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方面的书籍
中国民间故事的书目简介

中国民间故事的书目简介(原创版2篇)目录(篇1)一、中国民间故事的书目简介1.民间故事的定义和特征2.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和主题3.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二、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和主题1.爱情与婚姻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2.历史故事:如《玄武门之变》、《秦始皇统一六国》等3.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4.道德教化故事:如《二十四孝》等5.民俗文化故事:如《过年》、《清明节》等三、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发展1.口耳相传:民间艺人口传心授,代代相传2.文字记载:古代文人记录整理,流传至今3.改编创作:现代作家根据传统故事,创作新作品4.数字化传播:网络平台推广,让更多人了解正文(篇1)一、中国民间故事的书目简介民间故事是一种口头或书面创作的民间文学,具有虚构性和娱乐性。
在中国,民间故事种类繁多,主题丰富多样。
它们反映了中国民间文化的智慧和想象力,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民间故事可以分为爱情与婚姻故事、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道德教化故事和民俗文化故事五类。
这些故事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还给人们带来了愉悦和教益。
中国民间故事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口耳相传、文字记载、改编创作和数字化传播等方面进行概括。
这些方法使民间故事得以传承至今,并且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通过现代媒体的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国民间故事。
二、中国民间故事的分类和主题1.爱情与婚姻故事:这类故事讲述了一对恋人经历种种困难最终走到一起的感人情节。
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爱却遭父母反对,最后双双化为蝴蝶,生死相依。
还有《白蛇传》,白素贞与许仙经历千辛万苦,终于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
2.历史故事:这类故事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英雄人物的事迹。
比如,《玄武门之变》,讲述了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最终取得皇位的故事。
3.神话传说:这类故事讲述了人类起源、自然现象和宇宙奥秘等神秘主题。
比如,《女娲补天》,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苍生,炼五彩石补天救世的传说。
关于民俗表演文化的书籍

关于民俗表演文化的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民俗表演文化的书籍推荐:
1.《中国民俗艺术大系:戏曲篇》- 严青梅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地的戏曲表演形式和发展历程,包括粤剧、花鼓戏、京剧等等。
2.《解读中国民俗艺术》- 童适时
该书通过对中国各地传统民俗艺术的解读,揭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
3.《中国民间艺术剧目》- 中华百科全书出版社
这本书集结了中国各地传统民间剧目的精华,包括杂剧、秧歌、豫剧等等,对仍保留的剧目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4.《变奏曲的吟唱:游戏和儿童戏剧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
角色》- 杨兴中
该书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游戏和儿童戏剧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传承中扮演的角色,对中国民俗表演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
5.《民间艺术与文化》- 郭宗宜
本书对中国民间艺术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艺术形式的剖析,展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以上书籍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民俗表演文化的背景、形式、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深入探索中国民俗艺术的独特魅力。
介绍农历的书籍

介绍农历的书籍农历是中国传统的日历系统,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日历之一。
它以月相和太阳运行周期为基础,通过观测天象和计算方法确定日期。
农历在中国和东亚地区广泛使用,对农业、节日和风俗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下面我将介绍几本关于农历的书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农历的历史、特点和应用。
《农历学》是一本系统介绍农历学知识的著作。
