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红色文化

合集下载

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彭水文化遗址调查报告

一、彭水少数民族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彭水是位于重庆东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有苗、汉、土家等12个民族,其中以苗族、土家族人口最多。

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地区是一个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彭水也不例外。

彭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千百年来人们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自从九黎部落在涿鹿战败后,便向南方流徙,来到彭水定居成为现在苗族的先民;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彭水为巴国的一部分,巴人为土家族的先民[1]72。

所以,作为彭水县的少数民族是由来已久,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化。

彭水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到2001年底,彭水共有6222万人,其中苗族为27万余人,土家族为9万余人,少数民族的总数约占全县总人口的59.5%。

可以说,少数民族遍布了彭水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辛勤劳作之时、农闲休息之时、喜获丰收之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自己的感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就来源于这无数的民间文化之中。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蔡伦造纸技艺1.现状及原因分析。

竹板桥是一个大山深处的几乎与世隔绝的自然村落,距县城有70多公里。

竹板桥的造纸在3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的注人新的元素,县、乡政府也在给予大力的支持,但如今的造纸术依然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村中现已还剩下两家还在做纸,眼看该技术就要失传了。

其主要原因有:土纸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限制了更新发展的空间;受市场和经济收入效益的影响,后继乏人,生存困难;政府的拨款迟迟未到,这使得村中的人对政府有些迟疑,都不愿意再从事造纸的行业。

2、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刘氏造纸术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老造纸术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不断改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是保留了当年蔡伦造纸的传统72道工序而成纸的工艺。

原始的造纸工序大致有打浆、调料、上浆准备、流送布浆、脱水成形、压榨脱水、烘干成纸、表面处理。

彭水的历史事迹

彭水的历史事迹

彭水的历史事迹篇一:风光彭水文化彭水风光彭水文化彭水彭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朝时期,当时所辖疆域共分为十三个道,其中黔中道的道府就在彭水的郁山镇,管辖范围不仅是重庆还有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的部分地区,这给彭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郁山后来的九宫十八庙、开元寺等都承载着当年那悠远的文化气息。

其间,流放文化更是让这个曾经偏僻的小城留下深深的文化的痕迹。

唐太子李成乾就流放彭水,并死于彭水,具称太子墓就在彭水(今武隆江口镇),这大概算是帝王时期唯一死在京城之外的太子了。

北宋时期,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也曾因事“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黔州即是今彭水。

并在此修一亭,名“绿荫轩”,亭下一岩洞,常于此出入,名为“山谷洞”,由此有了现在的“山谷居”。

无从考证年代的巴人悬棺、康熙年间的云顶古刹、万足古镇给这个地方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彭水境内的摩围书院、鹿山书院、丹泉书院,是当时渝东南片区非常著名的三大书院,这更是让彭水这个地方的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八百里乌江,八百里画廊,更是从自然环境给彭水提供了得天独厚自然景观,让文人墨客驻足其间,流连忘返。

朴实敦厚的民俗风情,通过娇阿依、通过摆手舞、通过吊脚楼、通过盐丹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篇二: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政法学院行政管理宁建东20XX07064055家乡彭水简介:?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直辖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

北接湖北省,南连贵州省。

全县辖10镇29乡,共274个村、26个居委,1785个村民小组、184个居民小组。

20XX年底,全县有17.55万户、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70万人,县城居民4.95万人;社会从业人口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2.9万人,第二产业2.1万人,第三产业4万人。

境内居住着苗族、土家族、蒙古族、回族、仡佬族、侗族、藏族、彝族、哈尼族、壮族、满族11个少数民族,20XX 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9.5%,其中苗族27万余人,土家族9万余人。

重庆彭水县红军渡感悟

重庆彭水县红军渡感悟

重庆彭水县红军渡感悟
红军渡原名塔山湾渡口,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在距苍溪县城3公里处的塔子山下,国道212线从渡口之上贯穿而过。

