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合集下载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杨昌宏(河西学院历史系旅游管理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总体相比,还显得相对落后。

对我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与困难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思路,将使旅游业成为甘肃大开发中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甘肃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甘肃开发旅游业“瓶颈”对策甘肃省旅游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一方面,尽管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横向比较,差距还很大。

旅游业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区的地位不相称,旅游经济效益不明显。

这与甘肃的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

与东部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和生态的原因,导致甘肃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恶劣,并造成了地广人稀、内部市场需求规模小,制约了投资和生产性投入及投资市场的形成,并进一步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足,社会进步发育程度不高,相对封闭,科技文化水平明显低下,人才外流;市场经济不发达;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结构比较单一……,可以说,甘肃优势明显,劣势也明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优势和劣势还会相互转化。

因此,必须坚持辩证法,全面地辨证地评价甘肃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和劣势,实事求是地指导甘肃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一、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有:(一)观念不到位,资源本底不清是根本的制约因子甘肃旅游业总体尚处于后进状态,其根本原因还是落后的思想观念,阻碍和限制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

甘肃旅游业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不是资金,而是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旅游意识在根本上长期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大发展。

甘肃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然有所提高,但不少部门和地区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旅游业当作一项经济产业去培养,而是热衷于办工厂、开矿山。

因此,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作为一项经济产业的形象不鲜明,资金投入不足,各相关产业、行业和部门与旅游业发展的联系合作不够紧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乏力。

旅游资源的评价综合

旅游资源的评价综合
旅游资源的评价
旅游资源的特色
旅游资源本身 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旅游资源评价定义:以发展旅游业为目的而对旅 游资源所进行的分析、比较和评判。 旅游资源的组合、结构和规模 环境容量状况 旅游 资源 评价
资源环境
环境质量状况
社会经济环境
区位条件
开发条件 客源市场条件
其他开发条件
(一)旅游资源本身的评价
10.82 %
湖南 4.10%
(2009年山东文综)图为 台湾中部山区某乡村旅游 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 问题。
试题点拨
(1)分析该地发展乡 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亚热带山地农业旅游资源 类型多样;位于阿里山和 日月潭两大著名景区之间, 客源较稳定;( 2 分)交 通方便,通达性好
(2)根据图中所示乡村 观光点,你认为 旅游区 内可以开展哪些参与性的 旅游活动?
试题点拨
Hale Waihona Puke 我国城市居民出游率随出行距离变化曲线
我国80%的出游市场 集中在距客源地多少 千米的范围内?
0—15 15—60 60—500 500--1500 客源市场距 离1、图示曲线说明我国城市居民的客源市场与 Km Km Km Km 思考:
旅游地距离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出游率(约 40% 20% 20%
件下,容量不同,有力的管理可扩大其环境容量。
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 规模大小 景点多少 游程长短 布局合理性 质量好坏 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功能和自然要素(地形、水源)
2、环境质量状况
• 空气清新 • 水质清洁 • 幽静舒适
你对旅游环境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三)、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茶、果蔬等采摘; 插花;垂钓;酿 酒;动物饲喂等。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对一个旅游目的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
组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旅游行业从全面、客观、科学的角度评估和比较不同目的地的各项旅游资源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更
好的旅行选择,促进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1.自然资源指标:包括地貌、气候、水域、生态系统等指标,用于评
估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状况。

2.人文资源指标:包括历史文化遗产、艺术、传统风俗、语言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底蕴和人文魅力。

3.旅游基础设施指标:包括交通、住宿、餐饮、商店等指标,用于评
估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

4.旅游产业指标:包括旅游业发展水平、旅游企业数量和规模、旅游
产业就业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

5.旅游环境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安全、清洁、整洁程度等指标,
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环境质量和旅游环境管理水平。

6.旅游体验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多样性、旅游产品创新性、游客满意度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质量。

7.可持续发展指标:包括旅游目的地的环境保护、文化保护、社会责
任等指标,用于评估旅游目的地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一)旅游景观的欣赏1、了解景观特点:(1)了解景观内容:有哪些景点,分布状况、景观的形成原理,了解其美学价值及历史文化内涵。

例:济南大明湖有“蛇不见,蛙不鸣”的自然生态奇观。

为何只见荷叶而不见蛙呢?相传当年乾隆皇帝游览至此,湖中之蛙均想一睹龙颜为快,奔走相告,脱水而出,蛙声吵得乾隆无心观景,圣怒之下降旨“蛇不行,蛙不鸣”,自此大明湖真的不再有蛙声了。

