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两党制和美国历届总统

辉格党Whigs托利派Tories改革党Radical Party英国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英国自由党Liberal Party爱尔兰议会党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英国工党Labour Party英国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英国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sThe English two-party system 英国两党制英国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英国工党Labour Party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 Party )The American two-system 美国两党制美国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United States美国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United States英国政党:苏格兰民族党(Scottish National Party)、威尔士民族党(Plaid Cymru) 以及北爱尔兰一些政党如:北爱尔兰统一党(Ulster Unionist Party)、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社会民主工党(Social Democratic and Labour Party)、新芬党(Sinn Fein)中: Communist Party 共产党英国两党轮流执政的年代表1924年以前的英国一直是由自由党和保守党轮流执政。
1923年大选中保守党失败,工党获得比自由党更多的席位。
托利党(Tory)后来演变成保守党(Conservative)辉格党(Whig)后来演变成自由党(The Freedom Party)工党(Labour)英国工党成立于1900年2月27日英国历任首相列表罗伯特·沃波尔1721年04月04日-1742年02月11日辉格党威尔明顿伯爵1742年02月16日-1743年07月02日辉格党亨利·佩尔汉姆1743年08月27日-1754年03月07日辉格党纽卡斯尔公爵1754年0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辉格党德文郡公爵1756年11月16日-1757年06月25日辉格党纽卡斯尔公爵1757年07月02日-1762年05月26日辉格党比特伯爵1762年05月26日-1763年04月16日托利党乔治·格兰维尔1763年04月16日-1765年07月13日辉格党白金汉侯爵1765年07月13日-1766年07月30日辉格党查塔姆伯爵(老皮特)1766年0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辉格党格拉夫顿公爵1768年10月14日-1770年01月28日辉格党诺斯勋爵1770年01月28日-1782年03月22日托利党白金汉侯爵1782年03月27日-1782年07月01日辉格党谢尔本伯爵1782年07月04日-1783年04月02日辉格党波特兰公爵1783年04月02日-1783年12月19日托利党/福克斯-诺斯联合内阁小皮特1783年12月19日-1801年03月14日托利党亨利·埃丁顿1801年03月17日-1804年05月10日托利党小皮特1804年05月10日-1806年01月23日托利党格伦维尔勋爵1806年02月11日-1807年03月31日Whig/Ministry of All the Talents(联合内阁)波特兰公爵1807年03月31日-1809年10月04日托利党斯潘塞·帕西瓦尔1809年10月04日-1812年05月11日托利党利物浦伯爵1812年06月09日-1827年04月10日托利党乔治·坎宁1827年04月10日-1827年08月08日托利党戈德里奇子爵1827年08月31日-1828年01月22日托利党威灵顿公爵1828年0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托利党格雷伯爵1830年11月22日-1834年07月16日辉格党墨尔本子爵1834年0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辉格党威灵顿公爵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09日保守党罗伯特·皮尔爵士1834年12月10日-1835年04月18日保守党墨尔本子爵1835年04月18日-1841年08月30日辉格党罗伯特·皮尔爵士1841年08月30日-1846年06月30日保守党约翰·罗素勋爵1846年06月30日-1852年02月23日辉格党德比伯爵1852年0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保守党阿伯丁伯爵1852年12月19日-1855年02月06日Peelite/联合内阁帕尔姆斯顿子爵1855年02月-06日1858年02月20日辉格党德比伯爵1858年02月20日-1859年06月12日保守党帕尔姆斯顿子爵1859年0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自由党罗素伯爵1865年10月29日-1866年06月28日自由党德比伯爵1866年06月28日-1868年02月27日保守党本杰明·迪斯雷利1868年02月27日-1868年12月03日保守党威廉·格莱斯顿1868年12月03日-1874年02月20日自由党本杰明·迪斯雷利1874年02月20日-1880年04月23日保守党威廉·格莱斯顿1880年04月23日-1885年06月23日自由党索尔兹伯里侯爵1885年06月23日-1886年02月01日保守党威廉·格莱斯顿1886年02月01日-1886年07月25日自由党索尔兹伯里侯爵1886年08月03日-1892年08月15日保守党威廉·格莱斯顿1892年08月15日-1894年03月05日自由党罗斯贝利伯爵1894年03月05日-1895年06月25日自由党索尔兹伯里侯爵1895年06月25日-1802年07月12日保守党亚瑟·贝尔福1902年07月12日-190年12月05日保守党亨利·坎贝尔-班内南爵士1905年12月05日-1908年04月07日自由党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1908年04月07日-1916年12月07日自由党大卫·劳合乔治1916年12月07日-1922年10月23日National Liberal/联合内阁安德鲁·伯纳尔·劳1922年10月23日-1923年05月22日保守党斯坦利·鲍德温1923年05月22日-1924年01月22日保守党拉姆赛·麦克唐纳1924年01月22日-1924年11月04日工党斯坦利·鲍德温1924年11月04日-1929年06月05日保守党拉姆赛·麦克唐纳1929年06月05日-1931年08月24日工党拉姆赛·麦克唐纳1931年08月24日-1935年06月07日National Labour/国民内阁斯坦利·鲍德温1935年06月07日-1937年05月28日保守党/国民内阁尼维尔·张伯伦1937年05月28日-1940年05月10日保守党/国民内阁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05月10日-1945年05月23日保守党/联合内阁温斯顿·丘吉尔1945年05月23日-1945年07月26日保守党/过渡政府克莱门特·艾德礼1945年0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工党温斯顿·丘吉尔爵士1951年10月26日-1955年04月06日保守党安东尼·艾登爵士1955年04月06日-1957年01月10日保守党哈罗德·麦克米伦1957年0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保守党道格拉斯-霍姆爵士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保守党哈罗德·威尔逊1964年10月16日-1970年06月19日工党爱德华·希思1970年06月19日-1974年03月04日保守党哈罗德·威尔逊1974年03月04日-1976年04月05日工党詹姆斯·卡拉汉1976年04月05日1979年05月04日工党玛格利特·撒切尔1979年05月04日1990年11月28日保守党唯一的女首相约翰·梅杰1990年11月28日1997年05月02日保守党托尼·布莱尔1997年05月02日2007年06月27日工党戈登·布朗2007年06月27日在任工党英国总统和国王(女皇)注: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
