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

合集下载

两汉司马迁与班固的历史思想与表现形式

两汉司马迁与班固的历史思想与表现形式

两汉司马迁与班固的历史思想与表现形式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因为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思想家。

其中,司马迁和班固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历史思想和表现形式对后人影响深远。

本文将围绕这两位历史学家进行探讨。

一、司马迁的历史思想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史记》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的宝库。

他的历史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的真实性司马迁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学家应该恪守历史的真实性原则,严谨地进行史料的搜集和分析,保证历史的真实性。

这一点在他的《史记》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他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至于他不惜舍弃一些神话传说和传闻,只保留真实的历史事实。

2. 历史的意义司马迁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历史的意义。

他强调历史的价值,并通过历史对社会、人类的发展、变迁进行分析和研究。

他在史记中对于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中提取出了历史意义,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思想。

3. 对于社会制度的观察司马迁是一位敏锐的观察家,他对于社会的制度和变革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在史记中,他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观察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见解,为后人认识中国古代历史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二、班固的历史思想班固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代表作《汉书》是对于西汉历史的全面记录和评述。

他在历史思想方面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的宏大班固在《汉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其中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的社会生活、政治斗争、军事战争等等,而且他的书写手法非常宏大,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庞大和辽阔。

2. 历史的延续性班固认为,历史是一种延续性的现象,过去的历史对于现在和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汉书》中详细地记录了西汉历史的发展和变迁,通过这种方式揭示出历史的延续性,并强调历史应该得到正确的诠释和理解。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4.12《苏武传》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司马迁与班固同为我国史学领域上的泰山北斗,他们的史学成就光辉万丈,然而二者史学思想上却存在着不少的差异,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本文旨在讨论二人史学观上的不同及其原因所在。

要研究中国史学史则不得不论及大汉皇朝的两大史家——司马迁和班固。

司马迁著《史记》,开通史之先河;班固著《汉书》,成断代之通例。

近2000年来,学术界一直是马、班齐名,《史》、《汉》并称,成为文史哲研究的热门话题。

从古至今,对马、班及《史》、《汉》的评价纷纭,这显示了他们及其著作影响之深广,也显示了马班比较研究历史之悠久。

不才也在这里略说一二浅陋之见解,以逐大江之流。

经过研读《史记》和《汉书》不难发现司马迁与班固的史学观有着本质的不同。

司马迁和班固同为汉朝史官,《史记》、《汉书》都以尊汉为主旨,宣扬汉家一统的威德,他们都是封建历史家,这是他们毋容置疑的相同点。

但是面对相同的历史事实时,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却使他们有了不同的理解。

《史记》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而《汉书》者则“主天人感应,调上下洽通,尽圣人之道”。

一、“天人关系”是西汉初年思想界最根本的哲学问题。

司马迁也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点的影响,如《史记?天官书》记“汉之兴,五星聚于东井。

”“诸吕作乱,日蚀、昼晦。

”同时他曾经做过董仲舒的学生,在《太史公自序》中有“余闻董生曰”引用董仲舒的笔记。

但是,其主要思想是倾向于天人相分的,自然想现象与人事的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如《史记?楚元王世家》记“国之将兴,必有祯祥,君子用而小人退。

国之将亡,贤人隐,乱臣贵。

使楚王戊毋刑申公,遵其言,赵任防与先生,岂有篡杀之谋,为天下僇哉?贤人乎,贤人乎!非质有其内,恶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诚哉是言也!”明确指出了国家的兴亡在人而不是在天,在天人之间,划出了清晰的界线。

此外《史记?伯夷列传》中,引用大量事实批判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

但是班固则比较恪守天命观,全盘接受“天人感应”学说。

东汉史学家班固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区别

东汉史学家班固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区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东汉史学家班固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区别
导语:《汉书》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学上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也被列为是“二十四史”之一。

《汉
《汉书》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所撰写的一部史学上的经典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汉书》也被列为是“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汉朝继《史记》之后又一部非常重要的史书,称其为断代史是因为他主要记录了西汉这一代的历史,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新朝地皇四年中间的将近两百五十年的历史。

《汉书》中有纪十二篇,主要记载了西汉诸位帝王的事迹,还有表八篇,传七十篇,还有志十篇,主要记载的是汉朝的制度,以及天文、地理方面的一些现象。

《汉书》沿用了《史记》的纪传体的体系,但是不同于《史记》的是,《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是一部断代史。

