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概括分析内容(文意理解)

合集下载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文言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解析版)

专题14文言文阅读·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第12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

”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

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

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

”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

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

”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

”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

”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

”公笑,有喜色。

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

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景公曰:“诺。

”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

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

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

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

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

”乃罢台役。

(节选自《说苑•贵德》)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

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

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

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含答案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五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三文言文阅读 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含答案

核心突破三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仔细比对,精准辨析一、认识题型特点,掌握解答步骤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

正统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明年,郕王监国,令同商辂入阁预机务。

闻继母忧,力辞,不允,乃拜命。

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

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天顺元年,徐有贞既得罪,岳正、许彬相继罢。

帝坐文华殿召见时,曰:“汝非朕所擢状元乎?”时顿首。

明日仍命入阁,兼翰林院学士。

阁臣自三杨后,为帝所亲擢者,唯时与正二人。

而帝方向用李贤,数召贤独对。

贤雅重时,退必咨之。

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贤初小忤,久亦服其谅直,曰:“彭公,真君子也。

”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时欲推恩,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贤以语时。

俄中官牛玉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

”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

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是冬,无雪。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时以旧臣见倚重,遇事争执无所避。

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时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国,持正存大体,公退未尝以政语子弟。

有所论荐,不使其人知。

燕居无惰容,服御俭约,无声乐之奉,非其义不取,有古大臣风。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彭时富有才华,深受重用。

重难点05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浙江专用)

重难点05 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浙江专用)

重难点05文言文内容理解与概括(解析版)(建议用时:30分钟)从考点上看,命题重在考察文言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体验、作者情感、全文的领悟概括能力等。

满分技巧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均选于课外,所以除扎扎实实教好学好教材中的文言文外,学生还要多涉猎课外材料,多读多练。

课外拓展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首先可将教材中各篇文言文出处的作品整理好,以《初中生文言文阅读书目》的形式印发给学生,然后分学期安排阅读,如《论语》《山海经》《世说新语》《聊斋志异》《资治通鉴》《虞初新志》等等。

其次是利用好全省各地、全国各地历年中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都是经过命题者精挑细选的,而且又配有高质量的原创试题,最适合阅读、训练。

再次是关注测试卷中各种文言材料的出处,由点到面,由一篇到整本地推荐阅读。

限时检测一、课外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上谓侍臣日:“朕思养人之道,未得其要,公等为朕陈之!''来济对日:“昔齐桓公出游,见老而饥寒者,命赐之食,老人日:'愿赐一国之饥者。

'赐之衣,日:'愿赐一国之寒者。

'公日:'寡人之康府①,安居以周一国之饥寒?‘老人日:'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②食矣;不夺蚕要,则国人皆有馀衣矣!'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

今山东役丁,岁别数万,役之则人大劳,取唐③则人大费。

臣愿陛下量公家所须外,馀悉免之。

''上从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六》)(注)□廉(lin)府:縻,米仓;府,储藏财物的地方。

口馀:余。

□取庸:雇佣工。

来济为皇上陈述的“养人之道”是什么?【答案】给百姓耕种的时间:给百姓蚕要的时间:减免征役。

(不夺农时:不夺蚕要;省征役)【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本题可依据文章中老人所说的“君不夺农时,则国人皆有馀食矣;不夺蚕耍,则国人皆有馀衣矣!” 和“故人君之养人,在省其征役而已”这些语句,从不夺农时、不夺蚕要、少征伐徭役等方面进行概括作答即可。

文言文阅读4.文意理解与概括

文言文阅读4.文意理解与概括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文言文阅读试题是命题人精心设置的考点, 有的题目 提示了文言文的关键词、中心句、主要人物、主要内容等 等。(如2019陕西题:请写出选文中能突出表现张骞对国 忠诚的两个语句。)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 致意思。
遂川思源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本会给出标题。大部 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如 《咏雪》《孙权劝学》《唐雎不辱使命》《邹忌 讽齐王纳谏》《游大林寺》《马人望一心为民》 等)
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
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
己巳之难②,英宗既北狩③,达虏④将犯京城,声言欲
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虏。 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
据通州仓⑤,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焚之,恐敌
遂川思源
牛 刀 小 试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2017江西)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第1~4题。(12分)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①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
成案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
“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第一件事,周文襄公判案救活一死刑犯;
判案
遂川思源
郎中弘简、李补阙渤三人姓名文句。因与集虚辈叹且曰:此地实匡 庐间第一境。由驿路至山门,曾无半日程,自萧、魏、李游,迨⑤
今垂二十年,寂寥无继来者。嗟乎!名利之诱人也如此! 等到
遂川思源
九年级语文网课系列
时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太原白乐天序。 (选自《全唐文》,有删减)
【注】①遗爱草堂:白居易贬江州后,在庐山遗爱寺自己营建 的草堂。②东西二林:指东林寺、西林寺。后文的“化城”指化城 寺。③海东人:新罗国人,新罗国地处朝鲜半岛。④聚落:村庄。 ⑤迨(dài):等到。