英国保守党和工人党

英国保守党和工人党
英国是实行两党制的国家:主要由保守党和工人党轮流执政。
英国保守党一般指保守党。
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是英国议会第一大党。
保守党前身为1679年成立的托利党,1833年改称保守党。
现任保守党党首里希·苏纳克。
保守党在1979-1997年间曾4次连续执政18年。
英国工人党(Labour Party),英国议会第二大党。
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
英国左翼政党。
2020年4月,基尔·斯塔默当选现任领袖。
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改称工党。
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英国政党

英国政党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政党,并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目前英国属于多党制。
历史上也曾出现过由两党或三党组成的联合内阁,主要是在战争的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注:两党制是一国内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政治制度,最初产生于十七世纪的“英国”。
两党制具体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表现,在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两个势均力敌的政党通过竞选取得议会多数席位,或者赢得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执掌政权。
多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通常由不确定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党联合执政的政治制度,也有一个政党控制多数议席而单独组阁的情况,但那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多党制起源于法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有30多个政治派别在活动,并且参加了当时国民议会的选举。
联合内阁(coalition cabinet),实行内阁制的国家,由议会中2个以上的政党联合组成的政府。
又称混合内阁。
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保守党联合自由党和工党共同组成5人战时内阁;1931年由J.R.麦克唐纳为首的工党联合保守党和自由党组成所谓国民内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W.L.S.丘吉尔为首组成以保守党和工党为核心的联合内阁。
)英国英国是内阁制国家,两大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员席位,获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其领袖担任内阁首相,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2)英国议会内阁制中两党制的特点: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美国1847年美国著名画家汤姆斯·纳斯特绘制的一幅象与驴压跷跷板游戏的漫画,“象”代表共和党,“驴”代表民主党。
这幅漫画的寓意是美国由两个政党一上一下轮流执政,共和党和民主党人看了这幅画,不但没反对,相反还赞赏。
英国政党

英国政党百科名片英国政党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资产阶级政党,并最先确立和实行两党制的国家。
目录沿革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英国政党的特点主要政党展开编辑本段沿革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在议会内部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
1679年议会就詹姆斯公爵(后来的詹姆斯二世)王位继承权问题展开激烈争论,反对詹姆斯公英国的政党政治与福利制度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被政敌斥为辉格(Whig,苏格兰强盗),赞成詹姆斯公爵有王位继承权的议员们则被对方骂作托利(Tory,爱尔兰信仰天主教的歹徒)。
以后两派逐渐以此自称,形成两个政治派别。
辉格党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主张限制主权,提高议会权力;托利党代表地主贵族利益,维护君主特权。
1688年两党由于一致反对詹姆斯二世而走向合作,共同以政变方式发动“光荣革命”。
辉格党在政变中起了主要作用,政变后成为执政党。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托利党人成分逐步发生变化,辉格党内的部分土地贵族、银行家、军火商和官僚政客加入托利党,使该党实力增强,而辉格党因其分裂逐步丧失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统治地位。
1783~1830年托利党执政。
辉格党和托利党轮流组阁时期,党派活动只限于议会内部。
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形成了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同时,英国统治阶级内部也发生变化,形成了代表土地贵族、金融贵族和大商人利益的保守势力与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改革势力。
前者以土地贵族为核心,在原托利党的基础上组成保守党;后者以热心于自由贸易的工厂主为核心,在原辉格党的基础上组成自由党。
1832年选举改革以后,扩大了普选权。
为争夺选民,获取议会多数,两党竞相发展自己的议会外组织,建立选区协会,作为竞选机构。
随着议会和两党制的确立及发展,两党在19世纪中叶都成为有严密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全国性政党,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代替后,保守党逐步由土地贵族的党变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党。
英国的两党制

