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的中国
数学史

公元1000年
~
1700年
1086~1093 年,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 十一世纪,埃及的阿尔·海赛姆解决了“海赛姆”问题,即要在圆的平面上两点作两条线相交于圆周上一点,并与在 该点的法线成等角。 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宋朝的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并列出了二项 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 十二世纪,印度的拜斯迦罗著《立刺瓦提》一书,这是东方算术和计算方面的重要著作。
公元1701
~
1800年
1704 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法》。 1711 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 1713 年,瑞士的雅·贝努利出版了概率论的第一本著作《猜度术》。 1715 年,英国的布·泰勒发表《增量方法及其他》。 1731 年,法国的克雷洛出版《关于双重曲率的曲线的研究》,这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的最初尝试。 1733 年,英国的德·勒哈佛尔发现正态概率曲线。 1734 年,英国的贝克莱发表《分析学者》,副标题是《致不信神的数学家》,攻击牛顿的《流数法》,引起所谓第二 次数学危机。 1736 年,英国的牛顿发表《流数法和无穷级数》。 1736 年,瑞士的欧拉出版《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这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的质点动力学的第一本著作。 1742 年,英国的麦克劳林引进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法。 1744 年,瑞士的欧拉导出了变分法的欧拉方程,发现某些极小曲面。 1747 年,法国的达朗贝尔等由弦振动的研究而开创偏微分方程论。 1748 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系统研究分析数学的《无穷分析概要》,这是欧拉的主要著作之一。 1755~1774 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微分学》和《积分学》三卷。书中包括微分方程论和一些特殊的函数。 1760~1761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系统地研究了变分法及其在力学上的应用。 1767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现分离代数方程实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 1770~1771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把置换群用于代数方程式求解,这是群论的开始。 1772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给出三体问题最初的特解。 1788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出版了《解析力学》,把新发展的解析法应用于质点、刚体力学。 1794 年,法国的勒让德出版流传很广的初等几何学课本《几何学概要》。 1794 年,德国的高斯从研究测量误差,提出最小二乘法,于 1809 年发表。
六世纪以前中国古代史书中的贝加尔湖地区

中 国 古 代 史 书 中最 早 明确 记 载 贝 加 尔 湖 地 区
人 ” 即内迁 归附汉 朝 的匈 奴 人 。 因降 汉 后 担 任 胡 ,
的 当属 《 书 ・ 武 传 》 汉 苏 。据 《 书 ・苏 武 传 》 , 汉 载 西 汉 时 期 汉 武 帝 派 苏 武 于 公 元 前 1 0年 出 使 匈 0
年被 抄 家 。 由于 担 心 自己被 诛 连 , 逃 至 匈 奴 。 既 遂 降后 , 奴 爱 之 , 在 单 于 左 右 。 “ 于 壮 陵 , 匈 常 单 以女
单 于 弟 於 鞋 王 弋 射 海 上 , 能 纲 纺 , 弓 弩 , 鞋 武 擎 於 王爱之 , 其 衣食 , 岁余 , 病 , 给 三 王 赐武 马 畜 , 匿 服 ( 罐 ) 穷 庐 , 死 后 , 众 徙 去 , 零 ④盗 武 牛 陶 , 王 人 丁 羊 , 复 穷 厄 。 据史 料 记 载 : 奴 族 是 西 汉 北 部 的 武 ” 匈
丈 夫 须 卜当 。须 卜当 是 匈 奴 的 辅 政 大 臣 , 管 丁 兼 零 王 事 务 极 有 可能 。须 卜当 辖 境 方 位 在 匈 奴 右 地
个 少 数 民 族 , 其 首 领 冒 顿 单 于 时 期 ( 元 前 在 公
29 公 元 前 14年 在位 ) 匈 奴 社会 完 成 了 由原 始 0一 7 , 部 落 和部 落 联 盟 向奴 隶 制 国家 转 变 , 不 断 地 大肆 并 向外 扩 张 , 制 了东起 辽 河 , 达 葱 岭 , 至 贝 加 尔 控 西 北
了加 强 对 丁零 的 管 辖 , 汉 时 期 匈 奴 奴 隶 主 贵 族 西
北 部 , 就 是 赛 音 诺 颜 至 唐 努 乌 梁 海 一 带 , 北 境 也 其
可 达 叶尼 塞 河 中游 , 丁 零 甚 近 。 与
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

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一、引言中国历史上的疫病灾害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损失。
