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历史名人
德州名人历史近代现当代 (1)

历史名人德州历史悠久,在美丽的传说中,后羿背着弓箭,从这里踏上了射日的征程;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这里制服了汹涌的洪水波浪。
三国时期,刘备曾在平原任过县令;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任平原郡太守时留下千古书碑——《东方朔画赞碑》。
董仲舒、东方朔和田雯,也都在这里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篇力作。
按出生年代的顺序先后介绍如下:1、后弈,出生于前21世纪,生活在夏朝。
《史记·夏本记》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
帝喾以上,世掌射正。
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于鉏,为帝司射,历虞、夏。
羿学射于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
”帝弈即后弈,因其后来曾夺得夏朝国政,故名。
又称夷弈,则是因为他是山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长。
夏时有穷氏,即今德州。
2、廉颇,出生于前3世纪,生活在战国时期。
是今德州陵县人,赵惠文王时曾率军大败齐师,被拜为上卿,以勇力过人闻名于诸侯各国。
他被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言行打动,负荆请罪,与之成为刎颈之交,同保赵国,传为佳话。
3、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深得汉武帝器重, 召为公车令(管理百官上书及皇帝征诏事宜)。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 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责和氏壁》、《试子诗》等, 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
4、祢衡(173-194),字正平,东汉平原郡般(今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人,汉末名士、文学家。
5、崔宏(?-418), 北魏大臣,字玄伯,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人。
崔宏长于书法,草、隶之书,“特尽精巧”,可惜没有留下遗迹。
6、窦建德(573-621年), 出身农家,世代务农,性格豪爽,武力过人,行侠仗义,有勇有谋,在当地享有很高威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大军围攻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向窦建德求救。
第二年,窦建德率10万大军援救王世充,不幸在荥阳虎牢为唐军所败,被俘牺牲。
窦建德死后,魏州(今河南安阳)人民为他建立了夏王庙,以忠纪念。
德州文化

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抬花杠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架鼓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运河船工号子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城旋饼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女寺的传说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贝春酒传统酿造技艺武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姑嫂坟的传说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堤吹腔庆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吴忠八极拳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杂技宁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津剪纸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蹦鼓舞临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勾勾”乐陵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唢呐吹咔齐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号子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禹治水在禹城的传说现代德州文化名人宋清渭,原名宋清湖,德州陵县人,时任济南军区政委。
1945年6月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获三级解放勋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94年5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委员。