英国的两党制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形成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稳定的两党竞争体制,而别的政党无法插手政治呢?据西方政治学者分析,主要缘自下列因素:(1)制度的因素。
英美两党制均产生于相对多数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大党而不利于第三党的“胜者全得”长、各州议会的选举均采用相对多数制,这也有利于巩固两党制。
(2)历史二元因素济和社会冲突几乎都是二元、两面的。
围绕宪法的批准出现的东部商业利益和西部农业利益植园经济而产生分裂,由此形成两大阵营。
20义交锋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英美两国选民观点中庸、适度、不走偏激,善于妥协,视政治为妥协的艺术。
两国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协的必要性、短期实用主义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条主义的务实性。
另一方面,在两国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识。
分配资源和财富问题。
两党制的特征:第一,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第二,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它们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三,主要的政党多为中庸政党,它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第四,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
两党制的优点: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第二,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它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政党必须争取为数甚众的中间阵营。
1,特征: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可以组成政府2,优点第一,两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
英国两党制

British political partiesThe United Kingdom is govern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in which the Monarch is the head of state and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is the head of government. Executive power is exercised by Her Majesty's Government, on behalf of and by the consent of the Monarch, as well as by the devolved governments of Scotland and Wales, and the Executive of Northern Ireland. Legislative power is vested in the two chambers of the Parliament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House of Commons and the House of Lords, as well as in the Scottish parliament and Welsh and Northern Ireland assemblies.The judiciary is independent of the executive and the legislature. The highest national court is the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Kingdom.The UK political system is a multi-party system. Since the 1920s, the two largest political parties have bee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and the Labour Party. Before the Labour Party rose in British politics the Liberal Party was the other major political party along with the Conservatives. Though coalition and minority governments have been an occasional feature of parliamentary politics, the first-past-the-post electoral system used for general elections tends to maintain the dominance of these two parties, though each has in the past century relied upon a third party to deliver a working majority in Parliament.[1]萨奇尔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 Baroness Thatcher, LG, OM, PC, FRS (née Roberts; born 13 October 1925) is a British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1979 to 1990. Dubbed the "Iron Lady" for her tough rhetoric in opposition to the Soviet Union, she was the first femal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and the longest-serving of the 20th century, well known for her strict conservative policies that have come to be known as Thatcherism.Originally a chemist, then a barrister, Thatcher became Member of Parliament (MP)for Finchley in the 1959 general election. During her time in Parliament, she heavily criticised the tax policies of the Labour Government. Edward Heath appointed Thatcher Secretary of State for Education and Science in his 1970 government. In 1975 Thatcher became Leader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and Leader of the Opposition), the first woman to head a major political pa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 After leading her party to victory in the 1979 general election she became the UK's Prime Minister.After entering 10 Downing Street, Thatcher was determined to reverse what she perceived as a precipitous national decline.