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文变染乎世情——论黄春明与小说创作毕业论文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变染乎世情--论黄春明的小说创作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11-04摘要我国古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
”台湾作家黄春明的小说创作生动地印证了这句话。
从创作初期受到存在主义、现代孤绝感影响的个人主义经验写作,到回归大地、面向底层小人物的乡土写实作品,再至选择民族题材、描写殖民经历的都市讽刺小说,直至近年来关怀乡村孤独老人的系列作品,黄春明的创作演变标志了当代台湾文学关怀点的不断转移:从个体生命体验的重视,转向群体民众生活的关怀;从现代主义的外来文学话语,转向现实主义的本岛诉说方式;从单纯的乡土经验描绘,转向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态剖析。
黄春明是台湾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在台湾、香港、内地有众多读者,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出版,为海峡两岸的文学宝库增添了一篇篇具有文化意义和品格的小说。
其主要创作成就集中在乡土写实和殖民批判这两个阶段,限于资料传播的有限与不便,大陆读者接触到的黄春明作品也多限于此。
因此,以往对黄春明小说的研究,往往只局限于这两个阶段,研究多为局部性的。
本文则尝试对黄春明的小说创作进行全程性研究,从台湾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和作家自身成长成熟的阅历,研究黄春明从初涉文坛直至今日的不同创作阶段,对其小说做一个整体性的探讨。
正文分为四章,按黄春明小说的创作顺序,将其创作道路分为四个阶段。
结合对每个阶段台湾社会特点和作家自身经历的探究,解析其作品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苍白而又孤绝”——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六年是黄春明自认为“苍白而又孤绝"的创作早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清道夫的儿子》、《小巴哈》、《城仔落车》、《两万年的历史》、《玩火》、《北门街》、《借个火》、《把瓶子升上去》《男人与小刀》等。
这些作品,有的探讨当时社会男女的情爱观念,有的表达对人性的探究。
这一时期的大部分作品几乎都是根据他的个人经历发挥而成,但已隐约透露出后来黄春明作品中社会批判的雏形,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或许可以把黄春明这一时期的创作当成是他后来走上乡土写实的现实主义道路之前的一个精神驿站。
河南大学九八级硕士学位论文张晟卯...

河南大学九八级硕士学位论文:张晟卯中文摘要近年来,文献报导类似贝壳结构的、有机.无机有序交替的层状薄膜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
本文制备了长链单体丙烯酸十二醇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醇酯、长链交联剂双丙烯酸己二醇酯、双甲基丙烯酸己二醇酯和二氧化硅/有机物、二氧化钛/有机物两种仿贝壳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
表征了其结,构,并研究了这两种薄膜的摩擦学行为,'蚨得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o‘一’\(1)制备了长链单体丙烯酸十二醇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醇酯、长链交联剂双丙烯酸己二醇酯和双甲基丙烯酸己二醇酯。
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证明所制备的化合物结构正确。
(2)制备了v一(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修饰的二氧化硅纳米微粒。
并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将其与丙烯酸十二醇酯和双丙烯酸己二醇酯在玻璃基片上共组装成二氧化硅/有机物复合薄膜。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一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一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这种薄膜具有类似贝壳结构的、有机一无机有序交替的层状结构。
聚合前层间距为3.27rim,聚合后层间距为3.32rim。
并推测了其形成机理。
(3)在动静摩擦系数测定仪上研究了二氧化硅/有机物仿贝壳结构的层状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薄膜的摩擦学性能。
发现无论是未聚合薄膜还是聚合薄膜与钢球对磨时,与空白玻璃片相比都具有更低的摩擦系数,仅为0.1。
其减摩机理可用“刷子”模型来解释。
聚合后薄膜的耐磨寿命有了很大提高。
这是由于聚合使其强度提高从而导致其耐磨性的提高。
(4)制备了v一(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表面修饰的二氧化钛IV河南大学九八级硕士学位论文:张晟卯纳米微粒。
并用超分子自组装法将其与甲基丙烯酸十二醇酯和双甲基丙烯酸己二醇酯在玻璃基片上共组装成二氧化钛/有机物复合薄膜。
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一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吸收仪、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多种仪器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世说新语》编撰的研究——以《世说新语》对《语林》、《郭子》的采录为中心考察(可编辑)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世说新语》编撰研究??以《世说新语》对《语林》、《郭子》的采录为中心考察姓名:翟秀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王利锁20100401中文摘要《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一部志人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小说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出现了众多的“世说体’’小说,一直到近代仍有人在模仿它的体例。
