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史Word 文档
(完整word版)细胞培养发展历史

1856年,实现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的突破。
1885年,Roux温生理盐水培育鸡胚组织;1887年,培养皿(英文:Petri dish)由在德国生物学家罗伯特·科赫手下工作的细菌学家朱利斯·理查德·佩特里(Julius Richard Petri,1852-1921)于1887年设计,故也称为“佩特里皿”。
是一种用于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
1902年,植物细胞培养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02年Haberlandt 确定了植物的单个细胞内存在其生命体的全部能力(全能性),使成为植物组织培养的开端。
其后,为了实现分裂组织的无限生长,对外植体的选择及培养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1906年,Beebe和Ewing用盖片悬滴培养法,以动物血清做培养基,培养狗淋巴细胞存活了72 小时。
现代细胞培养是从Harrison(1907)和Carrel(1912)两人开始的。
Harrison参考前人经验,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
1907年,哈里森(Harrison)在无菌条件下用淋巴液作培养基,培养蛙胚神经组织存活数周,并观察到神经细胞突起的生长过程,由此创建了盖片覆盖凹窝玻璃悬滴培养法,奠定了动物组织体外培养的基础。
1910-1912年,Carrel采用无菌操作、更新培养基、传代,完善了悬滴培养法;1912年,Haberlandt的学生Kotte和美国的Robins在根尖培养中获得了组织培养的成功。
Kotte采用了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胨、天冬酰胺,及添加各种氨基酸的培养基。
1915年,昆虫细胞培养的鼻祖是德国人forhardBendict(1878—1958),发表了有关昆虫细胞培养的第一篇文章。
1923年,Carral设计创立了卡氏瓶培养法,用此法可根据需要随时更换培养液,既有利于组织不断生长,又可以运用不同种类的营养液培养不同的细胞,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组织培养研究。
(完整word版)中西方管理学发展史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及原因从历史上来看,管理与人类社会几乎同时产生。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就离不开管理,所以管理的实践很早就出现了,而之后开始有人对这些实践活动加以研究和探索,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总结,形成了对管理的初步认识和见解,从而开始形成管理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又对管理思想加以进一步的总结,提出管理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在管理实践中进行验证,继而对验证结果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提炼出了管理活动中的普遍原理,对这些原理的抽象综合,就形成了管理的基本理论。
人们又把这些理论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指导管理活动的进行,同时又进一步对这些理论进行实践验证,这就是管理学的整个形成过程,也就是从实践到思想再到理论,然后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西方现代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至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要点●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一、西方传统的管理思想1、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18世纪)西方的早期管理思想多产生于政治活动,有关如何管理国家、军队、人民的一些经验。
1436年意大利的威尼斯建立了政府造船厂(即兵工厂),它的管理实践十分先进,在生产中实行了系统管理,以会计和成本来节约人力、物力,并且建立了早期的成本会计制度。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意大利人,著有《君主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四项领导原理,该原理与现代管理中的领导学理论十分相似。
(16世纪初)。
2、管理学产生的萌芽阶段(18世纪—19世纪末)欧洲在14、15世纪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过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这一时期内产生了一些有关管理的思想,为管理学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亚当·斯密,英国人,现代经济学之父,著有《国富论》,提出了劳动分工理论、劳动价值理论、货币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和赋税理论。
