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打印版)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学科。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知识点汇总:生物科学1. 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生长需要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 植物的繁殖:学习植物的种子和孢子如何发育成新植物。
3. 动物的生命周期:探索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包括它们的出生、成长和繁殖。
4. 遗传和变异:初步了解遗传学的基础,包括基因和性状的遗传。
物理科学1. 力和运动:学习力的概念,以及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了解杠杆、滑轮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光和声:探索光的反射、折射以及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4. 能量转换:学习能量守恒定律,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如何相互转换。
化学科学1. 物质的三态:了解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下的性质。
2. 化学反应:初步认识化学反应,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概念。
3. 酸和碱:学习酸和碱的性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天气和气候:学习天气现象和气候的形成,以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地球的资源:探讨地球的自然资源,如矿产、水资源和化石燃料。
环境科学1. 生态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2. 环境保护:学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和社区如何参与保护环境。
3. 可持续发展: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如何在不损害环境的情况下满足人类的需求。
科学探究1. 科学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
2. 数据收集和分析:了解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以及如何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来解释数据。
这些知识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学习框架,帮助他们建立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并为未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必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必背科学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变化1. 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的新生命的。
种子里面有胚根、胚芽、胚轴等结构。
就像一个小小的生命包,里面装着植物宝宝生长所需的各种“小零件”呢。
比如说绿豆种子,小小的一颗,却蕴含着大大的能量。
2. 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这就好比我们人生活需要合适的环境一样。
如果温度太低,种子可能就会被冻得不想“起床”;水分太多,种子可能会被淹死;没有空气,种子也会喘不过气来呢。
二、动物的生命周期1. 蚕的一生会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蚕卵小小的,就像芝麻粒一样。
蚕宝宝从卵里孵出来后就开始不停地吃桑叶,长得可快了,就像吹气球一样。
然后吐丝结茧变成蛹,最后破茧而出变成蛾。
2. 像鸡这样的动物,是从卵孵化而来的。
鸡蛋里面有蛋黄、蛋白等结构,蛋黄就像是小鸡的食物储备,蛋白则像是保护小鸡的“小卫士”。
母鸡孵化鸡蛋的时候,会用自己的体温温暖鸡蛋,让小鸡在里面慢慢发育。
三、温度与水的变化1. 水在自然界中有液态、固态和气态三种存在状态。
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成冰,这就是固态的水。
冰是硬邦邦的,还亮晶晶的。
而当温度升高时,冰又会融化成水。
2. 温度的变化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
温度计里面的红色液柱会随着温度的高低而上升或者下降。
就像一个小小的温度指针,告诉我们现在是冷还是热。
四、地球的运动1. 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想象一下,地球就像一个大陀螺在不停地旋转,朝着太阳的那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一面就是黑夜啦。
2.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在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不同的地区接收到的热量不同,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五、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
比如说蚯蚓,它们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土壤里。
土壤为蚯蚓提供了住所和食物,蚯蚓又能疏松土壤,它们和土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的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2.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必须保持其他条件相同。
3.对于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究。
4.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时,使其中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包括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都要相同。
5.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用至少3粒种子做实验,是为了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可以让实验更严谨。
6.研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时,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可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2.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3.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包着黑纸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4.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2.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在光照的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4.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肥料等。
5.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6.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于宽大。
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计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
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朝,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体的运动。
1. 机械运动的概念。
-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汽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公式为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 m/s = 3.6 km/h。
4. 物体的运动方式。
-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的运动。
如电梯的上下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的运动。
如抛出的铅球在空中的运动。
二、热现象。
1. 温度与温度计。
-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温度计:- 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分别用0和100表示。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 热传递。
- 定义: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递。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如用金属棒一端加热,另一端会变热。
-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热,如烧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
-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如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
3. 物质的热胀冷缩。
- 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例如温度计里的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收缩,液柱下降。
但水在0 - 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是热缩冷胀的。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 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 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 设置两组进行对比, 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 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 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 两组种子都发芽了, 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 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 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 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 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 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3.动物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水、空气、栖息地等。
4.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二、光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白色物体反射能力最强,黑色物体吸收光的能力最强。
4.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5.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影响。
四、运动和力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4.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五、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材料等因素有关。
2.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或材料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六、热1.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引起的。
七、时间的测量1.人类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如日晷、水钟、摆钟等。
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沉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1、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4、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5、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会(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会(上浮)。
18、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第二单元热
1、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只能起到(保温)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所以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
6、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有些固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如:(锑)、(铋)。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1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
11、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
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2、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3、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
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2、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4、我们古时把一天分成(12)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小时,晚上(12)个小时。
5、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6、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7、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8、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
9、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10、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1、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12、(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日心说
”)和(“地心说”)都可以解释。
2、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3、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
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
(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6、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决定了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7、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
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8、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9、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延长线)上。
10、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12、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北极星不动)等。
13、地球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14、(恒星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交替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
15、(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6、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
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7、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
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
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8、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9、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
主要的原因是地轴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