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隐性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不断推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资源

合集下载

中业务知识题库(一)

中业务知识题库(一)

中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知识题库(一)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 ( D )A. 教材B. 因特网C. 实验室D. 师生关系2.课程标准对下列哪些内容没有作硬性的规定(D)①课程目标、内容②评价哪些基本素质以及评价基本标准③教材编写体系、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④评价的基本标准和评价的具体方法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结课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环节是 (A)A.简单回忆B.提示要点C.巩固练习D.拓展延伸4.教育的最高宗旨是(C)A.服务政治B.发展经济C.培养人D. 提高升学率5.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B)A.创新意识B.创新思维C.创新技能D. 创新情感和人格6.教学中,下面哪一点是错误的(D)A.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B.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

C.灵活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D.每个环节都要使用教学媒体7.一般来说,上下两节课的内容或形式具有密切联系或适宜迁移的,最适合的结课方法是(B)A.归纳式结课方法 B.悬念式结课方法C.探索式结课方法D.震颤式结课方法8.“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属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是(C)A.目标策略B.成就策略C.情境策略D.变化策略9.某老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请问,这一做法体现了习题布置的什么特点。

(D)A.层次性B.选择性C.基础性D.开放性10.教学过程中,策划的活动力求体现开放性、参与性和过程性,重视(B)A.主导与主体的关系B.预设与生成的关系C.全面与个体的关系D.交流与评价的关系11.听课者在上课前观察的重点应该是 (B)A.教师的状态B.学生的状态C.教室的环境D.课堂的氛围12.新课程的课程价值观是(A)A.学生发展为本B.科学与人文交融C.回归生活世界D.民主化13.下面关于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条件,错误的是(C)A.引起学生的学习意向B.阐释学生所学的内容C.促进学生的发展D.采用易于为学生觉知的方式14.发挥教学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要做到(D)A.变“传话”为“对话”B.变“书中学”为“做中学”C.变“教书”为“铸魂”D.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15.下面关于加强实践经验与书本知识的联系的做法,正确的是(B)①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②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③化知识为智慧④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6.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引起回忆,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导入方法是(C)A.直观导入B.事例导入C.经验导入D.直接导入17.学生的学习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

生成性课堂资源

生成性课堂资源

课堂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就是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区别于教学中的传统资源如各种教学物质资源,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是可以在教学前安排选定并明确用途的。

这体现了人们在面对课程资源的开放性时所持有的创造性思维。

生成性资源也是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而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理解而产生的新知识,师生的体验,师生的行为,师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都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

对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气氛,从而有利于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注重通过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展过程,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性质和创生取向,不仅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知识,获得发展。

课堂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得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成的,能够推动教学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各种状态和表现。

我国教学史上有关“动态生成资源”问题的探究由来已久,在记录孔子教育思想的《论语·述而》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时,教师才给予启发开导,教师举其一,学生应该“反”其三。

这里已经蕴涵了教师在“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体现了“教学过程要注重动态生成资源”的观念。

而真正提出课堂生成理论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

她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文中指出:“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它所期望的实践效应就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教育学第七八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七八章】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第七八章】试题及答案1.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

[单选题] *A.《诗经·小雅·巧言》B.《学记》C.《毛诗正义》(正确答案)D.《朱子全书·论学》答案解析:从词源上考察,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朝孔颖达的著作《毛诗正义》。

2.我国古代的“六艺”可看作最早的()。

[单选题] *A.活动课程B.综合课程C.学科课程(正确答案)D.核心课程答案解析:学科课程又叫做分科课程,学科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六艺”、古希腊“七艺”、“武士七艺”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3.在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

[单选题] *A.儿童因素B.社会因素(正确答案)C.知识因素D.课程传统答案解析:社会因素对课程发展的影响是最持久和最深刻的4.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

[单选题] *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正确答案)B.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C.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答案解析: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5.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的课程类型是()。

[单选题] *A.国家课程B.地方课程C.校本课程(正确答案)D.活动课程答案解析:本题是对课程类型的考查。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为前提,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为目的,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6.编制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的课程是()。

