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性学习-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性学习-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是影响一个民族特定文化风格及传统习俗的重要因素。
它体现了地域社会特色和文化景观,是当地居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习俗风俗等久经沉淀、传承不断的特有文化记忆和形象体现。
而民俗文化研究,其实就是在研究这种当代诸民族文化蕴涵内容及传承过程,探寻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民俗文化研究需要各种方式的综合研究,以及追求系统性研究。
这其中包括文化起源的历史考察,地理自然的分析,民族性格的考量等。
而要真正理解民俗文化,更要深入了解民族近代几百年的动态发展,才能真正把握它的实质,突出它的特色。
民俗文化研究还需正确理解各民族风土人情、民俗习俗,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吸收、生命、事件记载及文化现象分析。
民族文化研究首先要注意抓住重要文化现象,并从文献资料中发掘研究,以此解释不同民族文化的内涵与特色。
同时,要理解它们的历史涵义,直到今日的影响,并追问它们的共性及区别。
民族文化研究还要坚持把人文社会现象归属于历史客观实践,普遍观察和实地调查,以及个体史料检索,以有效地展示民族文化的夈复性与活动性。
虽然民俗文化研究仰赖于有关课程的专业知识,但也可以从文化角度走出,以实践、探究等方式体验国家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民俗文化。
比如在旅行中,可以深入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仪式等特殊文化,从中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空间上的变化。
总之,民俗文化研究是一项认识不同民族文化多元性与发展动态的过程,它不仅是要求专业技能的学问,更需要我们在研习中多方位地发现并实践文化内涵,以追求更加全面的认知。
文化创意专业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方法

文化创意专业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方法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
在文化创意专业中,研究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文化创意专业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方法。
一、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和交流,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实际表现形式和背后的意义。
例如,研究者可以前往农村地区,观察农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了解他们的习俗和信仰。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参加民俗游行、庙会等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
二、口述历史口述历史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采访老一辈的民众,研究者可以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传统知识。
这些口述资料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还原历史场景,还可以揭示民俗文化的变迁和演变。
例如,研究者可以采访老年人,了解他们在童年时期是如何庆祝传统节日的,从而还原节日的习俗和仪式。
三、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民间故事和学术著作,研究者可以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传承。
例如,研究者可以研读古代文献,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过程。
此外,研究者还可以阅读民间故事和传说,了解人们对于民俗文化的解读和理解。
四、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研究者可以发现共同点和差异性,进一步了解民俗文化的本质和特点。
例如,研究者可以比较中国和日本的传统节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此外,比较研究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五、实践创作实践创作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研究者可以学习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制作民俗工艺品;或者参加传统音乐舞蹈团体,学习传统的舞蹈和音乐。
通过实践创作,研究者可以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田野调查、口述历史、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践创作是文化创意专业中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方法。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一、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社会、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特点。
本文旨在对民俗文化课题进行研究总结,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研,对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民俗文化的定义与内涵民俗文化是指特定地域、特定群体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民间传统为基础的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习俗、节日庆典、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等多个方面。
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人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感知、认知和表达。
三、民俗文化的特点1. 多样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反映了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民族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2. 传承性:民俗文化是代代相传的,通过口头传统和实践活动的方式,将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传递给后代。
3. 社会性:民俗文化是社会共同行为的体现,它能够凝结社会成员的情感,增强社会凝结力和认同感。
4. 活力性:民俗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而不断演变和更新。
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1. 传承方式(1)家庭传承:通过家族内部的传统教育和亲身实践,将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艺传递给后代。