在3-6世纪的中国北方地区,各种疫病频繁爆发,对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该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爆发情况以及这些疫病对于社会的影响。
二、环境背景3-6世纪是中国北方地区经济和人口增长迅速的时期。
大规模的农田开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贸易的繁荣使得人口在北方地区急剧增加。
然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包括污染和疫病的爆发。
三、疫病的爆发情况1. 疟疾疟疾是该时期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由于北方地区的湿地多、水草丰盛,成为了疟疾疫情的滋生地。
该疾病通过蚊虫叮咬传播,病人出现高热、寒战、头痛等症状。
疟疾的大规模爆发导致了人口锐减,对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障碍。
2. 鼠疫鼠疫在3-6世纪的中国北方地区同样非常常见。
该病的传播媒介为老鼠和跳蚤,鼠疫病人表现出高热、淋巴腺肿胀等症状。
鼠疫的爆发导致了人口严重减少,农田废弃,社会秩序混乱。
3. 传染性疾病在该时期,一系列传染性疾病如霍乱、霍尔逊综合征等也相继爆发。
这些疾病通过水源或食物传播,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死亡。
四、疫病对社会的影响1. 人口减少与农田废弃疫病的大规模爆发导致了人口锐减,许多农民死亡或逃离农田,导致农田废弃。
农田废弃又进一步导致了粮食的减产,造成了严重的粮食短缺。
2. 社会秩序混乱疫病的爆发造成了社会的秩序混乱,人们纷纷逃离疫区,使得社会组织和政府无法有效运作。
众多逃亡者与失地农民流离失所,给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问题。
3. 经济衰退与贫困加剧疫病的严重爆发导致经济衰退,贸易停滞,社会贫困现象加剧。
很多商人与手工业者逃离疫病区,财富流失严重,生产减少,商品价格飞涨。
4. 社会重视卫生与医疗的加强疫病的蔓延也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卫生与医疗问题。
从而促成了中国古代农村卫生系统的建立和改善。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开始关注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并开始将医生聚集在城市,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公元前六世纪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六世纪是什么朝代
公元前六世纪是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
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扩展资料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中期,出现了一个比较和平的时期,原因是各国都被战争搞得十分疲惫,需要休整,于是通过公元前546年由14国参加的第二次“弭兵之会”达成协议,战火暂时得以平息。
可是,这期间在长江流域,吴、楚、越三国之间却多次爆发霸权之争。
春秋时代的中后期,随着牛耕的普及和铁制农具的应用,经济有了迅速发展,出现了私田的开发和井田制的瓦解这一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一些诸侯国的内部,贵族势力强大起来,开始向国君争夺权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
1。
世界历史及中国朝代表

世界历史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建立起来。
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公元前539年波斯占领巴比伦公元前525年波斯灭埃及公元前509年罗马成立奴隶制共和国公元前330年波斯被马其顿灭亡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罗马为争得地中海霸权,进行三次布匿战争,最终取得胜利。
公元前2世纪,罗马成为地中海霸主。
公元前27-公元476年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公元一世纪基督教产生公元三世纪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六世纪初法兰克王国建立622年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八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形成646年日本大化改新1054年基督教会分裂十四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1487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1497-1498年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49年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18世纪60年代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775~1783年北美独立战争1776年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独立1785年瓦特的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开始1792年9