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和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伟大历程时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这一重要论断,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改革开放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创举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十年动乱之后,我们党和国家走到一个决定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
在关键时刻,邓小平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1978年,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以往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以非凡的胆识和魄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性决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从那时起,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起航,并破浪前行。
30年来,中国人民在神州大地上书写民族振兴的辉煌篇章。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创举。
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就是要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30年来,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30年来,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30年来,在我国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的同时,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结合当前国情论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结合实际谈谈我国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20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当时国内证据混乱,经济缓慢发展甚至停滞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国际上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赶时代前进的潮流,出路只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为资本主义制度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一历史的结论不可动摇。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告诉人们,绝不是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就已经解决,生产关系就时时处处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从此乘上了顺风船,可以无忧无虑地驶到胜利的彼岸。
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党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党,一个坚持彻底唯物主义的党。
正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的思考和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基于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汲取,我们党创造性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让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兴旺起来;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正是在这样一条康庄大道上,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空前壮丽的篇章,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为社会主义赢得了光荣与骄傲。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面对十年文革造成的危机时,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紧急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
我们知道,十七大报告的第二部分是关于改革开放的内容,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以及成果进行了一个回顾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第一节改革开放——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关于这个这个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他非常正确的把握了当代中国的两个重大抉择:第一个重大抉择,其实发生在上个世纪上半个世纪,当时中国面临一场国家和人民命运的选择:到底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做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回答:就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国。
————1949年新民主主义的成功,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个重大抉择,就是在1976念得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后半个世纪的前部分发生的这个变化。
那个时候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斗争位中心,严重忽略经济建设,这时候,中国人民又面临一个历史性的抉择:是要贫穷的社会主义?还是要富裕的社会主义?后来小平同志拨乱反正以后,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的一段时期内的错误思想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同学们,你们有这样的概念吗:贫穷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富裕的社会主义就是我们今天所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先不说,先看看贫穷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年文革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崩溃边缘(1)中国有2.5亿人达不到温饱,其他人也是勉强吃饱饭。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党领导人民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改革是中国

化改革领导小组,由总书记任组长,国务院 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党的十九大报告重申
总理任副组长。”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
高尚全在 2013 年 7 月第二次向中央提出 发挥政府作用”,并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
了《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建 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
议》,同时,呈送中国 ( 海南 ) 改革发展研究
26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图为 2017 年 10 月 25 日,习近平等领导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出席 党的十九大代表、特邀代表和列席人员。
改革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人民的最终选择
“我觉得改革是无止境的任务,思考改革、参与改革这是我的责任,尤其是当改革碰到困惑的时候, 更应当发出自己的声音。”高尚全说。
高尚全先后参加过 6 个中央主要文件
的起草,其中有 3 个就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决定的文件。除了 1984 年 10 月十二届三中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 决定》,还包括 1993 年 11 月十四届三中全 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 2003 年 10 月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 3 个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推 动中国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一是建议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名称定为 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二 里程碑意义,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
是建议把建立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作为全面深 中央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达到了新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中国今天的繁荣昌盛!这就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样,是不容置疑的!所以说,改革开放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
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如果没有中国1987年后的改革开放。
但是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来看: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是中国革命的目标之一,是民主革命胜利并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政治保障,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和政治保障。
近代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对中国人民残酷的经济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是造成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走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进步方向的主要障碍。
因此,清除这一障碍就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而其中最首要的就是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专制政治制度,代之以完全新型的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对少数反动派实行专政的民主政治制度。
2.从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看: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必然结果。
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强大,特别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没有能力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得中国多次丧失掉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机遇。
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到了无产阶级身上,由此也就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让位于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于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就成为中国社会必然的历史选择。
