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血液循环

合集下载

生理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生理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脉搏的产生
脉搏是随着心脏收缩,血液对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力,通过动脉 管壁的弹性回缩产生的搏动。
动脉血压的调节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可以影响动脉血压的水平。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
微循环的概念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 单位。
淋巴循环的概念
淋巴循环是指组织液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淋巴管运输到血液循 环的过程。
心输出量
每分钟心脏泵出的血液量,与心 率和每搏输出量相关。
血压
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与心输 出量和血管阻力相关。
心脏的内分泌生理
心钠素
调节体内水盐平衡,对心血管活动有调节作用。
脑钠素
调节血压和血容量,对心血管功能有调节作用。
心肌肽
心肌分泌的活性物质,对心血管功能有调节作用。
03
血管生理
血管的结构与功能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总结词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吞噬、杀菌、免疫调节等功能,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发 挥不同的作用。
详细描述
白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中性粒细胞具有吞噬和杀菌功能,淋巴细 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单核细胞则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人体免疫反应中相互协作,共同维 护人体健康。
微循环与淋巴循环的功能
微循环主要负责物质交换,而淋巴循环则有助于维持组织液的平衡 和免疫功能。
血管的调节
血管的自主调节
血管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生理和病理条件改 变其阻力。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是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血管进行调节,可以改变 血管的舒张和收缩状态。
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是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对血管进行调节,如肾上 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中职《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 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人工刺激或病理性 刺激,可使心室提前产生一次兴奋(期前兴奋) 和收缩(期前收缩),其后常伴有一次较长的心 室舒张期(代偿间歇)。
56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2)“全或无”收缩 (3)对细胞外液Ca2+ 的依赖性
53
①有效不应期:0期至-60mV,不能产生 动作电位。
②相对不应期:-60mV至-80mV,阈上刺 激可产生AP,随膜电位增大,兴奋性回 升。
③超常期:-80mV至-90mV,阈下刺激即可 引起兴奋,兴奋性超过正常。
54
55
2.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1)不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0期 复极达-60mV),相 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
激活Ito通道
↓ K+一过性外流 ↓ 快速复极化 (1期)
按任意键显示动画2
1期
K+ Na+
Ito通道:70年代认为Ito的离子
成 分 为 Cl- , 现 在 认 为 Ito 可 被 K+
通道阻断剂(四乙基胺、4-氨基
吡 啶 ) 阻 断 , Ito 的 离 子 成 分 为
Hale Waihona Puke K+。2期:O期去极达-40mV时
36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课件

05
循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 系
循环系统与消化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为循环系统提供 营养物质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通过血液运输到全身 各组织器官,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
维持内环境稳态
消化系统通过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吸收与排泄 ,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关系
气体交换
呼吸系统吸入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将其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血液循环排出体外。
血管的结构
血管壁由内层的内皮细胞、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和外层的结缔组织构成。
血管的功能与调节
01
02
03
物质交换功能
血管是血液与组织间进行 物质交换的重要通道,氧 气、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通过血管进行交换。
调节血流
血管通过收缩和舒张来调 节血流,维持血压稳定和 满足组织需求。
免疫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免疫作 用,能够抵御病原体的入 侵。
心脏位于胸腔的中部, 左右两肺之间,约2/3在 正中线的左侧。
心似倒置的圆锥体,前 后稍扁,心底朝向右后 上方,与上腔静脉、主 动脉相连,心尖朝向左 前下方,心底为心房, 心尖为心室。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和 心外膜三层构成。
心脏分为左心和右心两 部分,左心又分为左心 房和左心室,右心又分 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维持酸碱平衡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量,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酸碱平衡。
循环系统与泌尿系统的关系
排泄代谢废物
泌尿系统通过生成尿液,将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而循环系统负责将尿液运 输到肾脏等泌尿器官。
维持水盐平衡
泌尿系统通过调节尿液的量和成分,与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水盐平衡。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2024)
交换血管
真毛细血管壁薄,通透性好,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缓慢 ,有利于血液与周围组织液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换。
容量血管
静脉和相应的动脉比较,数量多、管壁薄、口径大、可扩 张性大,故容量大。在安静状态下,循环血量的60%~ 75%容纳在静脉中。因此静脉被称为容量血管。
12
血管张力调节因素探讨
2024/1/28
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
定义
物质运输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 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实现物质运输、信 息传递和免疫防御等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氧气、营养物质等被输送 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代谢废物和二氧 化碳被运走。
信息传递
免疫防御
血液循环中的激素、神经递质等信号分子 可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 肌源性自身调节: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心血管中枢的整合作用使心迷走神经紧 张加强,心交感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减小,动脉血压回降。 反之亦然。这种动脉血压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此外,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牵张动脉管壁平滑肌细胞膜上 的机械门控通道开放,K⁺外流增多,膜电位增大(超极化),Ca²⁺内流减少,使平滑肌舒张;反之则相反。这 种因动脉管壁被牵张引起的血管平滑肌舒缩活动改变的现象称为肌源性自身调节。
体内还有一类舒血管活性物质,如乙酰胆碱、腺苷、ATP、K⁺和一氧化氮等。
13
局部血流调节机制剖析
• 代谢性自身调节:当某一器官或组织处于活动状态时,该器官或组织内的代谢会加强,使局部组织液中的某些 代谢产物如CO₂、H⁺、腺苷、ATP、K⁺等浓度升高。这些代谢产物可通过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或抑制交感缩血 管神经活动等方式引起局部血流量增加。这种调节反应称为代谢性自身调节。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2024)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理学》课件(2024)
第四章血液循环《生 理学》课件
2024/1/29
1
目 录
2024/1/29
• 血液循环概述 • 心脏结构与功能 • 血管系统与血液流动规律 • 血液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 微循环与组织器官灌注 • 心血管活动调节机制 • 心血管疾病与防治策略
2
01
血液循环概述
2024/1/29
3
血液循环定义与功能
血流动力学模型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来描述 和分析血液在血管系统中 的流动规律。
13
血压形成和影响因素
血压形成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由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 共同决定。
影响因素
包括心脏收缩力、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以及循环 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血压的稳定 性和波动性。
2024/1/29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1
2024/1/29
14
04
血液成分及其生理功能
2024/1/29
15
红细胞数量、形态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数量
正常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 血液约含500万个红细胞 ,女性为420万个。
2024/1/29
红细胞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 直径约7.5μm,具有较大 的表面积与体积比。
生理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缓 冲酸碱平衡,参与免疫调 节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各组织器官输送回心脏 ,管壁较薄且弹性较差,通常容纳的 血液量较大。
2024/1/29
12
血流动力学基本原理
01
02
03
血流量与血压关系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ppt课件_1

