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 人物性格
读《慈禧传》有感

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读《慈禧传》有感“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权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
”一副对联写尽了慈禧太后一生的风雨。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
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贪婪掠夺,内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硝烟四起。
环顾宇内没有一处净土,没有一刻安宁。
大清江山正如浮萍一样在风雨中岌岌可危。
慈禧在这样特殊的年代里,从一个弱质女子到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真正的最高决策者,其中的故事不能不引人注意。
同时她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她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日子,不能不重新来认识一下这位权倾寰宇达48年之久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本姓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日。
她的父亲惠征由八品笔帖式做起,经过历次考核升迁,终于升为四品道员,成为主管一方行政大权的官员。
17岁那年,慈禧通过选秀进入了宫中,被封为兰贵人。
年轻貌美的兰贵人很快得到了正值壮年的咸丰皇帝的专宠,次年即晋封为懿嫔。
咸丰六年(1856年),懿嫔生下了咸丰的皇长子,大阿哥载淳,这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
懿嫔也就母以子贵,晋封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
此时的慈禧已是后宫中居皇后之下、众妃嫔之上的第二号人物。
由于咸丰帝沉溺于女色,使原本就体质虚弱的他不到30岁就一副病态,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政事根本就没有精力应付。
咸丰帝的这种状况就给了权力欲极重的懿贵妃干预朝政、锻炼才干的绝好机会,而咸丰帝也乐于将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推给她。
就这样,年仅23岁的懿贵妃在皇帝的纵容下开始代笔批阅奏章,对朝廷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踏出了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为她的权力欲的膨胀添薪助燃,也为清朝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承德热河病逝,此时皇太子载淳才6岁。
咸丰临终前将肃顺、载垣、端华等八大臣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同时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人物简介
慈禧,字文绮,是清朝晚期著名的皇后和摄政太后。
她于1835年出生在北京,原是一个普通的宫中女仆,后来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皇帝的妃子。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作为其皇后和母后,开始对国家事务产生重要影响。
慈禧是一个聪明伶俐、精明强干的女性,她在位期间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慈禧执政期间,清朝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改革和变革,尤其是在外交和经济领域上取得了一定成就。
她还积极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保护了许多文化艺术遗产。
然而,慈禧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
她残忍地对待政敌,经常施行清洗和迫害。
她还因为专横跋扈和贪污腐化而备受诟病。
慈禧的统治也是清朝末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898年甲午战争后,慈禧曾一度退位,但不久后又回到皇权的核心位置。
然而,1908年她在慈禧太后垂危时,坚持“不传位”而去世,结束了自己的统治生涯。
慈禧虽然在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但她的政治手腕和历史影响却是不可否认的。
慈禧是一个在历史里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她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在她
的统治下,清朝发生了许多改革和变革,同时也引起了许多社会不满和矛盾。
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慈禧的一生中看到许多历史的启示和反思。
总的来说,慈禧是一个既优秀又存在争议的统治者,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
要地位,无论是她的政治手腕还是对时代的影响,都不容忽视。
对于我们后人来说,理解慈禧的一生,不仅可以了解清朝末期的历史事实,更可以从中汲取教训,避免重演历史的错误。
苍穹之昴——慈禧

苍穹之昴——慈禧有的人说她是亡国的刽子手,也有人说她是苍穹之昴,高贵,美丽。
却又干练果断,心狠手辣。
那时的大清国,已经不复康乾盛世的雄威。
鸦片遍地,民不聊生。
而在千里之外的北京,27岁的慈禧,刚刚登上权利的顶峰。
成为大清朝的圣母皇太后,名副其实的掌权者。
对于慈禧这个人,历史上褒贬不一。
一方面,她为体弱多病的咸丰生下了独子同治帝,为大清朝延续了血脉。
而且在咸丰死后,她以一个政治家的冷静,处死了那些居心叵测的顾命大臣们。
巩固了她和年幼的同治帝的权利和安全。
另一方面,她却大肆铺张,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使整个中国处于风雨飘摇,水深火热之中。
慈禧,她是一个醉心于权力的女人,她毕生都活在追求与巩固权力之中。
以至于被它蒙蔽了双眼,根本无心去打理一塌糊涂的政事。
这就是她最大的弊端。
其实仔细想想,她还是分得清大局的。
当初光绪皇帝要发动戊戌变法,颁布《明定国是》的时候,她也是毅然同意的。
因为这有利于整个大清。
而当光绪恢复了一系列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机构,例如上书房,军机处时。
她开始警觉了,她感觉皇帝已经逐渐脱离了她的统治,作为一个野心家,她断然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出现。
一旦光绪重新掌权,她必定没有活路。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她的心里必定是不服气的。
所以她几乎疯狂的敛财,圆明园刚刚被毁,另一头颐和园就迅速的建立起来。
她用无数的物质财富,来向世人宣告她的高贵。
