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柳如是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作者:余淑荣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7期摘要:“杨柳”作为文学意象备受创作者青睐,历代产生了诸多含有此意象的佳作名篇。
然而,“杨柳”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生命力极强的文学意象,是因为它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以及国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相连。
本文即试从这一角度来对此问题作简要论述。
关键词:古典诗词杨柳意象文化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
从木,戼声。
戼,古文酉,力九切”。
《说文》释“酉”日:“酉,就也。
”段玉裁注:“就,高也。
《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
《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
”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
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象征性意象。
它是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描绘一种充满希望的境界,并表达出静谧、美好的象征意义。
在春天,柳树是最早开花的树种之一,因而它也被用来比喻爱情的芬芳和持久的誓言。
例如,在《渔家傲》中,作者张若虚把柳树用作比喻爱情的象征:“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笑语盈盈暗香去,留下恩爱深深。
”另外,柳树也被用来比喻柔软的性格和不变的友谊。
例如,在《汉东小猎》中,作者祝福比自己年轻的友人:“如杨如柳挺底枝,花时会伴花相知”。
这句话的意思是,愿伴随着青春花朵相知相惜,一如杨柳一样笔直挺拔。
总而言之,柳意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代表了希望、爱情和友谊,也暗示了一种柔软的性格和持久的诚实。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杨柳”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被赋予了浓郁的意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在古诗中,杨柳的形象丰富多彩,有时被描述为婀娜多姿,有时被形容为风姿绰约,更多时候则是被视为寓意着离别或相思之情的象征。
杨柳的美丽是从形态上开始的。
杨柳的枝条柔软细长,常常被风吹得飘摇起伏,给人以优美动人的印象。
而古代的诗人们通常会把杨柳的形态与女子的妩媚、轻盈相比,形象地营造出许多形态各异的描绘。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就写到了“杨柳岸晓钟声寺,沧浪夜雨痕花底”的景象。
诗人的笔下,杨柳岸早晨的景象被描绘得十分动人,夜雨冲刷出的痕迹,映照在湖水中的花底,给人以淡雅清幽的美感。
在苏轼的《江城子·滁州西涧》中,则描写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画面,再现了杨柳在水中倒影交错、悠然飘荡的景象。
除此之外,杨柳还与离别和相思情思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古代,许多诗词中将杨柳作为形象象征离别之情,也被称为“别树”。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句著名的“萋萋满别情”,便是描述了杨柳含着羞怯之情,依依不舍地和行人道别的场面。
其实,杨柳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象,而诗人们对杨柳的描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这个意象所包含的丰富内涵。
总的来说,杨柳是一个既有美感,也有情感内核的古代诗词意象。
它造就了许多美妙诗句,也激发了我们对于自然美、人文美的深刻体验和思考。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诗词中出现的杨柳意象,常常被赞美为“千年杨柳色,万里杨柳堤”,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意象之一。
杨柳是驰名中外的树种,具有文化、生态、经济和审美等多重意义。
杨柳这一常见的自然景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成为汉韵唐风、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描写对象。
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杨柳形态杨柳绿叶海棠红,除了形态的鲜明外,它所赋予的一种意境,也令不少古诗词作者为其所倾倒。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杨柳被称为“柳絮王”、“绿衣柳”,一般生长于江南、南方一带水边。
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春季初发新芽,将葱翠的新叶旋即伸展,形成了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古代诗词中经常以杨柳为主要描写对象,充分展现了杨柳的生命力与青春美丽。
二、杨柳意蕴杨柳的意蕴丰富,代表着古代诗词中一种自然美的修辞手法,将自然与情感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1、清朝诗人袁枚《世说新语·讽刺篇》中有句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柳絮之隙,碍于蚊鸣。
