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5.2速度教学案

教学案: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 5.2 速度一、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速度的计算: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v = s/t,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3. 速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等。
4.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或一段位移内的速度;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速度。
5. 速度的变换:速度的变换公式为 v = v0 + at,其中 v0 表示初速度,a 表示加速度,t 表示时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
2. 培养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并能正确区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变换公式的应用,以及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2.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速度的计算方法和单位,速度的变换公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物体,如汽车、自行车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如何区分的。
2. 知识讲解:(1) 介绍速度的定义,解释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 v = s/t,并解释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3) 介绍速度的单位,讲解米每秒(m/s)和千米每小时(km/h)等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4) 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别。
3. 例题讲解: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辆汽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不同路程的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计算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通过相同路程的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附模拟试卷含答案)

第3节 运动的快慢【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难点】1.建立速度的概念.2.“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知识点一 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9-20,完成以下问题:1.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2.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 =st.(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4.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每秒,符号是m/s 或 m·s -1. 【合作探究】探究一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观察下面表格,有四个物体沿平直道路行驶1.答:通过路程相同,时间越短,运动越快 . 2.如何比较B 和D 的运动快慢?答: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3.如何比较B 和C 的运动快慢?答:比较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大小. 探究二 速 度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答: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2.速度的公式及其单位.答:速度的公式:v =st .路程的单位是米( 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 m/s或 m·s -1.常用单位是 km/h 或 km·h -1.单位换算:1 m/s =3.6 km/h ;1 km/h =13.6m/s.【教师点拨】速度的计算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速度单位的读法. 【跟进训练】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 B ) A .离弦之箭 B .一日千里 C .姗姗来迟D .风驰电掣知识点二 匀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0-22,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4.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 【合作探究】探究三 如图所示,记录了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1.观察比较下面甲、乙两图中的小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有什么特点?答:甲图中小汽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乙图中小汽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2.能否由此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答:能.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3.能否由此总结出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答:能.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4.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如何描述?答: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v =st 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教师点拨】1.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运动的路线是直线;②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同的. 2.计算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某段路程除以对应的时间进行计算.例 小明是一名跑步运动爱好者,只要条件允许,他每天都要坚持慢跑30 min.如果他在一次测试中以平时慢跑的速度沿直线跑完30 m ,用时10 s ,求:(1)小明慢跑的平均速度的大小.(2)若小明用以上的速度连续跑30 min ,他通过的总路程. 解(1)小明慢跑的平均速度: v =s 1t 1=30 m 10 s=3 m/s. (2)小明用以上的速度连续跑30 min ,他通过的总路程:s =vt =3 m/s×30×60 s=5 400 m. 【跟进训练】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察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知,2-5s 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 m/s.1.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2)比较在通过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 2.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3.速度(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v =s t.(3)单位:即 m/s 或 m·s -1;常用单位是 km/h 或 km·h -1. 4.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完成本课对应训练.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某同学先用天平测石块的质量,所加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接着用量筒和水测矿石的体积,其过程如图乙所示。
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案

教案:初中物理——物体的速度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状态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其换算。
3. 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4. 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运动场景,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其中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秒(m/s),还有千米/小时(km/h)等。
4. 讲解速度单位的换算:1m/s = 3.6km/h。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度,如自行车、汽车、火车等。
