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材料
优秀新闻作品赏析

诗意盎然叙大事回味悠长念古村-—赏析优秀新闻作品《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广电1102 张洪乐 201120270225【背景介绍】:浙江日报记者毛广绘的《留住即将消逝的村庄——江山市历史文化村落纪行》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2012年5月9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推进会在江山召开,记者随与会人员一起现场察看了江山的历史文化村落,深深感受到江山在保护古村落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十分符合中央、省委的要求。
于是,在做好一般性会议报道的同时,记者在会议间隙抓紧采访相关人物及故事,连夜加班,于第二天赶出这一通讯.文章见报后,江山干部群众反响强烈,对保护古村落的积极性更高,不断有人打电话给记者交流感想,衢州文化界人士表示:没想到党报头版头条可以这样写。
此文后被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以及《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进一步扩大,至今已有全国100多个县市3000多人到江山考察古村落保护。
浙江省委宣传部领导批示,认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写出此文,而且质量不错,值得表扬。
此后,江山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实施意见,加大保护力度.【赏析】:此篇文章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文笔优美而自然,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把人带如一个古色古香的意境之中,犹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还多处运用鲜明生动的故事,营造了很强的现场感,信手拈来,寥寥数笔,人物跃然纸上,用散文的笔法,轻松的笔调,给出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的江山答案,同时以小见大,表达了呼吁回归精神文明建设的情感诉求,回味悠长,引人深思.同时本文记者打破常规散文诗般的写法,对党报的工作性报道也是一个创新之举。
接下来我将从意境意象、节奏韵律、成文速度和象征手法以小见大四个方面具体欣赏一下本文的出彩之处。
意境意象美的活灵活现重大主题活动的报道往往比较严肃,有很多文章因此流于形式,用官话讲官事,用行话讲行事。
而这篇通讯却笔走偏锋,开门见山就营造了一种散文诗般的意境,让文章具有独特的情调和境界:“在古村落日渐消逝的今天,江山市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
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材料

岁月悠悠风尘稠,璀璨明珠光彩依旧——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介绍一、延续两千年杨氏血脉,演绎八百载村落文明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
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
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
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
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
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
东晋安帝时,会稽太守、南抚越大将军、信安侯向公家于衢。
唐中宗时(684年),五十八世中议大夫谭公居江山镇安(今石门)。
六十九世珠公居齐礼乡洄潭,七十五世永丰县尉师叔公迁杨秀坞。
宋理平二年(1235),七十九世宋御史尹中公,迁南峰(南坞),是为南坞建村之初。
南坞杨氏,世代崇尚儒学,耕读传家。
建村之初,即创办学堂于峡山寺,“理学名宗”四个大字至今仍赫然留在内祠堂内。
自尹中公开始,有二十五人分别获取进士、举人、解元、廪生、岁贡生等功名,其中有些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
续至当代,读书之风益盛,地方名人甚众。
家风的清白、家族的名望、仕宦的政绩为世人名士所景仰,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毛恺为之题词:“江阳望族”;明隆庆元年,江山知县余一龙赠匾额:“聚顺”;明浙闽总督部堂、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又兼都察副都御史李芝芳为之题词:“清白家传,流芳百世”。
