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甘肃省黄河沿岸带3地市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甘肃省黄河沿岸带3地市生态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分析

活 在这 3 地市 的人们 提供 了充足 的生 活 、 业 、 工 农业 水源 , 而
且 也为 3地市 的生 态旅游 的开展 提供 了必备 的条 件 。然 而 , 近 几年 来 , 随着 人们 生产 生 活水 平 的发展 , 地市 的环 境也 该
遭 到不 同程度 的破 坏 。环境 承 载力 是对 某 地 的环 境作 出的 科学 的评估 。黄河 沿岸 带 3 市 的环境 承 载力 对 发展 黄 河 地
Ab tal The ie ,x z o B ii n ixa ao gteYelw Rie e sr  ̄ re ct s [ n h u, ayn a d L i, n h i q n l l o v rb u e stesmpe, eC lb u l y tei v u t ntre y — sda h a l w al u ptesnh t e a ai ag t s 1 c l o s tr rm c s ̄eneatct r sH ̄ n i n n ar.gid x,eo ieevrt n rsue id xa d S nwi tepicpl ftessan b ed — enfo eoy r lsii eo iee vr me tc r m n e rsH ̄ n i l , t y, o y o me tpes r n e n Oo h t h rn i eo h utia l e
沿 岸 3 市的生 态旅游 意义重 大。为此 , 者研究 了甘肃省 地 笔
黄 河沿岸带 3 地市 的生态 承载力 , 为 3 市 的生 态旅游 旨在 地 决 策作 出指导性 帮助 。
1 生态旅游 的科 学含 义
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 , 。对多
v lp n udn . ae n tec l tt no c -o rs cryn a ai W eaaye ec re tstaino c-o r m Bn o Bayn a dLn — eo me tg iig b sd o omoai fe otuim arigc p ct h o y. lzd t urn i to fe otu s i I  ̄ u, ii ix n h u i n n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甘 肃 省旅 游 业发 展 的现 状 与 对 策 分 要: 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有着 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及良好发展战略机遇 , 5 . %, 2 1 1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甘肃省旅游业 的发展。但甘肃省地 也有 自身的劣势和外部的竞争威胁。本文对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 处西部 , 尚属经济不发达省份 , 开发资金远达不到甘肃省旅游资源充 题进行了分析, 对于如何促进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分 开发 的需 求 。 关键词 : 甘肃省 旅游业 发展 对策 3 甘肃 旅 游 业 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O 引言 31景点分散 、 . 空间联系不畅 , 旅游资源总体开发程度 不高 甘 旅 游 业 作 为 全 球 的 朝 阳 产 业 取 得 了突 飞 猛 进 的发 展 , 国 正 在 肃 呈东 西 长 南 北 窄 的 狭 长 地 带 , 东 南 到 西 北 1 5 k , j最 宽 处 中 从 65m 南 E 向旅游大国悄然迈进。西部是 2 世纪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后劲所在 , 5 0 m, 窄处 2 k 旅游资源丰度较低 , 1 3k 最 5 m, 居全国第 1 7位 。景点之 而位于西部地区的甘肃省有着 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样 的民俗风情。 