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的认识。
④可知论:在人类面前 不存在不能认识的物
• 2.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 验论的根本对立。
3.辩证唯物论能动反映 论和旧唯物论消极反映 论的根本对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案例讨论:结合案例说明理性认识与非理性认识 的关系及作用。
• 案例点评:理性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主要因素,并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知性的意识,包括人的理智、思维和逻辑等因素。理性 因素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主要构成因素。人们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非理性认识主要有两类:一是在人知、情、意三大类意识要 素中,知属于理性因素,而情和意,即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 信仰、习惯、本能等,属于非理性因素。二是人的认识过程中不能被逻辑思 维的概念所包含的主体心理形式,如幻想、想像、猜测、顿悟、直觉、灵感 等,它们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等特点。
• 第二天,胡商又登门来商议购买这块石板,农夫开价要一斗黄金或一 升珠宝才肯出卖。虽然胡商没有想到农夫会如此抬高价格,但他还是 答应了,只是要回去筹措这笔钱。胡商走后,农夫非常高兴,终于要 发大财了。他赶紧把石板从院子抬进了屋里,点起灯盏连夜清洗石板 上的泥迹油污,并且很起劲地用沙石把石板打磨得非常光溜。他考虑 等明天胡商来时,可以将这块打磨一新的石板的价钱再抬高一倍。
• 案例讨论:沈括和苏东坡所犯的错误说明 了什么哲学道理?
• 案例点评:本案例通过沈括和苏东坡前后认识的不同,说 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强调了从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 的重要性。间接经验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直接经验是 认识的“源”,而间接经验只是“流”。辩证唯物主义认 为,所谓实践,是指人类有目的地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 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 实践中来,是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实践中同外界事 物接触而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毛泽东曾指出说: “什么是知识?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 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 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 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这也就 是说,一切知识、理论都是根源于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件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每一次循环都有新内容、新发展。
牛顿:光是 “粒子”。
惠更斯: 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 有粒子性,又有 波动性。
光的本性之争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 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 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 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 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注重调查研究,透过现象看 本质。
第二,避免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 经验主义———“ 经验论” ▪ 教条主义———“ 唯理论”
▪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 性的重要性。
结绳记事
③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 近山识鸟音。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首先、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其次、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 文章。当日,新华社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 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本章共有四节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第二节.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三节.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本节重点: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

第一节认识的发生和本质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二.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三•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价值展开:一.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 在认识问题上要划清三个界限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界限第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第三.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反映论的界限。

2.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相互关系①主体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体的属性和形式。

②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并且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

客体的属性与形式。

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厂相互区别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Y-相互联结3.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反映的基本特征是:第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坚持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第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在实践基础上坚持反映与创造的统一结论:主体认识客体就是主体通过一定的手段从客体中获取信息,并经过加工、改造,即信息变换,使之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具有同构异质关系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二.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1.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2.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认识能够使实践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预见性。

其次,认识为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效提供了价值标准。

再次,在具体实践中,人们的认识水平制约着实践水平,制约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最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活动顺利进行,错误的认识导致实践活动的失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PPT课件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
39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一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主张 感觉、思想派生物质,从主观到客观。 这是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30
2、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
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认 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 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 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 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 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
.
43
康德
康德的“不可知论”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
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
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
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
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
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
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
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

马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哲: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人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marxist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环节: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实践目的:实践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

实践方案: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的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步骤)2、实践主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活动过程在主体的自觉意识支配下,既能动地变革着客观世界,也能动地改造着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马哲章节总结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哲章节总结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1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概念: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人)与客体(对象)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工具)发生相互作用。

主体与客体关系: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放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相互作用:1确立实践的目的和实践方案。

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方案实际的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作用表现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

意识依赖于实践,离开时间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实践的基础,决不意味着认识无足轻重。

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行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引入了实践的观点,科学的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其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反应与被反映之间的关系。

反映的特点:1摹写性2创造性。

人不仅能反映现象,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在,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能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三、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一)从实践到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理性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