其中劳动分工理论成为以后企业管理理论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亚当斯密列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有关制造针的例子,假如工人们分工操作,专习一种特殊业务,他们平均每人每天能制造4800枚针,如果工人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于一项工序,那么每人每天连20枚针都做不出来。
(完整word版)门的来源以及发展史

门的来源以及发展史门的历史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将许许多多事物熏陶得纹彩绚烂,有关门的文化亦是如此.双扇为门,单扇为户,甲骨文字最先画下了两个象形符号.从横木为门的街门,到琉璃的、艳彩的牌坊,演变成帝王门前的连阙,门从简陋发展到富丽。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居的要素少不了门户。
那门的起源是哪里呢?中国移门网整理了下现有的一些资料,归纳出来如下:据载:有巢氏——最先步入华夏建筑文化之门的第一人。
《韩非子-五蠹》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
”是他,发明从无到有——有巢,实现了人类居住史的一次伟大变革,西安半坡遗址,显示的正是这种形制的“有巢”遗迹。
构巢筑屋是门意识的真正的开始。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的住所是天然岩洞。
“上古穴居而野处”,无数奇异深幽的洞穴为人类提供了最原始的家,洞穴口的草盖大约便是最早的门。
门,既是房屋的外檐装修,又是独立的建筑——民居的滚脊门楼、里巷的阊阖、寺庙的山门、都邑的城门楼子.独特的中国建筑,因“门”而益发独特。
宫门上巨大的门钉,横九纵九,凸立如字,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篇章;宅门上身披甲胄的门神,威武把门,定格成远古先民神话世界的畅想;门前石狮,以“泰山石敢当”之势,捍卫民居;俗言道“猪入门,百福臻”,节日里,屋门贴上肥猪拱门的剪纸,门又成了古风今俗的展台。
进入奴隶社会后,我国出现了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从而出现了具体定义的门窗。
门的主要形式为版门,在商代铜器方禹中可以见到版门的记载。
它用于城门或宫殿、衙署、庙宇、住宅的大门,一般都是两扇。
在汉代记载中强调皇帝王尊,九道壮丽的门才足以显其威:1、关门;2、远郊门;3、近郊门;4、城门;5、宫门;6、库门;7、雉门;8、应门;9、骆门。
入必由之,出必由之,于是,历史的风风雨雨,门总要首当其冲。
李世民导演的玄武门之变,“天子五门”的铺张,老百姓“夜不闭户”的理想与官府封条在门扇上打叉叉的反差,北京古城“正阳门”和“地安门”的前后对应,构成了杜会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于是,前、后门,公、私门,高尚与正直,低卑与猥陋,借助“门”亮了相.门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实用性.它既作为出入口,又给居住者带来温暖、安全以及诸多的方便.自古以来,作为房屋外檐装修的门,更是建筑形式美的注目所在。
Office系列软件的发展历史

Office系列软件的发展历史Office系列软件的发展历史Office系列软件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套办公软件,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等多款软件。
自1989年第一次发布以来,Office系列软件逐渐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常用的办公软件。
本文将为读者们介绍Office系列软件的发展历史。
一、Office初期Office系列软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期,当时微软公司开始考虑为Windows操作系统开发一套办公软件。
在此之前,微软公司已经推出了Macintosh平台上使用的Word软件,并且该软件在Macintosh平台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89年,微软公司发布了第一代Office软件,包括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三款软件。
虽然Office软件在当时并未获得很大的关注,而且用户也并不十分认可,但是微软公司仍然继续推进Office系列软件的开发,以争取更多的用户。
二、Office 95和Office 971995年,微软公司发布了Office 95,这是Office系列软件的第二代产品。
Office 95不仅新增了Access数据库软件和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而且还优化了Word、Excel和PowerPoint等核心软件的功能及操作体验,继承了Windows 95操作系统的界面设计,让用户更加易于上手。
1997年,微软公司推出了Office 97,该产品更加注重了数据与信息的整合。
Excel软件新增了数据查询工具和图表操作功能,Word 和PowerPoint等核心软件也都得到了改进。
此外,Office 97还在通讯方面加强了Outlook软件,让该软件成为了当时最受欢迎的邮件客户端之一。