周子玉,德州武城人,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军委纪委书记。
1951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195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3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满文军原籍德州,生于北京郊区,1998年满文军异军突起,获得了各地传媒颁发的诸多奖项,包括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大赛最佳新人奖,《懂你》获得金奖;他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和纯情激越的嗓音给歌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健康、朴实、诚恳,也许正是这份来自乡土的清新使他获得了成功。
杨传堂,德州禹城人,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在职研究生学历。
先后担任齐鲁石化公司党委副书记兼乙烯指挥部党委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兼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院长、青海省省长李敏,德州市人,山东电视台主任播音员,首席主持人。
荣获第十届"山东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995年,1997年分别获第二届、第三届"金话筒"奖银奖(均获金奖提名),被授予"全国百优栏目主持人"称号:1999年,获第四届"金话筒"奖金奖,被授予"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称号。
学到老的名人例子

学到老的名人例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时期。
在这段历史非常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叔齐、军事家和政治家。
齐桓公,史称春秋齐国桓公,字叔孙,齐国(今山东省德州市定陶县)人,为春秋时期齐国首任君王,中国古代国际政治、外交、军事领军人物之一。
他以极厉害的全盘战略计划使齐国打败晋国,实现了齐国的盛世。
太甲,史称春秋时齐国谈恒,亦名商鞅,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军事家,曾促成郯、宋,申等国的和睦共存,他也发挥了实质性的调和作用,维护好各个国家的关系。
孟子,史称春秋时期孟尝君,字梁惠,汉密尔居士,传说他在长江腹地“南阳”出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历史上以其原创性的“孟子”和“子路”而闻名于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进程。
子思,史称春秋时期子思,字弟仲,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学者和农学家,他的作品《子思》介绍了他对农耕知识的思考,引起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
他同时也著有《子思法书》和《子思语录》,给后世的古典文化带来了重要的贡献。
孔子,字仲尼,史称春秋末期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奠基之人,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创办了“儒家”,弘扬了“仁义道德”,常说“仁者爱人”,孔子的影响力几千年来一直在中国文化中保持出色。
管仲,史称秦国管氏之仲,字仲尉,也称为管仲,是春秋时代秦朝的文化大师,被誉为“仁之师”,被后世尊称为“管仲”。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之一,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墨子,史称春秋时期墨子,字子恒,沛县孟氏子系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墨子》总结了自己的思想意见,主张“以人为本”和“观本自然”,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化的杰出代表。
韩非子,史称春秋后期韩非子,耆裔,位于今豫西郑阳一带,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和法学家,他的著作《韩非子》提出了“仁义建国的宝贵启示”,使中国道德思想发生了重要变化。
衔命拥旄——武城张彝考略

兴农, 抵 御“ 五胡” 侵扰, 四方 民众 纷纷 投奔 。张 氏部 曲从千 余家发 展 到数 万 户 , 成 为北 方 不 可 忽视 的政
治势力 。4 3 9 年, 鲜 卑 族 拓 跋 部 建 立 的 北 魏 统 一 了 北方 , 张幸率 部归 服 。北 魏太 武帝拓 跋焘盛 赞张 幸 , 赐 爵平 陆侯 , 拜 平 远将军 、 青州 刺史 。从此 潜- 苎 张 r沛 氏世 洽 代 袭 爵为北魏 平陆侯 。
扬, 无所 顾 忌 。 当 时 , 执 政 的 文 明 太 后 — — 冯 太 后
统 治 中心 的都 城必 须远 离这 个威胁 。而洛 阳是 中原 传 统 的政治 、 经济 和文 化 中心 , 各 方 面条件都 比平 城
优越 , 是 最理 想 的都城选 择 。李 冲 、 张 彝等人 力 主迁
《 新 唐 书》 卷七 十 二《 宰 相 世 系 表 ・清 河 东 武 城
张 氏》 :
;
冲
、
出身世 宦名 门
休
争
