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药外敷治颈椎的方法

中药外敷治颈椎的方法

中药外敷治颈椎的方法
中药外敷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用于治疗颈椎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外敷治疗颈椎病的方法:
1. 逍遥散外敷法:逍遥散是一种中药制剂,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僵硬。

将逍遥散与温水调制成糊状,涂抹在患处,然后用纱布包裹好,固定在颈部。

每天外敷1次,每次持续30分钟,连续使用2周。

2. 布洛芬外敷法: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具有镇痛和消炎作用。

将布洛芬药膏均匀地涂抹在颈部疼痛的部位,轻轻按摩数分钟,使药物渗透到皮下组织中。

每天外敷2-3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连续使用1-2周。

3. 蜂蜜外敷法:蜂蜜具有润肺止咳、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肌肉紧张。

取适量蜂蜜涂抹在颈部疼痛处,用手轻轻按摩数分钟,促进药效渗透。

每天外敷1-2次,每次持续15-20分钟,连续使用1-2周。

4. 川贝母外敷法:川贝母是一种中药,具有清热化痰、润肺平喘的作用。

将川贝母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涂抹在颈部患处,然后用纱布包裹好。

每天外敷1次,每次持续30分钟,连续使用2周。

请注意,中药外敷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具体使用方法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并遵循合理的药物使用剂量和时间。

如果颈椎病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
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自制中药外敷膏方的流程

自制中药外敷膏方的流程

自制中药外敷膏方的流程嗨,亲爱的朋友!想自己动手做中药外敷膏方吗?这可挺有趣的呢。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大概的流程哈。

首先呢,你得准备好材料。

中药材料肯定是不能少的啦,要根据你想达到的效果去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哦。

比如说你要是想舒筋活络,那就得找那些有这个功效的药,像伸筋草之类的。

不过呢,这中药材的选择可不能乱选,你要是不太懂的话,最好去问问懂行的人,像那些老中医啊。

我就曾经自己瞎选,结果效果就不怎么好呢!准备好药材之后呀,就该处理这些药材了。

有些药材可能需要清洗一下,但是要注意哦,不是所有药材都适合用水大力清洗的。

这时候你就得小心点儿啦,怎么判断呢?嗯,这就需要你多做做功课或者再去请教一下啦。

处理完之后呢,就把药材研磨成粉末状。

这一步可能有点费时间,但是可不能偷懒哦!如果没有专门的研磨工具,也可以想办法找个替代品,不过效果可能就没那么好啦。

接下来就是要把研磨好的药粉和一些基质混合起来。

基质的选择也很重要哦,常见的有凡士林之类的。

你要根据药粉的量来决定基质的量,这个比例我觉得可以灵活一点,但是也不能太离谱啦。

为什么要混合基质呢?这是为了让膏方能够更好地附着在皮肤上,方便外敷呀。

然后就是加热搅拌这个混合好的东西啦。

这一步要特别注意!可不能加热过度了,不然会影响膏方的效果的。

不过具体加热到什么程度呢?嗯,这得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判断啦。

我一般就是小火慢慢加热,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看到差不多变得浓稠了就可以了。

在搅拌的过程中呀,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实际需求加入一些其他的东西。

比如说你要是希望膏方有香味一点,就可以加一点点精油,不过可别加太多了哦!这就像是做菜的时候加调料一样,要恰到好处才行呢。

最后呢,把做好的膏方放到一个合适的容器里。

小提示:别忘了最后一步哦!容器最好是干净又密封的,这样能让膏方保存得更久一点。

刚开始做这个中药外敷膏方可能会觉得麻烦,但习惯了就好了!而且自己做的膏方用起来也放心呀,你说是不是呢?。

中药外用药膏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药膏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药膏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药膏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外部疾病的药物制剂,由中药原料制成。

下面将介绍中药外用药膏的制作方法。

1. 准备药材:根据需要治疗的疾病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例如,苍术、皂角刺、黄连、白芷、地榆等。