(2)学校教育: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课程,通过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3)社区传承:通过社区组织的活动、展览和比赛等形式,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宏扬。
2. 保护措施(1)法律法规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责任和措施。
(2)资源调查与保护:对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保护,确保其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传承。
(3)文化活动与展览: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和展览,宣传和传播民俗文化,提高社会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五、案例分析:某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以某地区的传统节日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对该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
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实施方案

民俗文化调查研究实施方案一、研究背景民俗文化是指民间传统习俗和民间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特定地方色彩和历史特征的文化形态。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民俗文化逐渐日益受到关注。
在当代社会,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因此,本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中国地区的民俗文化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二、研究目标1. 调查各地区的民俗文化传承现状,了解各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形式;2. 探讨民俗文化遭受的困境和挑战,分析导致民俗文化衰退的原因;3. 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三、研究方法1.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采访当地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各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形式的传承现状;2. 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深入了解其民俗文化传承现状,包括调查当地的历史遗迹、民俗博物馆、传统技艺传承机构等;3.文献研究:查阅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4.专家访谈: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访谈,探讨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四、研究内容1. 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2. 不同地区的传统节日和习俗;3.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4. 民俗文化遭受的困境和挑战;5. 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策略研究。
五、预期成果1. 调查研究报告:全面了解中国地区的民俗文化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策略,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2. 学术论文:总结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思路,为学术界提供参考;3. 咨询报告:根据研究结果,为相关机构和地方政府提供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咨询服务,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六、研究计划安排1. 研究计划编制:确定研究内容、方法和时间进度;2. 文献研究:搜集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3. 问卷设计:设计问卷,采访当地居民和相关从业人员,了解各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和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形式的传承现状;4. 实地调研: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深入了解其民俗文化传承现状;5. 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写:对调查和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编写研究报告;6. 学术论文撰写:总结研究结果,撰写学术论文;7. 咨询报告编写:根据研究结果,为相关机构和地方政府编写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咨询报告。
民俗文化研究: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的探讨。

民俗文化研究:对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的探讨。
民俗文化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领域,通常指的是一个特定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文化习俗、节日、庆典、中草药、服饰等各种传统文化的集合。
民俗文化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体现,更是祖先的智慧和记忆,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
在现代社会中,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被重视。
一、对民俗文化的研究1. 民俗文化的特征和影响民俗文化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民俗文化不仅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历史和文化,更能够影响着社会的进程和发展。
它是推动社会建设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2. 对民俗文化的研究方法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视角。
研究者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3. 民俗文化的保护为了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措施。
比如,将传统节日、戏曲等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相应的文化中心、博物馆等场所,并对民俗文化传承人进行培训和支持等。
二、对民俗文化的传承1. 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是多元化的,除了政府和组织的支持外,民间组织和个人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展览和传承珍贵的民俗遗产等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个人也可以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融入到其日常生活中。