武 城 张 氏 是 西 汉 开 国勋 臣 留侯 张 良 的 后 裔 。曹
魏 时期 , 张 良的裔 孙泰 山太守 张岱举 家 迁往东 武城 ,
从 此 张氏在 武城扎 下 了根 , 到张岱 的孙 子张幸 时 , 武
张彝( 4 6 l 一5 1 9年) , 字庆宾, 清河 东 武城 ( 今 武 城 西北 ) 人, 是南北 朝 时 期 北魏 宰 相 , 清 河 东 武城 张
城 张 氏开 始走 向辉 煌 。张幸 起 于 五 胡 十六 国时期 ,
● ● ● ● ●
●
●
r● ●
时值乱 世 , 张幸招 纳流 民 , 建立 武装 , 筑坞建 堡 , 屯田
颜真卿与德州

颜真4;楷书四大家"
2 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3 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
4 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德州,山东省辖地级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北大门。德州自古就
20XX
颜真卿与德州
演讲者:xxx
颜真卿与德州
目录
颜真卿与德州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 、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 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德州有着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
点,如德州黄河楼、夏津黄河故道、乐陵千年枣树等
颜真卿与德州
颜真卿与德州之间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 据传,颜真卿在德州任刺史期间,一次他去巡视黄河堤坝 在查看河工时,他发现河堤上有一块突起的地方,便问随从人员:"这突起的地方是何物?"随从人员回 答:"此乃黄河中的砥柱,因多年冲刷而形成。"颜真卿听后大喜,便说:"吾有字未写在何处?"于是, 河工取来笔墨纸砚,铺设在地上,请颜真卿书写 颜真卿运笔如飞,写下了"砥柱中流"四个大字,并题款"颜真卿书于德州黄河之上"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河堤上修建了"砥柱亭",并将那块突起的地方称为"颜鲁公砚" 这段历史故事不仅展示了颜真卿的书法技艺和人文精神,也体现了古代人民在治理黄河和保护水利方面 的智慧和努力。同时,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德州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为后人所传颂
德州的历史人物

德州的历史人物1.山东德州,有哪些历史名人廉颇山东德州陵县人,汉族,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时已是84岁高龄.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
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德州陵县神头镇人,一说山东惠民人,有误)人。
性诙谐幽默,善辞赋,武帝时大臣、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东方朔原有集2卷,久佚;明人张溥编有《东方太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程绍(明1557-1639),字公业,明工部尚书,德州市德城区人。
程绍为人严峻耿直,沉静稳重,雄才大略,蔑视权贵,亢直敢言,不徇私情,遇事果断,不以难易而回避屈服。
田雯,一代文宗,字纶霞,济南府德州人(今德州市德城区吕家街人)。
官至户部左侍郎,世称田侍郎。
田雯居官职任心强,政绩卓著,关心民疾,兴利除弊,受到人们的敬仰。
其居官从政的一生,也是著述的一生。
他学识广博,著述丰富,《古欢堂集》十二卷、《黔书》上下二卷、《长河志籍考》十卷、《幼学编》四卷和《诗传全体备义》等。
乾隆三十七年(1772)收入《四库全书》,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管辂(公元210—256年),字公明,三国时期魏国术士平原郡(今德州平原县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被后世卜卦观相的人奉为祖师。
管辂一生著述甚丰,主要有《周易通灵诀》2卷、《周易通灵要诀》1卷、《破躁经》1卷、《占箕》1卷,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死后葬于平原城西南周寨村西、尚庙附近。
旧志记载有墓,今已不存。
刘峻(462—521),字孝标,今德州平原县人。
南朝梁学者,文学家。
曾注《世说新语》,引证详确,为世所重,原有集已散失,明人辑有《刘户曹辑》。
祢衡(173-198)字正平,东汉末名士,文学家。
平原郡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幼聪敏好学;成年后博学多识,才华横溢。
甚受北海太守孔融赏识,说他“其才十倍于我”有恃才傲物、善辩好胜、不畏权势的性格。
1-名人-山东

上古时期太昊: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山东西南部或西部人,凤文化的创造者(一般认为凤文化的发达程度略高于龙文化,但龙凤经过了几千年的战争,最后败给了龙文化)山东被称为太昊、少昊之地。
东夷是上古在中原可堪与华夏抗衡的部族,它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并创造了灿烂的殷商文化,太昊时代应该在大汶口文化晚期。