本文研究《世说新语》的编撰问题,以探究《世云考说新语》的编撰形式为主。
本文主体由三部分组成:绪论、正文、结语。
至络论部分,分析《世说新语》编撰研究现状,包括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介绍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
正文部分为三章。
第一章,《世说新语》的材料来源与取舍。
主要分两方面论述:首先,分析《世说新语》的材料来源。
《世说新语》的材料来源十分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
其次,分析《世说新语》材料的取舍原则。
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并非见书即取,《世说新语》的选材有着明确的原则和标准。
以魏晋名士为主体对象,以记录魏晋名士言、行、容止为主要内容,以表现魏晋名士风流精神特征为主要目的。
第二章,《世说新语》材料的袭录与改造。
刘义庆对选择的材料进行了加工改造,而且经作者加工改造后的材料比原材料具有更高的文学价值。
主要分两节论述:首先,《世说新语》材料的袭录与改造的方法。
从两方面论述:一是直接袭用,二是间接袭用。
其次,分析刘义庆改造材料的原因。
原因有四:一是彰显作者观点,表达作者观点,二是契合写作目的,突出名士风流,三是服从类目分配,四是统一全文风格的需要。
第三章,分析《世说新语》的编撰观念。
从三方面论述:一是《世说新语》具有很高的史料纂辑价值,它综汇了诸多史料,集中保存了大量史料,弥补了魏晋时期史料之缺失,是我们研究魏晋名士社会生活和精神风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史料集。
二是以类相从的体例价值。
《世说新语》以类相从的编辑体例的形成受到传统文化和社会时代风貌的影响,对后世文言笔记体小说影响深远。
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upholdil塔our coullt拶throu曲science and educato诬to抽雩∞Ve孵alitics and skills of
workers a|ld protecting tlle le西timate ri曲ts alld interests of laborers,crcating the
最后是如何实现劳动解放。如何实现劳动解放的闻题,也就是劳动解放路径 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有很多学者从各个方面都有所论述,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劳动的解放就是扬弃异化劳动,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导 致异化劳动的根源是私有制,因此有的学者认为要实现劳动的解放就要消灭私有 制,坚持公有制。有的学者将劳动与入的解放诉诸于劳动工具的发展,劳动工具 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就具备什么样的生产 力。劳动工具的发展史就是劳动的解放史,也是人的解放史。有的学者从创造性 劳动或创新性劳动来谈人的解放阀题,认为创造性劳动是人类进化的决定因素, 是现代经济演变的主要动力,是理解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有的学者把它称为知 识创新劳动,知识创新劳动将彻底消灭旧式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 对立将消失,劳动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很多学者已 经注意到信息革命、信息技术对劳动解放的重要作用。有的学者认为“信息革命 与人类劳动的彻底解放旱在主00多年前,马克思在《给工人议会的信》中指出: 把‘自然界的破坏力’变换为‘现代工业无穷无尽的生产力’是‘实现了劳动解 放的第一个条件’;丽把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是‘实现解放劳动 的第二个条件。"’其根据马克思这一论述,将信息革命视为劳动解放的首要条件。 也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正经历着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这场革 命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不仅对入的体力劳动的解放,而且对入的脑力劳动的解放 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它使入的智力活动的部分越来越多地由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代
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

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刘震云小说的批判意识姓名:李嘉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白春超20100501说他又是幸运的。
“我从小是外婆抚养大的,我父母在县城工作,是外婆把我从县城背到村里,走了四十里的路,当时是困难时期,外婆说一路上许多人走着走着就一头栽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是饿死的。
’’国刘震云幼小的心灵,时时被死亡的阴影笼罩,故乡童年和少年时的苦难经历是他永远挥之不去的梦魇,久而久之就积淀成他的潜意识,农村生活对他来说不仅仅是创伤,而是永远无法抹掉的烙印。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指出:“在所有心灵现象中,最能显露其中秘密的,是个人的记忆。
他的记忆是他随身携带,而能使他想起自己本身的各种限度和环境的意义之物。
记忆绝不会出自偶然:个人从他接收到的多得无可计数的印象中选出来记忆的,只有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有重要性之物。
因此,他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他反复用这个故事来警告自己或安慰自己,使自己集中心力于自己的目标,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准备用已实验过的行为样式来应付未来。
