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二)
《明亮的眼睛》阅读理解和答案

《明亮的眼睛》阅读理解和答案《明亮的眼睛》阅读理解和答案「篇一」动物的眼睛(欧阳军)夏天傍晚,一只蚊子悄然进屋,围绕着屋里的人们伺机下口。
在它的眼中,前方是充满诱惑的晚餐,后方则是自己振动的双翅,这两个景物同时出现在它的视野里--这让我们感到惊异,因为当我们注意前方的时候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背——但蚊子可以做到。
我们都知道,有些昆虫有一类特殊的眼睛被称为“复眼”,顾名思义,就是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这些小眼睛独自感光成像,使得各个方向的物体都可以在视网膜上成像,这种眼睛可以获得超大的视野和清晰的图像,比我们使用的广角照相机更加厉害。
蜻蜓的复眼是由许多“眼睛”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工作,每只“眼”单独成像,但是它们只需要把图像的一部分传给大脑即可,而不用将看到的所有信息都交给大脑处理,这样蜻蜓有限的大脑就能迅速处理环境中瞬息万变的信息。
因此蜻蜓具有极强的机动能力,在高速运动时,能敏锐地捕捉到同样高速运动的猎物,被称作昆虫中的“战斗机”。
蝴蝶在花间穿梭,我们可以看见它美丽的外形和鲜艳的色彩。
可是反过来,蝴蝶眼里看到的人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当蝴蝶看到你的脑袋,它会认为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
你的头发就像一捆绳子,每一根绳子都粗粗的,足以让它停得住脚。
但如果蝴蝶不飞,或者人不动,那么蝴蝶就什么也看不见。
因为动物所看见的主要是物体的动作。
一只蛤蟆一动不动地呆在草地上。
一只苍蝇飞了过来,等苍蝇飞近时,蛤蟆突然发起攻击,射出它的舌头攫住苍蝇送进自己嘴里,接着它又一动不动地呆着,看上去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似的。
对一只蛤蟆来说,花园就是一张灰色的屏幕,只有这张屏幕上的东西轻轻晃动的时候,蛤蟆才看得见。
当蛤蟆跳跃的时候,它自身的运动让它看到了周围的景象,当它停下来的时候,所有的东西又会变成一片空白。
动物的眼睛与它们的需要和环境相适应。
狐狸的瞳孔是上下长、左右窄。
因为它更需要看清它上方和下方的东西,比如树丛里的一只鸟,草地里的一只鸡。
皮皮鲁传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

皮皮鲁传读书笔记怎么写(精选10篇)皮皮鲁传读书笔记怎么写篇1《皮皮鲁传》是一本非常有趣的儿童文学书籍,讲述了一个名叫皮皮鲁的男孩的故事。
皮皮鲁是一个非常勇敢、机智和善良的孩子,他有着很多独特的性格特点。
他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总是能够想出各种创新的解决方案。
他还非常聪明,有着很多奇思妙想,总是能够给人带来惊喜和启发。
除了人物形象,本书的情节也非常吸引人。
作者通过各种离奇、有趣的情节,展示了皮皮鲁的成长过程和不同的人生观。
同时,作者还通过书中的角色和情节,传达了很多重要的价值观,如勇气、友谊、善良、团结等等。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震撼和启示。
作者通过生动的情节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皮皮鲁的成长和变化。
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如勇敢面对困难、创新思考、珍惜友谊等等。
总之,《皮皮鲁传》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书籍,它不仅让读者享受阅读的乐趣,还能够让读者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喜欢阅读的小伙伴们!皮皮鲁传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皮皮鲁传读书笔记怎么写篇2我爱书,在我悲痛的时候默默地陪我哭泣;我爱书,在朋友不理解我的时候,是它不离不弃的一向站在我的身边;我爱书,他能够逗我笑、给我欢乐。
说起书我的话不由得就多了起来,他可是我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呢!今日,我想给大家谈谈我与《皮皮鲁传》的渊源。
喜欢上《皮皮鲁传》得益于哥哥,哥哥喜欢《皮皮鲁传》,为了看这本书他可是什么法儿都使尽了:向同学借、求父母买。
在他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我也喜欢上了这本书,很想看看这本书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机会最之后了,一个星期天,哥哥不在家,爸爸妈妈也出去了。
我就偷偷地溜进哥哥的房间,一看书架上一排溜放的都是《皮皮鲁传》,我拿起一本随手翻开,不知不觉我就沉浸在了这本书中。
我和皮皮鲁一齐去看流星雨;和皮皮鲁一齐去领教他教师的“厉害”,皮皮鲁的教师可凶呢。
