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

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传奇和战争的时代。
然而,除了那些知名的战斗和政治事件,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也是令人着迷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揭示那段历史中人们的生活、娱乐和习俗。
一、衣食住行在三国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有独特的特点。
衣着方面,富贵人家喜欢穿丝绸华丽的服饰,以显示其地位与身份;而普通百姓则多穿麻布或棉布的衣物。
食物方面,大米、小麦、豆类、蔬菜和水果是人们的主要食品,此外,酒类也是民众常见的饮品。
住宅则主要以木材和砖石建造,城市里的大户人家多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宅邸中,而农民则多住在简陋的土屋中。
至于出行方式,当时的人们主要步行或骑马,富裕一些的人家也有自己的马车。
二、庆典与传统节日三国时期有着丰富多样的庆典活动和传统节日。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春节,三国时期的春节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人们会张灯结彩,贴福字,家家户户团聚一堂,共度新年。
此外,其他重要的节日还包括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迎接新年和特定节气的庆祝,更是凝聚人们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娱乐活动与游戏三国时期的人们也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和游戏,丰富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其中,音乐、舞蹈和戏剧是主要的文艺表演形式,人们喜欢演唱歌曲、跳舞和表演各种传统戏剧。
此外,曲艺表演如说书、弹词也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在游戏方面,围棋、象棋和骰子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棋类和赌博游戏,人们在闲暇之余常常聚在一起玩耍。
四、民间信仰与习俗民间信仰和习俗是各个时期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方面,三国时期也不例外。
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在那个时期依然存在,人们会祭祀先祖和神灵以祈求平安和庇佑。
在习俗方面,婚礼和丧葬仪式是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习俗繁多,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待婚姻和亲人逝世的态度。
此外,一些独特的习俗如放水灯、拜年、贴春联等也是当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民间习俗。
总结起来,三国时期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与当代人们的生活有着一定的区别,但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内涵和特征下面是由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希望对你有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内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特征: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文明的结晶,它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内容,另外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民俗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和文化演变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特有的文化习俗。
其中,衣食住行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衣服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代表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地位。
在古代,贵族们穿着锦绣华裳,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简单的服装。
另外,传统的汉族女性服装也广受世界各地的关注。
例如,旗袍是一种常见的中式女装,以其修身、妩媚的特点赢得了众多人的喜爱。
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很高的艺术与科学价值。
中国的餐桌文化既包括食物的味道和质量,同时也强调食物的营养和健康。
中国的菜系繁多,各具特色。
其中,粤菜、川菜、湘菜和鲁菜是四大名菜系别。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举世闻名的,不同于日本的茶道优雅端庄,中国的茶文化更注重茶品的品质和口感。
住住宅是中国传统衣食住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强调以人为本,家庭为单位,家庭中的成员之间的尊重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住宅建筑采用了许多风水学和道家哲学的元素,以增加稳定和吉祥的气氛,并创造一种亲切的家庭环境。
传统建筑的构造和形式也非常注重对称和平衡,以及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行对于中国人来说,交通方式是一种非常基本的行为。
中国古代最早的交通方式是徒步,随着国家的发展壮大,下马车的出现成为当时的交通工具。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交通工具也开始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包括汽车、高铁和飞机等等。
此外,传统的舞龙舞狮、京剧等也是行文化的象征,这些文化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总之,衣食住行是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衣服、食物、住宅还是交通方式,都印证了中国文化不断发展和改变的历程。
论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

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变化1840年以后,西方近代的物质文明随西方势力入侵而移植到中国。
受西方的影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开始涌现出许多新风尚、新习俗、新方式和新工具,它对我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的进步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对近代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服饰、饮食、居住、出行、礼仪、婚丧六个具体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服饰的变化中国服饰习俗源远流长,各时代都有绚丽多彩的服饰。
至清代中国服饰则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女子则穿旗袍。
服饰具有体现等级森严、褒衣博带特点,这些弊端与近代人的平等要求以及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
为此,部分中国人开始接受西式服饰。
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
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
20世纪初,当时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
此外,洋式衬衣、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都渐渐普及推广,总之,中国服饰中的西方因素不断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装则是近代中西服饰合璧的最典型标志。
在民国时期,中山装是国民革命的象征。
许多爱国人士目睹大量进口西装和呢绒,使中国白银不计其数地外流,他们呼吁提倡国货,希望把易服与保护国货结合。
中山装由孙中山设计,前襟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前襟五个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三个扣子,代表三民主义;两个倒笔架形的胸袋,则表示革命要依靠知识分子。
在广义的服饰民俗中,穿着和“打扮”是有机的统一体。
例如纹身、化妆、发式、饰物、缠足等。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人到中国,首先看到的就是蓄着长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许多年来,全欧洲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荒谬最奇特的民族;他们的剃发、蓄辫、斜眼睛、奇装异服以及女人的毁形的脚,长期供给了那些制造滑稽的漫画家以题材”。
19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人这种装束形象有了显著改观。
粤人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民俗与旅游(共36张PPT)

民俗文化
下面的佳肴是哪些地方的名菜?
