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湿热论治银屑病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分析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分析作者:李英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版》 2016年第1期李英吉林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吉林省吉林市 132011【摘要】银屑病即俗称的牛皮癣,其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皮肤疾病[1],病程较长,以反复发作,治愈率较低,加之其多以青壮年为主要发病人群,给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银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银屑病的辩证治疗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治疗;辩证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其有着较高的临床发病率和复发率,严重影响在患者的生活质量。
银屑病相当于中医的“白疕”“顽癣”等,属于“松皮癣”“干癣”等病的范畴[2],主要是以红色丘疹或者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方法。
近年来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应用中医进行治疗,取得了一定的治疗进展,现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银屑病多有内因禀赋血热之体,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发病。
在发病初期多夹有风寒或风热之邪,以致毛窍闭塞不通[3],气血运行不畅,阻塞于肌表而生;或湿热内蕴,外受风湿,内外合邪,痹阻经络,阻郁于肌肤而发;或因营血不足,经络失养,气血瘀滞,肌肤失荣而发;或因肝肾不足,冲任失调,更使营血亏损,内侵脏腑,造成气血两虚的证候。
其病位在肌肤,多与肝、肾相关;其病性以湿邪、血热实证为主,部分夹有血虚、阴虚之证。
2 辩证论治2.1 血热风燥证主证为皮疹多呈点滴状、钱币状的红斑丘疹,色深红或鲜红,出血点明显,鳞屑较多,伴有瘙痒,皮疹反复出现,皮损鲜红,红斑较多,刮去鳞屑可见薄膜点状出血,常常伴口渴心烦,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或腻,脉弦或数。
其治疗时,应以清热凉血、祛风润燥、养阴祛风为主,可选用竹叶石膏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其方为淡竹叶、粳米麦门冬、栀子、丹皮各15g,半夏、黄连、黄苓、黄柏各10g,人参、甘草各5g,石膏40g。
主要治疗功能为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滋阴养血。
每日1 剂,水煎内服。
中医医案——银屑病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消银解毒汤治愈白疕(银屑病)病案:史某,女,33岁。
初诊:1987年1月24日。
主诉及病史:1980年冬,始在头顶部出现稀散斑片,上覆白皮,以后皮疹日益增多,逐渐扩散至躯干及四肢,瘙痒颇甚。
六年来反复发作,时重时轻,曾去几所医院诊为“银屑病进行期”。
经治多次无效。
两个月来症又加重,新疹不断出现,瘙痒夜剧。
诊查:头顶及两侧遍布红斑,银屑堆积,发呈束状;躯干、四肢呈散在较多点状的、片状的红斑,上覆薄银屑,刮去鳞屑基底有较多出血点;伴口渴喜饮、尿黄便干。
苔薄黄,舌红赤,脉弦滑。
辨证:血热偏盛,兼夹湿热,热盛生风,壅抟肌肤。
治法:凉血解毒,清热泄湿,熄风止痒。
处方:消银解毒汤(自拟方)加减。
水牛角片30g 板蓝根25g 蚤休30g 银花15g 紫草25g 生地黄25g 赤芍20g 苦参12g 白鲜皮30g 地肤子30g 土茯苓30g 全蝎6g 海桐皮15g水煎两次,早晚饭后各服1次。
皮疹处取苦蛇酊外抹后,再1用加味黄连膏外擦,日2次。
二诊:2月10日。
服上方药15剂后,头部银屑显少;头及全身皮疹消退已逾1/3,余者变薄;瘙痒显减。
后按上方随症稍予加减,又服药三十余剂,全身皮疹全部消退。
两年后信访,函复未再复发。
按语白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银屑病,是皮科最常见且易复发的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
鉴于本病进行期以血热型者居多,其发病机理为血热毒盛,兼夹湿热,热盛生风,壅抟肌肤所致,故选用凉血解毒、清热泄湿、熄风止痒的消银解毒汤。
本方系余多年的经验方,投治本病血热型者屡获良效。
