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生命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但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生命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对于生命的敬畏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忽视生命的珍贵。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以提高对生命的理解和敬畏之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命的独特性和有限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3.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生命价值。

3.准备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让学生思考生命的独特性和有限性。

例如,展示一张婴儿出生的照片和一张老人去世的照片,让学生对比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珍爱生命的。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二框 敬畏生命-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上册

第八课  探问生命  第二框  敬畏生命-教案-2020-2021学年七年级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上册

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敬畏生命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懂得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谁的命令。

能力目标:能够以恰当的方式珍爱他人的生命,学会善待身边的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至上,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认识到生命价值高于一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重点:生命至上,对生命的敬畏是内心自愿的选择,而不是谁的命令。

难点:正确理解生命至上,对生命有一种敬畏的情怀,处理生命问题,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法与建议做好敬畏生命的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与拓展。

四、学法与要求了解学生对待生命不同态度的各种原因。

五、教学练评活动程序【活动1】实施诊断性评价导入新知识1.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但有时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的、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的情怀。

2.在外在东西面前,生命价值。

3.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__________。

4.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才能、、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5.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

【活动2】生命至上问题1:为什么要对生命产生敬畏心?(1)当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为的灾难、不可预知的结束……我们会感受到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2)当人们万众一心,为挽救生命而努力,为守护生命丽拼搏,为悼念生命而默哀……我们又会体味到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我们对生命要有一种敬畏的情怀。

(3)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问题2:怎样理解生命至上?(1)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高于一切。

(2)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3)“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人教版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第2课时《敬畏生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第2课时《敬畏生命》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2课时)第2课时敬畏生命一、教材分析《敬畏生命》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是前面三个单元:自我认知和与他人关系的价值升华。

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地对“生命”这一话题进行论释和思考,在整个七年级的教材体系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地位。

《敬畏生命》这一框贯穿于整个第四单元的始终,从第八课第一框“生命是永恒的吗?”到第十课第二框“活出生命的精彩”都渗透着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敬畏之情,所以能否把这一框的德育目标落实到位,将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到后面内容的学习和效果。

本框由“生命至上”“休戚与共”两目组成。

主要是引领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敬畏生命,理解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休戚与共的关系,进而深化对怎样敬畏生命的认识:敬畏生命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期,对于生命的思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思考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但由于其认知水平有限,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因此本框题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懂得对生命的敬畏,知道对生命产生敬畏的原因,能自觉敬畏生命。

珍视生命。

2.懂得生命至上,既要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3.知道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1.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能力和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让其懂得敬畏生命,珍视生命的道理。

2.能够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锻造坚强的意志品质。

3立志提升自身生命的价值,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人生态度。

《第八课 探问生命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八课 探问生命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七年级上册

《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不可逆性,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享、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尊重他人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命的意义,理解生命的不可逆性,学会尊重和珍爱生命。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以及如何尊重他人的生命。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案例,以供讨论和分析。

2. 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意义。

3. 提前安置预习作业,让学生了解课程的相关背景和知识点。

4. 制作PPT课件,组织教室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课程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关于生命的故事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生命话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讲解1. 介绍敬畏生命的观点和重要性通过讲解敬畏生命的观点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敬畏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尊重和珍爱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

2. 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重要,以及生命的多样性和奇特性。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历和故事等方式进行。

3. 分析生命的脆弱和短暂通过分析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让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性,以及如何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和困难。

4. 探讨如何尊重生命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尊重生命,包括如何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恪守法律法规等。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

5. 总结敬畏生命的重要性在讲解完敬畏生命的相关知识后,进行总结,强调敬畏生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敬畏生命的理念。

三、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活动、环保活动等,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框敬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框敬敬畏生命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2《敬畏生命》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本节课《敬畏生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中第八课“探问生命”第二框的内容,“生命的思考”这单元在七年级上册教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对初中生开展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2)、本节课《敬畏生命》是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对生命的敬畏,珍爱自己的生命,关心他人生命,自觉走上道德的生活。

可以说是承担着开展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务,应作为生命教育的重中之重来重视。

只有学生明白生命宝贵的时候,才会慎重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也可以为后面第九、第十课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生命问题的熟悉和理解还不够全面,乃至会产生误差,若是学生这些思维的矛盾和困惑得不到及时指导,就可能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窘,行为失控等问题,致使其不知道尊重、敬畏、珍爱生命,甚至漠视生命,引发一场场人世悲剧,给家人和朋友造成庞大的痛苦,给社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本节课是对学生进行生命观、价值观的正确引领,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它将有助于初中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和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培育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3、【设计思想】(1)先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内涵,成立敬畏生命意识,然后再强化,后深切,最后抵达自觉遵守的水平。

(2)正面引导,层层紧扣,结合材料、图片、故事,通过探讨、讨论、情景模拟,循循善诱,以抵达通俗易懂的效果。

4、【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敬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理解人对生命的敬畏心。

(2)能力目标:能谨慎地处置生命关系、处置生命问题,提高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矛盾问题的能力,培育合作探讨和辨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敬畏生命的意识,尽己所能追求生命的美好。

五、【教学重点】:培育对生命的敬畏心。

8.2 敬畏生命(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8.2 敬畏生命(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敬畏生命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中的第二框。

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成长中的我”中的第二部分“自尊自强”。

具体的内容标准要求是:“2.5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2.6体会生命的价值,知道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点滴做起”。

本框题由“生命至上”“休戚与共”两目组成。

第一目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对生命的思考,引领学生感悟生命至上的内涵,思考为什么要敬畏生命。