而断代是这种方式也被后世历朝历代所沿用,是官方正史所用的体系。

《汉书》是除了《史记》之外又一部地位非常突出的史学经典,他记录了西汉当时各个阶层人物的真实状态,秉承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是传记文学的经典之作。

而且《汉书》也继承了《史记》中为少数民族列传的传统,其中《汉书·西域传》中记叙了今天的新疆境内的许多少数民族的的历史,还有许多中亚和西南亚国家的历史,到今天,这些历史对于各个国家来说都是珍贵的资料。

但是《汉书》中的思想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主,班固还说司马迁不是用儒家的价值观去评价人物是不正确的,这也是《汉书》中存在的一个缺点。

班固咏史
班固有一部传世的名作《汉书》流传后世,除此之外班固写的诗生活常识分享。

司马迁与班固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与班固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

司马迁与班固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同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分别所著的《史记》和《汉书》在二十四史中有“双璧”之称。

司马迁与班固所经历的年代有180年之差,论及两人的异同地,恐怕是小同大异。

在此仅从时代背景、家世背景,著书目的,著书立场及史学观点五大方面进行探讨。

一时代背景:这里所说的时代背景主要涉及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内容。

见从政治上而言,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王朝的黄金时代,武帝的大一统政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强盛,虽然对外战争频繁,但国内总体是太平盛世。

而班固所处时代背景与之大体相同,历经光武又凡三代太平皇帝,汉室中兴渐趋于稳定阶段,正值国内安享太平之际。

所以和平安定的时代背景是首要的共同之处。

但两者又大有不同,司马迁所处的武帝时期是西汉中叶,此时汉朝历经70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汉武一朝达到极盛但而后渐显衰落之兆,司马迁著史就是在鼎盛趋于衰退之际。

再看班固,王莽之乱后汉室新建,光武一朝呈现中兴之治,班固著史正是从中兴趋于安定这一背景开始,与司马迁著史背景相差甚远。

再论文化背景上,西汉前期信奉黄老,武帝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根本上确立了儒学正统观地位,司马迁正处于这种封建思想文化大变革的背景之下。

反观班固时代,儒学正统观已深植于封建统治的土壤中,大的时代背景的差异,必然直接影响到司马迁和班固治史的异同二,家世背景:司马迁与班固同出身于史官世家,父亲都是当时最有名史官,父辈优秀的治史基因都遗传给了下一代-司马迁和班固,他俩从儿时就得到父辈的谆谆教导,以及史学的熏陶,并都得到当时大儒的点拨,这足以使他俩为后来的著史打下了深厚的功低!这是相同的一点,再说不同的,是大大的不同,就家世地位的高低和显赫来说,司马迁更显得寒酸,其父谈只是个史官,迁也是袭其父职,做的最高的官也只是中书令,家底并不殷实,朝中更无人,以致于无钱赎命只得接受腐刑。

而班固,家世显赫,其父彪乃先朝元老,资格甚老,其弟超更是经营西域有功,深得朝廷宠幸,而自身又依附于掌朝的窦氏家族,也深得皇帝宠幸,可谓是八面玲珑,与司马迁的穷酸形成鲜明对比!三,著书目的:司马迁和班固著书的初衷都是继承父志,完成其父未完之事,司马谈欲著一通史,其子司马迁子承父愿,著《史记》;班固父班彪本作《续后史记》,而未完已卒,班固在《续后史记》基础上作《汉书》。

司马迁_班固著史宗旨比异

司马迁_班固著史宗旨比异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司马迁、班固著史宗旨比异王 萍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天道观、历史观和治史态度等几个方面,对司马迁和班固撰著史书的宗旨进行了分析。

司马迁注重天的自然属性,较少天人感应之说的影响;班固则以宣传刘汉皇朝承自天命为己任。

司马迁致力于 通古今之变 ,探寻历史发展规律;而班固强调 洽通 的目的则在于证明 汉绍尧运 ,为现实政治服务。

司马迁追求独立人格和风格,以一种实录精神完成 史记 的撰著;班固在 汉书 中虽对司马迁实录精神多有继承,但又本于儒家之说,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多有曲笔。

