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合集下载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

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文化标志,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也是代代相传的重要活动。

而传统民间习俗和民俗文化则是传统节日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传统节日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了解它们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一、春节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间习俗和民俗文化的体现。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展开一系列的传统活动,例如家人团聚、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等。

家人团聚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努力回家与家人团聚,共度这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活动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也呈现了国家的传统文化特色。

贴春联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春联是一种特定格式的对联,用来祝贺新年、表达美好祝福。

人们会将春联贴在门上或墙上,以寓意破旧迎新、祈求好运。

挂灯笼是春节期间的常见场景。

灯笼代表着希望与新的开始,人们会借此来庆祝新年的到来。

各种各样的灯笼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给人们带来节日的喜庆氛围。

放鞭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活动之一。

据说,鞭炮的声音可以驱走邪灵,带来好运。

人们会在除夕夜点燃鞭炮,欢庆新年的到来。

以上所述只是春节的一部分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的例子。

春节习俗丰富多样,每个地区也有其独特的传统活动,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希望新年能够充满喜庆、吉祥和和平。

二、中秋节的传统民间习俗与民俗文化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与家庭团聚相关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开展一系列的传统活动,例如赏月、吃月饼、赏花灯等等。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赏月、赏明月,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向往。

在中国古代,人们甚至会围坐在一起赏月、吟诗、共度一个美好的夜晚。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一大习俗。

月饼是一种具有浓厚传统味道的糕点,人们会将其分赠亲友,以表示团圆和祝福。

而每个地区也都有其独特的月饼文化,例如广东的莲蓉月饼、苏州的豆沙月饼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

在这个庞大的国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民俗与习俗传统,它们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传统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春节的传统习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的新年。

在春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贴春联和放鞭炮。

贴春联是一种用红纸写上吉祥话语,贴在门上的传统习俗。

它代表着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放鞭炮则是为了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此外,春节期间还有舞龙舞狮、拜年、吃年夜饭等习俗,这些都是中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

二、端午节的传统民俗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

赛龙舟是一项古老的水上竞技活动,人们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中竞速。

吃粽子则是为了纪念屈原,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其他食材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此外,端午节期间还有系艾草、挂菖蒲、佩香囊等习俗,这些都是为了驱邪避疫,保佑平安健康。

三、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农历八月十五日。

在中秋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赏月和吃月饼。

赏月是中秋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人们在月圆之夜赏月,寄托着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之情。

吃月饼则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食品,月饼的种类繁多,口味各异,代表着团圆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中秋节期间还有猜灯谜、敬月、赏桂花等习俗,这些都是为了增添节日的欢乐氛围。

四、清明节的传统民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和扫墓的日子。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有许多特殊的习俗。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扫墓和踏青。

扫墓是中国人民纪念祖先的重要方式,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整理墓碑、烧纸钱、献上鲜花等。

踏青则是人们在春天里外出郊游的传统活动,人们会选择一个美丽的地方,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

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

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

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但是除此之外,唐代还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这些文化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心理,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唐代的风俗习惯与民俗文化。

1. 婚姻习俗在唐代,婚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事件,因此婚姻习俗也非常丰富多彩。

首先,在唐代男女成年之后就可以自主选择婚姻对象,但是必须得到父母的认可才能结婚。

其次,在唐代,男女的相互了解是通过媒妁之言来实现的。

一般来说,当相亲双方达成一致后,双方父母会在家中设宴,邀请亲属、朋友参加宴会,一切即将发生的婚礼都要在这个宴会上商定。

而在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红色的嫁衣,新郎则要穿上白色的喜袍。

两人在拜堂后要交换喜帽,象征着彼此共同生活。

2. 饮食习俗唐代人对饮食有非常高的要求,他们对菜品的口味、色彩、香味等都非常讲究。

在唐代的宴会上,宴席菜肴一般超过50道,每道菜的摆放和口味都有严格的规定。

同时,在唐代,人们可以在每天的饮食中享受到各种各样的美食。

不仅有汉族的菜肴,还有多种少数民族的美食,比如骆驼肉、野牛肉等。

唐代最著名的美食就是炸油饼,这是一种由油、面和酵母等原料混合搅拌做成的小面饼,炸后非常酥脆可口。

3. 社交习俗在唐代的社交生活中,人们非常注重礼节和礼仪。

人们在赴宴前一定要仔细准备礼物,这个礼物不要太昂贵,但不能太便宜。

在宴会上,人们要遵守规矩,不能过于热情或过于冷淡。

宴会中,男侍女侍是必不可少的,男子要拿酒敬女子,女子一般不直接喝酒,而要用小杯舀出酒来,再喝。

除了宴会之外,在唐代,人们还经常在楼台、庭院品茶赏花,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4. 茶文化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人们在唐代非常喜欢品茶,因此茶文化在这个时期非常繁荣。