三、Office 2000和Office XP2000年,微软公司发布了Office 2000,该产品在Office 97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功能,如新增了Web查询功能和粘帖到Web页等文本处理功能,同时在网络可用性和通讯功能上也有所提升。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一、先秦文学1 、诗歌A、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2)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3)共305首,也称《诗三百》《诗》.(4)内容:国风雅(大雅小雅)颂(5)四言诗为主(6)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7)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8)据说为孔子删定B 、楚辞(1)创造者:屈原(最主要的创作者)(2)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3)最主要的代表诗人是屈原;(4)最主要的代表作品是《离骚》,所以楚辞也称“骚体”(5)形式上主要是六言加“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屈原外,楚辞的主要创作者还有宋玉。
屈原宋玉合称为“屈宋”.屈原:屈平。
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2 诸子散文A 儒家:孔孟荀礼乐治国(1)《论语》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内容: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式:记言体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仁".(2)《孟子》篇数:七篇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思想核心“仁义”。
称“亚圣”。
性善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荀子》荀子:①性恶论;②唯物主义观点: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③隆礼重法;④学生:李斯,韩非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道家:老(创始人)庄列子(1)《老子》,也作《道德经》①作者:老子,李耳,老聃紫气东来②老子思想:a辩证法;b无为而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庄子》,也称作《南华经》。
庄子:名周。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周梦蝶鲲鹏之志(鲲鹏展翅)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望洋兴叹濠梁之辩鼓盆而歌(庄生击缶)(3)《列子》:现多认为是后世伪托之作。
列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杞人忧天: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完整word版)新中国监狱发展历史

新中国的监狱工作,在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一)创建阶段的概况(1949年~1954年)新中国的监狱工作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创立发展起来的。
1951年5月,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公安部召开了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会议专门研究了组织罪犯劳动改造的问题。
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和审定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转发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指出:“大批应判徒刑的犯人,是一个很大的劳动力,为了改造他们,为了解决监狱的困难,为了不让判处徒刑的反革命分子坐吃闲饭,必须立即着手组织劳动改造工作。
”根据第三次全国公安会议所作出的《关于组织全国犯人劳动改造问题的决议》,各地迅速建立了罪犯劳动改造机构,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参加国家基本建设,如兴修水利、修筑铁路、公路、垦荒、开矿及从事手工业、农业、副业等项生产。
通过大规模地组织罪犯劳动改造,从根本上解决了监狱关押的罪犯坐吃闲饭、监管场所拥挤、监狱经费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确立了改造罪犯的基本途径。
(二)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我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的基本特征是:(1)全党高度重视,迅速将一大批罪犯投入劳动改造之中;(2)确立了监狱组织管理体制;(3)基本上解决了监狱面临的困难。
昨日在普通高中招生咨询会举行中,如何填报志愿成为众考生家长最关注的问题。
二、初步发展阶段(一)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1954年~1966年)在总结新中国监狱工作创建阶段经验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改造条例》于1954年9月7日颁布实施。
以此为标志,我国监狱工作进入了初步发展阶段。