该书详细解释了农历的历法原理和计算方法,包括月亮的运行周期、闰月的确定以及节气和二十四节气的计算等。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农历在农业生产、天文观测和文化传统中的应用,使读者对农历有更全面的了解。
《中国农历历法》是一本关于中国农历历法发展的著作。
该书以历法的演变为线索,详细介绍了中国农历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引用,对于了解农历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农历与中国文化》是一本从文化角度探讨农历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书籍。
书中介绍了农历对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农历在中国传统节日和民俗中的影响。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中国农历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揭示了农历与中国文化之间的深厚联系。
《农历的世界》是一本介绍世界各地农历系统的著作。
该书以农历为线索,逐个介绍了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历系统,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东亚国家以及印度、伊朗、犹太教等其他地区的农历系统。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农历特点和应用,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农历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性和影响力。
《农历的科学》是一本介绍农历科学原理和应用的著作。
该书详细解释了农历的天文基础和数学计算方法,包括月球运动、太阳运行、黄道和赤道等相关知识。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农历在农业、气象、天文观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农历对人体健康和心理的影响,使读者对农历科学有更深入的理解。
以上介绍的几本书籍涵盖了农历学、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多个方面,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农历的内涵和应用。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农历的历法原理、计算方法和发展历程,以及农历在农业、节日和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书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像哲学、养生、园艺、阁楼、饮食、茶道、戏曲等等,著作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不乏经典之作。
哲学方面的人类开始对世界认知以及对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方面的《周易》、《老子》、《庄子》等;中医养生方面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其他方面的《长物志》《宅经》《书谱》《茶经》《格古要论》等中华生活经典系列的,以及各大师讲诉评论的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太多了。
只要你有兴趣看,什么书都好。
2.中国传统文化书目有哪些儒家学说古典儒学两汉经学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义理之学考证之学道家道教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早期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道教的兴盛金元时期新道教道教的没落中国佛教教义教规历史源流教下诸宗教外别传礼仪制度藏传佛教诗歌词曲先秦诗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诗元明清诗词曲文章骈赋散文骈文辞赋章回小说形成与演化流派与名著民族作风?书法篆刻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五代两宋书法元明书法清代书法书论与欣赏篆刻?中国绘画教化人伦——人物画山境水情——山水画花鸟肉体——花鸟画玄妙之门——绘画实际?雕塑造像明器雕塑陵墓表饰雕塑宗庙造像石窟造像寺庙造像修建雕塑工艺雕塑?激进音乐民歌乐器和器乐舞蹈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乐论、乐志和乐律学?现代舞蹈原始舞蹈周代乐舞秦代百戏隋唐乐舞宋代队舞元、明、清舞蹈?古典戏曲戏曲的根源和形成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中央戏京剧激进戏曲实际?史官史学史官史家史书体裁历史思想史学实际?汉字的形质汉字的根本类型汉字的根源与开展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书简典籍古籍形状古籍收拾古典书目?教育科举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科举制度?中华武术拳术武术器械对练团体项目攻防技术?中华气功渊源探踪历史开展门类区分研讨方法实际根底要领简述运用价值外气研讨?棋艺博戏围棋象棋?兵家韬略韬略的形成与开展韬略的实际准绳国防韬略治军韬略用兵韬略?政治谋略政治谋略发生和开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政治谋略的类型?刑名律令渊源与开展实际根底方式特征主要罪名及处分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准绳?中医中药根底实际临床根本原理针灸学中药学养生学名医名案?修建园林结构与资料颜色与布局激进寓居修建乡村和乡村公共修建宫殿修建礼制与祠祀修建陵墓修建佛教修建激进园林修建?古玩器皿陶器玉器铜器瓷器漆器金银器文房四宝?衣冠服饰根源与初步开展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满汉并存的清代伺候?美食名饮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中国民俗鬼神丧葬婚姻宗法礼仪节日忌讳相术风水算命zc】gf3.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著1.“四书五经”是中国的“圣经”。