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

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

文言文“文意理解”识判方略作者:陈一鸣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4年第11期从高考卷文言文阅读题设题情况来看,文意理解题其实涵盖了对“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考点的考查。

高考文言文中都有一两道“文意理解”(概括文章内容)题。

这题设置四个选项,四个选项的内容按行文顺序表述,也都采用“选出错误的一项”的形式。

编题老师往往在“错误项”中设有陷阱,“引诱”读者上当,面对这道选择题,我们怎么办?一、弄清选文体裁的大致内容分清文体类别,分析有的放矢。

高考文言文所选择的材料有人物传记、名胜游记、文言小品、论述性散文等。

阅读时,考生应从宏观的角度把握材料的类别特征,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章去把握重点。

看选文尾部的“出处”,如广东2014年高考卷就写有“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的字样,看到“传”字,心中就有数了。

又如2014年安徽高考卷写有“节选自姚鼐《朱竹君先生别传》”,2014年全国大纲版高考卷写有“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让读者按照“人物传记”去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2014年湖北高考卷写有“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这虽然看不出体裁,但是标题《吴德基传》([明]宋濂)就明确多了。

人物传记涉及的大致内容有哪些?在文本中全力找到叙述的时间的变化、地点的转移、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前因后果,如阅读《宋史·刘敞传》(见下表),了解与刘敞相关的信息,理解、疏通文意。

分析史传文或其他记叙性散文叙述的事件。

其行文结构往往是在交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之后,叙述几件事加以印证。

读者一要分析文章的内容,在分析中把握住作者的意图或态度,就要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二要分析事件导致的结果,尤其是要分析事件内部的因果关系;三要分析把握事件本身能够说明的问题,以及作者在叙事中流露出的观点、态度。

如果阅读论述性散文,要注意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表述观点的依据有哪些,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阅读名胜游记类散文,应注意写了哪些景物,写景的顺序怎样,所写之景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阅读文意概括分析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注意是否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动与被动 方式等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甲卷第12题D项)在战局有利的情况下,宋朝皇帝为了息战, 主动提出议和,并派曹利用到契丹军中谈判,最终与契丹达成盟约。 原文: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契丹主隆绪同其母 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 获其辎重。又攻北平砦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 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十二月庚辰,契丹使 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利用言契丹欲得关
南地。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 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 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 而还。(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
答案 有误。“宋朝皇帝为了息战,主动提出议和”中的“主动”错。从 原文来看,应是契丹主动议和,而非宋朝皇帝。选项曲解了人物行为的主
说其中一个
比对 注意选项中“于是”“因此”“所以”“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 方法 与原文相关句子比对一下,看因果关系是否成立
阅读下面的选项与原文,认真比对,看看选项概括分析是否有误。 选项:(2021年全国乙卷第12题D项)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 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 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原文: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 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 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 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 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言文之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概括分析文意

文言文之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概括分析文意
在皇帝问起鬼神的事理时,他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 D.叶味道分析问题,见微虑远。三京用兵时,朝廷大臣、边关将帅都认
为这是机会,而叶味道能条分缕析,阐述开边拓疆存在的困难。
解析 “他借皇子赵竑的事情讽谏皇帝”分析有误。原文“盖讽皇子竑 事也”是说,大概他在借伯友的事情讽谏皇子赵竑的事情。
参考译文 叶味道,最初名叫贺孙,以字行于世,又改字为知道,是温州人。
三京用师,廷臣边阃④交进机会之说。味道进议状,以为:“开边 浸阔,应援倍难,科配日繁,馈饷日迫,民一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 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经筵奏事,无日不申言之,而洛师 寻以败闻。于是人谓味道见微虑远。
味道所奏陈,无一言不开导引翼,求切于君身;旁引折旋,推致于 治道。迁秘书著作佐郎而卒。讣闻,帝震悼,出内帑银帛赙其丧,升一 官以任其后,故事所未有也。(节选自《宋史·叶味道传》,有删改) 注 ①宗学谕:宗室子弟学校的教官。②伯有之事:公元前544年发生 在郑国的一场内乱。③子泄:人名。④边阃:边关。
(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
答案 原文说“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选项把“归燕”(归 还燕地)曲解为“归顺”;把“安中请行”(请求前去)曲解为“自请燕山 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职位是朝廷授予的,非“自请”的。
2.比对添加内容,看是否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命题 在选项中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 方式 比对 看选项哪点内容是原文中没有的,两相比对,看这点内容在原 方法 文中是否有根据
1.比对关键词语,看是否曲解文意
命题 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思,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 方式 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设误方式
比对 方法
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对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 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 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题源解密(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分析目录:2023年真题展现真题考查解读近年真题对比命题规律解密名校模拟探源高考必备知识(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