方用水牛角片、银花、紫草、生地黄凉血解毒;赤芍活血化瘀;板蓝根、蚤休、土茯苓清热解毒;蚤休为肝经要药,既擅解毒清热,又能泄风阳而定痉,故又有镇静止痒作用;苦参、白鲜皮、地肤子清热泄湿止痒;热盛则生风,血热与内风交煽,致瘙痒剧烈,故用全蝎、海桐皮熄风止痒;尤以全蝎既善熄肝风之内动,又可深入病所通络搜风以化斑,故对本病之剧痒者确有卓效。
中医中药治疗银屑病

现代治疗方剂
5、白疕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金 起凤方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生地、丹 皮、龙胆草、黄柏、山栀、白鲜皮、苦 参、鬼箭羽等,清热解毒凉血为主。
中医辩证论治
治法:祛风养血、润肤化燥。方:克银 二方(朱仁康方)、养血定风汤、养血 润肤饮等。药:当归、首乌、黄精、鸡 血藤、生地、玄参、天麦冬、知母等。
现代治疗方剂
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各地医家从不 同角度去认识和探讨,虽然采用的治疗 方法不尽相同,但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代治疗方剂
现代治疗方剂
6、土槐饮 北京市中医医院赵炳南方 土茯 苓30g、生槐花30g、生甘草9g,清热解 毒除湿。
单味中草药
1、雷公藤 我院皮肤科自70年代后期即 开始应用雷公藤治疗银屑病的研究,在 国内较早制成“双藤合剂”(雷公藤、 鸡血藤),治疗银屑病疗效较好,当然 也有一定副作用,如头昏、乏力、胃痛、 恶心、呕吐、纳呆、浮肿、皮肤出血、 口腔溃疡、停经等。
单味中草药
4、白花蛇舌草 (清热解毒、消痈)能 治疗多种皮肤病,有抗肿瘤作用,我们 在治疗方中加入该药,效果较好。
单味中草药
5、菝葜 (祛风利湿,消肿止痛),加 入方中用。 如菝葜与土茯苓共用治本病
单味中草药
6、虎杖:(活血通络),虎杖甙为中药 虎杖中提取的,有效成分,有人用虎杖 甙片剂,治疗本病较好。
中医辩证论治
银屑病的中医辩证治疗,各家分型较多, 据各地经验,主要有以下:风热证、风 寒证、湿热证、血热证、血瘀证、血燥 证、热毒证(红皮病型)、湿热蕴结证 (脓疱型)、风湿痹阻证(关节型)、 肝肾阴虚证(年老体弱)、冲任失调证 (内分泌失调)等等。
中医药治疗银屑病湿热证用药规律分析

t i o n r u l e s o f p s o i r a s i s d a mp — h e a t s y n d r o me a n d i n t e g r a t e t h e t h e o r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wi t h p h a r ma c o l o g y a n d me d i c i n a l c h e mi s t y r t o g u i d e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a n d i mp r o v e e ic f a c y .M e t h o d s:we u s e d “P s o i r a s i s ”a n d d a mp — h e a t s y n d r o me a s k e y w o r d s t o
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银屑病的辨证论治作者:王环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4期【中图分类号】 R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11-01【摘要】银屑病(Ps)俗称牛皮癣,是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的皮肤病.临床可分4型,其中寻常型银屑病最为常见,表现为皮肤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或斑块,皮损表面覆盖白色鳞屑,鳞屑脱落后露出光红基底,有点滴状出血,自觉瘙痒,好发于头皮及四肢,严重者皮损融合成大片泛发全身。
本文对银屑病进行以下相关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辨证;治疗。
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祖国医学称银屑病为"白疙"。
"白疙"作为病名始载于《外科大成•卷四》"白疙,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疙,俗呼蛇虱。
"[1][至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对本病描述更为详尽,文中记载:"白疙,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出痛楚,十指间皮厚而莫能搔痒。
"[2],此外,历代医家所记载的"干癣"、"松皮癣"、"银钱疯"等,病名虽异,但所描述的症状与白疙相似。
2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皮肤界的前辈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其中有几种比较成熟的学说:血热论、血燥论、血瘀论、血虚论等。