纪念地以红军渡为主体,由红军渡、烈士陵园、红军石刻标语碑廊三大建筑构成。

红军渡建于红军强渡嘉陵江渡口遗址处。

由徐向前元帅题字的“红军渡”大型铜质红军战士群雕像傲然向西。

红军石刻标语碑廊收集有1000多条红军石刻标语。

烈士陵园内建有革命烈士功德碑和革命烈士《英名录》石碑,石碑上镌刻有6165名烈士的英名,令人肃然起敬。

这次红军渡之旅,让我回忆到了那个受尽屈辱的中国!敌人虽然凶恶,但红军叔叔毫无惧色。

那些牺牲的红军英雄真的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等我有了后代,我要把我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的精神种子,播撒在孩子心里!让孩子永生不忘中国的耻辱、敌人的凶恶、牺牲的英雄!
作为一次党团日活动,我觉得这一次红军渡之行很有意义。

在那里我们深化了自己对党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站在伟人的雕塑下宣誓,贴在红旗旁重温那辉煌的历史,那是何等的骄傲和自豪,那心中的血液在沸腾,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激情!我们参观了红军渡之中的纪念馆,那里陈列了许多当年革命使用的武器和生活用品,这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当年革命条件的艰辛和形势的紧迫。

革命先辈们为了民族的
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满腔的热情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也为我们这些后辈们做出了好榜样。

彭水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彭水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彭水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佚名
【期刊名称】《红岩春秋》
【年(卷),期】2015(000)011
【摘要】彭水革命老区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

彭水县地处重庆东南部,面积3905平方公里,人口66万。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随后,中国共产党将革命的重点转移到农村。

贺龙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三军)创建了鄂皖西革命根据地,中共四川省临委为配合红二方面军,也积极选派力量创建川鄂边革命根据地。

彭水地方党组织在中共四川省临委的领导下,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总页数】2页(P49-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91.49
【相关文献】
1.黔江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J], ;
2.酉阳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J], ;
3.秀山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J], ;
4.石柱革命老区遗址遗迹掠影 [J], ;
5.彭水革命历史遗址遗迹掠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彭水红色故事观后感

彭水红色故事观后感

彭水红色故事观后感彭水,一个令人向往、令人陶醉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

她犹如一颗璀璨明珠,点缀着祖国大地;犹如一幅绚丽的画卷,描绘着幸福生活;更似一曲激昂的乐章,演奏出美妙动听的旋律。

然而在这富饶的土地上却有两座山峰耸立,屹立不倒:一座叫“铁炉山”,另一座就是云雾缭绕的“摩围山”。

自古以来便流传着铁炉仙女与盘龙大仙修炼成精,专门迷惑男子,破坏他们家庭的故事。

红军在这里奋战的事迹真是太多了!他们曾用火药做炸弹,并且用大刀、梭镖和石头,赤手空拳同敌人搏斗。

1935年4月,一支红军队伍从重庆石柱赶赴黔江,途经摩围山脚下的高滩镇时,遭到了当地地主武装团总雷玉昆部的袭击。

由于敌强我弱,又缺乏攻坚武器,红军战士只好边打边撤。

就在即将被包围之际,天上突然降下了数百架飞机,掩护着红军冲出了敌阵。

正当红军准备杀回马枪再次冲锋时,团总带领大批敌兵前来阻拦,使红军失去了杀回马枪的良机……在漫长的征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解放全中国,洒尽鲜血。

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段历史,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想到我们现在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知识,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感到十分骄傲。

但是,大家还记得吗?那些伟大的革命英雄们早已离开了我们,永远地留在了异乡——那巍峨的群山间,那深邃的峡谷底……铁炉山顶巨石累累,嶙峋峥嵘,上面草木葱茏,清泉潺潺,古藤缠树,山花烂漫,风景宜人。

可是谁会想到,在战争年代,它曾经是一片硝烟弥漫、枪林弹雨的战场呢?革命烈士们在此浴血拼搏,与凶残的敌人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最后为新中国献出宝贵生命。

如今我们看见铁炉山顶上青松翠柏间镶嵌着的纪念碑格外醒目。

也许我们没有走进过那段历史,但是通过观看《铁炉山遗址》的视频资料,让我认识了铁炉山。

我还知道红三军团第五师师长陈树湘将军牺牲在铁炉山,很小就听说“铁炉山高万丈”的传奇故事,在整理视频素材的过程中,才发现山体岩壁上刻满了军民的名字。

陈树湘将军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1942年8月18日,日寇集结5万余兵力对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