间距离较远 , 例如兰州黄河风情线距敦煌莫高窟约 1 0 k 2 0 m。旅游发 近几 年甘 肃 省 旅 游 业 发展 趋 势 迅 猛 , 其 发展 总体 水 平 仍 然较 低 。 但 展缺乏统一规 划, 景点之 间各 自为政, 难以形成统一的有规模 的旅游 1甘肃省旅游资源概述 品 牌 。 外 线旅 游 设 施 建 设 较差 , 务 设施 还 不 配套 , 观资 源 的 开 发 服 景 甘肃 是中华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 , 其古迹与建筑类资源特 色最 为 较 单 一 , 如甘 南 大 草原 等 旅 游 资 源开 发 仅 以 人 文景 观 为 主 。 自然 、 例 具 代 表性 的 为世 界 现 存 规 模 最 大 的 艺 术宝 库 — — 敦 煌 莫 高 窟 , 中国 32旅 游产品 结构单调 , 乏特色 旅游 业涉 及行 、 、 、 . 缺 游 住 食、 最 大 的 室 内泥 态 卧 佛 — — 张 掖 大 佛 寺 卧 佛 , 国 旅 游 标 志— — 武威 购 、 等 多 个 方 面 , 一 个综 合 性 很 强 的产 业 。 但 甘肃 省 旅 游 业 发展 中 娱 是 雷 台 汉 墓 的铜 奔 马 , 州 白塔 山 、 兰 黄河 水 车 , 教 第 一 名 山— — 崆 峒 的 各 个 环 节 失调 , 交 通 、 宿 、 饮 等 虽 然 基 本 能 满 足 旅 游 市 场 的 道 如 住 餐 山 , 传 佛 教 格 鲁 派 六 大 宗 主 寺 之 一— — 夏 河 拉 卜 寺 , 文 始 祖 需 要 , 问题 多 , 别是 饭 店 结 构 不 合 理 , 藏 楞 人 但 特 能适 应 国 内 一般 游客 群 消 “ 伏羲庙” 等。甘肃地域辽阔 , 自然风光优 美, 独具魅力的甘 南藏族风 费水平而价格适 中又具 有令 人满意的服务水准的宾馆饭店非常少。 情、 苏南裕 固风情 , 让许多人新奇不 已。 截止 2 0 0 8年甘 肃省拥有旅游星级饭店只有 2 0家。旅游商品中具 8 2 甘 肃 旅 游业 发 展 现 状 有特 色 的且 便 于携 带 、 既具 有纪 念 意 义 又 物有 所 值 的产 品很 少 , 有 仅 21基 础 设 施 较差 , . 整体 发展 水 平 仍 然 较低 旅 游 业 分 发 展 与 其 夜 光 杯 、 包 等 工 艺 品 , 价格 不菲 , 香 且 品种 单 一 。 配套 服 务 的基 础 设 施 , 游 环境 休 戚 相 关 , 甘 肃 省 旅游 业 的基 础 设 旅 而 33生态环境脆弱、保护意识差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不 . 施 却 相 对 比较 落后 。甘 肃 主 要 有 一 条 东 西 交通 大动 脉 , 季 时 交通 足 , 旺 生态环境脆弱, 景点及旅游设施 的开发建设、 大量游客 的到来会消 运输能力不足。公路损坏严重 , 交通工具老化、 交通秩序 混乱 , 没 耗 不 足 的水 资 源 , 剧 恶 化 脆 弱 的 生 态 环 境 , 些景 点 ( 威 沙 漠 公 还 加 有 武 有 为 国 外 游客 服 务 的 出租 车 业 务 。 兰 州 、 煌 机 场 较 小 、 线 较 少 、 园、 敦 航 敦煌 月牙 泉 ) 为缺水 面 临 危险 境地 。 不 少地 方只 关注 眼 前经 济 因 而 航 班 密度 低 。 旅 游商 品品 种 单 一 、 乏 特 色 , 缺 销量 约 占旅 游 收 入 的 十 利益 , 忽视 对旅 游 资源 及 环境 的保 护。 分 之一 。旅 游城 市 和 宾馆 缺 乏高 品 位 、 方 特 色 。 外 旅 游业 从 业 者 地 另 34 缺乏旅游人 才 截 止 2 0 . 0 7年甘肃省全省旅游业从业人数为 专业素质较低, 管理人才及管理体制缺 乏, 旅游市场缺乏规范等原 因 3 9 3人 , 全 国 倒 数 第 四位 。 旅 游 人 才缺 口大 , 游 人 力 资 源 总量 81 居 旅 都导致甘肃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仍处于一个较低 的程度。 和后备力量都明显不足 , 而且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 专业服务 能力 不够 , 使整 个 甘 肃 旅 游服 务体 系存 在着 服 务 质 量 偏 低 、 管理 不善 致 且 等 问题 , 以适 应 旅 游 业发 展 的需 要 。 难 35旅 游形 象不佳 ,宣传力度不够 甘肃省 处于 西部落后地区 , . 