各年级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籍

各年级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籍
一年四季,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
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传说。
以下是各年级适合阅读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书籍。
幼儿园:
1.《中国传统节日绘本》:这本绘本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让他们初步了解中国的文化。
2.《小猪快跑过年》:这本书以小猪为主角,讲述了中国的春节文化,让孩子们在快乐中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小学:
1.《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故事》:这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向孩子们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背景和由来,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
2.《中国传统节日图鉴》:这本书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孩子们在欣赏美丽图片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
初中:
1.《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历史、文化和特色,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中国传统节日民俗》:这本书通过详细介绍传统节日的民俗和习俗,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高中:
1.《中国传统节日的哲学思考》:这本书通过哲学的角度,对中
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和解读,让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
2.《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学表现》:这本书通过文学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节日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 非遗项目 英文书籍

中国民俗文化非遗项目英文书籍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民俗文化和非遗项目的英文书籍推荐:1. "Chinese Festivals" by Zhong Jingwen and Shen Huifen -该书介绍了中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习俗。
2.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by Sanmu Tang -该书详细解析了中国农历新年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3. "Living Shangri-La: Festivals, Cuisine, and Culture of Tibet" by Zhibiao Zhang -该书探讨了西藏地区的传统节日、饮食和文化习俗。
4. "Folk Arts of China" by Sheena Calvert -该书涵盖了中国各地的传统民间艺术和非遗项目,包括剪纸、泥塑、刺绣等。
5. "Chinese Calligraphy: 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History and Technique" by Yee Chiang -该书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历史、美学以及相关的传统文化。
6. "Chinese Opera: The Actor's Craft" by Siu Wang-Ngai -该书探讨了中国戏曲的表演技艺和文化背景。
7. "Dragon Games and Water Sprites: Handbook of Chinese Mythology" by Song Nan Zhang -该书涵盖了中国神话传说、民俗信仰和非遗项目。
请注意,这仅是一些常见的书籍推荐,还有许多其他相关书籍可供选择。
(完整版)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
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
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
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
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
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