[nb 1] H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conomic policies emphasised deregulation, particularly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flexible labour markets, the sale or closure of state-owned companies, and the withdrawal of subsidies to others. In her first few years in office, Thatcher's popularity waned amid recession and high unemployment, until economic recovery and the 1982 Falklands War brought a resurgence of support resulting in her re-election in 1983.Thatcher was re-elected for a third term in 1987, but her Community Charge was widely unpopular and her views o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were not shared by others in her Cabinet. She resigned as Prime Minister and party leader in November 1990 after Michael Heseltine's challenge to her leadership of the Conservative Party. Thatcher holds a life peerage as Baroness Thatcher, of Kesteven in the County of Lincolnshire, which entitles her to sit in the House of Lords.Member of Parliament (1959–1970)Thatcher began looking for a safe Conservative seat in the mid-1950s. She was narrowly rejected as the candidate for Orpington in 1955,[28] but was selected for Finchley in April 1958. She won the seat after a hard campaign in the 1959 election and wa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Parliament (MP).[29] Her maiden speech was in support of her private member's bill (Public Bodies (Admission to Meetings) Act 1960), requiring local authorities to hold their council meetings in public. In 1961 she went against the Conservative Party's official position by voting for the restoration of birching.[30]In October 1961, Thatcher was promoted to the front bench as Parliamentary Undersecretary at the Ministry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 in Harold Macmillan's administration.[31]After the loss of the 1964 election she became Conservative spokeswoman on Housing and Land, in which position she advocated her party's policy of allowing tenants to buy their council houses.[32]She moved to the Shadow Treasury team in 1966, and as Treasury spokeswoman opposed Labour's mandatory price and income controls, arguing that they would produce effects contrary to those intended and distort the economy.[32]At the Conservative Party Conference of 1966 she criticised the high-tax policies of the Labour Government as being steps "not only towards Socialism, but towards Communism".[32] She argued that lower taxes served as an incentive to hard work.[32]Thatcher was one of the few Conservative MPs to support Leo Abse's Bill to decriminalise male homosexuality[33]andvoted in favour of David Steel's Bill to legalise abortion,[1][34] as well as a ban on hare coursing.[35][36] She supported the retention of capital punishment[37] and voted against the relaxation of divorce laws.[38][39]In 1967, she was select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mbassy in London to take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Visitor Leadership Program (then called the Foreign Leader Program), a professional exchange programme that gave her the opportunity to spend about six weeks visiting various US cities, political figures, and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40]Thatcher joined the Shadow Cabinet later that year as Shadow Fuel spokesman. Shortly before the 1970 general election, she was promoted to Shadow Transport, and then to Education.