马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哲-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认识的本质和基础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认识的两个阶段:实践到认识, 1.认识的两个阶段:实践到认识,认识 认识的两个阶段 再到实践 2.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认识的两个阶段:实践到认识, 1.认识的两个阶段:实践到认识,认识再到实践 认识的两个阶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2.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⑴认识过程是不断反复的 ⑵认识过程是无限发展的 对事物的认识为什么要经历多次反复? 对事物的认识为什么要经历多次反复? ⑶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 认识发展是 无限的 , 来说, 对 整个客观世界 来说 , 客观条件的限制。 的限制。 认识始终受着主观条件和认识2 认识2 实践 、 认识 、 再实践 、 表现为 实践、 认识、再实践、 再认识 的无限 认识1 认识实践、认识、再实践、 1 循环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循环过程 , 而每一循环都使认识获得深化和 事物是复杂的, 、认识能力以及 事物是复杂的 , 本质的暴露有一个 知识水平、 知识水平 这种形式, 拓广。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拓广。 ,并且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历而实 过程, 过程 实践3 实践 立场、观点、方法…… 立场、观点、方法……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3 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 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无限”发展? 为什么“无限”发展? 实践2 实践2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实践1 实践客观世界及其发展都是无限的。 1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都是无限的 ——客观世界及其发展都是无限的。

马哲第二章

马哲第二章

A.认识路线上的对立
B.认识理论上的对立
C.认识机制上的对立
D.认识方式上的对立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唯理论与经验论对立的实质。
【解析】唯理论只承认理性认识的可靠性,否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与经验论相对。
光唯理论就有唯物主义(如斯宾诺莎)与唯心主义(如笛卡儿)之分,所以它们的对立不是
认识路线的对立。它们都是一种成熟的理论,它们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认识理论的对立,不单
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指导作用。
【解析】考生要注意理解题干句子的关键修饰成分:“先导”一词只是表面认识对实践能动的
指导性而非决定性作用。“在实践基础上”,这表明理论创新是有基础的,并没有忽视实践基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劳动分工的理解。
【解析】人的职业是由劳动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区别以及人的才能本质上是后天实践的产
物。按一般常识就知道,人的才能肯定是与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联的;分工是社会生产力的
结果,人的才能不是由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C 项的说法很有迷惑性,一方面,这种说法与
A.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B.它能够指导实践和检验认识
C.它能够扬弃抽象的观念
D.它是认识过程的结束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解析】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这次飞跃是对实践的指导、对认识的
检验、丰富与发展。A 项太笼统,没说明原因;C 项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D 项说法不准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 页
实践的需要产生了认识 * 建房造屋-建筑学 *探索宇宙-天文学
* 丈量田亩-数学
*基因工程-生命科学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 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 究。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 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理理性性认认识识是的人含们义在感性认识的
基础上,通过头脑的思维活动得到 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 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
水果
理性认识的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 否定的思维形式。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 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实践中介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是唯 物主义和辩 证法的高度 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摹 写与创造的统一
认识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认识的客 观性
认识具有创造性 ❖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
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哥白尼
第谷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 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 识课题,使认识 断向前发展。
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
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 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 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不管它多么
漂亮,不会为人所承认;没有以有分量的理 论作基础的实践一定会遭到失败.

----门捷列夫
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
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是反映论。唯 心主义的认识论是先验论,主张“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论是 反映论,主张“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 路线。
没有被反映者, 就不能有反映。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实践论,它 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及作为感官延伸物的各种工具获得的对事物的现象或 外部联系的认识,它的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 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形象性。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感官 而引起的一种最简 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的综合反映。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 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 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列宁《列宁全集》第55
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什么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感官以
书上寻找,而应该在实践中以实践为基础
理论中去找.
----伽利略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成功说明改革开放的理论是正确的.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中国靠近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处, 是个地震活动较频繁的国家。从古代起, 中国人就对地震这种自然现象进行不懈 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们得 到这些认识后,用于预测地震的发生, 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其中,我们研 究地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震,避震。
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 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实践工具
二是作为人的感观和大脑延伸、 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语言工具
民族语言
世界语言
柴门霍夫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包含着三种基本 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 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 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 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 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先验论:“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两个缺陷: (1)它脱离社会实践,离开人的社会性和人的历史发展去考察人的认识; (2)它不懂得辩证法,没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