2. 分析这些物体速度的计算方法,如自行车速度约为5m/s,汽车速度约为100km/h等。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计算一些简单物体的速度。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速度在交通运输、体育比赛等领域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速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车辆是否超速等。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2. 提问: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如何减小运动过程中的阻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速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速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学生互评:让学生互相评价对方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物理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课题测量平均速度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测量路程和时间,并求出平均速度.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体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的全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重难点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难点时间的测量,表格设计与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器材一组.学生每组需要:带刻度尺的长木板、机械停表、小车、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激流勇进(如图1-4-1)图1-4-1同学们,你知道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端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吗?要比较速度的变化,就要先会测量平均速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测量平均速度.从生活中的游乐活动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动一: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新知学点1: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自学辅导】教师让学生阅读P23内容,对照实验器材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我们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测量小车在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判断小车速度的变化情况.问题2: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实验的原理是v=st,测量出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通过这一公式计算物体在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问题3:实验中是如何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图1-4-2中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多少(不估读)?图1-4-2答:利用刻度尺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小车从A运动到B通过的路程是80 cm-40 cm=40 cm.问题4:实验中金属片和木块的作用各是什么?答:金属片是为了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同时也便于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木块的作用是使木板形成斜面.问题5:实验中斜面不能太陡,这是为什么?答: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小车运动时间太短,时间测量的相对误差就太大,所以实验中使斜面缓一点可以增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通过自学明确实验的目的、原理和器材.提前提示路程测量应该注意的问题:两次读数都要看车头对应的刻度,以避免实验出错.活动一:探究新知的时间,减小时间测量的误差.(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简单提示:假设时间的测量误差是1 s,如果运动时间是5 s,相对误差是20%,而如果运动时间是10 s,相对误差是10%)学点2: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进行实验】学生在熟悉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分工与合作,最后把实验数据填入表格.先测全程,再测上半段,最后计算.【成果展示】找几组同学汇报测量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具体以学生记录和算出的结果为准.【典型数据示范】(计算速度时要确定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同一性)【议一议】根据以上的实验数据,你能否计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3的平均速度v3呢?答:小车通过下半段的路程s3=s1-s2=0.60 m-0.30m=0.30 m,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3=t1-t2=4 s-2.5 s=1.5 s,所以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33st=0.30m1.5s=0.2 m/s.【实验结论】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运动速度越来越快.【交流评估】问题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以选定的标准不同,物体运动静止的判断就不同为例,引入参照物,不但可以说明参照物的必要性,还为后面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做了铺垫.灵活运用,举一反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提升的能力.活动一:探究新知答:不相同.因为斜面的坡度、选取路程等不同.问题2:实验中什么环节容易出现误差?答:时间记录与小车开始下滑可能不同步会产生误差;小车撞击金属片时,停止计时可能会产生误差.问题3:如果小车碰了金属片后才停止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还是偏小.答:停止计时迟了会导致时间的测量值偏大,这样根据v=st计算出的速度值就偏小.问题4: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答: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t3;正确的方法: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学点3:扩展性实验【播放视频】播放人教社配套的《用传感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视频,如图1-4-3所示,通过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B、装有回声挡板的小车A,和计算机连接后,计算机屏幕可以直观显示小车A在斜面上运动速度的变化.图1-4-3【尝试实验】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平均速度.2.测量人行走的速度变化.【读一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24阅读“超声波测了解高科技测速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了解测量速度的其他方法,开阔视野.距”,了解测距的原理.活动二:运用举例活动二:运用举例类型一:实验原理、器材等例 1.利用刻度尺测出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利用停表测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则可利用公式svt=计算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解析】实验的原理是v=st,实验中用刻度尺测量出物体运动路程s,用停表测量出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用v=st计算物体通过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例 2.用斜面和小车做“测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当小车自斜面顶端出发开始计时,滑至斜面底端时停止计时,如图1-4-4所示.在此过程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B).图1-4-4A.10 cm/s B.9 cm/s C.8 cm/s D.7 cm/s【解析】小车运动路程是(两次都取车头位置)40cm+5 cm=45 cm,所用的时间是14 h 35 min 05 s-14 h 35 min 0 s=5 s,所以小车通过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st=45 cm5 s=9 cm/s.故选B.类型二:测量实验例3.图1-4-5是某实验小组“测量平均速度”的情景:(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svt=.以例题巩固所学,加深理解.活动二:运用举例图1-4-5(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填“大”或“小”).(3)BC段的路程是4.80 cm.(4)小车在AB段的平均速度是0.02 m/s.(5)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熟练地使用电子计时器,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使测得的平均速度偏大(填“大”或“小”).【解析】(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st.(2)实验中如果斜面太陡,会导致小车下滑速度太快,所测时间很短,难以准确计时,所以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3)C、B两点车头的位置分别是1.20 cm和6.00 cm,所以BC段的路程是6.00 cm-1.20 cm=4.80 cm.(4)AB段的路程是10.00 cm-6.00 cm=4.00 cm,时间是 2 s,所以平均速度是v=st=4.00 cm2 s=2 cm/s=0.02 m/s.(因为时间测量误差较大,这里速度值不必写成 2.00 cm/s)(5)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测得的时间偏小,而路程的测量值准确,由v=st可知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检测反馈让学生完成《》“当堂小练”P5,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课堂小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测量路程,利用停表测量时间.2.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速度和路程、时间的同一性.通过实验可知,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布置作业【正式作业】教材P25“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4题【家庭作业】《》P12-P13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目的:学会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v=st.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实验步骤: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段的路程s1和s2,用停表分别测出相应的时间t1和t2,再用v=st分别求出小车通过全程和上半段的平均速度.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做变速直线运动.。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活动场地:学校操场.