气候地理条件特殊 , 容易让人联想到荒凉、 穷 , 很 贫 直接导致游客们 对甘肃望而却步。 由于观念及资金 因素, 甘肃省对外宣传的力度严重 从 表 1中可以看出甘肃省各项旅 游产业 实力在 全国 3 1个 省、 不足 , 与其他省份 有很 大差距 。2 0 0 6年甘肃宣传经 费 1 0万 元, 5 而 自治 区 、 直辖 市 中 都 处于 倒 数 行 列 , 数 据 中 直 观 的反 映 出 了甘肃 省 周 边 宁 夏 1 0 从 4 0万 元 , 海 16 青 8 0万 元 , 疆 2 0 新 0 0万 元 , 直 观 的 体 这 旅 游业 的发 展 水平 在 全 国 范 围 内还 处于 较 低 水 平。 现 出甘 肃 省 对 旅 游 宣传 投 入 力度 不 足 , 低 了 对外 的市 场 吸 引 力。 降 22 旅 游产 业 形 象 日趋 明显 , 游 品牌 具 有 一定 影 响力 经 过 2 . 旅 O 4 推 动 甘 肃 省 旅 游 业发 展 的 对 策 建 议 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甘肃省相继开发建设了一大批品位高、 潜力大、 受 41 加 强旅 游软 硬 环 境 的 建设 旅 游 业 发 展 的 基 础是 环 境 设 施 , . 广大游客欢迎的景区和景点。 并依托甘肃 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 甘肃省应扩大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旅游景点和周围环境的改 了具有 影 响 力的 覆 盖全 省 的旅 游景 区 网络 和 沿丝 绸 之 路 、 以城 市 为依 造。大力培养旅游业 方面 的人才 , 加强对旅游从业者的培训 , 提高管 托、 布局 合 理 、 主题 突 出 的旅 游线 路 。截 止 目前 , 肃 省 已拥 有 各 类旅 理 与 服 务 水平 , 善 关 规章 制 度 , 范 旅 游业 市 场 。 甘 完 规 游 各 类 旅 游 景 区 、 点 3 0个 , 景 6 已有 中 国优 秀 旅 游 城 市 4座 ; 家 级 国 42创立精品, . 注重包装 , 塑造特色鲜 明的旅游形象 旅游部门应 历 史文 化 名城 4座 ; 国家 级 风景 名 胜 区 3个 ; 家 级 生林 公 园 1 国 : 根 据消 费 者 的经 济 实力 , 5个 进行 多层 次 、 元化 的市 场定 位 与开 发 , 强 多 加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7个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 3个。总体而言 , 甘 旅 游资 源开 发 , 丰富 旅游 产 品。 针对 甘肃 不 同地 区旅 游资 源 的特点 , 对 肃 品牌旅游资源数量还是比较丰富, 开发空间仍很大。 不同景点、 景区进行包装 , 塑造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 把甘肃主要几条 23 甘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总体呈上 升趋 势 甘肃 游客人数 旅 游路 线本 身所 具 有 的 文化 内涵 进~ 步 外 化 为各 路 线 “ . 包装 ”注 重 旅 , 从 19 9 9年 6 63 4 .9万 人 次 到 2 0 0 7年 的 2 2 .5 万 人 次 ,增 长 了 游产 品 营销 , 大产 品营 销投 资 : 发 具有 甘肃 特 色 的旅 游纪 念 品。 4 30 加 开 27 .5倍 i 游 收入 从 1 9 旅 9 9年 的 1 .2亿 元 到 2 0 年 的 1 59 91 07 .1亿 1 43 多 方筹 集 资 金 , 大 投 资 力 度 改 变 目前单 靠 政 府 单 方 面 的 . 加 元, 增长 了 5O .6倍。 0 3年 由于“ 20 非典” 影响导致甘肃旅游人数和旅 投入现状 , 加大对外开 放和招商 引资力度 , 争取社会资金 , 同时采取 游 收入 全 面 萎 缩 。但 总体 而 言 ,O年 代 以来 甘 肃 省 旅 游 人 数和 旅游 各 种 鼓 励和 优 惠政 策 , 力开 山投 资 环境 , 宽 政策 , 9 着 放 鼓励 社 会 投 资 , 收入一直保持着较 高的增长势头。 加快甘肃旅游业 的发展。 24 政府 对 旅 游 业 的投 入 逐 步 加 强 , 发 展 资 金 仍 不 足 近 年 来 . 但 44 提 高 服 务 质量 , 大 宣传 力度 旅 游 业 最 关键 的 一环 就 是 服 . 加 甘 肃 省 政 府 对 ��

