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

教育的第三只眼精彩片段作文教育的第三只眼,就是我们的心灵。
它不仅能看到我们的优点,还能看到我们的缺点。
它不仅能让我们变得更好,还能让我们更快乐。
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的教育的第三只眼的故事。
我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
我喜欢到处乱跑,喜欢捉弄别人,喜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
每次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委屈,觉得老师不理解我。
但是,我的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我。
他们总是耐心地教育我,告诉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要尊重别人,要有责任心。
他们说,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就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渐渐地,我开始明白了他们的用心良苦。
我开始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不再调皮捣蛋了。
我开始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了有责任心。
我发现,原来做一个好人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学习;我可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和赞扬;我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
当然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有时候我会感到很迷茫、很无助;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无能。
但是每当我遇到这样的时候,我的教育的第三只眼就会帮助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它会告诉我:“不要害怕失败,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不要放弃自己,因为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有了它的帮助,我就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和挫折,走向成功的道路。
现在想起来,我真的非常感激我的教育的第三只眼。
如果没有它的话,我可能还会一直走错路;如果没有它的话,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呢,我想对大家说:请珍惜你们自己的教育的第三只眼吧!让它帮助你们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它帮助你们成为更好的人;让它帮助你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可能很少有领导像我这样认真地去了解“有效教育”、认识“有效教育”了!两年来,我到三中、四中、五中、七中、九中、**初中、**中学、**二中听了很多次课,目的很清楚,专听“有效教育”课。
在听课前,曾于2010年10月23日到广西柳州市参加“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用整整两天时间认真邻听了我国“有效教育”专家孟照彬的“有效教育”讲座,也曾专门阅读了有关“有效教育”的书籍,阅读了孟照彬教授的专著。
“有效教育”真的很“有效”吗?以下我以我多次的学习和听课为基础谈我对“有效教育”的看法,且将它作为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汇报。
我的认识一、效果上,“有效教育”“雷声大,雨点小”教师方面,“有效教育”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实践了八年,成就了近十个特级教师,培养了一批成绩突出的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带动了一批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老师。
学生方面,“有效教育”确实培养了一些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成绩是有的,但是,这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近五千的老师和超七万的学生相比,实在是个小数目。
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有效教育”在全国、全区的“雷声”相比,这些效果实在是“雨点小”。
二、形式上,“有效教育”庞杂、繁琐“有效教育”按其自述,它有十分庞杂和繁琐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式。
孟照彬自己介绍说“‘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它涵盖了五大教育猜想所组成的理论范畴、八大技术方式所组成的操作范畴以及四大方法范畴。
”“是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系统”“按基本教学方式的排序,我们应该把它简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
”“‘第六种教学方式’有两个基本范畴和一个操作系统。
”从“有效教育”的形式上看,其自我介绍就包含了几个直接表征其庞杂和繁琐的字或词:“庞大”、“五大”、“八大”、“四大”、“体系”、“系统”。
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就是“大”。
三、内容上,“有效教育”深奥、玄虚作为一名热爱科学和传播科学的公民,我从小学过《皇帝的新装》,所以,从来不掩饰我对“有效教育”的“无知”:2010年10月23日我参加在广西柳州市举行的“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接下来的第二、三天,在广西柳州高中我全天很认真地接受了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培训。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1500字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1500字《教育的第三只眼》是一本非常引人思考的教育专著。
