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假瘤

合集下载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眶内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orbit, IPT)是一种少见的以眼眶为病灶的炎性病变。

它呈非特异性的炎性肉芽肿样表现,通常表现为单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

CT影像学表现1. 密度均匀:眶内炎性假瘤在CT扫描上通常呈现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其内层以软组织密度为主,外层常见一环状致密或斑点状钙化。

2. 边界清晰:眶内炎性假瘤的边界通常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确。

3. 眼眶骨质吸收:眶内炎性假瘤可引起附近眶骨的骨质吸收,导致眶壁薄化及眼球突出。

4. 眼肌增厚:眶内炎性假瘤可导致眼外肌的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可伴有眼外肌肥大。

5. 强化表现:眶内炎性假瘤通常在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不均匀,可表现为环状、结节状或结节-环状强化。

MRI影像学表现1. T1WI信号:眶内炎性假瘤在T1WI上通常呈等或稍高信号。

2. T2WI信号:眶内炎性假瘤在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近。

3. 增强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在造影后呈现不均质的明显强化,可呈环状、结节状或结节-环状强化。

4. 眼外肌局部增厚:眶内炎性假瘤可造成眼外肌的局部增厚,局部肌肉呈高信号。

5. 视神经受侵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可导致视神经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视神经受侵将呈现局部不连续的信号改变。

鉴别诊断眶内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1. 周围毛细血管瘤:周围毛细血管瘤在CT和MRI上呈现为边界清晰、呈等或稍低密度的肿块,易发生强化。

2. 肌腱脓肿:肌腱脓肿常伴有感染的体征,CT和MRI上呈现为水样或低密度肿块,并可见边缘强化。

3. 恶性肿瘤:眼眶骨质的骨膜破坏、眼球压迫及视神经受侵是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

结论眶内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眶部炎性病变,其影像学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密度分布、骨质吸收、眼外肌增厚及强化程度等特征进行观察可以准确诊断眶内炎性假瘤,并与其他眼眶病变进行鉴别。

肝炎性假瘤PPT课件

肝炎性假瘤PPT课件
肝炎性假瘤
.
1
•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IPT)是一种少见疾 病,最好发于肺,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可发生,而发生于肝 脏的很少见。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征性表现,术前误诊率较 高。定性诊断主要依靠术前活检或术后病理学检查。
• 肝炎性假瘤的病因与发病机理尚未明确,许多因素包括 创伤、感染和免疫反应等可能与肝炎性假瘤的发生有关。 绝大多数病例在组织切片中未鉴定出病原微生物,标本培 养亦未获得病原体。
• 白蛋白,钾,钙,铁,磷均下降
.
4
.
5
.
6
.
7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部分病灶有 坏死。大部分病灶边境清楚;形态主要三种类型:①孤立 结节;②多发结节;③融合成块状。
• 强化类型主要有:①病灶边缘部分强化;②病灶内结 节状强化;③病灶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心延伸,但不能完全 充填。病灶强化的部分主要是病灶内的纤维组织,炎性细 胞浸润的区域因为血管缺乏而无强化。

.
9
• 肿瘤周围有包膜,与正常的肝组织分界清 晰。显微镜下,病灶主要由纤维组织和炎 性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 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免疫标记呈多克隆 性淋巴细胞增生,血象和骨髓象也无恶性 征象。

.
3
• 病例:
• 男性,75岁,2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出 现头昏头痛,到当地医院就诊,外院 CT示:脑萎缩。
• 由于肝炎性假瘤主要是由门静脉供血,所以增强扫描 动脉期病灶多不强化,而以门脉期强化为主。
• 另外由于肝炎性假瘤周围有纤维组织浸润,所以常常 表现病灶周围肝组织强化,边界不清。
• 肝炎性假瘤的另一特点是病灶中常常见到纤维间隔。

肝脏炎性假瘤

肝脏炎性假瘤

【疾病名肝脏炎性假瘤称】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liver【英文名称】【缩IPT写】肝胆外科/肝脏、胆道良性肿瘤【类别】【 ICD 号】D13.4【概述】肝脏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liver,IPT)是一种以肝脏局部非肝实质性细胞成分炎性增生形成瘤样结节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良性增生性病变。

本病的病因及发生机制不明,且罕见,Pack于1953年首例报告以来,至1996年Schmid等复习文献,全球共有53例报道,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病报道逐渐增多,国内于1991年由冯玉泉等首次报道,目前报道有近50例。

