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选结果分析
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

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纪立农教授:对新的2型糖尿病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解读和分析在11月份举行的第十二届糖尿病年会及第十届亚洲分子糖尿病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均作了精彩报告;他不仅非常关注糖尿病领域的前沿进展,同时,也非常关心年轻的内分泌科医生的成长,作为会议现场通讯员,笔者尝试邀请纪教授来丁香园讲座,想不到繁忙的纪教授丝毫没有犹豫,这一次,他将与大家一起解读最近几项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
解读和分析之一问题一、三个新的临床试验的强化血糖控制组的血糖控制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回答: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ADVANCE,ACCORD和VADT试验中的强化血糖控制组预先设定的HbA1c控制目标分别是≤6.5%,≤6.0%和≤6.0%。
实际上,ADVANCE,ACCORD和VADT试验中强化血糖控制组最终达到的HbA1c控制水平分别为6.5%,6.4%和6.9%。
ADVANCE,ACCORD和VADT试验中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之间HbA1c控制水平的差距分别为0.8%,1.1%和1.5%。
但是,因三个临床试验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之间HbA1c控制水平间均有显著性的差异,这并不影响对研究假设的验证。
但是,试验中两组间HbA1c控制水平的差距可能会影响对试验终点的验证能力。
理论上来讲,ACCORD和VADT 研究因两组间HbA1c水平的差别较大,其对研究假设的检验效力大于ADVANCE研究。
从ACCORD和VADT试验强化血糖控制组血糖控制的目标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上也可反映出虽然与UKPDs时代相比,控制高血糖的手段增加了许多,但使血糖正常化仍然是一个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问题二、三个临床试验各组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回答:是。
三个临床试验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血糖外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都达到了接近或优于指南推荐的控制水平且在强化血糖控制组和标准治疗组间的各个危险因素的控制水平大致相同,这对减少评价血糖对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时的混杂因素非常有利。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健康干预