3.从我国的人民民主制度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建立与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历史进程决定的。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适合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1. 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引领中国走上了一条与世界接轨的道路。
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并分析改革开放带来的重大影响。
2.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发生之前,中国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内外问题。
外部上,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封锁和制裁使得中国难以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内部上,计划经济体制在长期的实践中暴露出了许多弊端,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因此,改革开放不仅是中国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
3. 经济方面的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例如农村包产到户、城市改革开放、外贸自由化等。
这些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中国的GDP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扩大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使中国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国际经验,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在国际贸易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出口大幅增加,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3.2 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促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转型。
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发展了一批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中国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3 强化市场机制改革开放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逐渐放开了价格和企业经营自由度,实行了市场定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这些措施缓解了资源配置不足和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提高了经济效益。
4. 社会方面的必要性除了经济方面的必要性之外,改革开放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1 文化多样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接触和吸纳了世界各国的文化。
这不仅充实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

中国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中国为何选择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尽管时间不确定。
然而,许多人仍然不理解为什么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究竟为什么要改革开放。
本文认为,中国选择改革开放的原因基于以下三点:一、对外开放交流是人类发展的大势所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作为一个民族和国家,要保持进步,就必须开放。
只有开放,才能保持新陈代谢和内外经济文化的对流。
一个封闭的国家、地区,早晚都会被外力打开。
因此,开放是历史大势所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并非不想开放,而是先被西方经济封锁,后来又因为中苏关系恶化被前苏联封锁。
即便如此,中国和诸如非洲的第三世界国家交往还是非常频繁。
二、内部发展遇到了瓶颈。
上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遭遇自身发展的危机。
中国人口增长到近10亿,劳动生产能力极其巨大、且人口仍处在爆发性增加过程中。
与此同时,并没有足够大的工业市场来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力,整个国家的财富更没有能力让中国继续维持更快速的工业发展速度和消费这些生产力。
___在完成中国的初级工业化后,再无能力支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升级。
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成为摆脱自身发展危机的唯一途径。
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继续将工业化升级并继续追加投资,将富余劳动力转化成财富,成为非常必要的历史性选择。
三、当时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中国提供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___合法代表,中美关系在1972年彻底解冻。
这一历史条件成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契机。
总之,中国选择改革开放是基于历史发展规律、内部发展的瓶颈和外部国际政治环境的巨大变化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时中国人口增长过快,超过了国家经济和资源承受能力的极限,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目前已经实行“全面二孩”政策,鼓励生育,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完整word版)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学院:会计学院班级:会计电算化一班学号:1141130104姓名:孟洋旭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引言:自从和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
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笔.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
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
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
封建经济、殖民地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
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
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
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段精辟的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历史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
同时也是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作出的高度肯定。
30 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 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事实雄辩的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同改革开放相伴相生的,没有改革开放,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因此, 改革开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独特。
从社会发展趋势来看,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历史总结。
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我国面临十分困难和被动的局面,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对整个世界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加快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调整,以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为标志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达到空前程度,由此带
来了国际政治关系的显著变化,国际竞争方式和手段由军事政治逐步转向经济科技领域,凸现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以综合国力竞争为目标的变革浪潮。
正是在这一复杂历史进程中,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敏锐地观测到世界形势变化,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这一影响世界的历史进程。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正逢其时,从而使中国抓住了机遇,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30 年来,实现了四大跨越,解决了四大问题:一是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矛盾的认识问题。
明确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主要矛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了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一时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营、外商独资经济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迅速繁荣发展;二是解决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实现途径和价值目标相统一的问题。
指出可以让有条件的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决了长期以来追求社会主义纯而又纯和绝对平均主义的问题。
因为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等还非常大,这就决定了整个社会不可能同步发展。
但同时指出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原则;三是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
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掀开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新画卷;四是解决了姓“公”姓“私”问题。
党的十五大重新界定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
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为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同时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内容和形式,为探索国有经济改革、突破体制障碍和发展瓶颈开辟了新路。
久闭的闸门一旦打开,必然是万花竞放,浪涛滚滚。
30 年的改革实践,“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 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今天, 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也改变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深深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也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必由之路。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说到底要毫不动摇地坚革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