月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1807年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试航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1825年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中国历史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公元前1559年商朝:公元前1559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56-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始祖高皇帝[建兴帝]王莽玄汉:公元23-25年,更始帝刘玄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晋朝:公元266-420年,分为西晋(266-316年)、东晋(317-420年)南北朝:公元420-589年隋朝:公元581-公元619年,隋文帝杨坚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公元891-979年宋朝:公元960-1276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 元朝:公元1206-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清朝:公元1616-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中国古代的西晋东晋

中国古代的西晋东晋中国历史上的西晋东晋时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前身,跨越了公元三世纪到六世纪。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晋东晋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西晋东晋的历史背景西晋东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西晋建立于公元266年,由司马炎统一中国,结束了三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东晋则建立于公元317年,由司马睿创建,奠定了南北朝的基础。
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政治权力的转移和对外族群的侵袭。
西晋东晋的政治制度西晋东晋时期的政治制度以王朝为基础,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
中央政府设有各级官员,并实行士族世袭制。
地方政府由州县构成,地方官员也是由士族出身。
这样的政治制度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西晋东晋的经济发展西晋东晋时期,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农业仍然是主要经济活动,但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所进展。
手工业主要以铁器、陶瓷、丝织品等为主,商业则以长江流域为中心,形成了繁荣的商品交流网络。
此外,西晋东晋时期还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与西亚和印度的联系。
西晋东晋的文化成就西晋东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在诗歌、文学和绘画方面。
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陶渊明的田园诗和陆机的骈文,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绘画方面,以画册《洛神赋》等作品脍炙人口。
此外,西晋东晋时期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人物,如王羲之、郭璞等,他们对书法、篆刻等艺术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西晋东晋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西晋东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为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奠定了基础,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商业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西晋东晋时期的历史价值不可忽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

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疫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困扰,也对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在3-6世纪这一时期,中国北方地区频繁爆发各种疫病,深刻地改变了当时社会结构,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医学知识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疫病的爆发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在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多发,如“黄巢病”、“黄风病”、“熊疫”等。