3,事件的起因。
4,事态的发展。
5,产生的结果。
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
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
(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
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农村风俗礼仪书籍

农村风俗礼仪书籍
以下是几本关于农村风俗礼仪的书籍:
- 《农村实用礼俗》:是中华传统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
虽然十里乡俗各有不同,但礼仪内涵大体一致。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飞速发展变化,农村礼仪改革也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 《实用民俗礼仪》:不仅适应农村操办婚丧喜寿等活动的需要,而且适应城市各行各业喜庆活动的需要。
读者在学习、欣赏之余,会掌握一些礼仪知识,懂得一些礼仪程序,从而得心应手。
-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民俗礼仪》:讲述了民俗礼仪的形成与发展、诞生礼俗、婚嫁礼俗、饮食礼仪等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精神力量。
- 《百姓民俗礼仪大全》:在介绍民俗文化时力争做到雅俗共赏,使广大读者能够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自觉剔除那些不符合时代的、不科学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糟粕,达到古为今用,达到各地各民族民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建设我们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些书籍涵盖了农村生活中的各种礼仪和习俗,可以帮助你了解和掌握农村风俗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书籍
一、秦汉风俗学史概况
司马迁:《史记》。
首部文献风俗专著,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原书30卷,现存10卷。
王充:《论衡》。
西汉汜胜之:《汜胜之书》。
东汉崔寔撰:《四民月令》。
《西京杂记》,无撰者名。
二、隋唐风俗学史概况
《酉阳杂俎》,唐段成式撰。
《朝野佥载》,唐张鷟的随笔。
《大唐新语》,唐刘肃著。
《教坊记》,唐崔令钦撰,是一部记载盛唐伎艺,兼及音乐、舞蹈、戏剧的专门著作。
《茶经》,唐陆羽著。
《开元天宝遗事》、《杜阳杂编》、《独异志》、《宣室志》、《岭南异录》、《北户录》等对唐代社会风俗文化均有所记载。
魏晋南北朝风俗学史概况
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
周处:《风土记》。
颜推之:《颜氏家训》。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晋人干宝:《搜神记》。
贾思勰:《齐民要术》。
晋陈寿撰:《三国志》。
三、五代宋元风俗学史概况
1.文人笔记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著。
《梦梁录》,南宋吴自牧撰。
《武林旧事》,南宋周密撰。
《齐东野语》,南宋周密撰。
2.考索性风俗研究著作
《岁时广记》,南宋陈元靓编。
《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
《容斋随笔》,南宋洪迈著。
3.小说、史书、地方志对风俗有所采用
《太平广记》、《太广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四明图经》、《临安志》。
四、明代风俗学史概况
1.郡邑的方志
《天下郡县志书》(明成祖永乐十六年[1418年]诏修)
《寰宇通志》(陈循等主修,景泰七年[1456])
《大明一统志》(李贤等主修,天顺五年[1461年])
2.布政使司的“通志”
3.文人笔记
沈榜:《宛署杂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初刻,全书20卷。
记载明代北京宛平属区各方面的情况,经济、政治制度、风俗掌故。
刘侗:《帝京景物略》,该书对风俗,以岁时为主,且较为详细,并有所考索。
张岱:《陶庵梦忆》,对明代江南地区的风俗民情有所记载,为研究明代江南地区士大夫阶层生活风俗的重要资料。
陆容:《菽园杂记》,以明代朝野掌故为主,同时记载手工业与社会风俗。
姚旅:《露书》。
史玄:《旧京遗事》。
文震亨:《长物志》。
杨慎:《丹铅总录》。
蒋一葵:《长安客话》。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
屈大均:《广东新语》。
4.考索性风俗研究书籍
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20卷及《续编》12卷。
王圻编次《三才图会》106卷。
形象直观的习俗活动画面,具有较高的风俗史学价值。
五、清代前期风俗学史概况
1.在清初就有以记录和研究北京历代风俗的著作问世。
朱彝尊等编撰的《日下旧闻》。
于敏中等编撰的《日下旧闻考》。
翟灏的《通俗编》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2.地方风俗的书籍:
李光庭的《乡言解颐》5卷。
李调元的《粤东笔记》。
顾禄的《清嘉录》。
李斗的《扬州画舫录》。
3.各地方志对风俗的采录。
六、清代后期风俗学史概况
黄遵宪(1848—1905)所撰的《日本国志》。
第一部风俗史的出现,张采亮著《中国风俗史》(宣统二年九月既望萍乡张采亮识于皖江之寄傲轩),对风俗形成、特征、采集方法做了介绍。
方志载俗的勃兴。
近人徐珂编撰《清稗类钞》,全书92类,1.3万余条,300万字。
趣而可贵,是研究清代后期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要文献。
七、民国时期风俗学史概况
1.民俗学运动的风俗研究
