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教案: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认识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日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在这些节日中,有的历经千年,有的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的饱含着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向往与祈盼。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尊重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个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一、春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周朝。

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燃放鞭炮、贴年红等传统活动,还会到家长的家里拜年。

春节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但最重要的一面是它所包含的“新年新气象,新开始”的意义,是极具民俗文化特色的节日。

春节有着浓郁的家庭氛围,讲究的是团圆和家庭的和谐。

春节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有节制的节日之一,人们往往会制定各种规矩和传统以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文化修养,如扫除门前,迎接新年,祭祖告祷等等。

在春节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人们会充满感激,内心充满着喜悦和希望。

二、清明节清明节,又称“寒食节”、“踏青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

这个特别的日子,在民俗中有着深远的文化体验,对于中国人的家庭和血统关系的维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为如下三个方面:1、祭祀先人。

这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人们通常会烧纸、上香、献花等方式,去表达对先辈们的怀念之情,传承家庭、家族和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2、赏花踏青。

清明节所在的春季正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

人们奔走山林,观赏春景,踏青玩乐,并以此来祭拜祖先和悼念去世的亲属。

3、尊重生命与烈士。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维护民族利益所涉及的英雄与烈士,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与和平做出巨大贡献,但也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通过清明节这一祭祀活动,人们有机会表达对这些英雄与烈士的敬意与怀念。

三、端午节端午节,也叫“龙舟节”、“五月节”、“午日节”,是中国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

它是为了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中国各地的节日习俗教案

中国各地的节日习俗教案

中国各地的节日习俗教案一、中国传统节日概述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一方面是人们表达喜庆和祭祀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

在这篇教案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中国各地的节日习俗,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二、春节 - 华夏之最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它通常在1月底到2月中旬之间,持续15天。

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挂红灯笼,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看春晚、包饺子等。

此外,还有舞狮、舞龙、放鞭炮等民间活动。

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剪纸、绘制春联等手工活动,了解春节的习俗,并了解中国人对家庭团聚和祝福的重视。

三、端午节 - 龙舟竞渡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民俗之一。

它的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会品尝粽子、赛龙舟、挂艾草、喝雄黄酒。

在学校里可以组织学生们一同制作粽子,学习包粽子的方法,了解粽子的由来与寓意;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让学生们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四、中秋节 - 月圆人团圆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时刻。

中秋节的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赏灯等。

学生们可以通过LED灯泡和纸制灯笼的制作,设计出独特的灯笼模样,展示中秋节的传统灯笼文化。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中秋节的传说故事,例如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

五、元宵节 - 猜灯谜元宵节是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春节之后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元宵节的主要习俗包括猜灯谜、吃汤圆、赏花灯等。

在学校里可以组织学生们一起制作汤圆,并举行猜灯谜的活动。

通过猜灯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智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谜语文化。

六、清明节 -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祭祀节日。

时间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节前后,通常在4月4日或5日。

清明节主要以祭扫祖先和墓地为主。

民俗文化传承教案:了解传统习俗与节日

民俗文化传承教案:了解传统习俗与节日

民俗文化传承教案:了解传统习俗与节日引言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有趣而且受欢迎的学习主题,那就是民俗文化传承教案:了解传统习俗与节日。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会因为生活的繁忙而忽视了解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为了增强学生对传统习俗和节日的理解和尊重,我们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教案来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本教案将提供一系列活动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习俗和节日,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目标•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探索传统习俗和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参与传统习俗和节日的庆祝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教学活动活动一:探索传统习俗和节日的历史背景H1:从历史的视角了解传统习俗和节日通过课堂讲解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传统习俗和节日的历史背景。

例如,在春节这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中,我们可以介绍春节起源于汉朝的农耕文化,并讲解每一个习俗的来历和意义。

与此类似,其他的传统习俗和节日也可以从历史的视角来解读。

H2:通过文献和访谈了解乡村传统习俗从传统乡村中收集文献和访谈记录,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乡村传统习俗的信息。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乡村传统习俗,并通过阅读文献、访谈或亲自参与来深入了解该习俗的来历、庆祝方式和文化意义。

他们可以将所了解到的内容整理成报告或展示给全班。

活动二:庆祝传统节日并参与习俗活动H1:组织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感恩节聚餐或万圣节化妆派对。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分配任务,策划和组织庆祝活动,并在最后展示给全班。

H2:参与传统习俗活动安排学生参与各种传统习俗活动,如包饺子、制作传统工艺品、赏月或放风筝等。

通过亲身参与,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体验习俗的文化意义,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三: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H1:讨论传统习俗的现代意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民俗文化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道德和审美观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正逐渐消失。

为了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程旨在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部分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 熟悉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教学内容1. 课程安排:- 第一课时:民俗文化概述- 第二课时:节日民俗文化- 第三课时:民间艺术民俗文化- 第四课时:民间信仰民俗文化- 第五课时:民俗文化实践体验2. 具体内容:- 民俗文化概述: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点等。

- 节日民俗文化: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例,讲解其起源、习俗和意义。

- 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介绍剪纸、泥塑、刺绣等民间艺术,讲解其技艺特点和文化内涵。

- 民间信仰民俗文化:讲解民间信仰的起源、形式和影响。

- 民俗文化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播放民俗文化相关的图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 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结合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民俗文化有初步的了解。