这些疫病的爆发不仅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还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人们惊恐和恐慌,纷纷逃离疫区,使得社会活动减少,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商业贸易萧条,城市人口锐减。
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有效医疗救治的人,更是生活在极度恐慌和绝望之中。
因此,这些疫病给当时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革。
其次,疫病对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应对疫情,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稳定社会和治理疫病。
例如,他们增加了对卫生防疫的投入,兴建了防疫场所,创立了医学学府,培养了更多的医学人才。
同时,还加强了社会管理和法制建设,制定了防疫条例,加强了对疫区的封锁和控制。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减缓了疫情的扩散,提升了社会对疫病的应对能力,并进一步推动了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
疫病的流行也对人们的医学观念和医疗技术产生了影响。
在面对疫情蔓延时,人们的祈福信仰和宗教仪式成为了重要的寄托和治愈方式。
他们祈求神佛的庇佑,举行各种仪式祈福,希望能够摆脱疫病的困扰。
此外,人们开始注重卫生保健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加强了个人卫生的培养和维护。
同时,人们积极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促使医学知识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医学家在针灸、汤药和中草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也逐渐总结了针对某些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案。
可以说,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疫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公元三到六世纪来自中国的渡来人

公元三到六世纪来自中国的渡来人【摘要】:日本学术界一般将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九世纪从中国和朝鲜等国家和地区迁移到日本的人们称为渡来人。
这些渡来人对日本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极具研究价值。
然而,有关渡来人的研究成果中,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关于三世纪至六世纪渡来人的研究都相对较少。
本文在查阅相关史料和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朝鲜、日本的社会形势以及来自中国的渡来人的数次迁移浪潮发生的时间、规模、路线等,并进一步指出: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渡来人的迁移浪潮,基本发生在中国和朝鲜政治形势紧张的情况下。
他们主要为了躲避战乱或者度过饥荒而离开家乡远迁日本。
虽然有数条线路可以迁徙至日本,但无论那条线路都充满了危险。
因此,凭借个人一己之力几乎没有可能到达日本,渡来人往往都是举宗迁移。
不仅如此,单个人即便是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到达日本,也往往被日本当地的原有住民同化,很难对日本社会产生较大影响。
而那些举宗迁徙到日本的渡来人抵达日本后,由于他们往往来自于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远远发达于日本的地区或国家,再借助上集体的力量,在日本的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日本社会推进到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的典型代表是被称为渡来人双壁的秦氏和汉氏。
这两个渡来人氏族集团在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三~六世纪中国渡来人【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K313.21【目录】:中文摘要8-9要旨9-10第一章序論10-151.1はじめに10-121.2裸题と方法12-151.2.1問题の所在と目的12-131.2.2先行研究と研究方法13-15第二章中国·朝鮮·日本の社会情势15-242.1中国の社会情势15-162.2朝鮮の社会情势16-172.3日本の社会情势17-192.4中国、朝鮮、日本との通交19-212.5渡来人と社会情势の関係21-24第三章渡来人のルート、分類と原因24-373.1渡来のルート24-273.2渡来人の分類27-303.3渡来の原因30-373.3.1個人の力による渡来の原因303.3.2宗族の力による渡来の原因30-37第四章渡来人による影響37-434.1秦氏の働き38-394.1.1山城の秦氏384.1.2秦氏の技術38-394.2漢氏の働き39-414.2.1大和の漢氏39-404.2.2河内の漢氏40-414.3五経博士の活動41-43第五章終わりに43-44参考文献44-47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7-48謝辞48-49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9-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剑桥中国史目录关于六世纪的中国6世纪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它的文化的多样化及地区的和种族的差异和不相容性。