南坞村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多样。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坞杨氏一世祖尹中公的诞辰,杨氏子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今人称之为三月三庙会。
祭祀活动仪式庄重,程序严密。
迎祖巡游,祭拜祖宗;宣读族训,分、关飨饼;演奏器乐,表演戏剧:庄重热烈,归宗聚心。
与此同时,峡山寺内,红烛吐炎,青烟缭绕;虔男信女,顶礼膜拜;黄袋香客,络绎不绝:情有所依,人心向善。
这种活动,延续三天,蔚为壮观。
敬畏这方山水朗诵稿

敬畏这方山水朗诵稿稿一万马奔腾,从远古的尘烟里,呼啸而来,于一片祥和的家园,歌舞升平,万千华夏子民的力量,能抵挡外来的欺侮,锣鼓喧天,从四方弥漫,洗涤旧世隐疼的伤痕,千万双期盼光明的眼睛,如久旱的禾苗,向往澄澈的甘泉,星星之火,于南湖的红船,点燃奋斗的信念,一个民族痛苦的呻吟,已低过一株小草的高度,雪山草地,让凤凰涅槃,铁锤、镰刀被苦难,打磨出程亮的光芒,一个个蠕动的喉结,在南昌的上空,将歌声唱响,让沉默已久的呐喊,嘹亮东方,历经风雨,沐浴苦难,一颗深埋的种子,茁壮成参天大树,将希望植入神州大地,在八年的抗战里,浴血奋战,在西柏坡的黄土里,长成脊梁,当所有的豺狼被赶出家园,一个个沦落的游子,将陆续归来,当黎明的曙光,吞噬黑暗,一束七彩的光将透过历史的脊梁,捡拾苦难的记忆,乘十月的翅膀,随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声宣言,响彻寰宇,龙的传人啊,且看我神州大地,春天永驻。
稿二不管是在庙沟山,还是在大荒沟,不管是历史遗留的痕迹还是残存的人类活动古迹,不管是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怀想地,不管是每一朵花,每一片叶,每一处风景,这些,是我们眼中的如画江山;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没错,所有这些都是祖国的山水,我们都是在祖国的怀抱里长大的孩子。
稿三走近你零距离走进你,初次与你相遇相遇,江山如画般人间天堂,是谁创造这人间奇迹,是你,深爱着你的江山儿女,情不自禁的想为你,为你而歌为你而歌,英雄的江山的人民,走近你零距离的接触你,从遥远的北方我的故乡,不怕一路的漫长的颠簸,只为了你江南水乡如画,江山带领儿女同心协力的,改变昔日里贫穷偏僻旧貌,你是党的好儿子赤胆忠诚,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自己,不要说我这样做值不值得,身为一名党员啊执政为民,是我无怨无悔的选择选择。
啊江山,一座迅速崛起的城乡富饶,江山和谐的江山充满活力,我最可爱的江山有党的领导,农业综合开发扶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规划项目“最江南”绿色休闲,实验区江山市“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村上余镇二村猕猴桃种植,凤林镇政棠村油茶种植凤林镇,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相信未来的江山一定会,变得更美好变得更美好美丽,中国梦在你和我的手中实现。
浙江江山最美9处古村落,山水人居静美如画

浙江江山最美9处古村落,山水人居静美如画浙江衢州,江山。
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是浙江省西南门户,钱塘江源头之一。
境内江郎山、廿八都、仙霞岭、戴笠秘宅等景点闻名遐迩。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至今保留着许多美好古村落,一起来看看最美的9处,你去过几个?1 南坞村南坞村地处江山市南部凤林镇,与江西省玉山、广丰两县接壤。
古时,南坞被称为南峰,相传,村庄因地处南向的山坞而得名。
南坞村共2600多人口,大多以杨姓为主。
史料记载,自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杨氏79世宋御史尹中公始迁南峰,至今,南坞村已近800年的历史。
漫步古村,只见四面环山,南面开阔,林茂水清,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房屋皆依照山坞的地势而建,形成群山拱围、拾级而上的总体格局。
村里的杨氏外祠是一座高大宽敞、豪华气派的祠堂,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外祠和内祠,是衢州市唯一保存完整的“一村一氏二祠”。
一个村落,一个姓氏,却拥有两座宗祠,堪称宗族和古村的荣耀。
外祠始建于明朝,后几经修缮,终于形成现在的宏大规模。
南坞的古街巷间,走几步就能看到至今尚有人居住的古民居,天井回廊连厢房,雕花窗棂马头墙,似乎在低吟浅唱着南坞当年的兴旺和繁荣,诉说着南坞的灿烂与沧桑。
俗世生活与古朴典雅,就这样巧妙地衔接起来,串起了南坞文化的前世今生。
2 大陈村江山大陈古村,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位于江山市北部,南距市区10公里。
