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

合集下载

浙江临安市指南村规划

浙江临安市指南村规划

浙江临安市指南村“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特色营造探索1 研究背景2 0 1 0 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把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的两个战略重点之一,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美丽乡村”是在村庄整治基础上,通过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等四大体系建设,把村庄建成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在以往的乡村建设过程中,决策者和规划师往往过分追求统一建设、统一风貌,而忽视乡土文化与乡土环境,使乡村建设成为对现代城市建设的简单模仿,这种趋同的惯性造成了乡村风貌的千篇一律和特色丧失。

因此,笔者在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实践过程中,试图突破传单一的物质空间规划,逐步探索内在的乡村意象的结构体系,通过分析乡村的风土(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风物(地方特有的物产)、风俗(地方特有的民俗)、风景(地方特有的景观)等要素,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四大体系着手,营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美丽乡村”。

2 乡村概况指南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北部,距临安市区约25公里,距杭州市区约70公里。

全村总面积7.86平方公里,共有农户215户,总人口720人。

该村位于杭州—黄山的“浙西山水”黄金旅游线上,13省道直通村口,交通便捷。

2.1 乡村风土指南山属天目山系仙霞岭山脉北支,天目山主脉绵延向东,形成的丘陵、宽谷给村落的人居环境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

村域内海拔最高处为1122米,平均海拔约600米。

该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宜。

区内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2.2 乡村风物指南村是个山多地少、森林资源丰富的山区村。

村庄入口两侧依山就势分布着480余亩梯田,早在上世纪60年代,指南村就以其“高山出高产”而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树立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

浙江10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10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浙江10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省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村级集体经济模式的发展是浙江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下面列举了浙江省发展的10种村级集体经济模式。

1. 旅游开发模式:利用村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 农产品深加工模式:将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3. 农业产业化模式:组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农业产业化合作社,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发展。

4. 特色农业模式:依托农村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发展特色农产品,如茶叶、水果、蔬菜等,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5. 休闲农业模式:开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农业项目,吸引城市居民来农村进行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6. 科技推广模式: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提高农民的收入。

7. 农村电商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商平台,发展农产品在线销售,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渠道。

8. 劳务输出模式:鼓励农民参与劳务输出,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9. 乡村文化创意模式:将乡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元素融入到乡村经济的发展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10. 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建立村级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为农民提供贷款、储蓄和理财等金融服务,支持农民发展集体经济。

这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浙江省得到了成功的实践,实现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同时,这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思路,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浙江省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先行者,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浙江省发展的10种村级集体经济模式,并分析其优势和特点。

1. 旅游开发模式是浙江村级集体经济的典型代表。

浙江省地处江南水乡,有着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利用村庄自然景观和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吸引游客,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2期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2.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14)

2.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范》(2014)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6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4285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959 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 9981 农村住宅卫生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T 17217 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 GB 18055 村镇规划卫生规范 GB 19379 农村户厕卫生标准 GB/T 26361 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 GB/T 27770 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鼠类 GB/T 27774 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通则 GB/T 28840 乡(镇)村商业零售店经营规范 GB 50039 农村防火规范 GB 50188 镇规划标准 GB 50201 防洪标准(附条文说明) GB 50288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373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445 村庄整治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 GB 50846 住宅区和住宅建筑内光纤到户通信设施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CECS 285 村庄景观环境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JJ 123 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JJ 124 镇(乡)村排水工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ICS 03.080 B00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 33/T 912 —2014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Construction regulation for beautiful village
2014 - 03 - 06 发布
2014 - 04 - 06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33/T 912—2014

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经验调研报告

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经验调研报告

浙江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经验调研报告作者:李荣生徐丽芳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5期[摘要]2019年5月,固原市组织领导干部赴浙江省学习调研“千万工程”经验,以专题理论讲座、实践经验成果分享和现场教学等方式,学习理论和调研典型经验。

针对固原市乡村振兴存在的差距,结合固原实情,从村庄规划、资金整合、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践;调研[中图分类号]D622[文献标识码]A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是全国示范典型,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

浙江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持续15年进行改善人居环境和实施“千万工程”,让浙江省农村环境发生质的巨变,造就万千美丽乡村。

因此,2019年5月12-18日,中共固原市委组织部和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赴浙江省学习调研“千万工程”经验。

1从理论实践中学习调研中共固原市委组织部和固原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市、县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等部门和示范乡镇领导干部共52人,赴浙江省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学习调研,涉及农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以专题理论讲座、实践经验成果分享和现场教学等方式开展学习调研。

1.1浙江大学专题讲座学习理论专题讲座在浙江大学课堂通过专家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创业》、《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方式和途径》、《“千万工程”的浙江经验》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等经验理论,领略了浙江大学的风采和人文。

