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古诗《黄鹤楼》

合集下载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

古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翻译赏析《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崔颢。

其诗文如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前言】《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注释】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

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翻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与崔诗如出一辙。

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

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 浩然之广陵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知识点《四年级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知识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也是四年级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古诗。

这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真挚,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诗歌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和强烈的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友人孟浩然时所作。

孟浩然要去扬州,李白前来送行,在分别之际,李白写下了这首深情的送别诗。

四、诗句解析1、“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指的是老朋友孟浩然,“西辞”是向西辞别,表示孟浩然离开的方向。

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传说有仙人在此乘鹤而去,这里也是他们分别的地点。

2、“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描绘了春天繁花似锦、如烟如雾的美景。

“下扬州”说明孟浩然此行的目的地是扬州,扬州在当时是繁华的都市,以美景和繁华著称。

3、“孤帆远影碧空尽”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直到那孤帆的影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尽头。

“孤帆”突出了友人的孤独远行,也反映了诗人的不舍。

4、“唯见长江天际流”最后诗人只看到长江水在天边流淌,通过这种描写,更烘托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之情,仿佛那滔滔江水也带着他的深情流向远方。

五、诗歌意境这首诗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长江的浩渺,营造出一种开阔、悠远的意境。

在这美丽的背景下,诗人与友人的离别显得更加动人,充满了诗意和深情。

六、诗歌主题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春天的美好景色,将离别之情与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诗歌既有深情,又有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

七、艺术特色1、情景交融诗中将优美的景色与深沉的情感相互交融,以景衬情,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小学必背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小学必背古诗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字词注释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 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 人”。 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字词注释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古诗朗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字词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 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古诗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 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 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作品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 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作品简介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 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 不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doc

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小学语文古诗鉴赏:《黄鹤楼》黄鹤楼作者:崔颢年代:唐体裁:七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文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4、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韵译】: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七言律诗,大意说:「仙人已经乘着黄鹤离去,只徒然留下一栋黄鹤楼在此地。

黄鹤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而白云千年以来依然飘浮在空中,不因黄鹤离去而有所改变。

晴天里,汉阳一带川旁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长满茂盛的芳草,傍晚时分在暮色中望向远处,看不清故乡在何,远方江上苍茫的江波真使人发愁。

」诗的主旨在描写登楼望远时,心中寂寞思乡的感慨,作者从仙人乘黄鹤来此游憩的美丽神话,点出黄鹤楼,接着由仙人已离去,永远不再回来,只留下黄鹤楼及晴川、芳草、汉阳树、鹦鹉洲,与白云共悠悠千载,寄托思家的情结。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袆,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一一介绍如下: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

古诗24首(小学生必读)

古诗24首(小学生必读)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译文及注释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游2、山西村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3、回乡偶书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鬓毛衰一作: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4、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朝代:明代作者:杨慎原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是与非,还是成与败(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现在都是一场空,都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消逝了。

当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阳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边的白发隐士,早已看惯了岁月的变化。

和老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

古往今来的多少事,都付诸于(人们的)谈笑之中。

5、天净沙·秋思朝代:元代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部编小学语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知识点精讲

部编小学语文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知识点精讲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zhé)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hào)]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注释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hú)矶(jī)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yī)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qì)。

2.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去、到。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6.辞:辞别。

7.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8.下:顺流向下而行。

9.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

10.唯见:只看见。

11.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同步习题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2、比一比,再组词。

黄鹤楼古诗大全300首

黄鹤楼古诗大全300首

黄鹤楼古诗大全300首黄鹤楼古诗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共有300首。

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诗歌作品:1.《登黄鹤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洛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吼,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朝如青丝暮成雪,杨柳岸晓风残月。

北风吹不动,明月照花灯。

5.《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蕲艾绝冠今何在,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6.《黄鹤楼送宋之问》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7.《黄鹤楼送郭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8.《黄鹤楼送友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春夜洛城闻笛》谢亭萧萧竹林寒,大江茫茫去不还。

明月自顾无人管,平沙草尽何人磐?10.《黄鹤楼送崔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些黄鹤楼古诗代表了中国文化中黄鹤楼的地位和影响。

这些诗歌以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饱含着诗人对黄鹤楼及其背后的历史、风景和人文的思考和感叹。

这些诗作以诗人的独特感悟和艺术表现力,向人们展现了黄鹤楼的魅力和美丽。

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古迹之一,是楚汉争霸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它屹立在长江之滨,犹如一座摩天大厦,高耸入云。

登上黄鹤楼,可以俯瞰整个扬州城和长江的壮丽景色,观赏到江水波光粼粼、山色如黛的美景。

登上黄鹤楼的人,往往会感慨万千,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歌。

这些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感悟和体悟。

这其中,孟浩然、杜牧、杜甫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堪称经典,流传至今。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背诵《黄鹤楼》,感受其中的意境。

2.理解《黄鹤楼》表达的意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熟悉《江南》和《绝句》的内容,领会其中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黄鹤楼》的意境。

2.背诵《黄鹤楼》。

3.理解《江南》和《绝句》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古诗三首》。

2.多媒体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10分钟)教师播放黄鹤楼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引发学生对黄鹤楼的好奇和向往。

2. 学习《黄鹤楼》(20分钟)•朗读《黄鹤楼》并解释诗意,帮助学生理解古人对黄鹤楼的赞美之情。

•分段教学,让学生掌握诗句的韵律和意境。

•布置《黄鹤楼》的背诵任务。

3. 拓展(1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江南的风景,引导学生想象江南的美丽风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铺垫。

第二课时1. 复习《黄鹤楼》(10分钟)让学生互相背诵《黄鹤楼》,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和记忆。

2. 学习《江南》(20分钟)•朗读《江南》,解释诗意。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江南的热爱之情。

•分析诗句语言,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抒情情感。

3. 学习《绝句》(20分钟)•朗读《绝句》并解释诗意,让学生领会诗人临别的深情。

•分段学习,让学生感受诗句中的意蕴和情感。

第三课时1. 思考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就所学的三首古诗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2. 诗歌鉴赏(20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对三首古诗的鉴赏要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从语言、意境和情感等方面深入理解诗歌。

3. 诗歌创作(15分钟)让学生结合课文学习中的启发,尝试创作一两首类似古诗的小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五、课堂反馈教师布置书面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所学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完成对古诗的鉴赏和感悟。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会生活。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情感体验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古诗《黄鹤楼》
黄鹤楼
朝代:唐代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1、《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

2、这首诗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颔联紧承首联,说自从仙人离去,黄鹤楼已经历经千百年之久;颈联诗意一转,进入景物描写,写晴日在黄鹤楼所见之景;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

3、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4、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祎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

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