古称须江乡九都大陈庄,今属大陈乡。
大陈村三面环山,回龙溪似玉带,从村中穿过,“土田肥美,山川秀丽”。
村落依山就势,呈带状展布,肌理清晰。
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樾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
大陈村为徽州汪氏后裔聚居地,在明朝永乐初,中华汪氏74世孙普贤公徙此繁衍成族,后裔苦心经营,创建了一个以徽派古建筑为特色的千年古村落。
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中居民80%姓汪。
这里山环水潆,林木葱郁,白墙黛瓦,拥有“江南第一古村落”的美誉。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7)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97)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大陈村位于江山市区西北10公里处的大陈乡政府所在地。
这个拥有600年历史、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绍宋(樾园)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的地方,旧以经商办学扬名;近年,又以弘扬传统文化与中国村歌发源地闻名遐迩。
2017年11月,大陈村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大陈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
近年来,大陈村加强文化融入,充分挖掘、传承和发扬"麻糍文化"、"古祠文化"、"崇尚教育"等传统文化,以文化熏陶大陈人,以文化繁荣大陈村,着力打造"文化大陈、幸福乡村";以"学习、创新、文化、和谐、发展"理念来经营村庄,抓实一系列惠民工程,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建设主动性,有力提升了村级管理水平。
相继完成汪氏宗祠修缮、村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工程、户厕改造和污水处理等项目;建立健全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村容村貌长年整洁。
先后荣获衢州市先进基层组织,衢州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衢州市最具历史文化村庄,江山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江山市和谐新农村、江山市首批中国幸福乡村等多项荣誉。
大陈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两首村歌,荣获"中国村歌十大金曲"、"中国村歌十佳作词"等大奖。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源自徽州婺源的常山人汪普贤"爱其山环如城,水潆如带,林木葱郁,土厚泉甘,遂挈家而居"并赋名环山;及至清代,大陈已是"烟居数百家,云连鳞次皆其一姓"的汪氏聚居村落。
其村庄、村巷和房屋,均依山建造与分布。
青石铺砌的村巷,逦迤曲折。
始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建于同治二年(1863)的三进二天井汪氏宗祠与二进一天井的文昌阁,雕梁画栋,富丽堂皇。
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地市卷)

2023年国家公考《申论》题(地市卷)二、给定材料材料1(341887)翻开A市地图,仿佛能看到林海苍翠、流水潺潺,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跃然眼前。
今天,当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溪流也能“卖”上大价钱时,GEP正成为A市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一个突破口。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而A市,正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城市之一。
“所谓GEP,是指生态产品价值的总和,它反映了森林、湿地和农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直接、间接或潜在的经济效益。
”A市生态环境局赵局长介绍,“我们制定了一套GEP核算方法,对生态产品价值进行评估、核算,并积极探索核算结果落地应用,助力我市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碧澜乡是A市一个山区乡镇。
对这里的村民来说,以前开农家乐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致富来源,但GEP 核算告诉他们,还有另外的致富之路。