专家教授用渊博的知识,生动的事例,幽默风趣的语言,传授了丰富理论经验和分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新形势,特别是“两山理论”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发展理念,为固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借鉴依据。

1.2实地调研示范典型案例现场教学在安吉县和桐庐县进行实地调研。

大竹园村“千万工程”。

大竹园村践行“两山”理念发生巨大变化,实施“千万工程”是在山清水秀基础上,进一步在精致、精细、精美上下功夫,打造了“千万工程”示范点;景溪村全域旅游。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模板

美丽乡村案例分析模板

一、经验借鉴(一)桐庐美丽乡村:设计先行,重点示范1、概述桐庐县位于中国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中游,距杭州城区约80公里,是浙西地区经济实力第一强县(市)。

县域面积1825平方公里,自然地形以“八山半水半分田”为主。

常住人口40.2万人,县城常住15万人,财政收入30.3亿元,地方财政17.19亿元。

桐庐区位与美丽乡村精品带2、特色经验⏹制定科学的定位与可操作的计划,实施“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战略。

⏹完善村庄导则与规划编制与实施体系。

⏹将保护乡村地域生活方式的理念贯穿在设计-改造-管理的全过程中。

⏹挖掘文化内涵,注重细节塑造。

⏹凸显重点村打造示范样板,“不以规模拼大小、只以精致论高低”。

桐庐美丽乡村现状图(二)安吉美丽乡村:产村联动,全面铺开1、概述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部,全县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距杭州约60公里,距上海和南京约200公里,是长三角经济区新崛起的一个生态经济特色县。

北倚天目山,森林覆盖率达71%,有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

2009年GDP159亿元,人均GDP5120美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2009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1436元,高出全省农民人均收入1319元,已连续多年增长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安吉区位与美丽乡村规划2、特色经验⏹从县域高度整合各类资源,县域全面展开美丽乡村建设。

⏹综合整治村庄环境与设施。

⏹注重乡村产业与本地要素的结合,培育“竹文化”等生态文明品牌。

安吉美丽乡村现状图(三)仙居美丽乡村:绿色农产,推广品牌1、概述仙居县隶属台州市,县域面积 2000 平方公里,人口 48 万,辖 700 个行政村,是浙江山区欠发达县。

环境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森林覆盖率 77.2%,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至杭、甬、温 2-3 小时。

2009 年仙居生产总值 82.9 亿元,财政总收入 9.3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976 元(低于浙江平均水平 3031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落后临安和安吉 4-5 年。

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摘要】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

在背景下,浙江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通过实施一系列措施,包括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投资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经验的启示在于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和促进农民增收,为其他地区乡村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成功,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实现乡村全面建设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重要性、背景、措施、效果、启示、总结1. 引言1.1 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重要性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重要性在于对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面临着人口外流、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而美丽乡村建设则可以通过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措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还可以传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保护乡村传统风貌,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深入浅出地分析和总结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可以为全国各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2. 正文2.1 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背景浅析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验的背景,乡村建设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

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起源于2015年,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倡建设美丽乡村。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建设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要求。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包括人口老龄化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农村环境污染与乡村发展畸形的矛盾,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冲突等。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反思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反思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反思【摘要】“城乡统筹发展”的善治理念,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被提高到新的战略位置。

这一战略的核心举措是通过小城镇建设和优化乡村治理等措施来激活农村发展的潜力。

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滥觞于此。

从内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其核心是“乡村”――要以乡村、乡镇为主体实现农村自身的内源性发展;其修饰语是“美丽”,农村发展既要以美丽作为目标,又要以美丽作为工具;其落脚点在“建设”,以建设为实现方式,实施经济推进、生活进步、环境提升、文化培育的综合工程。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1.必要性(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