二人的这些相异之处,既反映了不同时代思潮的濡染,又反映了不同家学渊源的影响。

关键词:司马迁 班固 史记 汉书司马迁 史记 和班固 汉书 是我国史学史上的辉煌巨著,被称作汉代的双子星座。

史记 是纪传体通史的鼻祖, 汉书 则首创纪传体断代史,它们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刘知几在 史通 六家 中,将古今史书的体裁分为六家,其中 五曰 史记 家,六曰 汉书 家 ,并且强调, 自是为国史者,皆用斯法 。

后人往往马班并列, 史 汉 并举,且考其异同,论其高下,以认识、评判这两部巨著的成就和历史地位。

本文试图在前贤时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 史记 、 汉书 的著述宗旨进行比较研究。

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教正。

一在人类历史上,除了时代氛围等因素,一定的家庭环境、家学渊源对人的思想观念、成长道路具有巨大影响。

作为知识阶层重要成员、肩负着文化传承重要职责的史官或者说史学家更是如此。

郑樵有言: 古者修书,出于一人之手,成于一家之学,班马之徒是也。

(凌稚隆 汉书评林 汉书总评 引)关于司马迁及其家世,司马迁本人在 太史公自序 中追述道: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

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

司马氏世典周史。

可见,司马迁先祖是世传的史学家和天文学家,这成为司马迁著史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他良好的史学修养。

司马迁、班固古今观之差异及其在文学思想上的体现

司马迁、班固古今观之差异及其在文学思想上的体现
时 的社 会思 想还 相对 比较 活跃 , 并 未 受 到经 学 思想 的禁锢 , 在社会 古 今观念 层 面也没 有 受 到经 学 崇古
映 在两者 的 文学 思 想 层 面 。下 面 就 此 问题 略作 阐



司马迁 、 班 固古今观念的形成与差异
思想 的绝对 控制 。故此 , 司马迁所 面对 的社 会 古今 观念并 无 明显 的古 今偏 向 。但 “ 经 学 自汉 元 、 成 至
由于文学自身发展等原因原本在认识文学特性及其价值方面班固要比司马迁显得更为进步可惜其崇古观念又把他对文学诸如汉赋乐府等的崭新认识困固在儒家传统文艺思想的苑固之中
2 0 1 4年 7月
渭南师 范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We i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育、 学前教育研 究 ; 李波 ( 1 9 8 0 一) , 男, 重庆永川人 ,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 与社会 发展学 院讲 师 , 文学博 士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 代
文化与文论研究 。
古今 观是 人 们 看 待古 今 问题 时 形 成 的基 本 观 能涉及 政治 、 伦 理 等社 会 核 心 领 域 , 故 而它 也 多少 念, 因其关 涉认 识 主体对古 今社 会 的认 识 与评 价 而 具有情 感性 观 念 的 一些 特 征 。所 以 我们 考 察 班 马 反 映认识 者 的文化 取 向。故此 , 古今 观 不仅 是 一种 古今 观念 的形 成 就不 能 仅 仅 从 主 体认 知 的 角度 来
4~ 5页 。
2 0 1 4年 第 l 4期
张秀兰 , 李
波: 司马 迁 、 班 固古 今 观 之 差 异 及 其 在 文 学 思 想 上 的 体 现

司马迁与班固“游侠观”之比较

司马迁与班固“游侠观”之比较

司马迁与班固“游侠观”之比较摘要:司马迁、班固“游侠观”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表现在游侠的定义、精神内涵、游侠在社会上的地位作用及作者立传目的等方面。

而造成这种种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社会背景的不同、史家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个性品格,也影响到他们的史学观。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司马迁班固游侠观“侠”起于风云变幻的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秦汉,两千年来,悲歌慷慨,成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悲剧英雄”。

游侠在古代中国一直是遭到排斥的,他们的行为在儒家看来是违背伦理纲常的,在法家看来是挑战王权法治的,而在大多数史家看来则是扰乱统治秩序的。

然而,司马迁却大胆地提出了不同意见,并在《史记》中为游侠单开一篇,勇敢讴歌游侠的侠义精神。

东汉史学大家班固也在其《汉书》中为游侠立传,与司马迁的言论针锋相对,认为司马迁是“退处士而进奸雄”①,对游侠持基本否定的态度。

本文仅从游侠传的角度分析司马迁与班固二人思想主张、评价标准的差异,并探究产生这种分歧的原因。

一、定义不同《史记?游侠列传》开篇即指出:“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游侠列传》是太史公的经典之作,评论性的文字几乎占据了全篇的三分之一,字里行间慷慨激昂。