碧澜乡的溪流不但拥有矿泉水般的水质,而且水流形态丰富,急流种类多样,是天然的水域救援训练场地。
乡里利用这一优势,开发了水域救援培训项目。
碧澜乡党委王书记说:“从原生态的水到致富的水,GEP核算起到了加速转化的作用。
GEP核算报告让我们知道生态资源究竟好在哪儿,进而合理有序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不仅碧澜乡,对A市其他乡镇来说,这种发展思路都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云瀑乡党委李书记说,如果不是看到GEP核算报告,他实在不敢想,云瀑乡的峡谷、瀑布、云海,放在整个A市都颇有竞争力。
云瀑乡己经和一家公司进行合作,在当地开发探险类项目和梯田观光项目。
相应的,该公司向云瀑乡生态强村公司支付300万元,购买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产品,形成良性循环。
截至2023年底,A市所有乡镇均组建了生态强村公司,主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负责自然资源管理与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成为公共生态产品的供给主体和市场化交易主体。
金融市场也闻风而动,“GEP贷”等金融产品应运而生。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村祠堂与人文历史
坞口楼下厅位于兰溪市黄店镇坞口行政村坞口自然村中部,坐东朝西,建筑面积81.9㎡。
现存三开间,清晚期建筑。
坞口楼下厅为砖木构楼屋,楼下明间用四柱,以月梁承重,两端饰龙须纹。
月梁与搁枕间设透空雕方墩。
方栅。
楼上梁架穿斗式,制作简朴。
后檐无墙体,楼上用木栏板,楼下无遮拦。
八角形柱础,下垫覆盆,三合土地面。
硬山顶。
坞口楼下厅原为该村一份头厅的前进,现部分归村民使用,仍保存清晚期建筑风格,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坞口永兴堂位于兰溪市黄店镇坞口行政村坞口自然村中部,坐东朝西,建筑面积103.8㎡,1942年遭日军火毁重建,现为硬三间,中华民国时期建筑风格。
坞口永兴堂明间中缝梁架为五架扁作梁带前后双步廊,次间梁架穿斗式。
明间设神龛。
鼓形柱础,下垫覆盆。
硬山顶。
整座建筑结构较简单,为该村村民的份头厅建筑。
历史:
坞口自然村,古名竺坞口,村民委员会驻地。
相传明朝时,这里原有竹林,有小路可通上朱坞,路口有桥,名曰坞口桥头。
村落于此,故名坞口。
坞口村董氏为陇西郡,清顺治年间自建德市安仁迁入。
宗族堂名:永兴堂。
坞口村黄氏为江夏郡,明朝成化年间自黄店村迁入。
宗族堂名:承思堂。
坞口村陈氏为颖川郡,明朝崇祯年间自江山迁入。
坞口村何氏为卢江郡,清朝康熙年间自建德市大洋里庄头村迁入。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

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软实力“甘冽的八角井水,喝一口透心清凉,祖传的杨氏香饼,尝一口满嘴留香。
南坞三月三,一盏指路灯,带我回归梦牵魂绕的故乡……”近日,在首届全国乡风文明论坛上,凤林镇选送的一曲村歌《南坞“三月三”》打动了第二届中国村歌十大金曲评选活动的评委,成功入围“中国村歌金曲入围提名”奖,该镇的文化工作也同时得到全国乡风文明论坛组委会和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社区小康建设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充分肯定,获评“全国十佳文明奋进乡村”荣誉。
此次获奖是凤林镇挖掘文化资源,做强文化软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
近年来,该镇以唱村歌、著村志、跳村舞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增强村民的幸福感。
作为特色文化村,如何更好地挖掘、传承好特色文化的文章?去年4月份,以“传承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创建幸福乡村”为主题的南坞“三月三”活动,吸引了全市各地的文化爱好者前往观摩和省级媒体前来采访报道,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为更好地培育南坞村特色文化,凤林镇专门邀请文化系统专业人才,对南坞村的村歌进行了作词、谱曲,并积极培育特色文化队伍,在原有4支腰鼓队、2支排舞队基础上,新培育政棠村腰鼓队文艺骨干20多人,依托这些基层文化组织在各种场合传唱村歌,使《南坞“三月三”》家喻户晓,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坞村选送的《南坞“三月三”》成功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村歌。
文化资源的挖掘培育需要不断创新。
为系统地记录白沙村发展历程,凤林镇组织编撰了全国第一本村志——《白沙村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此后,还组织开展面向全国的“可爱的白沙”主题征文比赛,用文学形式表达幸福乡村创建的历程,目前征文已结集出版。