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

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

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根本。近年来,安吉坚持实施“生 态立县“战略,以打造”中国美丽乡村”“中国大竹海“两个县域品 牌为抓手,全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旅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 态势,成为安吉休闲旅游产业重要的特色品牌之一。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科技股2份“有文限化公司铸魂”点睛美丽乡村
• 农家乐要想真正“乐”起来,就要在文化、内涵、品位上下功夫。为此,安吉 把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融为一体,将每个村镇都当作一个景区来规划建设, 并把当地竹、茶、孝、民族、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来,从而显示出特 殊的魅力,脱离了“游山玩水”的传统模式。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科技股份3有民限俗公文司 化承载乡土记忆
• 安吉县山川乡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充分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知识、民 族文化遗产等民俗文化资源,新建成或恢复了江南威风锣鼓、大里双龙、竹马 灯、鳖鱼灯等一批民间文艺队伍。马家弄村的“五坊六艺“民俗区设置了体验 旅游项目,游客可以在年糕坊、粉丝坊、酿酒坊等”五坊“内,当场打年糕或 者品尝土酒,看纳鞋底、绣花、搓麻等乡村”六艺“,甚至可以实地在茶园采 摘,然后在村民指导下进行炒制。
• 如今的永嘉,古村落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 一韵”的建设主题。成功涌现了芙蓉村、苍坡村、屿北村3个中国传统 村落,芙蓉村、屿北村、埭头村、茶园坑村、暨家寨村、林坑村6个中 国景观村落,和国家级生态村埭头村等一批特色村落。以山水为布景, 古建筑为点睛之笔的岭上人家,通过古村落旅游的整体开发,农家乐 生意大为红火。
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最优化配置和利用。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1科历技史股份文有化限村公司落——永嘉美丽乡村之魂
•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永嘉县结合古村落资源,打造如诗如画的生态、 经营如诗如画的产业,向我们展示了“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 的乡村哲学。
• 永嘉古村落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和民俗风情村落三大类型。 为保护这些“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永嘉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 高规格编制重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规划和新区建设规划。
• 此外,还涉及到乡村文化重塑的问题,公共艺术提出的“地方重塑”,其实也 是文化植入和更新的一个过程,其本质是借用了公共艺术手段来解决美丽乡村 建设中的公共性问题。用动漫文化这样一个时尚元素吸引城里人到乡村来,给 乡村注入了发展的希望,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1
盛德罗宝节永能材嘉料科模技式股份:有限“公古司 村落保护+生态旅游”
1 历史文化村落——永嘉美丽乡村之魂 2优美生态&传统文化——美丽乡村旅游之基
永嘉县以“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 统筹改革”为主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永嘉模式的主要特点:注重文旅结合,将文化元素不断融于乡村 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
1“生态立县“带出美丽产业
2“文化铸魂”点睛美丽乡村
3民俗文化承载乡土记忆
安吉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把农村生态资源和农村特色文化 融入乡村旅游。
“安吉模式“最大的特点:以经营乡村的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 设,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竹茶产业、生态乡村 休闲旅游业和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 “悠悠翠竹间,朗朗读书声。”安吉人一直沿袭着习书绘画的传统。迂迢村农 家乐是书画家云集的场所,全村有书画爱好者500多人,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村里推出了著名画家吴昌硕故里游、农民书画院、千米书画长廊等旅游项目, 还设立了10家书画特色休闲度假接待机构、百户农民书画文化民居等接待设施。 尚书圩村利用“文化礼堂建设”,推出“安吉尚书成人礼”、“开笔礼”等传 统礼仪活动。天荒坪镇的主题农庄夏庄,每间客房里都挂上了书画作品,经营 者还将自己的收藏的图书、烟标等放在了农庄的角角落落,简朴中透露出一股 文化味道。
玉环县龙溪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将城市中常见的“公共艺 术”请进山村乡野,并将乡土文化创意性植入公共艺术作品,以 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独创形成了公共艺术与美丽乡村结合的”
龙溪模式”。
开盛展德公罗宝共节艺能术材建料设科的技股理份念有—限—公服司务“三农” “慢生活 ” “亲自然”
• 龙溪乡党委书记施明强介绍说,用公共艺术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最初的理念 是服务“三农”,即让农村更美丽,让农业有创意,让农民更富裕。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
来源:山合水易旅游规划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模式
1 安吉模式:“生态+文化”
2 永嘉模式:“古村落保护&#;创意农业”
4 萧山模式:“乡村节庆+民宿产业”
1
盛德罗宝节能材安料科吉技股模份有式限公司:“生态+文化”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2优科美技股生份态有&限传公统司文化——美丽乡村旅游之基
• 永嘉县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挖掘本地人文自然资源,精心打造美丽 乡村生态旅游,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加快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
• 有着700多年历史的埭头古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楠风营地”深受儿童游客喜爱,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1200多元。
• 苍坡村凭借古建筑优势,建设文化旅游展馆,大力宣传永嘉古村文化、耕读文 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昆曲文化等传统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和文化的深 度融合。
• 让古村落和生态乡村环境成为“特色竞争力”。
1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科技龙股溪份模有式限公:司“公共艺术+创意农业”
1开展公共艺术建设的理念——服务“三农” “慢生活 ” “亲自然” 2动漫文化、创意农业、乡村旅游相结合——良性发展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3
盛德罗宝节能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生态立县“带出美丽产业
• 浙江安吉是黄浦江源的源头,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也是美丽乡村建 设先进县。全县拥有竹林1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71%。这里山连山, 竹连竹,满目碧绿,是一幅层层叠叠的竹画长卷。《卧虎藏龙》、 《蜗居》等众多影视剧都在安吉取景。2012年,安吉被联合国授予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