我的家乡彭水

我的家乡彭水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是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县,是重庆的苗乡、中国的苗 乡、世界的苗乡。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苗族民 歌《娇阿依》、戏剧《木蜡庄傩戏》、杂技《高台狮舞》是彭水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规划10平方公里、 分三期打造的苗族风情建筑群—蚩尤九黎城,集中展示和传承苗族文化的厚重和丰富的内涵;一年一度 的“中国乌江苗族踩花山节暨中国·彭水水上运动大赛”和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已成为传承弘扬苗 族文化的重要节赛品牌;刺绣、编织、乌江石、擀酥饼、晶丝苕粉等民族资源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
• 彭水自治县为中国特色旅游休闲度假胜地,获得过“中国最佳文化休闲旅游县”、“中华蜜蜂之 乡”、“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风景名胜
苗塔
润溪乡
九黎城
风土人情
• 彭水自汉初置县2000余年,历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远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进入彭水境 内,开创了历史悠久的“蚩尤文化”。先秦时期,彭水因有食盐、丹砂之利,又有乌江、郁江水道可通 舟楫,诞生了独特神秘的“盐丹文化”,成为乌江中上游的母文化。唐宋时期,彭水是渝黔湘鄂桂结合 部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羁縻统治的治所地,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的 “黔中文化”,李白、杜甫、白居易、孟郊、柳宗元、黄庭坚等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千古佳作。近代 革命时期,刘伯承、邓小平、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彭水书写革命人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红色文 化”。同时,彭水还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我的家乡 —彭水
目录
Contents
城市简介 风景名胜 风土人情
城市简介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简称彭水自治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处武陵山区,居乌江下游。

重庆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重庆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重庆红色文化旅游景点重庆,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代表城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可以让游客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力量与魅力。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庆的重要红色文化旅游景点。

第一个景点是——红岩革命纪念馆。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红旗河沟,是一个集展陈、科研、教育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红色文化纪念馆。

这个馆藏品丰富,展示了重庆作为中国共产党在西南的主要革命根据地之一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斗争的悲壮历程。

馆内展示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和实物,如廖承志、邓小平、杨尚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珍贵遗物和照片。

馆内还设有模拟火车车厢,让游客亲身体验“红旗沙漠”时期的艰苦生活环境。

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可以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地区的奋斗历程和英雄事迹。

第二个景点是——中国三峡博物馆。

中国三峡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渝北区宝圣湖畔,是一个集展览、科研、教育、文物保护和旅游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

馆内展示了中国三峡地区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也包括了红色文化元素。

重庆是中国三峡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也发生了许多红色故事。

博物馆内的红色文化展览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在重庆地区的革命斗争历程以及在三峡地区的英勇事迹。

通过观看各种文物和图片,游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重庆地区的红色文化。

第三个景点是——铜梁红军长征博物馆。

铜梁红军长征博物馆位于重庆市铜梁区,是一个专门介绍红军长征相关历史的纪念馆。

这个馆陈列了大量关于红军长征的文物、图片和实物,如领导红军长征的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珍贵照片和遗物。

馆内还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历史事件和英勇事迹,通过逼真的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红军长征的战斗现场。

参观铜梁红军长征博物馆,可以让游客深刻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辛与壮丽,体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精神。

综上所述,重庆拥有丰富多样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蕴藏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内涵。

彭水概况一

彭水概况一

彭水2009年12月11日 15:13:44 华龙网古老彭水彭水地处渝东南,居乌江下游,北接湖北,南连贵州。

古称“控楚连黔,地拥摩围之险;抚苗绥汉,江翻溪洞之涛。

”扼渝东南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1934年5月8日,贺龙率领红三军攻占彭水县城,10日抢渡乌江天险,前往黄家坝休整后,进入沿河县,在酉阳南腰界创建革命根据地;1949年11月中旬,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二野突破宋希濂布设的“乌江天堑防线”进军重庆,解放四川,解放大西南。

彭水历史悠久,文化独特。

彭水有巴渝最古老的天然盐泉——飞水井,早在巴人尚未立国以前,郁山盐就远销楚国、武陵、夜郎等地。

彭水也是最早开采丹砂的地方,产生了我国最早的女实业家巴寡清,秦始皇还为她筑“女怀清台”。

彭水是世界上3000年以前唯一同时产盐又产丹的地方,“盐丹文化”独一无二。

这里盛产盐丹,又有郁江、乌江水运之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历来为朝廷所倚重。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在今郁山镇设涪陵县,汉建安初年置涪陵郡。