《劳动改造条例》明确规定了我国监狱的性质、任务、组织机构,监狱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狱的刑罚执行,改造罪犯的方法、手段以及监狱的经费等。
《劳动改造条例》把我国监狱工作创建的成功经验用法规加以总结,使监狱工作及时、准确地纳入了法制的轨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我国监狱工作无论在罪犯的改造上还是在监狱生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在罪犯改造上,我们成功地把日本战犯改造成为致力于促进中日友好的人士,把末代皇帝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公民,将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改造成为守法公民;(2)在监狱生产上,逐步建立了一批大型工业企业、大型农场,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的监狱企业体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分析化学发展史概述(可编辑修改word版)

分析化学发展史天平对于化学分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最早出现的分析用仪器,公元前3000 年,埃及人已掌握了称量技术。
公元前1300年的《莎草纸卷》上已经有了等臂天平的记载,而且巴比伦的祭司所保管的石制标准砝码(约公元前2600 年)尚存于世。
不过将等臂天平用于分析还是在中世纪的烤钵试金法(火试金法的一种)中。
公元前4 世纪广泛使用试金石来鉴定金的成色。
公元前3 世纪阿基米德利用金、银密度之差解决金冕的纯度问题,当属无损伤分析的先驱。
公元60 年左右,老谱林尼将五倍子浸液涂在莎草纸上来检出硫酸铜的掺杂物铁(III),成为使用“试纸”和“有机试剂”的第一人,而J. T. 埃勒尔则晚在1751 年才用同一方法检出灰化血渣中的铁含量。
火试金法是久经考验的一种分析方法。
14 世纪时,在欧洲已用法律规定烤钵试金法为检验黄金的手段。
匈牙利王查理一世曾令每一矿城须建立一个火试金实验室。
法国国王菲利普六世曾规定黄金检验的步骤,其中并提出对所使用天平的构造要求和使用方法,如天平不应置于受风吹或寒冷之处,使用者的呼吸不得影响天平的称量等。
1540 年出版的《火技艺》一书已详述用骨灰制作烤钵和灰吹法。
随后不久,火试金法即推广至铜和铅矿石的分析。
德国的G.阿格里科拉在其名著《坤舆格致》第七章中,系统叙述了火试金法。
瑞典化学家T. O. 贝格曼可称为无机定性、定量分析的奠基人。
他首先提出金属元素除金属态外,也可以其他形式,特别是以水中难溶的形式离析和称量,这是重量分析中湿法的起源。
德意志化学家M. H. 克拉普罗特改进了重量分析的步骤,设计了多种非金属元素测定步骤,准确地测定了近200 种矿物的成分及各种工业产品如玻璃、非铁合金等的组分。
1663 年玻意耳报道了用植物色素作酸碱指示剂。
但真正的容量分析应归功于法国J.-L.盖-吕萨克。
1824 年他发表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用磺化靛青作指示剂。
随后他用硫酸滴定草木灰,又用氯化钠滴定硝酸银。
(完整word)圆锥曲线发展史

圆锥曲线发展史对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一.最初发现早在公元前5世纪 ~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巧辩学派的数学家提出了“化圆为方”、“立方倍积”和“三等分任意角”三大不可能问题。
当初,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不可能问题,所以努力想解决这些它们。
虽然他们没有能解决这三大问题,但是却获得了不少意外的成果。
据说,圆锥曲线的被发现,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古希腊数学家希波克拉底( Hippocrates of Chios 公元前460),在解决“立方倍积"问题时,发现圆锥曲线。
另外一位古希腊数学家梅内克缪斯(Menaechmus 公元前375 ~ 公元前325),用平面截不同的圆锥,发现圆锥曲线。
关于圆锥曲线的被发现还有一说,根据数学史家诺伊格鲍尔(Neugebauer,Otto 1898~ ?)的意见,圆锥曲线可能是在制作日晷时被发现的。
可惜,关于日晷的发明和制作在古代就已失传,所以不可详考。
二.奠基工作在古希腊,有许多数学家都研究过圆锥曲线。
譬如,老阿里斯泰库斯(The Elder Aristacus 约公元前4世纪)、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厄拉多塞(Eratosthenes 公元前274~公元前194)和阿波罗尼(Apollonius 公元前260 ~公元前190)等.其中,阿波罗尼的《圆锥曲线》是最杰出的,它与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同被誉为古希腊几何登峰造极之作.《圆锥曲线》8篇,共487个命题。
第 1 篇,圆锥曲线的定义、性质;第 2 篇,双曲线渐近线的作法、性质,由此引入共轭双曲线,圆锥曲线切线的作法;第 3 篇,圆锥曲线与其切线、直径所成图形的面积,极点极线的调和性,焦点的性质;第 4 篇,极点极线的其它性质,各种位置的圆锥曲线可能有的交点数;第 5 篇,从特定点到圆锥曲线所能作的最长线和最短线;第 6 篇,全等圆锥曲线、相似圆锥曲线及圆锥曲线弓形;第 7 篇,有心圆锥曲线两共轭直径;第 8 篇,失传,也许是关于如何定出有心圆锥曲线的共轭直径,使其长度的某些函数具有给定的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40年Wheatsone开始提出和制作了略具雏形的直线电机。