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

”曹君弗听。

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

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其妻曰:“吾观晋公子,万乘之主也;其左右从者,万乘之相也。

今穷.而出亡过于曹,曹遇之无礼,此若反国,必诛无礼,则曹其首也。

子奚不先自贰焉。

”负羁曰:“诺。

”盛黄金于壶,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遗公子,公子见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辞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谋曰:“昔者晋献公与寡人交,诸侯莫弗闻。

献公不幸离群臣,出入..也。

如是弗定,则非与人..十年矣。

嗣子不善,吾恐此将仿今其宗庙不被阴而社稷不血食交之道,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群臣皆曰:“善。

”公因起卒,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

重耳即位三年,举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悬叔瞻而出之,我且杀而以为大戮。

”又令人告釐负羁曰:“军旅薄城,吾知子不违也,其表子之间,寡人将以为令,令军勿敢犯。

”曹人闻之,率其亲戚而保釐负羁之闾者七百余家,此礼之所用也。

故曹,小国也,而迫于晋、楚之间,其君之危犹累卵也,而以无礼莅之,此所以绝世..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遇之A无礼B彼若有时C反D国E而起兵F即恐为曾伤G君H不如杀之。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
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 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
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 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 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
B 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
• 2015年(新课标乙)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 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更变,否则必将失败,可 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从效 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祟、观年间 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一、考纲说明
• 3.分析综合 • ⑴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⑵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⑶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4.鉴赏评价 • ⑴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⑵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纲解读:
近几年来,新课标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的阅读 材料都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类文本, 比如2015年选用了《宋史·孙傅传》《北史·来护儿 传》,2016年选用了《宋史·曾公亮传》《明史·陈 登云传》《明史·傅珪传》,2017年选用了《宋 书·谢弘微传》《后汉书·赵憙传》《宋史·许将传》, 2018年选用了《晋书·鲁芝传》《后汉书·王涣传》 《宋史·范纯礼传》等。
籍,其B.余弘财微物简全言不服留众意,。此举受到重视4. ,人他物参性与格集和会情,感常。与子弟们
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
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
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
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
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
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17年(新课标乙)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 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 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 2016年(新课标乙) •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 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 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 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 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 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 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 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 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 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 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考查题型及命题特点
(一)选项内容构成:对传主形象的评价(概括)+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 2017年(全国新课标乙)
1. 人物行为举止特点;
• 1峻2将.他A下.作列弘为对微后原出嗣文继。有从新关叔家内,比容一原的心来概只家括爱庭和读富分23书有析.. 。人人,,他物物但不是道志他正陈德向只确郡是品和的阳接一行思夏受项和想人数是聪主,千(明张从卷3才;分叔书智)谢;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 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 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 前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 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A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 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着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 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 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 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二)多为选择“不正确的一项”;多在“具体行为事例(分析)” 设误。
2019届高考专题复 习
一、考纲说明
•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 1.识记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 2.理解 • ⑴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⑵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⑶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 ⑷ 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 ⑸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文言文阅读题具体的特点有:
(1)选文特点。高考文 言文阅读材料的字数一般 在550到650字左右,所选 文本故事内容相对集中, 语言朴实,多是比较浅显 易懂的文言文。预计2019 年高考仍然会从“二十四 史”中选用文言文阅读材 料。
(2)人物特点。人物多为忠直、爱民的官吏,骁勇善 战、战功卓著的名将能士。比如2016年高考选用的人物 中,曾公亮通晓典章制度,为民兴利除弊等;陈登云不
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等;傅珪参与编纂文献,劝谏讲
究策略等。来护儿在瀛州刺史任上推行善政,深得百姓 爱戴。2017年高考选用的人物中,谢弘微谨严端方,遵 守礼制,友爱孝悌,恭敬谨慎;赵憙耿直磊落,为人光
明正大,忠于朝廷,忠于职守;许将善于治军,对契丹
的蓄意挑衅,予以坚决反击,且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 举。2018年高考选用鲁芝(《晋书·鲁芝传》)、王涣 (《后汉书·王涣传》)、范纯礼(《宋史·范纯礼传》) 仍然是选用为人正直、关爱百姓、保家卫国的人物进行 考查,2019年依然延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