564年北周武帝改置奉州,10年改为黔州。

593年隋文帝置彭水县。

733年唐朝分江南道设黔中道,黔州仍置,彭水县城成为道、州、县三级治所地,彭水为今渝、黔、湘、鄂、桂结合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央政权对西南边陲中部约30万平方公里地区内少数民族实行羁縻统治的据点。

1288年宋朝升黔州为绍庆府,明洪武初才废置。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彭水至今仍是黔江,酉阳、秀山等乌江流域区县到重庆的必经之地,也是重庆市区到东南沿海地区陆路最便捷的通道。

全县幅员面积3903平方公里,人口66万人,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以上,是重庆市唯一以苗族居多的自治县,有“乌江苗都”之称。

彭水旅游资源丰富,也是彭水最具潜力的资源,涵盖6大类型、43个品种资源单体达798个,居渝东南各区县首位。

以郁山盐丹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和以乌江“百里画廊”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最为典型。

彭水属于大武陵山地区,乌江南来,武陵东来,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溶洞遍布山水相映,植被良好,风光秀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彭水两届县委的建立和革命活动1929年2月,中共四川临时省委贯彻“六大”会议精神,制定《关于农村斗争战术的指示》。

1929年9月,国民革命军二十军五师进驻彭水、黔江。

在省临委和省军委的指示下,“军支”与中共彭水特支取得了联系,军运工作迅速开展起来。

省临委再次派遣霍恂来彭水之后,又指派中共四川省临委委员向希平及王柱臣到彭水具体协助和领导彭水的军运和武装起义。

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中共彭水特支请示省临委同意,于1930年初成立了中共彭水县第一届县委会,直属省临委领导。

中共彭水县第一届委员会成员是:县委书记向希平、军委书记霍恂、县委常委王柱臣、组织委员刘伯容、宣传委员孙瑞华。

全县共有党员88人,其中知识分子35人,农民30人,工人18人,其它5人。

县委成立后,即与驻军军支负责人交换了工作进展情况,并制定了武装起义的初步方案。

为慎重起见,军支方面派吴敌(军支成员、黔江驻军副团长),彭水地方党组织派霍恂、冉隆华到重庆向省临委、省军委汇报。

省军委书记李鸣珂作了详细周密的指示。

根据省临委、省军委的指示,军支和彭水县委召开了联席会议。

会议决定,武装起义总指挥霍恂、副总指挥孙瑞华。

军支负责驻军的调配和内应;霍恂、刘伯容负责工农武装的组织;向希平、孙瑞华负责策动地方武装。

1930年3月30日晨,收编匪部王卓之诱杀了霍恂、孙瑞华、向希平三位同志,制造了震动彭水的“三·三O”惨案,之后,军支成员吴敌在返回黔江的当日被枪杀牺牲。

刘伯容、邹隐樵、庹易之等逃离县城转移到农村。

彭水武装起义告于失败。

四月上旬,县内大多数中共党员陆续集中到普子马家营一带,刘伯容、邹隐樵、庹易之、陈信之、李大林、冉隆华、王仲和、陈知宇等商议,决定一边派人向上级联系请示,一边建立新一届县委。

五月,彭水第二届县委会建立,刘伯容任县委书记。

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一、清理组织,重新和省委取得联系,报告彭水武装起义失败的经过、原因及经验教训;二、派人前往丰都联络四川二路红军,以策应彭水的革命斗争;三、积极发动地方民团武装和联英会,把向成杰部赶出彭水;四、确定以太原、马武为中心,建立革命根据地,争取与涪、丰、石、鄂西苏区连成一片。

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初,中共彭水地方党组织发动和领导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前后持续八年,这些斗争由于处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加之干部和群众缺乏斗争经验,大多失败了。

但是,这些革命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军阀、地方反动势力的反动统治,表现了中共彭水地方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前仆后继、不怕牺牲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中共彭水地方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红三军在彭水的斗争民国23年(1934)5月7日,贺龙、关向应、夏曦带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000余人,从黔江水车坪出发,经桐木溪、青蒲垭到桑柘坪,将县政府派去催收粮赋的张其俊和乡长窦敬之处决。