这道名菜和 主食选用的材料 与地理环境有什 么关系?
烤全羊
烤全羊是 内蒙古和新疆 的名菜。
民俗文化
下面的佳肴是哪些地方的名菜?
这道名菜和 主食选用的材料 与地理环境有什 么关系?
炒螃蟹
炒螃蟹是 广东的名菜。
旅游文化
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各个民族,由于地理环 境、历史差异、风俗习惯不同
A.寒冷、温差大 B.炎热、温差小
C.温暖、温差小 D.干燥、温差大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位于江西省的是( C )
A.泰山
B.黄山
C.庐山
D.峨眉山
• 保护世界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 化,加强国际合作,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得 到充分保护和适度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是我国一贯的政策。
B.干旱环境
C.地表崎岖
D.多雨的气候
2.窑洞是下列哪个地区特有的民居(
C
)
A.西双版纳
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
D.华北平原
3.四川、重庆等地的居民喜欢吃麻辣食品,这是因 为当地( C )
A.气候寒冷干燥
B.气候炎热干燥
C.气候温暖潮湿
D.气候炎热多雨
4.藏族群众的藏袍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征是( A )
图4.41 中国世界遗产分布图
旅游文化
知识之窗
2010年我国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 武夷山、泰山。
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九寨沟、武陵源、三江并流、 大熊猫栖息地、三清山、中国南方 喀斯 特地貌、中国丹霞地貌、 澄江帽天山化石群。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庐山、五台山、杭州西湖。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是什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璀璨华美,丰富多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一起来了解吧。
中国古代服饰制度的文化内涵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古时代的“皇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到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服饰资源被统治阶级所有,服饰文化也打上了历史的烙印———阶级性。
以服装作为区分贵贱、身份等级的工具并形成了相应的服饰制度。
一、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四大基本要素,人人不可缺少,而衣列首位,见其重要。
中国服饰在古代世界,迥异别国,充分显示了我国服饰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的文化传统。
七千年来中国服饰的演变大致可分为6 个阶段。
(一)服饰的初步形成,其本完善时期:自神农、黄帝至西周,代表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至夏商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此时的服饰严格区分了天子与官僚,贵族与平民等等级差别,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冠服制度模式,影响了自商周以来三千年封建社会的服饰文化。
(二)初步繁荣期:春秋战国至汉末,春秋时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
战国之时,七国崛起,各自独立。
此时周氏衰微,诸侯并起,在学术上“百家争鸣”,在服饰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服饰文化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彩的景象。
(三)兴盛期: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这一地区。
服饰文化出现了一种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局面。
随着前期思想、文化的又一次解放,民族大融合。
隋唐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此时服饰达到鼎盛时期。
(四)继续发展期:五代、宋、明,五代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做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多次修改。
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由于理学盛行,社会上层服饰趋于保守,下层却保持活力,有广泛长足发展,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老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独特的文化民俗,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并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节日庆典、衣食住行、婚嫁礼仪和宗教信仰。
节日庆典是中国文化民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人民在根据农历而设立的传统节日中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团聚的时刻。
庆祝春节的活动包括贴春联、放鞭炮、互赠红包和家庭聚餐等。
端午节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人们会扎粽子、赛龙舟和挂艾草等以祈福、驱邪。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日子,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并传统举行一个盛大的晚宴。
衣食住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文化民俗。
中国传统的服饰有着独特的样式和寓意,如汉服、袍服和旗袍等。
在古代,人们的穿着往往与社会地位相关,不同的服饰代表了不同的身份和职业。
在饮食方面,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菜系,如川菜、粤菜和湘菜等。
中国人对于饮食的讲究体现了对食物的烹饪技巧和对季节食材的合理运用。
住宅建筑方面,传统的四合院以其独特的格局和设计,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居住文化。
人们在四合院中共同生活,凝聚了家族的力量和亲情。
婚嫁礼仪也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的一大特点。
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拥有丰富的仪式和传统。
婚礼通常包括过门、拜堂和敬茶等环节。
新婚夫妇还会在婚庆期间举办传统的婚宴,邀请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喜悦。
除此之外,古代中国还存在着丰富的婚前和婚后习俗,如嫁妆、新房布置和新婚夜等。