大殿前的汉白玉雕塑,变成了凤凰在上,蛟龙在下的图腾。
而曾经屹立东方,号称世界第一强国的中国。
却在她的统治之下,被西方小国们任意欺侮。
其实,大清国,在乾隆之后已经逐渐外强中干了,历史需要的,只是一个王朝的终结者而已。
慈禧,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个传奇式的女子。
她既是一个在历史上遗臭万年的,腐朽的统治者,却又是那苍穹之中最闪耀的一颗昴宿。
外国人眼中及慈禧太后

外国人眼中的慈禧太后摘要:慈禧,这个晚晴一代的政治核心人物,生活于紫禁城的高墙大院之内,让外界人感觉有些神秘,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以臭名昭著的晚清封建地主阶级总头子、大卖国贼的丑恶形象出现于书报、广播和荧屏的。
近年来,史学界对慈禧的评价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将其放入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从而逐渐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
然而在晚清时期,因为局势的变动,倒有不少外国人更有幸近距离接触慈禧,了解生活里的慈禧,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慈禧太后。
关键词:晚清、外国人、慈禧太后一、慈禧太后简介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姓叶赫那拉,出生于,也有说法生在山东。
满洲镶蓝旗也有说法是汉族人,后抬旗入镶黄旗。
其先祖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
父惠征,曾任XX徽宁池广太道道员,母富察氏。
玉牒(皇族家谱)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
乳名兰儿,在那拉家族中,慈禧被称为杏儿,故称叶赫那拉,(一说太后为汉人,是惠征出钱买的女儿来顶替自家的女儿)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同治帝立,尊为圣母皇太后,尊号为慈禧太后。
在清文宗驾崩于避暑山庄后,治丧期间因与慈安太后分住烟波致爽殿东西暖阁,故也被称为西太后。
(一说是慈安太后住在东六宫之一的钟粹宫,慈禧太后住西东宫的储秀宫,故称西太后。
)叶赫那拉氏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懿贵人,后册封懿嫔。
1856年3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诏晋封懿妃。
未几又晋封懿贵妃。
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又让他心力憔悴,他逐渐变得懒惰,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使慈禧有机会接触政治。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继承皇位。
并任命怡亲王载垣、X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政。
年号“祺祥”,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慈禧读后感

慈禧读后感《慈禧:清朝最后的威权统治者》是郭廷以教授撰写的一本以慈禧太后为主题的历史传记。
通过对慈禧太后一生的描述和分析,这本书揭示了慈禧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以及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威权统治和政治决策方面的能力。
阅读此书,让我对慈禧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被认为是一个残暴凶狠、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慈禧的形象其实并不单一。
慈禧在统治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她具备了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勇气,能够运筹帷幄、决策果断,有时甚至颇具远见。
然而,她的作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错误判断。
可以说,慈禧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人物,她既有着威严和智慧,又有着错误和冲动。
此外,慈禧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摄政太后,慈禧对清朝及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她不仅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积极参与,还对于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慈禧的政策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清朝晚期和近代中国的走向,同时也给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通过阅读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慈禧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外,在书中作者还详细描述了慈禧与孝贤皇后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慈禧被认为是孝贤皇后的仇人,孝贤皇后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无辜受害者的形象。
然而,通过对慈禧和孝贤皇后关系的描述,我发现这两个女性并不像传统的观点所描绘的那样简单。
慈禧对孝贤皇后虽然存在不满,但从书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对孝贤皇后采取过度暴力或报复的行动。
两者之间的斗争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手段和权力争夺,而不是个人恩怨。
慈禧与孝贤皇后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这也让我对慈禧这个历史人物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还描述了慈禧在政治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手段。
慈禧作为一个女性,能够在一个男权社会中掌握并维持统治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本领。
历史人物介绍慈禧

另外,慈禧生活行为中的许多相关表现也证明慈禧是长治 欢吃长治人爱吃的小窝头、团子、玉米糁粥,爱看流传不广, 能听懂的长治地方戏剧“上党梆子”等。
从数量来说,仅每天的两次正餐就有100碗不同的菜肴,正餐之外 的两次“小吃”至少也有20碗菜。至于质量更是没得挑,这128个火头 夫都是全国数得着的名厨,手艺精湛,但又各有特长。
慈禧每天吃的都可谓是顶级国宴,云集了众多名厨、名菜,至于价 值,毫不夸张地说,她吃的绝对是“真金白银”!