3 辨证分析血热型: 代表是名医赵炳南。
赵氏[6]认为:血热是银屑病发病的主要依据相当于进行期银屑病。
本型临床特征为初发或复发不久,皮疹发展迅速,呈点滴状、钱币状或混合状,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新疹不断出现,有同形反应。
伴有心烦口渴、便秘渡赤,舌质红赤,脉弦滑。
病程短,有精神及饮食因素、感冒、扁桃体炎及咽炎病史。
治疗多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风为法。
这种情况的治疗应以气分、卫分药物为主。
血瘀型:以丁履伸为代表。
本型常见于静止期银屑病。
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

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陈曦;曾亚军;李玲玲;段行武;周琳;张润田【摘要】银屑病作为皮肤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古代社会,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逐步确立了内有血热血燥兼感外邪的内外合邪基本辨证治疗思路.在近代社会,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经历了初步分型的简约阶段,百家争鸣的丰富认识阶段,以及化繁为简的规范化研究阶段,最终形成了”辨血为主,从血论治”的基本中医辨证思路,确立了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3个基本证型.现将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总结如下.【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7(016)006【总页数】5页(P560-564)【关键词】银屑病;中医辨证;发展演变【作者】陈曦;曾亚军;李玲玲;段行武;周琳;张润田【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北京1011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8.63中医皮肤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关皮肤科疾病的记载,在中医古籍中大多归于外科或内科杂病中。
而银屑病作为皮肤科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人们对它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详实的过程,是随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逐步深化的。
笔者查阅了大量古籍并总结当代著名皮肤科医家临床经验,现将银屑病中医辨证认识的发展演变总结如下。
1 古代文献对银屑病的认识古代医籍中,关于“银屑病”一名并无明确记载,根据其临床症状的描述,笔者大致可以判断书中所载“干癣”、“风癣”、“蛇虱”、“白壳疮”、“银钱疯”、“松皮癣”等病名属于此病。
1.1 先秦至隋唐时期先秦至隋唐,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奠基的时期。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其“六淫致病”学说的提出,对这一时期皮肤疾病病因分析具有指导意义;而仲景《伤寒论》中以“六经辨证”为主的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建立,对此期皮肤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儿童银屑病中医辨治浅析

北足中医药 2021 年1月第 40 卷第1期Bei丨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anuary ,2021,Vol. 40, No. 1•79 •儿童银屑病中医辨治浅析张首旭1刘昶1陈丽君1肖翔1周冬梅2(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首都误科大学附厲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北京100010)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资金规划项目(J J2018-55, J J2018-54);北京市财政项目(P X M2019_026273_ 000005)通信作者:周冬梅,E-m a i l: 52176857@163.c o m【摘要】银屑病是皮肤科重点的研究病种,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从血论治”银屑病的理论 体系,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血热是儿童银屑病的关键病机,同时血热常夹湿夹毒;治疗应凉血解毒、健脾化 湿、消积导滞,依据小儿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用药。