”将蚊虫的细微以及杨柳的柔软细密比作社会世间偏激之人,可见杨柳与蚊虫结合,代表了社会和人民生活之间的关联和融合。
2、唐代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有句话:“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表达了诗人离别时两情相悦的凄婉之情。
其中的杨柳,是倾诉出诗人的心声,也成为了情感的象征。
将杨柳与离别、怀念等情感诉之于诗,可见古诗中杨柳不仅具有藤蔓的美感,更是流露出蕴含深思的内核。
3、《木兰诗》中诗人写道:“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中蕴含了两种事物之间的虚实和相同之处。
杨柳既是自然景物,同时也是情感表达的符号,其内涵深厚,具有深层次的意蕴。
三、杨柳的文学表现1、唐代诗人杜甫《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客行静宜城,孤馆寒潭影。
雪断谷云垂,松禽鸟绿香。
霜梅庭径冷,雪柳帘栊香。
”将杨柳与雪花、香气相对应,展现出了杨柳在诗词中的重要性。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杨柳”的意象一、“杨柳”本意解析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唐·白居易《忆江南》)、“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唐·杨巨源《和练秀才柳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北宋·秦观《江城子》)、“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元·薛昂夫《最高楼》)、“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清·高鼎《村居》),等等。
许多人在读到这些诗词时,可能会以为这些诗句中所提到的“杨柳”是杨树和柳树两种树的并称,其实不然,这些诗句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而与现代植物学分类中所说的杨树没有任何关系。
其证如下: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诸多的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为“柳”。
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那么,柳树为什么会被称为“杨柳”呢?对此,清代杜文澜在其编撰的《古谣谚》一书的卷九十引唐代传奇《开河记》一书中的记载云:“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
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
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
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漫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一直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代表着幽静、温柔、柔媚、忧郁、浪漫等情感和氛围。
在古代诗词中,杨柳往往被用来描绘春天的景象,也常常与离别、思念、忧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成为了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象征。
本文将从古代诗词中的一些经典作品出发,来谈谈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我们不得不提到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杨柳岸”一句:“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句诗中的“杨柳岸”描绘了一个春天的夜晚,清风拂过,月光洒在杨柳岸边,给人一种宁静、柔和的感觉。
杨柳在这里成为了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载体,暗示着诗人此时内心的平静和柔和,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岁月静好、情绪宁静的氛围。
这种对杨柳的描绘,使得读者在阅读这句诗的时候,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怡然,也让人们对春天的美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
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来了解到杨柳在古诗词中的另一种意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空自怜。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送别的景象,其中“春风吹又生”的一句,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的生机气息。
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一句,则表现了岁月更迭、悲欢离合的沧桑感。
而在诗中提到的“春风”和“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等场景,则唤起了读者对春天的向往和美好的期待。
在这首诗中杨柳的意象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使得读者不由得将“杨柳”联系到这样的情景中。
在这里,杨柳成为了春天景象的一部分,也代表了春天的气息和情感。