2. 研磨药材:将选好的中药材用研磨器或研钵进行研磨,使药材颗粒细小均匀。

3. 配方调制:根据疾病需要与药材属性,将研磨后的中药材按比例混合,制成配方。

可以根据具体病情加入一些辅助药材,如黄柏、双花藤、冬凌草等,以增强疗效。

4. 加入基础药膏:将配方中混合好的中药粉末加入基础药膏中。

可以选择乳膏、软膏、凡士林等作为基础药膏。

加入药材粉末时,要充分搅拌均匀,使药物充分分散在基础药膏中。

5. 热熔制剂:将混合好的中药粉末与基础药膏放入制剂容器中,将容器加热至适当的温度,使基础药膏与药材完全熔化并混合均匀。

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防止烧焦或结块。

6. 冷却保存:将熔化后的药膏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即可盖上盖
子保存。

保存时要放置于阴凉干燥的地方,并避免阳光直射。

7. 使用方法:外用药膏在使用前要清洗患处,然后取适量药膏涂抹于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每天使用2-3次,疗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需要注意的是,制作中药外用药膏时要掌握好中药材的药效与作用,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配方,遵循科学、合理的比例。

同时要保证药材的质量与安全性,选择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

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污染。

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或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若出现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中药外敷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外敷疗法操作方法

中药外敷疗法操作方法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传统疗法的一种,通过将中药熬煮成药汁或药膏,然后敷在患处以达到治疗作用。

这种疗法在中医药临床中应用广泛,因为它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副作用小。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中药外敷疗法的操作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中药材。

中药外敷疗法所使用的中药材一般是外用功效较好,而且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中药材。

例如黄柏、白芷、黄连等,这些中药材具有杀菌消炎、祛痰止咳、活血化瘀等功效。

在选择中药材的时候,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肤质来确定使用的中药材,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其次,制作中药药汁或药膏。

将选择好的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文火煮约半小时至1小时,直至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水中。

煎煮完成后,用纱布或者细网过滤掉渣滓,获得中药药汁。

如果需要用药膏的话,可以再将中药药汁与药膏一起搅拌均匀,用来外敷患处。

然后,进行外敷治疗。

在使用中药外敷疗法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对患处进行清洁消毒,以避免外界细菌感染。

然后将用药棉或纱布浸入冷却后的中药药汁或药膏中,拧干后敷在患处,用纱布固定。

敷药的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

一般来说,疗程为7-10天为一周期,每天敷药2-3次。

最后,注意事项。

在进行中药外敷疗法治疗时,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中药材和配伍,尽量避免对药材的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

其次,在使用中药药汁或药膏时,需要注意温度,尽量避免烫伤。

另外,在外敷治疗的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局部的清洁和防止感染,防止因为细菌感染造成病情恶化。

总之,中药外敷疗法是中医药传统疗法中的一种有效疗法。

通过合理选择中药材,制作中药药汁或药膏,并正确进行外敷治疗,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在进行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要注意保持患处的清洁和防止感染,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希望中药外敷疗法对于需要进行此类治疗的患者能够有所帮助。

外敷中药膏自制方法

外敷中药膏自制方法

外敷中药膏自制方法
制作外敷中药膏有多种方法,下面是一种常用的自制方法:
材料:
- 适量的中药材: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中药材,如黄连、白芷、黄柏等。

- 一小碗水
- 适量的基础膏方:如凡士林、白蜡等。

步骤:
1. 将选好的中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入水,煮沸后转小火煎煮一段时间,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所需功效,一般煮10-30分钟不等。

2. 将煎煮好的中药汤液倒入另一个容器中,加入适量的基础膏方,搅拌均匀。

如果希望膏体更厚稠,可以加入更多的基础膏方。

3. 等待膏体冷却,倒入干净的容器中,封好盖子保存。

使用时,可以直接取适量的中药膏涂抹在患处,轻轻按摩至吸收即可。

如果需要,还可以在涂抹后用纱布覆盖,并用绷带固定住。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膏的配方和用量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来确定,以避免不适或副作用的发生。

另外,在配制和使用中药膏时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保持器具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

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中医民间秘方)中药外敷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特点。

在中医民间,积累了大量的中药外敷配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和健康保养。

本文将介绍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供读者参考。

配方一:麻黄杏仁越婢停汤【用药】麻黄15克,杏仁15克,越婢停15克,生姜6片,红枣5枚。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两次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寒感冒、支气管炎等病症外治。

配方二:白藓皮浸腐皮散【用药】白藓皮30克,浸腐皮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清水搅拌成糊状,涂抹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皮肤疥癣等病症的外治。