[Prime Minister (1979–1990)Main article: Premiership of Margaret ThatcherThatcher's Ministry meets with Reagan's Cabinet at the White House, 1981Thatcher became Prime Minister on 4 May 1979. Arriving at 10 Downing Street, she said, in a paraphrase of the "Prayer of Saint Francis":Where there is discord, may we bring harmony. Where there is error, may we bring truth. Where there is doubt, may we bring faith. And where there is despair, may we bring hope.Tony Blair 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 (born 6 May 1953)[1] is a British Labour Party politician who served as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2 May 1997 to 27 June 2007. He was the Member of Parliament (MP) for Sedgefield from 1983 to 2007 and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from 1994 to 2007. He resigned from all of these positions in June 2007.Blair was elected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in the leadership election of July 1994, following the sudden death of his predecessor, John Smith. Under his leadership, the party adopted the term "New Labour"[2]and moved away from its traditional left wing position towards the centre ground.[3][4] Blair subsequently led Labour to a landslide victory in the 1997 general election. At 43 years old, he became the youngest Prime Minister sinceLord Liverpool in 1812.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e New Labour government, Blair's government implemented a number of 1997 manifesto pledges, introducing the minimum wage, Human Rights Act and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and carrying out devolution, establishing the Scottish Parliament, the National Assembly for Wales, and the Northern Ireland Assembly.Blair's role as Prime Minister was particularly visible i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cluding in Northern Ireland, where he was involved in the 1998 Good Friday Agreement. From the start of the War on Terror in 2001, Blair strongly supported the foreign policy of US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notably by participating in the 2001 invasion of Afghanistan and 2003 invasion of Iraq. Blair is the Labour Party's longest-serving Prime Minister, the only person to have led the Labour Party to three consecutive general election victories, and the only Labour Prime Minister to serve consecutive terms more than one of which was at least four years long.He was succeeded as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on 24 June 2007 and as Prime Minister on 27 June 2007 by Gordon Brown.[5]On the day he resigned as Prime Minister, he was appointed the official Envoy of the Quartet on the Middle East. In May 2008, Blair launched his Tony Blair Faith Foundation.[6]This was followed in July 2009 by the launching of the Faith and Globalisation Initiative with Yale University in the US, Durham University in the UK and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in Asia to deliver a postgraduate programme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Foundation.[7][8]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Blair announced at the end of his speech at the 1994 Labour Party conference that he intended to replace Clause IV of the party's constitution with a new statement of aims and values. This involved the deletion of the party's stated commitment to "the common ownership of the mean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which was widely interpreted as referring to wholesale nationalisation.[51] At a special conference in April 1995, the clause was replaced by a statement that the party is 'democratic socialist'.