书中,作者以鲜明的观点和深入的分析深刻地揭示了当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方向和方法。
阅读完《教育的第三只眼》,我深受触动,不禁对现行教育体系进行了反思。
首先,书中对于当前教育的批判性分析令我深思。
现代社会,教育被赋予了重要的使命,即培养未来人才,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然而,目前的教育体系却存在一系列问题。
作者指出,教育过于强调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种倾向性教育使学生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丧失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能力。
而实际上,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综合素养,使其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深感当前教育体系的弊端,这促使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意识到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此外,《教育的第三只眼》还对于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作者认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学习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获取大量的知识。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应该转变为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学会批判性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指导。
这种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出更加具有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在书中的案例分析中,作者通过对一所实验学校的观察,揭示了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这所学校采用了一种以兴趣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这种教育模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并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学生。
我深感到这种教育模式的可贵之处,它不仅在理论上证明了正确性,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让我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产生了怀疑,并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能够借鉴这种成功的经验。
总之,阅读《教育的第三只眼》让我对现行的教育体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激发了我对教育改革的兴趣和思考。
教育需要“第三只眼”

教育需要“第三只眼”作者:苏峰来源:《小学德育》2009年第19期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如今行为特殊的孩子越来越多。
如果不加强对特殊孩子教育的研究,必然会延误这些孩子的发展,也会制约班集体的建设,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的成效。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几年前就开始了“德育导师制”的教育尝试。
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教师与特殊孩子“大手拉小手”的帮扶机制。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通过观察、谈话、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孩子成长给予积极的影响和引导,促使孩子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从俯视到平视,从冷落到关注,从怒斥到宽容,从无奈到有方……引导特殊孩子的教育走向成功的,是教育者的“第三只眼”。
[案例1]玩“深水炸弹”的小马劳动课前,小马去找小卢玩耍,发现小卢的桌上放了一瓶“502”胶水,玩性大发。
他把“502”当成一枚导弹,玩起了发射深水炸弹的游戏,胶水瓶一次次地掉在桌子上。
几次之后,瓶盖突然炸开了,胶水溢在桌子上,又溅到旁边同学的衣服上,桌上放着的一把塑料尺子也沾满了胶水。
小马发现手上有胶水,连忙跑去洗手。
小卢回来后发现,尺子已被牢牢地粘在桌子上拿不起来了。
小马是个非常“好动”的孩子。
在出操的队伍里,他小动作不断;在课堂学习中,他经常左顾右盼;在课间的连廊里,他玩得左突右闪,是个令老师头疼的“调皮蛋”。
一次次的告诫,换来的总是老师无奈的一声叹息。
德育导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小马在劳动课上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有超强的拼装能力,从一次偶然的谈话中还得知,小马酷爱赛车。
导师发现,小马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全无平时的“好动”和“浮躁”,显得格外专注。
这不就是小马的“闪光点”吗?怎样帮助小马扬“长”避“短”,获得个人的成长呢?正在德育导师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机会来了——区里要举行一次车模拼装比赛。
德育导师当即拍板,给小马一次机会,全力支持他参加这次比赛,并适当减免他的一些作业,让他全身心投入训练。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