3.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俗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

4. 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制作剪纸、体验传统节日习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5. 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撑。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民俗文化优秀教案设计模板

一、课题名称《民俗文化》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掌握至少两种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 能够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 培养学生尊重和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 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1. 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2. 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抽象的民俗文化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实地考察路线图等。

2. 学生准备:收集关于民俗文化的资料,如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展示传统节日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有哪些习俗?(二)新课讲授1. 讲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2. 介绍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3.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收集到的民俗文化资料。

(三)活动实践1. 学生分组,选择一个传统节日进行实地考察。

2. 每组拍摄照片或视频,记录考察过程和成果。

3. 回校后,每组进行展示,分享考察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活动实践中的收获和感悟。

3. 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优秀表现,提出改进建议。

七、作业设置1. 完成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调查报告。

2. 收集整理一份关于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资料。

八、教学后记1. 教师课后小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2. 教师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发言、提问、讨论等。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5篇可选)第一篇:《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河大版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课题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 、元宵节(农历一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等。

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承这种文化等。

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1、知识与技能:(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中国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

2.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相关民俗文化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课文,了解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传统和习俗。

你们对民俗文化有什么了解呢?有没有参加过一些民俗活动?生:……师:很好,看来大家对民俗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中国民俗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2.知识讲解(1)民俗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师:我们来了解一下民俗文化的定义。

民俗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现象。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习俗等。

(2)中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①民间信仰:如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②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③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④民间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⑤民间饮食:如各种地方特色美食等。

3.案例分析师: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了解中国民俗文化。

(1)案例一:春节习俗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很好,同学们说得很详细。

春节习俗主要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饺子等。

(2)案例二:端午节习俗师: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哪些习俗呢?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端午节习俗主要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4.互动环节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互动环节。

请大家分成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所了解的民俗文化,然后选代表进行分享。

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
4、随机采访百姓对这些传统风俗持怎样的态度?从中反映了什么?
我们应不应该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这些历史文化遗
产?谈谈自己的体会。
5、查阅资料和调查访问,收集各项中国各项民风民俗,并从收集了
解到的民间风俗资料中,谈谈自己产生的一些想法,对中国风俗的继
承与发扬有什么好建议?
1、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各个问题。
3、设计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1、收集有关中国各地民风民俗资料活
动。
初步收集相关资料。本活动采取的形式多样,例如:到图书室查阅、
到计算机室上网搜索资料、网上采访各地少数民族。
活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取小组分小队的分散方式。让一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外的一些节日也逐步进入我们的日
常生活,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他们对
中国的传统的节日的理解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含义上,对它反应冷淡,
相反,对于外国的圣诞节,反应强烈,以多种形式来庆贺,这不能不
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通过探寻,力图在生活中全面了解中国的传统
2、在了解中国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积极参与并设计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
3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文化”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增
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
力。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
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承这种文化等。也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切入点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
的民俗文化。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知识与技能:
(1)增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
2、制订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每一位学生。
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1、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
2、合理分配研究时间和研究内容。
3、制作调查采访表,预定成果等。1、设计本次“研究方案”模版,
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等。
2、设计“调查采访表”为学生调查记录提供指引。
3、课题介绍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如:春节(农历一月一日)、元宵节(农历一
月十五日)、清明节(4月5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除夕(农历十二月三
十日)等。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个传统节日入
手,探究它的来源、各个地方的习俗、蕴含中国那些文化以及如何传
4、学生对问卷调查、采访等活动比较熟悉。
5、学生的上进心较强,好奇心也强,思维活跃,善于与人交流。
6、大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比较好。
7、每个学生都具备不同的特长。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
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教学设计
研究课题名称: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设计者姓名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高二研究学科语文
联系电话电子邮件
课题组参与成员指导老师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
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
究方法)
1、让学生初步接触和讨论“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课题的有关
问题。
2、了解本课题的学习目的。
3、学习了解本次活动的步骤、方法、各项要求和要注意的地方。
4、制定研究计划表。
5、了解相关技术的要求,商议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
1、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节日,学习中国的传统知识,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流失的危
机感,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
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
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民风民俗,激发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和
兴趣。
3、组织学生对研究课作提问和谈想法。
4、让学生了解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和上步骤。2个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提出和选择课题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
些?
2、中国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有什么传统的习惯?处理过程是什么样
的?
3、了解地区的传统节日活动有哪些?这此活动表现了什么意
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做好查找资料的内容记录、采访人物的记录、写
好活动体会心得、制作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宣传小册子和摄影作品、完成“中国传统
节日的民俗文化”习作文章。
六、资源准备
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
2、学生自制调查采访表。
3、学生自行准备数码相机。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起止时间
(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
(3)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
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2、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3、学生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
2、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并协助学生选好研究内容与课题。3个
课时
成立课题组1、学生分组,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喜好确定自己的选题,
每7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选出组长,填写小组分工合作表。
2、各小组成立后,学习讨论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
3.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小组分工。1、合理调配各组成员,以利
于能力强弱搭配,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工作到位。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4)提高学生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分组探究,确立主题。
(2)协作分工,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3)小组探讨,对资料进行整合。
(4)形成总结论文,制作课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传承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不让它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