记得书中写道皮皮鲁的同学刘振宇在课堂上回了一下头,皮皮鲁的教师就要求他把一篇课文背50遍,一向背到刘振宇口干舌燥……《皮皮鲁传》里可爱的人物形象、引人的故事情节,让我在欢乐中拥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更有了动手的欲望,一些新鲜、奇怪的想法总会时不时的出此刻我的脑海。
《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

《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对于小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们需要用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小编在这里整理了《第三只眼睛》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三只眼睛文/张之路①我小的时候,院子里有一位邻居是设计机器的老教授,我经常到他家里去玩。
有一次,我在他的房间里看到一棵白色的小松树,那树很小,就像我童年的拳头那么大。
那树是用一块乳白色的木头加工而成的,用刀从下面往上削,木皮就自然地弯曲翻卷起来,成为树的枝叶。
我非常喜欢。
看看房间里没有别人,我就悄悄地把小树带回了自己的家。
到了晚上,我开始后悔和害怕起来,想把小树送回去,可是小树已经被我的手弄得黑乎乎的了。
第二天上午,教授的大女儿忽然来到我家,我害怕地躲进了卫生间。
客人走了,母亲把我叫出来,我知道我要倒霉了。
母亲却微笑着递给我两样东西,说是人家送给我的礼物,一只上了弦就可以跳跃的铁皮小鸡,还有一本图画书!客人根本没有和母亲提到我偷人家小松树的事情。
我松了一口气,不明白人家为什么送我礼物。
直到长大之后才明白教授的用心,我很感动,但这感动迟到了好多年。
②如今想来,他们以这样的宽容和细心关爱一个幼小稚嫩的心灵,这是我的运气。
③我小时候很少能吃到块糖,但我的姐姐很有办法,那会儿她是小学生,我只有五岁。
大人们不在的时候,她将家里的白砂糖放到一个大铜勺里在炉火上加热,等糖熔化以后,再将它们倒在一块早已准备好的玻璃上,糖自然地流淌成云彩一样的形状,趁糖还没有完全凝固,她用刀画上小格子,以便一会儿分着吃。
那糖是琥珀色的,不但甜,还有一丝很香的糊味儿。
有一次她又在做糖,我为了看清楚她的“工艺过程”,就搬了一个小凳子站了上去。
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从凳子上翻倒下来,前额磕在凳子角上,流了很多血。
至今,我的两眉之间还有一道小疤。
这小疤是我馋嘴的纪念,也是我好奇的纪念,但它也是我今天体谅孩子、观察孩子的第三只眼睛。
④今天,当我以成年人的身份给孩子们写书的时候,我仍然没有丢掉我童年的记忆,因为那是一种财富。
教育的第三只眼原文摘抄

开启教育的“第三只眼”教育的世界,是与孩子生命相遇的世界,是唤醒孩子灵魂的世界,是师生在教育天地里共同成长的世界,是无数美好瞬间在这里集合的世界,也是向这个世界成就并呈现一切美好的世界。
教育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然而,我们的一双“肉眼”常常被浮躁喧嚣所遮挡,被光怪陆离所迷惑,被功利尘埃所蒙蔽,被世俗蛛网所掩盖,被眼疾眼患所困扰,因而不但超越不了常人的视野,而且在正常的视线范围之内,都达不到应有的视力,让我们看不远,也看不真,看不清,看不透,还看不见,甚至看偏,看走样。
教育应该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学校却用紧闭的大门将孩子与外界,与这个世界隔绝开来,对孩子进行军事化、封闭式的管理,这种模式下的教育培养出了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应该给孩子以分数,没有分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是缺少内核的教育,然而教育不能只有分数,除了分数之外,我们还要给孩子比分数更重要的,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更为有用的东西,可是我们的教育却被异化成只有分数的教育,分数成了教育的唯一追逐目标,应试成了教育的唯一属性,教育的一切取向都是为了孩子九年、十二年之后的那两天考试,而没有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
这实际上就是教育的“近视”。
现在的教育,孩子们应该差不多做到有学校上,甚至有好学校上了,但是盲目的择校热、择师热,却有增无减,愈演愈烈,殊不知,没有最好的学校,也没有最好的老师,更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生动活泼而个性化的发展,我们的教育应该满足孩子不同的需要,适应孩子不同的天赋,然而同质化的教育,统一的标准,统一的目标,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排名,让更多的孩子被动适应,失去了个性,甚至把绝大部分的孩子丈量成了差生;教育的公平与均衡,当然也不仅仅是校舍、装备上的公平与均衡,而是学校发展软实力,包括学校内涵发展、教师发展的公平与均衡,但是在一些地方,则一味追求校舍的高大上,设施设备的全而新,这与教育的公平与均衡是背道而驰的;老师,绝对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与你的孩子没有血缘关系,却无怨无悔地为你的孩子而默默地付出,心甘情愿地为你的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而无私奉献的人,也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为人师表,尽职尽责,忠于职守,没有私心杂念的,很多老师真的是坚守三尺讲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三只眼睛的读后感