其实真正无蛙鸣的原因是湖水的温度不适合青蛙生存导致的。

(2)了解景观的布局:如路线的设计、园林景观的布局例:北京故宫,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大殿为主景,两边建筑为配景(配景为主景起烘托的作用),并以中轴线对称,充分显示了以皇权为中心的特点。

2、精选观赏点位(1)距离的远近:峰峦之雄伟峻秀,唯远眺可得。

高大、雄伟的山体,可在视野开阔的至高点。

山中的峡谷、洞、一线天之类景观,则宜置身其中近观方知其妙。

例如:观赏湖南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天下第一桥”,不走到特定的位置,就无法看到浑然天成的“桥”的奇观。

(2)角度:特定造型的地貌,只能在特定的观赏点,充分发挥想象才能体会到某种形象。

例如:黄山的“仙人晒鞋”、“石猴观海”,“桂林象鼻山”、“巫山神女峰”等。

(3)视角(俯视与仰视):例如:瀑布景观则需在适当的距离仰观,才能兼收形、色、声、动等美感。

(4)动与静的对比:例:船在漓江中漂游,山体随着船只位移展示着动态美;筏子碰击水面的和谐节拍声,山歌的回荡声展示着听觉美。

广西桂林七星岩月牙山前的“花桥”,坚固的桥身在水中倒映出几轮“明月”,体现了静态美。

3、把握观赏时机许多自然景观随时间、天气、季节的变化而展示出不同的自然美,要求观赏者把握住观赏的时机。

(1)季节:例如由于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四季景观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四个季节都可以观赏。

但: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适宜在夏季观赏。

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

但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之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最适宜在夏季观赏,因为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雾,景色丰富。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与评价方法
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设施和服务、地区特色等方面。

评价旅游资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客观评价法:这种方法需借助科学仪器和技术进行量化分析,比如计算自然景区面积、人文景观年龄等等。

2.主观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以旅游者的反馈和满意度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从而得出评价结论。

3.专家评价法:这种方法主要以专家的意见和经验为基础,比如专家评价某个景区的历史价值、生态环境、投资回报等等。

这种方法通常在政府和企业决策中较常用。

4.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将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产生综合评价。

比如,综合评价方法结合了景区大小、文化史迹、管理水平、硬件设施、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来评价景区。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并注重将评价结果用于优化和改进旅游资源的发展。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一、导言旅游业是全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旅游目的地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是对目的地的规划、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及评价的全面系统性概括。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和质量水平的重要参考,也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评价体系指标(一)景观资源1. 风景如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景状况,包括美丽的环境和优美的景观等。

2. 历史遗迹:即古迹、古文明遗址、遗址保护、具有历史价值遗产的景点等。

3. 文化多样性:即本地的文化传统、语言、民俗、艺术、音乐、文学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背景。

(二)旅游基础设施1. 住宿设施:即旅游地区内的酒店、旅馆、度假村、公寓等住宿设施的数量和质量状况。

2. 交通设施:即铁路、公路和机场等交通线路和设施的完善程度。

3. 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即水源、电力、燃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三)旅游服务品质1. 消费者参与程度:即开发商和旅游者之间的联系、团队旅游和自由旅游的平衡等。

2. 其他服务:即当地导游、接待等服务人员的素质、服务水平、沟通能力等。

3. 清洁服务:即酒店、公共场所如公园、海滩等环境卫生等。

(四)旅游管理1. 可持续的发展:即资源、环境和文化的保护,与旅游业的发展有机统一,鼓励和支持可持续的旅游发展。

2. 旅游信息化程度:即旅游信息的推广、管理、服务、资讯、统计等多项方面的信息化程度。

3. 协同共享的整合管理:即旅游资源的整合、共享、管理以及管理机构各行业部门间的协同,以及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等。

三、总结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发展状况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指标。

针对旅游目的地的不同要求提出适当的指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提高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重要性和优先级应该被考虑和衡量,并对评价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和改进。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

甘肃旅游论文结论报告甘肃旅游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论文通过对甘肃旅游资源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以下结论:首先,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峡谷、雪山、高原湖泊、丹霞地貌等自然景观,以及丝绸之路、敦煌莫高窟等历史文化遗址。

这些独特的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为甘肃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甘肃的旅游业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快速增长。

据统计,2019年甘肃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0亿元人民币。

这一数据显示了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活力和潜力。

然而,甘肃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交通不便的问题。

甘肃地处西北边陲,交通条件相对欠发达,这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其次是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甘肃各地的旅游景点不断改善和建设,但在旅游服务质量和标准化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最后是旅游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问题。

甘肃的旅游资源宝藏丰富,但过度开发和滥觞发展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这需要旅游业与环境保护部门的密切合作。

为了进一步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大对甘肃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特别是交通运输方面。