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ppt课件_1
第四章 血液循 环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 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运输体内物质 。
学习目标
1、掌握心动周期的概念、分期,记住心率的正常值及生理 变异。概述心脏泵血过程中心室内压、心室容积、心瓣膜 活动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2、掌握心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比较第一心、第二心音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 答案:C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
• A.Na+内流,Cl-外流
• B.Na+内流,k+外流
• C.Na+内流,Cl-内流

D.Ca2+内流,k+外流
• E. k+内流, Ca2+外流
• 答案:D
• 传导速度最慢的部位是 • A.窦房结 • B.心房肌 • C.房室交界 • D.普肯耶纤维 • E.房室束
其他自律组织为潜在起搏点,受窦房结的控制。
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 正常部位,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正常不表现其 自律性,为潜在起搏点;
异位起搏点:某些情况下,潜在起搏点自律性表现 出来,控制部分心肌的兴奋跳动,称为异位起搏点 。
约 55 ~ 60ml。
四、心 音
心音特点 形成机制 生理意义 临床意义
第一心音
音调低,时间长
第二心音
音调高,时间短
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动脉瓣关闭,血流冲击
心室射血冲击动脉壁
动脉根部管壁
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开始
心室肌收缩力大小;房 动脉压高低;动脉瓣功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ppt课件

生理学  第四章 血液循环ppt课件

ppt精选版
21
心动周期中压力、容积、血流变化和瓣膜的开闭
心动周期 持续时间(s) 压力比较 房室瓣 半月瓣 血流方向 心室容积
心房收缩期
0.1
房﹥室﹤动 开
关 房→室

