证与血虚证的症状共见。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论治方法

中医对低血压的辨证论治方法中医看低血压,那可真是有一套独特的办法!咱就说,低血压让人头晕眼花没力气,多难受啊!中医咋辨证论治呢?首先得辨清是啥证型。
要是气血不足型,那脸色苍白、头晕乏力,就像花儿没了养分一样。
得补气血呀!用些当归、黄芪之类的药材,把气血养起来。
那阳气虚衰型呢?怕冷、四肢不温,就跟没了太阳的冬天似的。
得温阳补气,比如用附子、人参。
还有气阴两虚型,既没力气又口干舌燥,就像沙漠里缺水的小树苗。
得益气养阴,用麦冬、西洋参啥的。
中医治疗低血压安全不?那必须安全呀!这些药材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只要用对了,没啥副作用。
而且中医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调理,就像量身定制衣服一样,多贴心!稳定性也不错,慢慢把身体底子打好,血压就不会忽高忽低啦。
那中医治低血压啥场景能用呢?哎呀,平时容易疲劳、头晕的人都可以试试呀!特别是那些不喜欢吃西药的人。
中医的优势可多了,不仅能治低血压,还能整体调理身体,让你气色好、精神棒。
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大姐,以前低血压,整天没精神。
后来找了个老中医,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嘿,现在精神多了,头晕的毛病也没了。
这效果,杠杠的!
中医治疗低血压真的很不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让你的身体棒棒哒!。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解释老年人血压低的情况在中医领域也有所涉及。
中医认为,老年人的血压低可能与气血两虚、脾肾阳虚、心肾不足、真阳不足、餐位低血糖、内分泌疾病以及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这些因素在老年人血压低中的作用。
1. 气血两虚: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五脏六腑正常功能的保障。
气血两虚是指气血不足,不能正常供应脏腑,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引发一系列气血不足的症状,如头晕、心悸、乏力等,从而可能导致老年人血压降低。
2. 脾肾阳虚: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脾肾阳虚时,脾气和肾气同时虚弱,不能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导致人体的气血生化无源,脏腑功能减退,从而引发血压低的症状。
3. 心肾不足:心主血脉,肾主水液,心肾不足时,血脉和水液代谢失调,水液停滞,血脉不畅,可能导致血压偏低。
此外,心肾不足还可能影响心神的正常活动,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
4. 真阳不足:真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真阳不足时,人体的生命活动减弱,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可能随之降低。
真阳不足还可能伴有畏寒、乏力、疲倦等症状。
5. 餐位低血糖: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餐位低血糖的情况较为常见。
餐位低血糖时,血糖值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从而导致血压降低。
6. 内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能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异常,从而引发血压降低。
7. 用药不当: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疾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如果用药不当,如药物配伍不当或剂量不当,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影响血压的正常波动,导致血压降低。
针对以上解释,中医对老年人血压低的调理也有相应的对策。
总体来说,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可能的调理方法:1. 气血两虚型血压低:宜采用补气养血的方法,如八珍丸、十全大补丸等,以滋养气血,提高身体素质。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摘要:
一、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1.发病机理
2.中医辨证分类
a.气虚
b.气血两虚
c.肾阳虚
d.阴阳两虚
3.中医治疗方法
正文:
中医对血压低的解释
血压低在中医领域的解释主要源于气血阴阳不足。
血压低的发病机理是因为患者气血阴阳不足,导致血液生成减少或无法推动血液运行,从而出现血压低的表现。
中医认为,血压低可分为气虚、气血两虚、肾阳虚和阴阳两虚等病证。
1.气虚:气虚型血压低患者除了血压低外,还可能表现为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少气懒言、胸闷气短等症状。
治疗气虚型血压低应注重补气、升阳,可通过服用中药汤剂或针灸等方法改善症状。
2.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型血压低患者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症状,如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等。
治疗气血两虚型血压低需气血双补,可
通过中药调理、饮食疗法等方法缓解症状。
3.肾阳虚:肾阳虚型血压低患者常表现为畏寒肢冷、阳痿遗精、腰膝酸软等症状。
治疗肾阳虚型血压低应温补肾阳,可采用中药煎剂、艾灸等治疗方法。
4.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型血压低患者既有阳虚的表现,又有阴虚的症状,如五心烦热、盗汗、便秘等。
治疗阴阳两虚型血压低需阴阳并补,可通过中药调理、养生保健等方法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血压低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饮食调理,以达到提高血压、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气血两虚型低血压
《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几,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强调了“无虚不作眩”,说明眩晕以虚证较多,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
又曰:“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ⅡfL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灵枢·口问第二十八》日:“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顷,目为之眩。
”说明气血亏损是造成眩晕的重要原因。
剖宫产后元气损伤,耗气失血,加之年龄偏大,术后不能很好的恢复,致使气血两亏,气虚则清阳不振、清阳不升,血虚则肝失所养,易虚风内动,发为眩晕;另患者久病不愈,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精微,气血生化乏源不足,或长期劳倦耗伤气血,气随血耗,加之有出血病史,久而久之,致使脾胃虚弱,脾气亏虚,清气不升,气血不足则脑失所养而眩晕。
故用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加减以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阳气充足,清阳上得展,脑髓得充而眩晕自止。
《本草纲目》日:“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黄精能抗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兴奋心血管运动中枢,故能保护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肉桂有增加血管张力、显著提高动脉血压的作用。
蚕蛹蛋白营养神经,提高内分泌器管机能。
地黄、百合,黑豆等滋阴生津、具有潴钠保水、扩充血容量及类固醇样作用,能自然有力地推动血液在脉管里运行,脉管波动强flL压上升。
血容量减少属于中医学的“血虚”范畴,血液不足,脉道空虚,心无所推。
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
能行血,使血压升高。
故方中重用黄精,意在补元气,气旺,血可化精,精能生髓,可使脾健肾充,肝得滋养,眩晕而止。
归补血调肝,加之方巾重用肉桂,二者合用又寓有当归补血汤之意。
故对气血两虚型低血压性眩晕疗效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