"国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原始的记忆一切创造都是不可能的,闭门造车决不可能生产出精品,只有人云亦云的次品或废品。
刘震云的童年和少年是在多灾多难、物质极度匮乏的中原农村度过的,这不仅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同时也培养和造就了他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方法。
可以说刘震云的所有作品都没有离开农村与农民,只不过有的直接有的间接罢了。
可以说故乡的悲惨境遇成了刘震云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和激发创作的原动力。
他曾经说过:“我从小在一个村里长大,现在人家对我说东南西北,我就会按照小时候村里的方位去判断整个世界,到巴黎是这样,到布鲁塞尔,到泰国,到缅甸也是这样。
"@作家的童年、少年经历,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思维方式、行为意识和创作风格无不与早期经历密切相关。
刘震云认为人最初的、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与童年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而“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他整个价值观和世界观里就像枣核一样是在最里面∞周罡、刘震云:‘在虚拟与真实之间——沉思刘震云访谈录》,‘小说评论》,2002年第3期。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观及其当代启示

te吐mological
perspective/ProductiVi叫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Ⅳ
Y.9l 07黝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口/博士学位口中请。本人郑重 声明:所呈变的学位论文是本人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 新酌见解口/创造性的见解口。据我所知,除文中加以说明、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袁或撰写过的研究
enli曲terlnlent.The
first pan had
III
pointed om of、,iew
or
MaD【and
Engels
analyzed
1he science and
technolo影让lree MaⅨaⅡd
theodes
an出e
the me廿10d.The second part had pointed out profoluld
social
coⅡ打ol,benefits
hman时us堍the
scicnce and把c11n0109y'
socieⅣs
s11Stainable development aⅡd human’s fllll scale deVelopment,
haS廿1e谊al sigIlmc趾ce.
Key
words:Scientific孤d
science衄d techIl010蹦the
011r
ch眦ct嘶stic
as
which devclops in tlle modem
soon
socie吼dcVelops
couIl时’s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研究

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的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20090501 @燃河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宣德门是北宋东京皇城的正南门,它来源于唐汴州城鼓角门,原来为两个城门洞,后来历经五代,直至北宋,城门洞由两个扩展为三个,最终为五个。
宣德门由门楼、左右两朵楼、东西阙楼及两侧斜廊组成,呈“凹”字形的平面布局。
它在北宋东京皇宫的建筑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形制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来的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的皇宫城门形制均有影响;也是人们研究中国古代宫殿制度演变的重要资料。
另外,宣德门还是展示皇权和“君民同乐"的场所,这种功用后来影响到明清紫禁城午门。
宣德门的遗址至今仍淤埋地下,该遗址位置涉及N.-II二宋东京皇宫的位置与范围,因而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本论文选取北宋东京皇城宣德门,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从宣德门的历史沿革、结构形制、功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宣德门的结构形制进行复原,辨析宣德门的遗址位置。
全文共分为六章:第1章:主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结构安排及创新之处。
第2章:采用历史学式的研究方法,对宣德门在唐、五代、经北宋、金至明不同时期的名称与城门形制的沿革,进行探讨。
第3章:采用谱系学式的研究方法,对宣德门在宋画、北宋铜钟和文献资料中的具体形象与结构形制进行分析。
依据《营造法式》中的规定,用建筑学的方法,分别从城墩结构与城楼结构等方面,对五个城f-]N的宣德门进行复原研究。
本章为论文的重点内容。
第4章:主要探讨宣德门的功用。
分别从城门的启闭制度,肆赦、受献、卤簿仪仗、观灯、赐酷等活动,显示出宣德门是皇帝显示皇权和“与民同乐"的场所。
e燃北宋东京皇城宣褂J研究第5章:采用考古学式与谱系学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宣德门的“五门”之制及门前广场与御街的建置对辽中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紫禁城的影响进行论述,使人们认识到宣德门的形制在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的重要性。
《鬼谷子》中蕴含的逻辑思想

judgment(s).On the baSis
imerrelated
on