天水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天水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天水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王乐(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兰州730070)摘要:位处我国南北交汇地带,横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的甘肃省天水市,气候温和,风景秀丽,造就了许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同时这里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形成了众多的人文景观。

本文以甘肃省天水市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根据实地考察成果及大量有关旅游资源统计资料,在对天水市的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调查总结的基础上,对其数量结构进行分析,表明天水市旅游资源的多样化程度和集中化程度,并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天水市旅游资源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天水市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作为一项高层次精神文化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参与。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人工创造物。

一个地区的旅游业是否兴旺发达,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价值的大小[1]。

因此,发展旅游业,首先必须对旅游资源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认识。

本文以实地考察成果为基础,结合有关旅游统计资料,对天水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并作出评价。

1区域概况1.1自然条件天水市位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

东连华中、华东,南邻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通青海、西藏、新疆,向北翻越六盘山即为宁夏,地理位置优越。

地理坐标: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

天水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为11.5℃。

最热月份是7月,最高温度为33.4℃;最冷月份是1月,最低气温-18.2℃。

天水市降水适中,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574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出以下结论 : 州) 市( 间的经济 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 地域差异性显著 ; 自然条件和 自然资源对城 市的发展仍 然具有 非 常重要 的意义 ; 第三产业在市( 经济发展 中占的比重小; 州) 第一产业分布与农业资源的空间分布 态势基本 一致 。
关键 词 : 区域 经 济 ; 大十 字 ” “ 经济 空 间结 构 ; 肃 省 甘 中 图分 类 号 :2 92 文献 标 志 码 : 文章 编 号 :6 3 2 1 20 )3 0 4 — 2 F9 . 7 A 17 — 9 X(0 9 0 — 12 0
信 息; 同时 , 于过程内定特征根大于 1 基 的原则 , 因子分 析过程相 主
应提取三个主成分 、 、 , 特征 向量列表见表 2 。
究的绝 前
第一个主成分( ) 的贡献率已达 6 . %, 7 1 因此 是综合能力较 4
甘肃省 内的 l 市( ) 4个 州 之间 , 无论是经济发展 水平 , 还是经济 城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人均财政收入 X , 民人均纯收入 农

增长速度都存在较大差 异 , 现出极大 的不平衡性 , 呈 区域经济差异 问 题日 益突出 , 严重影响了全省整体经济的发展 。
表2
主 成 分 特 征 向 量
强 的指标 , 在变 量 , 的系数都较大 , 2个指标则分别代表着经 、 这
力的综合效果 , y值愈大经济综合水平 愈高 , 即 反之则愈差。现计算 各市的 、 、 和 l 的值 , , 并且按照 y值的大小排名如表 3 。
( ) 本 因子 得 分 聚 类 分 析 三 样
20 0 9年第 3期 总第 4 期 1
经济研究导刊
EC 0N0MI S ARCH GUI C RE E DE

天水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分析

天水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分析

天水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分析天水,这座位于甘肃省东南部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众多游客的目光。

接下来,让我们一同对天水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并对其开发进行深入分析。

一、天水旅游区旅游资源概述天水拥有众多令人瞩目的旅游景点。

麦积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

石窟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栈道“凌空飞架”,其宏伟壮观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伏羲庙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古建筑群之一,是纪念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宗庙。

庙宇庄严古朴,建筑风格独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此外,还有南郭寺、玉泉观、水帘洞等景点,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天水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

二、天水旅游区旅游资源评价1、资源独特性麦积山石窟的泥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无可替代。

伏羲庙作为纪念伏羲氏的宗庙,对于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独特的资源使天水在旅游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文化内涵丰富天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旅游资源蕴含着深厚的伏羲文化、先秦文化、石窟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领略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3、自然景观优美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天水还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

如仙人崖,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曲溪,山清水秀,溪流潺潺。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映衬,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4、资源组合良好天水的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不同类型的资源相互补充。

游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欣赏到多种不同类型的景点,提高了旅游的效率和满意度。

然而,天水旅游资源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部分景点开发不足一些景点如水帘洞等,虽然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2、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在旅游旺季,景区可能会出现游客拥挤、服务跟不上等问题,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受。