[单选题] *A.国家课程(正确答案)B.地方课程C.学校课程D.社区课程答案解析: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课程的编制往往采用研制-开发-推广的开发模式,实施“中央-外围”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确保一个国家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共同的质量7.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学校的校风、学风属于()。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 提出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的是()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2.《理想国》的作者是()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3. 《论语》的作者是()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柏拉图4.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A.《论语》B.《柏拉图》C.《学记》D.《雄辩术原理》5.西方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A.《论语》B.《柏拉图》C.《学记》D.《雄辩术原理》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的问世。

A.《论语》B.《大教学论》C.《学记》D.《雄辩术原理》7.《教育漫话》的作者是()A.卢梭B.洛克C.裴斯泰洛齐D.福禄倍尔8. 《爱弥儿》的作者是()A.卢梭B.洛克C.裴斯泰洛齐D.福禄倍尔9. 《林哈德与葛笃德》的作者是()A.卢梭B.洛克C.裴斯泰洛齐D.福禄倍尔10.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的是()A.夸美纽斯B.杜威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11. 被认为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的是()A.夸美纽斯B.杜威C.赫尔巴特D.裴斯泰洛齐12.《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A.夸美纽斯B.杜威C.裴斯泰洛齐D.赫尔巴特13.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B.斯普朗格、利特C.拉伊、梅伊曼D.凯洛夫14.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拉伊、梅伊曼B.斯普朗格、利特C.杜威D.凯洛夫15.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拉伊、梅伊曼B.斯普朗格、利特C.杜威D.凯洛夫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A.拉伊、梅伊曼B.斯普朗格、利特C.杜威D.凯洛夫17.《政治学》的作者是()A.孔子B.老子C.苏格拉底D.亚里士多德18. 《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A.拉伊B.斯普朗格C.杜威D.凯洛夫19.把自己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的是()A.卢梭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杜威20.()的教育理论被定性为“传统教育”。

开发隐性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开发隐性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开发隐性资源,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作者:姜爱群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6年第03期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多种隐性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课堂教学顺利高效地展开创造有利条件,也为学生思维开发提供了重要契机。

教师对教材文本、学生生活、教学生成等隐性资源的开发,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隐性资源;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B-0083-01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教师要有资源意识,不仅要多方搜集教学资源,还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

所谓隐性资源,是蕴含在教材、生活等载体内部的资源,需要教师进行深度挖掘,形成可以利用的显性教学资源。

教材文本是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注意深入研究分析,探寻激活教材隐性资源引擎;生活中数学教学资源极为丰富,教师要注重多重链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课堂生成是重要的教学隐性资源,教师要提高生成意识,使生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一、整合教材,激活文本教学资源教材是显性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将浓缩在教材内的知识展开,把教材中隐含的思维属性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感知、经历、深化形成学习认知,这个过程就是教学隐性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发掘教材中的隐性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具备锐意创新的精神,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组合、加工,使教材使用能够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顺利接受并激发创造力提供条件。

激活教材是开发隐性教学资源的重要目标和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蕴含认知的针对性、合理性、独特性,促使教材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教学研究性、探索性、挑战性的有效发挥创造条件。

在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时,教师这样引导:今天有一个统计任务,计算一下班级男生的体重总和。

现在男生逐一报出自己的体重,单位为千克,全体女生,用你们最拿手的方法进行合计,看谁最先得出正确结果。

男生开始报数:34.4、36.4、31.8……报数结束后,教师问女生:谁得出合计数了,学生埋头计算,没有一个响应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涉及的“显性”与“隐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科目涉及的“显性”与“隐性”

1.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知识梳理】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如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学校照管儿童的功能等。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易混区分】显性功能:计划内计划=结果隐性功能:计划外计划不等同结果例如: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方式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

但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可能会使学生变成“书呆子“。

该例题体现的是隐性功能。

2.校园文化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个不同的方面【知识梳理】从定义上说,显性文化可以通过观察直接描述出来,是直接、明确和具体的,具有直观性的特点。