在他笔下,游侠不是某一个人群的总称,不是理想中的顺民或君子,也不是穷困潦倒的社会底层,作者所写的,是一个理想的道德标准。

何谓游侠?游侠就是具有独立自由的人格、不为私利、言必行、行必果、扶危济困、舍己为人、坚持正义而不惜个人生命的一种人。

司马迁高度赞扬游侠的这种品格:“要以功见音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②而班固在《汉书?游侠传》中,将信陵、平原、孟尝、春申等战国四公子归为“借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继而,又将游侠与豪强宾客、外戚属臣归为一类,认为他们“权行州域,力折公侯”,借权弄私,败坏社会秩序。

司马迁和班固区别_班固评价司马迁

司马迁和班固区别_班固评价司马迁

司马迁和班固区别_班固评价司马迁司马迁和班固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被奉为是史学的经典。

那两人有什么区别呢?班固对司马迁作何评价?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司马迁和班固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司马迁和班固区别但是二人也有一些差别,这些差别也都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上。

《史记》是一部通史,而《汉书》是一部断代史,这是一个差别也就不再多做赘述了。

另外,《史记》可以说是一本私人的著作,是司马迁的外孙将《史记》呈给皇帝,《史记》才得以被广泛的阅读。

而《汉书》则不然,因为在成书之前皇帝就已经知道班固在写这本书,到后面《汉书》都已经有一些国史的味道了,与司马迁的“成一家之言”有着很大的差别。

另外司马迁和班固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思想差异,司马迁时期,儒家思想还没有被推倒那么高的位置,所以司马迁在评价很多历史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单单用儒家思想的价值观来做单一的评价,而是加入了许多自己的看法和别人的看法。

而班固则不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班固则成为这个运动的产物。

班固已经把儒家的思想作为自己的主要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具有排他性,因此班固开始批评司马迁没有用儒家的思想来对人物进行评价。

任何时候,思想的单一都会造成闭塞和极端,所以这也是班固和《汉书》的一个缺点。

思想的多元化也能够使文章更加的生动、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显然在这一点上《汉书》和《史记》比起来尤为不足。

班固评价司马迁班固是《汉书》的作者,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汉书》和《史记》都是我国四史之一。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是说班固对司马迁写史记的评价。

班固论司马迁为史记这句话,出现在班固的《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传》中对司马迁以及他的著作《史记》的评价。