【关键词】儿童银屑病;从血论治;中医治法;健脾消导D O I:10. 16025/j. 1674-1307. 2021.01.021银屑病是皮肤科研究的重点病种,临床上常 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发病机 制复杂,近年来儿童银屑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西药治疗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优 势。
在辨证治疗上,赵炳南先生“从血论治”银 屑病的理论,是目前公认的银屑病辨证思路。
另外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治疗上与成人银屑病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医药治 疗小儿银屑病亦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试从“从 血论治”的角度浅谈儿童银屑病的治疗,为儿童 银屑病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银屑病中医又称“白庀”“干癣”等,其病因 病机历代医籍中有诸多论述,如巢元方在《诸病 源候论》中提到“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 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
若其风毒气多,湿气 少,则风沈(疹)入深,故无汁,为干癖也”。
浅谈湿热论治银屑病

2 1年 O2
1 第1 月 期
爱
中医中药
浅秀慧
【 中图分 类号】 2 63 R 5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62— 73 2 1)1— 19 0 17 38 (020 05 — 1 【 摘要 】 中医辨证论 治体 系随着辨证 方法的 变化 而发展 , 在临床上收 集辨证素材 的过程 中要 引进现代 医学的先进技术 , 特别是现代诊 察技 术向 中医学的融合 。
本 文借 鉴组织病理 学的检测 结果 , 示 了银屑病潜在 “ 揭 湿热” 的内涵 , 完善 了银屑病 的辨证论 治。
【 关键词 】 银屑病 湿热 论治
银 屑病( srs u a sP ) PoaiV l r ,V 是一种易 于 复发 的慢性炎 症性 皮肤 病 , i s gi 特征 疗效显著 。这 说明“ 清热利 湿法” 并非个别 医家的用药 习惯 , 蕴含一定 的深 层 其 表现 为红色丘疹或 斑块上覆有 多层 银 白色鳞 屑 。本 病病 因可能 与遗传 因素 , 次规律 。 免 疫功能 异常 、 毒感染 、 病 代谢障碍 、 泌失调 等有关 。常缠绵 反复 , 治不 愈 , 内分 屡 许多辨证 为血热或风热证 的皮肤病 中隐伏的湿热 病理倾 向 , 由于没 有典 型 给患者带 来较大的身 心痛苦 。导师 杜锡 贤为 山东省 知名专 家 、 山东省 中西 医结 的外在湿热征 象 , 症征表 现不完全或症征 与病机 分离 , 受传统 四诊方 法 的局 限 , 合皮肤 病学会主 任委 员。导 师在 中 医“ 未 病” 治 思想 指导 下 , 结合 多 年 临床实 在没有达到诊 断阈值时 , 往往 无证可 辨 , 无法 进行更 加 有效 的施 治。我们 通 过 践, 提出了“ 清热 利湿法 ” 为主导的诊疗思路 。“ 清热利 湿法” 虽有别 于常 规辨证 对 目前 已有 的“ 潜证” 研究 , 从病史 , 体质 , 皮肤 生理 功能 , 以及 湿热 致病 的基本 论治方法 , 但临床 疗效肯定 。为探讨 其机理 , 现浅述如 下 : 特 点 , 皮肤病病机演变 趋势 , 将这种 常规 辨证体 系 之外 ,I 结合 试 (临床因缺 乏典 1 近现代 医家对 银屑 病的认 识 型湿热征 象而多 辨证 为血热风 热者 ) 贯穿病 机始末并 对发 病 、 情进展 以及转 病 随着 近代医家对银 屑病 认识的不断 深入 , 针对银 屑病 的病 因病 机 提 出了众 归 有转化倾 向的深层 湿热病理状态 拟称 为“ 皮肤病湿热 潜证” 1 【 。 多学说 , 其中有代 表性 的是血 热论 、 血虚论 、 血瘀论 等 。 3 导师对银 屑病的湿热论治 血热论 的代表是名 医朱 仁康与赵炳 南 。朱 仁康 【J l强调 “ 血分 有热 ” 是银 屑 导师认为在银屑病辩 证论治 中,湿热 ” “ 的范围不 能仅仅局 限于水疱 、 糜烂 、 病 的主要发病原 因 , 血热” “ 病机 贯穿银 屑病治疗 的始终 , 血分 有 热” “ 实际是 由 肿胀等有 形之湿 , 无形之湿也应成 为辨证论治 的重要关 注点 , 即潜 在的 “ 湿热 ” 。 