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简介
吕爱平教授情况简介

合作导师吕爱平一.简介吕爱平,教授,男,1963年7月生于江西。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高校中医内科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3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先后在美国Ohio StateUniversity、瑞典LundUniversity和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
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临床基础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
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先后在国际中医药学术大会做特邀报告20余次。
主要科研成果:长期致力于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机制研究和疾病证候分类科学基础研究。
重点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中医证候分类的方法、证候分类的生物学基础、证候分类与药物疗效的关系以及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机理。
在国际国内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7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
主持的在研项目主要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两项突出成果:1、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医证候分类科学基础:从中医症状和症状组合的角度,初步阐明了中医药治疗RA疗效与证候分类的关系以及中医证候分类的代谢组学和基因组学基础;同时利用中医证候理论,初步证明了生物医学治疗方案治疗RA的疗效与中医证候分类的关系,并创新发现RA关节损伤与血小板、IgA 的关联关系。
相关论文发表在JACM (2009),Analysts (2008),Am J Chin Med (2008), Complem Ther Med (2008),J Clin Rheumatol (2007), Clin Chemica Acta(2006), Immunol Invest (2007),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3, 2005, 200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07),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07)等期刊。
主讲教授简介

全国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师研修班主讲教授简介课程1:电力电子技术王兆安 1945年生。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5—1970年在西安交通大学工业企业电气化自动化专业学习;1970—1979年任西安电力整流器厂技术员;1979年—198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1989年在日本大阪大学电气工学科访问研究并获工学博士学位,1989年回校任教。
1992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1997—2005年任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现兼任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源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IEEE高级会员。
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和工业自动化技术。
主编的教材《电力电子技术(第4版)》获2002年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所负责的西安交通大学“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在2003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
近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排名2项第1,1项第2)。
承担国家级项目多项,科研获奖多项。
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手册、译著8部。
刘进军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2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系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7年3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随即留校任教。
1999年12月至2002年2月,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电力电子系统研究中心做博士后访问研究。
2002年8月晋升教授。
2003年6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兼任国际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电力电子学会执委会委员、学报副编辑,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电源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深圳大学建筑学教授简介

深圳大学建筑学教授简介希望对考研的有所帮助:覃力教授出生年月:1957.1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最后学位获得单位:天津大学专业:建筑学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重点学科带头人1998年调入深圳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现任本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教育与职业实践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兼职教授,《新建筑》杂志编委。
曾先后两次赴日本作为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员,98年3月调至北京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院,任副总建筑师。
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研基金和博士点基金在内的9项纵向科研项目和3项横向科研项目。
主持或参加30余项各种工程项目。
独立撰写或与他人合作出版了专著6部、译著2部。
其中《中国古亭》和《中国的城》2部专著在台湾和大陆两地出版,并多次再版重印,受到广泛称誉。
在专业学术刊物上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多篇论文获建筑学会的优秀学术奖。
研究课题:国内外住宅综合比较研究教委留学回国启动基金,经费3万元,1994~1996,主持人。
聚落变迁模式及其现代指导性变迁计划研究教委博士点基金,经费3万元,1995~1997,第三名。
新世纪住宅小区公建与配套设施的功能发展趋向研究,教委博士点基金,经费3万元,1996~1999,第二名。
中日高层建筑综合比较研究广东省高校重点扶持学科基金,经费6万元,1999~2002,主持人。
建筑设计观念在新技术影响下的发展趋向研究深圳大学科研基金,经费4万元,2000~2001,主持人。
主要论著:《世界建筑师的思想与作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2,译著/第一名。
《国外交通建筑》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第一名。
《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台湾合作版,1999年计划出版,独著。
《楼阁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与台湾合作版,1999年计划出版,第一名。
各专家、教授的简介

华西体检中心教授王凌元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5级,大校军衔。
1969年入伍,历任二军大外训系参谋,长海医院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教授。
1995年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副院长;1998年任长征医院副院长;2001年任长海医院副院长。
1996年授予大校军衔。
发表论文20余篇,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被上海市授予“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优秀组织者”荣誉称号。
荣立三等功1次。
现任长海医院华西诊疗中心主任。
崔若兰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肾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3级。
1951年入伍,同年参加抗美援朝。
1958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
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多年,擅长疑难杂症的诊治。
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肾病学会委员、全军肾病学会常委、《中国内科年鉴》副主编等职。
发表论文20余篇,主审、参编专著10部。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
授于上海市“拥政爱民模范”荣誉称号。
荣立三等功1次。
郑茂荣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3级。
1951年入伍,从事皮肤病诊治和教学40多年。
曾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军队皮肤病专业组组长、主任委员,军队皮肤病专业委员会顾问等。
担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学杂志》等杂志编委。
主编《遗传性皮肤疾病》、《银屑病》、《英汉皮肤病学词汇》、《皮肤科外用药指南》等专著;参编专著10余部。
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沙金燕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4级。
1961年入伍,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妇产医学、优生优育、高危妊娠救治有深入研究。
曾任全军妇产优生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妇产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围产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赵学勇教授工作简介

