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黄鹤楼》

合集下载

崔颢的黄鹤楼古诗全诗

崔颢的黄鹤楼古诗全诗

崔颢的黄鹤楼古诗全诗1. 哎呀呀,崔颢的《黄鹤楼》那可是经典中的经典啊!“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你想想,这画面感多强啊,就好像一位仙人飘然而去,只留下那巍峨的黄鹤楼矗立在那儿。

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的那个秘密基地,虽然小伙伴不在了,但它还在那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呀!2. 嘿,“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这说得太妙啦!这不就跟我们错过的那些美好时光一样嘛,一旦溜走了就再也回不来啦,多让人感慨啊!就好像那飘走的白云,悠悠千载,我们只能在心里怀念。

3. 哇塞,“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描写得多生动啊!感觉那汉阳的树木就在眼前,那鹦鹉洲上的芳草好像都能闻到香味呢。

这就好比我们去了一个特别美的地方,那景色让人陶醉,久久不能忘怀呀!4. 哎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可真是把思乡之情写绝了呀!就好像我们在外面漂泊久了,到了傍晚就特别想家,那江上的烟波就像我们心里的愁绪一样挥之不去。

你说是不是?5. 崔颢这首《黄鹤楼》啊,那真的是太厉害啦!每一句都那么有意境,“昔人已乘黄鹤去”,这不是让人感觉好像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嘛。

就像我们看的那些神话故事一样,充满了神奇和想象。

6. 你看“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多有画面感呀,空荡荡的黄鹤楼立在那里,好像在诉说着什么。

这跟我们看到一个古老的建筑,会去想象它曾经的故事不是很像吗?7. “白云千载空悠悠”,哇,这简直太有感觉了吧!那悠悠的白云,千年来一直飘着,这时间的跨度多大呀。

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也可以很精彩呀!8. “晴川历历汉阳树”,这描述得太细致啦!那一棵棵汉阳树清晰可见,就好像我们亲眼看到一样。

这就像我们回忆起小时候熟悉的街道,那些细节都历历在目呢。

9. “芳草萋萋鹦鹉洲”,这景色太美啦!那萋萋的芳草,让鹦鹉洲充满了生机。

就好像春天的花园,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心情大好。

10. 最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真的是太能引起共鸣啦!谁没有过那种思念家乡的时候呢?那江上的烟波就像我们心里的愁绪,怎么都散不去。

《黄鹤楼》古诗鉴赏

《黄鹤楼》古诗鉴赏

《黄鹤楼》古诗鉴赏《黄鹤楼》古诗鉴赏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古诗,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赏析一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古诗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古诗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黄鹤楼古诗黄鹤楼古诗一:《黄鹤楼》古诗介绍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位名叫费黄鹤楼古诗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是什么呢,大家想知道的话就来阅读了解一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黄鹤楼的古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黄鹤楼 / 登黄鹤楼唐代: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注释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

3.乘:驾。

4.去:离开。

5.空:只。

6.返:通返,返回。

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8.悠悠:飘荡的样子。

9.川:平原。

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4.乡关:故乡。

赏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

黄鹤楼翻译简短1.黄鹤楼翻译《黄鹤楼》作者: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黄鹤楼崔颢主旨:全诗写登楼所见所生的联想:从昔人仙去,江山胜景依旧而抒发世事茫茫,人事短促之感叹.甲,课文要点:写作背景:唐代诗人崔颢游宦到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有感而作.写景:描写了在黄鹤楼头俯视长江两岸所见景色.抒情:作者感叹仙人骑鹤,人去楼空,悠悠千载,於是抚今追昔,有世事沧桑的感慨,并因日暮而生思乡之情.问:1.前四句写甚麽抒发了何种感情答: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茫茫的感慨2.后四句抒发甚麽情思答: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乙,段落大意:首联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颔联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颈联写黄鹤楼前实景:江山依旧.尾联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此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土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风格。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之所以成为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古诗词阅读题《黄鹤楼》及答案

古诗词阅读题《黄鹤楼》及答案

古诗词阅读题《黄鹤楼》及答案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 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诗人悬想自己乘黄鹤经过这里的情景,回到现实却发现鹤去楼空,因而惆怅。

B. 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表现作者悠闲自在的心境。

C. 尾联写诗人清晨凭栏远望,故乡却被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

D. 本诗是题咏黄鹤楼的名作,描写诗人登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思乡之情。

2.诗句中有两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及作用有何不同(2分)__________________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请分析颈联中运用“历历”“萋萋”两个叠词的作用。

6..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答案:1. D2.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第二个“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

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3.汉阳平野中那棵棵葱翠树木,分明(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茂盛),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盈然、欣欣向荣、色彩明丽)的美景。

4.暮色沉沉,烟波浩渺,不知家乡在何处,让人愁绪渐生。

尾联由景生情,将烟波与愁绪交融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浓厚的思念之情。

5.“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繁茂的样子。

生动地描绘了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的芳草一片繁茂的自然美景。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一“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也就是景中含情,以景衬情;又情由景生,情由心生,情景交融。

黄鹤楼古诗大全300首

黄鹤楼古诗大全300首

黄鹤楼的著名古诗 1、《黄鹤楼》 唐代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黄鹤楼闻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4、《题黄鹤楼石照》 唐朝吕岩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5、《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 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 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 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6、登黄鹤楼 朝代:宋朝|作者:刘珂 黄鹤仙人何所之,古今题遍几多诗。

风涛如许相冲激,栋宇屹然无改移。

但愿清风延世赏,何妨流俗重民疑。

江湄萍蓼年年换,不见楼前铁笛吹。

7、望黄鹤楼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8、《江夏送友人》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9、《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知道并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学习重难点:知道并能说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准确流畅地背诵诗歌。

学习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引导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思乡”的诗词。

如: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2、简介与黄鹤楼有关的知识: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之一,有“天下绝景”、“全国旅游胜地
四十佳之一”的美誉。

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黄鹤楼》这首诗运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历、登楼所见及所思。

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一。

据说,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大约黄鹤楼边的“搁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目标。

三、学习古诗
(一)初读古诗。

要求: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然后指名朗读。

(二)再读古诗。

要求:画出朗读节奏和韵脚,读出节奏、读出美感。

指名朗读,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再朗读,齐读。

(三)三读古诗,读懂内容。

要求:逐联读,用自己的话说出各联的意思,写的什么内容。

首联写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颔联分析: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

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颈联写登楼所见:登楼隔江相望,汉阳镇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尾联写所思: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四)四读:研读,读出感情。

1、研读背景,知人论世。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崔颢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

但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

他曾经游历湖北武昌,登上黄鹤楼,有感而发,遂作《黄鹤楼》一诗。

2、研读文本,把握情感。

分组逐一讨论以下问题,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

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

借传说落笔,感叹物是人非。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
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

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

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

”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

这句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


(3)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反衬手法,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之感以及孤寂的思乡之情。

尾联点题,借景抒情。


(五)回顾学习目标,课堂小结:前四句写仙人及仙鹤的传说,抒发世事苍茫的感慨。

后四句抒发日暮思归的情思。

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这首诗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六)巩固练习
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
()的情感。

2.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的诗句是
()。

触发了他的()之情。

3.诗的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这是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和作用有何不同?
(七)练习背诵:根据图示背诵,自由背诵,指名背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