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自1993年至1997年9月,共手术切除肝脏炎性假瘤25例。

就目前的影像诊断水平,IPT仍难与肝脏恶性肿瘤相鉴别,对该肿瘤几乎均行手术切除,因此,研究、提高IPT的诊断水平十分必要。

【流行病学】IPT多发生于肺部,肝脏IPT少见。

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肝脏IPT报道增多。

Anfhony认为除肺以外,肝脏是全身第2个IPT的好发部位。

IPT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10个月至85岁不等,平均37岁。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9~8.0:1;约80%为单发。

发生部位为肝右叶多见,其次为左叶,同时累及两叶者较少;约10%位于肝门部。

【病因】至今肝脏炎性假瘤确切的病因仍不清楚,可能与创伤、感染及免疫变态反应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1.感染学说临床上IPT可有发热、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血浆C反应蛋白增加等炎性反应的表现。

有报道复发性胆管炎伴有IPT,可推测胆管上行性感染所致的化脓性炎症过程与上述表现有关。

Horiuchi收集文献20例肝脏IPT中,有7例伴发闭塞性静脉炎,即炎性假瘤的门静脉属支发生由多量组织细胞形成的肉芽肿性静脉炎,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从而认为微生物可源自食物或炎性病灶,经血流到达门静脉,其后在肝实质内逐渐发展成上述闭塞性静脉炎及肉芽肿性炎症。

炎性假瘤名词解释

炎性假瘤名词解释

炎性假瘤名词解释
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简称IPT)是一种炎症
反应引起的肿瘤样病变,其名称中的"假瘤"表示其在形态学上
和临床表现上类似于真正的肿瘤,但不具有真正肿瘤的特征。

IPT通常是一种局限性病变,常见于胸膜、胸腺、肺、肝脏、
胰腺、肾脏、消化道、骨骼、皮肤等部位。

尽管炎性假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一些炎症和感染可能与其发生相关。

IPT的发展常常与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有关。

在肿瘤细胞中能够观察到多种炎性细胞的浸润,例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此外,IPT还常伴随着血
管生成和纤维化的过程。

IPT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常伴有局部疼痛、肿块、发热和
乏力等症状。

由于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与其他肿瘤类似,因此往往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才能确诊。

组织学检查通常显示瘤组织中以浆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伴有纤维组织增生和血管生成。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发性病变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治疗炎性假瘤的方法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

一般情况下,对于IPT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

对于一些不能手术的病例,放射治疗和化疗也可作为辅助手段。

总体而言,炎性假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但由于其症状和影像学表现类似于其他恶性肿瘤,因此需要仔细鉴别和确诊。

尽管其病因尚不明确,但目前的研究认为炎性假瘤与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有关。

对于炎性假瘤的治疗无统一的标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治疗方法。

炎性假瘤鉴别诊断医学课件

炎性假瘤鉴别诊断医学课件
隔和支气管血管旁间质中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8. 平直征表现为一侧边缘平直如刀切样改变或基于胸膜的方形
征,是病变以小叶间隔、肺叶或肺段为界呈直线状,有鉴别 诊断意义。
平直征
晕征 12
临床表现及治疗
? 实验室检查:可有贫血、血小板增多、血沉加快及多克隆高丙 球蛋白血症。
? 治疗:首选手术治疗,单纯肿物切除疗效不确定,在病情允许 的情况下可扩大手术范围甚至行根治性切除术和淋巴结清扫术 以改善预后。肿物切除后症状消失,症状再次出现提示肿瘤复 发。
病例讨论
1
病例特点
1.患者,男, 56岁。 2.主诉:咳嗽、咳痰、发热 1月余。 3.近半年诉有盗汗,体重下降约 8斤。 4.血白细胞、 CRP无明显增高, ESR77mm/h 。 5.肿瘤标记物、气管镜脱落细胞及病原学检查均阴性。 6.PET-CT 提示左肺团块影, SUV值12.9,延迟后 13.4。 7.增强CT扫描提示左肺叶间裂附近类圆形团块影,边缘光整, 1个
恶性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异型梭形细胞胞核空泡状,核仁明显(A)。
可见神经节样细胞,核分裂多见(B)。灶性出血、坏死(C)。
18
病理诊断及鉴别
? 病理鉴别:
1. 肌纤维母细胞肉瘤:又称恶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罕见,是否可作为独 立类型尚有争议。与IMT形态学难区别,诊断必须具备:肯定的梭形 细胞肉瘤形态、免疫组化肌源性标记弥漫强阳性。
DES,SMA灶性+
CK+
ALK-
6
诊断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炎性假瘤)
7
命名:从炎性假瘤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 193性肿瘤
炎症后肿瘤
“炎性假瘤”
炎症后的增生
非肿瘤性病变。

