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

a s p e c t s o f t a r g e t ,me t ho d,s t a r t p o i n t ,p r o d u c t i o n,e x c h a n g e,d i s t ib r u t i o n,c o n s u mp t i o n,c u ̄e n e y,f o r t u n e,e —
e a c h o t h e r o n f u nd a me n t a l p r o b l e ms wh i l e r e l a t e d c l o s e l y o n g e n e r a l p r o b l e ms .W e s h o u l d i n s i s t o n Ma r x i s m E— c o n o mi c s wh i l e e n ic r h a n d d e v e l o p i t b y me a ns o f a c t i v e l y a b s o r b i n g t he me r i t s o f we s t e n r Ec o n o mi c s . Ke y W o r d s:Da s Ca pi t a l;we s t e n r e c o no mi c s ;o v e r a l l c o mp a is r o n s t ud y
价 值 理 论 的 比较研 究
王俊奇 , 蒋 勇
( 1 .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 , 安徽 宿州 2 3 4 0 0 0 ; 2 . 天津财经大学 商学 院, 天津 3 0 0 2 2 2 )
摘要 : 通过对《 资本论》 与西方经济学的 比较研究 , 发现各相 关文献均是从 一个或几 个方面对 两者进行 比较 , 尚未进行 全
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的比较研究王俊奇;蒋勇【摘要】通过对《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研究,发现各相关文献均是从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尚未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 基于此,从目的、方法、起点、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货币、财富、经济增长、经济危机和经济制度等方面比较研究《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理论,结论是两者在根本问题上存在对立,在一般问题上相互联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同时,应积极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Literatures about comparison of Das Capital and western Economics were studied and it was found that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above two theories not overall, but from just one or several as-pects.On the basis of above analysis, the comparison of Das Capital and western Economics was studied in the aspects of target, method, start point, production, exchange, distribution, consumption, currency, fortune, e-conomic growth, economic crisis and economic system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y were confronted with each other on fundamental problems while related closely on general problems.We should insist on Marxism E-conomics while enrich and develop it by means of actively absorbing the merits of western Economics.【期刊名称】《淮阴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4)005【总页数】7页(P82-88)【关键词】《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全面比较研究【作者】王俊奇;蒋勇【作者单位】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安徽宿州 234000;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2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811.2马克思的《资本论》源于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摘要: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而效用价值论是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基础理论。
本文通过梳理和比较两种价值理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应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并吸收效用价值论的合理成分,推进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比较中图分类号:F0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685(2010)03-0031-04价值论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不同的学术流派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价值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
对这两种价值理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正确认识和评价效用价值论,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两种价值论的产生背景(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背景15世纪英国在新航路发现后,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羊毛价格迅速上升,养羊比经营农作物更有利。
这促使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驱赶农民,圈占大片土地以经营牧场。
这就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农民与土地分离,农民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浪者,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流入城市,进入资本家开设的工厂做工。
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学者逐渐认识到过去那种仅仅根据商品的价格差来理解利润的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于是开始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尝试寻求一种解释价格和利润的新方法与新理论。
在探索过程中,学者逐渐发现商品交换时价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17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最早提出劳动价值论,他在其著作《赋税论》中首次阐述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来源》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著名论断。
大卫?李嘉图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并对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这一原理作了比较透彻的分析。
斯拉法价值理论与马克思价值理论比较

或价格直接基础”的特殊形式 “ 生产价格” 的精确计算 问题 ;而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理
论则研究 了价值 与价格 的本 质 ,揭示了价