这种将杨柳与春天的景象和情感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杨柳成为了古诗词中一种极富象征意义的意象,也表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于春天美好的向往。
我们可以通过杜甫的《春望》来进一步了解杨柳在古诗词中的意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杨柳意象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举不枚举、俯拾即是,在古典诗词中这一类诗篇更是屡见不鲜。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杨柳”备受文人骚客的青睐,屡屡将之诉诸笔端,这也成就了“杨柳”在古典诗词意象中的独特地位。
一、杨柳意象的生成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一个独特的概念,通常指创作主体通过艺术思维所创作的包融主体思绪意蕴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则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进程中心中复杂的思想感情。
“杨柳”作为文学意象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该书《小雅·采薇》篇中便有这样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此为起点,后世文学中出现了大量借用杨柳意象来抒情达意的作品。
作为一个文学意象,杨柳具有以上诸种象征含义又是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的。
在中华民族的潜意识里,杨柳历来就是生命力的象征。
在远古时代,它即以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横树则生,倒树则生,折而树之又生”(《战国策》),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另外,《说文解字》中有“柳,小杨也。
从木,戼声。
戼,古文酉,力九切”。
《说文》释“酉”日:“酉,就也。
”段玉裁注:“就,高也。
《律书》日:酉者,万物之老也……《天文训》日:酉者,饱也。
《释名》日:酉,秀也,物皆成也。
”显然,柳在造字者眼中,代表了万物的丰登成熟,充满了喜悦的希望。
生命在这时达到了高潮,柳也就因之而成为了充沛完满的生命力的渊薮了。
“杨柳”作为生命力代言物所受到的人们的青睐,成就了它做为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个独具魅力的原型意象物,为后代的文人创作提供了情感的寄托。
此外,在人们的印象之中,杨柳的形象多是柔弱的。
它不具备苍松翠柏的挺拔之姿,也不具备胡杨白杨的坚毅之态。
然而就是这样,它却成了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最受青睐的意象事物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还根源于国人的文化心理。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

浅淡古典诗词中的柳意象邱明朝(江苏省仪征市第二中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柳以其独有的特质,点缀着古典诗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
一、柳在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柳在古典诗词中,常常表示多种涵义:诉离别之义、表相思之情及悼亡伤古等。
1.诉离别之意汉语语音,“柳”与“留”谐音,所以咏柳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
早在《诗经·采薇》中便有了以咏柳表离别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北朝乐府中《折杨柳枝》也表达了这种离别之义,发展到宋元明清,柳更多的在词中出现,灞桥折柳送别已成为一种风俗。
宋人张先《江南柳》:“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
”宋人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宋人卢祖皋《送友人东归》:“万里杨柳色,出关送故人。
轻烟拂流水,落日照行尘。
积梦江湖阔,忆家兄弟贫。
裴回灞亭上,不语自伤春。
”杨柳在这里不光点明时令,更将千古别情悲凉的氛围意绪织染出来。
柳含别情,多与“长安”“长亭”“灞桥”“隋堤”等地名结合,如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周邦彦《兰陵王·柳》:“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惠洪《青玉案》:“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
”2.表相思之情柳以其柔长的枝条,唤起并契合了离人的缠绵情意,所以在词中,柳也用来表相思之情。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晏殊《木兰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
姜夔《长亭怨慢》借柳抒情,又推己及物,使树带上了人的心理,无情之物遂成有情,词人之情与柳达到了暗合,倾注了词人对恋人的满腔眷怀之情。
无名氏《玉楼春》“东风杨柳门前路”,展现出情人间缠绵悱测、难舍难分的话别场面。
3.成为悼亡伤古之原型在诗词中,隋堤柳、隋宫柳往往成为悼亡伤古的原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柳如是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摘要:柳如是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才女,也是秦淮八艳之一。