当时的贵族、文人都喜欢举办茶会,品茶、吟诗、作画、谈论自然人文之道,成为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内容。

茶道文化也随之兴起,唐代的茶道非常注重个人修为和性情的表现,在茶道的世界里,人们可以找到一种满足灵韵的精神享受。

中国传统民俗了解独特的地方风情和习俗

中国传统民俗了解独特的地方风情和习俗

中国传统民俗了解独特的地方风情和习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传统民俗代代相传,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的不同地方,我们可以发现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和习俗,它们彰显着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

一、北方习俗和风情1. 冰雪娱乐活动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冰雪资源丰富,冰雪娱乐活动成为当地人们的传统习俗之一。

例如,在哈尔滨举办的国际冰雪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冰雕、雪雕等精美作品,以及参与冰雪运动。

2. 春节习俗北方地区尤其重视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北方,人们会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北方人还有吃饺子、包饺子的习俗,寓意着团圆和美满。

二、南方习俗和风情1. 水乡文化江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水乡之一,这里有独特的水乡文化。

人们可以坐船游览,欣赏水乡的美景,还有水上舞狮等传统表演形式。

此外,南方地区的饮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多样,例如,广东的早茶文化,苏州的园林文化等。

2. 龙舟竞渡每年的端午节,南方地区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这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江河中划龙舟,挥动着长长的龙舟桨,竞争力量和速度。

这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活动,也是南方地区独有的风情。

三、西部习俗和风情1. 藏民节庆活动西部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藏民的节庆活动非常有特色。

例如,西藏的藏历新年(洞霄盛会),人们会举行拉萨大祈福、藏戏演出以及各种传统舞蹈表演等。

2. 丰收庆典西部地区以农业为主,丰收庆典是当地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庄稼成熟的时候,举行庆祝丰收的仪式和活动,如举办舞蹈、唱歌、传统体育比赛等,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与辛勤劳动的回报。

四、东部习俗和风情1. 渔文化东海沿岸的地区以渔业为主,当地人依赖渔业为生,渔文化在这里扮演着重要角色。

人们会庆祝丰收,举办捕鱼祈福仪式,舞蹈表演等,传承和弘扬渔业文化。

2. 闽南婚俗福建闽南地区有独特的婚俗,例如,举行“三朝门”婚礼仪式,新娘三次出现在门口,寓意美丽幸福守候;还有新郎送新娘的“出门金”等。

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

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

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向往的、具有独特魅力的场合。

在现代社会,与快节奏的生活节奏相比,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精神层面的满足。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兴起,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以及如何保留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一、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意义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具有许多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是人们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纪念。

在传统节日这一特殊的时刻,人们通过庆祝活动、祭祀仪式等方式,向祖先表达敬意,缅怀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

其次,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也具有团结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传统节日,亲友聚集在一起,共同庆祝,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促进了社会团结。

此外,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还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希望,是人们宣泄情感、放松身心的重要途径。

二、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在现代生活中,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是与年轻一代沟通的桥梁。

通过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年轻人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

其次,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是人们调整身心平衡的方式。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可以透过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放松身心,享受愉悦的氛围,让自己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宣泄。

此外,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培养了人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

三、保留和传承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遗产,保留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独特标识。

通过保留和传承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可以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国家的软实力。

其次,保留和传承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一、婚姻与嫁娶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

婚姻被视为家族的大事,因此需要注重社会地位和财富的匹配。

嫁娶过程也有特定的规定,如娶亲需要聘礼,举行婚礼时有特定的仪式和习俗,如喜酒、迎亲和沐沐等。

此外,许多地区还会举行婚车游街、闹洞房等娱乐活动。

二、丧葬文化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十分庄重,注重尊重逝者和安慰生者的情绪。

丧事期间有一系列的礼仪,如燃香、送殡、扫墓等。

在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丧葬习俗,如白事斋、钉棺木等。

三、节日与庆典中国古代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一些仍然保留至今。

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人们会进行特定的庆祝活动和传统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赏花灯、扫墓、包粽子等。