从那时至今,在160多年的历史中,直线电机经历了三个时期。
1840~1955年为探索实验时期:
从1840年到1955年的116年期间,直线电机从设想到实验到部分实验性应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屡遭失败的过程。
自从Wheatsone提出和试制了直线电机以后,最早明确地提到直线电机文章的是1890年美国匹兹堡市的市长,在他所写的一篇文章中,首先明确地提到了直线电机以及它的专利。
然而,由于当时的制造技术、工程材料以及控制技术的水平,在经过断断续续20多年的顽强努力后,最终却未能获得成功。
至1905年,曾有两人分别建议将直线电动机作为火车的推进机构,一种建议是将初级放在轨道上,另一种建议是将初级放在车辆底部。
这些建议无疑是给当时直线电机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的一剂兴奋剂,以致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投入了这些研究工作。
1917年出现了第一台圆筒形直线电动机,事实上那是一种具有换接初级线圈的直流磁阻电动机,人们试图把它作为导弹发射装置,但其发展并没有超出模型阶段。
至此,从1930~1940年期间,直线电机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科研人员获驭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从而对已有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奠定了直线电机在今后的应用基础。
从1940~1955年期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实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实验应用工作。
1945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电力牵引飞机弹射器,它以7400kW 的直线电动机为动力,成功地用4.1s的时间将一架重4535kg,的喷气式飞机在165m的行程内由静止加速的188km/h的速度,它的试验成功,使直线电动机可靠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后,美国利用直线电机制成的、用作抽汲钾、钠等液态金属的电磁泵,为的是核动力中的需要。
1954年,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公司利用双边扁平型直流直线电机制成了发射导弹的装置,其速度可达1600km/h。
在这个阶段中,尤需值得一提的是,直线电机作为高速列车的驱动装置得到了各国的高度重视并计划予以实施。
在1840~1955年期间,是直线电机探索实验和部分实验应用时期,在直线电机与旋转电机的相互竞争中,由于直线电机的成本和效率方面没有能够战胜旋转电机,或者说,直线电机还没能找到唯独它能解决问题的领域,以及直线电机在设计方面也没有突破性的成功,所以直线电机在这一时期始终未能得到真正的应用。
1956~1970年为开发应用时期:
自1955年以来,直线电机进入了全面的开发阶段,特别是该时期的控制技术和材料的惊人发展,更加助长了这种势头。
在这段时期,申请直线机的专利件数也开始急速增加,该时期直线电机专利的增长率超过了所有其他技术领域的平均增长率。
到1965年以后,随着控制技术和材料性能的显著提高,应用直线电机的实用设备被逐步开发出来,例如采用直线电机的MHD泵、自动绘图仪、磁头定位驱动装置、电唱机、缝纫机、空气压缩机、输送装置等。
1971年至今为实用商品时期
从1971年开始到目前的这个阶段,直线电机终于进入了独立的应用时代,在这个时代,各类直线电机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制成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装置和产品,例如直线电机驱动的钢管输送机、运煤机、起重机、空压机、冲压机、拉伸机、各种电动门、电动窗、电动纺织机等等。
特别可喜的是利用直线电机驱动的磁悬浮列车,其速度已超500km/h,接近了航空的飞行速度,且试验行程累计已达数十万千米。
在这个时期,直线电机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直线电机在历史发展中多次起落的分析,终于选择了一条适合直线电机自身发展的独特思路,它不再与旋转电机直接对抗,不以单机的形式与旋转电机竞争,而以直线电机系统与旋转电机系统相比,从而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系
统与旋转电机展开竞争,在旋转电机无能为力的地方寻找自己的位置。
例如,直线电机应用于磁悬浮列车,液态金属的输送和搅拌,电子缝纫机和磁头定位装置,直线电机冲压机等等。
直线电机走自己的道路,在满足人类需求的过程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许多人和不少著名电气企业均在研究和开发直线电机产品,例如美国的西屋(Westinghouse)公司、德国的西门子(SIEMENS)公司、英国、法国、瑞典,特别是日本,其人员之多和范围之广是世界首屈的。
我国直线电机的研究和应用发展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
主要成果有工厂行车、电磁锤、冲压机、摩擦压力机、磁分选机、玻璃搅拌、拉伸机、送料机、粒子加速器、邮政分拣机、矿山运输系统、计算机磁盘定位系统、自动绘图仪、直线电机驱动遥控(电动)窗帘机、直线电机驱动门、炒茶机等,我国直线电机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国外相比,其推广应用方面尚存在很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