在317年当中国人的北方丧失给匈奴民族后,长江流域及以南在几个世纪中已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明。
在“夷狄”控制了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和中心地后不久,许多中国人——特别是上层阶级的中国人——纷纷南逃。
在地处亚热带、地形完全与北方不同和尚待殖民的南方,北人感到很不自在。
在最初,他们被南方有基业的家族称为侨人,而北人则反唇相讥,称南人为土著,尽管这些土著继承了以前的楚国或吴国的大部分独特的文化。
许多北人的举止如同异乡之客,满怀恋乡之情和厌世思想,梦想有朝一日重返故土。
但收复故土的一次次企图都归于失败,经过了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移来的北人逐渐适应了环境,并参加了发展独特的南方文明的活动。
文化保守主义有时逐渐演变成沙文主义,它是这一时期南方的特征(在本章,“南方”指的是沿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再加上东至杭州湾沿海的整个开化区)。
它的表现有许多形式:公开宣称自己继承和保持了大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遗产,即汉代的古典传统、制度、文学风格、礼仪、音乐和风俗。
事实上,许多这些传统在南方的环境中已起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建康(今南京)诸帝不顾他们政治上的虚弱,也要照搬汉天子的一套礼仪;学者为他们的古典学术的正统性,文人为他们作品文字的典雅而自鸣得意。
整个上层阶级为了表示他们合乎规范和通晓文学,试图保存洛阳方言,这是他们的祖先一度在一个统一帝国的京师听说的语言。
①在南方的主要文明中心——扬州和建康周围的长江下游——以外,移民的工作继续进行:土著被消灭、同化或驱赶;中国的农业得以普及;村镇寺院在荒芜之地涌现出来。
这就是正史中描述的景象的未被人注意的背景。
在这几个世纪中,这块地区的中国农业、行政和税收在远比北方故土富饶的环境中缓慢发展,给主要的定居中心带来了财富,使有的人能过上一种豪华雅致的上层生活。
到6世纪中叶,“南方”的生活方式已经出现,这里略举它的几个特点。
有些北方纪岁的节日已经移植到南方;另一些每年奉行的习俗则以古代南方传统为依据。
这时的侨居者已发现他们爱吃的面食的代用品大米。
称呼和迎候他人的方式已与北方的方式截然不同。
南方的妇女更加深居简出,纳妾现象也比北方更普遍。
南方的婚葬之事及举行的一些礼仪远比北方讲究。
北人重视几代同堂,而南人则喜欢夫妻另立门户。
衣食及习惯都有它们明显的南方风格。
中国分裂后不到一个世纪,“南人”之称不再被用作“土著”的贬词,而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同义词。
②南人,包括北方来的移民,已经依恋于他们的作风、他们的温柔的方式和南方山清水秀的景色。
他们已经感到北人粗鲁,对北方的习俗、古典学术和文学作品流露出轻蔑之意。
一位南方文人说北方文学犹如“驴鸣犬吠”。
人们从当时的民谣中,可以感到南方的某种温柔和给人以美感的特质。
以下即是一例:③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公元317年以后,北方较干旱的平原出现了另一种不同文明的演变。
在一个多世纪中,北方屡次遭到异族争夺领土的激烈斗争的蹂躏。
农民不断被征去服兵役和劳役。
掠夺居民聚居地和屠杀居民之事屡见不鲜。
种族内部的暴力和仇恨也成了北方独特的情况。
在这种可怕的时代,有些中国的士绅门第由于它们能以擅长的政治和文学艺术向一个所谓的征服者效劳而得以幸存;它们往往通过与异族统治精英通婚,学习他们的语言和采用他们的某些生活方式来维系自己的脆弱的地位。
许多中国农民已处于半农奴的状态,并承受了横征暴敛的负担。
所有阶级都在朝不保夕的环境中生活。
386年开始跃居为地区性强国的北魏,逐步引进了一项稳定局势的措施。
早期魏国的鲜卑族统治者是强悍的骑士,多年来他们缓慢地采用了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文明生活方式。
早在398年,魏国的统治者命令在今山西北部的大同附近的旧居民区建立中国式的京都,其格局象征中国王朝的气派,这体现了他们长期追求的目标。
京城呈长方形,围以朝着罗盘四个方向的城墙,有传统的宗庙和大圆丘等。
这些不久前的游牧骑士以此来表示他们成为中国式的统治者和使“仁风被于四海”的意图。
①但通往这一目标的道路并不平坦,而且鲜卑族有返祖倾向的人也不时警惕这一趋向。
魏的统治者们最初的制度安排是在自己的部落方式和一个农业帝国的必备条件之间进行调和。
他们由此朝中国式官僚国家这一方向发展,虽然在这一结构中大部分高级职位和许多特权仍保留在鲜卑贵族之手。
此外,对武功和军职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文职和文学才能,这部分地反映了他们的传统,部分地反映了当时的需要。
全面的汉化措施在孝文帝执政时(471—499年)实行:废除鲜卑族的迷信而代之以中国尊奉的信仰和习俗;采用中国特有的选拔制度;鼓励与中国人通婚;进行土地改革——引进所谓的均田制;恢复儒家思想为国教;禁止在宫廷使用鲜卑语;采用中国的姓氏;也许最重要的是,从干草原边境的故土迁向洛阳建都,这里是充分反映中国王朝权力之地。
这一系列汉化措施引起了强烈的反应,北方一批愤怒和怀有报复心理的集团联合起来发动叛乱(“六镇之乱”)。
这次叛乱由依恋故土和祖制并对洛阳的汉化政体深为不满的贵族领导,参与者为职业军人,他们是流放在长城一带的囚徒一戍卒和与其主人同样心怀不满的部落民组成的成分复杂的集团。
