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围。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肺结节评估四大指南比较分析

二、肺结节的处理方法
1、观察与随访: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的结节,通常采取观察和随访的方法。每 3-6个月进行一次CT检查,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
2、抗生素治疗:对于感染性肺结节,可以使用抗生素治疗。
3、手术切除:对于恶性肺结节,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结节的大 小、位置、侵犯范围等因素,可以选择肺叶切除、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等。
2.3注意事项
指南1强调对肺结节的动态观察和评估。建议在发现肺结节后,定期进行CT检 查,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确诊和治疗。同时,对于高 风险人群,如长期吸烟、家族史等,应加强筛查力度,提高检出率。
3、指南2
3.1概述
指南2是由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发布的《肺结节评估和管理指南》。该 指南建议对于直径大于6毫米的肺结节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 影像学检查和组织活检等。
4.2诊断标准
指南3同样采用影像学和病理学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对于疑似肺癌的患者, 首先进行胸部CT检查,发现异常结节后进行病理学检查,如支气管镜检、CT引 导下细针穿刺等,确诊为肺癌后制定相应治疗方案。
4.3注意事项
指南3强调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监测。建议在筛查过程中,结合血清肿瘤标志 物、痰液检查等手段,提高检出率。同时,对于筛查出的肺结节,应定期进行 CT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确诊和治疗。
3.2诊断标准
指南2同样采用影像学和病理学结合的方式进行诊断。对于直径大于6毫米的肺 结节,CT表现为部分实性或磨玻璃密度,并且病理学检查发现恶性细胞即可确 诊为肺癌。同时,指南2还强调对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如癌胚抗原(CEA)、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2018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临床解读

胸部CT
• 可提供更多关于肺结节位置、大小、形态、 密度、边缘及内部特征等
• 推荐用于肺结节的影像学评估。
薄层胸部 CT
• 薄层(≤1mm层厚)CT可更好地评价肺结节 的形态特征。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肿瘤标志物
小细胞肺癌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Pro-GRP)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恶性概率的评估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直径8-30mm实性肺结节 的临床管理流程
直径8~30 mm实性肺结节 评估和处理的参考因素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直径≤8 mm实性肺结节 的临床管理流程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特异度分别为98%和58%。
诊断恶性肺结节的敏 感度为72%~94%。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非手术活检-气管镜检查
常规气管镜
• 刷检、活检、TBLB、BALF→细胞学、组织学诊断
自荧光气管镜
• 显著提高不典型增生或早期肺癌的检出率
EBUS-TBLB
• 提高外周肺结节活检阳性率(≤20mm外周病灶,敏感性23%→71%)
肺癌
腺癌
癌胚抗原(CEA)
鳞癌
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有待提高!
细胞角蛋白片段 19(CYFRA21-1)
鳞状细胞癌抗原 (SCC)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功能显像
PET-CT
动态增强 CT扫描
适用于实性成分>8 mm的肺结节,有助 于鉴别良恶性。
CT扫描显示增强>15 HU时, 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和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w 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w 3 cm 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 •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 •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微小结节可在基层医院管理;小结节可在有诊治经验的医院,如中国肺癌防治联盟肺结节诊治分中心管理;10~30 mm的肺结节则应尽早请有经验的专家诊治。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影像学诊断及进一步策略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影像学诊断及进一步策略肺结节是指在肺部出现的直径小于3厘米、密度均匀的圆形或近圆形病变。
由于肺结节的广泛存在以及其中一部分可能与肺癌相关,对于临床医师来说,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及进一步策略的制定非常关键。
本文将介绍中国专家共识对于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进一步策略的建议。
根据共识,下面将从肺结节的病理学特性、影像学表现和评估指标以及进一步策略等方面作出阐述。
1. 肺结节的病理学特性肺结节的病理学特性对于影像学诊断至关重要。
根据中国专家的共识,肺结节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
良性肺结节包括肺血管性瘤、感染性肉芽肿等,而恶性肺结节则包括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癌等。
2. 影像学表现和评估指标影像学是肺结节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X线胸片、CT扫描、MRI以及PET-CT等。
中国专家共识中,对于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CT扫描,并根据结节的形态学特征、密度特征和增强表现等进行评估。
3. 进一步策略在影像学诊断完成后,进一步的策略制定非常重要。