■讲座题目:第三只眼睛看教育(一个局外人对教育的观察与思考)■主讲者:沈举(Justin Shen,详见附件一)■讲座内容:1.开场白1.1Work Shop I(课堂演练)自我介绍1.2我与教育的关系我为何关注教育2.教育的使命2.1 激变中的世界对世界万物的重新思考与定义2.2 中国的崛起2009年后的中国和世界大国应为人类的和平与幸福做出贡献,举世敬仰!2.3 面向未来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查尔斯·艾迪(英)的新世纪教育观:教育的精髓是启迪智慧,培养创新精神普世价值3.“客户”的期望3.1 市场导向如何服务意思的形成?学生是客户?产品?“应试”向“应市”、满足多元化需求教育转变3.2 “产品”质量室内(10%IQ) +室外(80-90%EQ+AQ )=Achievement / 成就学生时代须养成的文明习惯和公关常识4.教育效率(Efficiency)与效力(effectiveness)的平衡4.1 效率分组头脑风暴:名校差校的主要区别在哪?Work Shop II开场白(分组进行)如何激发学习热情?4.2效力老师的师德:信仰-思想-行为-习惯-结果学生素质的培养(北京、上海为何低分进好校)持久的动力和幸福感5.教师的素质与责任5.1 Work Shop 3体验组织和管理是如何出现的5.2自身素质“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兼专家和教育家于一身责任心/感:英女王和西点军校的定义(北大文章);业绩从何而来?时间管理什么是智慧?5.3 管理素质知识工作者=管理者?(Q)管理基础知识:管理的要务(SOP,麦当劳)、额外工作(贡献与成功)管理万能工具:“5W1H”(有效沟通)戴明环“PDCA”(画图);如何做好值日?TQC (质量管理);(画图)鱼刺图(因果分析)等(画图)学习与教导型组织(OJT)的建立和执行,5.4 责任和义务取长补短:国内外教育不同及美育教育要引导孩子们主动寻找好书看,听好歌、看好的艺术品…不要被送上门的“垃圾”迷惑(启蒙并刻录在孩子的脑海)6.教育的趋势与创新6.1 机会产业崛起、服务业兴盛等使教育成为最可能出现新的商业模式的产业教育不光是为广大工农兵服务,要精细化/细分市场运作6.2 创新思考:教育的改革、创新的着力点和难度在哪?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是怎样形成的?7.结语与交流收获?什么是“面市”教育:“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 & do the things right”中国呼唤“诺贝尔”,更呼唤有自尊的劳动者群体(一个让我尊敬、放心的油漆工)推荐书及文章:。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起初是被书名深深吸引的,人人都有两只眼睛,那“教育的第三只眼”到底是什么呢?我带着一丝疑惑和好奇翻开了这本书,初读本书后有了自己的一时感悟……如书中所写,对于每一个教育人来说,教育依然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很美好,教育真的可以更美好!因为我们可以开启教育的“第三只眼”,跳出我们的“肉眼”,修炼出教育的“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教育的第三只眼是我们一定要修炼的,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天眼”,能够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在变幻莫测的教育世界里,把教育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明明白白。
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慧眼”,能够不畏浮云遮望眼,在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中,把握教育摇曳身姿的身影,洞悉教育的真假,辨别教育的是非,判断教育的价值,认清教育的方向。
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法眼”,能够做到不一叶障目,不一知半解,不断章取义,也就不会盲人摸象,管中窥豹,我们看到的将是教育的“整座泰山”,教育的“整座森林”,对教育就会有全新的视角,全面的认知,而不仅仅是停留于过去的一些肤浅而片面的理解,更就会有“一盘棋”的思维,“十个指头弹钢琴”的意识,而不会顾此失彼,坐跷跷板,水中摁皮球。
有了这“第三只眼”——教育的“佛眼”,佛眼所看到的只有慈悲,慈悲为怀,大慈大悲。
用佛眼看教育,就有了怀柔之心,悲悯人之情,人间大爱之举。
看完这本书,我感悟最深的是:美好的教育是回归生活的教育。
回归生活的教育能彰显教育的朴素,凸显教育的幸福,接近教育的本真,顺其教育的自然,让教育充满温馨和张力,让教育回“家”,回到那个温暖而温情的“家”。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教育的第三只眼》是王小波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教育的反思和思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启发和触动。
文章以一个故事开头,讲述了一个独眼王的故事。
这个独眼王拥有第三只眼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事物。
然而,他不愿意将这个特殊的能力传授给别人,因为他知道,如果每个人都能看到他看到的东西,那就没有了特殊的价值。
作者通过这个故事,隐喻了教育的权力和特权。
教育的第三只眼,正是指教育所能带给人的特殊眼光和认知。
作者认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只关注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潜力。
他批评了应试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抑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一刀切教育。
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即“看见好的东西,看到不好的东西”。
他认为,教育不应当是一种束缚和剥夺学生个性的手段,而是应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他呼吁教师通过自己的第三只眼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力,引导他们走上适合自己的道路。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更应当是全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
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为自己的发展负起责任。
《教育的第三只眼》给予我很多启示和思考,使我对当前的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并对未来的教育发展抱有更大的期望。
我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特长和潜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

《教育的第三只眼》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翻开了这本书,本以为它会是那种充满高深理论、让人昏昏欲睡的教育书籍,没想到却被它深深吸引,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