当夜三更,冒雨出发,在猪头箐、大堰塘、三肩坡等地打败国民政府军的阻截,次日上午九时,抵彭水县城。

敌驻军鲜少华营从统境关败退,全营被歼,俘敌近400人,营长鲜少华以木梯渡江时死亡。

县长何本根慌忙中带卫队渡郁江逃跑。

红三军入城后,司令部设在天主教堂,将何本根家财产分给穷人,打开监狱,释放受害群众,接受商会慰劳,印发传单。

根据4月14日十字路鄂西中央分局会议的决议,攻占彭水后,即向黔江、酉阳、秀山方面游击,把川东与鄂西连成一片,但夏曦(中央代表)认为,彭水背山面水,易攻难守,于是决定转入贵州,开辟黔东根据地。

县城失守后,刘湘非常惊恐,忙调川军第二、第三师、直属第二旅和保安团,从三面包围彭水,企图将红三军扼杀在川黔边境。

10日,红三军从南渡沱渡过乌江,到黄家坝休整。

将征收局长王泽、财政局长童雨时、团务局长宁连城、督练长许维新、乡长龚泽高押走。

14日,从黄家坝出发,经鸡公岭、凉风垭山口,进入贵州省沿河县。

抗战时期彭水积极开展抵制日货和抗日宣传1934年5月,由贺龙、关向应、夏曦率领的红三军经黔江到彭水,沿途播撒抗日和革命火种,提升了彭水人民的抗日斗争激情。

1936年11月,县内开始抵制日货。

1937年7月“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彭水成立“隶清仇货委员会”,查禁日货。

至此,县内无日货及日货经营商人。

8月成立“抗敌后援分会”,进一步在全县宣传抵制日货和捐款支援前线抗日。

10月,县立女子小学及汉葭镇第一小学开展“一分捐”活动,师生除在广场集会宣传募捐外,还走遍县城大街小巷,共捐得银圆261.02元,交送前线作伤兵被服之用。

1938年春,华北学生抗日宣传队抵彭水。

接着“四川省动员委员会”也派员到彭水协助宣传工作。

当时县内各地学校皆组织了宣传队,逢场天即上街演讲、演出、办壁报、举行宣誓、组织国事报告等各种宣传活动。

从此县内抗日宣传如火如荼。

1938年10月,县政府修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立于县城十字街西。

为了使民众不忘国耻,坚决树立收复失地的决心和信心,1943年12月,将彭水县城14条主街更名为沦陷区地名,如天津路、太原路、大同路、南京路、杭州路、苏州路、凇沪路、辽宁路、吉林路、济南路、青岛路、北平路、芦宛路、沈阳路等。

彭水抗战时期彭水积极预防日军空袭为了防止日机空袭,1938年1月,彭水被划入重庆防空司令部管辖范围。

2月,彭水在县城高家台设立防空哨,并配德国望远镜一架。

5月彭水县防空哨奉命改为“四川第二十三监视哨”。

7月,彭水成立防空支会,在全县宣传防空知识,并组建消防队、救护队。

每日凌晨必集合训练,从无间断。

10月扩充组织,将“监视哨”改为“四川省第四十四防空队”,同时设汉葭镇监视直属部队,负责县城防空监视工作,以大铁钟长短缓急不同的敲击声音,作为报告敌机“空袭警报”、“紧急警报”或“解除警报”的信号。

同时,在县内郁山镇、保家楼、桑柘坪、龙门峡、黄家坝、弹子岍(今下岩西)、张家坝(今龙射镇)、普子镇等九地设立防空监视班,每班配监视员10名,八倍望远镜一架。

11月,彭水县政府成立专门防空机构“防护团”,团长由县长兼任,副团长由四川省防空协会委任,下设总干事、副总干事。

组建低空防御部队步枪高射组(保安步枪高射组、国民兵团自卫队步枪高射组)、警备班、报警班、抢救班、救护班、消防班、消毒班、配给班、工务班、避难班、挖埋班、交通班、灯火班,成员达257人。

此后各乡镇相继成立“防护分团”,设分团长1人,由乡镇长担任。

副分团长1-2人,由乡镇中心校长或保长兼任。

为了加强防空工作,1939年9月,彭水县成立了与防护团并列的机构“县空袭紧急救济联合办事处”,主任委员由县长兼任,副主任委员由县政府成员兼任,下设总干事、总务组、抚济组、稽核组、救护组、调查组、医疗组,成员达28人。

