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礼仪-礼仪知识
藏族礼仪课程心得体会总结(2篇)

第1篇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藏族礼仪课程,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我对藏族礼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藏族礼仪课程的心得体会总结。
二、课程内容概述藏族礼仪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讲解和培训:1. 藏族历史与民俗:介绍了藏族的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以及民俗风情,使我对藏族有了全面的了解。
2. 藏族礼仪规范:详细讲解了藏族在家庭、社交、宗教等方面的礼仪规范,包括称谓、敬语、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等方面的习俗。
3. 藏族宗教礼仪: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教义、仪式以及僧侣的日常行为规范,使我对藏传佛教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 藏族节日庆典:讲解了藏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以及相关礼仪,如藏历年、酥油花节、赛马节等。
5. 藏族服饰与饰品:介绍了藏族服饰的款式、色彩、材质以及饰品的使用,使我对藏族服饰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6. 藏族饮食文化:讲解了藏族饮食的特点、制作方法以及礼仪规范,使我对藏族饮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三、心得体会1. 深入了解藏族文化通过课程学习,我对藏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礼仪规范独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
2. 重视礼仪规范藏族礼仪规范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人际交往中,遵守礼仪规范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通过学习藏族礼仪,我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并将努力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3. 增强民族认同感通过学习藏族礼仪,我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借鉴,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民族,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认同感。
4. 提高自身素养学习藏族礼仪,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还能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礼待人,做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5. 培养实践能力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互动体验等活动,使我对藏族礼仪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藏族禁忌和注意事项

藏族禁忌和注意事项文章一:给旅行者的藏族禁忌和注意事项亲爱的旅行者们,当你们踏上那片神秘而美丽的藏族土地时,一定要了解并尊重当地的禁忌和注意事项,这样才能让你们的旅程更加愉快和顺利。
比如说,在藏族地区,千万不要随便摸别人的头。
这可不是一般的不礼貌行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头是非常神圣的。
我就听说过有个游客,觉得藏族小朋友可爱,就随手摸了摸头,结果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
还有,进入寺庙的时候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
记得有一次我在寺庙里,碰到一个旅行团,他们吵吵闹闹的,引得僧人们频频皱眉。
另外,不要用手指去指佛像,这也是不尊重的表现。
在藏族家里做客,主人给你倒茶时,要等主人双手捧到面前再接,而且要喝上几口,表示感谢。
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会让我们的旅行更加美好,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藏族的魅力。
文章二:藏族禁忌和注意事项——给学生朋友们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藏族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你们知道吗?在藏族地区,他们特别忌讳捕杀野生动物。
曾经有个学生,去那里游玩的时候,看到一只漂亮的鸟,想要抓来玩,幸好被当地人及时制止了。
还有啊,藏族人对火塘非常敬重。
火塘里的火不能随便熄灭,也不能用脚去踩火塘里的柴禾。
在和藏族小伙伴交流的时候,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
比如,不能说“死”这个字。
如果有机会去藏族同学家里做客,要记住不能在他们的房间里乱翻东西。
咱们要多了解这些,才能更好地和藏族朋友相处,增进彼此的友谊。
文章三:藏族禁忌和注意事项——为上班族准备各位上班族朋友们,要是有机会去藏族地区出差或者旅游,下面这些禁忌和注意事项可得记好了。
在藏族地区,看到玛尼堆可别随便踢或者破坏。
曾经有个上班族,因为不小心踢倒了一个玛尼堆,惹了不小的麻烦。
还有,藏族人大多不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所以和他们一起用餐的时候要注意。
另外,如果去参加藏族的传统活动,一定要按照他们的规矩来,不能擅自行动。
当你收到藏族朋友送的礼物时,要用双手接过,表示尊重。
了解并尊重这些,能让我们在藏族地区的工作和旅行更加顺利。
藏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