眶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眶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

眶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本病为一种眶内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肿瘤,而组织学检查又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故名炎性假瘤。

本病在眼眶病中较为多见,好发于青壮年,男女患病基本相等。

多侵犯单侧。

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眶炎性假瘤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急性炎性假瘤一般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突然发作,患者自觉眼周疼痛或不适。

眼睑和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并向一侧移位,眼球和眶壁之间常可触及单一或多个硬性肿物,呈结节状,可以推动,眼球运动受限。

若眼外肌受犯,肌肉附着点处水肿充血明显;如累及泪腺,表现为眼睑局限性红肿,眶缘部可触及半圆形或扁平形肿物;若病变位于肌内,可压迫眼球后壁,出现视网膜皱襞和近视等;眶脂肪弥漫性炎症,则多数眼外肌受累肿大,呈现轴性眼球突出;当视神经周围组织受犯,可引起视网膜静脉充盈或阻塞,视盘水肿和萎缩。

亚急性炎性假瘤常在数日内眼球逐渐突出,眼睑及结膜充血不明显。

亦有某些急性病例因治疗不及时,而演变为亚急性者。

慢性炎性假瘤无急性发作史,可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显现,眼球活动障碍,可有复视,视力减退。

眼球轻度突出或内陷,眼睑和球结膜几乎无炎症表现,如假瘤位于眼眶前部,可扪及硬性肿块。

临床上影像和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X线及CT检查可见眶内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占位性病变,常伴有眼外肌肿大,眼环增厚及泪腺增大等特征。

遇疑难病例可行瘤体穿刺或部分切除做活检以确诊。

对本病的治疗应区别对待,急性者需用足量皮质类固醇,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慢性或亚急性病例,或对激素治疗不敏感者,可采用小剂量放射治疗;对慢性静止性局限的肿块,或用皮质类固醇和放疗均不能控制病情而严重威胁视力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学本病属“鹘眼凝睛”范畴。

病因病机多因风热毒邪上壅头目,眼络涩滞,气血瘀阻;或嗜食辛辣炙煿,脾胃内伤,湿热蕴蒸,上攻于目;或气郁血瘀,目络阻滞;或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上犯目窍。

风湿科病例讨论炎性假瘤

风湿科病例讨论炎性假瘤
康复治疗
在治疗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 练,如物理治疗、关节活动度训 练等,以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 量。
患者预后情况
治愈
经过有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 以治愈炎性假瘤,恢复关节功
能和正常生活。
改善
部分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得 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 高。
复发
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炎性假瘤 复发的情况,需要再次进行治 疗。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炎性假瘤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
效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包括病灶切除、关节置换等,医生需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03
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在炎性假瘤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包括物理治疗、康复锻炼
等。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功能,减轻疼痛,提高生活
质量。
病程
症状持续约半年,逐渐加 重。
就诊经过
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 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但治疗效果不佳。后经人 介绍来到风湿科就诊。
Part
02
病例症状分析
主要症状描述
持续关节疼痛
患者报告关节疼痛,通常 为持续性的,且在活动或 休息时均可能发生。
皮下结节
在皮肤下出现结节,大小 不一,质地较硬,无痛感。
关节肿胀
关节周围组织肿胀,触诊 时质地较硬,有压痛感。
肌肉无力
患者感到肌肉无力,容易 疲,需要一段时间才 能缓解。
症状产生原因推测
自身免疫反应
炎性假瘤可能由于自身免疫系统 异常反应导致,攻击自身组织引 发炎症。
其他疾病诱发
一些其他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 强直性脊柱炎等也可能诱发炎性 假瘤。
和疾病活动度。
其他检查
3 根据需要,可能进行其他