根据中国专家的共识,进一步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临床评估: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和症状,进一步评估结节的恶性风险。
(2)影像学随访:对于直径小于6毫米、形态规则、密度均匀、无明显增强的结节,可以选择影像学随访,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
(3)组织学检查:对于高恶性风险结节或者随访过程中有进一步异常变化的结节,可以选择行经皮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切除,获取组织学确诊。
(4)分级评估:根据结节的恶性风险,可以对结节进行分级评估,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综上所述,中国专家共识对于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及进一步策略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可以帮助医师确定结节的性质,从而进一步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在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肺结节的诊治策略将进一步完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及应用指南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解读及应用指南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胸部疾病,它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肺组织中的小而圆形的病变。
肺结节的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里有显著增加,这主要归因于高分辨率胸部CT的广泛应用。
鉴于肺结节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挑战,中国专家制定了一份全面的专家共识和应用指南,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管理和处理肺结节患者。
一、病因与分类肺结节的形成是多因素导致的,包括感染、炎症、肺纤维化和肿瘤等。
根据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肺结节被分为良性和恶性结节。
常见的良性结节包括肺纤维瘤、肉芽肿、结核球和良性肿瘤等,而恶性结节则主要指肺癌。
在评估肺结节时,专家共识强调了良恶性鉴别的重要性。
二、肺结节的评估标准针对肺结节的评估,专家共识提出了一系列标准。
首先,结节的大小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较小的结节通常比较安全,而较大的结节则可能存在潜在风险。
其次,结节的形态特征,如边缘、密度和形状等也需要综合考虑。
另外,专家还建议通过PET-CT、病理活检和随访观察等手段来评估结节的恶性潜力。
三、肺结节的治疗方法专家共识对于治疗肺结节提出了明确的指导原则。
对于低危结节,如直径小于6mm的良性结节,常规随访观察即可。
而对于高危结节,包括直径超过8mm的结节以及边缘模糊、密度增高等不良特征的结节,则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查和治疗。
在治疗方法上,专家共识提到了放射治疗、手术切除和化疗等。
放射治疗通常适用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而手术切除则是治疗肺癌的首选方法。
化疗在一些晚期病例中可以考虑使用,但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确定。
四、应用指南的意义与展望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对于肺结节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可行的治疗方案,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然而,目前的专家共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未来,我们期望通过更多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不断优化肺结节的诊治策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的解读及应用指南为医务人员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和管理肺结节患者。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作者:————————————————————————————————日期:2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2015年首部"肺部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1]发表以后,各个国家与地区相继对肺结节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这些指南与共识的更新完善了肺结节的诊治与管理策略。
在此背景下,为了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在总结我国首部肺结节诊治共识[1]的经验和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广泛听取了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参考了"肺结节评估:亚洲临床实践指南"[2]及其他学科共识或指南[3,4,5,6,7]后,对原有共识进行了修订。
更新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细化了肺结节的分类,对肺结节、微小结节进行了精确的定义;定义了我国肺癌高危人群,推荐进行低剂量CT筛查;强调了肺结节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注重准时随访并观察肺结节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特征等,旨在提高我国各级医院医生对肺结节的诊治水平。
一、肺结节的定义和分类(一)肺结节的定义[1,2,3,4,5]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实性或亚实性肺部阴影,可为孤立性或多发性,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
孤立性肺结节多无明显症状,为边界清楚、密度增高、直径≤3 cm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软组织影。
多发性肺结节常表现为单一肺结节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结节,一般认为>10个的弥漫性肺结节多为恶性肿瘤转移或良性病变(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炎症性疾病)所致;局部病灶直径>3 cm者称为肺肿块,肺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不在本共识讨论的范围内。