藏族的饮食礼仪有哪些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饮食礼仪的民族。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藏族的饮食礼仪内容!藏族的饮食礼仪:藏餐的起源藏族人民世代居住、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即今天的西藏自治区及青海、四川、云南及甘肃的一部分地区。
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藏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孕育出了独具风格的餐饮文化。
藏族的饮食礼仪:藏餐的原料1、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主食,其原料为青稞或豌豆炒熟之后磨成的面粉。
糌粑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
一般分为“乃糌”(青稞糌粑)、“散细”(去皮豌豆炒熟磨成)、“散玛”(豌豆糌粑)、“白散”(青稞和豌豆混合磨成)四种。
2、酥油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其营养价值非常高,食用后能耐寒耐饥。
酥油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帮助藏民抵抗低温的。
酥油提炼出来之后与砖茶一起熬制,就可打出酽酽的酥油茶。
3、牛羊肉牛羊肉是藏式肴馔中的重要原料。
藏餐中的牛肉以高原牦牛肉为主,而羊肉大多是绵羊肉。
藏餐中的肉类肉色鲜红,肉质细嫩,味美可口,低脂肪,高蛋白。
人们常说的风干肉,指的就是风干牛羊肉。
藏族的饮食礼仪:藏餐的独特制作方法藏餐的制作方法有很多种,如煮、烤、蒸、炒、炖等。
较为独特的食品有:1、“夏卜钦”(生肉酱):选用无油牛肉(比如牦牛后腿上的肉,没有脂肪为佳)为原料,将其剁成酱拌上辣椒酱,放入少许花椒、盐水及野蒜末,味道鲜美。
2、“卓玛哲丝”(人参果饭):是一独特的食品,除了平日的餐桌之外,过年喜庆典礼等都少不了它,因为它象征着吉祥。
藏族的饮食礼仪:藏族饮食习俗1、藏民的主食(1)农区:主要的食品是青稞、小麦、玉米、土豆和其他杂粮;饮用酥油茶、青稞酒。
一般为一日三餐,农忙时为四至五餐。
(2)牧区:奶类、肉类和糌粑是牧民主要食品。
面粉、大米只是偶尔吃一点儿,蔬菜和水果就更少了。
牧民们最喜欢吃的莫过于“手抓肉”,主要饮料为奶茶,饭后多饮酸奶。
基本为一日三餐。
牧区很少产酒,故所饮白酒主要从外地购来。
(3)城区:居民除食用糌粑、酥油外,还常吃大米、白面及蔬菜。
藏族风俗禁忌

1、当好客的藏族人把青稞酒端到你面前时,要用双手接过酒杯,然后右手举杯,左手无名指伸进杯子,轻蘸一下,朝天一弹,意思是敬天神,接下来,再来第二下,第三下,分别敬地、敬佛。
2、在喝酒时,藏族的约定风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马上倒酒斟满,接着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满。
最后,就得把满杯酒一口喝干。
3、饮茶时,您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离开时在碗里不能有剩茶,否则视为失礼。
4、步入藏民的帐篷、居室,不可用脚踩门槛,也不可在他人面前吐痰。
5、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6、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7、吃饭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之规矩。
8、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
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
9、在食肉方面,藏族禁忌较多。
一般人只吃牛羊肉,而绝不吃马、驴、骡、狗肉,有的人连鸡肉、猪肉和鸡蛋也不食用。
10、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11、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12、未经同意不可入庙,入庙后不可吸烟。
庙内物品观看无妨,惟不可擅自触摸佛像、经书。
13、要尊重佛教寺庙及僧人;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按顺时针绕行;经筒、经轮也必须顺时旋转.14、严禁跨越法器。
15、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16、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17、一个陌生人走在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时,不能大声喧哗。
18、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19、在藏区偶见身挂红、黄、绿布标的牛羊徜徉于郊野,可不要随意驱赶、伤害,那是藏民敬神祭品。
20、进入藏胞的帐房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不得混杂而坐。
民族风情:藏族的人生仪礼