原句是:又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

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很多关于是非判断方面是存在一些错误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映在对《史记》的整体安排上。按照“五德终 069 始”, 秦只能占一德, 但秦却分列为两纪; 而项羽 根本没资格列入“五德”的次序, 可他却被列入 本纪。还有《三代世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 年表》等, 其对五帝、夏、商、周等均未按“五德终 学 始”所规定的“五行”递嬗的模式组织排列。班 报 固宣扬历史循环论及皇权神授说。在《律历志》 二
一、相同点
( 一) 都做过挣脱天命神学历史观的努力 1、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司马迁的认识论, 有承认天人感应、天命支 配人事的一面。如《天官书》历述秦汉时期天人 感应的事例, 最后还概括地指出, 人间发生的 事, “未有不”先由天象将天意显示出来, 接着人 间就相应发生反映天意的事件。在这里, 司马迁 陷入了天人感应、天命支配人事的圈子。但是, 司马迁的认识论, 还有怀疑天命, 以至不相信天 命的一面。如《天官书》: “幽厉以往, 尚矣。所见 天变, 皆国殊窟穴, 家占物怪, 以合时应, 其文图 籍禨祥不法。是以孔子论‘六经’, 纪异而说不 书。”这就是说, 占卜吉凶之书不可取法, 所以孔 子编次“六经”的时候, 只记载了异常的自然现 象, 那些占验天人感应的解说都弃而不载。这表 明, 司马迁对天人感应之说绝非坚信不疑。而且
新之义”。〔1〕( 百官公卿表序) 如在《陈胜项籍列传》中,
今之变的基本方法。他是要把历史事件的起因、
他采用贾谊《过秦论》中所言, 指出秦二世而亡 经过、结果进行全过程的综合考察, 从而找出历
是“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在《诸侯王表 史发展的原因和去向。班固提出研究历史要“究
序》中, 他把秦亡归于“内亡骨肉本根之辅, 外亡 其始终强弱之变”, 〔1〕( 诸侯王表序) “列其行事, 以传
把折中历史机遇称为天时, “天时”这个词并非
的任务, 成功的则是“遇其时”, 〔1〕( 郦陆朱娄叔孙传赞) 失
指天神的安排, 而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败者则是“不知时变”。〔1〕( 窦田灌韩传赞) 这些都体现
客观趋势而言。他称王莽代汉是“亦天时, 非人 了他的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
力之致矣”, 〔1〕( 王莽 传 赞) 这句话中的“天 时 ”即 是 如
固其理也。”这里, 司马迁揭示了汉初分封同姓 解释社会发展形态时, 认为“三王之道若循环,
是一种客观趋势, 这一方面是错误地反思秦亡 终 而 复 始 ”; 〔2〕( 高 祖 本 纪 ) 在 历 法 上 是 “三 王 之 正 若
的教训, 认为秦二世而亡是由于“无尺之封”的 循环, 穷则返本”。〔2〕(历书)这实际上就是董仲舒的
068 天之统的真命天子, 而是多次指出其 “明达”、
( 二) 都兼有保守与进步的双重性
“好谋”、“能听”的长处, 有“处顺民心, 作三章之
1、其保守性
约”的恭俭, 立国后“日不暇给”, “规模弘运”, 说
( 1) 宣扬封建正统历史观
明其得天下完全是人的作用, 并非出于侥幸。在
司马迁以血统论为依据, 建立一个以帝王
在《伯夷列传》中, 司马迁用历史事实对天命说 提出质疑, 明确表示了否定天命的思想观点。
班固是非常相信天人感应思想的, 这主要 表现在: 其一, 班固认为, “太极之元”分成阴阳 两极, 经过交错变化, 产生天地万物。其二, 班固认 为, 文 王 演 《周 易 》, 孔 子 述 《春 秋 》, “则 《乾 坤 》 之 阴 阳 , 效 《洪 范 》之 咎 征 , 天 人 之 道 灿 然 著 矣”。〔1〕( 五行志序) 其三, 班固认为, 历史上的盛衰兴 亡, 吉凶祸福, 都是天命所定, 说: “偶合有命, 悲 夫! ” 又说: 〔1〕( 窦田灌韩传赞) “亦有天时, 非人力所致 焉。”〔1〕( 武五子传赞) 班固虽然笃信天人感应论, 但其 在历史考察中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人事的作 用, 绝没有全然用阴阳灾异、天人感应解说历史 而不及其余。《汉书·艺文志》不收谶纬之书, 反 映出其人文主义倾向。《术数略》的各类小序中 阐 述 其 对 天 文 、历 谱 、五 行 、著 阄 、杂 占 、刑 法 等 方面的见解, 表达了对阴阳杂占、望星卜蓍的怀 疑与否定的态度。他重视人事的作用, 如对汉高 祖刘邦, 班固并没有以神意的祥瑞说明其为得
( 2) 以经济观点来解释历史
此。
司马迁认识到了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
性; 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 “天下
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并试图 从 经 济 条 件 的 分 析 中 说 明 人 们 的 社 会 地 位 、思 想意识和社会政治制度。他在《货殖列传》中说 “凡编户之民, 富相什则卑下之, 伯则畏惮之, 千 则役, 万则仆, 物之理也”。班固在《食货志》中, 肯定食货为生民之本, “食足货通, 然后国家民 富而教化成。”在《西域传》中, 班固指出汉武帝 之所以能通使西域, 开拓疆土, 是由于“遭值文 景玄默, 养民五世, 天下殷富, 财力有余, 士马强 盛”。但是后来, 汉武帝连年发动对西域的战争, “师旅之费, 不可胜计”, 以至“民力屈, 财力竭, 因之以凶年, 寇盗并起”。这里既说明了经济发 展的重要性, 同时说明统治者的政策对经济发 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 班固看来: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 帝王之功非 为中心的传授体系。这个从五帝到汉初的帝王

一士之略, 信哉! ”〔1〕( 郦陆刘叔孙传赞) 帝王的功业完全
传授体系把黄帝作为各民族的共同祖先, 是与
哲 是由人事决定的。
中华民族起源的实际情况不相符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的建立虽为民族大一统提供了依据, 但在封建
067
司马迁与班固历史观的异同