这本书没有那些枯燥的大道理,也没有华丽到让人难以理解的辞藻,有的只是作者对教育最真实、最细腻的观察和思考。
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个观点,都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教育认知的新大门。
作者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方式和视角。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用既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很少真正去关注每个孩子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潜力。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同学,小李。
小李在班上是那种特别不起眼的存在。
成绩中等,不怎么爱说话,也没参加过什么活动。
按照传统的标准,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学生,不会引起太多的关注。
但有一次的经历,让我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是一次班级组织的户外活动,去郊外的农场体验生活。
大家都兴高采烈地参与各种活动,摘水果、喂动物,玩得不亦乐乎。
小李一开始也是默默地跟在队伍后面,没什么特别的表现。
到了中午,老师组织大家一起做饭。
这时候,小李突然变得活跃起来。
他熟练地拿起菜刀,切菜的手法简直像个专业厨师。
然后在炒菜的时候,他有条不紊地添加调料,掌控火候,不一会儿,一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就出锅了。
我们都惊讶地看着他,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我爸妈工作忙,经常我自己做饭,就练出来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平时对他的了解是多么的肤浅。
在学校的成绩和表现,并不能代表他的全部。
他在生活中的这一面,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这件小事让我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过于注重那些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孩子们在其他方面的才能和兴趣?就像书中说的,我们需要用“第三只眼”去看待教育,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独特的闪光点。
回想起我们的教育体系,总是在强调分数、排名,仿佛这就是衡量学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可是,这样真的对吗?那些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难道就没有其他的优点和潜力了吗?也许他们有着出色的动手能力,也许他们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只是这些都被我们的教育模式给忽视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第三只眼看“有效教育”
可能很少有领导像我这样认真地去了解“有效教育”、认识“有效教育”了!两年来,我到三中、四中、五中、七中、九中、**初中、**中学、**二中听了很多次课,目的很清楚,专听“有效教育”课。
在听课前,曾于2010年10月23日到广西柳州市参加“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用整整两天时间认真邻听了我国“有效教育”专家孟照彬的“有效教育”讲座,也曾专门阅读了有关“有效教育”的书籍,阅读了孟照彬教授的专著。
“有效教育”真的很“有效”吗?以下我以我多次的学习和听课为基础谈我对“有效教育”的看法,且将它作为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汇报。
我的认识
一、效果上,“有效教育”“雷声大,雨点小”
教师方面,“有效教育”在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实践了八年,成就了近十个特级教师,培养了一批成绩突出的教育科研工作人员,带动了一批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老师。
学生方面,“有效教育”确实培养了一些富有个性和创造精神,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成绩是有的,但是,这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近五千的老师和超七万的学生相比,实在是个小数目。
与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有效教育”在全国、全区的“雷声”相比,这些效果实在是“雨点小”。
二、形式上,“有效教育”庞杂、繁琐
“有效教育”按其自述,它有十分庞杂和繁琐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式。
孟照彬自己介绍说“‘EEPO有效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
系,它涵盖了五大教育猜想所组成的理论范畴、八大技术方式所组成的操作范畴以及四大方法范畴。
”“是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系统”“按基本教学方式的排序,我们应该把它简称为第六种教学方式。
”“‘第六种教学方式’有两个基本范畴和一个操作系统。
”
从“有效教育”的形式上看,其自我介绍就包含了几个直接表征其庞杂和繁琐的字或词:“庞大”、“五大”、“八大”、“四大”、“体系”、“系统”。
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就是“大”。
三、内容上,“有效教育”深奥、玄虚
作为一名热爱科学和传播科学的公民,我从小学过《皇帝的新装》,所以,从来不掩饰我对“有效教育”的“无知”:2010年10月23日我参加在广西柳州市举行的“全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大会”,接下来的第二、三天,在广西柳州高中我全天很认真地接受了孟照彬教授的“有效教育”培训。
我主动坐在前排,全神贯注地听,并做了大量的笔记,深怕漏听了什么和漏记了什么。
两天下来,我什么都听不明白,甚至什么是“有效教育”,我都回答不出来。
不仅深奥、而且十分玄虚,甚至还有些神秘。
我甚至怀疑我的智商。
我真的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些“不称职”的或者“最愚蠢”的人了?!我确实是什么也听不懂。
我不懂,但我很虚心请教。