赵学勇教授工作简介赵学勇,男,1953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三十八年间,他始终坚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教书育人中追求“勤奋、务实、求新、奉献”的理念,业绩突出。
(一)爱岗敬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赵学勇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科研,他认为自己的专业特点本身就与中国现当代思想史、文化史、革命史、爱国教育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视这一专业为自己的生命,因此长期不懈地学习理论(包括政治理论),在教书育人中始终以“先进文化”为引导,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融入爱国主义思想,无论是本科生教育还是研究生培养,都把爱国主义与对“中国国情”的认识灌输其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他爱岗敬业,治学严谨,辛勤耕耘,以教书育人为神圣职责,始终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
在教学科研中,赵学勇教授具有很强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兰州大学工作期间,他所带领的教学团队曾获得兰州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甘肃省本科生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甘肃省研究生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2000年,带领该学科点申报获批西部地区第一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点。
2005年,赵学勇教授被引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作为博士点负责人,他努力提升本点学术水平,积极带领团队申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12),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013年)。
他爱岗敬业、师德高尚、业绩突出,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9年),陕西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
在校年度考核中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
(二)传道授业,深受学生和同行好评长期以来,赵学勇教授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积极承担多种教学任务。
他为本科生讲授专业基础课《中国当代文学史》;为博士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重要问题及现象研究》等;为硕士生开设《中国现当代小说史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研究》等课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师简介教授范如国,男,1965年10月出生,湖北潜江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1985年至1989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应用数学专业本科;1993年至1995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工学硕士;1996年至1999年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博士。
1989年7月参加工作,现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复杂性管理、管理博弈、房地产投资与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管理等研究。
方德斌,男,1976年5月出生,安徽舒城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系统工程博士。
1994年至1998年在原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水利工程施工专业攻读学士学位,1998年至2001年武汉大学水电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武汉大学系统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现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决对策理论及应用、项目评价理论与应用、电力市场管理。
黄本笑,男,1955年出生,湖北黄冈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研究生学历,学士学位。
1978年至1982年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习;1984年至1985年南开大学社会调查方法研究班学习。
1974年参加工作。
现任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从事项目管理和投融资战略研究。
李健,男,1949年1月出生,安徽蒙城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研究生学历,工学硕士。
1982年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1987年公派苏联顿涅茨工业大学留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主要研究领域为制造工程和管理工程。
柳瑞禹,男,1957年4月出生,山东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
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
1982年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本科毕业,1989年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毕业,2003年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博士毕业。
1975年参加工作。
现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项目管理、投融资管理、系统安全与优化等研究。
黄荣怀 教授 简介

黄荣怀教授简介
>
黄荣怀,男,1965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于湖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长,知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黄荣怀教授一直积极地探索如何通过开发新的工具和创造性地利用新方法来促进人类学习,特别在协作学习及其支持软件方面富有卓见。
自1988年以来,他从事了长达8年的数学课程的教学和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后转入教育技术的学习和研究。
从1997年开始,黄荣怀教授一直从事教育技术和知识工程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完成和在研项目30多项,包括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863“计划课题和其他各部委资助的课题,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20余本。
黄荣怀教授经常在教育技术、e-Learning 、教师教育、学习科学等相关的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游戏软件分会青少年保护与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信息化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专家组组长,《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中国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和期刊的编委。
他曾任第六届、第八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程序委员会联席主席、第十四届国际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现任第十届计算机及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老师简介

四川大学法学院教师(高级职称)简介(部分)左卫民:教授,法学博士,诉讼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1年至1988年,1995年至1999年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先后获法学学士、法学硕士及法学博士学位。
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首批入选教育部人文社科“跨世纪优秀人才”;2000年获教育部首届“青年教师奖”;200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入选人事部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曾为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德国马普所访问学者。
承担过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独立或合作出版了《价值与结构:刑事程序的双重分析》等著作多部、在《法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文章逾百篇,其中3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或转摘。
现为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四川大学中国司法改革研究中心(前西南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法学会理事、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等职王建平:教授,在读博士,民商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1979年9月吉林大学法律系读本科,1983年9月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民法学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7月至今在四川大学法学院任教;1993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晋升教授。
1997年8月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法学院、1998年1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主讲本科生《民法学》、《证券法》等课程,研究生《民法总论》、《物权法》、《罗马法》、《公司法》、《证券法》等课程。
专著《减轻自然灾害的法律问题研究》、《民法学》、《案例教学法及案例教材的研究》、《民法学教材建设研究》等获省部级或校内优秀成果奖;1996年10月至1999年10月承担国家教委“九五”规划项目《民法方法论研究》,1998年5月至2001年5月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上市公司比较研究》,以及2002年6月至2003年12月国家社科基金《证券交易中民事责任问题研究》等项目主持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师大教授简介
赵永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管理、教育均衡发展监测预警、教育经济与财政。
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在研省级课题2项。
出版著作2部,在《教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复旦教育论坛》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2篇。
多次参与《教育蓝皮书:江西省基础教育发展报告》调研与撰写工作,被聘为南昌市教育督导评估专家。
主要讲授《中小学课堂教学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外国教育改革专题研究》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
获江西省第十五批和第十六批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省第十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学校“三育人”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孙菊如,江西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课程与教学论(思政)、学科教学(思政)硕士生导师。
兼任江西省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成员,江西省教师资格证面试考官。
教育部国培专家库专家,受邀在全国各地讲授《新课程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新思考》,《高校教师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
徐永文,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书院研究会理事、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
书院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西省陈鹤琴思想专业学会副会长。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等10余项省级课题,出版学术著作2部,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西南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获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1次,3篇调研报告获省委主要领导批示。
曾水兵,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系主任,基础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毕业,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兼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江西省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先后承担完成多项江西教育厅委托有关基础教育调研项目。
发表论文等四十余篇。
成果获得第五届“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江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西省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
张丽,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江西师大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规、学校组织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国家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江西省社会科学重点项目1项、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参与国家课题、省级课题等多项。
多次荣获省级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作为副主编或主要参与者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