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无人照顾、照顾不周的群体。
这些儿童通常生活在自己家庭的空壳中,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面临着心理、教育、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就业,导致许多留守儿童成为了城市留守儿童。
城乡结合部学校是承担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重要场所,但其教育资源和条件普遍较为薄弱。
留守儿童在城乡结合部学校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只有关注到这些问题,才能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为他们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本文将就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分析现有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旨在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为留守儿童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
1.2 问题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留在城乡结合部学校生活的孩子。
由于父母无法陪伴他们成长,这些留守儿童面临着诸多问题。
他们缺乏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常常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家庭的温暖和教育,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由于长期与家人分离,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融入的机会,容易产生自闭和不适应社会生活的问题。
由于学校条件有限,他们也缺乏文化熏陶和艺术教育,对自身的发展造成限制。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改善措施。
2. 正文2.1 社会关注度不够在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在社会上的关注度却往往不够,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这种缺乏关注导致留守儿童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帮助。
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不够也表现在政策方面。
目前,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政策和保障措施还比较滞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支持机制。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我国城乡发展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在家乡留守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生活、学习,面临着许多独特的困难和挑战。
在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愈发凸显。
本文将探讨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1. 缺乏家庭教育资源留守儿童的父母可能长期在外打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他们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容易形成性格上的缺陷和行为问题。
2. 学习质量较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和条件相对较差,往往缺乏家庭监督,导致学习质量比较低。
他们缺乏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成绩普遍不理想。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甚至发展成心理障碍。
4. 社交能力不足由于长期缺乏家庭和社交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往往不足。
他们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人交流,导致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
二、解决策略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关注和帮助。
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帮助父母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使得家庭教育资源不再匮乏。
2. 提供学习支持学校应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如家庭作业辅导、心理辅导等。
家庭作业辅导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完成学业,提高学习成绩。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4. 加强社交培养学校可以开设一些课外活动,帮助留守儿童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
这些活动可以是运动、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5. 加强家校协作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合作,建立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机制,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只有学校和家庭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加剧,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外务工,家中无人照顾的儿童,他们往往在家长的疏于教育和关爱下成长,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合理的教育指导。
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将针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策略,希望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问题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结合部学校一般设施相对简陋,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学校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市相比。
这些直接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
2. 成长环境贫乏留守儿童通常在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的照料下成长,家庭环境贫困,缺少家长的关爱,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
3. 心理健康问题严重长期与家人分离,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缺乏安全感和认同感,容易产生自卑、自闭、孤独等不良心理,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4. 学业成绩差由于缺乏家长的关心和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补救。
二、解决策略1. 提高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投入,提高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保障学校教学质量。
2. 加强教育宣传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宣传,帮助家长意识到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引导家长将自己的关爱和教育带回家中。
3. 建立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学校应该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并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4. 加强家长教育建立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培训基地,定期邀请专家学者给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帮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的意识和水平。
5. 推行社区教育服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队伍,组织志愿者和专业人士到农村社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辅导、心理疏导、安全保障等服务。
6. 加强学校家庭联系学校应该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积极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长期独自留在家中或由其他亲戚照顾,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