气分有热 , 郁久化毒 , 波及 营血 而成 , 温病 的“ 入 营血 ” 同 , 病是 由于素 如银 屑病皮损鳞屑性 红斑 , 与 热 不 本 在表 面上并 无湿象 , 去除 鳞膜 可 以见到典 型 征象 但 体血中蕴热 , 复感风热 毒邪 , 或食 腥发 动风 之物 , 或情 志 内伤 , 五志 化 火。两 阳 筛状 出血 点。病理可见 在角质层 内或其 下方 可见中性粒细胞 聚集 而成的 Mur no 相合 , 内不 能疏泄 , 外不得透 发 , 燔灼 血液 , 充斥体 肤 , 郁 肌腠 , 为 白疤 。 日 脓肿 , 怫 发 乳头顶部 的棘层有显著 的细胞间水肿 , 真皮 上部有 炎细胞浸 润 , 头部 水 乳 久则 耗伤 阴血 , 而致 阴虚 血燥 , 肌肤失养 ; 而经 脉闭塞 , 瘀脉络 , 存在 于 白疤 肿等 , 血 可 这些都 可认 为是无形之湿 。这也体现 了借助现代 诊察技 术 向中医学 的融 的各期 。赵炳南 J 认为血热是 发病 的主要 依据 。因七情 内伤 , 致气 机壅滞 , 合 , 微观辩证揭示 了银屑病潜在 “ 郁 从 湿热” 的内涵 , 完善 了银 屑病的辨证论治 。 久化 火 ; 失节 , 饮食 致脾 胃受伤 , 郁久化 热 , 外受 风邪 , 或 夹杂燥 热之 邪客 于肌 肤 沈金鳌 日 :切脉辨证 , 证合脉 , “ 就 反复推究 , 溯源 , 从流 纵不能洞 见癖结 , 当 所致 。 必求昭悉 于皮毛肌 肉、 经络脏腑之 间, 为七情所 伤 , 或 或为六淫所 犯 , 知其 由来 , 血 虚论 的代表是 顾伯华 。其认为 本病 总 由营血 亏虚 、 生风 生燥 、 肌肤失 审其变迁 , 夫而后不相 蒙 , 热不 相混 , 实不相淆 , 寒 虚 阴阳不相 蔽。 反复推 究 , ” 从 养 而成 。初起多夹 有风寒或风 热之 邪 , 侵袭 肌肤 , 以致 营血 失 和, 气血 不畅 , 流溯源 , 阻 寻找发病 的根本原 因是治疗 的根 本 , 否则 , 会被 事物 的表 象所 蒙蔽 , 就 于肌表 而生 ; 或因湿热蕴积 , 于肌表而发 ; 因病久 风寒 、 阻 或 风热 、 热之 邪耗伤 如果我们单纯 的认为“ 湿 血热 、 血虚 、 血燥 、 血瘀 ” 是其 发病 的根 本条件 , 不究其 而 气血 , 致使血 虚风燥 ; 或因肝 肾不 足, 冲任失 调 , 致使 营 血亏 损 ; 因调 治不 当 , 何为最根本之 因 , 见虚治 虚 , 或 就会 见燥治燥 , 而不 审其 由何变 迁 而来 , 治之 必舍 毒热流 串 , 于营血 , 入 内侵脏腑 , 导致气血 两燔而发病 。 本逐末 , 治之亦误 。 血瘀 论的代表是秦 万章 、 绍熙 L, 。秦 万 章结合 西 医学 检查 , 为 银屑 吴 45 J 认 随导师 门诊 收集银屑病患 者资料 较多 , 计分 析患 者舌 苔脉 象 : 统 舌苔 多为 病患者存 在着以下血瘀 指征 : 肌肤甲错 , 关节 不利 ; 损害 处鳞 屑刮除可 见点 状 出 苔 白厚腻 、 白厚而干 、 苔 苔黄 厚腻 为主 ; 脉象 多为弦 数 脉、 数脉 或 弦滑数 脉为 滑 血 ;O 3 %的患者舌 质偏紫或有瘀 斑; 微循环 检查 可见皮 肤毛 细血管 扭 曲; 液理 主。中医学认 为苔白厚腻多见 湿浊 内停 ; 白厚而 干主痰 浊 湿热 内蕴 ; 黄厚 血 苔 苔 化特性测定 常有全血粘度 增高 ; 管通 透性 明显 升高 ; 血 皮肤 病 理检 查示 真皮 乳 腻 主湿热或痰热 内蕴 。中医学认为 弦数 脉多见 肝郁化火 或肝胆 湿热 ; 滑数 脉和 头毛细血 管扩张 、 僵硬。吴绍 熙通 过对银 屑病 患者 血瘀 实 质的研 究 发现 , 患者 弦滑数脉多见湿 热。通过对银屑病 患者舌苔脉 象的分析 , 中医诊 断学上 支持 从 红细胞变形 功能降低 , A P酶活力异 常, 膜 T 提示 患者 的红细胞存 在有膜电荷 、 膜 了银 屑病存在 “ 热” 湿 。 功能乃至膜结 构明显异 常, 从不 同角 度 阐述 了“ 瘀 ” 血 的本 质 , 活血化 瘀 治疗 为 中医辨证论治体 系随着辨证 方法 的变化 而发 展 , 它是 将患 者周 围环 境 、 体 质 强弱与疾病规律综 合考 虑 的一 种诊 断方 法 , 有整 体 、 态 和个 体 的特色 。 具 动 银屑病提供 了依据和手段 。 不少 临床 医家也认识到 , 结合现代 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 宽和加深 了传统 “ 四诊 ” 除以上学 说以外 , 有毒盛学说 、 还 血燥论 、 阴虚瘀 热论等学说 。 视野 , 面且在某种 程度上的确能提 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 。 2 伏邪 学说 和“ 肤病 湿热潜证 ” 皮 对银屑病的认 识 导师认 为“ 湿热 ” 不仅是银屑病 的潜在病机 , 而且 “ 湿热 ” 贯穿 于银屑病发 病 《 素问 ・ 热病论》 正气 内存 , 可干 , 所凑 , 气必虚 ” 评 日“ 邪不 邪之 其 。这说 明 始终 , 导师在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 下, 结合现在 医学手段 , 清热利 湿法 ” 以“ 为 外 部因素是发病 的必要条件 , 内部 因素是发病的决定 条件。 而 伏 邪学说 是古 代医家在长期 医疗实践 中 , 过观 察 、 通 分析 , 对人 体感 邪发 病 主导诊疗 思路 , 临床治疗银屑 病疗效 确切 , 更深 层 次的理 论探 究 以及实 验验证 过程 推导 出的理论 , 它不是 具体 的病 因论 , 是研究 邪 气伏 藏和 发病 情况 的一 还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 。 