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鱼病的目检查诊断

合集下载

淡水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淡水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淡水鱼病诊断和防治方法
简介
淡水鱼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资源,但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种疾病。


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治对于保障养殖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淡水鱼的常见病症、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常见病症
淡水鱼常见病症包括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等,其中一些病症可能
导致鱼类大量死亡,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几种常见病症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常见症状包括鱼体表面出现白点、鳃部发红、鳃丝肿胀等。

•真菌感染:鱼体表面可见白色或棕色的细丝状物,鱼体皮肤出现溃疡。

•细菌感染:患病的鱼常有食欲下降、体色变暗、游动不灵等表现。

诊断方法
对淡水鱼疾病进行准确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1.观察症状:密切观察鱼类行为和外观,记录异常表现。

2.取样检测:获取病鱼的携带体进行显微镜检查,以确定疾病类型。

3.实验室检测:将患病鱼送至专业实验室进行病原学鉴定,确定病因。

防治方法
预防胜于治疗,有效的防治措施可降低淡水鱼疾病的发生率。

以下是几种常用
的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清理水池,减少寄生虫和细菌的滋生环境。

2.饲料管理:合理饲养、营养充足可增强鱼类免疫力。

3.定期药浴:在诊断出有病害的情况下,可使用相应药物进行药浴治
疗。

4.加强环境监控:定期监测水质、温度等参数,保持养殖环境稳定。

结语
淡水鱼病的诊断和防治对于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介绍的常见病症、
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希望能帮助淡水鱼养殖者更好地保护鱼类健康、提高产出。

效果。

观赏鱼疾病的目检判断及防治

观赏鱼疾病的目检判断及防治

观赏鱼疾病的目检判断及防治汇报人:日期:•观赏鱼常见疾病类型•目检判断方法•疾病预防措施目录•疾病治疗方法•病例分析与实例展示•总结与展望01观赏鱼常见疾病类型病鱼体表出现疱疹,鳍条溃烂,伴有出血症状。

疱疹病毒病鲤春病毒病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病鱼眼球突出,体表发黑,鳃丝腐烂,鳍条充血。

病鱼体色发黑,鳍条充血,腹部膨大,解剖可见胰脏坏死。

030201病鱼体表充血,鳍条溃烂,肛门红肿,解剖可见内脏出血。

细菌性败血症病鱼体表出现圆形红斑,形似印章,严重时肌肉腐烂。

打印病病鱼尾鳍溃烂,鳍条裂开,严重时尾部烂掉。

烂尾病病鱼体表和鳍条上出现白色小点,严重时全身覆盖一层白色薄膜。

小瓜虫病病鱼鳃部充血,呼吸困难,解剖可见鳃丝上有指环虫寄生。

指环虫病病鱼体表和鳍条上出现细小的蓝色斑点,伴有黏液增多。

三代虫病寄生虫性疾病病鱼体表和鳍条上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物,严重时全身被菌丝覆盖。

水霉病水温骤变时易发,病鱼游动无力,鳍条散开,伴有呼吸困难。

感冒其他疾病02目检判断方法食欲鱼是否正常摄食,是否出现拒食、食量减退或过度摄食等现象。

活跃度鱼是否游动自如,是否出现游动困难、呆滞或过度活跃等异常行为。

呼吸频率鱼的呼吸是否均匀有力,是否出现呼吸急促、喘息或呼吸困难等情况。

观察行为变化检查体表异常鱼体颜色是否鲜艳正常,是否出现褪色、变黑、变红、变白等现象。

鱼体表黏液是否正常,是否出现过多黏液、无黏液或黏液变稠等情况。

鱼鳞片是否紧密有光泽,是否出现松鳞、掉鳞、鳞片充血或突起等现象。

鱼体表是否有明显伤口、溃疡、疤痕或红肿等症状。

体色黏液鳞片伤口鱼鳃盖是否张开闭合自如,是否出现鳃盖充血、红肿或溃烂等现象。

鳃盖鱼鳃丝颜色是否鲜红,是否出现鳃丝发黑、变白、粘连或腐烂等情况。

鳃丝观察鳃部情况鱼的粪便是否正常,是否出现拖便、白便、血便或消化不良等现象。

鱼是否有其他异常排泄物,如体表黏液中的血丝、脓液等。

检查排泄物其他排泄物粪便03疾病预防措施合理饲养密度饲养密度过大易导致水质恶化、鱼体应激,增加疾病发生风险。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鱼病的检查和诊断