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及健康干预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崇明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现状,为社区糖尿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方法,共完成筛查792例糖尿病高危人群,其中男性227例,女性515例,平均年龄63.93±6.38岁。
结果:检出糖尿病患者116例,检出率14.65%。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超重肥胖、高血压史、糖尿病家族史和血脂异常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工作可以较好的发现糖尿病患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应重视社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并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
关键词:糖尿病;高危人群;筛查;健康干预Community diabetes screening and health interventionFan Yunyan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Chenjia Town, ChongmingDistrict, Shanghai Shanghai202162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tatus of high-risk population of diabetes in Shanghai Chongming community, and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ommunity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Methods: Using questionnaires, physical examinations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792 high-risk groups of diabetes were screened, including 227 males and 515 females, with an average age of 63.93±6.38 years.Results: A total of 116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ere detected, and the detection rate was 14.65%.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family history of diabetes and dyslipidemia were the main risk factors for high-risk groups of diabetes. Conclusion: The screening of high-risk groups of diabetes can better detect diabetespatients and their related risk factor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creening of high-risk groups of diabetes in the community,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diabetes.Key words:diabetes;high-risk population;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发病率与死亡率日益上升,疾病负担呈上升趋势[1]。
基于《护理结局分类》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及修订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
筛选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6个核心护理结局 ,包括:心理状态、自我管理能力、血糖控制 、生活质量、并发症预防、满意度。
通过比较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核心护理结局的 影响,发现自我管理干预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管 理能力、血糖控制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针对不同护理结局,应采取个性化的护理干预 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2型糖 尿病住院患者的核心护理结局的 修订建议,包括增加新的结局指 标、合并相似的指标、删除不重 要的指标等。
结果讨论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仅选取了一家三甲医院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偏移,后续研 究可扩大样本范围以增加研究的普适性。
临床意义
通过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及修订,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和患者满意度,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详细描述
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的迹 象。同时,护士还需要向患者提供有关并发症预防和控制的教育,例如指导 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眼底检查等。
患者自我管理
总结词
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掌握自我管理技能,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管理等,以 保持病情稳定。
对筛选出的护理结局进行专家咨询和修订,以符合临床实际和患者的需求。
修订标准
参考临床实践经验和患者的反馈意见,对护理结局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其科学 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筛选与修订的结果
结果展示
经过筛选和修订,最终确定了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核心护理 结局,包括血糖控制、糖尿病足部护理、饮食控制、运动锻 炼、药物管理、心理支持等多个方面。
2
护理结局分类(NOC)是一个用于描述和测量 护理结局的工具,但缺乏针对2型糖尿病住院患 者的核心护理结局。
2型糖尿病病例分析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发病率预测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预计将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加强糖尿病的 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诊疗技术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糖尿病的诊疗技术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例如,新型降糖药物的研发、胰岛素 泵等先进治疗设备的广泛应用等,将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视网膜病变筛查与治疗方法探讨
筛查方法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血管、渗出、出血等病变情况,必要时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 查。
治疗方法
根据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治疗等不同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改 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激光治疗可封闭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渗漏的血管;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严 重视网膜病变,如玻璃体切割术等。
提高诊疗水平途径
加强医生培训和教育
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是改善糖尿病治疗 效果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医生的培 训和教育,不断更新医生的知识和技能 ,确保医生能够掌握最新的诊疗技术和 方法。
VS
强化患者教育和管理
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教育对于糖尿病的治疗 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强化患者 的教育和管理,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 自我管理能力,确保患者能够正确执行治 疗方案。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反 应,如低血糖、胃肠道不 适等,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
注意事项
提醒患者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饮食运动干预措施建议
饮食调整
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 劳动强度等,制定个性化 的饮食方案,控制总热量 摄入。
运动锻炼
糖化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筛查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u t h o r : Y ES h a n d o n g , E m a i l : y s d 1 9 6 4 0 6 @1 6 3 . c o m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v a l u e o f H b A c c o m b i n e dw i t hf a s t i n g b l o o dg l u c o s e ( F B G ) 1 i ns c r e e n i n g d i a b e t e s a n di m p a i r e dg l u c o s e r e g u l a t i o n , a n dc o m p a r e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b e t w e e nH b A c a n dF B G . Me t h o d s 1 F a s t i n gb l o o dg l u c o s ea n dH b A cw e r em e a s u r e d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i n4 0 0n o n d i a b e t i cs u b j e c t sw i t hh i g hr i s kf o r 1 , i . e . g r o u pA 1 : F B G< 6 . 1m m o l / L , n = t y p e 2d i a b e t e s . A l l s u b j e c t s w e r e d i v i d e d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F B G 3 3 6 ;g r o u pA 2 : F B G6 . 1 6 . 9m m o l / L , n = 4 5 ;g r o u pA 3 : F B G . 0m m o l / L , n = 1 9 . R e s u l t s ( 1 ) A m o n gt h e 4 0 0 ≥7 s u b j e c t s , t h ei n c i d e n c er a t e so f H b A c . 0 % a n dF B G . 1 m m o l / Lw e r e2 2 . 0 %( 8 8 / 4 0 0 ) a n d1 3 . 5 %( 5 4 / ≥6 ≥6 1 4 0 0 )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w i t hP< 0 . 0 5 . ( 2 ) T h e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s o f H b A c m o r e t h a na n de 1 q u a l t o 6 . 0 % w e r e8 . 6 %( 2 9 / 3 3 6 ) , 9 1 . 1 %( 4 1 / 4 5 ) a n d9 4 . 7 %( 1 8 / 1 9 )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 3 ) T h er a t e so f H b A c 1 H b A c . 0 %o r F B G . 1 m m o l / Lw a s 2 3 . 3 %a m o n g t h e 4 0 0s u b j e c t s .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H b A c i n ≥6 ≥6 1 1 s c r e e n i n ga b n o r m a l g l u c o s em e t a b o l i s mi s h i g h e r t h a nt h a t o f F B G , 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t e s t o f H b A c w i t hF B Gc a nh e l p 1 t of i n dm o r ep e o p l ew i t ha b n o r m a l g l u c o s em e t a b o l i s m . [ K e yw o r d s ] D i a b e t e s m e l l i t u s , t y p e 2 ; G l u c o s em e t a b o l i s md i s o r d e r s ; B l o o dg l u c o s e ; H e m o g l o b i nA , g l y c o s y l a t e d
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及高危因素分析

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及高危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和相应高危因素。
方法:对2018.01-2021.12区间收集整理我县医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选取,筛查其200例一级亲属作为研究组,同时以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比组,分析一级亲属患病率和相应高危因素。
结果:研究组耐糖量降低、空腹血糖受损以及糖尿病发病率均较对比组更高(P<0.05)。
研究组腰围、BMI、DBP、SBP、FBG、2hPG、HbA1c、TC、TG、LDC-C均较对比组更高,HDL-C较对比组更低(P<0.05)。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糖尿病患病率明显较健康体检者更高,且腰围、BMI、DBP、SBP、FBG、2hPG、HbA1c、TC、TG、LDC-C等均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需加强环境、诱发因素的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患病率;高危因素2型糖尿病也叫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主要分型之一,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1]。
目前,医学领域对2型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仍然认识不足,多项研究普遍认为和遗传因素存在密切关系,具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父母患有2型糖尿病时,会增加一级亲属2型糖尿病风险[2]。
为此,本研究对2018.01-2021.12区间收集整理我县医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选取,分析200例一级亲属2型糖尿病患病率和相应高危因素。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8.01-2021.12区间收集整理我县医院收治的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选收治的取,筛查其200例一级亲属作为研究组:男104例、女96例,年龄最小33岁、最大75岁,均值(54.26±10.38)岁;同时以20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比组:男102例、女9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5岁,均值(53.96±10.1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可比性。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