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甘肃旅游的便捷性和可访问性。

其次,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提供更加便利、贴心的旅游服务。

再次,注重保护和利用好甘肃的旅游资源。

加强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积极拓展甘肃旅游业的市场,加强与其他省份和国外的合作与交流,提高甘肃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甘肃旅游业在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需要进一步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服务质量,以及注重资源保护和市场拓展。

只有全面提升甘肃旅游的品质和竞争力,才能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

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方法,用于对旅游目的地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比较。

一个完善的综合评价体系需要包括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一个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潜力和实际情况。

下面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综合评价体系指标模板,可供参考。

一、自然环境指标:1.生态保护:评估旅游目的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能力,包括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2.空气质量:评估旅游目的地的空气质量状况,包括PM2.5浓度、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等指标。

3.水质状况: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水质状况,包括河流、湖泊和海洋的水质指标。

4.天然景观:评估旅游目的地的天然景观资源,包括山脉、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的美丽程度。

二、文化遗产指标:1.古迹保护:评估旅游目的地对古迹的保护情况,包括古建筑物的修复和保护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评估旅游目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和保护情况,包括传统节日、手工艺品、传统习俗等。

3.文化交流:评估旅游目的地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文化交流展览、演出和合作项目等。

4.历史文化景观:评估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景观资源,包括历史建筑物、古城墙、宫殿等。

三、旅游基础设施指标:1.交通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交通设施,包括机场、火车站、公交系统等的完善程度和便利程度。

2.住宿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住宿设施,包括酒店、民宿、宾馆等的数量和品质。

3.餐饮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餐饮设施,包括餐馆、小吃店、咖啡馆等的数量和质量。

四、旅游体验指标:1.景点设施: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景点设施,包括游览车、电瓶车、观光电梯等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

2.景点质量:评估旅游目的地的景点质量,包括景点的维护情况、游览体验等。

3.旅游活动:评估旅游目的地提供的各种旅游活动,包括徒步、登山、划船等的丰富程度和创新性。

4.游客满意度:评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体验的整体满意度,包括景点服务、交通便利性、住宿质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度
根据以上比较系统旅游资源的相对密度指数分布,应用如下方法,可推求五个省份的旅 游资源综合优势度(表 3.3)
Z = ( m · n - ∑ dij ) / ( m · n – n )
式中:Z—旅游资源综合优势度;m—省区数;n—旅游资源种类数,实际考虑 5 种;∑ dij —各种旅游资源在比较系统中位次之和。
甘肃人口 西部地区人 全国平均人 甘肃与西部人口 甘肃与全国相对
相对密度 口相对密度 口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比值
人口密度比值



④=①/②×100 ⑤=①/③×100
11.46
14.04
9.15
81.6<100
125.2>100
34.36
14.39
9.54
238.8>100
360.2>100
61.09
从表中可知:甘肃的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可观,在西部地区优势比较明显,除国家风景名 胜区数量略少于西部各省区平均外,其余几种重要旅游资源总体数量均较大。事实上,作为 三大高原的交汇处,甘肃的自然景观独特多样,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的重要 通道,甘肃的历史文化遗存也很丰富。可是从国家旅游局公布统计数据中,旅游收入排位靠 后的状况与其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甘肃旅游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旅游资源基础评价体系的建立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区域旅游事业的兴旺发达,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资源的丰富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区域旅游开发的 首要问题。 旅游资源评价,是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出发以达到对旅游资源合理地开发、利 用和保护,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一项或某一地域内旅游资源的质与量及其开 发利用进行可行性比较和评判的过程。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各个组成要素在数量、 质量上相差较大,且目前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也不尽统一,为了能够比较直观地、本质地反映 地区旅游资源的主体态势,本文选取能体现甘肃旅游资源优势、特质和影响力的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五类旅游资源为代表,建立了旅游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基础评价体系(见表 1.1)。
4
3 71.02
1 1.278
3

1 153.64
3 2.772
1
5 115.38
2 0.083
5
2 175.44
5 1.506
2
由上表可知:相对于其他四省区,甘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人口相对密度排第三,有一定 潜在地方客源市场,但面积相对密度排第四,不具优势。甘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口相对密 度排第三,也有一定的潜在地方客源市场,但面积相对密度排第四,不具优势。甘肃国家级 森林公园人口相对密度居第三,有一定的潜在地方客源市场,面积相对密度居第一,分布具 明显优势。甘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口相对密度居第二,地域旅游客源市场不大,且面积相 对密度较低,居第四位,情况很一般。甘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口相对密度与面积相对 密度均居第四,地方客源市场具优势,但资源集中程度偏低。
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3
40
177
2.80
1.69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
41
188
2.76
4.79
国家级森林
公园
16
39
292
1.44
5.48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4
31
99
2.61
4.04
国家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43
199
1268
2.21
3.39
注:西部地区按 12 个省份,全国按 29 个省份
对比 结果
⑥=⑤/④ 小于 1 大于 1 大于 1 大于 1 大于 1