心室收缩期
0.3
等容收缩期 0.05
快速射血期 0.11 减慢射血期 0.15
心室舒张期
0.5
等容舒张期 0.07
快速充盈期 0.11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 → 心率↑
体温升高 1℃ → 心率增加 12-18 次/分
ppt精选版
37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静息状态下心率为75 次/min,搏出量70 ml。心输 出量为5 L 左右。强体力劳动时,心率可达 180-200 次 /min,搏出量可增加到 150 ml 左右,心输出量可达 30L, 是静息状态下的 5~6 倍。
0.1s
全心舒张期
ppt精选版
7
3. 特点:
④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动周期 与心率呈互为倒数的关系;心率快慢主要影响 舒张期。
⑤ 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 指标。
心率 心动 周期
室缩期
室舒期
40 1.5
0.562
75 0.8
0.30
0.50
150 0.4 0.15
0.25
心房收缩缺失,心室泵血功能将下降,同时将导致 心房内压增加,不利于静脉回流。
1.使心室进一步充盈; 2.降低房内压,有利于静脉回流。
心室的充盈主要靠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心房颤动 心室颤动
ppt精选版
20
心动周期中压力、
P9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缩时间。 3.心室收缩时间长于心房收缩时间。
12
13
心室收缩期 心室舒张期
等容收缩期
射血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等容舒张期 心室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充盈期
14
15
a. 房室瓣关,半月瓣开; b. 血流由心室→主动脉,占总射血量70% 。
减慢射血期: 室内压由峰值逐渐下降→ 射血速度↓,靠惯性射血。
3.了解: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产生的机制、特点和意义;心 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心电图各波的意义;动脉脉搏、外 周静脉压;心血管中枢的部位及作用;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的产生机制;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及调节。
2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照一定 的方向循环流动,周而复始。
主要功能为物质运输。
3Hale Waihona Puke 1628年英国生 理学家威廉﹒ 哈维出版了 《心与血的运 动》一书,首 次提出了血液 循环的概念。
心指数。
26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的百分比。
反映心室收缩泵血的能力 健康成年人约为55%~65%。
27
心排出量= 搏出量 × 心率
1.前负荷(异长调节)
搏出量
2.后负荷
心率
3.心肌收缩能力 (等长调节)
28
(1)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即心室 肌收缩前的初长度。 • 一定范围内,静脉回流量↑→心脏容积↑→ 心肌初长度↑→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 正常心室的最适前负约为12~15mmHg, 在此压力范围,心室收缩力量最大,搏出 量较高。 • 生理意义:精细调节每搏输出量,维持心 室射血与静脉回流量平衡。
29
(2)后负荷
指心肌收缩时遇到的负荷(大动脉血压) 当心肌初长度和心肌收缩能力不变时:
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心室 肌缩短距离和程度减小→射血速度↓→搏出量暂时 ↓心室内剩余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前 负荷) 通过异长调节 使下一次搏出量有所 恢复。 心室充盈量 = 静脉回心血量 + 心室射血后剩余 血量
a.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b.血流:血液由心房→心室(缓慢,30%)
18
心房收缩充盈期:心室舒张期的最后 0.1s,心房开始下一个心动周期的收 缩,压力升高,使心室继续充盈 10%~30%。
a.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b.血流:由心房→心室
19
20
(三) 心音 心音: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 缩和舒张、瓣膜的开放和关闭、血流的 加速和减速及其对心血管壁的冲击等均 可以引起振动,传导到胸壁后可以用听 诊器在胸壁的某些特定部位听到。
21
第一心音
第二心音
第三心音 第四心音
特 音调低沉(勒) 音调高清(哒)音调低浊
点 持续较长
持续较短
持续短
音调低沉 持续较长
心室肌收缩和 动脉瓣关闭; 心室充盈减 心房强烈
成 房室瓣关闭的 射血突停导致 慢,流速突 收缩,挤
因 振动;射血大 大A和心室壁 变导致室壁 血击撞室
A扩张及产生 振动。
及瓣膜振动。壁。
30
(3)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 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肌细胞的内在特性。 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影响心 肌的收缩力量,进而改变搏出量的调节方式。 影响因素: 胞质中的Ca2+浓度; 被活化的横桥数目; 肌凝蛋白/肌动蛋白ATP酶活性; 儿茶酚胺→心肌收缩能力↑
a. 房室瓣关,半月瓣开(惯性); b. 血流:由心室→主动脉(30%).
16
17
(2)充盈期
快速充盈期:心室舒张→室内压 <房内压→ 房室瓣开放→血液快速入室,容积迅速增大。
a. 瓣膜:房室瓣开,半月瓣关; b. 血流:血液由心房→心室(70%).
减慢充盈期:房-室压力梯度减小→少量血液 慢速入室。
4
5
一、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脏是一个四腔系统,由中间的房间隔和 室间隔分为左右两部分,每侧又有房室瓣分隔 为上方的心房和下方的心室。
体循环:左心室将血液注入主动脉,流至 全身,最后经上、下腔静脉回流至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的血液则注入肺动脉,在 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
6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
旋涡。
标 心室开始收缩 心室开始舒张 快速充盈期 房缩强烈 志 (心尖区) (动脉瓣区) 末(心尖)
意 心室收缩力与 动脉瓣功能状 部分健康青 部分老年
义 房室瓣功能状 态

和心舒末

期压力高
22
心音听诊区
主A瓣听诊区 (胸骨右旁第二肋间)
肺A瓣听诊区 (胸骨左旁第二肋间)
三尖瓣听诊区 (胸骨右旁第四肋间)
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7
8
9
(一)心率和心动周期
心率: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
机械活动的周期。 • 与心率有关,如心率为75次/分,则周期
为0.8秒。
10
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活动的顺序和时间关系
11
1.心房、心室有一共同的舒张期。 2.无论心房/心室:其舒张时间大于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1.掌握:心率、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与机制; 心排出量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动脉血压的 概念、正常值、影响因素;组织血液的生成机制;颈动脉窦 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肾上腺素 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调节。
2.熟悉:射血分数、心指数及心力储备的概念及意义;两类 心肌细胞跨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兴奋在心内的传导途 径和特点;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微循环。
24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搏所射出的 血量,简称搏出量。
心排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排出量= 每搏输出量 × 心率
25
心排出量不与体重成正比,而是与体表面 积成正比。以单位体表面积(m2)计算的 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单位:L/(min﹒m2) 静息心指数:机体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的
二尖瓣听诊区 (锁骨中线第五肋间隙)
23
小结: 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心房和心室之间, 心室和主动脉间产生压力梯度的根本原因; 压力梯度是推动血液在腔室之间流动的动力; 单方向流动是在瓣膜的配合下实现的; 心室缩舒→室内压变化→ 导致房、室、主动 脉产生压力梯度→推动血液→在瓣膜配合下 单方向流动。
31
40~180次/分,心率 心输出量。 心率>180次/分心室充盈时间 充盈量↓ 搏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