这一现象在我国农村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孩子在没有家庭关爱的情况下成长,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城乡结构的变化,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教育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这些孩子在缺乏家庭的关爱和监督下,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和学习障碍,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深入研究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问题,探讨解决策略,不仅能促进这些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和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
开展关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意识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或监护人由于各种原因不在身边,导致孩子长年在家中独自生活的一种特殊群体。
在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原因,许多农村家庭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去城市打工谋生。
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父母的照料下,长期处于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缺乏社会交往机会的环境中成长。
他们面临着情感上的空虚、学习上的困扰以及社交能力的欠缺等问题。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帮助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长期留守在学校,面临着缺乏家庭关爱、教育资源匮乏、缺乏社会交往机会等问题。
研究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可以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政策的制定和优化,从而更好地保障留守儿童的权益。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务工或其他原因导致孩子在农村地区的学校内校外生活。
这些留守儿童通常由老人或其他亲戚照顾,他们面临着监护、生活、心理、社会融入和教育等诸多问题。
随着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流动加剧,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问题逐渐凸显。
农村地区学校面临着师资不足、校园设施落后的现实,孩子们在学校内外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怀。
而父母长期外出工作,不能亲自照料孩子,导致留守儿童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难,心理上的孤独和自卑,以及教育上的发展障碍。
在这样的背景下,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相关问题愈发凸显,亟待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监护和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已成为一个重要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共同努力。
1.2 问题意识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是指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校就读,但因父母长期工作在外地或外出务工等原因,无法与父母团聚,长时间独自生活在学校或亲戚家中的儿童。
这种现象已经成为留守儿童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关爱和监护,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缺乏安全感、易受欺凌、心理孤独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迫切需要关注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关爱和支持。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怀,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更加温馨和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 正文2.1 监护问题监护问题是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很多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监护人,容易陷入安全风险之中。
监护不到位可能导致留守儿童遭受虐待或意外伤害的风险增加。
没有成年人的监督和照顾,孩子们无法及时应对潜在危险,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涌向城市边缘地带包围城市的城郊地区,使得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
这些人子女大部分都进入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接受教育。
但是生存状况与城里的人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中一部分人意识到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和重视孩子的发展,可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不足导致了教育方法的不当,得到的结果适得其反,还有部分人却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学校便不管不问了。
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空间与思想意识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学生研究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
下面就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教育现状和问题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总体呈现“两差”、“一欠缺”的现状。
“两差”之一是行为惯差,主要表现为:果皮纸屑乱扔乱丢,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欧家常便饭。
“两差”之二是研究惯差,研究缺乏自觉性,总是要老师督促他们学,上课缺乏认真听,认真想,认真做的良好惯。
更不要说有自己去探究、研究、构建知识体系的研究惯。
“一欠缺”就是思想意识欠淳朴,主要表现为城市、农村的孩子互相歧视,部分学生沾上黑社会气,骄横野蛮,满脑子坏水;还有的学生抵制不住诱惑,沾上流氓气,流里流气。
正是由于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家庭教育方式的特殊性、研究惯的多样性,才导致学生难教、效率低下。
一)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底蕴不够,影响孩子成长这些家长基本上是由农民转变来的城里人.整体素质普遍较低。
他们大多只有初中及以下的文化,在他们的家庭中很少看得见书。
谈到辅导功课,很多家长反映,现在的书太难,孩子的作业拿回家,一点都看不懂,尤其是数学学科部分题目显得更为严重。
有些家长大都认为孩子在父母面前必须是服从,没有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意识。
他们的教育简单粗暴,打骂孩子是普遍现象。
也有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的文化成绩,不要求子女参加劳动不爱好音体美,认为孩子只要读好书就行;还有的家长却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忙着挣钱。
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问题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成长困境及问题解决策略作者:保爱芳来源:《家长·中》2022年第09期在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单亲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有很多城乡结合部地区,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劳务输出就成为基本的历史现象。
在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中,留守儿童大多寄居在祖父母或是亲戚朋友家中,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温暖,在长期的心理情感失衡的状态下,很多留守儿童会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在这一情况下,城乡结合部小学要做好教学优化,直面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策略,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环境。
一、城乡结合部教育现状(一)生源差异大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农村和城区家庭,他们大多数都属于“托管”学生、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
在学习方面,他们并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各科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缺乏意志力和毅力,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
另外,他们的作业完成习惯也比较差,他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是敷衍了事,没有总结反思的习惯。