第二目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关系,探讨在休戚与共的社会中如何做到敬畏生命:敬畏生命,要从珍爱自己的生命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对生命的敬畏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2.教材地位分析本框题所在的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旨在通过比较系统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和理解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的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本框题《敬畏生命》在第一框题介绍生命的特点和价值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关怀他人的生命。

只有敬畏生命,才会守护生命,增强生命的韧性。

因此,本框题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1.思想分析:进入初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学生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兴趣。

2.思维分析: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但一方面,思维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仍较强,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需要及时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抽象思维仍待提高,教学过程中需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

3.知识经验分析:七年级学生对生命的脆弱、艰难与坚强、有力量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且在上一框题中已学习了生命的特点与价值,这些为本节课的关键词“敬畏生命”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探问生命》精品教案(2课时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探问生命》精品教案(2课时含教学反思)

第八课探问生命《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养成感激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怀。

2.能力目标形成对生命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解生命有时尽,生命有接续。

3.知识目标懂得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

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

理解个体生命与他人、社会、人类的关系,明确自己生命的使命。

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二、教学重难点生命可以永恒吗。

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开始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哲学命题有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受阅历和认知水平所限,学生的理解会有其局限性或片面性。

人的生命是以生物存在形式为基础,受精神支配、社会化了的存在方式。

它包括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种形式,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体。

生命可以永恒吗?人的肉体生命有时尽,但精神生命可以永恒;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肉体生命的接续和精神文明的传承。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思考:怎样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设计意图】激发兴趣,引发思考,点明课题。

【新课讲授】【板书】一、生命有时尽学生活动:回忆“我的成长经历”──一件最令我难忘的事【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每个人的生命都来之不易。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

每个人的生命是在无数的偶然中产生的,它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幸运。

【板书】1.生命来之不易学生活动:发掘“我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名人名言:著名科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生命是独特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每个人的生命都不可替代。

【板书】2.生命是独特的学生活动:请你在数轴上找到你从出生到现在的时间点。

(一个单位表示一岁。

)你发现了什么特点吗?(时间不可逆,生命不可逆)名人名言:罗曼·罗兰说:“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 敬畏生命》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 敬畏生命》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敬畏生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第2课时敬畏生命》这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懂得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生命至上,但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生命同样重要。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案例、讨论、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从关注自身的发展,逐渐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还不够深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懂得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价值,认识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懂得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滴中体验生命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生命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强,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敬畏生命的重要性。

4.情感教育法:以情感人,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音乐、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命,激发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认识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八课探问生命
第2课时敬畏生命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生命的坚强与力量,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2)树立自己的生命与周围其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的意识,关爱他人。

2.能力目标
(1)学会结合社会热点观察、思考敬畏生命的表现与意义,初步形成对现实生活的复杂情形作出合理判断的能力。

(2)坚守对待生命的道德底线,学会珍爱自我生命,关怀和善待身边其他人的生命。

3.知识目标
(1)懂得生命至上的内涵。

(2)了解生命之间的休戚与共。

(3)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既包括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还要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命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敬畏生命。

难点:自己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休戚与共。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准备]
教师:(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3页“运用你的经验”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感受敬畏生命的情感。

探究新知一、生命至上
播放视频《失联客机》,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4页第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洪水、泥石流、地震救援、为灾难事故祈祷祝福的图片,提问:你认为生命是顽强的,还是脆弱的?
展示知识点:
当我们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时,我们就会珍视它。

我们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在这些外在的东西面前,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5页“探究与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知识点: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我们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仁者爱人”“推己及人”,具备这样的情怀,理解这样的道理,才会让我们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与分享,并选代表发言。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与分享,并选代表发言。

通过视频,创造哀伤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知道生命是神圣的,要敬畏生命,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

列举事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脆弱与顽强,让他们能辩证地看待生命,从而敬畏生命,珍爱生命。

创设情境,让学生懂得自觉地珍爱他人的生命,如同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二、休戚与共
展示建筑工人、雨伞工人、医生、环卫工人等图片,提问:图中的人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贡献?你还能列举更多类似的例子吗?
展示知识点: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

组织学生进行教材第97页“探究与分享”活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

展示知识点: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地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

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感受周围的人的贡献和价值,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要关爱他人。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关爱他人,善待他人的情感,学习从行动中做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关心他人。

课堂总结展示本节知识结构。

归纳、梳理知
识点。

通过梳理知识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四川抗震小英雄林浩用他的憨厚和乐观的笑脸向全世界展现四川地震灾民的坚强与希望。

当我们看到这个画面,我们可以体会到() A.生命是脆弱的、艰难的
B.生命是坚强的、有力量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C.人类是地球上最顽强的生命
D.生命都比金钱、权势等更重要
2.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意思是说,人有同情心,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开端。

下列行为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是()
①每天回家,如果父母没到家,我就为他们做好饭等他们回来
②同学遇到困难时,我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给他们快乐
③路上遇到坏人欺负他人时,我会尽快走开,以免惹祸上身
④朋友烦恼时,我会劝说他们,让他们摆脱不快的阴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13年3月1日,广州武警战士郑益龙勇救不慎掉入珠江的游客,自己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勇敢救人的事迹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之所以能震撼人们的心灵,是因为郑益龙()
①在他人需要救助时,能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②在面对危机时,能够珍爱和善待他人的生命
③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演绎生命的美丽和价值
④对自己的生命健康负责,不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4.2012年5月8日20时30分左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胜利路北侧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向了过马路的学生。

危急时刻,张丽莉一把推开了身边的两个学生,自己却被碾入车底,造成双腿高位截肢……网友们赞其为“最美女教师”,她也当之无愧地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张丽莉不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B.危难中救人危及自己的生命,不值得
C.为了挽救他人生命,可以不顾个人安危
D.对生命心存敬畏,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