四、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人注重饮食的烹饪方法和饮食禁忌。

在饮食方面,古代华夏民族以稻米为主食,注重粮食的种植和烹饪技巧。

此外,中国还有许多特色的菜肴和烹饪方式,如饺子、粽子、煎饼果子、火锅等。

五、礼仪与仪式中国古代社会十分重视礼仪和仪式,这也体现在社交场合、家庭生活以及宗教信仰中。

比如,古代的进退礼仪、婚礼、葬礼等都有非常细致的规定和要求。

此外,一些宗教仪式,如道教的祭祀、佛教的念佛等,也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戏曲与舞蹈中国古代戏曲与舞蹈是古代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创作和表演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民间的舞蹈则是表达欢乐和祈福的方式,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

七、服饰与发型古代中国的服饰和发型也是社会风俗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朝代和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服饰风格和发型潮流。

比如,唐朝的宽袖衫、宋朝的深衣、清朝的旗袍等,都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

八、习俗与民间传说中国古代的习俗与民间传说丰富多样,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与风俗。

比如,北方的耍孩子、南方的赛龙舟、西方的烧火龙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与习俗一、概述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

其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

本文将从婚嫁、祭祀、节庆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俗与习俗。

二、婚嫁习俗1. 婚礼仪式中国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拜堂、过大门、敬茶、交换婚戒等环节。

这些环节代表着家族的传承、祖先的祝福和夫妻间的承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仪式也体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社会的稳定性。

2. 嫁妆与聘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嫁妆与聘礼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娘的家人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嫁妆,包括寿礼、锦囊、首饰等,这些礼品代表着祝福和财富。

聘礼则是新郎一家给予新娘家的礼物,表示对新娘家庭的尊重和感谢。

三、祭祀习俗1. 祭祀祖先中国人非常重视祖先,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活动。

祭祖有固定的时间,如农历清明节和中秋节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将食物、酒水等供奉在神龛或祖先牌位前,并烧香祷告,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思念之情。

2. 祭祀自然中国人对自然界也抱有敬畏之心,因此,祭祀自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

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人们会在户外放飞孔明灯,表达对自然的尊重,祈求平安和福运。

四、节庆活动1. 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庆活动之一。

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此外,人们还会走亲访友、互赠红包等,表达对亲友间的关爱和祝福。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也是保护民俗遗产的节日。

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和预防疫病。

此外,还有粽叶装饰、赛龙舟等民间游戏和活动,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结语民俗与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传统观念。

通过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和节庆活动,人们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将其发扬光大。

中国历史中的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

中国历史中的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

中国历史中的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独特的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意义和价值,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根源提供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中国历史中的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

一、中国的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指一种集体性的文化形式,是百姓喜好和日常生活中的产物。

中国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样。

从传统的民间艺术,如戏曲、曲艺、杂技等到民间歌谣、传说故事等,都展现着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间文化也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

例如,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如陶瓷、刺绣、木雕等,无不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体现,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庆祝的对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的民俗传统民俗传统是指特定地域和民族传承下来的一套行为规范和风俗习惯。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区的民俗传统丰富多样。

从婚嫁礼仪、祭祀仪式到饮食习惯、传统服饰等,都是中国民俗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婚嫁礼仪可以说是民俗传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各地婚嫁习俗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家庭和睦和传统美德的特点。

比如,在一些地方,新娘会穿上传统的红色嫁衣,戴上凤冠、红盖头等,以示喜庆和祝福。

此外,还有一些习俗如过大年、喜庆年、踩高跷等,也是中国民俗的一部分。

三、保护与传承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受到了一些冲击和侵蚀。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了对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的保护力度。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例如,设立了一些专门的机构,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研究,同时,也加大了传统艺术的培养和传承工作,鼓励年轻一代参与到民间文化与民俗传统的传承中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134020549 张晴林
借本学期开了民俗学课程的契机,我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库》丛书之一,由高丙中教授著书的《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

与此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看过许多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及理解。

结合着网上的扩展介绍,加上自己的一些阅读感受,以此写下读完这本书以后的理解和思考。

《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是熔铸民俗学近150年的思想资料而撰写的一部理论民俗学专著,在本书内容架构中,作者首先以“民”和“俗”为焦点评述了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了民俗学所面临的理论难题;继又阐明了以生活和整体为取向的学术思想,从而确定了解答理论难题的思路;接着将民俗学定位于生活世界,使一系列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迥然有别的内容(如语言层面的口头文学、信仰层面的迷信、行为层面的习俗等),在生活世界的视野里构成民俗学完整的研究对象,进而回答了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