并创办哨兵训练班,经培训的38人全部分配到各监视所服务。

1942年7月,彭水县城汉葭镇开始修建防空洞,至1943年完工,共用去资金2960元,在无力修建防空洞的其他乡镇,则依靠山区自然地形地物作隐蔽掩体,同时,每家每户都准备好沙袋水桶等防空器材。

这样,全民防空格局在全县基本形成。

抗战时期彭水全力搞好军运工作彭水城位于川湘公路上,又处于乌郁两江汇合处,抗战时期是川渝等后方抗日部队及军需物资出川的必经通道,路经彭水的军运特别频繁紧忙。

1935年秋,彭水县成立“军运夫车船舶代办所”,专办征集民夫与车船事宜。

同年11月起两次奉命征调民工33000人修筑开工建设的“川湘公路”(今国道319线)。

1938年1-3月,中央军校第十三、十四两期学员过境,彭水县政府采购大米300石,招募民夫1000余人,木船10余只参与接送。

5-6月,二十一军和三十六军过境出川抗日,彭水县招募民夫700余人,木船30余只运送军需物资。

1939年4-5月,湖北警卫总队自鄂转渝。

军委会战干第一团自湖南到綦江以及八十八军出川赴湘,三次路经彭水时,由彭水县共招募民夫800余人,木船20余只运送。

加之其他差务,1942年总征用劳工达24200人,占当年总人口的8.5%。

1938年6月,彭水县奉命征集骡马,经两次到区乡艰难征集到5匹,送至时驻湖南的军委会后方勤务部第二十五兵站分监部。

据《彭水县志》(1998年4月版)记载,仅1939年-1942年三年间,我县由“抗敌后援分会”为过境出川抗日部队征集的军粮就达11000石,木船120只,先后组成20000人的民夫运输队,日夜兼程为湘鄂抗日前线运送物资(10)。

此外征派到秀山修飞机场4500人,运川盐到湘鄂的民夫3600人,因抗战需要,为战时迁入或设在彭水的各军需工厂的工人15000人。

这类数据资料,因时间年代久远,更因1949年冬国民党军溃败纵火,彭水档案被烧而统计不全,但仅据可查到的档案资料统计,抗战时期彭水县为抗战共征用各类劳工34606人。

彭水三届特支的建立和革命活动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彭水一批渴望知识、向往自由和民主的青年学生,相继到重庆求学。

时值“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新文化运动”之风吹入重庆,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迅速传播。

恽代英、肖楚女、杨阐公、吴玉章等共产党人以办学、任教为公开身份,在重庆各校宣传马列主义,发展革命力量。

在川东师范、中法大学、中山中学和西南美专等校读书的彭济明、刘伯容、王仲和、庹易之等,受到革命的启蒙教育,初步接受了社会主义的进步思想,并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实际斗争,提高了思想认识,增长了才干。

他们靠近党的组织,要求进步。

1923年彭济民在川东师范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转中共党员,刘伯容、庹易之、张启良等也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成为彭水最早的一批中共党员。

同时期,还有一些青年学生参加了基本上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核心成员的重庆莲花池国民党左派组织的省党部。

1925年春,彭济民由党组织派遗回彭水,即应聘于县立城南小学附设师范班任课,并兼任茶园乡教育委员。

当时彭水教育极为落后,除县城的城南、城北小学是公立学校外,全县乡村没有一所公立小学,穷苦百姓子女连为数不多的私立小学也上不起,丧失了上学读书的权利。

彭济民向县府和教育局长提出“当前新文化运动在全国兴起,教育革新势在必行”,在列举了茶园乡教育文化落后的状况后建议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农村,逐步改各乡的私立小学为公立学校。

彭济民身体力行,率先力争以茶园乡的部分地方税收兴办了茶园乡小学,将招收的学生以年龄大小和原有基础编班,按新课程教学,全县农村第一所公立小学由此产生。

1925年夏,遵照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彭水地方党建立了第一个党小组,彭济民担任组长。

党小组成员利用在学校工作的合法身份在进步师生中开展党的工作,宣传马列主义,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员。

在这期间,先后吸收了龚贯之、王仲和、王光容、王秩臣、钱昌仁、李光全、李大林③、黄岚、王光惠、黄伟、陈信知、张耀光、艾定九等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党的组织的扩大,各校先后建立了党的支部,支部下建立党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