[51]He inherited the Labour leadership at a time when the party was ascendant over the Tories in the opinion polls since the Tory government's reputation for monetary excellence was left in tatters by the Black Wednesday economic disaster of September 1992. Blair's election as leader saw Labour support surge higher still[52] in spite of the continuing economic recovery and fall in unemployment that the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led by John Major) had overseen since the end of the 1990–92 recession.[53]At the 1996 Labour Party conference, Blair stated that his three top priorities on coming to office were "educati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54]Aided by the unpopularity of John Major's Conservative government (itself deeply divided over the European Union), "New Labour" won a landslide victory in the 1997 general election, ending 18 years of Conservative Party government, with the heaviest Conservative defeat since 1832.[55]During Smith's leadership of the Labour Party, there were discussions with Paddy Ashdown, the leader of the Liberal Democrats, about forming a coalition government if the next general election resulted in a hung parliament. After Blair became leader, these talks continued – despite virtually every opinion poll since late 1992 having shown Labour with enough support to form a majority. However, the scale of the Labour victory meant that there was ultimately never any need for a coalition.[Prime MinisterMain article: Premiership of Tony BlairBlair 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n 2 May 1997, serving concurrently as First Lord of the Treasury, Minister for the Civil Service and Leader of the Labour Party. The 43-year old Blair became the youngest person to become Prime Minister since Lord Liverpool in 1812, at the age of 42.[57]With victories in 1997, 2001, and 2005, Blair was the Labour Party's longest-serving prime minister, the only person to lead the party to three consecutive general election victories.两党制弊端英国的两党制并不是铁板一块、完美无缺的,它也存在着很多弊端。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

英国政治制度介绍(一)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17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为萌芽时期。
17世纪70年代出现了分别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组织—宫廷党和乡村党,后演变为托利党和辉格党,初步具备政党特征。
1688年,由于面临国王专制的共同威胁,两派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这次革命的成功使两派由对立转入并存,并逐步形成了两派轮流执政的宪法性习惯。
2、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形成时期。
19世纪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为保守党和自由党,阶级利益和宗教立场日趋一致,前者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阶层的利益,后者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选举改革,有力的促进了两党基层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两党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政党,并形成了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3、20世纪初至今为新的两党制的确立与发展时期。
19世纪末,自由党衰落,工党兴起。
1922年成为第二大党。
1924年,保守党和工党开始轮流执政,英国确立了新的两党制。
(二)英国两党制的表现形式反对党制度,依据宪法惯例,在下院占有多数席位的政党为执政党,党的领袖为政府首相并负责组织政府。
在下院席位次之者则为反对党。
内阁成员全部是同属于一个政党的议员,而内阁的更换必须通过下院大选进行,如果反对党获得多数席位,则由反对党重新组阁执政。
反对党在野时组织自己的影子内阁两党的选民基础传统上有差异,保守党的选民基础主要是垄断财团、企业老板、公司经理、农场主等中上等阶层。
工党则与工会关系密切,工会为工党提供绝大部分活动经费,并对工党领袖、党的最高权力机构及其政策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受单一制、议会君主立宪政体以及不严格的分权结构的影响,两党的组织比较严密,权力比较集中,有较严格的党纪约束。
(三)内阁与责任内阁制1、责任内阁制的确立由中世纪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11—17世纪)。
经历了御前会议—枢密院—外交委员会—内阁的发展过程,但长期为御用工具。
英国政体演变

英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封建君主制时间:449——1215内容:1、封臣对封君的义务:“效忠”、“帮助”、“劝告”;2、封君对封臣的义务:“保护”和维持“封臣”。
特征:“义务性”、“直属性”、“权力分散性”、“世袭性”。