少昊:中国五帝之首,济宁市曲阜人,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同时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远古时羲和部落的后裔,中国赢姓及其秦、徐、黄、江、李等数百个姓氏的始祖。
蚩尤:中华三祖之一,山东西南部人,上古十大魔神之首,汉民族三大种族群之一东夷部落的首领,是以山东大汶口、龙山文化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的先祖,活动在山东西南部。
舜:五帝之一,济南的许多历史故事与他有关。
皋陶:上古四圣之一,济宁市曲阜人,司法鼻祖,皋陶、尧、舜、禹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
伯益:秦和赵君主先祖,山东西南部人。
夏商西周时期后羿:夏时东夷有穷氏部落首领、箭神,山东东部人。
少康:夏朝国君,济宁市人。
伊尹:商元圣,他开始当做饭奴隶,后提为厨师。
后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作为陪嫁奴隶到商,后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
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中国烹饪的不变之规。
盘庚:商朝第20任君主,济宁市曲阜人,在位期间,他进行了商王朝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迁都,将国都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盘庚迁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迁殷后,执行开明的政策,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兴盛,人民安居乐业,商王朝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姜子牙:百家宗师,日照市人。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文圣,济宁市曲阜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孟子:儒家亚圣,济宁市邹城人。
孙武:兵圣,滨州市惠民人,所著的《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
吴起:兵家亚圣,菏泽市人。
明清时期德州文化名人辈出张明福

明清时期德州文化名人辈出张明福德州文化有370多年的显荣期,时间跨度为明中期到清中期。
在这370年中,德州一直是以全国文化高地著称。
从明景泰年间开始,到清嘉庆年间止,德州区域进士蝉联,在科举史上曾创造过一榜五进士1次,一榜四进士1次,一榜三进士6次,一榜两进士15次。
德州区域出现过一门八进士的德州卢氏,一门六进士的德州田氏,一门五进士的孙氏(现为陵城区孙家洼的孙勷家族)、德州的北李家族等。
同时德州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经学家、史学家和书法家。
如明末清初诗人卢世傕、程先贞,康熙朝金台十子田雯、谢重辉和诗坛大木冯廷櫆,乾隆朝《国朝山左诗钞》的作者卢见曾、《山左明诗钞》的作者宋弼等。
当地文化名人程绍、李诚明、卢世傕、程泰、程先贞、李源、李浃、田雯、谢重辉、冯廷櫆、田霢、萧惟豫、孙勷、赵善庆、卢见曾、宋弼、李有基等,都属于全国知名的学者或诗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存这一时期德州籍名人著述有254种,收入《四库全书》的有14种100余卷。
如清代德州的易学研究始终处在全国领先的水平。
就在德州这一区域,清代仅易学大家就出现了10多位,如李诚明、李源、卢见曾、卢谦、冯沛、吴廷荩、吴瑜、李有基、吴汝惺、吴楚椿、梁鸿翥等,收入《四库全书》的易学著作竟多达3种之多。
南城李氏家族李世垣在《重修长生阁碣记》中曾用“人文蔚起,科第联翩”形容德州的科举盛况。
民国初年的文字训诂学家胡朴安先生称德州“人文飚起,名卿蝉联,实甲之左”。
德州文化兴盛的具体表现为,学府书院数量多,中举人数多,文学世家多。
学府方面,州学、卫学合一,州学与卫学的廪生名额各为30名,贡额各4岁升3人,是其他县的2倍。
书院方面,有南湖书院、崇仁书院、醇儒书院(柳湖书院)、董颜书院、繁露书院、州卫书院、正谊书院等7处,一般同时存在3处。
举人进士方面,明清两朝科举进士114名,明代65名(明代山东县域进士平均17.5人),清代49名(清代山东县域进士平均22人);明清两朝举人349名,其中明代196名,清代153名,德州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州历史名人1、董仲舒: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广川(德州汉时属广川)人。
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家,专治《春秋公羊传》,曾任博士、江都相、胶西王相。
汉武帝元元年(公元前104年)下诏,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以备朝廷策问。
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
董仲舒的学说体系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
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
《汉书》有其传。
在德州小西门外四龙坝建有董子读书台,是董舒读书的地方,俗称董子台。
后因董子著《春秋繁露》,世人也称“繁露台”。