配方三:连翘败酱散【用药】连翘30克,败酱草3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适量开水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痈肿疮疡等病症外治。

配方四:苦参汤【用药】苦参30克。

【制作方法】将苦参煎煮,去渣取汁,用于外敷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湿疹、疥癣等病症外治。

...配方七十五:桃仁花椒橘皮洗头水【用药】桃仁10克,花椒10克,橘皮10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用于洗头。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油性头皮、头屑过多等问题。

配方七十六:防风乌头外搽【用药】防风15克,乌头15克。

【制作方法】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植物油搅拌均匀,外敷于患处。

【适应症】本方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创伤等病症外治。

以上七十六种中药外敷配方,是中医民间秘方的一部分,适用于不同的疾病症状和健康问题的外治。

中药外敷的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仍需在医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如果您遇到相关问题,建议及时咨询医生并按照医嘱使用药物。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身体健康!。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

中药外敷方法中药外敷是中医药中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将药物直接敷在患处,利用药物的渗透作用和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

中药外敷方法在中医药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中药外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外敷的方法。

1. 选药,中药外敷的药物选择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柏、板蓝根、苦参、地榆、大黄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的药材。

2. 制剂,将选好的中药研磨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或药用酒,搅拌均匀成糊状,即可外敷。

3. 外敷部位,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外敷部位,一般来说,局部红肿、疼痛的部位是外敷的首选部位。

4. 外敷时间,外敷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每日2-3次,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来调整外敷时间和频次。

5. 外敷注意事项,外敷药物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过敏或药物中毒;外敷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外敷后应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二、中药外敷的适应症。

1. 外伤,中药外敷在各类外伤中有着显著的效果,如跌打损伤、扭伤、挫伤等,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消肿止血。

2. 皮肤病,中药外敷对于一些皮肤病如湿疹、疱疹、痤疮等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缓解瘙痒、减轻炎症。

3. 风湿病,对于一些风湿病如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药外敷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4. 烫伤烧伤,在一些轻度烫伤烧伤的情况下,中药外敷可以有效减轻疼痛、促进伤口愈合。

三、中药外敷的禁忌症。

1. 对药物过敏者禁用。

2. 患有皮肤破损、溃疡的部位禁用。

3. 孕妇禁用。

4. 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四、中药外敷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中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来选择合适的药材。

2. 外敷前后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感染。

3. 外敷后应保持局部温暖,避免受凉。

4.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中药外敷治疗,不要随意更换药材和剂量。

中药外用涂剂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涂剂制作方法

中药外用涂剂制作方法
制作中药外用涂剂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为您提供两种常用的配方及制作方法:
配方一:溃疡油膏
1. 准备材料:川军10g、田三七40g、黄柏10g、熟石膏10g、甘草10g、冰片10g、麝香4g、珍珠7g、紫草100g、芝麻油1000ml。

2. 将八味中药共研细末,混匀成溃疡散。

3. 将紫草放入麻油内,文火加热近沸,滤过后滤油中加入小许白蜡,搅匀而成紫草油。

4. 将溃疡散与紫草油按1:200比例混合,调匀面成溃疡油膏。

5. 高压消毒,备用。

6. 主治:皮肤放射性溃疡等。

7. 用法:将药膏涂于患处,外包,每日1—2次,至愈。

一次性配制量不宜超过10天用量为宜。

配方二:黑油软膏
1. 准备材料:龙骨30g、枯矾30g、五倍子60g、轻粉30g、冰片6g、蛤粉60g、寒水石60g、生石膏60g、薄荷脑30g、凡士林适量。

2. 上药分别研成细粉,过120目筛,混匀待配。

3. 取药粉100,凡士林900,调拌成10软膏。

4. 主治:慢性湿疹等。

5. 用法:外搽患处,每日3次。

注意事项:制作中药外用涂剂的过程需严格遵循卫生标准,操作前请洗手并确保所有材料清洁无菌。

如您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建议寻求专业医师或药师的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我的外敷中药制剂方法
外敷中药制剂方法骨伤临床外敷制剂多种多样,有用开水调药的,有用酒调的,也有用醋或则鸡蛋清调敷的。