鱼病的检查和诊断鱼病的检查和诊断一、现场调查(一)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现象鱼生病后,不仅在病鱼体表或体内出现各种病状,同时,在水中也会表现出各种异常现象。

如全身发黑、离群独游;在气候、水温等一切正常的情况下,鱼的摄食量突然急剧下降等。

鱼病发生往往有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鱼病,病鱼一般在体色、外观和体质上与正常鱼差别不大,仅病变部位稍有变化,但一经出现死亡,死亡率急剧上升。

而慢性型鱼病,则往往体质消瘦、活动缓慢、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死亡率一般呈缓慢上升趋势。

鱼类受到寄生虫侵袭时,往往出现焦躁不安。

如鱼鲺侵袭,鱼的体色等变化不大,但鱼出现上跳下窜,阵性狂游。

当鲢碘泡虫侵袭时,鱼的尾部上翘露出水面,在水中狂游乱窜打圈子。

因水体受到污染(重金属污染)造成鱼类中毒时,鱼会出现跳跃和冲撞现象,一般在较短时间内就转入麻痹甚至死亡。

由寄生虫引起的死亡,一般是缓慢的逐渐增加,除集约化养殖发现指环虫、三代虫的侵袭在短期内造成大批死亡外,家庭水族箱养鱼死亡率一般不会太大;可是若遇鱼类中毒,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大批鱼类死亡,而且不分品种,清道夫等都毫不例外地死亡。

因此,及时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对于鱼病的及时诊断和处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水温与鱼病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各种病原体都有其繁育生长的最佳温度范围。

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弱,使病情减弱或停止。

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C时大量繁殖。

小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C,当水温低于10C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观察水的颜色,对水质情况也可作一大致了解。

水中腐殖质多时,水呈褐色;水中含钙质多时,呈现天蓝色;微囊藻大量繁殖时,水呈铜绿色;城市排出的生活污水,一般呈黑色;当水源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

目检鱼病的方法

目检鱼病的方法

目检鱼病的方法肉眼检查(目检),是目前生产上用于诊断鱼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重点检查体表、鳃、内脏三部分,方法如下:一、体表:将病鱼置于盘中依次从头部、嘴、眼、鳃盖、鳞片、鳍等顺序仔细观察。

(一)检查有无大型病原体。

如水霉、嗜子宫线虫、锚头蚤、鱼鲺、钩介幼虫等。

(二)根据症状辨别病原。

如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三代虫等寄生,一般会引起鱼体分泌大量粘液,有时微带污泥,或是头、嘴及鳍条末端腐烂,但鳍条基部一般无充血现象。

双穴吸虫病,则表现出眼睛混浊,有白内障。

细菌性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

疖疮病则在病变部位发炎、脓肿。

白皮病的病变部位发白,粘液减少,用手摸时有粗糙的感觉。

腐皮病的病变部位产生侵蚀性的腐烂等病状。

发现病鱼肌肉、鳃盖和鳍基充血发红,可初步诊断为病毒性出血病或暴发性鱼病,病鱼尾巴极度上翘、颅脑发黄,在水中狂游打圈,则为疯狂病。

但有些病状,包括体表、鳃、内脏等的症状,在几种不同的鱼病中基本上是一样的,如鳍基充血和蛀鳍的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及一些其他细菌性鱼病;又如在大量车轮虫、鱼波豆虫、斜管虫、小瓜虫、三代虫等寄生时,都会在体表、鳃部有较多的粘液,所以应把观察到的病状,联系起来加以分析。

二、鳃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

(一)首先要注意鳃丝是否张开。

(二)将鳃盖剪去,观察鳃丝的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鳃丝末端是否有肿大发白和腐烂现象。

