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旅游资源

合集下载

甘肃最佳旅游时间及景点攻略

甘肃最佳旅游时间及景点攻略

甘肃最佳旅游时间及景点攻略甘肃最佳旅游时间及景点攻略甘肃甘肃古属雍州,省会兰州。

地处黄河上游,位于我国的地理中心。

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并与蒙古国接壤,它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

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张掖市)、肃州(今酒泉市)的第一个字合成,简称甘。

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陇山之西,故亦称陇西、陇右,或简称陇。

甘肃省旅游资源丰富,著名的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甘南、嘉峪关、张掖等,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最佳旅游季节:5月-10月是甘肃旅游的最佳时间。

因为甘肃省跨纬度很大,所以南北气候有明显差别。

兰州以北地区夏天炎热,冬季严寒,日夜温差大,干燥少雨。

甘南地区以天然草场为重要旅游资源,而夏季是草木生长最丰茂的时节,所以每年的夏季是游甘南的最佳时间。

1、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

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

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

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

2024年甘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甘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甘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介绍甘肃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西北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地方。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甘肃的旅游市场也迅速壮大。

本文将对甘肃旅游市场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

发展态势甘肃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数据统计,过去几年里,甘肃的旅游业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人数也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甘肃省内外游客的数量均有增长。

旅游资源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址。

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酒泉嘉峪关机场等景点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此外,甘肃还拥有美丽的自然环境,如五彩丹霞、祁连山、张掖丹霞地貌等,吸引了众多的自然爱好者。

政府支持甘肃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他们提供了各种扶持措施和政策,鼓励投资者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和运营。

此外,甘肃还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产品创新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甘肃旅游企业不断创新旅游产品。

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特色旅游线路,如甘南草原之旅、河西走廊文化之旅等。

这些创新产品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甘肃旅游。

旅游市场竞争虽然甘肃旅游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其他省份也在积极发展旅游业,并提供了各种吸引游客的措施。

因此,甘肃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

发展前景展望未来,甘肃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中国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甘肃作为旅游目的地。

未来甘肃有望开拓更多的旅游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进一步增加旅游收入。

结论甘肃旅游市场发展持续良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政府的支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企业的创新带动了旅游市场的繁荣。

未来甘肃旅游市场有望继续壮大,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一环。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

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概论期中作业1、请分析莫高窟艺术在不同的三个时期他所表现得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哪些差别?参考资料:莫高窟:根据其洞窟内壁画的题材内容、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壁画1、早期是敦煌石窟艺术的成长时期,壁画内容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装饰图案和供养人画像等,其中以佛教故事画为主。

2、中期壁画是石窟艺术的极盛时代,包括随唐两上朝代。

壁画内容,故事画减少,一开始就是按照当时的风土人情来描绘的。

反映的生活更加广泛,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更加深刻,对主题的表现也更加明显。

3、晚期壁画包括五代、宋、西夏、元四个时期,供养人的画像,各族首领及其属集于一窟。

为莫高窟壁画艺术增添了不少光彩。

壁画题材简单,只有楼台亭阁、佛说法,天人围绕,莲花、水池、化生,没有任何故事情节,竟不知所画何以为名。

比较普遍采用的题材。

总结以上三个时期来看:奠高窟壁画从各个方面都表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才能和成就,而这些成就总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优秀传统,观察研究了生活,以及进行辛勤的劳动才有可能获得的。

敦煌莫高窟是建筑、彩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统一体,主题是彩塑。

彩塑艺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早期——发展期。

早期洞窟形式.有禅窟,方形或长方形佛堂式和中心柱塔庙式等,早期的彩塑有三百多件。

体裁有浮雕(影塑)、高浮雕、圆雕。

浮雕题材主要有千佛、飞天等,高浮雕题材主要有楣梁上的龙头、羽人等,都是紧靠壁面捏塑的,形体比较扁平,圆雕题材主要是较大型的佛、菩萨、天王等,头部及身体体积比较饱满。