藏族有祈⼦的习俗吗?⽣男孩、⽣⼥孩有着不⼀样的庆祝仪式吗? 藏族也有“男尊⼥卑”的规矩,但⽐起汉族要宽松的多。
在西藏⼩孩⽣下来的第三天(⼥孩是第四天),亲朋好友就要前来祝贺。
这种活动叫做“旁⾊”(藏语“旁”是“污浊”的意思,“⾊”是“清除”),也就是清除晦⽓的活动。
客⼈⼀进屋,先给⽣母和襁褓中的婴⼉献哈达,给⽣母敬酒、倒茶;然后端详初⽣婴⼉,对孩⼦的出⽣说⼀些吉利、祝福的话。
⼀般要说“次仁”(长寿)。
然后将各种礼物送给孩⼦的⽗母。
在农村,⽣了⼩孩的⼈家门⼝,要堆上⼀堆⼩⽯⼦。
⽣男孩,要堆上⽩⽯⼦;⽣⼥孩什么⽯⼦都可以,并在⽯堆旁燃烧松柏⾹枝。
前来祝贺的⼈们,⾛到门⼝,⾸先在⽯堆和⾹堆上撒上糌粑⾯,然后再进⼊主⼈家门。
在⽢青藏区,⼀般不去⽣了孩⼦的⼈家,等满⽉后再去探望。
客⼈进门前,主⼈要在⼤门前烧⼀个⽕堆,客⼈迈过⽕堆后,⽅可进门。
⽬的是防⽌将外边的晦⽓带进家。
有的地⽅有家⾥⽣了男孩就在门前烧⼀堆⽕,⽕中央⽴⼀个⽩⽯头;⽣了⼥孩只烧⽕堆的习俗。
藏族妇⼥⽣产有哪些禁忌和礼仪? 西藏⽇喀则地区的妇⼥在孕期提倡多活动,⼈们在⽣活时间中认识到孕期多活动有利于分娩。
在饮⾷上禁⽌吃犏⽜⾁,据说这种⾁会使孕期延长,⽽到分娩期延后时⼜必须要吃犏⽜⾁,认为这样才能破解。
另外,孕妇不能抱婴⼉,据说这会使婴⼉出⽛晚。
坐⽉⼦期间,产妇要避风、避冷,不吃太硬的东西。
卫藏地区产妇必须要喝⼀种类似粥⼀样的⾷品,藏语叫“归丹”,原料是青稞酒、红塘、糌粑、奶渣,⼀起煮沸后趁热喝,能够活⾎化瘀,补⽓养颜。
对恢复⾝体特别好。
在⽢青⼀带,孕妇不能串门,不能和陌⽣⼈说话,不能吃别⼈送的东西,尤其是陌⽣⼈送的东西。
不能跟寡妇在⼀起。
藏族是怎样给孩⼦起名字的?藏族名字的特⾊是什么? 在母⽒社会时期,藏族⼈的名字,取母亲名字中的⼀个字作⾃⼰名字的⼀部分。
像母亲的名字叫“朗?莫莫”,⼉⼦的名字便叫“莫⾚”;母亲名叫“索?汤汤”,⼉⼦名便叫“索⾚”。
藏民族习俗信仰禁忌和注意事项(2)

藏民族习俗信仰禁忌和注意事项(2)藏民族习俗信仰禁忌和注意事项7、礼节: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献"哈达"的动作因人而异,一般来说,要用双手捧哈达,高举与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弯腰给对方,这时,哈达正与头顶平,这表示对对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对方以恭敬的姿态用双手平接。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时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将哈达捧到座前或足下;对平辈或下属,则可以系在他们的颈上。
磕长头:是在藏传佛教盛行的地区,信徒与教徒们一种虔诚的拜佛仪式。
于行进中磕长头,信徒们遵循这样的程序:首先取立正姿势,口中念念有词,多为诵六字真言,读作"啊嘛呢叭咪哞",是印度佛教密宗的"真宝言"(似汉地佛教徒常诵的"南无阿弥陀佛"。
一边念六字真言,一边双手合十,高举过头,然后行一步;双手继续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双手合十移至胸前,迈第三步时,双手自胸前移开,与地面平行前身,掌心朝下俯地,膝盖先着地,后全身俯地,额头轻叩地面。
再站起,重新开始。
在此过程中,口与手并用,六字真言诵念之声连续不断。
还有一种为原地磕长头。
敬语和称谓:藏族非常注意使用敬语,这种风气拉萨人更为讲究。
在拉萨甚至整个西藏,每句话都有3种讲-法,一是普通话,一是敬语,一是最敬语。
无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这样。
地位相同的人相互用敬语,地位低的人对地位高的人也用敬语,对地位悬殊的人用最敬语。
不会敬语的人被认为缺少教养,而敬语用错了,便会闹出笑话。
藏族人非常重视称谓,称谓不准确,往往被认为不懂礼貌。
在对方名字后面加一个"拉"字,表示尊敬。
例如称格桑为"格桑拉",扎西为"扎西拉";教师称为"格拉",厨师称为"玛青拉"等等。
藏族敬酒和祭祀礼仪风俗习惯