E-mail:qiuhuayan@ 责编/邱华艳
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管理
文/ 陈耀(福建省第二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目前,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已接近 11%,患者数量达到1.1亿,位居全球第 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糖尿病发病率上升幅 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遗憾的是,我们尚未 对糖尿病前期人群给予足够重视。对此, 笔者认为2型糖尿病的预防首先要注重高危 人群的筛查,以尽量做到在糖尿病前期早 发现、早诊断和早管理,这对于预防或延 缓糖尿病及心血管危险的发生至关重要。
高危人群 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及相关指南,糖 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⑴有糖调节受损 史;⑵年龄≥45岁;⑶超重、肥胖者,身 体质量指数(BMI)≥24kg/m2,男性腰围 ≥90cm,女性腰围≥85cm;⑷2型糖尿病 患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⑹有巨大 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妊娠糖尿 病史;⑺高血压(血压≥140/90mmHg), 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⑻血脂异常(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0.91mmol/L及甘油三酯 ≥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⑼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⑽有一过性糖皮质 激素诱发糖尿病病史者;⑾BMI≥28kg/ m2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⑿严重精神 病和(或)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 者;⒀遵行静坐生活方式的人群。
此外,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进行的 药物干预试验显示,降糖药物二甲双胍、 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脘二酮类、二甲双 胍与其他降糖药的联合干预以及减肥药奥 利司他等都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发生糖 尿病的危险性。但是,尚没有充分证据表 明药物干预具有长期疗效和卫生经济学益 处,因此目前国内外临床指南尚未广泛推 荐药物干预作为预防糖尿病的主要手段。
总而言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管理, 生活方式干预最重要,且安全、有效,故 家庭医生应坚持对高危人群进行糖尿病科 普教育、饮食运动指导,并进行严格的随 访和监督。但是,临床工作中有些糖尿病 前期人群的依从性并不好,很难取得理想 的效果。因此,对执行强化生活方式有困 难者,可考虑首选药物干预;或强化生活 方式干预6个月以上血糖仍不达标者,可考 虑药物干预。
糖尿病高危人群诊断标准

糖尿病高危人群诊断标准1、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4者;以往有IGT或IFG者;或糖化血红蛋白Alc位于5.7~6.5%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8mmol/L)者。
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大婴儿(≥4kg);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7、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糖尿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次查胰岛功能(C肽分泌试验),早诊早治。
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
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
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
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
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 岁以后发病。
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
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如果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接近目标水平,通常医生会开一些降糖药。
不过,由于不同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医生可能给你开两种或多种药物。
若有必要,也可能将降糖药与胰岛素注射一并使用。
8.1.1 口服降糖药①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i h rs f t p i b ts,he r s l fs r e i Z g ik o y e 2 d a e e t e u t o c e n ng s HANG Di
【 bt c】 beteDs s Tp d bt ou tnah h i fs c t s c m Me osRc i etfh t 95 o a eroae A s atO j i :ius ye i ec pli i s oa oie rkf t . t d :e um n ot cy 8 r t n 5ya r cv c 2 a i p ao t g rk s a d i a o h r t e i ̄ m eh 3 sfg
医学 信 息
综 合 论 坛
N .8 01 00 21 ・4 2 ・ 2 3
2 型糖尿病高危人群筛选结果分析
张 迪
西城 10 3 001 西长安街 目的 : 探讨 2型糖尿病居 民中高危人群的相关的高危 因素。方 法: 募我 市大于 3 招 5岁的 9 5 2型糖尿病的患者, 8位 给予 7 g口服葡 萄糖 耐量试 5 验, 将其分 为高危组和 费高危组 。并对所有患者进行 问卷调查 , 予体检和生化检测 , 给 以确定 2 型糖尿病 高危 因素 。结果 : 2型糖尿病 高危患者 7 8 高危 2 例( 组 ) 非 高危患者 17 ( , 5 例 费高危组) 。高危 组患者 的中糖代谢异常、 新诊断糖尿病、 糖调 节受损 、 纯空腹血糖受损(F ) 单纯糖耐量异常 ( T 、F 单 I 、 G I ) IG合 并 G IT明显 高于费高危组 ( < .5 。结论 : G P O0 ) 增龄、 超重或肥胖、 高血压、 糖尿病家族史、 脂代谢紊乱是 2型糖尿 病高危人 群的主要危险 因素。 【 关键 词】 2型糖尿病 ; 高危人群 ; 结果分析 d i1. 99 ji n 1 0 15 . 1 .8 8 3 0 0 36 /. s .06— 9 9 2 10 . 3 : s 0 文章编号:0 6 15 (0 1 一 8 4 2 一 2 10 — 9 9 2 1 ) 0 — 2 3 O
—
r k f co s i a t r . s
【 e o d 】 y e i e sH g — s g u sA a s K yw r s T d b t ; i r k r p ; nl i p 2 a e h i o ys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我 国中老年人健康 和生命 的主要 疾病之 一 , 随着 我 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 们生 活水 平不断 提高 , 近年 来其发 病呈 明显上 升 趋 势【 , 趋向年轻化 。其 中以 2 1且 J 型糖 尿病 居多 , 并多半有并 发症 , 若不 能 及 时确诊 和有效 治疗 , 可导致患者 致残或早 亡。我 院对 2型糖尿病 高危人 群进行筛 检, 以探讨 2型糖 尿病高危人群 中糖代 谢异 常的分 布情 况及 相关 危 险因素 , 2型糖尿病患者 的早防早治提供科 学依据 。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