如:患细菌性烂鳃病,则鳃丝末端腐烂,粘液较多。

鳃霉病则鳃片的颜色较正常鱼的鳃片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如患鱼波豆虫病、鳃隐鞭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则鳃丝上有较多粘液。

如患中华蚤病、指环虫以及粘孢子虫等寄生虫病,则常表现鳃丝肿大,鳃盖张开等症状。

又如:亚硝酸中毒,鳃丝颜色变为紫红色等。

三、内脏将一边的腹壁剪去(注意勿损坏内脏),从肛门部位向左上方沿侧线剪至鳃盖后缘,向下剪至胸鳍基部,除去整片侧肌。

(一)观察是否有腹水和肉眼可见的寄生虫。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淡水鱼养殖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一、病害类型1. 溶血性贫血症2. 细菌性疾病3. 眼球病4. 鱼病丝虫5. 间日型蔷薇病6. 分类学问题7. 新病害二、病害的症状特征主要体现在鱼体表现为贫血、溃疡发黑等。

在疾病严重的时候,患病的鱼连食物都不愿意进食。

同时,患病鱼体表出现溃疡、皮疹等症状。

患病鱼不适应水质变化,会出现水质不适应的情况。

主要体现在鱼体表现为眼角膜隆起、变形、破损等症状。

在疾病严重的时候,眼球会变形或变得不适合。

同时,患病鱼会出现行动困难、视觉丧失等症状。

主要体现在鱼体表现为身体配发粉色、鳞片发黑、喉部出现白色阵列等症状。

同时,患病鱼后退、呼吸困难等情况。

患病鱼在水质不合适的情况下会出现压力症状。

主要体现在鱼体表现为体表出现半透膜,按钮状、弹性强的肿块。

患病鱼表现行动慢、消瘦、显得无精打采。

主要表现在鱼类出现体态异常、鳍条退化、鱼体肿胀等。

同时,患病鱼在水质不合适的情况下,会出现压力下的水质不适应。

新病害是指啮齿目淡水鱼的一些病害。

据统计,目前淡水鱼的新病害不少于200种。

新病害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已知类别的病害,另一类是未知的新病害。

新病害有时表现为慢性病害,病情多以身体发涨为最显著的特征。

三、病害的诊断方法1. 病状观察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病鱼症状的观察,如发炎、溃疡等。

2. 组织学检查法组织学检查法是一种对病鱼进行解剖学或者組織学研究的诊断方法。

对于这种方法,需要有病理解剖师进行检查和判断。

3. 实验室检查法实验室检查法是一项检测鱼体内病原体的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需要专门的实验室设备,以及专业的技能和知识。

1. 化学治疗法这是一种治疗鱼病的最常用方法。

化学治疗药物有很多种,可以按照鱼类所犯病害选择治疗药物。

2. 生物安全信息治疗法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生物安全信息材料,干预鱼类的免疫系统。

这种方法还在实验阶段,尚未广泛应用。

这种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鱼免疫系统的自然调节。

观赏鱼疾病的目检判断及防治

观赏鱼疾病的目检判断及防治

观赏鱼疾病的目检判断及防治前言观赏鱼常被养在家庭水族箱中,如果它们得了疾病,会给养鱼者带来很大的烦恼。

对于观赏鱼的疾病,目检是最常用的判断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观赏鱼疾病的常见症状,通过目检判断鱼是否得病,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

观赏鱼疾病常见症状腹部肿胀如果你发现观赏鱼的腹部肿胀,很有可能鱼得了消化道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肠堵塞,这将导致鱼的死亡。

软体水肿软体水肿通常发生在观赏鱼的眼睛、鳃盖和体表等部位,感染这种疾病的鱼会经常在水面上呼吸,这是因为水肿使它们呼吸更加困难。

观察其鳃盖的颜色也可以判断是否患有水肿。

鱼鳞开裂或脱落如果观察到鱼身上的鳞片脱落或破裂,可能会引起细菌感染。

此时,鱼身上可能有红斑或其他异物,这些都是细菌的痕迹。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则鱼会死亡。