藏族敬酒和祭祀礼仪风俗习惯藏族是一个十分讲究礼仪文化的少数民族,在大多数藏区,每当有客人到访,都是敬茶不敬酒。
对于祭祀仪式,都有着特定的礼仪风俗。
下面一起来看看藏族敬酒和祭祀的礼仪介绍吧,希望对你有帮助! 藏族敬酒的礼仪风俗藏族敬酒的礼仪风俗凡是人们欢聚,必须饮酒唱歌。
婚礼称为“羌萨”,直译为“喝酒的地方”,与内地的喝喜酒是一个意思。
婴儿降生、孩子上学、新房落成,照例都要饮酒庆贺。
人死后一周年之际,邻居亲友也要欢聚一堂,祝贺死者投胎转世,重新降生。
至于藏历新年,大小节日,喝酒唱歌,更是绝对少不了的。
藏族敬酒的礼仪风俗,人们慢慢地饮酒.悠悠地唱歌;喝酒喝得似醉非醉,唱歌唱得如梦如痴,如此这般,便达到了人生快乐的境界。
扎西德勒!西藏人最看重喝酒,最喜欢敬酒,敬酒必须有敬酒歌。
有一首酒歌这样唱道:酒,不要催快喝快喝,喝酒跟饮驴不一样;歌,不要催快唱快唱,唱歌跟吵架不一样;舞,不要催快跳快跳,跳舞跟打铁不一样。
喝酒不唱歌,跟毛驴饮水差不多。
在过去的年代,藏族敬酒的礼仪风俗,僧俗官员冬天请客,夏日园林休闲,都要请几为称为“冲雄玛”的敬酒女子,一边给宾客敬酒,一边唱酒歌,有点像今天节日庆典的主持人。
她们照例要打扮成雍容华贵的贵族女子模样,头戴用珍珠、松石、珊瑚、玛瑙装饰的珠冠,胸配金玉制作的嘎乌佛盒,长长的耳坠垂到双肩,身着彩缎藏袍、彩绸衬衫,腰系彩色围裙,脚蹬彩色藏靴。
她们往往都有爽朗的性格,娇好的身材,特别是有着甜美的歌喉,不但善于唱酒歌酒曲,还能清唱藏戏,藏戏的曲调悠扬高亢,热烈深情,一人引领,众人相和,使酒宴洋溢在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即使在当代,各种娱乐聚会,往往邀请两三位能歌善舞的女性,出面敬酒和唱劝酒歌,聚会才会热烈欢快,圆满吉庆。
酒宴最重要的是排坐次。
过去的年代,人的尊卑长幼区分非常严格,现在已不怎么讲究了,但每次酒宴,坐次也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
酒宴一般分为首席、次席、末席三个档次。
坐在首席的人,大都是年高的长者或尊贵的客人,陪坐末席的,往往是年纪最小、辈分最低的人。
藏族的风俗习惯知识

藏族的风俗习惯知识进藏旅游时,需要了解一些藏族的风俗,民族的风俗习惯。
献哈达: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
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
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的。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
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
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
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打招呼: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
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西双版纳是*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
不能摸小和尚的头。
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
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
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送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竿、筷子、剪*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族礼仪-礼仪知识
关于藏族礼仪-礼仪知识
饮食习惯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色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
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
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
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
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
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
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
吃饭时
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
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藏族日常社交礼仪藏族非常讲究礼仪,日常生活中见到长者、平辈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礼方式。
见到长者或尊敬的人,要脱帽,弯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于地面。
见到平辈,头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这时的鞠躬只表示一种礼貌。
在有些地区,合掌与鞠躬同时并用。
合掌要过头,表示尊敬。
这种致礼方式多用于见到活佛或尊贵的人。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
赠送礼品,尤其对长辈、活佛和尊贵的客人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
家中酿了好酒,头道酒敬献神灵后,首先由老人品尝。
每年收割新粮食,尝新也是老人们的"专利"。
日常家庭就餐,由主妇掌勺分发食物时,首先是为长者盛,然后全家一同进餐,其乐融融。
藏族人十分好客,待客热情周道,若有宾朋登门,定会倾其所有,拿出好酒好茶好菜盛情款待。
敬献哈达是藏族最常见的礼节之一。
献受哈达的礼仪在过去有严格的规矩。
俗人向僧人、低级僧侣向高级喇嘛献哈达,要俯首躬身,双手捧哈达过肩过头,恭恭敬敬地献上,有时只能将哈达献于对方座
前或脚下,对方通并不回赠哈达;给佛像、活佛献哈达,难以靠近亲献时,也可抛献或由别人转献。
上级给下级、长辈给晚辈、僧侣给俗人、高级喇嘛给低级僧侣赠哈达时,则常将哈达直接套挂在对方脖子上。
同辈平级间献哈达,双方将身体微微前倾,平等地以双手捧献、接纳,接受者将哈达顺手绕过头顶挂在自己颈上,往往还当场回献一条哈达,以重礼尚往来。
喜庆的日子,主人接受哈达后,往往顺手将哈达回敬给对方。
藏族人朝觐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谒长者,都要磕头。
磕长头,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动的寺庙中进行。
两手合掌高举过头,自顶、自额、至胸拱揖三次,然后匍伏在地,伸直双手五体投地,如此反复进行。
磕短头,合掌连拱三次,然后拱腰下跪,用头轻轻磕地。
拜见长者,要磕短头,表示尊敬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