值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层次 ;古典经济学 的 价值理论研究 了第二个层次——价值 的实 体 问题 ,而新古典经济学 的均衡价格理论 则只是研究 了价值价格理论 的第 四个层次 市场价格理论 。这种六层次价值价格理论 的将古典 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 劳动价值 论 、新古典均衡价值论 和斯 拉法价值 理论
价值 理论 最为深刻 ,是关于交换价值源泉 与本质 的理论 ” 而斯拉法的价格理论 则居 ,
斯 法 值 论 拉 价 理 与马 思价 克 值理论比 较
■ 孟 奎 ’博 士 刘 永军 博 士 ( 、辽 宁省委 党校 经济学教研 部 沈 阳 1 10 0 2 10 4 、北京财 贸职 业学院金融 系 北京 10 1 ) 0 00
的最表层 , 由理性人通过市场供求关系来 “ 确定成交价格 ” 通过这种价值或价格 理论 。
的分层分析 , 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 斯
拉法 的价值理论 与新古典 的价值 理论做 了 分析 ,并统一 了分析的框架。 白暴力 ( 0 1) 为价值 的范畴 包括 21 认
三方面 内容 , 价值价格理论有六个层次 , 而
至认为斯拉法价值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价值
价值理论体 系进行 比较 。分 别研 究了在简
单再 生产 条件 下和扩大再生产条件下马克 思劳动价值理论与斯拉法价值理论的比较。 本文在研 究马克思价值 理论与斯拉法价值
理论 区 别 的 同 时 ,更 加 侧 重 对 马 克 思 劳 动
相 关 文 献 综 述
济学界一 直在相 互争论 的三大价值理 论体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

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的比较研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价值评估成为了投资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营模式,选择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它们的优劣以及适用场景。
一、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是一种常见且直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类似企业的市场交易数据进行分析,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简单易懂,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的行业。
然而,市场比较法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因为每个企业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单纯依靠市场交易数据难以全面评估企业的价值。
二、收益法收益法是一种基于企业未来收益预测的价值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数据和市场环境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盈利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企业的价值。
收益法的优势在于能够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潜力,适用于高增长行业和创新型企业。
然而,收益法对于未来收益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需要依赖于准确的市场研究和财务分析。
三、资产法资产法是一种基于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市场价值进行分析,来确定企业的价值。
资产法的优势在于相对简单,适用于稳定的行业和资产密集型企业。
然而,资产法忽略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对于高成长企业的价值评估可能不准确。
四、市场倍率法市场倍率法是一种基于市场交易数据的评估方法。
它通过对类似企业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来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市场倍率法的优势在于简单快速,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且相似企业较多的行业。
然而,市场倍率法的局限性在于依赖于市场的情绪和波动,可能受到市场异常波动的影响。
综上所述,选择合适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特点、行业的环境以及评估的目的。
市场比较法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的行业;收益法适用于高增长行业和创新型企业;资产法适用于稳定的行业和资产密集型企业;市场倍率法适用于市场相对透明且相似企业较多的行业。
当然,这些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企业价值评估结果。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

马克思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经济0905 王文哲摘要:价值理论是经济学的基石,不同的学派都有自己的价值理论。
马克思所代表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主流学派代表的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进行了多年的理论拉锯战。
不可否认的是两种理论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字:劳动价值理论、边际生产力理论、均衡价格理论一、马克思价值理论劳动的二重性是马克思价值理论的核心,这是因为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马克思根据劳动的二重性论述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怎样形成价值、为什么形成价值的问题,从而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并阐明了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的对立统一关系,奠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建立起科学、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指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剥削,这一点也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同的。
马克思说,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主流学派价值理论(1)、边际生产力理论分析这一理论有下列三个内容:1、要素创造的价值是其边际产品值。
其理论表示生产函数是投入与产出的线性关系,因而,投入与产出都是可以用物理量来衡量。
该理论认为三大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
边际生产力理论认为,要素的边际产品就是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所产出的价值2、追求利润最大化:报酬等于边际产品值。
在新古典生产函数基础上,销售函数-成本函数=利润函数。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求解利润最大化,对利润函数求导,得出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边际生产力。
由此得出,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等于生产要素的价值。
3、厂商总收入等于要素的边际产品值总和。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学号:20124008010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发展历程的比较研究

供求价值论
供求价值论主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商品的 价值是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当供大于求时,商品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 时,商品价格上升。供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机制 和价格形成的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供求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主要在于其忽略了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劳动价值,可能导致价值的低估或高估。