近期,为全面展现白沙村村民创业创新、建设美好家园精神风貌,反映“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成果,《白沙村志》的续写工作拉开了序幕。
春节期间,凤林镇大部分行政村都组织开展了由村民参加的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村民们自编自演,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欢庆佳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岁月悠悠风尘稠,璀璨明珠光彩依旧
——江山市南坞村历史文化特色村介绍
一、延续两千年杨氏血脉,演绎八百载村落文明
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地处市区南面35公里处,与江西省广丰县、玉山两县相毗邻,总面积9641亩,辖24个村民小组,728户,2638个人口,古民居96幢。
是江山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
南坞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代名人辈出,民风清纯向上。
东周时期,唐叔虞后裔藏,字伯齐,号尚父,封杨侯,因以为姓。
自此杨氏生生不息,洋洋大观。
最显赫者三十九世杨坚为隋朝开国皇帝。
东晋安帝时,会稽太守、南抚越大将军、信安侯向公家于衢。
唐中宗时(684年),五十八世中议大夫谭公居江山镇安(今石门)。
六十九世珠公居齐礼乡洄潭,七十五世永丰县尉师叔公迁杨秀坞。
宋理平二年(1235),七十九世宋御史尹中公,迁南峰(南坞),是为南坞建村之初。
南坞杨氏,世代崇尚儒学,耕读传家。
建村之初,即创办学堂于峡山寺,“理学名宗”四个大字至今仍赫然留在内祠堂内。
自尹
中公开始,有二十五人分别获取进士、举人、解元、廪生、岁贡生等功名,其中有些人分别官至御史、京府尹、刑部郎中、云南兵备道、大理寺左评事、知县等。
续至当代,读书之风益盛,地方名人甚众。
家风的清白、家族的名望、仕宦的政绩为世人名士所景仰,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毛恺为之题词:“江阳望族”;明隆庆元年,江山知县余一龙赠匾额:“聚顺”;明浙闽总督部堂、兵部尚书兼理粮饷又兼都察副都御史李芝芳为之题词:“清白家传,流芳百世”。
南坞村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纷繁多样。
农历三月初三,是南坞杨氏一世祖尹中公的诞辰,杨氏子孙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今人称之为三月三庙会。
祭祀活动仪式庄重,程序严密。
迎祖巡游,祭拜祖宗;宣读族训,分、关飨饼;演奏器乐,表演戏剧:庄重热烈,归宗聚心。
与此同时,峡山寺内,红烛吐炎,青烟缭绕;虔男信女,顶礼膜拜;黄袋香客,络绎不绝:情有所依,人心向善。
这种活动,延续三天,蔚为壮观。
除此以外,“座唱班”活跃于红白喜事之处,传统医药流行于民众之间,整个村庄文化氛围浓郁。
南坞村有省级文保单位一处,市级文保单位两处,文物点22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一处。
二、风水宝地堪称奇,建筑布局藏玄机
南坞村四面环山,南面开阔,林茂水清,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房屋依照山坞的地势而建,形成群山拱围、拾级而上
的总体格局。
全村的房屋布局蕴藏着堪舆(风水)学的玄机。
民国五年(1926)《杨氏外祠家谱·南峰阳居图》的载文,好象是对南坞村的风水与建筑格局的描述:“翠滴南峰,秀凝玉峡,群山环匝,二水分流。
桥(以)似半规,锡嘉名以聚福;井传八卦,酌琼液以生香。
美荫垂桑梓之林,分遮村落;祥烟吐云霞之色,遍霭里门。
地原胜于洄潭,族更繁于秀坞。
上溯肇迁之始,永怀流泽之长。
”山秀,水美,气聚:确实是好风水。
半圆形拱桥与八卦形水井相呼应,聚福生香。
人丁兴旺,生生不息,南坞杨氏世代披泽承福。
南坞地处浙江与江西交界,山南水西流入长江,山北水东流入钱塘江;南坞建有内祠、外祠,同村同宗建两座祠堂,这种现象实属罕见;内祠堂屋前筑有一个八卦井,外祠堂屋边也筑有一个八卦井,用水方便;村西南玉峡山上建有两座石塔。
南坞村有一山两水,同宗两祠,一村两井,一山两塔,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都一生为二;老子《道德经》有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易传》有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恐怕不会是一种巧合!
“聚福桥”像把锁,横跨于两支小山脉的联结处,八卦井处于最南端,积聚水源:可能是“水飞走则生气散,水融注则内气聚”(《水龙经》)理论指导下的建筑,为的是锁住龙脉,谋求“气聚”。
内祠在第一期的建筑中,处于最前面,外祠建成
后,前面再也没有建造房屋,这是不是因为南坞的地形,最前面一定要有庞大、分量重的建筑物坐镇?