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三只眼睛的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三只眼睛>读后感》哇塞!我读完《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三只眼睛》这个故事,心里那叫一个激动!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女孩,这可太特别啦!就好像我们平时看到的都是五彩斑斓的花朵,突然出现了一朵独一无二的黑色花朵,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
这个女孩因为只有一只眼睛,总是被别人嘲笑和欺负。
我就在想,那些人怎么能这么坏呢?如果换做是他们自己被这样对待,心里得多难受呀!每次看到女孩被欺负得掉眼泪,我都恨不得跳进书里去保护她。
不过,事情有了转机。
女孩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女巫,女巫给了她一只眼睛,这下女孩有两只眼睛啦!她终于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看世界了。
这难道不像我们在黑暗中走了好久好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明吗?可是呢,拥有两只眼睛的女孩还是不满足,她想要三只眼睛。
哎呀,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有时候得到了一点好东西,还想要更多更多。
当女孩真的有了三只眼睛,却发现一切都变得乱糟糟的。
这多像我们贪心的时候,以为得到的越多就会越快乐,结果却适得其反!我读着这个故事,就好像在坐过山车一样,心情起起伏伏。
一会儿为女孩的遭遇感到难过,一会儿又为她的转机感到开心,最后又为她的贪心感到着急。
我忍不住问自己,如果我是这个女孩,我会怎么做呢?我会不会也像她一样,不懂得知足呢?故事里的女孩最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变回了有两只眼睛的样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让我明白了,我们不能太贪心,要学会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
就像我们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有同学的陪伴,这已经是很美好的事情啦,可不能还总是想要更多,却不珍惜眼前的幸福。
总之,这个故事真的太精彩啦!它让我懂得了知足常乐的道理,我以后一定会好好珍惜我所拥有的一切!示例文章篇二:《<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三只眼睛>读后感》哇塞!我读完《一只眼睛两只眼睛三只眼睛》这个故事,心里就像被春风吹过的花园,满是惊喜和感动。
故事里的小女孩只有一只眼睛,她总是被大家嘲笑和欺负。
第三只眼(七首)

第三只眼(七首)第三只眼是人体上的一种传说,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给予拥有者将来的预见和洞察力。
这个概念在古代文化和各种传统中都有所提及。
下面将以七首诗歌为结构,来聚焦第三只眼的神秘和力量。
第一首诗:迷雾中的眼睛当我们的视线被迷雾所遮挡,那第三只眼便开始显露,穿透混沌和暗影,寻找真相和智慧之光。
这首诗意味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迷惑和困惑的时刻,而第三只眼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穿透这些困难,找到真实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第二首诗:梦境中的目光在梦的世界里,第三只眼敞开心扉,触摸未知的边界,预见未来的种种。
这首诗表达了梦境中第三只眼的神秘力量,它可以让人们窥见并理解未来的可能性,带来智慧和指引。
第三首诗:心灵的印记心中的第三只眼,是灵魂的传承,记录着每一个生命的印记,指引我们走向命运的轨迹。
这首诗强调了第三只眼与灵魂之间的关联,它承载着每个人生命中重要的经历和教训,是把握命运的重要工具。
第四首诗:思维的启示第三只眼的视线,超越肉眼的局限,拓展思维的边界,点亮心灵的智慧。