这个集团在怨恨情绪和鲜卑民族沙文主义的推动下,于523年在中原发动叛乱。
大屠杀随之而来:一个鲜卑领袖杀了洛阳宫廷中的一千多名中国显贵,其中包括皇太后。
这里不再叙述以后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勾结和阴谋。
534年,鲜卑帝国分裂成两部分:一为更加汉化的东魏,它以邺城(河南)为都;一为汉化程度较差的西魏,以陕西南部关中平原的长安为都。
550年,东魏改为北齐,556年西魏被北周替代。
两国为控制整个华北而展开了生死斗争;557年北周打败了它东边的对手并夺取了它的领土——包括从长城至淮河流域的全部富饶和人烟稠密的平原。
在隋重新统一全国前的几十年,被阶级和财富差别激化的种族对抗在北方的两国中特别明显。
战争、地方动乱和屠杀之惨使中国人和鲜卑人都感到生命和财产危在旦夕。
东魏的创业人在537年谈到了种族和阶级对抗给他造成的困境。
他指出他的许多督将的家属都在西魏(那里在549年恢复了鲜卑族的姓氏),西魏的统治者决心诱使这些官员为之效劳。
另外,他又嘲笑地说:“江东复有一吴儿老翁萧衍(梁武帝,502—549年在位)者,专事衣冠礼乐,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
”他接着说若非萧衍谨慎行事,他的督将就会跑到西魏,他的汉族士绅就会拥立南方的武帝。
他问道,“人物流散,何以为国?”①尽管局势如此紧张和混乱,北方的文明,特别是西北的文明,仍以鲜明的特点向前发展。
它具有与众不同的尚武精神色彩,不论是汉人或是“夷狄”,都崇尚武功,喜爱狩猎,喜欢良马和猎犬猎鹰。
北方对中亚和西亚的影响一直远比南方开放,而且以后继续如此,这种表现可以从雕刻、建筑、舞蹈、音乐和服饰中看出。
可能是在草原传统的影响下,北方的妇女要干活和担负各种责任。
一位南方的旁观者描述说她们忙忙碌碌,操持各种家务,并为家庭利益对政治进程施加影响。
他们的家庭一般保持一夫一妻制,大家庭是标准形式。
中国的士绅门第非常认真地捍卫古典传统,这不但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也确保它们不致像农民那样沦落到无人保护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对古典经籍注释的进一步发挥当然是不可能的,能保持传统就足够了。
据说北人比其南方的远亲更加开朗和坦率,他们的风俗和礼仪比较淳朴,衣着和称呼也是如此。
生活较南人艰苦。
这可以从以下一首当时的北方民歌看出:快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幽州马客吟歌辞》)有一条划分南北两个区域的生态线有助于说明不久前才出现的南北历史和文化的差别:线的北方是粟麦文化区,那里有成群的牲畜;线的南方是水稻种植区,那里有丰富的海鱼和江、湖鱼的资源。
这两个地带的人口也大不相同。
帝国在重新统一后,南方只有总人口的16%左右,并且几乎完全集中在沿长江的主要中心;其内地基本上是未开发的荒野,那里有敌视外人的土著、难以逾越的自然障碍、疟疾和其他疾病,使得以后几个世纪中国的移民工作进展得既缓慢,又艰苦。
南北两大地带并不限于文化的差别。
如上所述,南方包括一些汉人的居民中心和居民地带,在它们之外是土著居住的内地,史料称这里的形形色色的集团为“蛮”,他们是居住在今云南和贵州两省大部分地区的操藏缅语的部落和居住在延伸至今越南的中国南方海岸的傣语民族。
在西面较远的四川,成都周围的肥沃平原为汉人的主要定居中心。
土著部落居住在周围高地,沿西面多山的边境则是西藏的部落民族。
汉人与所有这些民族进行长期斗争,时而杀戮他们,时而奴役他们,并慢慢地汉化他们的生活方式。
少数派往土著区的中国行政官“被同化”,但其中大部分人不屈不挠地坚持工作,发展了各种各样的殖民技术。
但在6世纪,中国文化的中心很少远离土著定居地,通婚是普遍现象;虽然记载当时种族历史情况的材料尚未被充分利用,但我们可以设想土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这一时期北方的特点是复杂的混合种族和混合文化:自3世纪后期以来,不同血统的民族一批批来到。
它们与中国人和其他入侵民族通婚,尽管孝文帝采取汉化政策,但如上所述,设法重新树立草原文化鲜明特征的反作用力依然存在。
沿陆地边境,北方的混合文化逐渐消失而让位于草原民族的文化。
在西部和北部的戍军市镇及著名的马市,人们确实能看到控制这些市镇的北朝力量的具体迹象,但人民——士兵、马贩子、商人和当地农民——可能普遍都是混血儿。
上面已提到北魏分成西魏和东魏。
它们之间的边境不仅是政治分界线,而且是一条已存在近两千年的文化分水岭。
西魏的京都位于高原中心,三面环山,中国人称之为关中。
从东面看,它是一座天然堡垒,对中国其他地方的几次征战都由此开始。
往西,西魏沿其北侧为干草原和南侧为山区的河西走廊向外延伸。
北方西部这一地区的文化与草原文化较为接近,那里的人民是优秀的骑士和武士,人们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传统的中国文化。
东魏在许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位于淮河迤北到长城的大平原上。
这一黄河、淮河及其支流灌溉的地区在6世纪是中国生产力最高、人口众多的定居区;当时它几乎拥有中国人口的2/3。
虽然几个世纪的外患和外来统治给这一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创伤,它仍比西魏保存稍多的中国古文化。
由于远为富饶和稳定,社会上层的生活往往是奢侈的,城市比中国西部和南部的要活跃和繁荣。
佛教从最初在中国出现以来已有约500年,它此时已成为表现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一大特征。
佛堂和寺院星罗棋布,寺庙和佛塔的轮廓给城市上空增添了生气。
人们走不多远,就会遇到成群的前往各大佛堂进香的僧众或香客。
南方和北方的统治者和上层人物都是佛教热诚的施主,他们把大量土地和财富施舍给寺院,并经常把自己的宅院用于做佛事,宗教生活成了那些好冥想的、厌世的和寻求隐居生活的人的另一种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