(二)分类[1,2,3,4,5]1.数量分类:单个病灶定义为孤立性,2个及以上的病灶定义为多发性。
2.病灶大小分类:为便于更好地指导分级诊疗工作,对肺结节患者进行精准管理,特别将肺结节中直径<5 mm 者定义为微小结节,直径为5~10 mm者定义为小结节。
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指南

中国专家共识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指南肺结节是指肺部影像学上检测到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圆形或椭圆形影像结节。
肺结节可以是良性的,也可能是恶性的,因此对于肺结节的处理十分重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手术治疗成为一种有效的肺结节治疗方式。
中国专家经过研究和实践,达到了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肺结节手术治疗指南。
一、概述肺结节的手术治疗指南旨在规范肺结节手术治疗的标准和原则,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该指南基于中国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成果,经过反复讨论和修订而成。
二、适应症1. 直径超过3厘米的肺结节,无论其性质如何,均需考虑手术治疗。
2. 直径小于3厘米的肺结节,根据结节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和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三、术前准备1. 综合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2. 术前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心功能等,并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3. 定位浸润性肺结节的位置和范围,明确手术方式和术后处理方案。
四、手术治疗方式根据肺结节的性质和患者的整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
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1. 肺楔形切除术:适用于直径小于3厘米、表面光滑或部分凹陷的良性肺结节。
2. 胸腔镜手术:适用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位置适中的肺结节。
3. 开胸手术:适用于复杂肺结节、恶性肺结节或胸腔镜手术无法完成的情况。
五、术后处理1. 对于良性肺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析确定患者的后续治疗方案,包括随访观察、药物治疗等。
2. 对于恶性肺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析确定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
六、并发症及处理手术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出血、感染、肺不张等。
应加强术中观察,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肺功能。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七、随访观察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应进行定期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疗效。
随访内容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症状评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肺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丁香园呼吸频道11-07 09:58+关注转自:孙思庆博士「呼吸科无小事」本文对在 2018 年版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与四大指南(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 NCCN )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实践指南、美国胸科医师协会( ACCP)肺癌诊疗指南、 Fleischner 学会肺结节处理策略指南、肺结节的评估亚洲共识指南)所推荐的肺结节影像学策略进行比较。
对于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结节直径≤4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不需要进行随访,但应告知患者不随访的潜在好处和危害;(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果没有变化则转为常规年度检查;2.NCCN、 ACCP、Fleischner 协会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4~6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12 个月重新评估,如无变化,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2)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则在 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2. NCCN 协会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1 年后复查 CT;建议高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1 年半到2 年之间复查 2 次 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只是人群分类标准不同,ACCP 指南中把人群分为有、无肺癌危险因素,而 NCCN 和 Fleischner协会则根据危险因素的多少,更加详细的分为低风险人群和高风险人群。
4.Fleischner协会指南建议不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每年复查 CT,中、高危人群在 NCCN 指南基础上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 6~8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 6~12 个月之间随访,如未发生变化,则在18~24 个月之间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2)CT 检测实性结节 >8 mm 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3)存在一项或更多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最初的 3~6 个月之间随访,随后在 9~12 个月随访,如果没有变化,在 24 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转为常规年度检查。