慈禧的另一大嗜好是吃花、浴花。清宫医案表明,爱美如命的慈禧 太后是一个最能“消费”鲜花的人。
1941年7月,在昆明书画界为缪嘉蕙举办的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 郭沫若即兴作诗,赞誉这位女画家:
苍天无情人有情, 彩霞岂能埋荒井? 休言女子非英物, 艺满时空永葆名。
辛 酉 政 变
1 身世之谜
2 特殊嗜好
3 辛酉政变
4 清末新政与预
备立宪
5 驭人权术 6 万寿无疆 7 风光大葬 8 历史评价
辛 酉
职业:懿嫔,皇太后
坟墓:定东陵
生活年代:清末
目 录
1 身世之谜 2 特殊嗜好 3 辛酉政变 4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5 驭人权术 6 “万寿无疆” 7 风光大葬 8 历史评价
身 世 之 谜
1 身世之谜
2 特殊嗜好
3 辛酉政变
4 清末新政与预
备立宪
5 驭人权术 6 万寿无疆 7 风光大葬 8 历史评价
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
对慈禧的评价

对慈禧的评价
慈禧,一个紧握中国晚清政权长达47年之久的女人,她执政期间中国的政局和国家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
她的个性矛盾,她可以宽厚到在一次北京政变中,只处死3人,处罚16人,他又可以残忍到对太平天国迚行镇压,使秦淮尸首如麻;她乐于革新,于是不顾顽固派反对,硬是应允洋务派搞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她又顽固守旧,对待要改革组制的维新派,她处死戊戌六君子,标志戊戌变法的失败;她也曾主战,在咸丰逃亡热河时还力劝皇帝留京组织抵抗,但她在后来的1885年的对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决策上,即使有很大胜算,总是一味求和,那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让中华儿女蒙羞。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她和她的决策:首先,在一个王朝衰败的末期,为了稳固王权、维护祖宗之法、延续清朝的命数,她的做法也许没有收到效果,但也是有情可原的,封建思想毕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外,抛开她的决策者的身份,它仅仅是一个女人,纵使她百般好学,“夏日单衣方校书卷”,也难有男子的进见卓识。
再者,维新变法对制度的改革速度过快,即
使任它实行,也不一定可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有可能使时局动荡。
最后,她在初期的执政阶段,比较廉明,很会平衡对立的实力,使两方互相牵制。
而在执政后期,逐渐沉迷于个人享乐,大修圆明园。
这也符合人的心理,年龄渐增,不似年轻时那样对清朝充满憧憬幵怕失去权力。
总之,我认为慈禧是个多面的人,她的所作所为是有他的个性和清朝晚期的衰微决定的,我们后人应公允的看待她的功过。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

对慈禧的客观评价慈禧太后,是晚清同治帝、光绪帝两朝的最高决策者,她以垂帘听政、训政的名义统治中国四十七年。
长期以来,大都只讲慈禧祸国殃民,把一些与慈禧毫不相干的恶行也加在慈禧的身上。
在人们的心中,慈禧已成为一个昏庸、腐朽、专横、残暴的妖后。
那么,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慈禧皇太后是帝制时代中国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聪明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清廷的绝对权威。
慈禧皇太后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能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抗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荧荧大者包括:官制改定、代科举以新式教育,甚至立宪准备。
社会改革方面,显著者有:废除满汉不通婚禁令,禁止妇女缠足等。
总结慈禧执政48年中,对于政务掌握相当严格,即使在病中亦然。
在她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勉力维系并且牢牢掌控着中央集权帝国的局面,中国因得免于陷入割据乱局。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许多人对慈禧皇太后当政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