泥浆病泥浆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鱼体表和鳃盖上生长着白色或灰色的泥浆状物质。

这种疾病传染性极强,如有一只鱼染上,其他鱼很快也会受到感染。

眼球突出当观察到鱼眼球突出时,很有可能是病菌感染所致。

这是因为鱼的眼球周围的血管受到了感染,导致眼球突出。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

观察鱼是否得病通过仔细观察观赏鱼的行为和外观,可以初步判断鱼是否得病。

观察其活动观察其活动,看是否患有鳃结、泥浆病等疾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鱼无精打采,不愿意游动,甚至无法活动。

观察其外观仔细观察鱼的外观,看是否有腹部肿胀、嘴唇变白、眼睛突出等症状。

通过观察,可以初步了解其是否患病。

测试水质测试水质可以了解水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例如氨、硝酸盐和硬度等,这些都会对观赏鱼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以上方法初步提示鱼可能患有疾病,可以进行目检判断和更加细致的观察。

目检判断目检判断是一种常见的确定鱼是否得病的方法。

通过目检判断,可以确定鱼的疾病类型,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外观目检判断外观目检判断是最常见的判断方法之一。

观察鱼的体表、鳞片、鳃盖、眼睛等部位是否有异常,如有异常,则说明鱼可能患有疾病。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鱼病是指鱼类遭受各种微生物、寄生虫、病原体等的感染,引起各种病症的一种疾病。

鱼病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病症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等。

针对鱼病的治疗,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措施,如改善水质、饲料管理等。

一、鱼病的诊断方法:1.观察病症和临床表现:鱼病的早期症状包括鱼体浮浮沉沉、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等,进而出现呼吸困难、鳍部破坏、腹部肿胀等症状。

通过观察鱼的行为、食欲、外观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出鱼是否患病,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

2.实验室检查: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明确病原体的种类,进而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包括细菌培养、寄生虫鉴定、病毒检测等。

细菌培养是将鱼体样本取出,经过处理后在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然后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

寄生虫鉴定是观察鱼体样本中是否存在寄生虫卵或成虫等。

3.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针对一些具体的病原体,可以通过对鱼体样本进行分离和鉴定来确诊。

以细菌为例,可将鱼体样本接种到左氧氟沙星平板上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鉴定。

二、鱼病的用药:1.抗生素类药物: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包括氯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等。

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并提高鱼体的抵抗力。

用药的方法包括溶液浴、喂饲添加等。

2.化学治疗剂:常用的化学治疗剂包括驱虫剂、锄沫剂、杀菌剂等。

驱虫剂可以清除寄生虫引起的疾病,锄沫剂可以消除魚缸、鱼池等容器内所产生的淤泥和有害物质,杀菌剂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

3.中草药:中草药治疗鱼病已有很长历史,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杀死和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并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典型的中草药有黄连、红薯藤、大蒜等。

4.其他辅助治疗:辅助治疗包括针灸、光疗和水温调节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激活鱼体的免疫力,光疗可以利用光线的照射来消灭病原体,水温调节可以提高鱼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力。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药物的使用都应遵循正确的剂量和疗程,根据具体病情和药物说明书的要求进行使用。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及用药

鱼病的诊断方法(转自百度贴吧)前言:诊断鱼病是防治的兽药步骤,只有先确定鱼患的病是什么,然后进行治疗,才能对症下药,取得治疗的效果。

因此能否正确诊断鱼病,是防治的一个关键问题。

诊断鱼病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鱼体检查肉眼检查是检查鱼病最主要的方法,是从鱼患病部位找出病原体,或由病原体引起的反应或症状而表现的各种现象,即病状,为诊断防治鱼病提供依据。

按照病原体的类别来说,鱼病可分为细菌性和寄生虫性两大类。

检查时,一些大型的寄生虫(如蠕虫、甲壳动物、体型较大的原生虫、水霉等),用肉眼可以看到。

不过有一些病原体(如细菌、体型较小的寄生虫),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就要根据病状来鉴别。