二、等级君主制形成:1215年,《大宪章》的颁布,维护封君封臣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俗封建贵族的特权。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 标志着英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时间:1215——1485内容:1、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2、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
特征:君主的权力相对受到约束。
作用: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专制君主制时间:1485——1649内容:统治者君主(皇帝或国王王)拥有统治国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权力而没有法律或法定程序的制约。
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作用:四、共和制时间:1649——1653内容:共和制国家最高权掌握在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机关或公职人员手中的政权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
民主制是相对于集权制而言的,区别在于: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
而共和制是相对于君主制而言的,区别在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是由选举产生还是世袭五、君主立宪制时间:1689——至今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发展:1、责任内阁制:起源:16——18世纪,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化而来。
当时即有内阁之称,但性质是封建君主的咨询机构。
形成:18世纪早期,英王退出内阁,沃波尔主持内阁会议。
完善:19世纪上半期,两党制度建立而完善。
内阁制原则:1、产生方式: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内阁成员由首相从下院多数党议员中挑选任命。
2、统治方式:全体一致,集体负责制。
3、去留方式: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全体辞职;或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进行大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的两党制组织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另一大党作为法定的反对党而存在。
以英国为代表的议会内阁制下的两党制(1)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A:辉格党与托利党先后交替执政时期;B:托利党和辉格党演变成保守党和自由党;C: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A:两党的活动围绕议会选举展开,执政党不仅掌握行政权,也掌握立法权;B:两党采取集中制。
形成的因素为什么会形成如此稳定的两党竞争体制,而别的政党无法插手政治呢?据西方政治学者分析,主要缘自下列因素:(1)制度的因素。
英美两党制均产生于相对多数选举制,这种选举制度有利于两大党而不利于第三党的“胜者全得”长、各州议会的选举均采用相对多数制,这也有利于巩固两党制。
(2)历史二元因素济和社会冲突几乎都是二元、两面的。
围绕宪法的批准出现的东部商业利益和西部农业利益植园经济而产生分裂,由此形成两大阵营。
20义交锋的重要因素,等等。
(3)政治文化因素,英美两国选民观点中庸、适度、不走偏激,善于妥协,视政治为妥协的艺术。
两国的政治文化接受了妥协的必要性、短期实用主义的明知性以及避免僵硬教条主义的务实性。
另一方面,在两国社会的根本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主要方式问题上存在广泛的共识。
分配资源和财富问题。
两党制的特征:第一,主要政党多为掮客政党而非使命政党。
第二,主要政党关心争取所有选民,因此它们不会将自己局限在某些阶级或阶层之中。
第三,主要的政党多为中庸政党,它们试图提出不让任何主要的选民团体严重失望的政治纲领。
第四,政党之间的差距不大。
两党制的优点:第一,两党制是一个较负责任的体制;第二,两党制比较公平,鼓励竞争;它鼓励政府更换,能够有效地防止任何一个政党或政党集团无限期地垄断行政权力,保障民主的持续和发展;第三,两党制被视为是鼓励温和政治活动的体制,为了赢得竞选,两大政党必须争取为数甚众的中间阵营。
1,特征: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可以组成政府2,优点第一,两党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
一百多年来,美国的政治舞台上一直保持着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单一党凭借自身的实力在选举中获胜,赢得议会中多数派的稳固支持。
而非多党制下的政党联盟是多属暂时性利害关系的结合。
第二,民主程度高。
在两党制下,选民可以在两套政纲中进行明确的选择,直接选举代表自身利益的政党。
第三,有效的权力监督与制约,以减少腐败。
在两党制的国家,两大政党处于竞争和对立的状态,每次竞选结束后,失败者成为反对党,或在野党。
仍然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极力牵制执政党,监督政府的运行。
必会使执政党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更加公正廉洁英国两党制形成的历史演变2010-06-09 14:32:13 博仁教育英国是现代政治体制的诞生地,政党政治首先在英国出现,两党制至今仍是英国政治的主流。
其形成有个慢长的演变。
本文试图将从1689年辉格党、托利党的产生,直至1924年工党取代自由党上台执政,这几百年来的历史清晰的描绘出来。
由于其中牵涉到各种复杂的政治、宗教因素,肯定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也尽力避免。
一、托利党和辉格党的出现17世界是英国历史变革、政治动荡的时期,大概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天主教徒阴谋”及其引发的“排斥危机”,直接刺激了英国近代两党——托利党和辉格党的诞生。
1678年,一名叫泰特斯·奥茨的教士声称,一群耶稣会天主教徒曾在伦敦的“白马酒馆”秘密集会,计划谋杀国王查理二世,在英国恢复天主教,并打算邀请法国军队入侵,大举屠杀新教徒。
这一传言震动了英国,也激起了广大人民对天主教的愤恨。
同时,这一事件使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问题成为社会争论的焦点。
查理二世指定詹姆士为王位继承人,然而根据英国法律规定,天主教徒不得担任公职,当然无权继承王位。
1679年4月召开的议会中,政府反对派萨弗兹伯里提出《排斥法案》,要求取消詹姆士的王位继承权。
查理二世事用特权,蛮横的解散议会,排斥运动失败。
在为期三年的“排斥危机”期间,出现了两个对立的政治派别。
反对国王兄弟、天主教徒詹姆士继承王位的“辉格党”,其前身是“绿带俱乐部”;拥护詹姆士继承王位的“托利党”,其前身是“红带俱乐部”。
前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后者则代表土地贵族的利益。
“托利”一词源于爱尔兰语,原意是指专门打家劫舍的天主教匪徒。
因宫廷党拥护天主教徒继承王位,故被萨弗兹伯里派讥讽为“托利党”。
“辉格”一词源于苏格兰语,本来是指苏格兰西南部地区残杀天主教教士的长老会强盗,因萨弗兹伯里派极端仇恨天主教,故被宫廷党诬称为“辉格党”。
两次虽属贬义,但却长期使用达一二百年之久,这就是英国两大政党的起源和政党政治的发端。