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在封建社会中十分重要,慈禧也正是深深知道这份 重要,也可以说,诞下皇子,也是慈禧工于心计的一个表 现。
后来光绪帝革去了守旧、阻挠上书的怀塔布、许应揆等
6名礼部堂官,任命了7名新堂官,其中4名是支持维新的,这 一行为触怒了慈禧。
七月二十日,光绪帝又任命维新派重要人物江苏候补知 府谭嗣同、刑部候补主事刘光第、内阁候补侍读杨锐、内阁
候补中书林旭担任四品衔章京,处理新政事宜。后来维新派
又企图聘请当时已经下野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担任顾问, 在慈禧干涉下未能实现。与此同时又有众多利益受到侵犯的 顽固势力聚集到慈禧身边,请求她出面制止变法。于是慈禧 太后决意破坏变法,发动政变。
真实写照。
乱世需用重典,如此,既可以树立新一代领导的皇 威,又能够使各级官员引以为戒。因此,慈禧掌权伊始, 就采取了一系列严厉整顿吏治的措施。
第一个撞到枪口上的是兵部侍郎庆英。庆英因在
兵部动用公款而被议罪,兵部拟给他降二级处分。庆
英想通过恭亲王在两宫太后前议政时“格外开恩”, 向恭亲王行贿。但恭亲王把庆英所为向慈禧、慈安两 宫太后禀报,同时把庆英贿送钱物上缴。慈禧非常气 恼,他竟然敢如此贿赂公行、胆大妄为,务必严惩。 当日,命内阁发出上谕,公布此事的始末,给予庆英 严厉制裁,由降二级改为革职。
慈禧
丈夫
父惠征(官四 品),母亲佟佳 氏,出身于名门 贵族。祖父、曾 祖父均为官。
咸丰 皇帝
儿子
同治 皇帝
清穆宗爱新觉 罗· 载淳( 1856 年—1875年, 终年19岁)。
光绪 帝
慈禧太后的侄 子兼外甥
宣统 皇帝
爱新觉罗· 溥仪。 清朝最后一位 皇帝。
成长经历
1851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懿贵人。 1856年,生子载淳。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热河,遗诏立载淳为皇太 子,继承皇位。 1861年11月,慈禧实行垂帘听政,实际控制了国家 大权。 1862年,同治皇帝对圣母皇太后晋徽号“慈禧 ”。
而慈禧的工于心计,在与肃顺等八位大臣的夺权斗争中更 是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在热河有着强大势力的强大对手,慈 禧几次以退为进,用其冷静睿智一步步设局,最终发动了辛酉 政变,一举夺回了掌控国家的权利。这轰动全国的夺权事件无 疑证明了慈禧的英勇与智慧,不得不让人感慨慈禧的确有作为 专制帝王的个性与霸气。作为一个女性主政者,慈禧善于审时 度势,当洪(秀全)杨(秀清)太平天国倾覆半壁江山,大清王 朝形同累卵之时,慈禧接受恭亲王奕䜣的主张,重用汉人,并 授予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独断专行的大权。太平天国平 定后,清廷中“曾国藩兄弟必反”的议论甚嚣尘上,慈禧力排 众议,仍坚持任用湘淮将领治军,使清朝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 的时期,出现了短暂的“同光中兴”。这是慈禧作为“王者” 的智慧与气度光绪帝被囚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第三次训政。
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张荫桓戍边,徐致靖永禁,
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康广仁(康 有为之弟)处斩。维新举措,除京师大学堂(今北京 大学)外,全部废除,戊戌变法失败。
慈禧 的管理风格
清代自嘉庆、道光以来,世风日坏,根源就是官场 的腐败。投机钻营、贿赂公行、骄横不法是当时吏治的
慈禧垂帘不久,也就是同治元年,适逢三年一次对官员 进行考核的“京察”和“大计”。
官员考核是她推行吏治整顿不可多得的机会,通过考核
可以裁汰庸懒、老弱、不称职的官员,也可以使官场有所警 示,寻求振作。
考核官员措施:
1.两宫太后亲自掌握奖惩大权 慈禧亲自掌握奖惩大权,议政王奕䜣提供考察依据,两宫太后分别 引见各级官员,依据政绩,给予考核。 2.官员名声 政绩为主 成绩突出者,给予破格提拔;平庸衰朽者,不论“年已逾岁”或将近 休龄,都勒令退休。为的是将年富力强有进取心的官员安排在重要岗位 上。 3.不分满汉,奖惩分明 随着满人整体政治素质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政治、军事活动不得不 依赖汉人官僚和士绅。她十分注重对汉官员的奖励。这些措施对于改变 官员尸位素餐的现状,减轻官员老龄化,提高行政效率等产生了积极作 用。
一百多年的历史沉淀,铅华洗尽,一切尘埃落定,对于慈禧,我 们怨过,我们恨过,但一切的一切,最终最多的,是无尽的感慨!