而 种学说 _ 6。它源 于《 6 _ 内经》 如《 , 素问?生气通天论 》 “ 以春伤 于风 , 日:是 邪气 留 参考 文献 连, 乃为 洞泄。夏伤 于暑 , 为痃 疟 。秋 伤 于湿 , 逆而 咳 , 为痿 厥 。冬 伤 于 秋 上 发 [] 宋坪 李博 鉴. 血论 治诸 法合 用 : 仁康 研 究员治 疗银 屑病 经验 ( 1 从 朱 一) 寒, 春必温病 ” 《 ;素问? 阴阳应 象大论》 日: 冬伤 于寒 , 又 “ 春必 温病 ; 春伤 于风 , [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 学杂志,0 4 3 1 : — . J. 20 ,( ) 1 2 夏生飧 泄 ; 伤于暑 , 必痃疟 ; 夏 秋 秋伤 于湿 , 生咳嗽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10条) 1.黄英姿 马绍尧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期刊论文]-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0(02) 2.周鸣岐 辩证分型治疗银屑病302例 1989(05) 3.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2002 4.朱松生 伏邪学说述评 1997(01) 5.吴绍熙 银屑病患者"血癖"实质的研究 1997 6.秦万章 皮肤病研究 1990 7.顾伯华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1986 8.北京中医医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979 9.史传奎;杜锡贤 皮肤病湿热潜证探讨[期刊论文]-江苏中医药 2010(03) 10.宋坪;李博鉴 从血论治诸法合用:朱仁康研究员治疗银屑病经验(一) 2004(01)
浅谈湿热论治银屑病
陈子良1 王国颖2 董秀慧1
【 中图分类号】 R 2 5 6 .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3 7 8 3 ( 2 0 1 2 ) 0 1- 0 1 5 9- 0 1 【 摘要】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随着辨证方法的变化而发展, 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要引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 特别是现代诊察技术向中医学的融合。 本文借鉴组织病理学的检测结果, 揭示了银屑病潜在“ 湿热” 的内涵, 完善了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 关键词】 银屑病 湿热 论治 银屑病( P s o r i a s i s V u l g a r i s , P V ) 是一种易于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特征 表现为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本病病因可能与遗传因素, 免 疫功能异常、 病毒感染、 代谢障碍、 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常缠绵反复, 屡治不愈,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痛苦。导师杜锡贤为山东省知名专家、 山东省中西医结 合皮肤病学会主任委员。导师在中医“ 治未病” 思想指导下, 结合多年临床实 践, 提出了“ 清热利湿法” 为主导的诊疗思路。“ 清热利湿法” 虽有别于常规辨证 论治方法, 但临床疗效肯定。为探讨其机理, 现浅述如下: 1 近现代医家对银屑病的认识 随着近代医家对银屑病认识的不断深入, 针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提出了众 多学说,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血热论、 血虚论、 血瘀论等。 1 ] 血热论的代表是名医朱仁康与赵炳南。朱仁康 [ 强调“ 血分有热” 是银屑 病的主要发病原因, “ 血热” 病机贯穿银屑病治疗的始终, “ 血分有热” 实际是由 气分有热, 郁久化毒, 波及营血而成, 与温病的“ 热入营血” 不同, 本病是由于素 体血中蕴热, 复感风热毒邪, 或食腥发动风之物, 或情志内伤, 五志化火。两阳 相合, 内不能疏泄, 外不得透发, 燔灼血液, 充斥体肤, 怫郁肌腠, 发为白 秓。日 久则耗伤阴血, 而致阴虚血燥, 肌肤失养; 而经脉闭塞, 血瘀脉络, 可存在于白 秓 2 ] 的各期。赵炳南 [ 认为血热是发病的主要依据。