of
form
many
judgments
are
the respect of Truth value.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10舀cal
inference and induction
SO
school,Y.mg—yang school and
forth.Emerging from the swanTIS of the
period when thinkers of various approaches only absorbs
contended
of
vigorously.”Clever
judgment.(4)According
and
apodictic
as
to format,it is divided into actual relationships
are
judgment
judgment.In addition,the
judgments.such
conjunction、contrast、and contradiction
thinking rules in formal logic,namely,the law of the law
identity,the
law of
contradiction
and
ofexcluded middle. discusses
ac full
Part three
—on
length’'judgment”in”Clever Miller‘.Once judgment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大学》2011年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卢前散曲研究
雍正伟
【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散曲研究得到蓬勃发展,元明清散曲作家作品研究均取得重大进展。
晚清民国时期的散曲创作虽然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至今对此时期散曲作家、作品、风格研究仍然不多。
本文以卢前散曲为研究对象,以作者生平活动为背景,分析卢前散曲作品的独特内蕴和艺术特色。
论文有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学术界对卢前的研究现状,即:卢前某类文体研究、卢前贡献的研究、卢前交往的研究。
概括介绍本篇论文的研究角度和出发点。
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述卢前的生平和著述。
卢前一生都在从事教育与散曲创作,但在解放后却未能走上讲台,创作也逐渐减少,经受几十年的遮蔽后,到目前为止其作品仍鲜为人知,对他的研究尤其更少,在二十世纪末期,才陆续有人对卢前的作品进行研究。
但总体研究几乎没有。
本章分两节。
第一节将卢前的生平事迹分为四个时期,分别介绍了他在少年、中年时期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进一步补充和丰富了卢前的生平资料。
第二节根据目前的文献资料介绍卢前的部分代表性作品。
如卢前写的新诗集《春雨》和《绿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两本诗集在当时很受欢迎,其诗有浓厚的音乐性。
第二章论述卢前散曲的独特内蕴。
卢前创作的主要年代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外忧内患并存。
卢前身为大学教授亦无立足之地,辗转奔走于各地。
从二十余岁到四十余岁时的散曲,反映出作者一生的思想变化。
本章分为四节:鲜明的忧患意识、浓厚的思乡意识、强烈的批判意识、乐观向上的精神。
卢前一生历经战乱,诗人颠簸流离,常年在外,亲眼目睹了祖国的沧桑和苦难。
他将这些所见所想写进散曲,来表达一个知识分子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和思索。
在抒发思乡意识的背后有着更深的对军阀、地主和腐败的国民党统治阶层的批判意识。
然而,卢前性格中不仅仅是嫉恶如仇,还有乐观向上、永不服输、幽默风趣的内涵;这种性格也影响到其散曲创作,形成别样风格。
第三章论述卢前散曲的艺术特色。
中国散曲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变化,其风格也有不同的变化。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此期散曲作者的教育背景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于以往。
一是灵活多变的语言,如:直白明了的口语,丰富典雅的书面语,将口号写入散曲等。
二是拓展了散曲的文体。
如用书信体的形式创作散曲,用以进行家人和朋友之间的交流。
还曾将军歌、民歌等歌曲改写进散曲。
三是扩大了散曲的实用性。
如用散曲记日记和史料,这样一来,不仅增大了散曲的实用性,延缓了散曲衰亡的速度,还形成了用散曲记史的特色,大大增加了散曲的实用性,提升了散曲的价值。
结语部分是对卢前在中国散曲史上所做贡献的总结,他的努力使散曲在行将消亡之际,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他对散曲所做的调整和改变,在散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关键词】:卢前散曲历史现状思想内蕴艺术成就晚清民国
∙第一章卢前的生平和著述12-22
∙第一节卢前生平12-17
∙一少年求学(1905—1926)12-14
∙二任教生涯(1927—1937)14-15 ∙三进入政界(1938—1948)15-16 ∙四闲居在家(1949—1951)16-17 ∙第二节卢前作品简介17-22
∙一八股文小史18
∙二春雨、绿帘18-19
∙三明清戏曲史19-20
∙四近代中国文学讲话20-22
∙第二章卢前散曲的独特内蕴22-34 ∙第一节鲜明的忧患意识22-25
∙一咏叹史实23-24
∙二描写现实24-25
∙第二节浓厚的思乡意识25-27
∙一生计问题引发的思家之情25-26 ∙二因战争而产生的思家之情26-27 ∙第三节强烈的批判意识27-30
∙一抗日战争时期27-28
∙二解放战争时期28-30
∙第四节乐观向上的精神30-34
∙一心态平和30-31
∙二知足常乐31-34
∙第三章卢前散曲的艺术特色34-44 ∙第一节灵活多变的语言35-37
∙一丰富典雅的书面语35-36
∙二将口号写入散曲36-37
∙第二节拓展了散曲的文体37-39
∙一用书信体写作散曲37-38
∙二将民歌军歌等改写成散曲38-39 ∙第三节扩大了散曲的实用性39-44 ∙一用散曲记日记39-41
∙二用散曲记史料41-44
∙结语44-46
∙参考文献46-48
∙附录A48-52
∙附录B52-55
∙后记55-56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