还有很多种方法。

大部分敷药方法药物保存时间短,药物敷上后很快就干了,还容易流出体外。

我临床以蜂蜜熬制后再调药,其药敷于人体可以一周不干,药性持续时间长,不刺激皮肤(蜂蜜有保质的作用,可以延长药物的治疗时间,用蜂蜜调药很少有过敏现象)。

我对此方法做一简单介绍。

第一步:中药打细粉。

第二步:炼蜜。

将蜂蜜熬至100度,熬蜂蜜时注意火不宜太大,蜂蜜加热后会起泡。

火过大蜂蜜会溢出锅外。

第三步:加入凡士林,并用炼制后的蜂蜜将其融化。

第四步:调药
五:我的敷药片(牛角自己打磨成的)其柔软而有弹性。

六:我的敷药方式(膏药底层用油纸,纱布,棉花均可)
药:蜂蜜:凡士林=3:1:6
药物30--40%(视气温而定)天气热时药粉多点,冬天药粉少点。

蜂蜜60--70%(用凡士林与蜂蜜的比值2:8),也可以纯用蜂蜜。

简单止痛膏药制作:1)所需药材研细末。

2)加老陈醋950克,放锅里熬,沸腾后改小火。

3)边熬边搅,直至成糊状。

倒入磁坛里盖好。

将药调好后摊在油纸或纱布上贴患处。

敷药后四周用厚纱布垫上,然后用红外线照射15~25分钟。

每天一次,7天一疗程。

或者:1.把各类配好的中药打成药粉,一般要达到60目以上,因为不够细的药粉,药效不易出来。

在低温下放好。

2.去药店买药用的凡士林霜,或是煮些米糊,按中药:糊5:1的比例调和。

3.也可以直接开些蜂密到药粉上,以能和在一起为止,直接使用。

4.或是混纯净水后直接用于患处,不必再加东西。

评:蜂蜜加药粉夏天会发孝,变馊变质.我们用甘油调,便宜,容易渗透. 先说一下敷药的情况:本人凭经验认为膝关节外用药很关键,能很好的弥补针刺等疗法的不足,具体是将药调成浆糊状(液体根据病情定,或用酒或用醋或白开水),敷于患处,上盖一层纱布外用保鲜膜缠绕两周,然后再热敷(具体用什么热敷根据自己情况和经验而定,本人是用炒热的大盐粒),药在腿上敷多久根据药方和病人的皮肤耐受程度而定。

如果皮肤没有明显过敏现象24小时后在将药去除,如过敏严重随时去掉,外涂皮炎平之类。

关于腰臀部和内收肌的处理这个不是三言两语能讲明白的,建议多看看有关书籍。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患者中药外敷后,局部皮肤变青紫或有大小不等紫黑斑,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停药后5天多可自行消失。

外用中药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药物经皮肤吸收,就近作用于患病局部,避免了口服经消化道吸收所遇到的多环节灭活作用,也没有西药止痛药常出现的恶心、便秘、多汗、成瘾,甚至消化性溃疡的发生。

并非所有口服中药都能经皮肤吸收,这决定于中药的理化性质、加工手段及介质,临床上一般多用芳香走窜气味浓烈的药物以及穿透性强的矿物类药物;在中医治则方面一般多用舒筋活络、除湿祛寒药物,补气养血药物则较少使用。

而近年来中药活血通络中药用于癌痛的治疗也喜见苗头。

外敷止痛中药的调配介质以水调为多,也有用醋、胆汁、甘油、白酒、凡士林者。

透皮剂如二甲基亚砜也常用于中药外敷,丙二醇、尿素、吡咯酮等也开始有所应用,其中氮酮具有无味、无毒、易溶解、吸收快等优点,受到制剂工作者的重视。

偶见民间中医应用酒和醋二者共同调合中药外敷者,因乙酸和乙醇二者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乙酸乙酯而失效,故酒和醋不应同时做为介质而调和中药。

血竭、冰片、乳香、没药等不溶于水,需先溶于酒或酒精而后对入。

中药外敷治疗癌痛药当心如下事项:
1.防止皮肤破溃。

斑蝥、细辛等常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发生水泡、红疹等,应及时停药。

乌梅、草乌等可使皮肤破溃,癌性溃疡很难愈合,应避免在肿瘤有可能破出皮肤处外敷。

2.避免外敷部位肿块破裂出血。

如用大量桃仁、红花等活血药外敷肝区,可使肝癌结节破裂引起内出血。

3.注意全身其他部位出血。

如大量活血药外敷,可使活血药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咯血、食道下静脉出血、便血等。