两座祠堂,内祠座东朝西,外祠座北朝南,除了地位有轻重外,应该还有其他原因;峡山寺原来为祖庙,不建在村里,却建在村落南方一里多的地方。
这些可能都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宇宙观。
或许峡山对于村落来说,还是风水中的朝案之山,就像臣子朝拱君主。
从南坞村的建筑布局,我们可以隐约看到堪舆(风水)学理论与一些原则的运用,例如:关于“气”的理论、龙脉理论的运用,山水选择、整体系统、因地制宜、生态修复、负阴抱阳等原则的运用。
南坞建筑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三、建筑特色鲜明,雕、绘工艺精湛
“广渡祠堂南坞井”,为历代江山人民所传诵,其实南坞的精华不仅仅在井,两座祠堂、两个八卦井、节孝石牌坊、峡山寺、两座石塔、绿云海石刻、二十二幢基本建筑于明清时代的古民居,均是南坞以至江山人民的宝贵财富。
南坞古村落的公共建筑,不仅造型美观,规模宏大,而且融雕刻、彩绘于一体。
其中以内祠、外祠、八卦井最为引人注目。
内祠堂,初建于元代,于康熙五十年(1711)从大坝移至重建。
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二进三天井,左右马头墙,歇山顶小青瓦屋面。
房屋主体粗犷,雕刻细腻。
抬梁、柱子
一人难以合围。
门楼牌坊式,正、反面砖雕表现细腻,为浙西地区所罕见。
牛腿、雀替上的仙鹤、梅花鹿、花草雕刻栩栩如生,梁、枋上的彩绘技艺精湛,天井内有河卵石铺设的精美图案。
屋前摆设十二座分属明、清时代的旗杆石,供祭祀时用。
外祠堂,创建于明嘉靖年间(1530),明甲寅年(1614)遭兵毁,后在乾隆十七年重建。
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三进,二大天井、三小天井,左右马头墙,歇山顶小青瓦屋面。
大门立面四柱三重檐,出挑上翘,檐角各设斗拱一攒。
梁、枋雕仙鹤、梅花鹿,牛腿雕人物,雀替雕花草,技艺堪称一流。
前堂设戏台,八角藻井,十六攒斗拱层层叠出,顶板彩绘人物故事图,牛腿镂雕双狮滚球、鲤鱼跳龙门,技艺巧夺天工。
建筑主体中堂,用材特别粗壮结实,抬梁跨度特别大,大梁彩绘、牛腿雀替雕刻特别精美,回廊藻井勾心斗角,造型绝伦。
整座建筑气势宏伟,文化氛围浓厚。
内祠堂八卦井,明代建成,井深3、1米,直径1、8米,呈八角形状,八根青石柱、八块青石板组成护栏,立柱上刻有掘井与历代修井的时间。
井水长年不浅不溢,清澈甘甜。
水井流传着好多美丽的传说,不愧为文化之井。
二十二座古民居基本建筑于明清时代,以清代为主,两座建于民国时期。
风格基本一致,青砖红瓦,歇山顶,多有马头墙,一般为穿斗式,两进或三进带天井居多。
有的房屋
牛腿、雀替有雕刻,有的有拼花窗格。
富有特色的古建筑群,诉说着南坞当年的兴旺和繁荣,诉说着南坞的灿烂与沧桑。
四、开发保护任重道远,政府、民众齐心协力
凤林镇党委、政府,南坞村两委对南坞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十分重视,镇政府专门制定了《关于南坞村古村保护措施办法》,成立了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工作领导小组;南坞村制定了《古村整治规划》,成立了专业的安全保护机构。
自2003年以来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对外祠堂、峡山寺以及一些古民居进行维修,并对内、外祠堂进行文化旅游开发,大力开展优秀民俗文化活动。
保护开发古村落已经成为南坞村民的共识。
然而,很大部分古民居年久失修,维修资金存在很大短缺,维修工作任重量大。
农民建新房的愿望强烈,保护旧居与建房用地存在矛盾。
南坞村正在做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进一步制定完善古村落实保护开发规划,多方筹集资金抢救维修古建筑,尽力保护开发好南坞这块古村落瑰宝。
江山市凤林镇南坞村委员会
(撰稿人:赵普义)
2010年6月
万树成荫山包屋(古村落全貌)
“理学名宗”永流芳(内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