2. 参与感的营造传承民俗文化需要营造出人们的参与感。
参与感的提高可以通过文化教育和宣传,通过组织民俗文化活动、展览等方式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其中,以此推动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科技的应用如今,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科技的应用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通过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方式,可以将传统文化呈现在新的视角和模式下,来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内容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内容
民俗文化研究报告是一种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性报告,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概念定义:对民俗文化进行定义和界定,介绍民俗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
2. 历史背景:介绍民俗文化的历史背景,包括起源、发展及影响因素等。
3. 传承与变迁:分析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模式,探讨其传递与演变的原因和途径。
4. 主要特征:总结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如多样性、群体性、根植于生活等。
5. 社会功能:研究民俗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社会认同、文化传承、社会秩序维护等方面。
6. 民俗仪式:介绍民俗文化中的重要仪式,如婚礼、葬礼、节日庆典等,以及其意义和目的。
7. 民俗活动:分析民俗文化中的重要活动,如游行、舞蹈、音乐、戏剧等,以及其社会意义和发展现状。
8. 保护与传承: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包括传统知识的传授、新一代的参与和社区的支持等。
9. 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民俗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10. 未来展望:对民俗文化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民俗文化研究报告的一般内容,具体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角度进行适当调整。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文化是指某一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习俗、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研究是对这些传统的深入探讨和记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底蕴,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首先,民俗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通过对这些传统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和发展。
比如中国的春节习俗、西方的圣诞节传统等,都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这些传统,可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
其次,民俗文化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而民俗文化正是各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
比如世界各地的民俗节日、传统习俗等,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传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最后,民俗文化砠究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民俗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记录和保护这些传统。
通过对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等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保护这些传统,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总的来说,民俗文化研究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作,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渊源,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记录,促进各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

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2篇)民俗文化调查报告1调查目的:此次调查主要是将我的家乡安福县的饮食文化系统地形成文字,将其展现出来,使得我自己以及同组同学对我的家乡的饮食文化有深入了解。
调查对象:安福县部分村落调查方法:查找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安福距今有2200多年的`建县史,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历史上人文鼎盛,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保存较为完整,有表嫂茶、吃新节、火把节、烧塔等数十种民俗活动。
表嫂茶在元宵节后到春播之前,安福会以自然村为主,每天一户,轮流进行“表嫂茶”习俗表演。
“表嫂茶”,俗称“请茶碗”,是安福县境内农村已婚妇女们之间流行的一种独特茶俗,气氛热烈,特色鲜明。
它分布于安福的南乡片和西乡片,而以南乡洲湖镇塘边村最典型。
请茶时,请茶主妇要用黄条萝卜、甜姜、黄豆等茶点热情款待。
喝茶时,不讲究规矩程式,大家无所不谈,气氛热闹祥和,平日里的各种嫌隙,都在畅谈中化为乌有。
待到茶兴浓时,一些能打山歌的表嫂会唱《采茶歌》、《三碗茶》等来助兴。
吃新节至每年早稻收获之前,安福将会举行“吃新节”盛宴。
安福吃新节是安福县68个乡村盛行的一种地方性传统民俗节日,其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历史十分悠久。
相传很久以前,天地洪荒,武功山成了孤岛。
人们困在岛上,一天,一只大花狗泅上了孤岛,从尾巴上抖落数十粒稻种,救了人们的大难。
故此,丰收的稻穗便像弯弯的狗尾。
后来每年早稻收获之前,人们便举行盛宴,让大花狗尝新,以表谢意。
另一种传说武功山有只“白雾妖精”,每年夏收前吐出白雾,把农民即将收割的稻谷毁掉。
后来,“五谷神”将“白雾精”打败,救了农民,人们在新谷登场前举行宴会,请五谷神尝新,以致谢忱。
节日的内容主要是祭祀五谷神、土地、康王、福主和梅山诸神菩萨。
形式有敬斋、耍龙灯、游垅、打火把、唱山歌等。
节日主要是为了庆贺丰收,并祈祷神灵,祝愿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也是为了联络亲朋好友、愉悦心身,促进社会和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研究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
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