学校中的隐性文化要素,需要经过反复的观察并进行恰当的抽象才能得出,具有间接、相对模糊和抽象的特点。

隐性文化是非直观性的,而弥散于人们的具体行为和交往关系之中,是人们处理事物的一般准则、态度、情绪反应和心理倾向。

它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具有弥漫性的特点。

【易混区分】显性文化:有形,如校园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程的实现等;学校各项功能设施的建⼯和配套⼯全,常见的像图书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

隐性文化:无形,如校风、班风、人际关系等例如:学生对学校班级老师所特有的依恋认同和热爱。

该例题体现的是隐性文化。

3.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知识梳理】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公开课程,指的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

隐性课程也叫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覃日摘要: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对教师充分利用、挖掘课程资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该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教育工作的需要,因此其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本文是从“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界定入手,探讨其特点以及开发的必要性和途径。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一、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特点(一)初中思想品德隐性课程资源的内涵顾名思义,初中思想品德隐性课程资源是相对于以思想品德理论课为主要形式的显性资源而言的,它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以不被人注意的形式存在于校园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之中。

主要包括:一是物质层面的隐性资源,如校园、教室的物理环境,这是一些客观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反映了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对学生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属于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的隐性教育资源。

二是互动层面的隐性资源,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家庭互动等。

三是文化层面的隐性资源,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师德师风及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

这种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隐性教育资源,对初中学生的精神生活、思想风貌具有深刻的影响。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的特征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具有显性教育资源所不具有的特点,不仅具有显性教育同等的意义,而且还甚至达到其无法达到的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课隐性课程资源具有四个特征:1、暗示性。

这是隐性教育资源的最本质的特征。

隐性课程资源不直接公开地施教于学生,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在暗示中把有关道德、审美、知识等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以及活动过程之中,并传授给学生。

2、多样性。

隐性教育资源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学校的外在硬件环境,内在的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包括初中学生有机会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课程》考点特训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课程》考点特训最新版(二)_2

教师招聘考试题库《课程》考点特训最新版(二)1、单选题新课程将课程目标分为_____三个维度。

A : 知识、技能和方法B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C : .知识、技能和情感D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

2、单选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_____A :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 : 更好地提高学生成绩C : 满足社会、家长提高升学率的需求D : 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参考答案: A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3、简答题校园环境:隐性课程的释放在现代学校发展中,蕴涵着一种精神、一种文化,它极富魅力,力量强大,这就是“校园文化” 。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和精神氛围来熏陶和培育学生健康的人格。

学校环境是一个充满意义的特殊地域。

其中所包含的隐性课程因素是丰富的,储藏着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政治的、思想的、历史的、道德的、美学的无所不包。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自己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信息以及它所寄托的群体审美情感。

学校的教学建筑是让人耳目一新的,它的外观装饰是以和谐的色彩、别致的护栏、拱形的楼顶、显眼的立柱等组成,它给人一种凝重而不失活泼、华美而不失庄重的富有时代感的“静态美”;内部空间布局紧凑而不失宽敞,相连而不失完整,给人一种“动态美” 。

这种“外静内动”的审美感觉体现了我们民族外表文静、内心半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理想。

环境的审美教育功能借助建筑的造型和建筑的空间布局来达到。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种物质文化的建设。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会让学生淡化或摆脱课业的种种压抑,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某种程度的张扬,心理得到一定的舒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情感文化,会渗透到活动的多个方面,把教育中的某种抽象的、理性的、伦理的观念,通过审美化的表现,融合于直观的物质栽体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隐性资源包括在课堂教学不断推进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生成性资源,如师生、生生交流过程中的疑惑、困难、错误或正确的认识、学生的错误和差异等。

此外,还有文本的创作主体身上所隐含的资源因素,如作者的经历,作者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等。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说:“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

”这里本人将从人的资源因素和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这两个方面谈谈教学实践中如何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生生差异产生的动态资源
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