2、滑稽之雄东方朔:东方朔(公元前154——公元前93),字曼倩,西汉平原厌次(今陵县神头镇)人。
武帝时,为太中大夫,著名文学家。
东方朔博学广识,能言善辩,善于以诙谐的语言和方式,陈说国政大事,甚得汉武帝赏识。
其事迹在《史记》、《汉书》中均有记载。
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写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诙谐风趣,义理精辟,言辞才辩,独树一帜,文采风格,卓然一家。
他的文章,后人汇成《东方太中集》。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他为“滑稽之雄”。
俗称东方朔乃当今相声之祖师爷。
现陵县文博苑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碑》亦述其生平大略。
3、不畏权势的东汉文学家祢衡:祢衡(173——198),字正平,后汉平原郡般人(今临邑县德平镇小祢家村)。
汉末文学家,原有著作两卷,早已史传,后世见到的只有四篇文章,即《吊张衡文》、《鲁夫子碑》、《颜夫子碑》、《鹦鹉赋》、其中《鹦鹉赋》写得“浩气坌涌”、“慷慨卓厉,是祢衡的代表之作。
祢衡自动聪明伶俐,对事物有辩认能力,有过目成诵,耳闻不忘之才能,成年后尤显博学多识,但却有不媚毫门,不畏权势,持才傲物的性格。
当时的大司马北海太守孔融,很器重祢衡的才华和抱负,曾曰:“其才十倍于我”。
故此二人结成了深挚的忘年之交。
曹操素有爱才之德,很注意结纳当时的文人名士,孔融也曾多次在其面前对祢衡大加称赞,曹操欲见之,祢衡无意仕途,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被曹操罚作鼓吏以辱之。
祢衡当众脱衣裸体于庭堂之上,换上鼓吏服饰演奏了有名的《渔阳参挝》,(后通称渔阳三鼓),鼓曲章节悲壮,如骂如讽,宾客听了无不慷慨流涕。
曹操恼羞成怒,将他遣送刘表,刘表又转送江夏太守黄祖,终被杀,时年26岁。
后人编成书曲《击鼓骂操》,经世传唱。
如今祢衡故里——小祢家村,在80年前已成废墟,但有一“祢衡井”现犹存,历岁千余载,泉甘而冽。
4、农民起义英雄窦建德:窦建德(573——621),隋代贝州漳南(今武城县)人。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因助孙安祖起义,家眷遭杀害,遂率部起义,投奔高鸡泊(今武城县四女寺洼)起义军首领高士达,很受高士达器重被任命为“司兵”。
窦建德待人诚恳,身先士卒,“倾身接物,执笞与士卒均,由是能致人死力”。
高士达乃推其为司马。
高士达在一次战斗中,由于蔑敌轻进,战败被杀。
窦建德继为领袖,称将军,拥兵10余万。
公元617年于乐寿(今河北献县西南)筑坛场,称长乐王,年号丁丑。
攻占信都、清河等郡。
河间之战,歼灭隋将薜世雄部3万余人,声势大振,随即攻下河北大部郡县。
次年称夏王,建都乐寿,改年号为王凤,国号夏。
公元619年迁都洺州(今河北永乐南)。
公元621年,李世民围攻盘据洛阳的王世充,他率军驰援,连下管州,阳翟、荥阳等地。
在牛口布阵时,因轻敌兵败被俘,被杀于长安。
在他管辖地区内“劝课农桑,境内无盗,商旅野宿”。
他死后,魏州(今河南安阳)建有夏王庙。
5、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山东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唐玄宗二十二年(734年)考中进士,曾任节度使、尚书、殿中侍御史,后进爵鲁群开国公,故人称“颜鲁公”。
他是唐代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的楷书即继承了魏晋以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书法艺术成就,又吸收了其他各书法家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誉为继王羲之而起的第二位书法革新家,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写《东方画赞碑》时,年四十五岁,是他书法艺术发展成熟的高峰时期。
颜真卿留下的碑刻较多,但字体的刚健雄伟,遒劲厚重的风格,当首推《东方画赞碑》为最,且在该碑上额篆书和隶书,也是其他碑中不多见的。
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因受奸相排挤,被贬为平原郡太守,治所在今陵县。
此时,颜真卿对安禄山阴谋叛乱有所查觉,便积极进行防御准备,便以防霖雨为名修设城池,训练兵丁,治械存粮。
安禄山闻之便派使臣平列、李史鱼等,以巡视为名,来此刺探军情。
颜将计就计,便集约文士,汔舟饮酒,赋诗作字,书写了《东方画赞碑》,以惑其使者。
安禄山得知后,,“果以为书生不虞也”。
第二年举兵叛乱,河北二十四郡多被贼陷,独平原郡固若金汤。
由于颜真卿在敌后牵制,使其兵力分散,致安禄山最后一败涂地。
安史之史平定后,被封为鲁郡公。
颜真卿在朝,敢于坚持正义,不畏权势。
宰相元载引用私党,最后终于将颜真卿陷害致死。
6、邢侗、邢慈静兄妹:邢侗(1551——1612),临邑县,邢柳行人。
字子原,号知吾,别号来禽济源山主,人尊称来禽夫子。
明代诗人、文学家,兼长书画。
他自幼聪慧,十岁能作“擘窠书”;十三岁作王宠楷书;十八岁(隆庆二年,1568年)考取拔贡。
又二年,授考中京闱举人。
万历二年(1574年)二十四岁,进士登第。
万历三年授南宫知县,施政五年,县大治。
于翟监察御史,万历九年(1581年),出按河东巡盐政,所部河南、山西、陕西数千里。
又二年巡按三吴(今苏州、常州、湖州一带),任满还朝,旋又参藩楚中。
万历十四年(1586年)升陕西行太仆寺少卿,当年5月辞官还里,年仅36岁,官至四品,出仕凡十二年。
乡居后,为娱亲老,兴筑“三夷园”,造景二十六。
“来禽馆”为其第七景,是邢侗读书处。
从此,居此读书,凡二十六年,研诗文,功书画,终成诗文书画大家。
邢侗后半生于“来禽馆”研读碑帖诗画,颇有成就。