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

• 三、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可有精神状态 的改变如痴呆,非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癫痫、不明原因的发热和皮肤改变
• 四、影像学表现:血管造影和CT通常显示 多血管闭塞和卒中;MR示血管闭塞处异常, 病变往往是多灶性的,表现为非特异性的 脑白质改变到梗塞样改变。打药后,病灶 呈团块样增强。
谢谢
血管内淋巴瘤
• 一、定义:血管内淋巴瘤是一罕见的全身 性疾病易侵及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是一 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早期脑脊液蛋白轻 度到中度增高,疾病进展期死亡率可高于 80%,平均生存时间只有9-13个月。
• 二、病理:血管内淋巴瘤的最后确诊靠病 理检查,但病理诊断往往很困难,需要免 疫分析和电镜检查。
• 颅内炎性假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 性颅内炎性假瘤受累部位较多:脑膜、大 脑半球、脑室、下丘脑、鞍区和小脑;继 发的往往是指由颅外炎性假瘤延伸入颅而 来。
• 目前对病因、发病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的了解是有限的,对该病的预后更是难以 预

• 二、病因: 有些人认为炎性假瘤是与感染或自身免疫 疾病相关的纯粹的炎性病变;与细菌真菌 感染发病有关的病例已有报道;已发现在 炎性假瘤中存在有EB病毒,这表明病毒在 炎性假瘤的病因中占重要地位
• 两种学说:1由病毒诱导,由感染或炎性过 程导致的非肿瘤性淋巴细胞在CNS反应性集 聚而产生肿瘤,从组织器官循环到淋巴结 的淋巴细胞表面具有CNS特异连接分子,因 此可进入CNS演变成肿瘤;
• 2淋巴结和淋巴结以外的B淋巴细胞被激活 而增生,继而发生演变而成为肿瘤,这些 瘤细胞可能特异性的通过血脑屏障(BBB) 进入CNS增生成为肿瘤。
• 六、预后: 炎性假瘤一般是良性的,非复发的疾病, 但局部加重和复发使得疾病预后难以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平扫; B、C动脉期; D静脉期。 左侧腹部肠系膜见一肿块,边缘不规则,呈分叶状, 密度欠均,增强动脉期较明显强化,静脉期强化更明显,CT 值分别为65 HU、85 HU, 其左后缘见弧形低密度强化不明显区,病灶周围部分脂肪间隙稍显模糊;
鉴别诊断
• ( 1) 肠系膜间质瘤。肠系膜间质瘤多发生于胃肠道,肠系膜间质 瘤其密度较IMT 均匀,强化没有IMT 明显,周围脂肪间隙多较清
Summary
• 炎性假瘤是一组异质性的良性肿块, 成纤维细胞和
肌成纤维细胞增殖,伴明显的慢性炎性浸润 • 现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已成为一个单独的、低级别 与ALK基因易位相关联的实体肿瘤 • 炎性假瘤特征MRI T2低信号,是由于其纤维特性 • 虽然影像学不能明确诊断;但熟悉炎性假瘤的影像 学特征可以帮助放射科医生对软组织肿块的鉴别诊
晰是其特点。
• ( 2) 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病灶多较大,密度不均, 强化明显与IMT 类似,但其有明显波动性高血压的特点,结合临 床鉴别不难。 • ( 3) 神经鞘瘤。密度更为不均,中度强化,腹膜后神经鞘瘤多有
神经孔的扩大等改变。
• ( 4)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一般密度均匀,大部分呈血管样明显强 化。
图1 弥漫型炎性假瘤:左侧眶内脂肪、眼外肌、视神经及眼球壁增厚, 密度 增高且彼此分界不清。右眼病灶较对侧略小 图2 肿块型炎性假瘤:左眶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且与眼球分界不清
图4 肌炎型炎性假瘤 图4a 冠状位CT 平扫显示左侧下直肌及外直肌增粗 图4b 横断面CT 示左侧增粗的下直肌强化
眼眶炎性假瘤 57岁,女,左眼视力下降。 CT增强扫描显示左侧眼眶肿块累及视神经管、海绵窦。
17岁,女。 •冠状位T2MR示左心室游离壁肿块,极低的T2信号 •CT血管造影斜平面示 左冠状动脉及左前降支深嵌入肿瘤(黑箭)。 钙化(白箭)也可见。无法手术切除。
纵隔炎性假瘤
• 少见
• 临床表现:对相邻结构构成占位效应,包 括呼吸困难、胸痛、咯血 • CT:肿块包绕纵隔内结构,一般为不均质 强化 • 很难与恶性肿瘤区分
• •