一般细菌性鱼病,常表现出充血、发炎、脓肿、腐烂、竖鳞等病症;而寄生虫性鱼病,常表现为粘液过多、出血、有胞囊等病症。

由于各种病原体对鱼体所引起的症状不同,这些不同的病症就为我们诊断鱼病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有利的条件。

对鱼体要检查部位,包括体表、鳃等两部分。

顺序和方法如下:(1)体表:从缸中捞出病鱼或新死的鱼,放在小脸盆或小玻璃缸中。

按顺序从头部、嘴部、眼睛、鳃盖、鳞片、鳍条等仔细观察。

在体表的一些大型病原体(水霉、线虫、锚头虱、鱼虱、钩介幼虫等)都很容易看到。

但有些用肉眼看不到的小型病原体,则要根据表现出来的病症来鉴别。

如车轮虫、口丝虫、斜管虫、三代虫一般会引起分泌大量粘液,或者头、嘴、鳍条等末端腐烂。

复口吸虫病,则会眼睛浑浊甚至掉落。

赤皮病,则鳞片脱落,皮肤充血等等。

(2)鳃部:鳃部检查重点是鳃丝。

首先要注意鳃盖是否张开,表皮有无腐烂或透明现象。

鳃片颜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较多,末端是否肿大或腐烂?如是细菌烂鳃,则末端腐烂,粘液较多鳃霉病,则鳃片颜色比正常鱼颜色要白,略带血红色的小点;如是口丝虫、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三代虫、碘泡虫等鳃部寄生虫疾病,则鳃片上有粘液或者鳃丝肿大,鳃盖胀开。

二、了解水质变化水的酸碱度和溶氧变化也是造成鱼病原因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几种常见鱼病的目检诊断
我国目前已发现的鱼病有150—200种。

由于各种疾病的病原体、病因以及病理各不相同,要对不同的疾病进行确诊,需对病原体进行镜检,有的还要对病灶部位作组织切片、病理观察,对于细菌性疾病,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感染试验及菌株鉴定等等。

这对于广大基层鱼病防治员特别是对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的乡镇渔技员来说是有一定的困难。

目前广大基层鱼病防治工作者对鱼病的诊断,主要还是根据肉眼所观察到的(目检)不同症状,结合病害流行情况(包括患病鱼类的种类、年龄、流行季节等)和病鱼所处的生态环境、饲养管理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正确判断。

笔者根据工作实践,对几种常见鱼病的目检诊断做一介绍:
一、细菌性肠炎
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蛀鳍,肛门发炎红肿,用手轻压腹部有黄色黏液流出,严重的只要将病鱼的头部拎起,既有黄色黏液从肛门淌出。

二、赤皮病
病鱼离群独游,蛀鳍,体表出血发炎、鳞片脱落,尤其是腹
部两侧最为明显。

用手轻摸腹部两侧,鳞片轻易松动脱落。

三、草鱼细菌性烂鳃病
离群独游,蛀鳍,头部发黑(俗称“乌头瘟”),鳃盖“开天窗”,打开鳃盖,病灶部位鳃丝发白、坏死、腐烂,鳃丝软骨外露、末端缺损,病变鳃丝周围常粘附污物。

四、草鱼寄生虫性烂鳃病
患鱼急躁不安,常在水面急速窜游,或往池边浅水草丛处作侧卧式冲撞,或往池边、网箱角冲撞、摩擦。

头部发黑,打开鳃盖,黏液增多,鳃丝发白、肿胀,鳃丝软骨不外露,末端无缺损。

如肉眼见有钩挂在鳃丝上的线面状白色小虫体,小虫体又像白色小蛆(故名“鳃蛆病”)的既为中华鳋病;若将病鱼鳃丝剪下,置于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用镊子将鳃丝上的黏液刮入水中,静置沉淀至水澄清后,倒去上清液,如此反复几次,当沉淀物不在显红色时,移置强光下仔细观察,如有见到大量蚂蟥状伸缩蠕动的小虫体的则为指环虫。