如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学习动机、态度的差异等等。

这些差异我们教师应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帮助我们解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的一个片段:
请学生在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和对情节的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整合相关的信息,形成你对杨志的初步印象,并思考:杨志是“三代将门之后”,武艺高强,精明能干,且又有过失陷花石纲的惨痛教训,这一次押送生辰纲他更是如此谨慎行事,精心安排。

为何最后还是失败。

这一问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起来表达各自的观点。

有学生认为这是杨志没有得力的助手。

军将们不但没有什么谋略而且还怕吃苦受累,更不会领会他们主将的意图,从而导致失败。

有学生认为杨志权力受到牵制导致失败。

老都管与杨志虽同路而不同心,非但不能帮助其行事,反而站在另一边,这样牵制了杨志的权力,使得杨志作为主将却无法行驶主将的权力,其权威性受到削弱。

有学生认为团队矛盾导致失败。

这个团队各自为政,内部不和,这给对手可乘之机……
学生各抒己见,谁都无法说服对方,各自都有各自的道理。

这时教师无需给出一个“标准而唯一”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继续研读文本,讨论大家的发言,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观点。

在这里教师充分挖掘,共享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使得课堂形成了一个互助学习、共享资源的氛围。

在活动中他们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

学生在差异性的动态资源中生成智慧,解决课堂的重难点。

二、对比设疑生成动态性资源
在充满了师生、生生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神入化地驾驭教学进程的教学行为,往往表现在巧妙、及时地捕捉某些瞬间的行为或细节,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从而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淡为精彩。

下面是一位教师在执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的一个片段:
师:作者列举了哪些花?作者认为世人最爱什么花?为什么爱它?作者爱什么?为什么?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引入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让学生对比两位作者写荷花的差异。

师:(引出问题)作者似乎少写了一点什么呢?教师同时在“碧”“红”二字下面加点以作提示。

学生一下子明白了答案:少写了颜色。

教师继续追问:是周敦颐忘记了写还是故意不写。

生:“非君子”注重外表;作者写的是“白莲”,所以没有写颜色……
师:再读课文,思考是作者忘了写还是故意不写,为何如此鲜明的色彩作者却一字未提。

生:周敦颐喜欢朴素;作者为了突出莲的品质不是色彩鲜美。

师:那么作者的这几句话突出莲的什么品质?生……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抓住作者忽略了“色”是本意还是故意这个细节,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对比设疑中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阅读体验。

这个案列中教师的对比设疑,深度挖掘了文本以外的隐性资源,营造了适合于学生“内
在条件”的“外部环境”,从而引导学生的学习进入最佳状态。

三、学生错误生成的动态资源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每个学生思考问题时常会有其局限性,这是与其成长背景、已有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回答问题关注的是正确答案,这样就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阻碍了学生迈向“对”的脚步。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侧重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智慧,有效把握学生的每一次回答(正确的或者错误的),使得课堂出现“难以预约的精彩”。

下面列举一位教师在《枣核》公开课上的一个片段:
师引入: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朋友身居美国物质上有好的生活条件,精神上有家乡味的后花园寄托思乡情思,他满意了吗?文中怎么说的(生读出来)(“可是我心头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他为何还要枣核?(师提示:枣核从哪里来,那些又来自哪里)生:寄托他的思乡之情
师:他的后花园的一切不可以寄托吗?也可以的啊,为何朋友非要这几颗枣核呢?这几颗枣核和后花园的一切有何根本不同之处,从文章寻找依据。

生:那些都从美国旧金山买的,而枣核是来自自己的故乡……
师结:朋友的后花园有家乡味,也仅仅是那么点味道而已,毕竟那一切都不是来自自己的家乡,只有枣核来自故乡、故土。

……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对学生第一次不准确的回答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运用学生的答案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他的后花园的一切不可以寄托吗?也可以的啊,为何朋友非要这几颗枣核呢?”使得学生将文本读透,明白了这几颗枣核的真正内涵,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课堂教学中的隐性资源还有很多,比如作家的经历生平,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环境,与作品间接相关的新闻、视频等,这都需要我们平时在教学实践中有开发和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意识,善于利用,勇于挖掘。

从某种意义上说,捕捉和巧用生成性资源,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和智慧的重要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