!
李 宏( 渤海大学 教育学院, 辽宁 锦州 1 21 01 3)
! 七




摘 要: 比较司马迁与班固在历史观上的差异, 对于研究《史记》、《汉书》乃至两汉历史有重要 意义。以天人关系、封建正统史观、历史进化、经济观点为着眼点 , 并分析原因, 力图找到学 习 两汉历史的门径。 关键词: 司马迁; 班固; 历史观; 差异 中图分类号: K2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254( 2007) 05- 0067- 04 收稿日期: 2007- 06- 26 作者简介: 李宏( 1973—) , 女,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硕士研究生, 从事秦汉史和基础教育研 究。
三、原 因
( 一) 所处时代历史背景是决定彼此历史观 差异的重要前提
司马迁时代诸子各家学说尚在流行中, 使 他能从古代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中汲取营养; 司 马谈的以道家为主的学术思想和著史志向也对 司马迁有重要影响。但是, 司马迁毕竟是一个忠 于汉王室的地主阶级史学家, 他撰写《史记》的 目的说到底是为了维护封建政权的长治久安, 在时代与阶级的局限下, 随着地主阶级统治思 想的加强, 封建正统思想逐渐建立并渗透到史 学领域中来。然而, 在封建正统思想尚未一统天 下的局面下, 又给了司马迁在一定程度上实事 求是地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机会。就是在这样 一个中国古代史学向封建正统史学过渡的历史 时期, 使司马迁成为中国古代进步史学家的优 秀代表, 同时也成为封建正统史学的开创者。
长时间里有各种社会力量、各种社会因素逐渐 出地表现出班固维护封建正统的观点。
积累决定的历史趋势。《史记·齐悼惠王世家》说
( 2) 宣扬天人感应说
西汉建立后, “以海内初定, 子弟少, 激秦之无尺
司马迁相信气数, 他说: “为国者必贵三五。
土之封, 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及后分裂,
上下各千岁, 然后天 人 各 际 续 备 ”; 〔2〕( 天 官 书 ) 他 在
尺土蕃翼之卫”。其次, 班固看到时势是历史上 世 变 ”; 〔1〕( 货 殖 列 传 ) 要 “以 通 古 今 , 备 温 故 知 新 之
个人取得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时势不是天的意 义”。〔1〕( 百官公卿表序) 这里不仅讲历史是发展变化
志, 而是个人所处的独特的历史环境。班固有时 的, 而且有借鉴历史的含义。他还总结历史上
极作用, 同姓诸侯成为分裂因素。这种分封同姓 等人关于阴阳五行灾异学说的论述, 并附会春
的作用的转化, 在司马迁看来, 如同事物发展由 秋以来至西汉末年某些史实, 企图表明五行等
盛而衰一样, 是由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 自然现象的变异可以反映出政治上的得失, 而
决定的。
人们的貌言视听思的失当, 也可以影响到自然
!
中, 他把从太昊到刘秀的世代帝王更替, 按“五 !

德”之运排列起来。他认为周是木德, 继之者是 年

火德; 而秦以水德间之, 这与过去共工氏的运一 五

样“非其次序, 故皆不永”; 至汉高祖代秦继周, 应该是火德, 故汉应运而生, 这是“自然之应, 顺 时宜矣”。他说“高祖始起, 神母夜号, 著赤帝之 符, 旗章遂赤, 自得天统。〔1〕(郊祀志)”依照班固所说, 刘邦的得天下符合五德的顺序, 是神意的安排。


司马迁看到, 历史演进往往存在着某种客 集权政治下却成了封建正统论的滥觞。班固在

版 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 他称之为“势”, 就 《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
是指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结合的产 此外, 还将项羽从帝纪中拉到列传; 把陈涉由世
物, 是社会各种客观条件的交替综合, 即一个较 家中也降到列传, 并抹去“由涉首事”的初功, 突
班固虽然相信历史循环论, 但是他并非把 界的风雨、水旱、寒暖、蝗灾、地震等各种变化。
一切历史事变都归于天意所定, 而是注重结合
2、其进步性
时势考察历史的逻辑发展。首先, 班固看到许多
( 1) 认为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是时势造成的, 都存在着深
司马迁的撰史宗旨就是“通古今之变”。“原
刻的内在因素, 因此主张“以通古今, 备温故知 始察终, 见盛观衰”, “察其始终”, 是司马迁通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