我向孟教授请教,向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教研室的专家请教,向孟教授编写的相关书籍请教,向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各中小学课堂请教。
经过两年的学习,“深奥”“玄虚”是我对“有效教育”内容的最终看法。
深奥:体现“有效教育”深奥的证据比比皆是,如,孟照彬教授自我介绍里指出“有效教育”“是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操作系统”。
方法是具体的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是抽象的共性,是矛盾的普遍性。
个性和共性之间还有中间过渡成分吗?“一个介于方法和方法论之间的”“操作系统”是什么样的操作系统呢?是方法呢还是方法论?听了不解,看了迷惑。
十分深奥。
玄虚:“玄虚”充塞着“有效教育”的整个内容。
最让人费解的首先是“有效教育”这个名称,请问别的教育方式不有效?这命名就很“玄虚”,其效果如同一些民办学校的校名叫“**示范学校”“**国际学校”“**精品小学”一样,标榜自己,误导别人;还有自称“被列入五大教育猜想范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解决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难题”等。
试问,其是被谁“列入五大教育猜想范畴”?什么是“五大教育猜想”?是谁确定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的三大基石”是什么?是谁论证了其解决的就是“世界范围内的顶级难题”?教育方面的世界“顶级难题”难道就是“有效教育”的“三性合一的教学方式”?十分玄虚。
且不说它的深奥、玄虚,在其具体的方法指导上,亦可见“有效教育”的问题很多。
如,在实践中,它重能力,轻双基;重形式、轻内容;重感性,轻理性;重学生,轻教师;重体验,轻传授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我的看法
一、“有效教育”虽然有效,但并非高效,且远未成熟,推广运
用尚待时日
“有效”并不等于“高效”,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或多或少地“有效”,绝对“无效”的教学方式是不存在的。
当前广西玉林市玉州区进行的“有效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有效是无疑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并不高效。
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已经被证明是教师传授为主、学生接受为主的我国传统教育方式。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教育方式的效率能与我国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可比。
西方很多国家都在研究中国的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也正在学习和引进我们这种方式。
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单位时间里,信息传送量最大的就是中国的这种传统“填鸭式”教育方式。
试想想,在“有效教育”的课堂里,学生要动手、思考、还要合作、交流,要完成规定的小动作、大动作,而且教学要素还要进行多达10次以上的反复强化,教学效率能不低吗。
如此低效率的教学,就像几十年前的“绿皮车”,平稳、安全、有效,但一天只能跑一两百公里路,能适应这个时代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吗?不可能。
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名称叫“有效教育”,就认为它是“有效”的,其它的教育方式都是“无效”的。
实际上,综合我两年来的考察、学习、听课,我认为,几年前广西玉林市玉林市教科所一直主持推行的“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很有效,绝不逊色于所谓的“有效教育”。
所以,作为实验,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所进行的“有效教育”教学改革需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用“有效教育”方式打造一些地方名师和名校,创造地方的教学特色和亮点是完全可以的,但是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对其加以矫正和
提高,使其真正地形成与传统教学、地方实际结合的有效且高效的教学方式。
谨记并杜绝发生像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说的那种情况:我们的这种“赛课”、优质课竞赛是“少数专家、名师出了名,多数学生受了害”。
二、正规学校教育重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重在间接经验和知识,尤其是“双基”
使学生打牢“双基”,是我国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阻挡的追求。
只有“双基”扎实,其它能力才有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不管什么样的教育改革,都必须一直坚持的理念是:教育要以教学为主,教学要以课堂为主,课堂要以间接的经验、知识为主,经验、知识以“双基”为主;坚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尽可能通过互动、合作和探究完成学习过程,尽可能满足学生体验学习的需要。
强调课堂教学要以狠抓“双基”为重,是基于我“有效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反思之后提出的教学主张。
仅广西玉林市就有十几位市级教研员对广西玉林市玉州区“有效教育”教学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重能力,轻双基”表示担忧,他们举例说,玉州区籍一些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教师在黑板上写“H2O”,问这是什么的分子式,回答“水”。
当要下课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水”字,要求学生写出其分子式,竟然有不少学生写不出来。
这是什么现象?教研员们告诉我,这就是“重能力,轻双基”“重形式,轻内容”的结果,这些学生在初中的时候,老师强调认得、表达的表面功夫,忽略了学会、学用的基本功夫,所以能说,不会写。
作为政府优先发展的教育工作,学生“双基”不牢,教育事业甚至是党的事业就会“地动山摇”,所以,任何时候夯实基础,狠抓“双基”,在教育规律内,永远是不会过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