这首诗呼应了第三只眼的洞察力和智慧,它能够让人超越常规的思维,拓展认知的边界,引导我们走向更高的智慧与境界。
第三只眼,心灵的通途,连接内在和外在的世界,洞察世间的奥秘,释放心灵的力量。
第六首诗:能量的振动第三只眼的能量,振动着灵魂的频率,引领我们向着真相,接纳世界的宇宙。
第七首诗:寻找内心的平衡当第三只眼觉醒,内心的平衡才得以实现,领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重拾心灵的宁静和和谐。
以上七首诗歌表达了关于第三只眼的不同层面的神秘和力量,它超越了常规的认知和理解,是一种能够指引我们走向更高层次智慧的神秘力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示,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智慧。
第三只眼看“动画”

第三只眼看“动画”
王燕芳
【期刊名称】《作文成功之路(中旬)》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今天,我要和大家聊聊有关动画片的事儿。
rn在我家,弟弟总是霸占着电视,当然,看的全部都是动画片。
我只能无聊地陪他看,对动画片,也算熟悉。
动画片的种类很多,有些确实好看,偶尔我也会迷上,但我发现了一些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实在令人无语。
【总页数】1页(P46-46)
【作者】王燕芳
【作者单位】福建安溪恒兴中学进取文学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4
【相关文献】
1.第三只眼看美国第三只“手”
2.穿越古今,用第三只眼看博物馆
3.用第三只眼看用第三只耳听——浅谈共情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4.用第三只眼看用第三只耳听——浅谈共情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5.第三只眼看生灵——生态摄影家焦生福的高原情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教育的第三只眼》是王小波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教育的反思和思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文章以一个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独眼王的故事。
这个独眼王拥有第三只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
然而,他不愿意将这个特殊的能力传授给别人,因为他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看到的东西,那就没有了特殊的价值。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隐喻了教育的权力和特权。
教育的第三只眼,正是指教育所能带给人的特殊眼光和认知。
作者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潜力。
他批评了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抑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一刀切教育。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看见好的东西,看到不好的东西”。
他认为,教育不应当是一种束缚和剥夺学生个性的手段,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他呼吁教师通过自己的第三只眼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引导他们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应当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发展负起责任。
《教育的第三只眼》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并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抱有更大的期望。
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二)
二、规育
规育,实质上是用规则实施教育。
(一)班主任教育的整合艺术
班主任教育的效果是通过整合艺术来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理念
我们要塑造一个尊重型的班主任,首先把学生当作“人”。
他有人格,有人性,有与我们同样的自尊心。
2、细节
是指赏识型管理。
以欣赏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学生,注意在教学过程的细节上及时激励学生,表扬学生,鼓励学生。
如:“站起来回答,会有掌声的!”