参考内容
引言
价值论是经济学中一个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对于理解经济现象和制定经济 政策具有关键作用。在价值论的各种流派中,劳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 值论和供求价值论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本次演示旨在比较这四种价值论的基本原 理、概念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异同点和优缺点,以期为深入理 解价值论提供参考。
谢谢观看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主要商品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即效用。该理论认为,商品的价 值在于它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或效用程度。效用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占据了 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市场定价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效 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主要在于其主观性和不可测量性可能导致价值的不 确定性和波动性。
在现代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其中,斯拉法提 出了“标准商品”的概念,解决了劳动价值论中的计量难题。此外,约翰·斯图 亚特·穆勒和卡尔·马克思等也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边际生产力理 论、分配理论等新的概念和观点。
二、效用价值论的发展历程
效用价值论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边际革命时期,以奥地利学派和洛桑学派为 代表。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尔·门格尔,他提出了“边际效用”的概念, 认为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效用水平是随着消费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 在此基础上,洛桑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和莱昂内尔·罗宾 斯,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效用价值论,提出了“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两个概 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理论比较研究姓名:钱雪方学号:20124008010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摘要价值理论是一种与静态资源配置、产权关系、经济发展等研究都有关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除了劳动价值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界还存在多种其他价值理论,它们是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因此对价值理论也有不同的理解。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其各自的合理性,以便为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价值理论价格理论经济学一、两种不同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史以马歇尔均衡价格理论为分界线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价格理论之所以替代了价值理论,不仅与价值理论的阶级性、辩护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统一价值理论体系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价值范畴本身的抽象性以及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理论的历史命运以及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两大经济学体系的巨大差异。
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之后,价值理论朝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向前发展:一个方向是马克思在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发展为彻底的劳动价值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另一个方向是后来的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价值理论中非劳动因素决定价值的观点,形成了一系列与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截然不同的价值理论,并最终用价格理论取代了价值理论[1]。
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吸收前人所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他系统地分析了价值的实体、本质、构成和价值规律,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经济学中价值理论的发展,又以马歇尔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从古典政治经济学诞生开始,到马歇尔的价格理论形成之前为止,是一个由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理论向多种因素,特别是非劳动因素创造价值的多元价值理论过渡的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恩格斯、萨伊、托伦斯、约翰·穆勒、庞巴维克等,主要理论有收入或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
后一个阶段,是从马歇尔经济学大综合至今,是一个价格理论替代价值理论的过程。
从马歇尔开始,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极少提及价值及价值决定或创造问题,价值论让位于价格论,价格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即使在某些场合提出一些零星的价值理论,也主要是出于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目的,而非现代西方经济学之必需。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歇尔、卡塞尔、熊彼特、张伯伦、凯恩斯、凯尔索等,主要理论有均衡价格论、价值无用论、创新价值论、垄断竞争价格论、寡头价格论、垄断价格论、有效需求价格论、双因素论等。
二、关于两种价值论的评述(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科学成分,批判了它的庸俗成分,建立了科学的、完整的价值论。
他把价值定义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现,一般抽象劳动的凝结。
从马克思的分析里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产的贡献,他自己的花费就是劳动的花费。
人们在市场中的交换,从人与人之间本身贡献的角度看就是一种劳动的交换,交换关系里确实也有物,但是物的贡献、物的交换和人的贡献已经不能混为一谈。
马克思提出劳动价值论就是为了把物的作用撇开,纯粹地考虑人和人之间的贡献关系。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由这种定义,可以推论出一种如何分配才最有利于创造财富的生产力发展的分配原则——按劳动贡献分配,即在劳动者之间,谁的劳动对社会的贡献比较大,他得到的劳动成果就应该比较多[2]。
(二)西方经济学的价值理论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也可以基本认为,除劳动价值论学派之外其他西方经济学学派统称西方经济学。
其由古希腊的经济学家色诺芬的主观价值论(“吃饭的人看到桌子上摆放的盘子越多,他越容易产生吃饱了的感觉,快乐持续的时间也是这样,面前有许多道菜的人不如中等生活的人情况好”[3]到现代的信息价值论,学派众多,百家争鸣。
1.效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它的效用决定的,即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商品价值是商品价格的基础。