• 基本病理表现为炎性增生肿块。 病变区肝组织结构破
坏、消失, 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伴不等量的浆细胞、淋
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吞噬细胞浸润等, 并常见 有残存增生的小胆管。 • 可见不同程度的透明变性或纤维化及瘢痕形成。 • 有的见大量肝细胞坏死, 但肝脏通常无硬化。
• 纤维组织增生常合并毛细血管增生, 故在大体标本中
腹部炎性假瘤
• 肝脏炎性假瘤 少见病,缺乏特异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 其定 性诊断较为困难, 术前常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 或其他肝脏良性疾病 以40 ~ 70 岁多见;男:女=2:1 多为单发, 亦可多发, 部位以肝右后叶多见( 53 % ) , 其次为左叶( 24 % ) , 位于肝门部约为10 % , 同时累及两叶者较少( 13 % ) 发病无明显规律及特异性症状, 主要临床表现 有腹痛、发热、体重下降、腹部包块及黄疽等
炎性假瘤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Y.Z
2017-08-18
IPT & IMT
• 炎性假瘤(IPT)是一种慢性炎性增生性病变,由于
炎症的被包围和局限化、以及延迟吸收常形成假性 肿瘤。本质是炎性肉芽肿和各种非特异性慢性纤维 化,进而局限为瘤样肿块。 •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2013 年WHO 软组织
肾脏炎性假瘤 • 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女性多见 • 临床表现主要为腰痛、发热、肾区叩击痛等,发热 一般为中、低热,极少有寒颤和高热,腰痛无特异
性。
• 偶尔会发生高球蛋白血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沉增
快等。
• 也可出现血尿及腰、腹部包块,血尿以镜下血尿为 主,肉眼血尿少见
A. 平扫示肾实质内楔形略高密度,边缘模糊; B、C. 分别为增强扫描皮 质期轴位与冠状位扫描,病灶呈环形强化,但低于肾皮质; D. 增强扫描 排泄期,病灶明显强化,但低于肾实质。A ~ D. 病灶内均见坏死区, 病灶包膜边缘均见凹形切迹
膀胱炎性假瘤
• 单发多见,以膀胱底部、侧壁多见,而三角区
较罕见。
• 临床症状不具特征性,最常见的症状是肉眼血
尿或镜下血尿
• CT 平扫呈低密度肿块,息肉状或菜花状,边
界清晰,轮廓可光整或不光整,多数密度均匀,
钙化偶见;增强呈“快进慢出”
CT 平扫示膀胱腔内一类圆形稍低密度肿块,密度稍低于邻近肌肉,CT 值约19 HU,边 界清晰,窄基底与膀胱前壁相连。图2 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性明显强化,CT 值为53~ 97 HU,邻近膀胱壁增厚。图3静脉期病灶进一步强化,强化范围扩大,CT 值为73~ 117 HU 。图4 延迟期整个病灶呈明显均匀性强化,CT 值为92 HU 。图5 静脉期冠状位示病 灶后壁不光整,窄基底与膀胱顶部相连。
鉴别诊断
• ①弥漫型炎性假瘤应与少见的眶内横纹肌肉瘤鉴别, 后者见于儿童, 病变发展迅速, 可破坏眶骨等
• ②肿块型炎性假瘤应与眶内真性肿瘤鉴别, 如硬化
型炎性假瘤与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 前者部分呈类
圆形, 但边缘模糊, 似有渐进性强化特点但非血管样
强化, 眶尖不空虚, 常无骨质改变;后者类圆形, 边界 清, 渐进性强化、眶尖“空虚”征和周围骨质受压 变薄等特点
• ③泪腺型炎性假瘤应与泪腺肿瘤和干燥综 合征鉴别 • ④肌炎型炎性假瘤主要应与Graves 鉴别, 前者多单侧急性突眼, 活动性疼痛, 激素治 疗有效, 肌腹和肌腱同时增粗, 且不规则, 眶 后脂肪间隙受累, 可伴有视神经增粗、眼环 增厚等; 后者多双侧无痛性突眼, 发病缓慢, T3 、T4 和TSH 异常, 肌腹增粗
形成纤维组织包裹的肉芽性肿块。
• CT平扫呈不均匀或均匀低密度,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 但也有少数病例呈稍高密度,病理学上这些病灶有
明显的纤维组织增生,可见较多增生的小胆管和血
管, 并有较多淋巴细胞和炎细胞浸润
• CT动态增强扫描 由于肿块内不同程度的纤维增生
和炎细胞浸润, 其C T 动态增强表现复杂多样。
鉴别诊断