(4)CT 检测实性结节≤ 8mm时,建议使用低剂量 CT 平扫技术。
2.NCCN 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在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次CT,建议高危人群 3 个月到半年之间、 9 个月到 1 年之间、 2 年复查3 次CT。
3.ACCP 指南处理方案与 NCCN 大致相同。
4.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半年到 1 年复查 CT,之后再考虑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CT。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半年到 1 年之间、 1 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2次CT,以后每年复查1 次CT;中、高危人群分别在第3 个月、半年、1年复查 3 次 CT,以后每年复查 1 次 CT。
结节直径≥8 mm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建议临床医生通过定性地使用临床判断和(或)定量地使用验证模型评估恶性肿瘤的预测概率;(2)恶性肿瘤的预测概率为低、中度(5%~65%)者:建议行功能成像,有条件者可考虑 PET-CT,以便更好地描述结节的特征。
(3)恶性肿瘤的预测概率为高度( >65%)者:视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功能成像,对于高度怀疑肿瘤者可考虑直接行 PET-CT],因其可同时进行手术前的预分期。
(4) 建议在3~6个月、9~12个月及18~24个月进行薄层、低剂量CT扫描。
2. NCCN 和可行动态增强ACCP 指南均建议在第3 个月、第CT、PET 和(或)活检。
9 个月、2年复查3 次CT,3.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 3 个月后复查 CT、 PET-CT 或活检。
4.亚洲共识指南建议低危人群 3 个月到半年之间、 9 个月到 1 年之间、 1年半到 2 年之间复查 3 次 CT,若肺结节较前增大,则建议外科活检;建议中危人群行 PET-CT 扫描,高度怀疑者可行外科活检,中低度怀疑者建议定期监测;建议高危人群行外科手术活检,若活检结果为阳性,建议手术切除。
对于磨玻璃和部分实性结节影像学随访策略的区别<5 mm 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在 6 个月随访胸部 CT,随后行胸部 CT 年度随访;2.NCCN、 Fleischner协会和 ACCP 指南均建议不需要随诊;3.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
≥ 5 mm孤立性纯磨玻璃结节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建议在 3 个月随访胸部 CT,随后行胸部 CT 年度随访;如果直径超过 10 mm,需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
2.NCCN 指南建议 3 个月、 1 年、 2 年、 3 年共复查 4 次 CT。
3.ACCP 指南与 NCCN 指南大致相同,但强调 3 个月内不需要复查 CT。
4.亚洲共识指南建议每年复查 1 次 CT,亚洲共识指南与 Fleischner 协会指南的区别在于亚洲共识要求连续3 年复查CT 后,如果结节无明显变化,仍需继续年度复查 CT,而 Fleischner 协会则建议 3 个月 -6 个月复查CT,确定病灶是否还存在,如果病灶不变或者实性成分维持在<6 mm,需每年复查CT,满 5 年。
孤立部分实性结节1.2018 版中国专家共识:(1)单个 mGGN 直径≤ 8 mm者:建议在 3、6、12 和 24 个月进行 CT 随访,无变化者随后转为常规年度随访。
(2)mGGN 直径 >8 mm 者:建议在 3 个月重复胸部 CT 检查,适当考虑经验性抗菌治疗。
(3)若结节持续存在,随后建议使用 PET-CT、非手术活检和(或)手术切除进一步评估。
(4)对于 6 mm 及以上实性成分的 mGGN,应考虑 3~6 个月行 CT 扫描随访来评估结节。
对于具有特别可疑形态(即分叶或囊性成分)、连续生长或实性成分 >8 mm 的 mGGN,建议采用 PET-CT、活检或切除术。
2.NCCN 指南建议结节稳定或实性成分 <5 mm 时, 3 个月、 1 年、 2 年、3 年复查4 次 CT;结节稳定或实性成分≥5 mm时,活检或手术切除。
3.ACCP 指南建议结节≤ 8 mm时,3 个月、 1 年、 2 年复查 3 次 CT,然后进行 1 年-3 年的年度随访。
建议结节 >8mm 时, 3 个月复查 1 次 CT,如果结节持续存在,需考虑PET、非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
如果结节发现时即 >15 mm,直接进行 PET,非手术活检或手术切除。
4.Fleischner 协会指南建议结节 >6 mm 时, 3 个月 -6 个月复查 CT,确定病灶是否还存在,如果病灶不变或者实性成分维持在<6 mm,需每年复查CT,满5年;结节≤6 mm时,无需常规随访。
5.亚洲共识指南建议结节≤ 8mm时, 3 个月、 1 年、 2 年复查 3 次 CT,然后每年复查 1 次 CT;建议结节 >8mm 时,3 个月复查 1 次 CT,可行抗炎治疗、手术或非手术方式活检,活检前可先行 PET-CT 检测。
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癌学组中国肺癌防治联盟专家组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18 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2018,41(10) :763-7712.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s.Chest, 2013, 143 (5 Suppl) :e93S-e120S.3.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Version4.2017)4.MacMahon H, Naidich DP, Goo JM, etal.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Incidental Pulmonary Nodules Detected on CT Images: From the Fleischner Society 2017. Radiology. 2017 Feb 23:161659.5.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心胸学组 .肺亚实性结节影像处理专家共识 .中华放射学杂志 , 2015, 49 (4) :254-258.]6.刘春全 , 崔永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外科 .肺结节评估四大指南比较分析 . 中国肺癌杂志 , 2017, 20(7): 490-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