甘肃旅游景点城市

甘肃旅游景点城市

甘肃旅游景点城市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拥有众多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城市。

以下是一些值得一游的甘肃旅游景点城市:
1. 兰州市:甘肃省省会,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著名景点有黄河风情带、白塔山、兰州水车博物馆等。

2. 敦煌市:以莫高窟著名,莫高窟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的艺术奇迹”。

此外,敦煌还有鸣沙山、月牙泉等自然景观。

3. 嘉峪关市:著名的嘉峪关长城位于此处,是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峪关市还有智圣寺、扇子沟等旅游景点。

4. 张掖市:有中国四大名蹟之一的“张掖丹霞地貌”,以及著名的大佛寺、瓜州古城等景点。

5. 天水市:以著名的麦积山石窟而闻名,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

天水市还有清凉寺、甘肃博物馆等景点。

6. 庆阳市:有西北地区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宁县古称永宁,有史以来有8000多年的历史。

庆阳还有著名的窟窿山、祁连
山等自然景观。

7. 平凉市:拥有著名的兴远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此外,平凉市还有马嵬驿、凉州古城等景点。

以上只是甘肃省部分著名的旅游景点城市,该省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地方,例如定西市、陇南市等。

基于产业集群效应的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

基于产业集群效应的区域旅游竞争力分析

表 3 甘肃 14 个城市旅游产业区位商综合评价指数变动情况

城市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兰州 1.60 1.44 1.57 1.88 10.11 2.64 1.68 1.67 1.32
其他产业有较大的贡献,旅游产业对该地 聚能力。其余各市在 2002-2010 年期间 K
经济发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甘肃省旅 的变化并没有一定的规律性,由此可以看
出,甘肃各市旅游产业的空间集聚及集聚 区域分布均为动态变化和调整过程中。
(三)甘肃旅游产业集群竞争态势分析 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产品差异化、 市场规模、区域进入壁垒等条件取得一定 的垄断优势,继而实行专业市场建设和行 业标准,提升集群的议价水平。旅游企业 或组织通过集群内部的群体协同效应和合 作竞争效应,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 强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作 为一种特殊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生的 的旅游竞争效应是其他产业组织形式不能 比拟的。本文构造了旅游产业集群区位商 增长指数 P ,以此测量甘肃旅游产业集群 的竞争优势,计算公式为:
表2
区位商 景点吸引物(LQ1) 旅游企业和辅助要素(LQ2) 旅游总收入(LQ3)
区位商综合指标体系
指标 资源数量 机构数量 旅游收入
效用 旅游集聚的最基本条件 体现旅游企业的空间分布程度
体现集聚效果
130 商业时代 (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2 年 34 期
0.58
13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
1.04
14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
1.42
1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
0.42

在张掖金昌武威调研报告

在张掖金昌武威调研报告

在张掖金昌武威调研报告张掖、金昌和武威是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三个城市,这次调研报告主要基于对这三个城市的考察和分析。

首先,张掖市位于甘肃省中部,被誉为中国西北边陲的明珠。

这个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丹霞地貌和丝绸之路遗址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张掖市在保护和开发丹霞地貌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丹霞地貌景区的规模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张掖市还注重发展旅游业,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投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但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不够均衡和旅游产品创新不足等。

其次,金昌市位于甘肃省西南部,被誉为中国的非金属矿藏之都。

这个城市以盐湖资源和瓜州县的月亮湾风景区而闻名于世。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金昌市在盐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另外,金昌市还注重文化旅游的发展,通过挖掘和保护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了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不过,与此同时,金昌市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旅游产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平衡问题和旅游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等。

最后,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这个城市以武威酒泉机场和甘肃兰州经济区的核心功能区为支撑,拥有较好的交通和物流条件。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武威市正致力于打造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此外,武威市还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打造了一批标志性景点,并致力于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但相对而言,武威市的旅游资源开发还不够充分,且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总结来说,张掖、金昌和武威都是甘肃省内具有独特旅游资源和发展潜力的城市。

这次调研发现,这三个城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这三个城市需要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提升的投入,同时注重文化和环境的保护与创新。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这三个城市才能充分挖掘和发展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关于《甘肃省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市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国家竞争和区域竞争是通过城市竞争得以实现的。