在课堂学习中,他们不爱思考,没有掌握思维方法以及主动学习的习惯。
对此,学生如果没有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家长对学习的认知不高,学生就无法得到良好的监督。
在行为习惯上,大部分学生的卫生、学习、交际、文明习惯较差,集体意识不强,他们往往存在孤僻的个性,情感比较脆弱。
(二)家长的文化程度较低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家长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的水平,对子女教育的认知具有较大的偏差,家庭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导致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误区。
另外,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也就难以进行准确的评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师生流动频繁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学校位置特殊,区域财政资金紧张,学校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有很多优质的师资、生源留不住,生源流失对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会造成影响。
对此,学校要不断地进行教学优化,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问题,迎接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留守儿童面临着家庭陪伴不足、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及社会融入机会匮乏等挑战。
解决策略包括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促进社会融入和交流。
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各方合作,注重个性化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问题需要得到重视和解决,以确保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问题,家庭陪伴,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会融入,解决策略,家庭教育,心理咨询服务,教育资源配置,社会融入,多方合作,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培养。
1. 引言1.1 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现状城乡结合部学校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在教育养育方面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留守儿童缺乏家庭陪伴和教育指导,存在着应试教育过度、自理能力不足等现象。
由于长期离家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表现为自闭、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城乡结合部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学校设施落后,给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困难。
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融入机会,缺乏与社会其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的机会,导致社交能力较差、人际关系薄弱等问题。
1.2 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缺乏家庭陪伴与教育指导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缺乏家庭的关爱和教育指导,容易产生行为问题和学习困难。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容易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甚至出现自闭、逆反等问题,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教育资源不均衡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又一难题。
城乡结合部学校往往教育资源有限,留守儿童无法享受到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育条件,导致他们的学习水平和发展受限。
留守儿童缺乏社会融入机会,长期缺乏家庭和社会的交流,使他们在社会上缺乏自信和适应能力,容易形成自闭和自卑的心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及对策作者:杨善喜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15期【摘要】社会的发展使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
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必须有的放矢地纠正一些不良的影响,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现状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结合部地区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楼房多了,游戏机室多了,娱乐场所多了;学校环境变美了,教学条件改善了,出外打工者多了。
这些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
由于城乡结合部具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重特点,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校园环境、家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因此,全面了解新时期城乡结合部育人环境现状,对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现状近期,笔者对某市城乡结合部三所小学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采用问卷和个别谈话的形式,发放教师问卷46份,收回有效问卷45份;学生问卷492份,收回有效问卷476份。
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注重育人的物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家长也注重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会也对学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
但是,校园、家庭和社会环境中还存在环境卫生不良、教育方式粗暴、学习条件欠缺等现象,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成长环境现状需要改善。
(一)学校环境现状与分析学校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
根据调查,46.7%的教师认为校园成长环境“很好”,8.9%的教师认为“好”,42.2%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
可见,校园环境还需要提升品位。
事实上,这种现象的造成与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统计中发现,在对“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调查中20%的教师认为学校“非常重视”,40%的教师认为“重视”,37.8%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忽视”。
这就说明了上述现象存在的原因。
1.学校物态环境现状对于校园卫生状况,11.1%的教师认为“非常好”,20%的教师认为“好”,68.9%的教师认为“一般”。
可见,学校还需要提高校园环境卫生状况。
学校宣传栏、画廊、黑板报等都是重要的物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调查中发现,100%的教师说学校都有上述室内外媒体和设施,说明城乡结合部各学校都重视此类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2.学校人文环境现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讲礼貌打招呼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调查发现,42.7%的教师“常常”见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打招呼,33.3%的教师表示“不多见”,24%的教师表示“很少见”。
班集体也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对学生的成长环境起着正迁移作用。
对于“是否形成良性班集体”的调查,40%的教师认为已经“形成了”,37.8%的教师认为“差不多”,20%的教师认为“少许”,2.2%的教师认为“没有”。
学校开展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文环境,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发展。
据调查,55.6%的教师认为学校“常常”开展此类活动,26.7%的教师认为“不多”,17.7%的教师认为“很少”。
可见,学校的人文环境虽然建设了,但是开展活动的力度和火候还不足。
3.学校教师教育现状对于“学生做错事了,老师应如何面对”的调查,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4.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21.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70.8%的学生反馈老师会“教育他”,0.4%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