她的诗词中大量出现杨柳意象并且具有很深刻的含义,本文将联系柳如是的生平分析柳如是诗词中杨柳意象,将杨柳意象的诗词做简单的分类,探求柳如是杨柳意象与她个人思想情感的关系,并分析其独特之处。
关键词:柳如是杨柳意象妓女文学女性文人一、柳如是的生平简介柳如是,本性柳,初名云娟,改名杨朝,字朝云,又名杨爱,字影怜,小字蘼芜,复柳姓,名隐,又名隐雯,字如是,号我闻居士,又号河东君,浙江嘉兴人。
她每一次名字的变更都伴随着人生的大变故。
柳如是是明末清初的名妓,也是一代才女。
柳如是早年遭遇不幸,被卖入“吴江故相”周道登家学习歌舞,柳如是风姿逸丽,聪慧并且善长歌舞,深得主人的喜爱,但是后来遭人妒忌,被卖入青楼,成为一代名妓。
柳如是文采卓著,居当时女诗人上乘,因其美貌风度和才气,她当时与众多才子交好,比如十分具有文人气节的陈子龙,还有当时文坛大家钱谦益,也是她最后的归宿。
一个青楼女子,人生到了这已经算是高峰了,但是柳如是的人生高潮更在后头,在汉民族遭遇外族侵略的危急时刻,她中年之后矢志抗清,在钱谦益投降之后仍旧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气节,令人赞叹。
最后她为了保护家庭利益,用自尽这般刚毅的方式同同族的人抗争,可悲可叹。
独特的人生经历也铸就了柳如是作品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女性之处,纵观历史能与柳如是气节相匹敌的女性文人寥寥无几,分析柳如是诗词中的杨柳意象,不能绕开她的生平经历就杨柳而论杨柳。
二、柳如是的主要作品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多才多艺,工于诗词书画,尤长于诗词。
柳如是的作品主要有《戊寅草》、《湖上草》和《尺犊》。
《戊寅草》是柳如是的第一本著作,当时与陈子龙相恋时的柳如是的诗词风格深深地受到了陈子龙的影响。
《湖上草》为崇祯十二年柳如是客居杭州遍游西湖诸盛有感而作,由汪汝谦依据柳本人手写本所刻。
《尺犊》是崇祯十二、十三年间柳如是致汪然明的书简。
下面是摘录的柳如是诗词作品年表1:柳如是作为一代才女,其作品一直广受赞誉,再加上其独特的人生遭际,与众多当时的文学巨子交好,使得她受他们的影响很大,同时也使个人的见识走出勾栏妓院而投向当时广袤的社会和民族的发展中,在改朝换代的大背景下,柳如是脱去闺阁女子气,民族气节不输于当时的名儒大家,而她的作品的意境也是十分崇高且豪迈。
《清代妇女文学史》介绍说她“曾漫游吴越间,词翰倾一时”。
陈子龙评其诗曰:“凌清而眄远,宏达而微恣。
”钱谦益称赞其“好句清如湖上风”等。
几社名士宋征璧说:“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
沈虬《河东君传》称其:“知书善诗律,分题步韵,顷刻立就。
使事谐对,老宿不如。
”徐芳《柳夫人小传》说:“柳幽艳秀发,如芙蓉秋水,自然娟媚,宗伯公时亦逊之。
”陈寅恪说:“柳如是在袭取前人语句时,古典今典皆能灵巧运用,绝无生吞活剥之病,足见其天才超越,学问渊1博之功力。
”对于世人的种种评价与赞誉,柳如是当之无愧。
1徐宁.《柳如是及其诗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三、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杨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十分悠久,且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杨树和柳树在我国的栽种地区也是很广泛,杨柳在南北方的诗词都大量出现过。
杨柳在江淮地区的种植十分多,这是杨柳意象在文学中反复大量出现的现实基础。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开以杨柳写离情的先河,后来的人们多借杨柳来表达乡愁和离别思念之情。
古人很早就有折柳送别的传统,刘禹锡《杨柳枝》:“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杨柳管别离”。
杨柳表达离愁别绪仿佛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典型,不管是思乡还是思念远人,杨柳都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感情。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此类的作品在文学史如数家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其次,杨柳除了被寄寓人们的相思离愁,还被人格化成很多形象,主要有隐士和品格高尚者、年轻美丽的女子、妓女和小人。
自称五柳居士的陶渊明就是十分有名的隐士。
还有严格遵守传统道德的柳下惠,被孟子喻为“和圣”。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一字季,食采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
古代很多文人都喜欢载种柳树表达自己的个人志趣和品格,魏晋时的嵇康和唐朝时的白居易都曾载柳。
杨柳因其形态细长、神态轻柔而常常被喻为年轻美丽的女子,章台柳还特指妓女。
白居易的“杨柳小蛮腰”,杜甫的“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就是古人审美中对杨柳的偏爱。
四、柳如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柳如是的两本诗集《戊寅草》和《湖上草》加上与钱谦益等人的唱和之作《东山酬唱集》,共存诗159首,词33首,在这些作品中出现杨柳意象的有43首,可见她对这一意象的偏爱。
周采泉先生《柳如是杂论》指出:“她寓姓于柳,诗词中凡涉及‘柳’字的,均非常精工”说得很对。
关于柳如是如此钟情于杨柳意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柳如是的本姓是杨,李雯《坐中戏言分赠诸妓》:“悉茗丁香各自春,杨家小女压芳尘”其中的杨家小女就是指柳如是,杨柳本就可互用,当柳如是因为人生的经历和变故而改名了,柳是最好的。