因七情内伤, 致气机壅滞, 郁 久化火; 饮食失节, 致脾胃受伤, 郁久化热, 或外受风邪, 夹杂燥热之邪客于肌肤 所致。 3 ] 血虚论的代表是顾伯华 [ 。其认为本病总由营血亏虚、 生风生燥、 肌肤失 养而成。初起多夹有风寒或风热之邪, 侵袭肌肤, 以致营血失和, 气血不畅, 阻 于肌表而生; 或因湿热蕴积, 阻于肌表而发; 或因病久风寒、 风热、 湿热之邪耗伤 气血, 致使血虚风燥; 或因肝肾不足, 冲任失调, 致使营血亏损; 或因调治不当, 毒热流串, 入于营血, 内侵脏腑, 导致气血两燔而发病。 4 , 5 ] 血瘀论的代表是秦万章、 吴绍熙 [ 。秦万章结合西医学检查, 认为银屑 病患者存在着以下血瘀指征: 肌肤甲错, 关节不利; 损害处鳞屑刮除可见点状出 血; 3 0 %的患者舌质偏紫或有瘀斑; 微循环检查可见皮肤毛细血管扭曲; 血液理 化特性测定常有全血粘度增高; 血管通透性明显升高; 皮肤病理检查示真皮乳 头毛细血管扩张、 僵硬。吴绍熙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血瘀实质的研究发现, 患者 T P酶活力异常, 提示患者 的红细胞存在有膜电荷、 膜 红细胞变形功能降低, 膜A 功能乃至膜结构明显异常, 从不同角度阐述了“ 血瘀” 的本质, 为活血化瘀治疗 银屑病提供了依据和手段。 除以上学说以外, 还有毒盛学说、 血燥论、 阴虚瘀热论等学说。 2 伏邪学说和“ 皮肤病湿热潜证” 对银屑病的认识 《 素问·评热病论》 曰“ 正气内存, 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 。这说明 外部因素是发病的必要条件, 而内部因素是发病的决定条件。 伏邪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 通过观察、 分析, 对人体感邪发病 过程推导出的理论, 它不是具体的病因论, 而是研究邪气伏藏和发病情况的一 6 ] 种学说 [ 。它源于《 内经》 , 如《 素问?生气通天论》 曰: “ 是以春伤于风, 邪气留 连, 乃为洞泄。夏伤于暑, 秋为疟。秋伤于湿, 上逆而咳, 发为痿厥。冬伤于 寒, 春必温病” ;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又曰: “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 春伤于风, 夏生飧泄; 夏伤于暑, 秋必疟; 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 。由此可知, “ 伏邪” 最基 本的含义是指邪气伏藏体内时不立即发病, 而是逾时发病。后经历代医家, 尤 其是明清的许多著名医家如吴又可、 叶天士、 吴鞠通、 王孟英、 柳宝诒、 刘吉人等 的研究与发展, 伏邪学说在病因、 邪伏部位与发病途径、 发病形式与临床表现、 治法方药等方面日臻完善, 从而成为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种重要学说, 并有效 地指导着临床上许多疾病的辨证论治。 引起白秓发病的邪气可为风、 寒、 热、 湿等外邪, 如《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干 癣候》 曰: “ 干癣, 皆是风湿邪气, 客于腠理, 复值寒湿, 与血气相搏所生。若其风 毒气多, 湿气少, 故风沉入深, 故无汁, 为干癣也” ; 《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 十四?癣》 载“ 此证总由风热湿邪, 侵袭皮肤” 。也可为情志不遂或恣食辛辣肥 7 ] 甘及荤腥发物 [ 。而外邪搏结肌肤, 郁久会化热; 情志不遂, 郁而化热; 辛辣肥 伏邪” 。 甘及荤腥发物也易使机体产生内热, 因此“ 湿热” 为白秓的主要“ 祖国医学认为, “ 湿热” 致病, 其皮肤的损害多为水疱, 或皮肤糜烂, 皮肤肿 胀, 常患病于下部, 或浸淫四窜, 滋水淋漓, 结痂, 或伴见神疲肢重, 便溏不爽, 舌 质红, 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滑等, 其病程缠绵, 难以速愈。“ 清热利湿法” 的诊疗 1 ] 思路被许多著名医家应用于临床, 如朱仁康 [ 教授的克银一方、 二方, 以土茯 8 ] 苓、 白鲜皮为主药以清热解毒利湿。周鸣岐 [ 教授以白茅根、 白鲜皮、 地肤子、 9 ] 土茯苓清络中风火湿热。马绍尧 [ 教授的凉血地黄汤中的土茯苓、 菝契为清热 2 ] 解毒除湿要药。赵炳南 [ 教授配伍鲜茅根、 白鲜皮、 土茯苓治疗银屑病血热病 疗效显著。这说明“ 清热利湿法” 并非个别医家的用药习惯, 其蕴含一定的深层 次规律。 许多辨证为血热或风热证的皮肤病中隐伏的湿热病理倾向, 由于没有典型 的外在湿热征象, 症征表现不完全或症征与病机分离, 受传统四诊方法的局限, 在没有达到诊断阈值时, 往往无证可辨, 无法进行更加有效的施治。我们通过 对目前已有的“ 潜证” 研究, 从病史, 体质, 皮肤生理功能, 以及湿热致病的基本 特点, 结合皮肤病病机演变趋势, 试将这种常规辨证体系之外, ( 临床因缺乏典 型湿热征象而多辨证为血热风热者) 贯穿病机始末并对发病、 病情进展以及转 [ 1 0 ] 归有转化倾向的深层湿热病理状态拟称为“ 皮肤病湿热潜证” 。 