但是,如果把使用价值定义为商品价值,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其无法解释寻呼机可以用来接收信息,但是由于手机的普及,人们对寻呼机的需求逐渐消失,因此,它相对于人的价值也逐渐消失,尽管它的性能依旧,使用价值不变。
二是其无法解释为什么水这样效用大的物品价格很低,而钻石这样效用低的物品价值却很高的问题。
2.供求价值论供求价值论认为,商品无所谓内在价值,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来决定。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低;供不应求的时候,它的价格就髙。
供求价值论的偏差非常明显。
首先,它认为价格只取决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与生产费用等其他因素无关。
如果价格长时间低于生产费用,生产怎么能继续下去呢?其次,它否定商品价值对价格的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有两种商品,其中一种商品价值髙,另一种商品价值低,它们都处于供求一致时,它们价格是一样的。
这是不可能的。
例如,一种商品是黄金,另一种商品是纸张,当它们都处于供求一致时它们价格肯定不一样。
3.生产费用论生产费用论也称“三要素论”或“三位体公式”。
这种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它的生产费用,而生产费用由工资、利润、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即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生产费用不仅由劳动、资本、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的成本工资、利润、地租构成,而且还必须有科技、管理、信息、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参与构成,因为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二是诸生产要素共同直接创造出了商品属性,商品属性还不一定是商品价值。
当这些商品属性符合购买者需求时,即为商品价值;否则,就不是商品价值。
例如,前面提到的寻呼机,尽管它的属性至今不变,然而今天它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所以没有价值了。
4.边际效用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际效用。
所谓边际效用是指最后增加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劳务所具有的效用。
消费者在对某一商品的消费中所获得的效用,随其商品数量的增加而递减,显然,最后一个单位即边际单位的效用是最小的。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把商品效用当作商品价值,尽管是边际效用,实际中也确实存在边际效用问题,然而边际效用还是效用。
商品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作为商品价值,这在前面效用价值论部分已经说清了。
5.创新价值论这种理论又称自动化价值论。
它认为,社会必然建立一种新的生产组合,这种组合会自动引进新产品、引进新技术、釆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引用新的原材料、实现企业的新组合等,一切经济过程都自动化了,即非人化了,劳动者不再是价值的主要创造者,自动化成为价值的决定者。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在自动化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生产工人会减少,但是工程技术人员、与生产有关的科学研究人员、生产指挥系统的工作人员等会增加,任何自动化都离不开人,他们劳动也创造价值,价值决不是只由机器或生产资料创造的;二是尽管自动化生产比一般生产劳动效率提髙许多倍,这是科技生产要素起的作用,然而再高新的科技也得由人去发明、应用、发展,因而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是尽管自动化条件下生产劳动效率提高许多倍,然而如果商品仍不符合购买者需求,商品价值并没增加。
6.知识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是知识创造价值,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不是诸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一是把知识作用夸大到不应有程度。
知识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包括科学与技术。
尽管随着科技发展,科技这个生产要素对创造商品价值的贡献越来越大,然而劳动、土地、资本、管理、信息、环境等其他生产要素的作用决不可忽略。
在当今时代中,如果缺少上述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生产活动都不可持续。
二是知识参与创造的商品属性必须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否则知识水平再髙,生产出来商品性能再好,不满足购买者需求,那么商品价值也没增加。
7.信息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社会,只要掌握了信息,就能创造出价值与财富。
这种理论偏差在于:把信息作用夸大到不应有程度。
信息是事物表征,是由事物发出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等所包含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产业的发展,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示出来。
然而,信息再重要也必须和其他生产要素结合来共同创造价值,否则只靠信息这个生产要素,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或财富。
8.均衡价值论这种理论又称均衡价格论,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供给价格(即生产者所要求出售的价格)和需求价格(即购买者愿意接受的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也就是指这种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相交之点表示的价格。
供给价格决定于商品的生产费用,需求价格决定于这一商品对购买者的边际效用。
均衡价格论仍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这种理论不承认价格有其客观基础,并没揭示均衡价格本质是什么。
二是均衡价格论是讨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商品价格如何决定的问题,这个条件许多地方许多时候不具备。
三是需求量与供给量是流量,而价格是存量,流量与存量两者不应该存在函数关系,因而萨缪尔森所设想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不存在,均衡价格论缺乏理论上的严密性。
9.垄断价值论亦称垄断价格论。
张伯仑所代表的垄断价值论,研究厂商如何决定产品的销售数量和价格,不仅继承了上述均衡价格论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而且详细讨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种种情况,即使在今天仍有应用意义。
此理论还指出,销售成本起着创造需求或改变需求的作用,从而在价值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些都比上述均衡价格论前进了一步。
然而,此理论也没回答商品价值本质是什么[4]。
三、总结(1)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都是有关市场经济系统的理论,但它们并不出于同一层面:价值理论属于基础层面,目的在于探讨隐藏在交换关系背后的神秘力量;价格理论属于应用层面,目的在于揭示市场经济的运行机理。
二者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2)任何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背景的经济学,特别是西方经济学,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稀缺资源,客观上可以以价格理论为基础,而抛开对价值的研究。
(3)价值理论之所以在以社会生产关系运动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是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是商品经济社会生产关系的载体或最基本的范畴。
马克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研究,洞察未来,揭示社会形态的演进规律,而不是在当时的经济制度下如何指导现实的经济活动,以有效地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