4.大量外敷生南星、生草乌等有毒药物应注意出现全身中毒,剂量不可过大。

中药破血逐瘀药如水蛭、虻虫、三棱、莪术、姜黄等有较强的化瘀止痛作用,但对凝血机制的影响较大,其透皮吸收的剂量及药代动力学都较难掌握,又受体质和外敷面积、部位、厚度等多因素的影响,应警惕发生出血,月经过多及孕妇也不宜应用。

治疗癌痛的外敷中药较多,如乳香、没药、山甲、元胡、血竭、冰片、蟾酥等。

热证酌加青皮、山栀;寒证加丁香、肉桂;气滞加香附、川芎;血瘀加鸡血藤、桃仁等。

临床选用中药因疼痛部位不同而差异颇大,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胸痛原发及转移性肺癌侵犯胸膜、胸膜间皮瘤等均可引起胸痛,癌性胸水抽液后常使胸痛加重,这些均可用中药外敷。

乳腺癌局部复发及肋骨转移瘤则应少用外敷药。

治疗胸痛常用外敷药有白芥子、薤白、荜拨、丹皮、牙皂、细辛、乌头等。

以气血瘀阻为主的刺痛应化瘀通络,重用桃红四物汤及栝楼薤白半夏汤煎汁外敷;以痰湿阻肺为主的胀闷疼痛应燥湿化痰,用药以二陈汤为主。

笔者自拟方:元胡40g,芫花、桃仁各20g,薏苡仁
60g,煎浓汁,血竭、冰片各5g,乳香、没药各10g,酒精少许溶化后对入。

外敷治疗癌性胸膜炎,有止痛活血消水的作用,观察32例,28例有效。

胁痛多为肝癌引起,少数由胆囊、贲门、食管下段癌所致。

常用外敷中药有桃仁、青皮、柴胡、香附、佛手等。

中医辨证以气滞血瘀为多,可用复元活血汤及逍遥散化裁外
用。

近年报道外敷止肝癌疼痛药较多,如蟾酥膏、琥珀止痛膏(琥珀、天南星、黄连、蟾酥、樟脑、冰片、斑蝥、马钱子、小茴香等)及段凤舞经验方(雄黄、明矾、青黛、皮硝、乳香、没药各60g,冰片10g,血竭30g,共为细末,每日取60g,猪胆汁或醋调糊外敷痛处)可有较好的止痛效果。

晚期接近肝表面的巨块型肝癌,不宜在肿块局部外敷大量活血药,以防止肝破裂出血。

必要时应查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等与出血相关指标。

腹痛引起腹痛的肿瘤多为消化道及妇科肿瘤,也见于腹腔转移癌及恶性淋巴瘤。

常见外敷止痛中药有乌药、川椒、小茴香、三棱、毕澄茄、南星等。

晚期腹部癌痛多属虚实夹杂。

辨证属寒者酌加肉桂、高良姜;气滞者加枳壳、香附;血瘀者加川楝子、五灵脂。

以元胡10g(捣碎),加冰片5g,置于脐窝内,用伤湿止痛膏或胶布固定,也有止痛作用。

腹部平软,除煎浓汁湿敷外,还可将中药捣碎,置布袋内放于患处,上面加热水袋熨之,也可起到止痛的作用。

早期癌也常引起腹痛,不可贸然久用外敷药,应诊断清楚,防止殆误确诊时间。

用活血药外敷,要注意查大便潜血,防止引起消化道出血。

腹部因瘀血引起的疼痛可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15g,延胡索15g,全当归15g,官桂10g,赤芍
10g,五灵脂10g,生蒲黄10g,没药10g酒溶。

因气滞引起的腹痛,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20g,枳壳15g,香附6g,川芎10g,白芍20g,炙甘草5g浓煎外用。

癌痛是难治性征候,需综合调理,多种方法配合,特别是已用过较多强吗啡类止痛剂的患者,尽量用中西药配合,内服外用兼顾,精神与药物综合调理,以维护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颈椎病外敷药粉贴法1
颈椎病外敷中药的方法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