二是中国很早就出现并且后来一直有以杨柳代美人的传统,也有将妓女比作杨柳的,更早的时候文学中的柳是高洁飘逸的象征,柳如是以柳自喻再合适不过,她既是绝代佳人,同时也是一个有气节的女子,虽然她像杨柳的花一样身世飘零,但是她一直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行和崇高得气节。
同时杨柳不似松柏那般硬挺阳刚,柳树是春日之物,经历草木枯荣,就像美人的青春,柳如是和杨柳是完全契合的。
杨柳是古代文学中非常经典的一个意象,无数前人都曾写过,有很多佳作是后人无法逾越的,到了柳如是诗词中的杨柳意象,显现出了很多独特之处。
前人不管是咏杨柳还是抒怀,物象和个体都是分开的,从没有人可以将杨柳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诗词中的杨柳就是她自己,不是她在看柳也不是杨柳着了她的“颜色”,她就是那春天里柔软的章台柳,站在明媚的春光了随风飘舞,抑或是在烟雨朦胧中独自忧愁,甚至在狂风骤雨中疯狂舞动,向命运抗争,不论是什么,柳与她的肉体和灵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比起文学史上的男性文人,女性文人是很少的,大多数借杨柳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和姿态的文学作品也是男性写的,在男性视角下的柳树自然多添了低顺的姿态,是按照男权社会中男性期望的方向去塑造的,男性文人不管写的多美,都不能代替女性自身,就像历史上有无数十分年长的文人写闺怨,但是写来写去终究不是女性自身,而柳如是作为一个女中豪杰和巾帼英雄,她身上的女性意识是有很大的体现的,虽然只是到了“你殉国,我殉夫”的程度,并没有完全觉醒,但是她已经穿着男人的衣物参与到男权社会的专属领域去,借助男性的特有的符号来推进自己进入文学政治和国仇家恨,她并不是去模仿男人而成为一个男性化的女人,她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女性特质,这点在她和陈子龙在一起时创作的作品中不难发现,虽然她作品的风格牢牢地打上了陈子龙的烙印,但是由于她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学的教育,在“雅”和文采上很难达到陈子龙这种文学巨子的程度,但是更加具有活力和新意,这点有个具体的表现就是柳如是诗词中虚词、口语的大量使用,使她的诗作呈现出女子文学特有的风格面貌,直接表达出女性的经验和心态,没有男性文人的学究气,所以柳如是的杨柳诗是很独特的。
首先,是完全以杨柳自喻身世的,如《杨白花》、《西河柳花》和《金明池·咏寒柳》等,这三首是最典型的。
从艺术手法和在《戊寅草》中的收录排序状况看,《杨白花》当属于柳如是早期的作品,当是依凭北魏胡太后《杨白花歌》2而作,胡太后是借杨花凭吊她一去不复返的情人,而柳如是则与杨花化为一体了,在风中飘零,带着悲伤和期许。
摘录如下:杨花飞去泪沾臆,杨花飞来意还息。
可怜杨柳花,忍思入南家。
杨花去时心不难,南家结子何时还?杨白花还恨,飞去入闺闼,但恨杨花初拾时,不抱杨花凤巢里。
却爱含情多结子,愿得有力知春风。
杨花朝去暮复离。
1这首词柳如是借杨柳花自比,借杨花的飘零来表达自己的人生遭际中的漂泊凄凉之感,“忍思”二字中有深深浸在俗世中的无奈悲伤之感,这与她前段人生的很多波折有关,不过她那时毕竟是年轻气盛的小姑娘,《杨白花》中的白杨花自由地飞来飞去,既有着对不幸命运的感叹,也蕴含着对命运的抗争,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
据陈寅恪先生考证,《西杨柳花》写于与陈子龙热恋时期,这首诗中的杨柳充满着小女儿的娇态,令人沉醉,一扫传统的离愁别绪,令人眼前一亮。
艳阳枝下踏珠斜,别按新声杨柳花。
总有明妆谁得伴?凭多红粉不须夸。
江都细雨应难湿,南国香风好是赊。
不道相逢有离恨,春光何用向人遮。
柳如是在这里赞美了美丽的春光,还有柳树下的美人,“凭多红粉不须夸”也就是她自己,轻快得让人感受到了她生活的愉快,这时候的柳是春天的新柳,迎着灿烂的春光,美丽并且带着天真烂漫,活生生一副热恋中的少女形象。
“春光何用向人遮”让我看到了她敢于追求自由和幸福,柳树这是并不是柔弱的象征,流露出生生不息的年轻活力。
此处也有女性主义的觉醒,对于自己的美不再是羞答答的饰等待人来发掘,而是积极追求自己的理想,此处也可窥见柳如是作为当时社会环境里的势群体中的一员的独特之处,看到这也就不会对她以后崇高得令男子汗颜的气节和极其刚烈的死法感到震惊了。
柳如是的《金明池·咏寒柳》算是借杨柳自喻中为最好的作品了,这是柳如是词中最著称的一首。
据陈寅恪先生《柳如是别传》考证,这首词当作于崇祯十二三年间,此时柳如是刚刚因为世俗的壁垒被迫离开了她挚爱的陈子龙,这首诗中柳如是借咏寒柳寄寓了自己身世飘零、美人迟暮的感慨,将自己化身成寒柳,凄婉地唱着她们的爱情纠葛,体味着愁苦百结的人生。
《金明池·寒柳》是柳如是人格、胸襟、性情、学养的高度概括,从这首词中看到了柳如是多元的情感世界。
摘录如下: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
更吹起、霜条孤影。
还记得,旧时飞絮。
况晚来、烟浪迷离。
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
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
纵饶有、绕堤画舫,冷落尽、水云犹故。
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
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里说:“柳固为春季诗人题咏之物,但亦是河东君自寄其身世之感所在。
故后来竟以柳为寓姓,殊非偶然也。
”寒潮来袭,轻柔的柳变成了霜条孤影,回想当初的飞絮和温柔的摇摆,让人倍感凄凉十分憔悴,柳如是与爱人分离的打击仿佛将她从《西杨柳花》中的春柳消磨到了衰柳,有种“人比黄花瘦之感”。
作为一个本就身世飘零的女子,一波一波的打击让如同在大海中沉浮,整首词弥漫着时过境迁之后的凄凉沧桑之感,但柳如是毕竟是柳如是,即使以那样狼狈的姿态被迫逃离了曾经的幸福生活,她也是以独立挺拔的姿态站在河边,哪怕要忍受难以回首的空寂与冷落,她也是“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她很失落但是并没有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