甘肃省旅游资源系统综合评价∗
高翔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兰州 (730000)
E-mail:xgao@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但并非一个旅游产业大省。本文选取具代表性的五类 旅游资源(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于西部、全国背景,并建立甘肃与邻近省区(陕西、四川、 宁夏与青海)的比照系统,分别从其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与人口相对密度)、综 合优势度、资源类型组合状况等方面系统加以评价,以把握甘肃省旅游资源的真实基础和相 对优势,为针对性制定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提供依据。 关键词:甘肃省 旅游资源 综合评价

一定区域范围内人 反映当地旅游客源市场的
均拥有的旅游资源
丰欠程度

计算方法 区域旅游资源总体数
量比较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数量与区域国土面积
的比值
区域内主要旅游资源 数目与区域人口总数
比值
2、甘肃旅游资源丰度与分布评价
2.1 主要旅游资源的丰度
目前甘肃省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处(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敦煌鸣沙山-月牙
甘肃
四川
陕西
青海
宁夏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
9
4
1
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9
15
12
5
4
国家级森林公园
16
11
6
2
2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4
7
6
1
1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3
62
57
6
10
人口(亿)
0.262
0.873
0.371
0.052
0.057
面积(万 km2)
45
48.5
20.56
72.12
6.64
基于比照系统的旅游资源基础指标,进一步可推求五大类旅游资源的人口和面积密度指标 (见表 3.2)。比较指数的选取不同,其大小所指示的旅游资源优势不一样。对旅游资源面积 相对密度而言,其越大,说明该地区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丰富,优势自然也大;对旅游资源 人口相对密度而言,大小和旅游资源优势没绝对的对应关系。
国家级风 景名胜区 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 国家级森 林公园 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 国家重点 文物保护
单位
表 2.3: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单位:处/亿人口) Tab2.3: The relative population-density of the representative tourist resources
优势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也是在比较中发挥的,区域对比能可反映彼此的差异和特征。
旅游资源比照既要体现区内系统观念,更要注重大系统观念。选取临近甘肃的四个省份(四
川、陕西、青海与宁夏)为参比对象,组成一个比照系统。这个比照系统的旅游资源基础指
标如下:
表 3.1:比较系统旅游资源基础指标
Tab3.1:The basic indexes of tourist resources system
国家级风景 名胜区
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国家级 森林公园
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
表 3.2:比较系统系列指标
Tab3.2: The indexes of compared system
甘肃
四川
陕西
人口相对密度
11.46
10.31
10.78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067
0.186
0.195
位次
4
2
1
人口相对密度
甘肃面积相 西部地区面 全国平均面 甘肃与西部面积
对密度 积相对密度 积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比值



④=①/②×100
0.067
0.073
0.124
91.8<100
甘肃与全国相对 面积密度比值 ⑤=①/③×100
54.0<100
0.200
0.075
0.129
266.7>100
155.0>100
0.356
34.36
17.18
32.35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200
0.309
0.584
位次
4
3
2
人口相对密度
34.36
17.18
32.35
位次
3
1
2
面积相对密度
0.200
0.309
0.584
位次
4
3
2
人口相对密度
15.27
8.02
16.17
位次
2
1
3
面积相对密度
0.089
0.144
0.292
青海 20.00
13.68
17.38
446.6>100
351.5>100
15.27
10.88
7.62
140.3>100
200.4>100
164.18
69.82
57.69
235.1>100
284.6>100
-3-

3. 甘肃与邻近省区旅游资源的比照评价
3.1 旅游资源比照系统基础指标的建立
0.072
0.235
493.8>100
151.5>100
0.089
0.057
0.103
156.1>100
86.4<100
0.956
0.365
0.781
261.9>100
122.4>100
其次是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密度。已知目前甘肃省人口约 2619 万、西部人口 2.85 亿、 全国人口 13 亿,据此可推知甘肃省主要旅游资源的人口相对密度(表 2.3)。可以看到甘肃 主要旅游资源人均相对比重除国家风景名胜区指标低于西部平均相应指标外,其余均大于西 部,更是全部大于全国平均指标,说明甘肃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享受。但另一方面,上 表也反映了这样的信息,就是甘肃旅游资源的本地客源市场不太大,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积 极开拓省外客源、乃至国际客源市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