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
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
非无所不包。
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
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
俗的变异”。
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关于民俗的范围与分类,不同的民俗学家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特定的课题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说法。
划分民俗的范围和类别的原则总是与民俗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我们把民俗定义为群体内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么,我们就以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为依据来进行逻辑划分,于是,我们得到三大类八小类的民俗:
1.物质生活民俗
(1)生产民俗
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社会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里进行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像。
生产民俗的特征包括(一)地域性和季节性.;(二)功利性.;(三)技艺性.;(四)保守性与稳定性.;(五)经验性.;(六)田园性.。
生产民俗的类型包括种植业民俗、渔业民俗、林业民俗、畜牧业民俗、采集与狩猎民俗与副业民俗
(2)工商业民俗
包括手工业、服务业和商贸诸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
(3)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与行旅
民俗。
它最先是以满足生理需要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分工的复杂化,等级身份的严格化、生产条件的差异、人生仪礼的繁复,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审美观点、政治观念、社会心理的差异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它所满足得已不仅是胜利的需要,同时也包含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2.社会生活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
社会组织这一概念通常指有意识地建立,以便达到特定目标的社会单元,如军队、企业。
社会组织民俗也就是指人们在建立并沿袭群体内的互动关系,推动群体事件的时候所形成的习俗惯制。
社会组织民俗主要存在的三种形式是:①宗教组织民俗②地缘组织民俗③会社组织民俗
(2)岁时节日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
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常建华先生的《岁时节日里的中国》(2006年版,中华书局),为
我们展现了古老中国的二十二个岁时节日,展示了岁时节日作为平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体现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平民文化。
这二十二个民俗节日包括元旦(春节)、人日、立春、上元、天穿与填仓、晦日·中和·二月二、花朝(花神节)、文昌诞、上巳、寒食与清明·浴佛·端午·夏至与天祝、七夕·中元·中秋·重阳。
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老北京就有关于春节的顺口溜:老婆老婆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
二十六、炖羊肉,
二十七、杀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福建人是最幸福的,一直能玩到农历正月二十。
福建漳州地区的年谣这么说:
初一早初二早,
初三困够饱,
初四豆干炒,
初五假开,
初六拍囡仔尻穿,
初七平宵,
初八摸,
初九敬天公初十地公生,
十一有食福,
十二转去拜,
十三人点灯,
十四结灯棚,
十五元宵暝,
十六倒灯棚,
十七人相找,
十八打瞌睡,
十九买物配,
二十做功课。
(2)人生礼俗
一个人从生到死,须经历多熏社会礼俗的熏染,而最具人生阶段特征和象征性礼仪特征的民俗事象是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这四种礼仪习俗构成了人生礼俗的主要内容。
作为社会民俗文化,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了一套极具民族特色的礼俗惯制,千百年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规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下面以彝族为例解释:
彝族的诞生礼较为简单,不同地方的礼仪习俗不尽相同。
就一般情况而言,产妇临产时,孩子的父亲须离家回避,由亲戚或邻居家妇女照顾产妇。
婴儿出生后,在其尚未便泄之前,接生者将一枚煮熟的鸡蛋让产妇吞食,以示吉祥。
随即将新生婴儿置一木槽中用冷水洗浴,是为洗礼。
婴儿出生后3天,宴请亲朋,延请毕摩诵经驱邪后,剪去
婴儿后脑胎发,为之命名。
或由孩子父亲及其他长辈给婴儿剪发、命名。
举行成年礼,意味着被施礼者从孩童长大成人。
彝族的成年礼主要是为女性举行的,以女孩的换裙仪式最具代表性。
换裙,凉山彝语称“沙拉尔”意即换去童裙。
女孩家要宴请亲朋近邻,请一位健康多子的妇女为女孩换上成年妇女穿的红、黑(或蓝)、白三截相连的百褶裙,以换下女孩原先所穿的红白两色的两截童裙。
随即要将女孩原先脑后的独辫从头顶中际分开,梳成双辫,戴上头帕;再将女孩原先的耳珠线取下,换上银质耳坠。
参加仪式的亲朋和近邻则说一些俏皮话表示祝福。
举行换裙仪式后,女子从此可自由结交男友。
婚礼是彝族人生礼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极具民俗特征。
不同地区彝族的婚俗礼仪各具特色,但不同程度地都保留了一些共同的古老习俗,如泼水、抹黑脸、哭嫁、唱酒礼歌、新娘婚前禁食、婚后“坐家”等。
彝族的结婚礼俗一般均经历恋爱择偶、求婚或提亲、占算婚姻的吉凶、订亲、择婚期、迎娶成亲、新娘回门等过程,具体做法各地彝族不尽相同。
彝族传统的葬俗为火葬,人死后,或燔而扬起灰,或将骨灰装于陶罐埋置地下。
直至近代,各地彝族的丧仪葬俗有了一些变化,大、小凉山彝族基本上保留、沿用着传统的火葬习俗;云南、贵州、广西部分彝族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受其影响,渐行土葬。
3.精神生活民俗
(1)游艺民俗
游艺民俗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
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求而进行的文化创造。
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游戏,到竞技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戏耍,到配合各种特殊需要的综合表演,都属于游艺民俗的范围。
游艺民俗包括:A.口头文学 B.民间音乐和舞蹈 C.民间戏曲与曲艺 D.民间竞技 E.民间游戏
(2)民俗观念
诸神崇拜、传说、故事、谚语等所代表的民间精神世界。
中国民俗文化是我国华夏文明的载体,它是中华文明传统传承的桥梁。
有了它,华夏民族就有了根基,就有了自我,就有了底蕴,就有了传承。
民俗文化,深深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应该从民俗文化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优良底蕴带给世界,让中华民俗文化渊源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