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诸多的宗教,如佛教、道教和儒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佛教追求智慧和慈悲,道教强调自然与神秘,儒教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每个宗教都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塑造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总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民俗是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主题。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之衣食住行篇名师课件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我要自己找婆家呀”
(2)丧葬礼俗
趋于简化,带有西方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土葬火葬
(3)other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实行公历
握手、鞠躬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讨论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
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成立
这是满族妇女的土著服 装,清太祖努尔哈赤领 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 外女真族各部,将所属 军民设为“八旗”。八 旗所属臣民的妇女习惯 穿长袍。
旗袍的定型:后来汉族女子吸收了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二十年代的旗袍
三 十 年 代 的 旗 袍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 之作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1、从穿着的角度来讲:
适体,潇洒。
2、从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来 看:是剪发易服的产物。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加 上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 在易服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 目的西化倾向。
3、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崇尚其风俗, 受西化影响。
“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 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 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 生, 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 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 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徽菜 符离集烧鸡
鲁菜(清香、鲜嫩、味纯) 迎宾花篮
苏菜(清淡、味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中国八大菜系
闽菜 干烧鱼
粤菜(鲜、嫩、爽、滑)·金牌烧乳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多元民俗文化如尘峰叠起,让中国文化显得更加错落有致,回味无穷。
其实,民俗文化不是一个多么高深的概论,它其实就实实在在地流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
今天,我们选修课的第一次课,就来谈谈中国民俗文化的中的衣食住行。
时间关系,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主要讲的内容是中国古代居住和出行民俗。
首先,我想先用一个大家熟悉的成语来引入今天的第一个专题:“登堂入室”“登堂入室”与古代房屋格局“登堂入室”见《论语·先进》篇:“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译成白话是,孔子说:子路(子路名由)学问已经不错了,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
为什么明明是说“堂和室”,怎么和学问扯上关系了呢?我们要就从了解古代房屋格局入手。
古代的“堂”指正厅,“室”指内室。
古代房屋的格局,就是先入门再升堂最后入室,后来“登堂入室”转义用来表示做学问的几个阶段。
“登堂入室”犹如今天的俗话“到家”,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的表达,我们就必须了解古代的房屋格局。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
原始人最早利用天然崖洞避风挡寒,后来逐渐发展出在平地上建造浅穴式的房屋。
再进一步发展,有了地上建筑,用版筑方法立墙,用木料建造屋顶。
随着部落的扩大,兴建城市,宫廷和贵族的房屋建筑逐渐讲究起来。
周代时,房屋建筑已形成明确的格局,结合出土遗址和古文献记载可了解当时的情况。
贵族的住宅用墙垣围住,垣有门,门内为庭,即院子。
讲究的住宅还要设一道二门,即闺,又叫寝门。
大门与二门之间的院落为外庭,二门以内的院落为内庭。
从大门走过庭院,就来到居住的主体建筑前。
主体建筑由堂、室、房组成,都建在高台上,一般都是坐北朝南。
堂在最前面,“堂下”是庭(内庭),堂在高台上,堂前有阶梯,一般左右各一,称西阶、东阶。
古人在室外尊左,因此西阶是宾客走的。
堂有东西两面墙,称做东序、西序;堂的南面没有墙,立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实际有时不止两柱)。
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
现在南方地区那种前后开门的“堂屋”,即来源于堂。
堂没有南墙,因而敞亮,于是又名“堂皇”。
后来“堂皇”引申为气势宏大之意,也做“堂而皇之”,形容气派很大,或形容不加掩饰,公开行动。
堂是房屋主人平时活动、待客的地方。
堂后是室,是主人休息处。
从堂到室有户(即房屋之门)相通。
要入室必先登堂,所以才有“登堂入室”,引申表示比喻学问达到了精深地步。
室内有四角,古代称为隅。
《论语·述而》篇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老师讲出室的一角而学生不能联想类推其他3个角,就不再重复指点了。
也从另一面指出,这个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有问题。
古人的住宅,经常被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
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的“草庐”。
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
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
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
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要住旅馆、宾馆等,古人把它们叫做逆旅、客舍、传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
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