中期极盛期洞窟为方形佛殿式,一般都在正面大龛中列置以佛为中心的群像。

人物造型,一般头大,体壮,腿短,这是随代塑像在外型上的显特征。

由于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等各方面的变化,以及佛教本身的衰落,佛教艺术也一既不振了。

2、请分析兰州黄河风情线开发中的文化旅游资源的不足与对策。

参考资料:兰州市政府规划了百里黄河风情线,范围西起西固工业区的西柳沟,东至城关区桑园峡,东西长40公里,流域面积27.44平方公里,于2000年开始动工建设。

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

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

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
甘肃省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甘肃省旅游业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现状。

首先,甘肃省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祁连山、天水麦积山、嘉峪关长城等,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以其独特的莫高窟壁画和美丽的沙漠风光而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其次,甘肃省注重开发建设文化旅游景区,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

例如,张掖丹霞地貌景区以其如火如荼的丹霞地貌景观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吸引了许多文化、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

此外,甘肃省还积极推动运动旅游的发展,如酒泉嘉峪关举办的国际沙漠马拉松赛、庆阳举办的黄河天地国际马拉松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本地游客,也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旅游爱好者。

同时,甘肃省还注重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大力发展高铁、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提高游客的交通便利性。

在旅游服务方面,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供更好的导游、住宿、餐饮等服务。

然而,甘肃省旅游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还有待改善,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差异化还
不够明显,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力度还有待加强。

总的来说,甘肃省旅游发展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报告1. 引言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旅游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作为中国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本报告将分析甘肃红色旅游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2. 红色旅游资源概述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包括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和红色旅游基地等。

其中,中共甘肃省委旧址、陇东抗日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地是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3. 甘肃红色旅游现状分析3.1. 旅游景点开发不足虽然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目前大部分景点的开发仍然存在不足。

一些旅游景点缺乏规划与设计,导致游客体验不佳。

此外,缺乏专业的讲解人员和设施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3.2. 旅游产品单一甘肃省的红色旅游产品多以传统的观光游为主,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游客往往只能通过参观展览馆和纪念馆来了解红色精神,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感。

3.3. 宣传推广不足甘肃省的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很多游客对甘肃的红色旅游资源知之甚少。

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精准的宣传策略,限制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4. 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建议4.1.加强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提升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的投入,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服务。

同时,可以引进专业机构对景点进行规划和设计,提升游客体验。

4.2. 创新红色旅游产品除了传统的观光游,甘肃省可以开发更多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红色旅游产品,比如演艺表演、红色故事演绎、体验式活动等。

这种创新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并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3. 提高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多种媒体渠道进行广告宣传,提高游客对甘肃红色旅游的知晓度。

同时,可以派出专业的宣传团队,赴国内外重点旅游市场进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

5. 结论甘肃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目前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景点开发不足、旅游产品单一和宣传推广不足等方面。

甘肃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

甘肃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

甘肃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建议分析一、概况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东通陕西,西达新疆,南瞰四川、青海,北扼宁夏、内蒙古,西北端与蒙古接壤。

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甘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沙漠戈壁、名刹古堡、草原绿洲、佛教圣地、冰川雪山、红色胜迹和民族风情等独特景观。

其境内现有国家级5A景区五家,分别是:二、甘肃经济发展分析2019年,甘肃省地区生产总值8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50.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2862.4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4805.4亿元,增长7.2%。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2.05∶32.83∶55.12。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995元,比上年增长 5.7%。

全员劳动生产率53019元/人,增长6.3%。

全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2061.9亿元,比上年增长7.8%,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3.7%。

2019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323.4元,比上年增长7.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9元,增长9.4%。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453.9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693.9元,增长6.9%。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2%。

三、甘肃旅游发展分析甘肃省幅员辽阔,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是秦岭山地和祁连山地的过度地带,地理空间跨度大,具亚热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和干旱等多种气候类型,差异性很大,生态环境复杂,生物多样性显著。