本书对“民”和“俗”的界定,对事象研究和整体研究的阐释,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对民俗理论的建设都具有可贵的学术价值。

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

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

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民俗学标志性的起点是1918 年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及其刊物《歌谣周刊》的发行。

这门既年青又古老的学科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从理论到方法,都在不断地完善。

当然,基础理论的系统化是独立学科的标志。

我搜索了作者写书的初衷,了解到高丙中教授是为了从理论上摆脱民俗学作为“遗留物学”的学科危机,把研究对象界定为现实的、自成体系的当下生活。

通过对于“民”和“俗”的概念梳理高丙中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迫切地想把民俗学纳入经世学术之列。

所以,此书不仅是理解民俗以及民俗学诸概念必不可少的学术专著,而且为民俗学与社会实践的对话提供了理论平台,是民俗学经世致用的理论依据。

但是,高丙中充分论证了一个“应该研究”的对象世界,却未能解决一个“如何研究”的现实问题。

高丙中没有注意学术发展往往还有其自因的、出世的一面,也即科学革命无法人为预设的一面。

具体的科学研究如何做、做什么,往往只与该项研究所持的理论与方法相关,而与我们如何定义操作对象没有关系。

也许,学术的入世与出世,本来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两种取向,彼此无法相融,却始终互补。

我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之一是作者在书中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了两种研究取向——民俗事象研究和民俗整体研究。

两种研究取向各自抓住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两个方面:文化和生活。

民俗事象研究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活生生的民俗事件的抽象,是研究榨干了生活汁液的文化现象。

民俗整体研究注重具有生活气息的民俗事件,不像民俗事象研究仅限于文化现象的描述,而忽略了活生生的民俗事实,强调了我们现世的民俗学研究应该更多注重于民俗整体研究。

结合我们的生活现状来看,如今的社会和个体其实陷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中,我们不能再以一种简单直白的论调来看待民俗事项,我们需要做到联系整体环境下的研究。

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民俗学研究,现实社会下的每一门学问都应该保持这种整体研究的视角,这样才能更多的了解到某些细枝末节。

其次,在这本书中,有另一个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作者观点。

就是在这本书中,高丙中旁征博引、精细缜密地论证了民俗就是习惯性、功能化的社会生活;民俗研究应从现实的、整体的层面上把握民众的生活世界;民俗学是直接地、较为全面地关心人的生活世界的一门学问。

以不断更生的现实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可以保证民俗学享有永不枯竭的对象资源。

作者极大的扩大了“民俗”的范围,在完整和统一之下,这种范围的扩大显示出了合理和可能,高丙中老师在这里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所提出的“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来借以说明“民俗”的范围不应该只是在传统认识的“乡民的古俗”。

而应该是指人们经验到的世界和日常的世界。

民俗正是每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作为非专家的普通人所必然要经历的生活。

生活世界就是民俗的世界,这样就使得各种各样的民俗统一在一个领域内,同时使得民俗的研究与任何时代、任何群体的每一个成员密切相关,这样就加强了民俗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在阅读《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过程中,在书中作者有提及一些概念、理论以及民俗学的研究模式,作者的这些专业化的知识体系下的内容,现在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我也有上网搜索过这些概念体系,有学者认为这些从时间和形态上和功能方面设立的概念,某种程度上是对于缺乏概念体系的民俗学理论的补充,也有一些学者对这些概念体系、理论持另一种评价,认为作者在书中的这些概念设立得较为仓促和简单,需要更多的完备才能具备参照意义。

我是个门外汉,阅读完这本书自我感觉高丙中教授给出了很多学术上的建设性意义,又或者我可能需要学习更多的民俗学知识,才能更加全面的认识清这些概念体系和理论成果。

另一方面,出于个人习惯,我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会考虑作者写书的构建模式。

在《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一书中,一是作者的思考是建立在民俗学前辈研究者成果的吸收借鉴上,在书中分别列举国内外以及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民俗”观点,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找出存在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

二是作者自觉吸收了其它学科的有益成果,合理的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过程中,从而使得思路更加开阔、问题更加清晰、论述更加明确。

这些对于作者的创新发展的民俗学概念体系有很大助力,让这些理论的提出未显出苍白和局促,反而游刃有余还具有思辨性和创造性。

这也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多为以后的个人写作做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