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
《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
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
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宫廷建筑首先我们最熟悉的是庭,民居建筑中的庭指的是院子,而宫中的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而《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中指的则是自家的院子。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
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我们以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大成的紫禁城为例,其全部建筑由前朝后庭两部分组成。
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辅以东西两侧的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见群臣,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庭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辅以养心殿、御花园及东西各六组宫殿等,是皇帝与后妃等日常居寝和娱乐的地方。
讲到这里,我还想到了中国古代宫廷中的一个特殊建筑——萧墙。
你们联想到了什么?“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或说大门外)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屏”。
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
《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
后来,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季氏》。
当时的季孙氏是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把持国政,专横一时。
季孙氏想要攻打小国颛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孔子听说后,认为季孙之忧不在外部,而在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鲁哀公不会坐视季孙氏的专横跋扈,会寻机惩治季孙氏的。
后世用祸起萧墙来比喻祸患起于内部。
说到萧墙,在民居建筑中也有一种建筑物跟它的作用类似——影壁影壁,也称照壁、照墙,与萧墙一样有屏障的作用,不过它们的身份可大不相同。
萧墙是专门用在皇宫内的,所以也常常用萧墙代指宫墙,萧墙内外就进一步引申为宫廷内外。
影壁则分布较为广泛,不仅限于宫廷。
影壁一般是一面独立的墙壁,建在宫殿、寺庙、园林、祠堂、住宅等各种类型建筑的大门内或大门外,与大门相对。
影壁也有屏避视线的实用功能,可以形成一个与街巷既连通又有限隔的过渡空间,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它是古代建筑中一道富有文化气息的风景线,如孔府影壁、北海琉璃九龙影壁、北京白云观影壁、杭州凤凰寺影壁等,皆享有盛誉。
上面简要地介绍了下古代的民居和宫廷建筑,下来我们再一起来了解两个与古代建筑有关文化常识为什么古代建筑前常摆放一对石狮子?中国古代的各类建筑物前,如宫殿、衙署、陵墓、寺庙、园林、桥梁等等,总会左右各摆放一对石雕的狮子。
在古籍也有记载,如清朝朱象贤《闻见偶录》:“今宫殿衙署门外左右,所峙石兽,卷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为石狮子。
”那么,为什么古代建筑前常摆放一对石狮子呢?狮子,体壮威猛,毛呈棕黄色,雄狮颈部有长毛,吼声洪大,产于非洲和亚洲西部。
捕食斑马、长颈鹿、羚羊等大型动物,有“兽王”之称。
狮子的原产地并非在中国,怎么会出现在中国呢?据文献记载,狮子之所以进入中国,源于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和西域各国的往来。
如《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师(狮)子、符拔。
符拔形似麟而无角。
”意思是说,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派遣使者送来狮子和符拔(一种形状像麟而无角的动物)。
随着佛教东传中国,狮子逐渐取代了兽中之王——老虎的地位。
据《传灯录》上载︰“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曰︰‘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后来,“狮子吼”被用来比喻佛陀说法时发出的声音很大,具有震慑一切外道邪说的神威。
而狮子在佛教中地位也更加重要,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庄严的神兽。
由于人们对狮子的推崇,因此狮子很快就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题材。
汉唐时期的帝王陵墓、豪门贵族坟园,开始有了石狮子的踪影,目地是让人产生敬畏之心。
不过此时石狮子的使用并不普及。
唐宋以后,石狮子被民间广泛使用,大门前置放石狮子就像在门上贴门神一样,都是用来作为守护门户,辟邪纳福的。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之分,讲究阴阳协调,所以石狮子的摆放也有一定规矩。
通常是一雄一雌,双双对对,左雄右雌,符合男左女右的阴阳学说。
摆放在大门左侧的雄狮,通常雕塑造型是足下踏一绣球,象征权力无限;右侧雌狮则是足下依偎着一幼狮,象征子孙绵延。
故宫被称为“紫禁城”与“紫色”有关吗?紫禁城的“紫”其实和颜色无关,而是指紫微垣。
紫微垣是星官名,是古代天象中最重要的三垣之一。
古人观测天象和认识星辰的时候,常常把若干颗恒星组成一组,称为一个星官。
紫微垣由十五颗恒星组成,古代天文学家根据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
封建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办理朝政与日常居住的地方自然应该是天下的中心,以感应上天。
因此古人用紫微星代称天子。
甚至皇宫和皇城的建筑方位分布也是按照天上的星宿来设计的,比如午门与太和门之间,有金水河蜿蜒穿过,象征着天宫中的银河。
宫室的这种安排,符合古人对于天文的认识,充分体现了紫微星的重要地位。
皇宫是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最高级别的“禁区”,于是便用“禁”字来强调皇宫的无比尊严。
紫禁城既富丽堂皇,又壁垒森严。
在宫殿之外,还围以十米多高的城墙和五十二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岗哨林立,戒备森严。
除了宫女、太监和警卫人员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
平民百姓就是看一看门额殿角,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因此,明清两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紫禁城的名称也得以广泛流传。
了解了一些居住民俗之后,我们再来简要了解一下出行民俗: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
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
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
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