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城市旅游是否具有竞争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旅游业的生存与发展。

因此,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不可忽视。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对于评价城市旅游的现状和潜力,构建某一区域范围内部的旅游地域系统,防止同构的无序竞争,优化资源资金人力配置,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在研究一个旅游接待地相对于另外一个旅游接待地,吸引游客( 而不是输出游客) 为游客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回报,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

由于实践的需要,国内外学者们兴起了研究城市旅游的热潮,而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是城市旅游的焦点。

国外学者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80 年代,比如: Deasy 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为研究案例,提出了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的策略; Loed 指出,旅游地之间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影响旅游地旅游市场的首要因子,通过降低通货膨胀水平可增强旅游竞争力; C.Coeldner 提出旅游产品竞争的信息指向概念。

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黄耀丽和李凡等对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空间结构体系进行了探讨; 潘丽丽和保继刚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地之间的竞争关系; 董锁成和李雪等对城市群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进行了探讨。

国内学者研究的核心在于界定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概念和构建评价模型,国内学者的研究方法大多偏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方法大多用的是层次分析法和赋权法。

这两种方法都具有操作性差和主观性强的缺点。

文中以甘肃省14 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做出了综合的评价,以便找出导致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产生差异化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类型的发展策略,从而整合甘肃省旅游资源,提升甘肃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1 材料与研究方法1.1 研究区域概况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腹地,区内拥有种类齐全的旅游资源。

甘肃省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宝库,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截止2011年末,甘肃省拥有1个世界文化遗产,5A 级景区 3 个。

2011 年,全省共接待旅游人数5835.59 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5826.48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99% ; 入境旅游人数9.11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77%。

实现旅游总收入333.66 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2.57 亿元,增长40.80% ; 旅游外汇收入1739.77 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44%。

由此可见,甘肃省旅游发展态势十分强劲。

但是,目前甘肃省的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全国还处于初级水平,主要表现在2011 年旅游业收入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49% ,旅游总人数占全国的比重也仅为2.1%; 并且,甘肃与国内旅游发达省份在旅游各项经济指标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 表1) 。

因此,如何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进而全面提升甘肃省的旅游综合竞争力,是当前甘肃省发展旅游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数据来源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往往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基于此,文中研究的数据都以官方公布的为准。

选取甘肃省14 个地级市作为基本的研究单元,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 年《甘肃省统计年鉴》、各市州的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以及甘肃省旅游局最新公布的数据。

1.3 研究方法文中主要借助于SPSS16.0 软件中的因子分析法对甘肃14 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评价。

因子分析法是研究如何以最少的信息丢失将将众多原有变量浓缩成少数几个因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

因子分析法主要涉及四个步骤: 因子分析检验、因子提取、命名公因子、因子得分计算。

相较于国内学者在研究城市旅游竞争力运用最多的层次分析法和赋值法,因子分析的结果更加客观、可信度更高,因为它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

1.4 评价指标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构建一套比较合理、完整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

为了正确认识和评价甘肃省14 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现状和发展潜力,从而从总体上提升甘肃省的旅游竞争力。

依据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己的思考,构建了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表2) 。

该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社会支持力 4 个一级指标和相关的20 个二级指标。

2 结果与分析2.1 城市旅游竞争力测定的因子分析借助数据处理软件SPSS16.0,采用因子分析法,以2011 年数据为例,对甘肃省14 个地级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因子测定。

2.1.1 因子分析检验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首先必须要判断原有变量之间是否适合于进行因子分析。

一般多采用KMO 与巴特勒球体度检验,运用SPSS16.0 对原有样本的20 个二级指标进行检验( 表3) 。

由结果可知,KMO 检验值为0.875,巴特勒球体检结果显示,其近似卡方分布值为253.634,在自由度为66 的条件下显着性概率达到0.000,小于0.1%。

依据统计学家凯撒( Kaiser) 给定的标准,原有样本的二级指标相关性显着,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1.2 因子提取将原有变量提取成少数几个因子是因子分析的核心内容,一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主因子一般要求特征值大于1,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 表4) 。

由表 4 可知,对原有20 个指标变量进行降维之后,得到4 个公因子,其特征值均大于1,并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1.015% 。