3、制度
强调的是“人本”,尽可能体现个体发展。
下面围绕理念、细节、制度这三个教育层面,谈几个观点:
1、关于“边际效应”和问题学生
“边际效应”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消费给人带来的主观心理满意程度。
如:一元钱的边际效应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
把一元钱给一个乞丐,满意度可能是100个单位;而把一元钱给一个百万富翁,满意度可能是1个单位。
二者的社会总福利量是不同的。
因此,班主任工作应倾向问题学生、弱势群体。
“边际效应”要更多地应用到问题学生身上,对问题学生多投入一些,多关爱一点,多关注他们的需求,多温暖他们的情感。
我们可以做一个菲尔人格十项测试,了解一下学生缺少什么。
2、“规则无人看守”与做活主题教育
我们定立制度,要求学生遵守规则,规范言行,那么怎样使制度、规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呢?有一次,龙永图在卫生间看到七、八岁的小孩在修马桶,小孩说:“我用坏了,我得修好。
”孩子的行为说明了“规则无人看守”原理。
这里有个“道德生态环境”的问题,像我们的环境卫生,要由管到不管,由人治到自治,达到无人看守的境界,就要通过系列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立、自主、自爱意识。
我们可以试一下,“让最差的学生当一周班长”,会有什么效应。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3、细节习惯与改变命运
细节创新是班主任工作的第一要务,管理的成败是由细节开始的。
如:开展十三字主题教育活动——“信、诚、道、恒、德、礼、仁、容、儒、信、义、勇、智”,每周一个专题,化大为小,做细做活。
班主任能不能对所有的差生说一句:“我们都是优秀的。
”并且,依次聘任违纪的学生做班主任助理,也许会打开成功教育的突破口。
因此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要善于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态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刚从早稻田大学毕业的时候,被分到东京帝国酒店打工,当保洁员,情绪很低落。
工作交接时,老工人从坐便器里接了一杯水喝掉了,并告诉他这就是标准。
这个细节对野田圣子触动很大,她懂得了做什么事都需要有敬业精神,有了敬业精神,什么工作都能干得很出色。
从此,她在帝国酒店做得很勤奋,成了一名优秀的保洁员。
我们可以在班会时先做这样的游戏:招聘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副理。
候试时,每人发一支冰淇淋,测试场地不设垃圾桶,看谁把包装纸送到场外垃圾桶。
当学生吃完冰淇淋时,招聘测试也就宣告结束。
谁能把包装纸主动送达垃圾桶,谁就是要招聘的大堂副理。
然后就此展开大家谈。
4、制度创新与人性化关爱
我们可以叫响这样的口号“为捍卫学生的权利而战”,制定规章时要首先体现这一点。
制订班规有三个原则:①班规要有人情味。
比如说,学生违规、违纪了,罚他唱一支歌或背一段诗,扣一次分要做一件好事。
②要突出示范性、可模拟性。
让学生见贤思齐。
③要重视奖励机制,少罚多奖。
比如给犯错误的同学写不公开的评语,可以加上这样的话“其实你也很优秀!我们做朋友吧。
”接到老师这样的邀请,学生的心情会如何?比如处理早恋问题,方法比动机更重要。
2004年11月15日《烟台晚报》载:南京一家长带孩子到中心马路上去评点“美眉”,预防早恋,挑来挑去,都有毛病。
最后让孩子明白现在谈这个问题为时尚早,从此孩子打消了早恋念头,学习成绩也提高上去了。
这就是方法的效应。
两个人同样走在泥泞的路上,一个人说:“赶快脱了鞋子换靴子吧。
”另一人说:“换鞋不如换路。
重新修条路不就可以了吗?换鞋,路还是泥泞的;换了路,就不需要换鞋了。
”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假如我用8小时砍一棵树,我可以花6小时磨斧子。
而许多人则只花20分钟磨斧子,用12小时砍树。
”这里谈的都是创新。
思维定势必定制约思路的展开。
要尊重孩子。
有句话叫“淘气是孩子的权力”。
还有句话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
1989年11月10日四十四届联大通过了《儿童权力公约》,规定儿童的四项基本权力是: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夫妇曾在法国居住过,妈妈花4000元钱给女儿报名学钢琴。
爸爸开车带女儿去学钢琴,女儿不高兴,想学笛子。
蔡志忠毫不犹豫地为女儿办理了改学手续,女儿担心费用无法退回,妈妈生气。
他对女儿说:“什么也没有你的快乐重要。
”
5、罗森塔尔效应与自我认定
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就是赏识教育,“跳高摘桃子”。
班主任的良性期望值将产生特别效能。
有句英国谚语说:一滴蜂蜜比一桶毒药捉住的苍蝇还多。
1920年,11岁的里根在踢球时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需要赔12.5美元,这在当时是高额支出。
爸爸借给了他,说:“你是一个负责的好孩子,做了错事,就应该赔偿。
我给你付钱,半年后,你必须用正当的手段打工挣钱还给我。
”里根由此懂得了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后来,他成了总统。
我们教育学生,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