1918年初,北京大学的歌谣征集活动揭开了我国民俗学研究的序幕。
1921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的《妇女杂志》月刊自第七卷1月号起开辟了“民间文学”和“风俗调查”两个专栏。
《歌谣周刊》发表了大量的风俗研究文章,如温寿链的《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顾颉刚的《两个出殡的孝子账》、郑孝观的《江南风俗一零》等。
同时,《歌谣周刊》开辟了具有民俗意义的专号,对婚俗、丧俗、岁时节日、信仰等进行研究。
继歌谣研究会之后,北京大学又成立了风俗调查会。
调查会制定通过的“风俗调查表”,是我国第一份比较正规和全面的风俗调查提纲。
这个调查表,将风俗范围分割为环境、思想和习惯三大块,共54个方面,概括较全,反映了当时风俗调查会和歌谣研究会一些学者对风俗的理解和认识水平。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孙伏园、容庚、容肇祖、白涤洲等进行了一次妙峰山庙会调查。
《京报副刊》于1925年5月至8月间出了6个“妙峰山进香专号”,发表了18篇文章,这一经典性的专项调查成果,为以后民俗学者“田野作业”起到了示范作用。
风俗调查会还编辑了《妙峰山》、《东岳庙》、《北京市招》等3种风俗书籍。
1926年到1927年间,北大一些教授纷纷南下,不少学者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重新将《歌谣周刊》的旗帜耸立起来。
1927年1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正式以“民俗学”命名的组织——广东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了《民俗》周刊。
《民俗》周刊共出123期。
其中“槟榔专号”、“清明专号”、“中秋节专号”、“旧历年专号”、“神的专号”(4次)、“妙香山进香专号”、“疍户专号”等,均以风俗为研究对象。
何思敬《民俗学的问题》、杨成志《民俗学问题格》、钟敬文《数年来民俗学工作的小结账》、陈锡襄《风俗学试探》等都是对风俗研究极有价值的重要文章,基本上代表了20年代末30年初发民俗研最高水平。
《民俗》周刊停刊三年后,1936年9月复刊为《民俗》季刊,共出8期。
其中重要文章有王兴瑞和岑家梧的《琼崖岛民俗志》、刘伟民的《东莞婚俗的叙述与研究》、江应梁的《昆明民俗志导论》、郑师许的《方志在民俗学上之地位》等。
中山大学民俗学会还出版了民俗学丛书37种,其中有关风俗研究的有顾颉刚、刘万章的《苏粤的婚丧》、周振鹤的《苏州风俗》、顾颉刚的《妙峰山》、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魏应麒的《福建三神考》等。
1930年前后,钟敬文、钱南扬、娄子匡等在杭州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辑出版《民俗周刊》以及《民俗学集镌》两辑,发表了《紫姑的姓名》(娄子匡)、《丛祭祀说起》(钱南扬)、《南阳婚俗》(蔡一木)、《“迎紫姑”之史的考察》(黄石)、《金华斗牛的风俗》(钟敬文)、《周汉风俗和传说琐拾》(顾颉刚)、《签试小考》(钱南扬)、等风俗研究方面的文章。
同时还利用《民众教育季刊》,出版了“民间风俗文化专号”。
民国时期的民俗学活动,“以北大为开端,以中大为发展,北大始其源,中大畅其流,再加30年代各地的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繁盛的时期”。
在这场民俗学活动中,风俗学始终被置于重要的地位,体现出民国时期学者对社会风俗文化的重视和尊重。
2.风俗学研究著作的大量涌现
在民国民俗学发端和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俗学学者,他们原本从事其他学科,诸如社会学、考古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的研究,现在却不约而同地聚集在一起,投身于民俗学领域。
开始对汉族风俗进行较为科学系统的探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其标志就是有一大批水准极高的风俗学著述问世。
尚秉和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商务印书馆1938年4月版),是第一部对我国历代社会风俗事象进行系统考证的专著。
杨荫深著的《衣冠服饰》(世界书局1946年版)
李干忱《破除迷信全书》(1924年)、
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1928年)、
嵇宇经《民间游戏》(1928年)、
贾逸君《中华妇女缠足考》(1929年)、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1933年)、
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1935年)、
陶希圣《婚姻与家族》(1935年)、
吴守雄《婚丧喜庆礼节文件大全》(1935年)、
高达观《中国家族社会之演变》(1946年)、
卫聚贤《岁时令节》(1946年)、
邓子琴《中国礼俗学纲要》(1947年)、
许地山《扶箕迷信底研究》(1947年)等都是优秀的风俗学专门著作。
可以说,民国时期的风俗学专著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多样、深刻,有些甚至至今仍无法超越,确实是现代意义上的风俗学著作。
3.系统性风俗志书和资料汇编的出现
胡朴安编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上海广益书局1923版)、
李家瑞编的《北平风俗类征》(商务印书馆1937版)
瞿宣颖辑的《中国社会史料丛钞(甲集)》(商务印书馆1937版)。
4.传统笔记对风俗的记述
《京津风土丛书》(1938年9月北京双肇楼校印),共收书17种:其中包括民国时期的风俗笔记著述,记录饮食风俗的《燕京负贩琐记》(燕归来簃主人)、《琉璃厂肆后记》(缪荃荪)、《大兴岁时志稿》(张茂节、李开泰)、《宛平岁时志稿》(王养濂、李开泰)、《春明岁时琐记》(让廉)、《燕京货声》(闲园鞠农)、地志之书《天津扬柳青小志》(张江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