• (1)膀胱癌: 最常见的膀胱肿瘤,多见于中老年男 性,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基底较宽,增强早期即可 有强化,但强化程度不如IMTUB,且不具有延迟性 强化的特点 • (2) 膀胱横纹肌肉瘤: 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一 般体积较大,密度不均匀,常有恶性浸润和远处转 移的表现 • ( 3) 膀胱嗜铬细胞瘤: 体积较小,多表现为密度均匀, 边界清晰的软组织密度结节,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 但膀胱嗜铬细胞瘤常有高血压等症状,血中儿茶酚 胺及其代谢产物常有所升高可资鉴别 • ( 4) 膀胱海绵状血管瘤: 罕见,约半数发生在儿童, 多表现为膀胱壁分叶状肿块,无蒂,增强明显强化, 以静脉期为著
分类中定义: 一种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
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 或) 淋巴细胞的肿瘤,
由于有复发、远处转移的可能,属中间型肿瘤。
• Wenig 等认为虽然IMT 和IPT 在形态上有一 定的重叠,但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IMT 的组 织学形态是肌纤维母细胞占主要成分,而 IPT 是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的混合性炎 细胞浸润为其主要成分,肌纤维母细胞成 分极少或缺乏。
• 影像学上IPT/IMT仍无法区别。
病理学上广义的炎性假瘤指具有不同性质和 病原学的病变家族, 主要有4大类: • • • • 下生殖-泌尿系特发性术后修复性病变 分枝杆菌感染继发病变 EBV 感染相关的滤泡树突细胞肿瘤(肝、位, 但发病年龄倾向于儿童、青少年,女性较 男性稍多 • 多发生于肺部,其次是肠系膜、网膜或腹 膜后
• 大部分患者起病隐匿,为偶然发现,或因 肿瘤挤压周围脏器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 征
Coffin 根据对84例肺外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的观察, 将其分为3种组织学类型: • (1)粘液型--黏液背景中有血管和炎性增生, 类似肉芽肿或结节性筋膜炎; • (2)梭形细胞密集型--致密的梭形细胞伴有炎 症, 可似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瘤或纤维 肉瘤; • (3)纤维型--致密斑样伴或不伴钙化, 似硬纤 维瘤或瘢痕。
心脏炎性假瘤
• • • • 罕见 常见于儿童和青年 好发于右房和右室 临床表现:发热、体重减轻、贫血、血小板减 少,面色苍白、出汗、呼吸困难。 心血管症状包括胸部疼痛、晕厥、短暂性脑缺 血发作和心律失常 • MRI:IPT信号类似于心脏其他肿瘤,表现为T1 高信号和T2稍高信号;不均质强化 • 钙化:为后期硬化阶段表现 • 鉴别:儿童--横纹肌瘤;成人--粘液瘤
男/55 。腹痛2 月。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A.肝右前叶上段见一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界较模糊,密度不均匀。 B、C增强扫描显示病变强化不明显,明显低于周围正 常肝实质密度,边界清晰; D. 冠状位病灶内可见一点状更低密度影,边缘似见强 化影,为坏死组织形成的瘢痕影
脾脏炎性假瘤
女/52。A ~ F为横断面动脉 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 G为冠状面重建图像; 示脾脏明显增大,见巨大 肿块影,其内大片状坏死, 动脉期较多紊乱血管影,增 强后逐渐轻度强化,邻近脏 器受压、推移表现
• 肝脏IMT 需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鉴别 根据病变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有无强化及甲 胎蛋白检测结果及临床病史等可做出鉴别 诊断
• 脾脏的IMT需与脾脏血管瘤、血管肉瘤、淋 巴瘤鉴别
肠系膜及腹膜后IMT • CT 表现为肠系膜及腹膜后较大肿块,多为 单发,病灶呈分叶状 • 密度一般为软组织密度,很少钙化 • 病灶体积大且内部密度多为不均,可见片 状低密度区 • 增强扫描病灶多为环形或不均明显强化, 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有延迟强化 的趋势
鉴别诊断
主要与肾细胞癌鉴别
• 肾细胞癌往往病程短,年龄相对较大,多有无
痛性血尿; 影像上病灶包膜缘切迹少见,可见
出血坏死 • 典型透明细胞癌动态增强扫描多呈速升速降型 • 嫌色细胞癌往往位置较深,形态多规整,以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