数据记录表:
次数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1)
平均值/(m·s-1)
1
50
2
50
3
50
应用:利用这节课所测的自己行走时的平均速度值,要估测自己家到学校的实际路程,还需要什么器材?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回答:还需要秒表(或手表);注意行走快慢要和测自己速度时行走快慢程度尽量保持一致,在行走过程中最好不停歇(如果有停歇,要除去所停时间),行走路线尽量不弯曲,拐弯时走直角等.
备课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2018年月日
课时
2
课题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初步体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知道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根据教材安排的学生自由活动,学会比较快慢和计算速度的方法.
次数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
/(m·s-1)
平均值
/(m·s-1)
1
50
2
50
3
50
(5)应用:
课后反思
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实际的运动多是变速的,引入平均速度是把变速运动这一比较复杂的问题当作简单的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来处理.平均速度只能近似地反映变速运动的情况,是对变速运动快慢的粗略描述,但这在实际中却是很有用的.通过平均速度以及今后许多问题的教学,应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是一种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如果教学时间允许,还可以在例2后面设计一道对应的练习来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对于学生活动“我走得有多快”的教学,要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完成,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有物理兴趣小组在课前最好画出了所要走的50m的起点和终点;②多分几个小组,最好每个同学都能走3趟;(3)提前画好数据记录表,把活动的数据及时填写到对应的表格内.
速度 初中物理教案

速度初中物理教案课程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和意义。
2. 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教学难点:1. 速度的应用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黑板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如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2. 提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式是什么?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速度的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3. 介绍速度的单位:米/秒(m/s)。
4. 举例说明速度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速度、运动员的速度等。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练习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举例说明:如计算一辆汽车行驶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计算一名运动员跑完一定距离所需的时间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醒学生注意速度单位和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了速度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拓展,学生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速度的意义,避免混淆概念。
同时,要注意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4.第四节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教学目标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1.重点(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9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二、新课教学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
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
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
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1.你要探究的问题2.你的猜想或假设3.你设计的实验方案(方法、仪器、步骤、收集的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学科 课题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1.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理解速度定义和单位
2.了解测量速度基本方法;初步学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探究活动方式,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和测量速度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重难点 1 速度概念的建立及测量速度的基本方法 2设计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案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课时:
一课时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蜗牛爬行、汽车开动、飞机飞行,它们都是在做运动,它们的运动有什么比较明显的差别呢?
A.两人同时在同一地方出发,怎样比较他们的快慢?(看过了一段时间后,哪一个在前面,那一个就是较快)
B.百米赛跑时,怎样比较运动员的快慢?(路程相等时,所用时间越少的运动速度越快)
C.百米运动员成绩12秒,万米运动员成绩27分21秒,哪一个较快呢?(当时间、路程都不相等时,可以统一其中的一个,比较另一个,通常我们统一时间,即取相等的时间,如1秒) 二、新课教学
学生活动:比较两纸片下落的快慢 速度及其测量
⑴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 大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 公式:时间路程速度=
t
v
S = 变形公式:vt S = v
S
t =
① 单位:米/秒 m/s ; 千米/小时 km/h
换
算
:
s m s m h km /6
.31
360010001/1=⨯
=;
h km h
km
s m /6.31/13600
110001=⨯
= ② 物理意义:5m/s 指每秒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5m 。
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1.测量的物理量:下落高度h ;下落时间t
2.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
3.表格: 阅读图5—19:找到人步行的速度V
人
=
m/s
(信息快递:V 自=3V 人)
例题1:一架飞机在2h 内飞行了1440km ,它的速度是多少米每秒? 已知:s=1440km =1.4×106
m t=2h=7.2×103
s
求:v
解:v=s/t=1.4×106
m/7.2×103
s=200m/s 答:这架飞机的速度是200m/s 。
三、练习:补充习题册
次数 下落高度h (m ) 下落时间
t(s)
速度V(m/s)
1 2 3
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υ=s/t 3.单位:
基本单位:米/秒 (读作)米每秒 (符号)m/s 或m •s-1 常用单位:厘米/秒 (符号)cm/s 千米/时 (符号)km/h 单位之间关系:1m/s =3.6km/h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