特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甘肃省境内的生态旅游的多样性,包括森林、湖泊、草原、温泉、地质等多种生态旅游资源,省内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3个、自然保护区8个、地质公园4个、湖泊26个、草原14个等。

因此,甘肃省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类型和数量上都比较丰富。

甘肃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甘肃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甘肃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一、引言甘肃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保存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如何将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项目,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

二、甘肃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1.甘肃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甘肃的细胞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交融与文化碰撞,为这里的民俗文化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甘肃历来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中转站,这里汇聚了西域和中原的多元文化,从而形成了甘肃独特的文化风貌。

2.甘肃民俗文化现状现今,甘肃的民俗文化有保护有发展,不仅展示在各类博物馆中,也在民间广泛传承。

比如甘肃的民间婚礼习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赶场和祭祀等都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了甘肃的民俗文化。

三、甘肃旅游资源的优势1.自然景观甘肃拥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如莫高窟、张掖丹霞、雪山草原等,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这些风景名胜既是自然风光的展示,也是历史文化的遗产。

2.历史文化遗产甘肃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其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不仅保留了丰富的艺术品和文物,同时也是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证明。

四、如何将甘肃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相结合1.加强民俗文化保护对于甘肃独特的民俗文化,我们需要加强保护力度,建立相应的机构和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保护甘肃民俗文化。

同时,要培育更多的民俗文化代表和传承人,传承和保护好甘肃的民俗文化。

2.挖掘旅游资源潜力甘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需要更好地发掘和利用。

如何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出更多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成为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活化历史文化遗产甘肃的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具有一定的商业产值,如何活用这些文物、文化遗产,成为推动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如通过建立周边的旅游商业项目,有效地提升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吸引力。

西北地区甘肃旅游必玩 西北旅游资源盘点

西北地区甘肃旅游必玩 西北旅游资源盘点

西北甘肃旅游必玩西北旅游旅游资源盘点去西北旅游,是许多人的梦想。

因为在很多时候,西北地区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有纯净,有雄浑,有壮丽,也有超凡脱俗,不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点,不论是艺术成就还是民俗特色,亦或是地理奇观和红色旅游景点,西北的旅游资源都堪称叹为观止。

而在整个西北旅游中,甘肃旅游资源因为丰富多样性,而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捧。

在甘肃诸多的旅游景区中,有十大景点是甘肃旅游不得不去的必玩项目,盖因为这些景点都代表着某个旅游类型下的顶点。

甘肃旅游中佛教艺术的宝藏——敦煌莫高窟甘肃旅游中知名度最广的非敦煌莫属,说到敦煌就不得不提及莫高窟,西北旅游中,莫高窟在规模数量、艺术成就上远超其它石窟,堪称中国石窟文化之首,石窟文化艺术积淀深厚,其在岁月的雕琢中也愈发古韵悠长,融汇壁画、泥质彩塑、洞窟建筑等多种艺术形式,这种来自时间和艺术实践的演化形成了敦煌莫高窟无与伦比的美。

不论是佛教信徒还是单纯的艺术爱好者,甚至是单纯组团游游客,都无一不被这深厚的历史积淀所震撼着。

甘肃旅行必玩的瑰丽风景——张掖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可谓古代地址标本之一,它在我国境内分布广泛,在云南、青海、贵州、四川、福建等地都有分布。

然而,最值得赏玩的,则非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貌莫属。

甘肃张掖的丹霞地貌以造型丰富、面积巨大、色彩多样而为人所熟知,其色彩鲜艳绚丽,近看粗犷奇崛大气磅礴,远观雄浑壮丽,不论是怎么玩,都是西北旅游必去的景点之一。

甘肃游玩必去的“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对一个关隘来说,天下第一关无疑是一大盛名,但这一盛名用在嘉峪关身上,却是名副其实。