五、白头白嘴病
为淡水夏花鱼苗的主要病害,多在每年的5-8月份流行。

病鱼自吻端至眼球处的一段肤色素消退,变成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口周围皮肤糜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故在池边观察在水面游动的病鱼,可见“白头白嘴”症状,个别病鱼颅顶和眼瞳周围有充血现象,呈现“白头白嘴”症状。

病因有两种,一是细菌感染,二是车轮虫侵袭所至,目检主要区别:
1、被细菌感染的:病鱼反应迟钝,有气无力地漂游在池塘下风处近岸水面。

2、被车轮虫侵袭的:病鱼呈急躁不安状,多在池边圈游,若池梗为块石垒砌,可发现患苗有往池壁中冲撞摩擦之举动。

六、气泡病
病鱼急躁不安,或在水面侧游打转,或在水体表层上、下往返窜游,患苗失去平衡,看时头部朝下、尾部朝上,有时腹部朝天。

目检病苗体表完好,仔细观察可发现鳍条边缘、皮下组织有小气泡。

七、腹口吸虫病
病鱼急躁不安,或在水面侧游打转,或在水体表层上、下往返窜游,患苗失去平衡,看时头部朝下、尾部朝上,有时腹部朝天。

目检鱼眼局部或全部变白,呈白内障症状,有的水晶体脱落,故又称“掉眼病”。

八、锚头鳋病
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食欲减退,继而身体消瘦,游动缓慢。

体表有针状形的虫体固定性寄生于皮肤、鳍、眼睛、口腔和鳃等部,被寄生部位周围的组织往往发炎红肿,好似一个个石榴子。

拔出虫体头部形似锚头状。

严重时,病鱼像穿了蓑衣一样,故又称为“蓑衣病”
九、鲺病
病鱼呈现极度不安,急居狂游、跳跃。

体表有形似臭虫状的
浅绿色虫体在爬动。

有鱼虱病和“鱼龟病”之称。

十、小瓜虫病
病鱼急躁不安,或在水面急速窜游或跳跃水面或网箱箱角、池边水草处冲撞摩擦。

病鱼体表和鳃上有小白点。

剪取有白点的鳍条放入装有少量清水的玻璃皿中,在光线充足的地方,用两枚细针将小白点外膜挑破,有球形小虫滚出并在水中滚动即为小瓜虫病。

十一、打粉病
只寄生于淡水鱼的体表和鳃上,病鱼身上有小白点,但白点之间有红色充血斑点。

十二、粘孢子虫病
病鱼体表、鳃上有小白点外,解剖内脏,肉眼可见大部分器官如肝脏、脾脏、心脏以及肌肉等部门分布大小不同的白色包囊。

严重时体表皮下形成凸起的脓包,挤破脓包有脓血状粘质物流出。

十三、出血病
病鱼上浮水面缓游打转,体表完好无损,仅腹部有点状出血,鳍条基部充血,死亡量大,但每天都有损耗。

十四、肝胆综合症
病鱼上浮水面,或无力缓游或肚子朝天打转,体表完好无损,解剖内脏,如肝胆为土黄色的为营养性肝病变;如肝脏有点状出血或肝尖充血或白色小斑点的为细菌性肝病变。

十五、中毒死亡与缺氧泛塘
均为突发性暴死。

大部分池鱼浮集水面,跳跃、冲撞、窜游、挣扎至死。

目检主要区别:
中毒死亡:池鱼不分大小、种类,均受昼夜与时段,一般是在加注新水或施用药物后发生;由于药物不同,有的患鱼表现为身体麻木、行动迟缓,体色逐渐变黑,僵硬而死;有的表现为极度兴奋、不停地在水面跳跃、抽搐、颤抖、挣扎至死。

2、缺氧泛塘:受害不分鱼体大小,但死亡则有先后,一般是麦穗鱼、虾虎鱼等野杂鱼类和小虾先死,鳊、鲂、鲢、鳙次之,继而是草、鲮、青鱼,最后为鲤、鲫;发生时间多在高温季节,连续阴雨的天气或有雷阵雨的闷热凌晨为敏感时段;池鱼散浮水面,不停的张、合嘴巴,狂游、跳跃,最后鱼体靠搁在浅水处腹部朝天而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