慈禧 的领导风格:
(利克特的管理系统表) 领导风格变量 第二系统(温和专制型) 下属对领导者的信心和信任程 有点信心和信任 度 下属感到与领导者一起讨论重 只有非常少的一点自由 要问题的自由度 在解决工作问题方面领导者征 有时采用下属的建议 求和采用下属所提意见和建议 的程度 奖惩措施 报酬和有形无形的惩罚
寡计难全混乱世 当敌犹顾朝夕欢 是非纷纭功与过 多才堪伤误家国
小组成员:刘静、钟平平、梁倩、曹颖琦、林雅莉
概述 成长经历及个性
领导风格,管理风格
概述
慈禧太后(清朝,1835-1908)
叶赫那拉·杏贞(亦称孝钦显太 后、西太后),满洲镶蓝旗人,信仰 藏传佛教,清朝皇太后,清朝咸丰 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养 母。 咸丰二年(1852年)选秀入宫, 先封兰贵人,后晋懿嫔。咸丰六年 三月生载淳,晋懿妃,翌年再晋懿 贵妃。咸丰崩载淳继位,与慈安太 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 号曰慈禧皇太后。
说其睿智,我想更多的是 偏向于其争权夺利方面,而在 科学方面,慈禧无疑是愚蠢的。 其中最著名的,我想应该就属 那个让中国人蒙羞汗颜的马拖 火车事件了吧。先进的科学技 术没能得到这位皇太后的支持, 这却仅仅只是因为,科学技术 对她的权势没有好处。而对于 维新变法运动的残酷镇压,更 可见慈禧缺乏作为新时代领袖 的思想和必备知识,不具备开 眼看世界的高瞻远瞩,这是造 就了我国近代的悲哀。
慈禧性格中的另一个矛盾,便是刚柔并蓄,柔中带刚。作为女人, 作为妃嫔,慈禧绝对是娇巧玲珑,温柔似水的,作为母亲,虽然其教育 方法是错误的,但从她为儿子安排的老师就可看出她对于儿子的盈盈期 盼,她也是盼子成龙的母亲啊!这是慈禧的柔,而作为一位帝国的实际 掌控者,慈禧的刚强着实有着大将风范,面对八国联军的入侵消息,咸 丰帝吓得惊慌失措,但慈禧却显得淡定从容,临危不乱,这才是王者应 有的气度,从这个层面上说,慈禧,比她的丈夫,更适合为王!在她的 夺目光芒下,清末四帝: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黯然失色!
这个权力看得比生 命更重要的女人啊,慈 禧去不尽骨子里作为女 人的女子三分柔,却又 改不了嗜权如命的习性, 这注定了慈禧的性格中 的双重性。她用双色性 格,抒写了中国历史, 她用48载华年,写下了 说不清的故事,她拼尽 全身气力,把大清帝国 推倒了奈何桥上,又在 桥头发出了中国近代史 上的最后一声叹息。
慈禧为掌权发动大臣票选皇帝
可见,只要是与 她看得比性命更重要 的权力相冲突的东西, 无论是什么,无论是 谁,都是挡我者死! 这也显现出她狡诈恶 毒的一面,只要是阻 碍她走向政治舞台的 人,都必须让道,即 使置苍生于不顾,也 在所不惜,因为她可 以为了权力而不惜牺 牲一切啊!
而对于与权力无关的其 他,跋扈的慈禧相对来说就 是要宽厚得多了。这也就是 为什么在德龄公主的眼中皇 太后是一个威严但宽厚的人。 日常生活的慈禧是享受生活 且较为随和的,她同德龄游 玩,与她亲切的交谈,听取 了她不少的意见,甚至知道 侍女打扮,这作为一个皇太 后实属难得。但这一切,是 建立在一丁点也不威胁她的 政权的基础上的!慈禧的襟 怀,也在于她的一大局为重, 轻办肃顺一党,可见她的胸 襟。
1873年,载淳成年,慈禧宣布撤帘归政,但仍把持 朝柄。 1874年,载淳病死,慈禧立宗室载湉继承皇位,年 号“光绪”,复行垂帘听政。 1889年,载湉大婚成年,慈禧宣布“归政”光绪 帝实际居于傀儡地位。 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 崩逝。
个性
慈禧性格中的一点,那就是睿智又洞悉人心。
光绪帝四岁登基,起
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 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 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 人垂帘,直至光绪帝十八
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
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 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后
的掌控,未曾掌握实权。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起初表示同意变法,但她害怕变法会
侵害她的权力,于是想方设法控制变法。她发出懿 旨,迫使光绪帝将变法中坚人物翁同龢革去其协办 大学士、户部尚书职务,同时任命后党重要人物荣 禄为直隶总督,掌握兵权,又规定新任职的两品以 上的文武官员向她谢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