“学生考试考差了”的调查中,3.2%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打”,5.3%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骂”,35.7%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批评”,54.8%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会“鼓励”,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不管”。
可见,部分老师的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二)家庭环境现状与分析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首要环境,对孩子成长发挥着启蒙作用。
从城乡结合部家长对学生成长环境的重视程度调查发现,比率为0的教师认为“非常重视”,6.7%的教师认为“重视”,88.9%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忽视”。
显然,对于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来得重视。
1.家庭学习条件现状据调查,城乡结合部85.5%的学生反映家里有专供学习的桌椅,14.5%的学生反映家里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
79.8%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房间,20.2%的学生没有。
84.0%的学生拥有安静的学习环境,16.0%的学生没有。
76.6%的学生反映家庭条件一般,10.5%的学生反映家庭贫困。
可见,家庭学习条件较以往有改善,但与城市学生还是有差距的。
2.家长对孩子教育现状考试成绩是家长关心的焦点。
根据调查,当孩子考试考差时,7.1%的家长会“打骂”孩子,40.1%的家长会“批评”孩子,50.3%的家长会“鼓励”孩子,2.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
28.8%的家长“经常”辅导孩子的作业,36.3%的家长是“有时”,28.8%的家长是“很少”,“没有”辅导的比率是6.1%。
6.7%的教师认为家长与教师配合“很好”,6.7%的教师认为是“好”,84.4%的教师认为“一般”,2.2%的教师认为“较差”。
可见,城乡结合部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粗暴的,无论对孩子辅导,还是与老师配合度都不如城市家长做得好。
3.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现状孩子与父母关系怎么样呢?61.1%的孩子选择“非常好”,30.3%的孩子选择“好”,7.1%的孩子选择“一般”,1.5%的孩子选择“不好”。
据调查,17.9%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学习问题”,11.6%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生活问题”,6.8%的学生认为主要矛盾是“情感问题”,63.7%的学生认为自己与家长之间“没有矛盾”。
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与孩子之间“学习问题”的矛盾比率呈现上升趋势。
(三)社会环境现状与分析形形色色的社会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学校周边或学生常常接触的社会区域。
这些环境或起正作用,或起负作用。
城乡结合部社会环境比以往更开放,更复杂多样了,越来越城市化了。
1.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力现状学校周边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力如何呢?2.2%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利”,6.7%的教师认为“有利”,86.7%的教师认为“一般”,4.4%的教师认为有“阻碍”。
可见,近九成的教师认为目前本地区学校周边环境只是“一般”。
因此,周边环境需要整顿和改善。
2.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建设的重视程度现状据调查,2.2%的教师认为社会对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非常重视”,8.9%的教师认为“重视”,84.4%的教师认为“一般”,4.5%的教师认为“忽视”。
可见,社会对构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学校周边环境“一般”的重要原因。
3.学生经常到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现状社会上的网吧、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是禁止未成年人去的。
调查发现,1.1%的学生“经常去”,1.3%的学生“有时去”,4.4%的学生“偶尔去”,93.2%的学生“从来不去”。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去的比率呈现上升趋势,“从来不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
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
二、提升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对策根据调查的现状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城乡结合部学校、家庭、社会都能重视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不少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着,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环境的构建是不尽如人意的。
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成长环境提升的对策。
(一)改善学习条件,提高育人效果育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习条件的限制。
作为家庭,首先要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备的桌椅、房间等。
调查发现,还有14.5%的孩子没有固定的学习桌椅,20.2%的孩子没有供学习的房间。
这些孩子如何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其次要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
据调查,16.0%的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嘈杂声、电视电脑的声音,还是其他不稳定的干扰因素,都会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果。
作为学校,首先要提高育人的环境。
据调查,还有11.6%的孩子对学校的学习环境不满意,44.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育人环境一般或较差。
其次要提高育人的硬件条件。
城乡结合部的学校现代化教育教学的硬件条件较差,配备不足,多媒体只在专用室有,老师们反映这方面要比城里的学校落后10年。
(二)改进教育方式,树立人性化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因此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是人性化的现代教育方式。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还存在粗暴的教育方式。
在家里,当学生考试考差时,7.1%的学生说家长会打骂他们;有6.3%的学生说家里经常或时有家庭暴力行为。
在学校,当学生做错事时,有7.6%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学生考试考差了,有8.5%的学生反映老师会打骂他们;当作业没有完成时,有14.7%的学生反映老师会罚他们。
另外,只有13.4%的教师反映家长与他们能较好地配合教育学生。
因此,造成的后果是,有41.6%的学生对家长的教育持“一般”或“不满意”的评价,有17.7%的学生对老师的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的评价,有24.8%的学生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还行”或“不快乐”。
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家长反思。
(三)改进人际关系,营造高效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与孩子关系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人际关系,也是重要的成长环境。
这样的环境氛围需要营造。
然而,调查发现这种氛围存在危机问题。
关于师生关系,有17%的学生反映老师对他们“还行”或“不关心”,15.6%的教师说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一般”;关于生生关系,有29.6%的学生对同学言行持“还行”或“不满意”态度,且呈上升趋势,有51.3%的学生对与同学互动交流持“还行”或“不喜欢”态度;关于家长与孩子的关系,8.6%的孩子说是“一般”或“不好”,36.3%的孩子反映自己与家长之间存在着矛盾。
可见,改进学生人际关系,营造高效的育人氛围,是目前比较迫切的工作任务。
(四)开展意趣活动,创建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重要的育人环境,可以通过各种意趣活动得以达成。
在学校里,57.3%的教师反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打招呼不是“常常”,44.4%的教师说学校开展的有意义的艺术类、体育类、德育类等活动“不多”或“很少”,97.3%的教师说学校开展的公益活动“不多”“很少”或“没有”。
在家里,只有24.8%的学生说家长“经常”带他们出去旅游或到本地儿童娱乐场所、书店等,只有21.2%的学生说回家做完作业“经常”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