二、光荣革命,短暂合作后的斗争,两党政治出现1688年,英国面临国王专制和恢复天主教的威胁。
詹姆士二世开始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他梦寐以求的恢复天主教计划。
此举引起了两党极大的不满,决心阻止詹姆士计划的实现。
1688年6月,4名辉格党贵族和3名托利党贵族联名向荷兰执政、詹姆士的女婿威廉发出邀请信,威廉接信后,经半年准备,率军扬帆出发,君临英国。
詹姆士二世仓皇出逃法国,“光荣革命”成功,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统治的君主立宪制。
这次胜利第一次展示了政党的力量,又为两党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治条件。
从此以后,英国进入两党政治的建立时期。
1689年2月,威廉开始组建政府,两党又为争夺政府职位展开斗争。
在这一时期,英国君主大都采取“平衡政策”,缓和两党竞争,但收效甚微。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
汉诺威王室认为托利党是不可靠的,唯有辉格党才使自己忠实的支持者。
因而重用辉格党,压制托利党一直是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不可动摇的既定国策。
于是,在1714-1760年间,出现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辉格党寡头政治优势局面。
直到1760年,乔治三世即位,王权回升。
伴随着乔治三世个人统治的出现,辉格党寡头政治迅速结束。
托利党寡头统治借机建立起来。
乔治三世力图重振王权,恢复君主专制。
在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斗争中,作为议会中主要反对党的辉格党首先摒弃了以家族和社会联系为纽带的传统政党组合方式,加速了党的组织纪律性和政治凝聚力,组成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政党。
从此到1830年,除了1年多的间隔外,托利党一直把持着政府的权力。
到19世纪初,两党界限趋于明朗化、稳定化,两党政治达到了成熟阶段,从而产生出两党制度的萌芽。
三、议会改革,两党制度最终形成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议会改革再次掀起高潮。
托利党一方面实行高压政策,另一方面实行了一些“自由主义”的社会改革。
前者引起资产阶级激进派和人民群众更猛烈的反抗,后者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政府同工业资产阶级的矛盾,但却引起了托利党的分裂。
1830年,威灵顿辞职,格雷内阁(辉格党)成立,辉格党上台推进了议会改革的进程。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选举改革法》,扩大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内的力量。
在1832年议会改革过程中,托利党和辉格党分别更名为保守党和自由党。
由于托利党一向信奉保守主义,墨守陈规,反对改革,因而得名为保守党,代表主张保护关税,以地产为中心的地主贵族集团的利益。
与此同时,辉格党历来支持议会改革,常有某种自由主义倾向,故得名为自由党,代表主张自由贸易的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
1841年,保守党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竞选活动,一举击败当权的自由党,上台执政,在英国历史上,在野党完全依靠政党组织,通过大选胜利获得组阁权,这是第一次。
两大政党都演变为新型政党,使两党轮流成为历史的必然。
从此,英国形成自由党和保守党“你上台,我下台”轮流执政的局面。
在组织和思想等方面,两党也得到充实和完善,开始成为全国性政党。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后,由于把民主代表制引入政党组织建设,从而标志着英国政党制度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民主代表制在两党组织系统中迅速推广开来,在代表制地方组织广泛建立的基础上,两党分别建起代表制全国性组织。
其力量的进一步加强,他们通过议会选举,形成了从1867-1915年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
四、自由党的衰落和工党的崛起1870年后,保守党和自由党都逐渐演变为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政党,轮流执政局面保持未变。
然而,到了19世纪晚期,自由党开始分裂和衰落。
随着英国霸权的丧失,自由党内一批上层资产阶级分子抛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原则,转而支持保护关税政策,呼吁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拥护帝国主义战争,实际上倒向保守党一边。
自由党的势力逐渐衰落。
引发自由党公开分裂的触媒是爱尔兰自治问题。
当权的格拉斯顿内阁(辉格党),从英国的长远利益出发,支持爱尔兰实行有限自治,企图把爱尔兰建成一个类似加拿大的自治领。
1886年4月,格拉斯顿向议会提出《爱尔兰自治法案》,但即使这么保守的自治法案也没能通过下院。
以张伯伦为首的统一派,从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竭力维护大英殖民帝国的完整性,顽固反对爱尔兰自治。
从此,张伯伦统一派与自由派分道扬镳,当格拉斯顿第二次提出该法案,更多的自由党人倒向了保守党一边。
1895年,统一派正式合并于保守党,参加了保守党政府,自由党势力锐减,从此一蹶不振。
与自由党没落的同时,一个新政党——工党迅速崛起,填补了自由党在两党机制中空出的位置。
工党是由各地工会组织和社会主义团体联合组成的。
宪章运动失败后,多数工人对政治斗争心灰意冷,走上了以经济斗争为主的工联主义道路。
在19世纪中叶,涌现出一大批以行业系统为基础的职工联合会。
1881年,由少数受过教育的激进工人代表和部分自由党左翼分子组成,亨利·海德曼创立的社会民主同盟成立。
另一影响更大的社会主义团体,费边社建立于1884年,参加大多是新闻记者、文学家等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1893年,独立工党成立,标志着英国工人阶级已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政党组织。
1900年2月,独立工党、社会民主同盟、费边社和主要职工联合会的129名代表集会于伦敦,宣告成立劳工代表委员会。
独立工党成员拉姆塞·麦克唐纳任书记。
1906年大选时,劳工代表委员会共有29人当选议员,并促使工会的罢工合法化。
同年年底,劳工代表委员会正式改名为工党。
随后,英国最大的工会组织——矿工联盟参加了工党。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工党在议会中依附于自由党,反对保守党。
一战爆发后,工党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且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
战后,又利用经济萧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时机,积极扩大影响,争取选民的支持。
到1922年,工党成为仅次于保守党的议会第二大党。
1924年,工党领袖麦克唐纳出任首相,开始了保守党和工党轮流执政的时代,牢固地占据了议会第二大党的位置,持续至今。
两党制- 概况资本主义国家两个主要的政党通过议会或总统竞选轮流执政的一种政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