除刻《十七》、《澄清》二帖外,还继刻《黄庭经》、《兰亭序》三石(褚本、定武本、赵本),还有索靖《出师颂》等八种,统名曰《来禽馆帖》。
其中尤以《唐人双钩十七帖》最为世人所珍。
诗文有《来禽馆集》二十九卷,1772年(乾隆37年)收入《四库全书》。
1612年(万历四十年),自理衣襟,正容端坐而瞑,享年六十二岁。
葬于临邑城西南八里大卢家西南。
邢慈静(生卒年月失考),邢侗胞妹,明末著名书画家、工艺家、诗文家。
慈静自幼聪慧,深受其兄影响,“博雅善属文,诗有清致,书画俱称绝品,与兄齐名“。
其诗有《非非草》、《兰雪斋集》各一卷。
晚年刻有《之室集帖》,包括《芝兰室非非草》(自书诗)、《来禽馆真迹》等数种。
7、义和团首领朱红灯、李长水:朱红灯(1850——1899),原名朱占鳌,又名朱逢明,号天龙,祖籍长清县孔官庄,客居泗水县拓沟镇。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到大李庄(今齐河县)舅父齐享水家,见百姓受外势力凌侮,在大刀会影响下设坛组织义和拳。
是年6月率众攻打徐家楼等天主教堂。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朱红灯率师转移,与茌平、博平义和团联合,由秘密斗争转向公开,改义和拳为义和团,继续攻打洋教和地主豪绅。
李长水(1851——1907),平原县苏集乡前杠子李庄人,农民出身,当过木匠,开过粉坊。
光绪年间,洋教盛行,李长水为反对本村恶霸地主(天主教徒)李金榜的欺压而拜师练拳,1899年夏,他请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27人来杠子李庄,并邀附近拳场的拳首,举行了“拜拳师会“。
尊朱红灯为大师兄,李长水等10余人为二师兄,以此,李长水举起了”扶清来洋的义旗,号令拳民要“尊师长,敬父母、不贪财、不恋花、尊大爱小、和睦乡里”。
1899年农历五月,首先打击了教会反动分子李金榜,赶走了来自禹城御桥韩教堂的外国神甫高风仪。
平原县知县蒋楷亲率马步捕快,去杠子李庄捕剿拳民,被义和团打败。
蒋楷多次派官兵岳剿朱红灯,李长水等人,每次都吃了败仗。
蒋请求山东巡抚酼贤镇压,酼贤调马,步兵各一营围剿平原县杠子李庄,李长水、朱红灯等十大拳首四传贴,约三千,集结子森罗殿。
10月18日,号称八百的马、步官兵扑向森罗殿,双方激战五小时,毙伤官兵150余人,义和团也损伤50多人。
大败官兵后,李长水率团转移,分兵数路,对周围百里内外的教堂,教首,给以扫叶般打击。
巡抚酼贤得悉后,恼羞成怒,令亲兵马金叙,带数百骑兵,在荏平用阴谋手段逮捕了朱红灯等人,十一月二十二日将他们在济南杀害。
1900年,袁世凯接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李长水被迫逃往东北,1907年病逝。
8、抗日名将宋哲元: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县赵洪都村人抗日爱国将领。
幼年家贫,刻苦读书。
1908年从军,历任哨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
1925年至1933年先后任热河省都统,西路、北路军总司令,陕西省政府主席,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3年春,在喜峰口、罗文峪率二十九军抗击日军。
后来,毛泽东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曾赞扬“先生情殷抗日,曷胜仰佩,曩者日寇入关,先生奋力边陲,慨然御侮,义声所播,中外同钦”。
1935年后,曾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长、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芦沟桥事变”后,其发誓:“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
1938年春,任一战区副司令,病发后辞职休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于四川绵阳。
国民党政府追授其为一级上将。
朱德和彭德怀赠挽联一幅:“一战一和,当年变生瞬间,能大自于天下;再接再厉,后起大有人在,可元忧乎九泉”。
9、王祝晨、王浩父子:王祝晨(1882——1967),原名王世栋,曾用名王东乙,绰号“王大牛”,齐河县楼王庄(现王举人村)人,是名寇齐鲁,享誉全国的现代教育家。
王祝晨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编辑过《文化新介绍》。
1902年补廪,次年考入济南书院。
1904年转入山东优级师范。
1911年参加北京学部复试,奖给举人,为七品京官。
1914年5月赴日本参观教育,1919年为山东议员,在家乡创办和立“强恕”学校,1927年1月,加入国民党,在武汉参加北伐军,5月任国民党山东党部指导员。
1928年后在中学,师范任教,建国后,任济南一中校长,省教育厅副厅长,曾当选为山东一、二届人大代表、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协一至三届副主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1967年9月11日,坎坷半生,劳苦一世的王祝晨离开人世。
王浩(1921——1995),世界著名数学家、哲学家、逻学家和计算机学家,系教育家王祝晨先生之三子。
王浩生于战乱年代,不畏求学之路的艰难困苦,颠沛流离,刻苦攻读。
1946年获西南联合大学数学专业学士和清华大学哲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美国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又获英国牛津大学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