所以,原有变量之间的信息丢失较少,因子分析十分理想。

2.1.3 计算因子得分因子得分是因子分析的最终体现。

SPSS 软件一般采取的是回归法计算得出来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的( 表5) 。

根据表5,可以得到因子得分函数为    式中: 因子得分函数中变量X1-X20是原指标数据经过标准化去量纲处理后的值。

2.1.4 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通过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就可以计算出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对各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排序。

借助于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及各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可知,主因子综合得分函数为: F = 0.49944F1+ 0.20985F2+ 0.11451F3+ 0.08635F4。

据此,得到甘肃省各地级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及排序( 表6) 。

2.2 甘肃省14 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为了更好的对甘肃省14 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一个全面的比较,以明确各自发展旅游的优劣势。

文中根据甘肃省14 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将甘肃省14 个城市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旅游竞争力优势型-兰州,即综合得分大于1; 旅游竞争力潜力型,即综合得分大于0 的城市; 旅游竞争力劣势型,即综合得分小于0 的城市。

2.2.1 旅游竞争力优势型兰州的旅游竞争力综合得分远远高于省内的其他城市,属于旅游竞争力的第一层次,旅游竞争力优势型。

从表7 可以看到,虽然在旅游资源竞争力的因子中,兰州的因子得分为负值,但是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兰州的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产业竞争力、旅游社会支持力相比于其他的城市,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从表7 中,可以看到,兰州是甘肃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的城市。

随着兰州新区的开发,必将带动兰州市以及整个甘肃省旅游的发展。

兰州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省内唯一的特大城市,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区位优势十分的明显。

所以,可以推断,兰州是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未来在带动甘肃省旅游的全面发展必将发挥领导型地位。

2.2.2 旅游竞争力潜力型主要包括酒泉、天水、平凉3 个城市,这三个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大于0,表现出比较强的竞争力,属于甘肃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第二层次。

从表 6 中可以看到,3 个城市的旅游资源竞争力都大于0,并且高于旅游竞争力优势型城市兰州,说明这 3 个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称之为旅游竞争力潜力型。

天水和平凉都各有一个5A 级景区,占全省5A 级景区的67%,酒泉有着甘肃省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在旅游接待能力方面,3 个城市均大于0,有着比较强的旅游接待能力,3 个城市的星级饭店个数、旅行社总数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34.02%、25.99%; 在旅游产业竞争力上,3 个城市在全省占有绝对优势,2011 年3 个城市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为34.16%、36.96% 。

未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深化,这 3 个城市拥有者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后旅游发展还有着很大的成长潜力。

所以,甘肃省要想成为旅游大省和旅游强省,必须要协调发展旅游竞争潜力型城市。

2.2.3 旅游竞争力劣势型主要包括庆阳、金昌、陇南、定西等10 个城市,综合得分小于0,远远低于前面的4 个城市。

这10 个城市在各个指标上的得分都偏低,整体上明显落后一个层次。

这些城市旅游竞争力属于劣势型,有些城市缺乏知名度较高的景点,旅游资源竞争力偏低,如定西、金昌、甘南、临夏; 有些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旅游接待能力偏差,如陇南、张掖、武威。

整体而言,这10 个城市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不容乐观,2011 年这10个城市的旅行社总数占全省的比重不到30%,固定资产投资和旅游总人数还没有占到全省的一半。

所以,这10 个城市未来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一定要扬长补短,突出本城市的特色。

那样,才能够在未来激烈的旅游竞争市场中取得适当的发展。

3 讨论文中构建了4 个一级指标以及20 个二级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甘肃省14 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客观的评价。

测评结果显示,甘肃省14 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之间存在显着的梯度差异,而且不同层次城市旅游竞争力具有不同的特点。

然而,通过对不同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测评,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反映竞争力的结果,而是为了寻找导致城市旅游竞争力产生差异化的深层原因,进而能够为各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策略。

通过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各个城市在旅游资源竞争力、旅游接待能力、旅游产业竞争力和旅游社会支持力方面的差异,是导致甘肃省14 个地级市城市旅游竞争力产生梯度差异的本质原因。

这产生旅游竞争力差异化的四个原因,在我国目前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比较具有普遍性,因此对其他地区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