3 导师对银屑病的湿热论治 导师认为在银屑病辩证论治中, “ 湿热” 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水疱、 糜烂、 肿胀等有形之湿, 无形之湿也应成为辨证论治的重要关注点, 即潜在的“ 湿热” 。 如银屑病皮损鳞屑性红斑, 在表面上并无湿象, 但去除鳞膜可以见到典型征象 筛状出血点。病理可见在角质层内或其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而成的 M u n r o 脓肿, 乳头顶部的棘层有显著的细胞间水肿, 真皮上部有炎细胞浸润, 乳头部水 肿等, 这些都可认为是无形之湿。这也体现了借助现代诊察技术向中医学的融 合, 从微观辩证揭示了银屑病潜在“ 湿热” 的内涵, 完善了银屑病的辨证论治。 沈金鳌曰: “ 切脉辨证, 就证合脉, 反复推究, 从流溯源, 纵不能洞见癖结, 当 必求昭悉于皮毛肌肉、 经络脏腑之间, 或为七情所伤, 或为六淫所犯, 知其由来, 审其变迁, 夫而后不相蒙, 寒热不相混, 虚实不相淆, 阴阳不相蔽。 ” 反复推究, 从 流溯源, 寻找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治疗的根本, 否则, 就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 如果我们单纯的认为“ 血热、 血虚、 血燥、 血瘀” 是其发病的根本条件, 而不究其 何为最根本之因, 就会见虚治虚, 见燥治燥, 而不审其由何变迁而来, 治之必舍 本逐末, 治之亦误。 随导师门诊收集银屑病患者资料较多, 统计分析患者舌苔脉象: 舌苔多为 苔白厚腻、 苔白厚而干、 苔黄厚腻为主; 脉象多为弦数脉、 滑数脉或弦滑数脉为 主。中医学认为苔白厚腻多见湿浊内停; 苔白厚而干主痰浊湿热内蕴; 苔黄厚 腻主湿热或痰热内蕴。中医学认为弦数脉多见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 滑数脉和 弦滑数脉多见湿热。通过对银屑病患者舌苔脉象的分析, 从中医诊断学上支持 了银屑病存在“ 湿热” 。 中医辨证论治体系随着辨证方法的变化而发展, 它是将患者周围环境、 体 质强弱与疾病规律综合考虑的一种诊断方法, 具有整体、 动态和个体的特色。 不少临床医家也认识到, 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不仅拓宽和加深了传统“ 四诊” 视野, 面且在某种程度上的确能提高中医临床诊治水平。 导师认为“ 湿热” 不仅是银屑病的潜在病机, 而且“ 湿热” 贯穿于银屑病发病 始终, 导师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 结合现在医学手段, 以“ 清热利湿法” 为 主导诊疗思路, 临床治疗银屑病疗效确切, 更深层次的理论探究以及实验验证 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 1 ] 宋坪 李博鉴. 从血论治诸法合用: 朱仁康研究员治疗银屑病经验( 一) [ 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2 0 0 4 , 3 ( 1 ) : 1- 2 . [ 2 ] 北 京 中 医 医 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M] . 北 京: 人 民 卫 生 出 版 社, 1 9 7 9 : 2 1 1 . [ 3 ] 顾伯华. 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8 6 , 第1 版: 3 6 4 . [ 4 ] 秦万章. 皮肤病研究[ M] .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9 0 , 第 1版: 3 2 6 . [ 5 ] 吴绍熙. 银屑病患者“ 血癖” 实质的研究[ C ] . 全国首届银屑病学术会议论 文汇编, 1 9 9 7 : 2 3 8 . [ 6 ] 朱松生. 伏邪学说述评[ J ]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 9 9 7 , 2 1 ( 1 ) : 2 2- 2 3 . [ 7 ] 李曰庆. 中医外科学[ 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 0 0 2 : 1 9 9 . [ 8 ] 周鸣岐. 辨证分型治疗银屑病 3 0 2例[ J ] . 中医杂志, J 1 9 8 9 , ( 5 ) : 4 2 . [ 9 ] 黄英姿. 马绍尧教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经验[ J ]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2 0 0 0 , 2 2 ( 2 ) : 9 . [ 1 0 ] 史 传 奎 杜 锡 贤. 皮肤病湿热潜证探讨[ J ] . 江 苏 中 医 药 杂 志, 2 0 1 0 , ( 3 ) : 1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