嘉峪关城墙横贯大漠,北连黑山悬壁长城,若论险要奇崛,天下关隘无出其左右。

嘉峪关建筑雄伟壮观,关外苍凉雄奇,登上关隘城墙,便似徜徉于历史长河中,静听往昔的沙场征战和北风潇潇。

天下雄奇,嘉峪关观止矣。

甘肃旅游必去的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崆峒,是武侠小说中常见的门派之一,实际上,崆峒武术也的确是我国著名武术文化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5A)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 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 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 212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 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 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 秀”之美誉。
悬壁长城
悬壁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 黑山北坡,距市区约14公里,属嘉峪关军事防御体 系的一部分。始筑于明嘉பைடு நூலகம்十八年(1539年),原 长1.5公里,为片石夹土墙,现存长城750米,其中有 231米的黄土夯筑城墙攀援于高150米,倾斜度为45度 的山脊上,似凌空倒挂,因而得名“悬壁长城”。 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 绝壁。悬壁长城又被人们称为"西部八达岭"。
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建成于1988年底,于1989年10月正式开 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 馆。占地面积12,312平方米,陈列面积1,766平方米,主体建筑 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内设7个展厅, 以“伟大的长城”基本陈列为主体,分“春秋、战国长城”,“秦、 汉长城”,“北魏、隋、唐、辽、金长城”,“明长城”四部分, 集中国史学界、文物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城研究成果 于一体,将从战国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 城构筑史,作图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图片形式浓缩在 1,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既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 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
甘肃位于中国的西北中枢,东邻陕西,西接新疆海, 为中国丝绸之路旅游线和青藏旅游线的必经之地。 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东西,黄河干道纵穿南北。甘 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 有莫高窟、嘉峪关长城等2处世界文化遗产,72处国 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5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甘肃自然风光雄奇壮美,类型多样,有戈壁、沙漠、 冰川、雪山、森林、草原、雅丹、丹霞地貌等多种 自然奇观。甘肃有45个民族,各民族风情浓郁,传 统节庆活动独具特色。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古往今来,崆峒山吸引了众多的风流才俊。被中华民 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亲自登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 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 ,黄帝问道这一千古盛事在 《庄子?在宥》和《史记》等典籍中均有记载;秦皇、汉 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 1986年5月,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 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 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 首批AAAA级旅游区;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 是我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 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 国家地质公园。
崆峒山风景名胜区
崆峒山属六盘山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 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 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 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 一色,有漓江神韵。既富北方山势之雄伟,又兼南 方景色之秀丽。凝重典雅的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 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起点,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 有“天下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 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以明墙连接第一墩,以 暗臂连接悬壁长城,形成明代万里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最西关隘。 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长城东起点山海关 遥相呼应。
甘肃旅游资源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
丝绸之路、长城边关,河西四郡、大漠孤烟,黄土 高坡、甘南草原……,在充满传奇色彩与浪漫神韵 的丝绸古道上,在辽阔的中国西北腹地,甘肃传承 着黄河上游八千年的文化与文明,丝绸之路两千年 的辉煌与梦想。敦煌宝窟、嘉峪雄关、拉卜楞寺、 麦积云烟,甘肃的旅游美景魅力无限,成为旅游的 梦境,旅游的天堂。
万里长城第一墩:
万里长城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位于嘉峪关南讨赖 河岸,距关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 是原肃州西长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第 一墩台,故名:万里长城第一墩。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 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城沿线气势最为壮观的 墩台。
“万里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66 座烽燧墩台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传递军 情、保护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讯外,由于其形威严高耸, 其势雄壮险峻,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威慑作用。它的存在 及其完整保存是构成现在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完整 性的重要依据。
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5A)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 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 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 重要军事要塞。 嘉峪关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 山海关早建九年。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由嘉峪关关 城、长城第一墩、悬臂长城、长城博物馆等景点构 成。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 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 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国务 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 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嘉峪关由内城、外城、 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 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 系。
嘉峪关关城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 ,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 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 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 。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与外城南北墙相 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 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 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 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 关”山海关遥相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